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讀後感(15篇)

心理學2.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心理學讀後感(15篇)

心理學讀後感1

下班了,伴隨着同事們關門鎖門的聲音,靜下心來,結合自己近年來與心理學接觸的有限經歷,以及最近閱讀《發展心理學》第一章《畢生發展緒論》的有限心得,提煉出“從盲人摸象到睜眼觀象”這個自認爲還算形象的題目。

因爲從事婦女兒童工作的原因,斷斷續續接觸到一些與心理學有關的書、人、事、物,東一榔頭西一榔頭,腦海裏星星點點記錄下或模糊、或碎片的概念,就象盲人摸象般,覺得心理學是張德芬、是家排、是心理動力學、是海藍博士、是曼陀羅、是海靈格、是催眠……這個領域的知識始終是一團亂麻,和完全不懂的人還敢白話兩句,在專業人士面前只能噤若寒蟬。

今年2月下旬從朋友那裏得知景老師去年組織了一個《發展心理學》的主題閱讀羣,大家通過共同學習竟然意猶未盡,紛紛建議“重走長征路”,感到既好奇又興奮,立即購書入羣。按照要求僅讀了1個章節便有了豁然開朗的感受,心理學這頭“大象”一下子立體起來,原來不是“扇子”,不是“柱子”,更不是“一堵牆”。“畢生發展”是考察個體在生命歷程中行爲的發展、變化和穩定模式的學科領域。這本被北大心理系選中作爲教材的大部頭,以全面的視角,按照時間發展順序縱觀個體從產前階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發展過程,其完備、條理的編書特點極其符合自己的學習口味,雖然專業性很強,但讀起來充滿了樂趣感。

當然,由於零基礎,底子太薄,專業術語前面讀後面忘,邏輯分類前面記後面丟,年近半百怎麼也無法與青春年少的好時光攀比。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重複讀,擠時間將前30頁品讀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發現、新理解和新風光。

儘管如此,依然感覺沒有讀透,好在這是緒論,很多內容在後面的章節都會展開來講,相信隨着課程的不斷深入,在景老師的引領以及各位學友的共同參悟下,《發展心理學》會滿足自己的諸多期待。

心理學讀後感2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裏,聽由楊老師講《發展心理學》。不一樣的是這次我聽課的角度有所不同,原來注重的是課程的內容,這次我不但溫習了課程內容,也重點關注了楊老師講課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幾點感想

1、課程開始,老師用了謎語與論語的經典句子來推出本門課程,人的一生,發展心理學。

2、課程中,老師用了很多提問的方式來引出重點內容。對於學員回答問題後,不論對錯,給予鼓勵,從而激發學員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下午的時間特別容易犯困,老師採用遊戲的方式與大家進行互動,讓大家振作下精神。這個關於“觸覺”的遊戲,我上次參與過,這次作爲觀察者看大家做這個遊戲。事實上,個人感覺這次,部分同學不夠投入,結束的時候,在老師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楊老師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班級表現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確實,作爲老師,也許都會有期待,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達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樣的遊戲,對象不同,結果會不一樣,接受不同,多麼重要。

4、以往聽課的時候,對於書本的知識理解就基本夠了。但是,對於授課的老師,相對的深度與廣度就不同。課程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許多延深知識點需要用案例來讓學員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與孩子的交流、英國的紀錄片內容,心理學家做的實驗“打玩偶”模仿遊戲等等,個人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很欠缺。

5、發展心理學理論內容比較枯燥,楊老師的講課語速、聲音用平鋪直述的方式進行授課,部分學員也許會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個人感覺語速、聲調也是技巧。

6、這一章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從概述到人的一生各個階段。這次,楊老師講課的重點在前面一、二節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最後中年與老年期內容來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時間。所以,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內容講述完成,時間控制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心理學讀後感3

本書是一本兒童教育心理學的通俗讀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論成果,後半部分則是心理個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分析。作爲老師和母親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健康正常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書中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纔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我們要全面觀察個體的成長過程,時刻關注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關注她的童年,因爲會影響他以後的人生。例如有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不停的,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回顧她的童年,她有一個優秀的姐姐,從童年到現在,她總是懷疑別人看不起她,當這些童年時未受到過關愛的孩子,她們在兒童時代都受到過惡劣的對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滿懷嫉妒、恨惡的性格。

