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讀後感15篇

心理學1.03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學讀後感15篇

心理學讀後感1

心理學就像黑暗中籠罩於我們身上的一個光圈,當我們的心靈不斷成長,知識不斷擴充,我們所接觸到的黑暗與未知,將越來越深沉,越來越廣闊。那些古代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在黑暗與光明的交際處摸索着,尋找內心深處的祕密。即使生活貧瘠,即使病痛困擾,即使生命殆盡,也不能停止思考。即使被誤解,被歧視,被打壓,也要不斷拷問心靈。他們不知道,心理學起源於他們奇怪的大腦,他們更不知道,心理學陪着人類,走過了那麼多悠久的歲月。

《心理學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們都是思想領域中的探索者——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斯賓諾莎、梅斯梅爾、巴甫洛夫、弗洛伊德、威廉·詹姆斯、皮亞傑、斯金納——這裏列舉的有孤獨的修行者、耽幹聲色犬馬者、狂熱的神祕主義者以及理智的唯實論者,他們認爲人類可以檢視、理解,這一點最終指導或控制了他們的思想進程、情緒和行爲結果,使他們成了另一類人——心理分析者。本書不是注重人物的個人經歷,而是通過描述使讀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確的理論,以及作爲心理學主要構成部分的心理治療的方法和功效。在這個心理學日益被廣泛關注的時代,《心理學的故事》作爲一部及時的、重要的、吸引人的心理學著作,力圖準確地解釋人們心中的疑問——“人類行爲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麼?”

在第一章前科學心理學裏,講了很多的學者們,有是心理學家的,也有無心插柳的學者們,大多的都是很著名的,他們的思想,他們參與涉及心理學的故事,但是因爲很詳細,所以我們很簡單的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學者們的思想和理論。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心理學也是人類自我思維、行爲方式認知和剖析,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樣進行信息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爲的規律的科學。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對心理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從中也可以學到許多與人交際的知識,感謝領導推薦瞭如此好的一本書。

心理學讀後感2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

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爲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爲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裏,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大學裏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瞭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讀後感3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裏,聽由楊老師講《發展心理學》。不一樣的是這次我聽課的角度有所不同,原來注重的是課程的內容,這次我不但溫習了課程內容,也重點關注了楊老師講課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幾點感想

1、課程開始,老師用了謎語與論語的經典句子來推出本門課程,人的一生,發展心理學。

2、課程中,老師用了很多提問的方式來引出重點內容。對於學員回答問題後,不論對錯,給予鼓勵,從而激發學員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下午的時間特別容易犯困,老師採用遊戲的方式與大家進行互動,讓大家振作下精神。這個關於“觸覺”的遊戲,我上次參與過,這次作爲觀察者看大家做這個遊戲。事實上,個人感覺這次,部分同學不夠投入,結束的時候,在老師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楊老師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班級表現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確實,作爲老師,也許都會有期待,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達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樣的遊戲,對象不同,結果會不一樣,接受不同,多麼重要。

4、以往聽課的時候,對於書本的知識理解就基本夠了。但是,對於授課的老師,相對的深度與廣度就不同。課程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許多延深知識點需要用案例來讓學員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與孩子的交流、英國的紀錄片內容,心理學家做的實驗“打玩偶”模仿遊戲等等,個人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很欠缺。

5、發展心理學理論內容比較枯燥,楊老師的講課語速、聲音用平鋪直述的方式進行授課,部分學員也許會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個人感覺語速、聲調也是技巧。

6、這一章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從概述到人的一生各個階段。這次,楊老師講課的重點在前面一、二節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最後中年與老年期內容來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時間。所以,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內容講述完成,時間控制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心理學讀後感4

