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讀心理學有感(15篇)

心理學1.3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心理學有感(15篇)

讀心理學有感1

大學時期,曾經因爲接觸了心理學這門學科而有些着迷,一個不經意中,在網上看見了這本名爲《管理中的心理學》一書,頓時勾起了我翻閱的熱情。

人由於先天因素、後天社會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們的心理也各有特點,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又是多變的,而且還具有鎖閉性的特點,即心靈深處的東西往往都是不輕易表露在外。想到這些,對本書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細細品讀時,不禁讓自己也身陷書中。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它把爲人、爲管理者的心裏狀態分析得如此透徹,更是用了淺顯易懂的語言教會了我如何去做一個工作者。讀罷此書,感覺受益匪淺。

作爲一個工作者,這本書教會了我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訴我們,無論人處在何種環境中,都應該懷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對工作要盡職盡責,要充滿信心與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來做,要做細、做紮實工作,要從小事開始幹好工作,不能好高騖遠,要有謙虛的態度等等,這些既給我們講了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工作的內涵。工作就是賦予激情與充滿信心,工作就是感恩與責任。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大長今作爲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現出的自信、堅忍不拔以及與困難抗爭到底的堅持。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現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與支持,無論是作爲一個管理者還是一

個工作者,因爲你在工作中都會擔當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與觀衆這兩個角色之間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確地扮演好當前的角色。

看罷此書,讓我也明白一個道理:世間萬事,最難讀懂的就是人的心。作爲一個管理者,其實主要就是對人的管理,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平靜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確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遊刃有餘,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讀心理學有感2

印象中的心理學書籍通常會給人“枯燥無味,深奧抽象”之感。可是讀完本書卻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與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書中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着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可見,我們的工作是註定與孩子們緊密相連的。讓孩子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每個老師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書封面上那幾句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仍然在我耳邊回想着:“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多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呀,這樣的話語讓我們每一個做教師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學,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夠洞察學生的心裏,感知孩子的心裏,讓孩子從心底喜歡你。作爲教師,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一味強調風險、責任,相對忽視了他們作爲一個平凡人的需要、獲得,這也是造成教師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增強職業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職業。所謂幸福感,它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培養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學會多看看身邊的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自我的心理教師,要善於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教師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認知特徵和個性特點等時刻影響、教育着學生,也就是說,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師表形象。在學生的心靈裏,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着言傳神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爲一名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長久,教師和學生也不例外,一個教師課講得很好,但是他的學生未必就學的很好,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悅的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感知敏銳、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多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一個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洞察學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感知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具體知道學生爲什麼喜歡聽你的課,並能讓學生從心底裏感到舒服,很自在,讓學生學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師想要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讀心理學有感3

幸福,有人把它編在歌裏,有人把它寫在書籍中,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裏。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爲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這是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曹校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

書中講到,沙哈爾給哈佛學生的十條幸福忠告;講到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通往更快樂、更幸福的門徑等等。其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內才閃耀一次,當它閃爍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仰望它,可正因爲它每晚都閃爍在星空,所以我們認爲那是種理所應當的。如果一個人把一切都當做是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既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感受幸福,會讓自己與幸福的聯繫更緊密。當面對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晨,當迎着第一縷陽光,邁着從容的腳步踏進校園時,孩子們一聲聲“老師好!”,幸福的一天開始了!

感受幸福校園

法國小說家雨果曾說過: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愛我們,讀後感《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其實, 教師的幸福有時就是一種感動, 外界並沒有改變什麼, 只是你的內心改變了,幸福是一種感覺,在美麗的校園裏,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也會感受到幸福。也爲我們的校園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舞臺,在電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遊動的各種各樣的魚、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穿越、神話故事的美妙世界------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在這裏,老師和學生一起悲傷,一起歡樂,弗洛姆曾說: “幸福本身不是結果, 而是伴隨着力量增長的體驗。”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 看到學生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教師體驗到了喜悅和收穫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 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從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態, 高高興興的心情, 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校長的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 提升幸福指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就是一種狀態, 一種主觀感受。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師纔會感悟到自己的價值, 享受到作爲教師的幸福,體味到對生活和事業的摯愛, 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感受幸福,當和學生一起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我們幸福;當和他們共享一本好書時,我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犯錯後不好意思低下頭時,我們幸福;當接到教師節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製的賀卡時,我們幸福;當看到課堂上他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時,我們幸福;我們從學生的身上體驗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淨化,心境得到調和,讓我們都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讀心理學有感4