二,懷有過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處境艱難,是因爲人們常常以外在的成功來評判他們,而不是根據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評判他們,訓練孩子野心勃勃,並沒有什麼好處,培養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卻尤爲重要,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也不能喪失勇氣,而是要把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三,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個體的人格,包括兒童和成人是一個統一的體,這種人格的行爲表現和個體逐漸形成的行爲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學拖延理解爲,他對學校佈置的任務作出難以避免的反應,他不想上學,他會想盡辦法不遵從學校的要求,壞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爲他們追求優越的心理,非但沒有成功地轉化爲學校的要求,反而對學校的要求有所抗拒,於是他表現出一系列相應的心理特徵,逐漸陷入不可救藥的地步。

心理學讀後感4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拖延的習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我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嗎,不是,因爲我總在趕在最後時刻來做完。於是我的生活慢慢變成了“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爲我總是在等待最後的壓力來幫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拖延是什麼,拖延的各種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應對拖延的方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針對性很強。

拖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拖延症者思維的剖析,我們都認爲拖延是因爲懶惰,但是書中的看法很新穎,“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敗,所以一直邁不出第一步;我們這一天一直在記掛着一件事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卻玩手機到半夜等等;身體不舒服,總想着明天去醫院,結果明天覆明天拖成了重症;抽菸者咳嗽嚴重,天天想着明天戒菸並開始鍛鍊身體,但最後因爲拖延後果嚴重;計劃着今年讀十本書,但年終發現,新書一頁都沒有翻開。

《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爲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裏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心理學讀後感5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給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於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爲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爲目標,爲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兒童教育新思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正如書中所說,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爲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讀了此書後,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

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範,留給孩子空間,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這一些,因爲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爲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心理學讀後感6

《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介紹了西方心理學名著50部,一方面探討了科學心理學的涵義及其誕生過程,另一方面圍繞心理學傳統主題或分支,對各學派進行比較,既評介了心理學各領域中的經典研究,又指出了各領域的新近發展趨勢。《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介紹的心理學名著可分爲3類,分別是:系統研究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與歷史的權威著作、現代西方心理學奠基人的代表作、現代西方心理學各派別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不是憑空想象,不能單純的歸結爲唯心主義,它是既依賴於理論發展也需要依賴大量事實資料的積累。二者是一個互補的過程。在衆多著作中,我可以發現,很多研究者都支持要將心理學發展爲一門科學的觀點,心理學應該走自然科學的道路。

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對我們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一方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焦慮、抑鬱症、強迫症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引起我們生理疾病的原因不是因爲身體不健康,而是因爲心理的不健康。心理學的發展與研究對人的生存起着重大影響。不僅有利於解決我們的心理疾病進行心理治療,而且心理學對人格、人性的研究還有利於我們的人際關係交往。另一方面心理學對教育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標誌着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爲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學揭示的一些規律對教育實踐都具有重大指導作用。比如艾賓浩斯對記憶的研究,皮亞傑關於兒童智力發展理論、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等等。當然在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了重視,學生因壓力自殺,因心理問題傷害自己和他人、產生學習障礙等問題,在我們的教育中也十分普遍,很多學校都設立了心理諮詢室,但在我看來,很多都只是擺設,因爲很多孩子都不願意去到心理諮詢室。但是學生的心理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注意,所以我認爲每個教師都應該去涉及心理學的知識,並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在自己的教學中,並且去發現自己學生的問題,幫助她們解決問題。

心理學讀後感7

憑我對銷售的認識,我覺得銷售的確是一種非常複雜卻又似簡單的人性需求認識錄。你不瞭解自己,你很難做銷售,你不瞭解人性,你就會到處碰壁。銷售中的心理學第一章是講銷售的內在博弈。

決定一個人銷售成敗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心理因素。我情願認爲這是指一個人的情商。一個情商高的人,一個善於人際交往的人,他就容易會取得成功。銷售在我看來就是做人、做事。人做不好,銷售也難好。決定一個銷售人賺錢多少的,還是他內在的因素。自我意識就是一個人賺錢多少的關鍵因素。你得永遠記住你所賺的錢,不可能超出你的期望。