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學科生命力寓於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人組成的不同羣體的需要和應用中。研究社會心理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當我閱讀完《社會心理學》後,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論意義,更要實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窗口的服務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在窗口服務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接觸到《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後,我發現將心理學引入到行政服務窗口工作有利於提升服務質量。在嚴格執行行政服務系統工作人員文明服務手冊的同時,我們窗口還實行微笑式服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務態度,產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後,掌握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對各種服務態度、服務方法對我能正確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需要,並進行鍼對性的和周到的服務有很大的幫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務時,如果服務對象屬於活潑型,情緒外露,興趣廣泛,工作人員要熱情接待、周到辦事,做到以熱對熱;如服務對象爲安靜型,表現爲情緒穩定,自信心較強,這樣的對象不喜歡我們過分熱情,針對這樣的服務對象,我們要做到不卑不亢,熱情適度,以靜對靜;如服務對象爲興奮型,語言坦率,喜歡提各種問題甚至意見,對這類服務對象,我們除了熱情接待外,還應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儘量滿足其要求;如服務對象爲抑鬱型,這類對象想得很細微,語言謹慎,我們除了熱情外,還要有耐心,細緻體貼地爲其服務,以誠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據《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中的知識和原理,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瞭解服務對象的“需要”,提供服務對象所“需要”的服務,從而全面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學讀後感5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拖延的習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我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嗎,不是,因爲我總在趕在最後時刻來做完。於是我的生活慢慢變成了“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爲我總是在等待最後的壓力來幫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拖延是什麼,拖延的各種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應對拖延的方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針對性很強。

拖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拖延症者思維的剖析,我們都認爲拖延是因爲懶惰,但是書中的看法很新穎,“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敗,所以一直邁不出第一步;我們這一天一直在記掛着一件事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卻玩手機到半夜等等;身體不舒服,總想着明天去醫院,結果明天覆明天拖成了重症;抽菸者咳嗽嚴重,天天想着明天戒菸並開始鍛鍊身體,但最後因爲拖延後果嚴重;計劃着今年讀十本書,但年終發現,新書一頁都沒有翻開。

《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爲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裏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心理學讀後感6

作爲一名一線教師,翻閱書中的案例時,我的腦海中時不時浮現不同孩子的影子:

一、因爲缺少父母的陪伴並且多次得到父母的“空頭支票”(父母許諾卻不兌現),日積月累,導致孩子徹底對父母失去信心,從此再無信任,甚至把這種失落、孤獨轉化成對父母的敵視。

二、父母非常關注、重視自己的孩子,替孩子做各種決定,過度的掌控導致孩子沒有自主意識,書中舉出一個詼諧的例子:網絡上出現4歲多的小女孩在吃完飯之後問爸爸,“爸爸,我吃飽了沒有”,幼兒期可愛天真的童言,如果作爲家長不引導孩子自己思考、選擇和決定,那麼可能孩子永遠不敢自信地做出選擇。正如書中所述:父母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並不是說對孩子不管不顧,而是要在理解孩子內心的基礎上,幫孩子分析問題,最終讓孩子決定怎麼做。

三、突然間的家庭變故——死亡,總會給孩子造成沉重地打擊,讓孩子無法走出這樣的陰霾,家長怎樣告訴、引導孩子,讓孩子勇敢面對至關重要,本書中詳細介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家長該如何與孩子溝通至親死亡問題。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經常出現:老師,我們家孩子從小膽小、不自信;我家孩子總磨蹭;我家孩子不如誰誰誰等言論。在書中作者介紹了家長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該怎樣處理與解決。

作爲一名幼兒的家長,我很慶幸閱讀了這本書。讀了這本書,給人以心靈的洗禮,讓周圍的浮躁歸於安詳。接納孩子,接納自己,學會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從自己的言行上反思孩子的行爲狀態,學會觀察、瞭解孩子。學習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兒童溝通心理學》是一本簡單易懂的讀物,結合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孩子出現這樣行爲的原因,以及作爲家長應該如何面對、解決這樣的問題。這本書看似簡單易懂,卻蘊含了深刻的家庭教育哲學。所以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助需要的家長解決困惑,讓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更愉快、有效。

心理學讀後感7

作爲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心理學》是進修的必讀科目,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瞭解幼兒心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淺談本人讀了《幼兒心理學》後的啓示。

幼兒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髮生髮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幼兒一些心理行爲偏差,也讓我結合班裏個別孩子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

