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篇

心理學1.28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心理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篇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1

《做不抱怨的教師》系列叢書之《教育心理學小故事》全書分爲8章,每章有個主題,分別是“夢在遠方”“戰勝自己”“智者無敵”“關愛生命”“成敗之間”“學會感恩”“名人榜樣”和“古人智慧”;每章前面有一段提示或概括性的話語,之後講述10多個數量不等的小故事(全書共有123個古今中外故事),每個小故事後面附有編者的“感悟箴言”。大多數故事筆者還是第一次接觸,其中有一些故事讓人振聾發聵,記憶尤深。平心而論,與其說這是教育類故事,還不如說是生活故事,它教大家做人、處事,教大家如何生存立足、勵精圖治最終取得成功。無論是從商、爲政,還是求學,各行各業的人士閱讀它、品味它,都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門道,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營養。

“夢在遠方”告訴人們:每個人都心存夢想(理想),或清晰,或朦朧,或顯現,或隱潛。沒有夢想,人的生活就缺少了航標,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一葉扁舟。現實中,有的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有的卻不能。是的,夢想的實現需要機遇,需要土壤,需要許多外部的條件,但根本的還是要從自身上找原因,是努力得不夠,還是沒有毅力堅持下來,抑或是方法策略出了問題?相關的故事《把夢交給自己》,講的是特納30年前窮困潦倒,但他不想坐享其成,毅然拒絕同情者(富豪伯傑)送給他的夢想——躺在寬敞的牀上舒服地睡上一覺,硬是靠自己的努力奮鬥闖出一片天地,成爲名聲顯赫的莊園主大亨。可敬、可嘆之餘,讓人很容易想起那些一心想傍大款、丟下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的現代浮躁病。那樣踏實嗎?安穩嗎?

“戰勝自己”告訴人們: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命運不濟時,不能怨天,不能怨人,只能怨己,怨自己放鬆了自己,怨自己失去了戰勝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相關的故事《做一條沒有鰭的魚》,講的是菲利普因一次意外失去了雙臂和雙腿,成了沒有四肢的人,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在教練的指導和幫助下,克服了常人都難以想象的困難,以13小時30分鐘的時間遊過了34公里寬的英吉利海峽。當前多數人四肢健全,但在操場上跑個一兩圈就會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遊個小江小河都要帶上救生圈來保駕護航,比起菲利普,實在汗顏。

“智者無敵”告訴人們:遇到問題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要動腦筋、想出辦法加以解決,而不能簡單應付了事。相關的故事《把梳子賣給和尚》,看起來是笑話,其實是揶揄人的惡作劇。王五不落俗套,另闢蹊徑,鼓勵寺廟住持在梳子上刻上讚美的話作爲贈品送給施主。這樣王五既推銷了產品,施主也高興,還使寺廟贏得了更多的香客,可謂一箭多雕,實現了多贏。這不正是現代市場營銷所倡導的積極理念嗎?古人不“古”啊!

“關愛生命”告訴人們:要學會尊重、理解、寬容、信任、慈愛、友善、讚美、賞識。關愛每一個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既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技巧,更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唯有此,社會纔會和諧,世界纔會充滿陽光,生命纔有價值。相關的故事《不停課的理由》,講的是紐約公立國小即使在暴風雨雪的惡劣天氣、公司都停止上班的情況下,教師寧願吃苦也堅持全校不停課,目的是讓赤貧家庭的孩子能夠和百萬富翁家庭的孩子一起,免費享用因家裏貧窮供應不起的暖氣和營養午飯,校方在極力幫助窮人的同時,又悄無聲息、不着痕跡地充分照顧了窮人的尊嚴。高,實在是高!人與人,包括窮人與富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們在獻出愛心、救助別人的時候,要將心比心,不要有高人一等的優勢心態;否則,受善者會覺得人格受損,心裏產生陰影,人前擡不起頭,有的甚至會拒絕配合,這恐怕不是行善者願意看到的。

“成敗之間”告訴人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遇到困境,該怎麼辦?是積極進取,還是悲觀失望?這將決定着人們事業、生活的成功與失敗。相關的故事《假肢上的生命之光》,廖智是四川德陽一所舞蹈學校的舞蹈老師,從小熱愛舞蹈,可“5·12”汶川大地震時她失去了雙腿。截肢後的廖智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抱怨,不放棄,不拋棄,憑着假肢用頑強的意志完成舞蹈的排練,用優美的舞姿詮釋了她對生活的自信,感染、震撼了災區的每一個同胞。