銷售與一個人的自尊有很大關係,自尊越強,對自己的認可度越高,銷售能力和感覺就會變得越好。銷售有很多技巧,可是很多時候人並不需要技巧。銷售人員的障礙,通常就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礙,銷售人員的大病就是無法戰勝害怕失敗和害怕拒絕的恐懼。爲什麼會有恐懼,恐懼就是自我意識變的渺小的時候的一種感覺。當一個銷售人員止步不前,舉止欠佳的時候,那不是因爲失敗本身,而是對於失敗的恐懼、對失敗的想當然以及對失敗的.預期所造成的。

所以我覺得提升業績,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期望值。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和自信心的訓練應該排在首位。如何提升自我的意識?最好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對自己進行重複的堅持性的自我積極暗示,例如,我喜歡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我是最棒的!我真的很出色,我一直都很出色!我是最好的!另一個辦法就是直面恐懼。不用太多言辭,就是直接面對它。你躲的越久,你就會越痛苦。說到底,銷售就是在和客戶玩心理戰術。看誰心理素質過,看誰更加有耐性和意志力。

銷售中的心理學第一章講的內容很多,可是最核心的還是一個銷售人員的自我意識。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可以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可以毀滅一個人的自信。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自我暗示要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害怕失敗和拒絕的恐懼是另一個需要克服的。銷售就是要面對拒絕,沒有拒絕就沒有銷售。怎麼克服呢?直接克服。周恩來總理說的特別好,他說,“做着談,何如起來行?”

心理學讀後感8

心理學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心理家們說,他們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爲,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聽上去有點玄,不是嗎?還是舉個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國曾經存在着種族隔離。在改變這一狀況的歷史進程中,心理學家也發揮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時報告了他對一羣黑人兒童進行的研究,表明種族隔離對黑人兒童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最終,最高法院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學校就讀是非法的。

這個例子來自《心理學與生活》,一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

什麼是“好的教科書”?該書的作者說,他們的目標是“寫一本學生喜歡讀的教科書,他們可以通過它學到心理學衆多領域中激動人心的和與衆不同的內容”,“使之成爲當今心理學的最新的、最準確的、最能被理解的論述”。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國教師寫教科書時是否心裏想着學生,是否敢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否肯在結構、體例上下那麼大的功夫創新。

套句中國的老話“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想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了。《心理學與生活》已經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學的經典教科書,而且也成爲普通人瞭解心理學的極好讀物。

我非常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看看這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閒着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羣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爲什麼要加入教派團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裏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爲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心理學讀後感9

二歲左右的嬰兒,對能看見但觸摸不到的對象表示非常驚異,這表明觸覺在嬰兒瞭解事物歷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整個學前期,兒童重要寄託觸覺或觸覺與視覺、聽覺等其他感知覺的協同運動來了解四周事物,一樣平常來說,年事越小,觸覺在認知運動中的作用越大。)~~~嬰兒和小班幼兒對物體的視覺映像是創建在觸——動覺的基礎上的,經過視覺和觸動覺所感知到的物體屬性之間所創建的聯繫,兒童漸漸能夠只憑視知覺就能瞭解物體的形狀、鉅細、面積、遠近等屬性。

嘟媽語:原來云云,難怪孩子們看就任何東西都要伸手去抓,原來對付他們來說,觸覺是第一性的,他們必須經過觸摸來認知事物,只要經過這個用觸摸感知的階段,他們才氣生長起當前的人生中靠視覺來認知事物的能力。讓孩子去摸吧,摸他看到的任何東西(傷害的除外),冷的、熱的、方的、圓的、粗糙的、光滑的~~~千萬不要把“別碰誰人!”掛在你的嘴邊!觸摸的高興,我們能每每在一些癡迷地把玩某個東西的孩子臉上找到~~~那種饜足的樣子,令人迷戀~~~學前心理學的讀後感