說話是一門藝術,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言語總是會起主導作用,影響着身邊的每個人。與他人交流時,如何說話是相當關鍵的。讀了這本書,感覺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覺自己是一個口才不佳的人,二則是一個無幽默感的人,三則是一個不會讚美的人。雖說這幾項都是硬傷,但又一個說話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個懂得善於傾聽的人,是一個不亂開玩笑性格較爲嚴謹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說話的本領。”說話看是簡單,但是要說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話則不能不懂說話的心理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和各類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與人真誠爲第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真誠的用心對待,必然換取真誠的回報。第二,要微笑的面對對方,要懂得察言觀色,重視對方的態度。第三、要學會讚美,雖然說讚美別人,並不一定有回報,但是能夠提高和潤滑人際關係。第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與人交談時,也需要學會做一個很好的聽衆,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纔會覺得受到了尊敬,同時自己也會獲取成功的喜悅。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亂說、說話內容精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說話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在於表達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實際傳輸。會說話的人,小則可以討人喜歡,大則可以保身,成就大事業。而如果話未說好,小則樹敵,大則會讓工作毫無起色,讓事業舉步維艱。作爲一名員工角色,在與同事說話中,個人理解最重要的四點:第一,要多讚美員工,讓員工充滿自信心,讓讚美聲帶動及感染每個人,通過讚美,得到對方的欣賞和尊重。第二,要多聽員工建議,多傾聽員工的聲音,這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些聲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動力。第三,要面帶微笑,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內心深處的直接體現,面帶微笑是促進同事關係的重要點。第四,說話要注重尺度,不能什麼都隨意說,不注重場合。並且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成長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個“誠”字。如何學說話,如何理解心理學,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說話是一個技巧,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實踐,這樣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愛。

讀心理學有感5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書中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爲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易懂且便於操作,適合教師和家長閱讀學習。對於教育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兒童所有的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瞭解行爲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爲人格的統一性。懲罰對兒童來說一般是弊大於利。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緣於錯誤的判斷。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並不取決於客觀事實或情況,而取決於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懲罰之後加劇孩子對學校的厭惡感。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變爲前進的動力。學校是在爲社會而不是在爲自己培養學生。懶惰的兒童其實正在享受懶惰的好處。他們不需要揹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和懶散的樣子,他即使沒什麼好成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諒解。他的懶惰使他成爲人們關注的對象,最起碼他的父母要爲他操心。

簡單來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努力不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兒童勤快起來。只有友好的啓發、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才能使他們完全康復。自卑情結是指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放大困難,消解勇氣,從而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個人尋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貶低他人,那麼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教育他們即使別人因爲做錯了事而得分較低也不要蔑視他們。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結,喪失生活的勇氣。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纔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兒童不犯錯,不要期望他們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常犯錯。過於挑剔和嚴厲容易使孩子喪失勇氣,而過於溫和和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社會情感讓個體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這種安全感支撐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考慮在內時,道德觀念纔會出現,也才具有意義。

那些習慣於把世界分爲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其思維方式仍然保留着兒童時期的特點。造成兒童在學校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體系的無效,還有兒童準備上的缺失與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敗後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則會一蹶不振,對於這種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孩子應不斷進行鼓舞和激勵,對他們要溫和、耐心和寬容。要讓每個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價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決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父母可以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師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絕不應該指責家長。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切記不可教條式的和他們說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完全沒有必要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出自己的優越,關鍵在於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這本書令我喜歡的原因是它沒有枯燥的專業術語,語言平實。而且充滿着健康的氣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觀的情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瞭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作爲一名教師,必須瞭解心理學。這本書是經典之作。