本書的語言很嚴謹,而且舉了豐富的例子來說明解釋,讓人容易理解,而且增加了趣味性,把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結合專業分析,使我們新教師學會靈活的處理一些教學上的問題。例如在解釋幼兒的想像力發展時,舉了一個例子:一名6歲的幼兒畫的未來的交通工具,就是對汽車和直升飛機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出的新形象,例子後還配有插圖,讓人一看便明白了幼兒想像的過程是怎樣的。在書中有很多讓人記憶深刻的句子,例如恩格斯說的:心理現象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這句話告訴我們心理現象豐富多彩、複雜有趣,吸引着人們去探究、摸索,聞一聞它的香味。在書中還談到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的遊戲對於幼兒幼兒身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通過遊戲活動,幼兒的知識水平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遊戲也可以促進幼兒感知、觀察力的發展,例如在玩娃娃家的時候,幼兒通過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觀察生活中爸爸媽媽所承擔的工作,理解了爸爸媽媽養育自己的不容易,從而激起幼兒愛父母的情感。現在大多數的幼兒來自於獨生子女家庭,平時在家中是個寶,他們雖然有寬容、溫和、正直等優點,但也難免有撒嬌、自私、固執等缺點,而且社會交往能力方面很欠缺,爲幼兒提供輕鬆愉快的遊戲環境,通過遊戲也可以疏導這些不良的消極情感。

從這本書上的確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其實以前在學校也學過有關孩子心理方面的課程。但現在面對這麼多的孩子,又做不到一對一的接觸,要在短時間內瞭解和把握每個孩子的性情和心理特點並不是那麼容易。而通過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幼兒一些心理行爲偏差, 對幼兒孩子的性情和心理特點和成長過程中的身體心理變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結合班裏個別孩子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

心理學讀後感8

《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介紹了西方心理學名著50部,一方面探討了科學心理學的涵義及其誕生過程,另一方面圍繞心理學傳統主題或分支,對各學派進行比較,既評介了心理學各領域中的經典研究,又指出了各領域的新近發展趨勢。《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介紹的心理學名著可分爲3類,分別是:系統研究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與歷史的權威著作、現代西方心理學奠基人的代表作、現代西方心理學各派別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不是憑空想象,不能單純的歸結爲唯心主義,它是既依賴於理論發展也需要依賴大量事實資料的積累。二者是一個互補的過程。在衆多著作中,我可以發現,很多研究者都支持要將心理學發展爲一門科學的觀點,心理學應該走自然科學的道路。

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對我們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一方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焦慮、抑鬱症、強迫症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引起我們生理疾病的原因不是因爲身體不健康,而是因爲心理的不健康。心理學的發展與研究對人的生存起着重大影響。不僅有利於解決我們的心理疾病進行心理治療,而且心理學對人格、人性的研究還有利於我們的人際關係交往。另一方面心理學對教育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標誌着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爲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學揭示的一些規律對教育實踐都具有重大指導作用。比如艾賓浩斯對記憶的研究,皮亞傑關於兒童智力發展理論、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等等。當然在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了重視,學生因壓力自殺,因心理問題傷害自己和他人、產生學習障礙等問題,在我們的教育中也十分普遍,很多學校都設立了心理諮詢室,但在我看來,很多都只是擺設,因爲很多孩子都不願意去到心理諮詢室。但是學生的心理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注意,所以我認爲每個教師都應該去涉及心理學的知識,並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在自己的教學中,並且去發現自己學生的問題,幫助她們解決問題。

心理學讀後感9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給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於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爲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爲目標,爲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兒童教育新思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正如書中所說,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爲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讀了此書後,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

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範,留給孩子空間,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這一些,因爲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爲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心理學讀後感10

我是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人?我能否發現身邊有創造力的人?有創造力的人要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質?或者有什麼樣的思維表現?《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這樣闡述:創造力的人要有聚合思維,更要有發散思維。偉大的藝術和偉大的科學都是通過想象躍入一個與當下不同的世界。藝術與科學的完整特點是:超越我們目前所認識的真實,去創造新的真實。就如愛因斯坦所言“藝術與科學是逃離人類所設想出的現實的兩種形式”發散性思維通常被認爲是偏離主流的思維,因此富於創造力的人會覺得孤獨,不被理解。因此就更促使創造力的釋放,創造出新的世界。

天時地利顯然很重要,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天時地利交匯點,即使他意識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該怎麼做。我想到老子《道德經》有句話“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就是我們飽覽羣書,博聞強識,會給我們工作帶來很多便利;但要真正產生大的作用,就必須忘記那些,把博聞強識轉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如《倚天屠龍》張無忌向張三丰學太極拳一樣。