“學會感恩”告訴人們:人生在世,隨時隨地沐浴着上天的恩賜,或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得到過別人的幫助與照顧,人們都要心存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然,大家也大都主動或被動地幫助過別人,幫助別人不必在意得到回報,因爲“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理解別人對自己感恩的方式和時間。相關的故事《落聘者的感謝信》,史蒂文斯是美國微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之前在公司的一次招聘中,由於太過自信,以致公司發展方向之類的問題因沒有深入思考而落聘,但他毫無怨言,及時總結並寫信感謝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給他提供了這樣一次面試的機會,公司領導很是感動,在有一個員工跳槽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他。可以說,懂得感恩的人,命運之神會垂顧他的。

“名人榜樣”講的是一些名人之所以成爲名人,在於他們在成爲名人之前就擁有的非凡品質。比如,葉利欽的勇於抗爭、沃爾頓的勇於改錯、賴斯的聰明果敢、哈默的自尊、林肯的正義、鮑威爾的“凡事皆悉力以赴”、克林頓的有所爲有所不爲、微生物學的開山鼻祖萬·列文虎克的精益求精……只要你擁有這些品質,下一個名人就是你。

“古人智慧”講述了祖先靠智慧保全自己、救助別人、度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比如,商人沉着冷靜,靠智慧將丟了的寶傘重新找回來;齊國晏嬰憑藉智謀用兩顆桃子巧妙殺死橫行霸道的三勇士,爲國除害;落榜書生在禪師的指點下,將兩袋落葉賣出十兩黃金高價,並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進京做了官;聰明的大臣將抽到的死籤燒掉,得以免死當衆被釋放……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民智勇雙全,綿延幾千年的智慧代代相傳。學着學着,大家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作爲教育工作者閱讀此書,於己、於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同樣大有裨益,何況裏面很多內容就選自一線教師的案例和博客文章。除卻親切感外,內容、目標和對象好像都有所特指,因此,把它歸爲“教師寶典”也不爲過。

讀此書時,筆者是先一口氣把最吸引人的故事讀完,掩卷而思,琢磨故事告訴了大傢什麼;再對照故事的題目,看看內容是否與題目吻合,想一想故事爲什麼起這個名字;最後參考編者的“感悟箴言”,想知道自己的“悟”與編者的“悟”是否“英雄”所見或南轅北轍,以此提高閱讀的鑑賞能力。

故事,人人都喜歡聽,如果把故事的形式引入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聽課將成爲學生的生命享受;如果用故事的形式來做學生的轉化教育工作,故事的情節情境、人物的性格命運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將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一生。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2

有關專家通過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中國小教師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至少從量上來講是非常不足的,是跟當前的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不相符的。所以他們一再建議,當前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補這一課,加強對心理學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心理學修養。

過去的教師是以學科類型爲主的教師,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缺少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而現在大背景變了:課程改革的目標設計最終落在人的培養目標上,突出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發展。這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就有一個重要的變化,要求教師要從“經師”變爲“人師”,不再僅僅“講經說道”,而要做到以育人爲主。我們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對象,纔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所以,在今天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學習心理學非常必要。

爲此,我特意選讀了英國戴。馮塔納所著的《教師心理學》,感觸頗深

心理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心理教育內容包括髮展學生的認識能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養健康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協同教學實驗提出的六個“學會”,即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標,也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內容。

首先我進一步瞭解了教師心理學修養欠缺的原因。一是主觀原因,過去我們的教育觀念存在問題。過去我們是關注學科多關注人少,關注結果多關注過程少。

反映出一個事實,即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關注比較少。正是這種不關注人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教師心理學修養的欠缺。對心理學瞭解不夠,對學生研究不透,必然導致以教材爲中心的教學。但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講,心理學修養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這次課程改革的推進。從小的方面來講,如果教師觀念沒有轉變,沒有以學生爲中心;缺乏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不瞭解學生的特點,那就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進行教育和教學。所以,心理學修養的欠缺會影響教師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科學性。

其次是教師的任務只有在他或她將兒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時才能明確,教師不能只看到兒童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在學校中所發生的事。兒童的人格、學習能力、動機、社會行爲,以及對學校的態度,所有這些構成了一種因素間相互關聯的複雜的系統,它從兒童一出生就開始產生並在其一生的發展中不斷擴展。這本書主要針對從早期,經過青少年時期,直到義務教育結束的兒童問題。如果一個教師要充分理解中學時期兒童的問題,他就必須對兒童生活早期學習生活中形成的前期影響有所瞭解,而教師則要對兒童在學齡前的一些問題有所認識。這能幫助他們發展必要的技能和策略來應付這些問題。