嬰兒視覺的生長重要表現在視覺敏度不斷進步和顏色視覺開端生長兩個方面。在兒童學習鑑別各種顏色的時候,言語、詞起偏重大的作用。

嘟媽語:我覺得,後面這句話顯然便是我們平時所講的“隨機教誨”的實際基礎之一,當孩子的細緻正會合在某個事物上的時候,便是我們進行教誨的最佳時機。一個小例子:本日晚上嘟嘟指着一個“夫”說“大!”,我頓時寫一個“大”讓她看,兩個字拿到一同比一比,問她“一樣嗎?”嘟嘟仔細看了說:“這個多,這個少!”“對了,多的是夫,少的是大!”頓時再寫一個“天”跟“夫”比一比,“哈哈,這個出來了!出來的是夫,不出來的是天!”偶然的細緻就在我引導下變成了故意細緻了,並且我信賴這樣學到的東西,肯定不容易遺忘。這樣的機會在我們生存中比比皆是。嘟嘟喜好在廚房玩,她拿幾根掛麪出來玩,還放嘴裏吃,我頓時拿別的一個像泡麪那樣的雞蛋麪出來轉移她的細緻:“看看,這個也是面,兩個有什麼紛歧樣?”接着嘟嘟瞭解了掛麪是直的。

心理學讀後感10

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爲了更好的從事幼兒教育,我選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以前學習《幼兒心理學》時,不夠深入理解。通過暑期學習,我有了很大的收穫。現在談談我與書本的學習及體會吧!

幼兒心理就是研究幼兒的認識能力的發展特點,情緒情感的發展特點。行爲活動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以及幼兒個性的心理特徵形成與發展的特點。

通過對幼兒心理學的初步瞭解,我覺得了解幼兒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覺得幼兒的心理也是很複雜的。的確,當你真的想去接觸幼兒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很多現象其實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有時覺得很想知道“爲什麼”。如果不瞭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就難以更好的與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應該瞭解他們。

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將他們看成小大人。他們的心理正處於發展過程中,而幼兒的心理髮展與周圍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理解與認識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環境的意義十分重要,我們要重視並能夠爲幼兒創造一個能使其很好發展的機會。環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小朋友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狀況等都是影響他們心理形成與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在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心理髮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過學習和閱讀,我深深感知到,幼兒期是性格特徵和改變顯露的最初階段。環境因素能夠影響着他們個性特徵的形成和改變。幼兒的個性特徵也影響着他們自身在各種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穫,並影響着他們與周圍人的交往。作爲老師的我們應有意識的創設良好,適宜的環境條件,塑造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這是我們作爲啓蒙老師最應該注重的方面,多給孩子一些關愛,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教育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心理學讀後感11

《幸福心理學》一書介紹了許多提高幸福感的實用策略,並分別從幸福是什麼、實現幸福和擁抱幸福三個角度就影響幸福感的各個因素,如人格、心態、情商、逆商、愛情、目標和時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心理學理論上的闡述。

閱讀此書,使我受益匪淺。

若有人問起金錢、名譽和幸福你會選擇什麼時,想必大多數同學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幸福。由此可見,對我們來說幸福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是一個謎,一千個人,興許會有一千種答案。遠行時父母的悉心關懷,是一種幸福。窮困潦倒時戀人的不離不棄,是一種幸福。難過時朋友的耐心關愛,是一種幸福幸福是一個人全部快樂的總和,擁有積極樂觀的情緒,是幸福人生的定義。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喜怒哀樂人皆有之,因此必須把握好自己的情緒,諸如煩惱、焦慮、抑鬱、暴躁、冷漠等消極的情緒我們必須摒除,否則將會降低我們體驗到的幸福感受,更甚者,消極情緒若得不到及時的排解,這種不良心理能量的積聚若超過一定的負荷就會破壞心理平衡,引起心理疾病。

快樂主義的Epicuros說:快樂是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所以快樂的情緒對我們來說極爲重要。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個人快樂的走着。別人問:

“你爲何如此的愜意?”他笑着說:

