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4篇

教師1.76W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4篇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情景再現

接園時間快到了,大家都安安靜靜地玩着,只有天天一人特別興奮,一刻不停地朝旁邊的好朋友嚷嚷,還拿着玩具咚咚咚咚地瞧着桌子。旁邊的好朋友不搭理他,他便自言自語地哼起歌來。小朋友提醒他:“天天,太吵啦,你安靜一下好不好?”結果天天干脆開始尖叫着跑開了。這時教室門開了,家長們站在門口朝自己的孩子招手示意,我開始安排孩子一個個陸續離開。在等爺爺的功夫,見教室裏空曠些了,天天就在教室裏又蹦又跳,還滿地打起滾來,惹得其他家長紛紛側目。

臨場應變

興奮的孩子我不是第一次見,可是像天天這樣興奮得近乎失控的孩子顯然不能用常規的方法應對。通常情況下,面對孩子過度興奮的問題,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人爲的抑制,想辦法讓孩子在第一時間放鬆平靜下來,然後再對其進行溝通和引導。但是就天天今天的狀況,讓他馬上平復心情安靜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我請另一位老師負責安排孩子離開,然後叫天天來到身邊,摸摸他的額頭與後頸,確認孩子沒有發燒的症狀,然後問:“天天,你有什麼事情這麼開心呀?能不能說給老師聽聽,讓老師也一起開心開心?”天天想了一下,哈哈大笑着告訴我:“我就是很開心呀!”看來,要從孩子身上發現造成他如此興奮的原因難度非常大。最後,我決定還是要想辦法轉移天天的興奮點。於是,我對天天說:“開心是件好事情喲,你能不能再幫老師做件好事呢?一些小朋友走之前沒有把他們的小椅子放整齊呢,你能不能幫他們放整齊呀?”天天樂呵呵地答應了,蹦跳着去放椅子。不一會兒,他就把椅子放好了,我問天天:“你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天天擺了個奧特曼的造型對我說:“我是奧特曼,不會累的!”接着“吼”、“哈”地就準備開始操練起來。我趕緊說:“那邊還有很多玩具呢,你能不能一起整理一下呀?”天天馬上跑着去整理。

就在這時,天天的爺爺氣喘吁吁地跑來了,看來其他家長已經告訴他剛纔接園時的一幕。老人家看見孫子正在擺弄玩具,鬆了一口氣。可是,是不是孩子被接離教室我就不需要再管他興奮不興奮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讓孩子在極度興奮的狀況下去遊樂區跑跳玩鬧是很容易發生危險的。於是,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天天爺爺,爺爺說着感謝並表示樂意配合。我拉住正要衝去玩滑梯的天天,對他說:“今天,我們還沒有給班樹澆水呢。班樹開的花可漂亮了,要不你帶爺爺去看看我們的樹,然後給樹澆澆水呀?”孩子聽了便興沖沖地拉着爺爺去了樓下花壇。

溫馨提示

上述時間,看似未曾解決,但實際上教師已經對此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應對。且不論孩子在離園後能否儘快恢復平靜心情,教師已儘可能地使幼兒進行了積極正面的活動,並將能夠預見的傷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

孩子的大喊大叫、大吵大鬧都是他們神經系統興奮的表現,尤其是離園十分,孩子受環境、心情的刺激容易產生情緒方面的波動,表現爲興奮狀態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也會有異常興奮的幼兒,此時教師首先要確認其是否有生理方面的異常。比如:發熱會使幼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體溫進一步升高甚至會讓幼兒出現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和幻覺現象。在排除生理原因之後,教師需要做的便是找到引起幼兒興奮的刺激以及轉移幼兒的興奮點。除了馬上就要回家看見家人的事實會令幼兒興奮外,其他事情如幼兒心中記掛着的父母的許諾、朋友的約定等也會在離園時讓幼兒興奮。如果是此類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言語講述約定的內容,以表達自己的興奮心情,而非大吵大鬧地宣泄。如果教師無法獲得此類信息,則可以引入別的刺激以轉移幼兒的興奮點,如幼兒喜歡的玩具或樂意做的事情等。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在語言活動中,每縫我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說話時,總有一些孩子“巋然不動”“金口難開”,着實令我苦惱。這可能是由於我只注意幼兒表達上的不足,才導致他們惟恐出錯而保持沉默的。

