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篇

心理學3.0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篇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1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給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於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爲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爲目標,爲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兒童教育新思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正如書中所說,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爲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讀了此書後,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

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範,留給孩子空間,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這一些,因爲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爲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2

以前我讀書總是耐不下性子,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可是,自從我帶了畢業班的政治後,面對一些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總覺的手足無措。簡單的處理方法對有些學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時我也感到有些挫敗感,繼而對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熱情。但我沒有坐以待斃,於是我利用課餘時間專門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給課堂教學的100條建議》等專業知識,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學生各種行爲出現的原因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是相聯繫的,只有用對了方法纔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

可以說,在讀過這些書目後,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將會有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相信對於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是有幫助的。但是鑑於我們教育心理學的學術沙龍主要關注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及差異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對本書中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談談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批評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評價形式,並且也是一種常用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批評功能也應從注重甄別轉向激勵。

面對學生犯錯,我們是否當即斥責,甚至“雷霆大作”?其實,學生很可能不是有意犯錯的,所以我們無需大動干戈。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教師不講究批評的藝術,不考慮批評的言辭、場合,只要有錯,便會有一場“暴風驟雨”,這樣,只能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挫傷,引發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這不僅不利於學生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反而會增加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們的心靈創傷。“靠近清泉,心靈就會溼潤,靠近評價,生命就會舞蹈”。作爲評價的協調者、指揮者、促進者,應給每個學生以閃光的機會,使學生在坦誠、關愛、相互尊重的評價氛圍中,樂於接受批評,樂於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獲得快樂、自信、成功,並茁壯成長。作爲教師,在面對學生的不足、錯誤時,不應說“你真笨!你不行!此類的話。我們應用教師特有的愛保護學生們的自尊,保護學生們的自信,也保護屬於每個學生自己的未來。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3

比發射火箭還複雜的事兒是什麼?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點預感,沒錯,就是“養孩子”。這不是誇張,這是《清單革命》一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的:養孩子是個極端複雜問題,是比把火箭送上天還複雜。

雖然這裏沒有一份“清單”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對於極端複雜問題,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僅靠一個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讓我們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說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

對這本書來說,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整體人格”。阿德勒所側重的並不是行爲本身,而是行爲背後的整體人格。在他看來,與其分析一片樹葉的顏色紋理,不如瞭解整個樹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書中通過分析包括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牀、暴躁等行爲,發現行爲背後的根源,解讀孩子的人格特徵。書中舉例,“孩子上學忘記帶書本,是因爲他知道他忘記了什麼,他的母親都會爲他操心。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爲,而是這個孩子總體人格系統的一部分。”

對於懶惰,他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藉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條從觀察行爲到認識孩子的整體人格,進而改善優化,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的完整人格,從而讓行爲問題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論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能決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正如人本主義所堅信的那樣: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發現,也就是可以自我實現的。

在此基礎上,阿德勒認爲,父母和老師是兒童優化性格、自我實現的推手。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徵是與生俱來的人,就不應該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點的灰心喪氣。”

應該說,看過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最大的收穫是給包括家長在內教育者帶來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慮孩子的種種問題,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內在潛力。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4

身爲父母,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教育孩子讀書、書寫和計算。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用鼓勵的態度幫孩子樹立自信。正如詩人維吉爾說:“我能,是因爲我相信。” ———摘記《兒童教育心理學》

每一個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們思想單純,行爲可愛,喜歡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總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兒子分享他們的喜悅,無形當中就把他們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連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都不喜歡或不重視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麼還會喜歡自己呢?這幾天在讀《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反思,對孩子要學會尊重,重視他們生活中的小細節,樹立他們的信心,多對他們說幾句鼓勵的話。例如今天中午,兩歲的小兒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裏洗了,用衛生紙擦乾了,都放到陽臺上給他們排好隊曬太陽,當時的我正在準備下午上課的課件,他跑過來說:“媽媽,你看看我給玩具洗好澡了,你來看看,他們都睡覺了”,說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陽臺走,當時我的心裏很生氣,看到洗漱間弄得烏煙瘴氣,一大包的衛生紙被他這樣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還有一大堆的工作沒有完成,剛想要發火,小兒子又說:“媽媽我厲害吧!”看到一個兩歲的孩子那種期望得到表揚的眼神,我壓住火對他豎起了大拇指,說“寶貝會給玩具洗澡了,你是一個講衛生的孩子”,孩子當時高興的手舞足蹈,感覺自己的火氣壓得值了。

《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中寫到:在教育孩子時,最大的錯誤無異於對孩子的惡語相向,這樣只會加劇孩子的怯懦。全書並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僅此一點也是讓我這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受益匪淺,反思好長時間。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5

積極心理學思想是由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利格曼提出,在20xx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吹響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號角。