“因爲我帶的東西最少。

”快樂就是如此簡單,負擔少一點便可以了。

這也是幸福的原理。生活在塵世裏的人們,不管你是不是有一種努力的生活態度,至少是寂寞的、累人的。我一直很欣賞這樣的生活:於某個無事的下午,一個人坐在電腦旁邊,用耳朵捕捉音樂的旋律,用眼睛追逐喜歡的文字。窗外有淡淡的陽光,有拂樹的清風,有一種秋日的詩意與美好。這是一種靜心的快樂。我喜歡那種文字在心頭跳躍的感覺。也時常感恩,感恩這些快樂的文字猶如取之不盡的燦爛的陽光,溫暖着我,把我灌醉。於是我,不再糾結與累人的事情和人,也不再停留在憂鬱的情緒裏。

無疑,時刻快樂着,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面對生活的種種,纔可以擁抱幸福。

心理學讀後感12

書剛拿到手,精裝硬皮的,三個側面和封面的上部印着金粉,與白底黑字的封面相互映襯,簡潔大方但又不失品質感,一看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不像現在市面上很多那種僞精裝的書,雖好看但並不能體現出全書整體的設計感和設計理念。書內讓我眼前一亮的設計是目錄和章節頁,用最簡單的單一線條最大化展現了目錄和章節頁的功能,同時還不乏創意與美感。

全書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至二十世紀末期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內容十分詳盡且系統,這是我作爲一名心理學愛好者想要系統掌握心理學知識所迫切需要的。我本科時是一名中文教育的師範生,畢業已經兩年了,大學時發的心理學教材都還不捨得扔,因爲想到以後還要當老師,要多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但我卻根本不會再去翻那些心理學教材了,因爲實在是寫的太無趣了,大部分是按照心理學流派及其主張形成的單一章節樣式,可是自己又不知道有哪些心理學書籍適合我。

本科的時候自己的老師會推薦一些諸如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之類的書籍讓我們讀,在大致的翻看這本書後,我覺得李漢鬆這本《心理學的故事》與《西方美學史》很像,不僅僅是因爲美學與心理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這兩本的內容都十分的系統、完整,介紹心理學家及其主張時並不刻板,在適當的地方會寫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及看法。

如果是對於像我一樣的心理學愛好者的話,選擇這本書作爲入門級讀物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如果直接去選那些從國外翻譯過來的心理學著作可能會因爲翻譯語體的問題給閱讀造成一定的困難。在對心理學的主要學者和主張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一些學科專有名詞有了初步的瞭解後,再選擇國外譯作甚至是知名學者專著更符合我們的認知發展過程。

最後,最爲一名想要日後成爲教師的讀者,希望作者和編輯能夠出一些關於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心理學書籍,與這本《心理學故事》能夠相互參照、對比着閱讀。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科學、具體、操作性強的心理學知識指導工作,也許實驗啊、高深的理論啊離我們很遠,但我們卻十分需要具體的知識來幫助我們更好的開展工作。

心理學讀後感13

最近,有幸拜讀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著作《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啓發,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學會去關注這些孩子的心理髮展歷程,從而更瞭解他們。今天,我想談談讀完書中第二章節“兒童心理學及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後的一些感受。

這一章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亞傑對於認知的兩個方面:圖像與操作。心智自然生長,經歷了“感覺+運動”主導的初級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特徵是轉化體系的逐步形成,我們把認知的這一方面稱作“操作”。有認知工具專門處理狀態,或者說把運動和轉化描述成一個個前後相隨的狀態,我們稱其爲“圖像”,比如說感知、模仿,所謂內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圖像構成的。

書中舉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說在講兒童的心理圖像發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前運算階段,圖像還是靜態的和可複製的,這是由於兒童還沒有預測運動或變化結果的能力。比如說,4—6歲的兒童會通過拉伸一根彎曲的鐵絲來感受一段弧線變直的過程,兩種狀態的突變在他們腦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繩旁邊在擺一根直繩子,他們無法想象曲直之間的變化狀態。只有在具體操作的影響下,圖像才變得更加靈動且具有預見性,這個能力要在兒童7-8歲或更大時才能發展起來。因此,心理圖像的發展並不遵循自主原則,他需要 外來因素的干預,干預的性質是操作。