該書還指出富有創造力的人10對明顯對立的性格“一 個體通常體力充沛,但也會經常沉默不語、靜止不動;二 人很聰明,但也很天真;三 性格是娛樂與守紀律,負責與不負責的結合;四 個體可以在想象、幻想與牢固的現實感之間轉換;五 兼容了內向與外向這兩種相反的性格傾向;六 個體非常謙虛,同時又很驕傲;七 而富有創造力的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女孩更堅強、更有影響力;八 通常被認爲反叛的、獨立的;九 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但他們同樣會非常客觀對待工作;十 坦率與敏感使他們既感到痛苦的煎熬,又享受巨大的喜悅”。也正如卡爾·榮格(瑞士)我們的每一個突出性格都包含着一個被壓制的陰影面,而大多數人拒絕承認這一點。然而那些正是我們通常的所作所爲,因此我們不斷與自己鬥爭,試圖突破扭曲真實自我的個人形象。也許這掙扎、鬥爭就是創造力的力量之源吧。

心理學讀後感11

了這十五講之後,豁然開朗。

想起了幾天前,一個朋友微博上的一句話,“只要自己知道真正要到的地方在哪裏,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而路上的一切阻礙,只是風景而已。”也許,我也該學着用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面對這前進途中的各種荊棘,欣賞別人給我描繪的風景。

挫折可以使我淚流滿面,可以讓我一敗塗地,也可以讓我捶胸頓足,但是明天太陽還會升起,生活還要繼續。我沒有理由抱怨,我不能心灰意懶,我更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要知道“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要成才,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一課。渡過這條河,趟過這道坎,翻過這座山,成功就在前面!不管路上的風景如何,我的路還要繼續走下去。因爲我如果一輩子不去做,一輩子沒有收穫。人在入世之後,面臨着很多的事情,壓力無處不在,有的來源於自己,有的來源於生活。這些也就成就了所謂的挫折。其實,一直強調的所謂的折,不過就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彆扭。心態上坦然面對這一點,我是相當認同的。對自己誠實,對社會誠實,知道自己能力的底線,知道自己值得什麼,又該放棄什麼。

職場血雨腥風,時時有人落敗。而堅強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字眼。輸了,要堅強;摔倒了,要堅強;被侮辱了,要堅強;信念崩潰了,還要堅強。心理學角度上講,“要堅強”這三個字,本身就不是積極正面的鼓勵。反倒是讓人倍感沉重的三個字。往往聽了這三個字,總是莫名的到了一種暗示:不堅強就是輸不起。其實輸了怎樣,被侮辱了又怎樣,哭一哭,笑一笑,大不了重新來過。學學阿q,精神勝利法也沒什麼不好。所以面對挫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它當成是挫折,換位成機遇,換位成考驗,換位成什麼都好。如果挫折,最後成了挫敗,結果實在是不樂觀,那就換位成一個笑話,不妨自己當一回傻瓜,自娛自樂一下。

心理學讀後感12

前不久,有幸拜讀了正前方老師的又一鉅著《交易心理學》,想在此交流一下自己的讀後心得。由於承諾轉借同學閱讀,所以時間倉促,未能逐字過目,且在不明之處未求甚解跳躍而過,理解難免有失偏頗,還請諒解。

關於交易心理學的書籍中外不乏力作,但基本上可以劃分爲三類:金融行爲學、概率論解決方案、個人性格特質研究。但正老師的交易心理學與以上不同,把我們引領向一個嶄新的觀察視角。竊以爲這一領域也是大學現有的期貨證券專科教育科目設置中的一項空白。

從書中的序言,我們可以得知這本書源於正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時運用運動心理學的這一工作經驗而產生。交易過程本身也可以視爲一項體育運動,非但是體力更是精神上的運動。

這本書並不是在教授何時是買點何時是賣點,也不是在講應該用怎樣的概率統計來識別最好的交易模式供你使用,但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交易中如何能夠忠實的執行初始制定的交易計劃,即使在面對形勢急轉直下,如暴風驟雨一般的飛刀亂箭向你射來的時,依然做到巋然不動,能夠不退縮、不猶豫、不打折的執行最初擬定的交易計劃。而這些經驗方法並不是我們知道了自己心理特質和概率方法論就能夠解決的事情,因爲我們面對上下跳動的K線,在形式發生超出預期轉變的時候很容易否定自己,否定我們的交易計劃,而這往往是絕大多數交易員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我們需要修煉自己的心性。