因此這本書既對教師有幫助,又有益於對學生的訓練。並強調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書中避免了那些本身可能是有趣的,但對於教師實際對兒童的幫助則很少的心理學理論問題。書中也特別強調明確性,它可以使你能夠在讀完書後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也能理解所討論的問題而沒有困難。

教師是一種特殊職業,工作對象是未成年的學生。教師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師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煩躁、易怒、處理問題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就會損傷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作風,養成不良的心態。

長期以來,由於師範教育中心理學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繼續教育中也很少重視心理學的訓練,學校對教師的業務考評大多侷限於所教授的學科專業知識。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致使許多教師缺少心理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既不能準確判斷出學生心理方面的異常,也不能正確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去科學地分析學生心理,解決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小屋”等類似的心理諮詢站。僅此還不夠,應當在所有教師中加強心理學進修,使教師隊伍的心理學修養和應用心理科學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創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學生,就是創造未來。

一、培養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當代科學發展的整體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同,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四化建設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各國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對人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們不但要有強健的身體、廣博精深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精湛的技術,而且要有遠大的理想、很強的創造力、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只有這種人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贏得競爭的勝利,爲人類的發展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整體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會的順序發展的。三類素質發展的水平和層次不同,在整體素質中生理素質處於基層,心理素質居中,社會文化素質處於上層。它們的性質也不同,生理素質是先天的遺傳的,心理素質是先天與後天的合金,社會文化素質是後天的。

三者在素質結構中的作用也不同,生理素質是其他兩類素質的載體,是素質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文化素質對其他兩類素質起主導的作用,決定着素質發展的方向,表現人的.本質特徵。心理素質在素質結構中起核心、中介、橋樑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能動性,它影響着生理潛能的發揮、影響生理健康;它是社會文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基礎,決定着社會文化素質的發展水平。三類素質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素質的結構越完善,整體功能就越強。整體素質的發展,要求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發展生理素質主要通過體育來完成,發展社會文化素質主要通過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來完成,發展心理素質主要通過心理教育來完成,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教育,人們心理素質難以獲得充分的發展,就會損害人的素質結構。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3

比發射火箭還複雜的事兒是什麼?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點預感,沒錯,就是“養孩子”。這不是誇張,這是《清單革命》一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的:養孩子是個極端複雜問題,是比把火箭送上天還複雜。

雖然這裏沒有一份“清單”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對於極端複雜問題,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僅靠一個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讓我們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說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

對這本書來說,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整體人格”。阿德勒所側重的並不是行爲本身,而是行爲背後的整體人格。在他看來,與其分析一片樹葉的顏色紋理,不如瞭解整個樹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書中通過分析包括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牀、暴躁等行爲,發現行爲背後的根源,解讀孩子的人格特徵。書中舉例,“孩子上學忘記帶書本,是因爲他知道他忘記了什麼,他的母親都會爲他操心。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爲,而是這個孩子總體人格系統的一部分。”

對於懶惰,他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藉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條從觀察行爲到認識孩子的整體人格,進而改善優化,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的完整人格,從而讓行爲問題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論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能決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正如人本主義所堅信的那樣: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發現,也就是可以自我實現的。

在此基礎上,阿德勒認爲,父母和老師是兒童優化性格、自我實現的推手。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徵是與生俱來的人,就不應該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點的灰心喪氣。”

應該說,看過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最大的收穫是給包括家長在內教育者帶來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慮孩子的種種問題,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內在潛力。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4

自從小寶出生後,我總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書能教我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雖然相隔5歲,但他兩真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好的時候,一個溫柔一個聽話;吵起來的時候,一個霸道另一個更霸道,總是以其中一個人哭來結束爭吵。

大概是吵的次數多了,我也“麻木”了:讓他們自己吵去,不再爲他兩吵架而抓狂。這樣反而清靜了許多,不需要充當裁判。大家心裏都有一杆秤,無論處理的多麼公平,總有人覺得不公平,即便孩子們覺得公平,大人們還經常爲其中一個打抱不平(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對小寶)。

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大寶本身比較愛哭,再加上經常無緣無故挨小寶打,又迫於“姐姐”這個身份不好還手,總是被打哭,然後跑來找我訴說委屈。有時候我也懶得講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處有風險,請勿模仿)

母親大人發話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感覺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寶下手有所保留呢?僅僅是怕我說,還是面對手足之情不忍心?