讀心理學有感6

早上一起來,拉開窗簾,讓陽光充分地鋪滿整個房間。拿起昨天還沒看完的書,頓時被這一篇《心理學家的實驗》給吸引了。

《心理學家的實驗》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家讓三組人同時前往一個村莊,第一組人因爲不知道路程,所以沒有目標,一路上情緒都很低;第二組人雖然知道路程,但是旁邊沒有人告訴他們路程,情緒也很低;第三組人知道路程,旁邊有里程碑記錄,一共走了幾公里。每走過一個里程碑就相當於完成了一個小目標,所以一路上歡聲笑語,情緒高漲。

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有目標,纔能有足夠的動力前進。一個沒有理想與目標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於保守。在行動上,常常想維持現狀。

記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級。老師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出自己的.夢想,長大後當什麼,下一週交上來給老師。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因爲我根本沒思考過這件事。爲此,我的情緒一直很低落,因爲我一直認爲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是達成目標,比如你想買一輛車,買車就是目標,怎麼買就是計劃,行動起來就能實現。後來才覺得目標並沒有這麼簡單,目標是一個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願望,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它可以是一個快樂的標杆,每一次的目標都很簡單,但又不是觸手可及,這樣你就會在滿足中進步,且不會因爲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後來,我爲自己的學習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每當這個目標完成之後,我會給自已再製定一個目標。到了年底,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是啊,生活需要目標,你有了目標之後就會有前進的方向,自然就會有前進的動力。

讀心理學有感7

人,難以揣測,難以捉摸,可是,人也會時時露出破綻,這本書,就是看透別人,將各種各樣的謊言暴露無遺,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難以揣測。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讀懂人的心理,從面部特徵、表情、手勢、身體的移動、身體的距離、接觸、姿勢與服裝,從而讀懂人的心理的。這本書主要是爲了幫助我們周圍的人們的感覺,思想與意圖,讓我們讀懂他人的心思,人際交往更加的.好。

人際交往,誰也不能說誰好誰不好,都是從起跑線開始,可是,當你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就是比別人先跑出了幾步,遠遠的甩開了別人,成爲一名交際高手,最終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書共有大約130個章節,每一個章節的名字都是令人驚歎的,比如:不把別人比下去,不被別人纔下去;風光絕不可佔盡,宜分他人一杯羹;適當的隨聲附和,讓交流更加流暢……這些都是書中寫到的,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能看的很精彩。

現在的我們正是學習的時候,可學習並不是只是學書上的知識,還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識,在這段學習的過程當中,必定是沒有很快樂的,可是,當我們以後長大之後,也會像大人一樣,知道讀書是怎樣的有用,所以,學習雖苦,但沒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讓未來的我們,被千萬人崇拜吧!

讀心理學有感8

我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

我認識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高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爲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裏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一兩個月,僅僅一兩個月,奇蹟就會這樣出現了,經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那位受鼓勵和表揚的同學將帶着這個信念,去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他會真正成功的。我也會永遠帶着這個信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去關愛我的學生,最後我要說的是: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關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教師爲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通過讀書我知道了書中的觀點。

第一,是因爲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爲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是因爲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但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按照共產主義的面貌來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也就是說,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爲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此外,本書還提到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總結法等,可以說從理論上歸納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有效的方法。總的來說,本書對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瞭解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裏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等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和品德。

讀心理學有感9

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聯繫到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過鑑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後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爲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採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紮實的基礎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只有瞭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爲,才能對症下藥。拖延不是因爲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問題,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學》就是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它客觀地反映出了我們深層次的想法和問題,讓我們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們自己來掌握取捨,更爲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問題的實用性建議。

讀心理學有感10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爲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爲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爲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涌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脫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爲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爲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爲詳盡的分析,並提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爲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通過學習,我擴展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爲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敘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類型,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說,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爲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爲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爲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失。他把原因歸爲外因的話,如果認爲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爲力,但如果歸因爲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爲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爲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爲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對象的接觸背後緊跟着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爲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纔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爲、決策等。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爲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11

每個人都有一種關愛他人與社會的潛能,這種潛能就是社會興趣。具有社會興趣的人,富有理解與同情他人的社會情感。人們通過心繫他人,協同合作,奉獻社會和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式來體現社會興趣。這種社會興趣不僅包括對當下社會生活的興趣,還包括對未來美好理想社會的興趣。

