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的讀後感9篇

心理學3.72K
心理學的讀後感1

假期裏,我瀏覽了與本人工作中相關的書籍——《教育心理學》,感到很有播種,對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下面是我對書中內容的接收和思考:

心理學的讀後感9篇

我在書中不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白定義,而是通過先容教學過程,通過與附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現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思。

對教學過程,我是深入的領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彼此影響和促進的過程,我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全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該有準確的理論去領導,這樣才幹更好地促進教學。

教導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礎規律,而絕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討在教育教學前提下學生心理運動的法則及利用。這兩個學科比擬好辨別,我的意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咱們的教育教養,而教學心理學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一般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聯能夠說是非常親密。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爲學科基本的,卻不好說誰包括了誰,誰附屬於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輔助了我對學習進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治理跟評估的實踐和實際。

在通讀這本書後,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關於書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對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贊助。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爲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盛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系統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曉得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須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覈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因爲受教育體質發展和心理髮展是嚴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接洽到體質發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說是師生協同活動的過程,而且先生在這種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因而,對於老師的心理學識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別範疇。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當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議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天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爲主的一門邊沿迷信”。不同社會軌制國度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獨特點和不同點,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規模。依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疇是完整適應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請求的。教育心理學的義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增進全部心理科學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爲起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知識題爲目標的。

教師爲什麼必需學習教育心理學呢?

心理學的讀後感2

《教育心理學》看似理論很強的書籍,其實不然。裏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都是通過實驗的形式讓我們瞭解實驗所蘊涵的科學道理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結合的教學實際談談教育中的期望、表揚與批評。

美術教師往往任教的班級較多,個別教師也許就忽略了評價反饋這塊內容。從書中學習反饋效應實驗中可以看出,反饋的重要性。反饋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教師應儘可能讓學生及時、準確、具體地瞭解自己學業的進展情況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做出評價,美術作業如果一直不評價,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美術課的評價比起其他課程來說,顯得更加重要。美術是一門審美藝術的課程,沒有什麼對和錯,只有美與不美,不能一味的給學生打上等級。

佩奇的評價實驗說明了具體的評語更有效。美術作業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級,也許就失去了評價的作用。美術的作業要有具體的評語,這個評語不一定是教師最終的書面語言,可以是來自的學生的,也可以是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口頭語言的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要展示出來,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進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有了具體的評價語言,學生的學習會更加進步。

書中的一些實驗向我們驗證了一些教學行爲,讓我們的教學行爲,變得有理可依。總之,細細品讀本書,會讓我們的教育變得不再迷茫。

心理學的讀後感3

在教育孩子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困惑,時常聽家長抱怨,李老師,某某學生現在孩子的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和我們家長髮脾氣,怎麼辦呢?在學校有的學生很不聽話,經常和老師頂着幹。作爲老師也非常的苦惱。

最近我讀了桑標的《兒童心理學》,在讀到第七章情緒發展這一章,我很有收穫。這一章節,主要講了情緒是個體對外部和內部事物的主觀體驗,是兒童早期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爲具有重要的組織作用。本章先介紹了兒童情緒評定的三種方法,即生理測量、表情測量和主觀體驗測量;再分別從情緒能力的三個主要方面,即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對兒童情緒發展作了介紹。

在兒童情緒評定中,生理測量,也就是人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下,可以表現出許多生理反應,這些生理變化可以作爲情緒的客觀指標,如心率的變化,呼吸的變化,皮膚電阻的變化等等。行爲測量主要集中在對兒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語表情的分析上。兒童處於高興、悲傷、憤怒和其它情緒狀態時,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會產生細微的運動變化,兒童的聲音也是情緒指標,有的老師習慣爲學生貼標籤,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好學生一好百好,壞學生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會尊重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都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從而對孩子帶來危害。在今後的學生的管理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學生的情緒,從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臉上不滿與牴觸情緒時,我們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

情緒的評定方法還有主觀體驗測量法,即評定兒童對自己或他人情緒的解釋。主觀體驗測量運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似的情緒體驗,要求被試報告其直接感受的經驗(如:“告訴我,上個星期你是怎樣感到高興的?”)或是要求兒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現情緒(如:“告訴我圖片上這個人感覺怎麼樣?”“請你指出誰感到傷心。”)

通過對些內容的學習,讓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們的情緒問題,並懂得了如何處理這類的問題。如當孩子情緒暴躁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共情,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教孩子學會了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不能從此之後噤氣噤聲,因此,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學的讀後感4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對於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着那麼強烈的渴望,那麼完美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說明過去,我務必理解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我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只有自我才能使一切完美的願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爲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爲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後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此刻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十分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着我們,只要我們掌握此刻,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必須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能夠參加各類社團,能夠出去爬山野炊旅遊等,情緒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齊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裏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着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齊閒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說自我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我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後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悅的情緒。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僅只是簡單自在,也還有着其緊張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過,爲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我: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我的,自我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期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後,我能大聲對自我說:“我無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我計劃。

大學裏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取適合自我的用心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潛力,提高自身的認知潛力。瞭解自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我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爲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爲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忙。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十分重要。

心理學的讀後感5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那麼老師的專業地位就僅僅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鑽研,讓我成爲一位真正的好教師。

心理學的讀後感6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大概是這麼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說。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邏輯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的解析》對於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又剛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光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爲自我解夢,還拉這周圍的同學爲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書,最近打算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能夠互相研究一下,因爲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記得當時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麼夢”