後來看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提到追求卓越與自卑的關係:在每個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並存的。因爲自卑我們纔會去追求優越感,我們企圖通過努力追逐來獲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寶的自卑在於,父母把部分關注轉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會理解這是因爲小寶需要更多的照顧。在大寶眼中,小寶帶走了一部分父母的關注,這會讓大寶認爲是“自己不夠好”,而在行爲上,他又會採取一些方式去獲取父母的關注。

對於滿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種方式,而當我把處理事情的主動權還給她時,她的需求得到了關注,也不會因爲父母的“處理不當”引發反抗情緒,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說是一種意外的收穫。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5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給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於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爲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爲目標,爲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兒童教育新思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正如書中所說,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爲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讀了此書後,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

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範,留給孩子空間,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這一些,因爲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爲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6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主要關心以下兩個方面:理解教與學的過程和發展促進這一過程的方法。主要說明在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其應用。它的研究也對教育學的理論發展起重要作用。這本書從對新手與專家的教學方法的比較帶我們進入了對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探討。

讓我們從宏觀上了解到教學過程的四種變量(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三種過程(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 在微觀上,教學過程又包括確定教學目標 考慮學習過程的特點(學習/動機原理、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原理、教師特點、課堂環境),執行教學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美國《心理學年鑑》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爲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八個項目: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爲;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其實我覺得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每個老師都要學習的課程。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影響着周圍的人,也同樣受周圍人影響。利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能讓你周圍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會在與周圍的人交流過程中吸取他們好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教育心理學》帶給我們的知識,我們能夠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學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師的效率,減輕各位老師的工作壓力。《教育心理學》,一本好書,與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7

合上書,難免有些思緒萬千,真的,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想一想畢業已經二十多年了,當重拾《教育心理學》時,我突然發現自己對教育心理學的掌握竟是那樣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僅僅是從量上掌握不足,從質的提高上更是難以提起。再加上我們學校正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更加讓我感覺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確,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彌補這麼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養的捷徑之一。

總的來說,這本書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後閱讀就會發現其內容還是緊密結合了中國小實際,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實際上也解決了老師的部分心理問題;不光是解決了教育教學問題,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問題、道德修養。

寫至此,我不得不說一些題外話,說一說自己的從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講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於是,才能往往發揮到極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畫畫又是講故事,聲情並茂,聲淚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學生的目光。問題是表演一旦不被認可,那麻煩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麼講已經編寫好了教案,設計好了計劃,一切都按部就班,學生就這般讓老師牽着鼻子,認真的走完四十分鐘。問題是人人都願意被牽着鼻子嗎?一旦有走神兒的出現,我的威嚴就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往往許多人就會被逼上梁山,說是我要學,實際往往會變成要我學。

三是《教育學》上講究的是學生爲主體,老師爲引導,實際上學生心中有多少疑問,他們的層次如何,我很少去備學生,一堂課下來,主體到底動了多少?到底調動了他們多少積極性?仔細體會其中之味 ,似乎有點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課堂上疲憊不堪,課後大量習題伺候,學生寫的是人困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盡。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點,靠的是犧牲自己和學生休息鍛鍊的時間,是以知識爲本位,分數爲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這種情況下,並沒有考慮我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通過本次的讀書學習,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作爲教師不僅僅是要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僅是將幾道題,寫幾個字,更要注重學生心理方面的發展變化,深入學生內心深處,與學生交朋友,仔仔細細地全面的瞭解學生,這樣才能做學生的貼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學思想才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使“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因材施教”“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等教育理論落在實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正正經經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我也明白了,心理的發展變化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也會影響教師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我們的心裏往往會失衡,我們的語言往往會表達的尖酸刻薄。先拋開自己這方面的修養不說,作爲教師要明白自己情緒背後有沒有過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會影響自己在教學中的表現。俗話說:“欲速而不達”就是這個理。因此,老師必須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於是想自己的教學思想,是否有利於知識的傳授,如果自己的心理並不健康,我們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獄,做傷痛的終結者。要不然,自己心裏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又如何去面對心理並不成熟的孩子呢?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趙本山所表演的那個小品,諷刺一些人自己心裏就有病,反而給別人看心理,裝模作樣的去做心理醫生,結果,沒把別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於地,讓人貽笑大方。

因此,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一定要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做到時不走極端,情緒上不大起大落,不在個人的利益上斤斤計較,從而使自己心態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進而就會高高興興上班去,快快樂樂回家來。在人與人之間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我一定要用心去聽孩子的苦衷,去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輕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絕不輕易的下結論,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確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協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使每一個孩子充滿快樂、充滿激情、充滿陽光、進一步提高自己教學的主導性、針對性,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一步豐富教學藝術。有一句話說得好:用你的眼睛去發現美,你就會發現許多。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用眼睛去發現醜,那麼你的心靈就會被灰塵矇蔽。

當然,學生的心理變化更是千變萬化,百人百性。由於他們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們還不會找到合適的途徑來調節自己的心理,還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發泄自己由心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所以更需要來自老師的關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導。否則,他們由心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關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沒有影響他們的學習,但心理上的情緒久而久之也會結成一定的疙瘩,造成這樣那樣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點大學畢業畢業,但心理上的陰影也會伴其一生,從這一點上來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嗎?