在讀書會中,我們讀到了超越自卑的四條路徑,其中一條路徑是社會利益型。它裏邊講到擁有社會興趣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處理人生問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面對三個問題,而我想說的是第二個問題——爲了共同發展,人如何與他人合作?表面看是說了發展與合作的問題,往更深一層看,還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說到合作讓我想到,在心世界社團舉辦的'重走長征路團體活動中,是以小組的方式參加,我們土木學院有30人蔘加,將他們隨機分組。有一個小組讓我記憶深刻,這個小組五個人分別由路橋專業的兩名男生和建工專業的三名男生組成,在此之前,他們彼此都不認識,卻在這次活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詮釋了合作的魅力。

合作在當下這個時代是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需要合作,學會合作能夠提高我們的團結精神,能夠使我們彼此信賴。“土幫土成牆,人幫人成王。” 鱷魚和千鳥在合作,廉頗和藺相如在合作,我們也要學會合作,合作纔是力量。

人際關係是社會人羣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的社會關係。所以,我們要想有好的合作關係,首先要有積極的的人際關係。

正如書中所說到的那樣,人際關係領域的積極超越意味着,不把他人視爲競爭威脅或絆腳石,而是視爲需要巧妙協同的夥伴,溫暖善意的發出者和接收者。

讀心理學有感12

在“全名閱讀”與“書香校園”活動的感召下,我也主動地參與的活動之中,捧起了久違的書籍,思緒萬千,書是人類的朋友,讀書使人聰慧,使人明理,使人進步,我經歷月餘的時間,記下百餘頁的筆記,把劉國政主編的一部《國小教育心理學》終於讀完了。去閱讀與學習的過程,感悟頗深。

《國小教育心理學》一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突出了國小教育教學的特點,理論聯繫實際詳細,具體地從學習動機,知識技能學習,學習策略到讓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學習心理學理論,也闡述了教育心理學羣體心理學,差異心理學理論知識,書中例舉大量國小教育,教學案例和實驗數據,使閱讀者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特別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論和觀念點,讀起來讓人耳目一新,也使我們對國小教育教學的理念,從中真可謂受益匪淺,其樂無窮。

此書共十二章四十四小節詳細具體的闡述了國小教育教學的`基本心理活動規律對提交我們從教技能,指明瞭方向,擴展了教育教學思路,也爲廣大教師避免走彎路開闊視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澱無窮的動力。

讓我們共同攜手,以書爲伴以書爲友,讓閱讀成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閱讀的樂趣。

讀心理學有感13

快樂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好多人的現實情況卻是深陷於煩惱之中不可自拔。什麼樣的生活纔算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快樂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靈?怎樣增添生活的樂趣?帶着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快樂心理學》。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很多關於快樂的祕密。我做了如下的摘錄。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就要忘我的投入並且把這種快樂帶給別人,以至於因爲我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樂就像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3、所謂的死衚衕不過是一條街的拐角,走出這個拐角,又是一片海闊天空了。

4、快樂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確,不至於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引起的盲點所遮掩,快樂就像戴在心靈上的`一副眼鏡,能讓你透過迷霧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5、不是世界虧欠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虧欠了自己因爲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說一些消極的東西讓自己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一天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分給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記留給自己10分鐘用來發呆,用來放鬆,思考生活的真諦。

7、辯論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花朵早晚都會凋謝,留下的餘香卻能長存心底。

9、快樂處世法——謙虛,不要吹噓,對別人耐心一點,榜樣勝過說教。

10、快樂就是抓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未來的還在未來,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而現在的時光也如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們現在人生裏最黃金的時刻,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但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裏。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煩惱,甚至疾病的困擾。但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還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幣一樣當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當你把它撿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樂只需一句話:活在當下!如果你抱着這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的效率會高起來,生活的節奏會慢下來,而你自己,會快樂起來!