而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十分通俗易懂,書中用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大概的瞭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啓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以前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爲,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必須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閒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看看,裏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啓發的樣貌,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能夠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就應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瞭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爲他們以後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期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打算看的同學,我們能夠多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心理學的讀後感7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向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着懷疑的態度,畢竟自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於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十分適宜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取。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個性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好處””“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裏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爲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夠跟着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能夠自我摸索着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我明白自我在那裏,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取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瞭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透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幫忙他人的潛力。期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於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狀況下,如何讓自我浮躁的心態,歸於平靜,如何放鬆自我,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爲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心理學的讀後感8

做一個有意識的老師:讓學生達到怎樣的學習結果,自己所作的決策如何促進學生獲得這些結果。

做一個稱職的老師:瞭解學科課程以及教學技能。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笑話:如何要馴服一匹馬,你需要知道些什麼?比馬知道的多。

如果你打算去教一匹馬,你將很快發現,儘管學科課程的知識是必要的,但還是不夠,一個牧馬人對一匹馬應該做什麼以及能夠做什麼可能會有一種很準確的看法,但如果他不具有某些技能是那些爲馴化的,受驚的,不友善的野馬變成一匹優良的騎用馬,他將被馬摔得鼻青臉腫,以失敗而告終。兒童比馬要聰明的多,和善的多,但是教授兒童與馬有共同之處:瞭解如何傳授信息和技能,這與瞭解信息和技能本身是同樣的重要。

教師效能感:教師對自己教學所引起的變化的看法。

教師效能感對有意識的老師而言是極爲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教師認爲學生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天賦,家庭環境或者老師無法控制的其他因素。那麼這些教師的行爲就不同於那些認爲自己的努力對學生的成功至關重要的教師。效能感較強的有意識教師更傾向於付出持續的努力,面對困難時能堅持下來,竭盡全力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如堅持自己的教學評估。

心理學的讀後感9

本我能夠看做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它非理性地運作着,它跟隨衝動運動並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爲是否現實可行、被社會認可。本我被快樂原則所支配,無節制的尋找快樂,這種快樂個性指、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對應。當兒童開始將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對於某些社會禁忌作爲他的價值觀一部分時,超我便逐步發展起來。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這是一個人想讓自我努力成爲的樣貌。這樣,超我經常和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則強迫本我堅持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是一個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整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衝突。自我代表一個人關於生理和社會現實的觀點,是他關於行爲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選取那些能滿足本我衝動的行爲,但是這些行爲同時又不會帶來不願看到的結果。自我是受現實原則支配的,這種原則爲快樂的需求帶給現實的選取。比如,自我會阻止考試作弊的衝動,因爲他思考到被抓住而產生的嚴重後果,同時,他會用以後更努力的學習行爲或者尋求教師同情等方法來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產生矛盾後,自我會進行折中來儘量滿足兩者的需要。然而,當本我和超我之間壓力十分緊張時,自我很難制定出最優的折中。

從上方的定義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與自我的概念。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衝突與矛盾都是這三個“我”之間的“思想鬥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國旅遊,遊山玩水的過一輩子——這個“想”的過程就能夠理解爲本我慾望的驅動力,也就是內在本我的體現,然而她哀嘆了幾聲後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爲什麼呢?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也能夠理解爲現實決定思想。在心理學上來講,又是一個“超我”與“自我”的過程,“超我”可能會說:工作是你的職責,是你就應完成的分內的事,是你“該做的事”,這個“該做”是以必須的社會道德觀及個人價值觀爲基準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爲的那個“成功的我”的樣貌;自我是什麼呢,它是現實的我,理性的我,它會分析,如果不上班會有什麼後果,會意識到自我還沒有足夠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所以一般狀況下“自我”會幫忙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會做出合理的決定及決定。而且這個傾向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會愈加明顯,即我們會愈加傾向做出貼合現實的“正確的事”。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觀的事情,譬如打架鬥毆,是因爲他們“本我”意識很強烈,甚至超越“超我”範圍,而由於社會經歷的缺乏,又不能意識到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即“自我”的現實性不強。諸多因素造成的行爲。

一句話,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禮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個人的內心若想沒有衝突或把衝突減到最小,就要合理並協調發展這三個“我”。

個人覺得最佳狀態是本我、超我與自我是處於同一個發展方向的,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與舒適。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貼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同時又具有現實好處。由此想到了許三多——這個在許多人眼裏的“笨人”,明顯看出在他的心中內在的快樂就是奉獻,“奉獻”貼合社會道德觀又具有現實好處,所以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很傻,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充實和快樂的。相比較那些過於計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們很精明會算計,但他的內心卻是掙扎的,不和諧的,最終會心病纏身,將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麼爲什麼有些人有工作有錢花卻不快樂?兩個可能,要麼他沒有切實的愛他的工作,將其化作一種情感快樂的源泉;要麼他很清楚自我的快樂不在工作上——只是爲了掙工資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感和壓抑感。

弗洛伊德說,人是帶着道德面具的動物。這也看出爲什麼人的心會那麼複雜,人遠沒有動物單純,要保證人像個“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縛——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驅使。比如地上有個錢包,你的本能慾望是去撿,歸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層面,是要遭到批評的,所以這個行爲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當然也正因爲有這個道德觀的束縛,我們的社會纔會井然有序。

當然,如果一個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拋棄“超我”,即以現實的手段來滿足個人快樂與慾望而不顧社會道德觀,那麼短期看,他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爲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爲付出代價。所以我覺得這種人能夠看做“短視者”。

總之,這三個“我”最重要的是平衡發展,過分壓抑哪一個都是不好的。

———並非專業人士,純屬個人感想。

標籤:讀後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