事實證明,自從讀了這本書後,我在靈動課堂的實踐中也有不少的收穫,對我校在靈動課堂所實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就拿最近的一件事來說吧:我班有一位學生叫王宇豪,學習的積極性並不高,即使要到講臺做展示,也總是哼哼唧唧,詞不達意。以前我總是與其家長聯繫,夾七夾八地訴說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飯時,我與孩子們一起排隊,唯有王宇豪同學將勺子遞到我的手上,讓我先打。對於他的這種做法,我在與家長聯繫時,反覆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禮貌。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沒想到王宇豪變了。從此,他總是積極地參與班級的一些事務,包括髮言,幫助同學。他的成績也是一路飆升。究其因,我想這應該是孩子心理上起了變化,我的一句簡單的話與往日對他的否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的肯定觸動了他心裏那一塊溫柔,開啓了他追求進步之門,讓孩子由被動走向了主動。可見,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一句話能把人說跳就是這個理!學習教育心理學,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們中醫上的治病,痛在頭上,也許病因在腳上;痛在腳上,也許病因在腰啊!

總的來說,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還要繼續閱讀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學,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進一步深入學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規律以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正確把握適當有效的評價,不斷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心智發展,爲我校在靈動課堂教學的模式中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力量!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8

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許多教師剛入行的時候意氣風發,以三尺講臺爲事業,以培養人才爲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時桃李滿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職業不容易,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很快被消磨了,職業倦怠感也就與日俱增。” 我想我就是走過這樣路的人。面對幾個簡單的算式,講解多遍算理情況下始終還是有記不住的孩子,耐心一點點的被瓦解,連帶着自己也開始急躁起來。但是,在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過後使用各種方法,卻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時間長了,家長累、孩子厭惡,我也感到沒有職業幸福感。

在讀完《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後,我感悟到: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各項弱點,而是充分激發個體內在的積極性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獻、專注是人類共同的美德,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讓自己的職業人生豐富多彩,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纔是現代社會的芸芸衆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爲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衆稱心如意”。

肖川有過這樣一句話:“流光在你的背後,生命期待着我們的驀然回首。當你以研究的姿態對待工作和學習時,春天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爲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對比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內的表現,真的感覺一個教師積極投入的工作狀態對教學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工作雖然是寫寫教室裏的故事、課堂裏的發現、讀書感悟,但願在本該採摘果實的季節再開出幾多芬芳的花來,充滿遠方的詩意。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9

以前我讀書總是耐不下性子,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可是,自從我帶了畢業班的政治後,面對一些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總覺的手足無措。簡單的處理方法對有些學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時我也感到有些挫敗感,繼而對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熱情。但我沒有坐以待斃,於是我利用課餘時間專門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給課堂教學的100條建議》等專業知識,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學生各種行爲出現的原因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是相聯繫的,只有用對了方法纔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

可以說,在讀過這些書目後,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將會有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相信對於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是有幫助的。但是鑑於我們教育心理學的學術沙龍主要關注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及差異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對本書中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談談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批評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評價形式,並且也是一種常用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批評功能也應從注重甄別轉向激勵。

面對學生犯錯,我們是否當即斥責,甚至“雷霆大作”?其實,學生很可能不是有意犯錯的,所以我們無需大動干戈。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教師不講究批評的藝術,不考慮批評的言辭、場合,只要有錯,便會有一場“暴風驟雨”,這樣,只能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挫傷,引發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這不僅不利於學生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反而會增加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們的心靈創傷。“靠近清泉,心靈就會溼潤,靠近評價,生命就會舞蹈”。作爲評價的協調者、指揮者、促進者,應給每個學生以閃光的機會,使學生在坦誠、關愛、相互尊重的評價氛圍中,樂於接受批評,樂於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獲得快樂、自信、成功,並茁壯成長。作爲教師,在面對學生的不足、錯誤時,不應說“你真笨!你不行!此類的話。我們應用教師特有的愛保護學生們的自尊,保護學生們的自信,也保護屬於每個學生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