讀心理學有感14

心理學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爲是一門流行且有用的學科外,也跟心理學自身太過複雜,可驗證性的標準較難清晰有關。社會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讀這本書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爲忽然發現某個現象原來並不是表面那樣簡單,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就像我們雖然可以熟練操作並使用電腦,但對電路板、硬件、操作系統之間的互動往往一竅不通。

這本書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個都能帶人走進一扇新的大門,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列舉概念是個好方法,但活學活用或許更有趣,下面就試着用案例來分析一下,不一定準確,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點點進步吧。

情景概述

鬧鐘響第一次,這是前一晚小紅特意怕遲到提早設置的鬧鐘,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鬧鐘後並沒有及時起來,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風格嘛,再重複響鈴時候起牀也還來得及。於是她睡着了,第二遍響鈴重複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時候,忽然發現已經比平時晚了20分鐘,鐵定會遲到了。於是她坐起來又躺下了,反正也遲到了,乾脆請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於是她發微信給領導編了個謊言說自己有點難受,想要請假,領導過了一陣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有點難受,她感覺自己請假請的非常正確。她看了一會兒宮鬥劇,半道單位有同事打電話問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氣,認爲對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於是很不爽。

她明天會參加一個小考試,今天空出一天來,正好應該背書。但她覺得時間還早,所以開始追劇刷手機。到了晚上她發現時間過去了,感覺很懊惱,但想了想,算了還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學一半也沒有什麼用處。於是整整一天一眼書都沒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總覺得別人在用異樣的眼光看着她,所以她開始做出一副忙碌並且理直氣壯的樣子開始工作,並且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使用特別斬釘截鐵的態度。於是在一個項目風險預判中,她做了一個魯莽的判斷認爲自己可以HOLD住。當團隊成員對此提出異議的時候,她堅信自己是對的並且認爲對方挑戰了她的權威,所以態度很不好。但一個小時後,小紅意識到自己行爲的問題,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參加了考試,有一些題不會,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過不了,即使看書也不會看到這些題目的。

分析與思考

1、小紅沒有起牀,是因爲她自己非常懶惰。這個判斷對嗎?

判斷小紅沒有起牀上班,是由於懶惰,這是內部歸因,也是人們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斷。但忽略了外部歸因,首先小紅因爲要面對考試和項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壓力導致了失眠。其次小紅很久在長時間的壓力狀態下工作,連續幾個禮拜加班,身體和精神都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給別人定性,要學會內外因一同分析。

2、小紅撒謊後對同事正常電話溝通的牴觸情緒是哪裏來的?

當時小紅是在看宮鬥劇的.中途發生,宮鬥劇基本都是在各種陰謀,笑裏藏刀,挖坑之類的情節中打轉。小紅本身請假就有一些心虛,對於同事的來電有本能的防禦心態。而且環境對於她的判斷有很微妙的影響,這樣就讓小紅在當時的情形下,變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電話想象成了一種試探。

3、小紅對於考試沒過認爲看書也不行是什麼心理現象?

這是一種認知失調。小紅由於沒有時間準備考試,對考試存在畏懼感。越畏懼,就越想逃避,以便後續失敗的時候可以給自己找到藉口。對努力可以帶來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認識,就是不努力就會失敗,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爲自身的原因,是客觀條件導致的,那麼這種失敗就不是很難接受的事實。

4、小紅爲什麼撒完謊後真的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認知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爲小紅認爲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謊這件事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積極正面,所以她的身體開始自我覺知,試圖將行爲合理化。生活中經常見到這種現象,甚至有時候還會有比較神奇的情況發生。

5、小紅當時爲什麼激烈的堅持自己的觀點?

外顯態度是小紅與同事的判斷意見不同。但內隱態度是小紅來上班後,由於耽誤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強自尊心態的她,開始用一種防衛的姿態對待同事的意見,這屬於內隱態度。所以本來是工作的討論,升級成爲印象管理,小紅產生了固着心態,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和對人的分別。但小紅通過內省調整了自我認知,及時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調整了心態用客觀的角度來面對建議。也就是說,她意識到了自己對這個行爲的基本歸因錯誤。

那麼,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給小紅提出一些建議:

1、正視自己的內心,不要通過客觀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紅不想去工作,那麼完全可以正視自己的這個念頭,頭一天晚上就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休息,這樣能避免後續很多不妥當的行爲發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對事不對人的客觀態度,避免因爲高自尊對行爲錯誤歸因,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3、正確評價自己,不能因爲休息了一天就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響太多,要維持自己基本的判斷和信念。懷疑時,仔細分析自己周圍是不是有什麼隱性因素在影響自己的判斷,多用同理心去溝通。

最近事情太多,這篇讀書筆記質量並不那麼高。(這一句可以劃掉,因爲這種原因的定義屬於外部歸因,其實應該使用內部歸因認識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鬆懈態度)。忽然感覺心理學是讓人無所遁形的照妖鏡,能逼出骨子裏的小我來,真是痛並快樂着的一件事啊。

讀心理學有感15

最近讀了羅伯特.斯萊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譯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學》,收穫很大。本書內容體系完整,事例科學、實用,可讀性強,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過大量的真實例證將各種理論與實踐緊密而明確地聯繫在一起,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不少啓示。

課堂上,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有序地舉手發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來導致課堂一片混亂。對此,本書在行爲學習理論這章中分享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二年級的國小教師,試圖教給學生如何表現出適宜的課堂行爲。她說:“我們班存在一個問題,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你們當中的許多人不是先舉手等待教師點名,而是直接回答,誰能告訴我,當我向全班提問時,你們該怎麼做?”其中有個學生的手舉到空中,說到:“我知道!舉手並安靜等待!”教師嘆了口氣,試圖忽視她,但班上只有她一個人舉手並越叫越起勁,最後只得叫她。

其實,這裏面教師的做法就是錯誤的了,她實際上教給學生的恰恰與其願望相悖,不僅提高了那位學生不舉手就直接說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該行爲被其他同學效仿。

看了這個例子,我感觸頗深,之前的教育實踐中,我所採取的許多教學方法多是沿襲傳統的。而這本書在對這些傳統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指出那些我們原以爲“理所當然”的錯誤。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學的一種行爲理論——陽性強化法。它的原理是適應性行爲出現時給予強化,如讚揚、獎勵等,以建立或維持某行爲;適應不良行爲出現時,則不予強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們試圖建立一種行爲習慣時,要分清哪些行爲該強化,哪些行爲需要忽視。在開始忽視某種行爲時,可能會增加此行爲發生的頻率,這是一種典型的消退爆發,持續地忽視不適宜的'行爲纔是最適當的課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們最終會放棄忽視,像例子中的教師那樣,在不經意中就給學生傳遞着這樣的信息:只有大聲地回答問題並且堅持喊叫纔有可能獲得強化。

將心理學與教學相結合,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從而藉助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能的發展狀況,以利於教學。

五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我正講着課,一個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鍵盤敲得一陣響,使得全體同學的目光齊刷刷地朝他看去。

這時我該怎麼辦?訓斥他?忽視他?讓他去辦公室?向全班同學解釋他的行爲干擾了正常教學,破壞了開學初全班同學制定的課堂規則?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應對不良行爲的措施,而且每種措施相對應的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不同的。依照書中所談,我沉住氣,認真地分析場景:當他搗亂時,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轉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這種目光聚焦的感覺,這表明他在尋求同學們的關注。這時我如果訓斥他,可能會增加同學們對他的注視,進而會獎勵他的搗亂行爲,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忽視該行爲。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學生看到我沒理他,照常上課,其他同學也沒看他,竟也停止了敲擊。

看來有效的教學既不是一些雕蟲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則;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徹的原理明智地應用於實踐,滿足實踐需要。理論聯繫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說,不管教師的哲學觀是什麼,他們必須精通多種教育教學方法,並加以有意識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風或非此即彼的簡單套用。教師應該立足於對教育對象的瞭解,開闊視野,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爲學習理論,本書作者在發展理論、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理論、學生多元化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等方面也都進行了相應的闡釋。書中的每一個例子都是那麼鮮活,淺顯易懂,不勝枚舉。除此之外,本書配有卡通圖畫,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及趣味性。同時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源,爲讀者提供有效的導航。也使一線教師能夠短時間內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標籤:有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