什麼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爲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爲出發點,提倡用一和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幸福。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一箇中心”是指積極心理學要以研究人的幸福爲中心,幸福在多數情況下是主觀的,所以它也被稱爲主觀幸福感,意即個體自己親身的感受。事例:有一個聰明人和一個老實人一起到海邊玩,聰明人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貝殼,而老實人也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鵝卵石。當他們走到一起時,聰明人提議兩個人交換自已所撿到的東西,老實人爽快地答應了。聰明人在交換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撿到的最好看的兩個貝殼藏匿了起來,把剩下的給了老實人,而老實人則把自己撿起到的所有鵝卵石都有交給了聰明人。回去之後的那天晚上,老實人睡得很香,但聰明人卻徹夜難眠,他一直在想:老實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把最好的石頭藏匿了起來。在這裏聰明人客觀上佔了便宜,但主觀上卻並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實人客觀上吃了一點虧,但主觀上卻感受到了幸福,這就是主觀幸福感。塞利格曼創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個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樂趣通常表現爲興高采烈的外在情緒表現形式;參與是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業餘愛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義則意味着個體對行爲或事件深層價值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能發揮自我的力量,達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標。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真實的幸福,他必須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緒體驗,這種良好的情緒體驗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則必須要達到超越自我。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基本點”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這三個基本點實際上就是人類獲得幸福的基本路徑的具體體現。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6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主要關心以下兩個方面:理解教與學的過程和發展促進這一過程的方法。主要說明在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其應用。它的研究也對教育學的理論發展起重要作用。這本書從對新手與專家的教學方法的比較帶我們進入了對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探討。

讓我們從宏觀上了解到教學過程的四種變量(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三種過程(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 在微觀上,教學過程又包括確定教學目標 考慮學習過程的特點(學習/動機原理、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原理、教師特點、課堂環境),執行教學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美國《心理學年鑑》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爲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八個項目: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爲;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其實我覺得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每個老師都要學習的課程。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影響着周圍的人,也同樣受周圍人影響。利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能讓你周圍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會在與周圍的人交流過程中吸取他們好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教育心理學》帶給我們的知識,我們能夠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學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師的效率,減輕各位老師的工作壓力。《教育心理學》,一本好書,與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7

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許多教師剛入行的時候意氣風發,以三尺講臺爲事業,以培養人才爲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時桃李滿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職業不容易,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很快被消磨了,職業倦怠感也就與日俱增。” 我想我就是走過這樣路的人。面對幾個簡單的算式,講解多遍算理情況下始終還是有記不住的孩子,耐心一點點的被瓦解,連帶着自己也開始急躁起來。但是,在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過後使用各種方法,卻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時間長了,家長累、孩子厭惡,我也感到沒有職業幸福感。

在讀完《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後,我感悟到: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各項弱點,而是充分激發個體內在的積極性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獻、專注是人類共同的美德,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讓自己的職業人生豐富多彩,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纔是現代社會的芸芸衆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爲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衆稱心如意”。

肖川有過這樣一句話:“流光在你的背後,生命期待着我們的驀然回首。當你以研究的姿態對待工作和學習時,春天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爲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對比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內的表現,真的感覺一個教師積極投入的工作狀態對教學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工作雖然是寫寫教室裏的故事、課堂裏的發現、讀書感悟,但願在本該採摘果實的季節再開出幾多芬芳的花來,充滿遠方的詩意。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8

自從小寶出生後,我總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書能教我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雖然相隔5歲,但他兩真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好的時候,一個溫柔一個聽話;吵起來的時候,一個霸道另一個更霸道,總是以其中一個人哭來結束爭吵。

大概是吵的次數多了,我也“麻木”了:讓他們自己吵去,不再爲他兩吵架而抓狂。這樣反而清靜了許多,不需要充當裁判。大家心裏都有一杆秤,無論處理的多麼公平,總有人覺得不公平,即便孩子們覺得公平,大人們還經常爲其中一個打抱不平(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對小寶)。

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大寶本身比較愛哭,再加上經常無緣無故挨小寶打,又迫於“姐姐”這個身份不好還手,總是被打哭,然後跑來找我訴說委屈。有時候我也懶得講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處有風險,請勿模仿)

母親大人發話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感覺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寶下手有所保留呢?僅僅是怕我說,還是面對手足之情不忍心?

後來看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提到追求卓越與自卑的關係:在每個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並存的。因爲自卑我們纔會去追求優越感,我們企圖通過努力追逐來獲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寶的自卑在於,父母把部分關注轉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會理解這是因爲小寶需要更多的照顧。在大寶眼中,小寶帶走了一部分父母的關注,這會讓大寶認爲是“自己不夠好”,而在行爲上,他又會採取一些方式去獲取父母的關注。

對於滿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種方式,而當我把處理事情的主動權還給她時,她的需求得到了關注,也不會因爲父母的“處理不當”引發反抗情緒,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說是一種意外的收穫。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阿德勒的教學理論著作,這本書可以說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

在本書中,提到了國小生一個重要的表現,那就是情感表現。國小生年齡比較小,情感變化比較明顯,喜怒哀樂往往表現在臉部,同時又具有不穩定性,情感容易轉換。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意志力比較薄弱,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我們平時總說老天爺的臉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這充分說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轉換。剛剛和別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厲害,一會不知道爲什麼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但是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積極的影響,又容易接受消極的影響。現在,是個信息化的時代,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學生接受不良影響的機會也比較多。雖然在學校學生接受了正規的教育,但是從社會中他們可以看到和老師講的不一樣的行爲,比如:老師說不能亂扔垃圾,可是還是有人扔垃圾;老師教育我們在車上要學會把座位讓給老人,可還是有許多人會視而不見。這時,他們心理自然會想:爲什麼和老師教育的不一樣呢?這是因爲他們還不會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們眼裏,老師還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據這些特點,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就要和兒童建立親密的關係,多鼓勵,少批評;要耐心細緻,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切忌要求過高過急,簡單粗暴。

總而言之,《兒童教育心理學》從兒童心理、成長環境的各方面,爲我們揭示了各種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們如何來培養健全人格的兒童,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