在形象記憶和一般記憶之上,我們可以證明記憶結構化和記憶存儲對操作、對動作的圖式化有密切的關係。例如,比較下列三組兒童對一套積木組合的記憶。A組:兒童只是觀察搭好的積木;B組:兒童自己重搭;C組:兒童觀察成人搭建。我們可以發現:B組的記憶效果有明顯的優勢。由成人演示的C組並不比直接觀察的A組效果更好,這再次說明了如果我們只在兒童面前演示,而不讓他們自由操作,就失去動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價值和培訓價值。

這章給我的啓示是: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在頭腦裏建立表象,從而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並不會理想。

心理學讀後感14

讀完這本《兒童心理學》還是讓人受益良多的,與其說是兒童心理學不如縮減爲問題兒童心理學更爲貼切,本書作者阿德勒主要針對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爲探討其產生的兒童心理原因,如兒童口吃、尿牀、吵鬧、搗亂等,兒童的問題行爲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瞭解了其心理緣由,才能得到解決。

阿德勒認爲,人人都有追求優越感的需要,即不斷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優越感的路上,兒童會產生一系列行爲,而行爲是否正確,是否會屬於問題就在於這些行爲方式是符合社會規範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爲。兒童的行爲是否會符合社會規範要求,主要在於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也就是說客觀事實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兒童如何看待客觀事實,如果兒童的看法是錯誤的,那他就會扭曲客觀事實,從而做出錯誤判斷,最終導致錯誤行爲。如某兒童在弟弟出生後,爲了重新奪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優越感,採取了口吃這一行爲,很顯然這一行爲是不正確的,而他產生口吃的行爲是因爲他覺得家人不關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兒童看待客觀事實的錯誤而產生的問題行爲。再比如我們生活中一些比較懶的兒童,他們什麼事情都不願去做不願去嘗試,但他們僅僅是因爲懶嗎?在他們懶的背後,或許是因爲害怕失敗、不自信,所以用懶這種行爲來逃避,這樣人們就只會說他們懶,而不會說他們笨。所以阿德勒認爲成人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錯誤判斷,從而採取正確的解決方式。

總之,觀看完這本書後,會讓人對兒童有個更全新的認識,而這往往是我們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書中所闡述的兒童問題行爲及其產生原因和應對方式讓人不可忽視,與老師及家長來說,是他們的一本教育指南。

心理學讀後感15

面對着一個不乏特殊個體存在的特殊羣體,除了深夜襲來的迷茫和無助外,更多的時候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壓得喘不過氣來,於是迫切地想尋找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當目光無意間掃過這本《受益一生的心理學啓示》時,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

此書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深入生活,聯繫實際,尤其是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爲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注入了生動全新的揭示,將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深入淺出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初嘗平淡,如一杯白開水,細細品來,卻感觸頗深。即使像我這樣一個不懂心理學的人,也可以藉助書中的故事和試驗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繼而尋求一種簡單有效的解決方式。

書中有一個“破窗理論”很有意思——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聯想到我們的班級管理,或許就是因爲第一扇窗戶被打碎後沒有及時修補纔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局面吧——讀書時間若第一個隨便說話的人沒有被及時制止這種不文明的行爲,繼而便會有更多的人開始竊竊私語或大聲喧譁;若第一個隨便往地上扔垃圾的同學沒有及時受到批評、改正自己的錯誤,接下來,地面上就會有更多的垃圾,班級的環境就會髒亂不堪;若第一個在隊伍裏說笑打鬧的人是班幹部,那後果可就更嚴重了。看來只有在嚴懲“破窗”者的同時,號召“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才能防微杜漸,維護集體秩序及行爲準則的嚴肅性,以免“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其實我們也可以將“破窗理論”換種思路用在班級管理上——表揚第一個彎腰撿起垃圾的孩子,讚揚第一篇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鼓勵第一次展示自我的登臺,激勵第一個大膽創新的設想……老師對孩子們充滿積極的期待,孩子們則會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繼而以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來確立自己的目標, “破窗”逐漸得到修復,孩子們也會逐漸走向成功。

書中還蘊藏着很多智慧與啓示,迷茫時讀讀,可以答疑解惑,閒暇時讀讀,可以心理美容,《受益一生的心理學啓示》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喲。

標籤:讀後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