在這本書中有三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本書通過闡述系統的有層次的方法,着力解決如何消除交易中的恐懼和自我否定,確保自己能夠按照最初制定的交易計劃嚴格執行。第二,書中對於操盤手交易時的心理細節的刻畫、描寫非常生動深刻,讓我們得以一窺真正的交易高手的心理狀態,如臨其境。第三,國學思想積澱深厚,交易的心法信手拈來,在正老師的解讀之下可謂字字珠璣,非唯交易經驗非常深厚者未能參透。

心理學讀後感13

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與菲利普·津巴多通過他們所著的本書證明了心理學知識是可以用於理解和改變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們在最後《社會心理學、社會和文化》第18章節裏,告訴了我們一個概念:親社會行爲與利他主義。“在每一個災難發生的時候,你幾乎可以看到同樣的情形:人們冒着生命危險去拯救別人的生命。”這一點有很多的例子可尋,比如春節期節南方雪災,有很多羣衆自發地加入救災活動中……人們在災難面前除了表現出人類親社會行爲的潛能外,也經常表現出利他主義——個體在做這種親社會行爲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個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報道過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學詩的事蹟。爲什麼李學詩會冒着生命危險去保護別人呢?理論家們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義”,表示人們之所以做出利他行爲,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其他人也會對自己做出利他性行爲,這樣的互惠期望賦予了利他主義生存的價值。當別人給你好處時,你會處於一種精神緊張狀態,直到你迴應了這些幫助,這種緊張纔會消失。這種精神上的緊張是有助於個體生存的,因而人類學家發現利他主義是人類擁有的一種本能,有進化的基礎,並且可以通過個人傳遞其基因。

親社會行爲與利他主義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幫助別人。一提起幫助別人,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個人:雷鋒,一個好事能做一火車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樹立爲模範人物,那時全國上下也掀起了學習雷鋒好榜樣的熱潮。如今,我們的社會進入了經濟社會,雷鋒精神會在日益商品化的社會中迷失嗎?通過學習《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我們顯然明白,人類助人爲樂的功能將會跟隨基因傳遞下去,也就是說,你身邊包括你,有可能都會做雷鋒,不過不會做的如雷鋒那般純粹,這是因爲時代的背景已經大不相同了。儘管如此,我們理解出的結論還是令人欣慰的。

心理學讀後感14

這本設計心理學是結合了《藝術與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現代心理學》三本書來寫的。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對於一個學設計的人來說,當然設計師也不例外了。

我對設計心理學的感覺就是,分成了兩部分了,一個是設計,另一個則就是心理學了,對於我自己也可以說是個設計類的人吧,對於設計要說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畢竟也學了那麼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還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說我學的很精了呢,就還有好多等着我去學習的。

其實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腦子裏裝的東西也不同,也只有個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個懂設計的和一個不懂設計的人來說,這樣的兩個人是很難有共同的話題的,俗話說當不同不相爲謀。這也就是設計師與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爲這一點,纔會有設計師吧。

對於心理學,雖然我們一從國小就有學過心理學,但那只是交了我們一些皮毛的東西而已,而且對於以前都不是很在意這個心理學的,到現在老師也讓我們如果選課的話就可以選心理學這方面的課程,這樣也會對我們的專業有所幫助的。書中也講到了計計心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所以對於學設計來講,是很有必要去讀下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的,這樣的話有助於我們的專業的提升的因爲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爲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

心理學讀後感15

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許多教師剛入行的時候意氣風發,以三尺講臺爲事業,以培養人才爲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時桃李滿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職業不容易,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很快被消磨了,職業倦怠感也就與日俱增。” 我想我就是走過這樣路的人。面對幾個簡單的算式,講解多遍算理情況下始終還是有記不住的孩子,耐心一點點的被瓦解,連帶着自己也開始急躁起來。但是,在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過後使用各種方法,卻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時間長了,家長累、孩子厭惡,我也感到沒有職業幸福感。

在讀完《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後,我感悟到: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各項弱點,而是充分激發個體內在的積極性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獻、專注是人類共同的美德,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讓自己的職業人生豐富多彩,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纔是現代社會的芸芸衆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爲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衆稱心如意”。

肖川有過這樣一句話:“流光在你的背後,生命期待着我們的驀然回首。當你以研究的姿態對待工作和學習時,春天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爲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對比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內的表現,真的感覺一個教師積極投入的工作狀態對教學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工作雖然是寫寫教室裏的故事、課堂裏的發現、讀書感悟,但願在本該採摘果實的季節再開出幾多芬芳的花來,充滿遠方的詩意。

標籤:讀後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