學習新《綱要》後,我懂得了教師應以一個鼓勵者、傾聽者、支持者的身份,努力爲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氛圍以及愛說、敢說、會說、有機會說的條件。於是,在設計“動物聯歡會”這一語言活動時,我把活動目標定爲:①按意願扮演動物並以角色身份介紹有關動物的趣事。②能勾畫出動物的外形特徵並隨音樂模仿表演。然後,我啓發幼兒通過諮詢、閱讀、網上查詢等各種渠道蒐集有關動物的圖片、郵票、書籍等,瞭解動物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掌握有關知識,使他們有活可說。此外,我還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通過佈置“森林大舞臺”,進一步產生表現和表達的願望。在活動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幼兒表達。

1. 按意願選擇角色,畫動物頭飾

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我用“動物開聯歡會”的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讓每個幼兒按意願選擇一種角色,畫在頭飾上。在自由寬鬆的氛圍中,我鼓勵他們邊畫邊交流,爲他們在衆人面前表現和表達做準備。

2. 隨音樂模仿表演,說動物趣事

在遊戲中獲得的角色扮演體驗可以激發幼兒的表達願望。“聯歡會”開幕時,幼兒戴着頭飾輪流在時而活潑跳躍,時而沉重緩慢,時而輕柔優美,時而陰森恐怖的音樂中模仿動物的動作,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當音樂停止時,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他們放鬆地以角色的身份介紹動物見聞。在這種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幼兒都勇敢地在集體面前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解”,他們不但運用了語言,滿足了表演的需要,還獲得了有關知識。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我始終認爲“敢說先於說正確”,所以無論幼兒說得正確與否,是好是壞,我都不當場評價,從而使幼兒樹立起“只要大膽地說,就會越說越好,越說越正確”的自信心。

動物是孩子喜歡的,而歌舞表演又是輕鬆愉快的,李老師巧妙地把語言活動融進歌舞表演之中,孩子自然就願意表達了。

由此可見,讓孩子說話,應該從他愛說、想說、容易說的內容入手。在方法上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創設豐富多樣、有啓發性的環境,讓幼兒有感而說、因境而說、由樂而說,切忌爲說而說。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3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活動進行了一些修改。首先是對目標的修改。我們知道,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的設定上,應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認知與動作技能等方面考慮。在原教案的活動目標中,情感目標並不是很明確。《郊遊》是一首歡快明朗的歌曲,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中很容易就勾起幼兒之前去郊遊時開心的記憶。幼兒在活動時會自然而然產生開心的心情,和小夥伴一起表演時也是開心的。所以我對目標進行了修改,希望通過活動,幼兒能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體驗與朋友結伴表演的快樂。

其次,是對活動過程的修改。我們小朋友已經有過集體郊遊的經驗了,所以通過一個關於郊遊的談話活動引出整個活動。並播放音樂,讓幼兒隨着音樂再“去一遍螃蟹市場”。不僅喚起了幼兒郊遊記憶,還產生了和同伴一起郊遊時愉快的心情。保持着這樣一份心情,幼兒很快就投入到歌曲的學習中來,學習的更加積極了!《指南》中指出“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於並樂於表達表現。”所以在最後一個環節,我還用語言創設了多個郊遊的情景,鼓勵幼兒用邀請的方式再來演繹整首歌曲。通過這樣的環節設計,幼兒並不會覺得唱歌是枯燥的,反而是有趣的。邊唱邊做動作,邊邀請小夥伴,幼兒的表演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雖然在課前對活動進行了修改,但是活動結束之後,還是發現有一些不足之處的。

一、對情景把握不夠,導致幼兒不能很好掌握歌詞

通過喚起相關記憶和反覆聆聽這首歌曲之後,幼兒對歌詞理解了不少,並能跟着音樂唱起來。但我發現幼兒對“白雲悠悠,陽光柔柔,青山綠水一片錦繡。”這一句歌詞的掌握比較薄弱。當時我是停下整首歌的教學,把重點練習放在這一句的學習上。先讓幼兒念熟了再來唱。在課後,我反思,在這句歌詞的學習上,爲什麼不利用他們去郊遊的經驗呢?可以引導幼兒理解:首先我們是愉快的去郊遊,然後是停下來欣賞風景所以可以是優美的感覺。這樣幼兒應該更加容易掌握歌詞了。

二、語言組織不夠精煉,對幼兒的迴應不夠全面

音樂活動的教學是我自己比較薄弱的一項。在本次活動中,自己的語言的表達、提問應該更加精煉。有些問題沒有問到點上或者問題太膚淺了,比如:“我們去郊遊時開心嗎?”“你們唱的真好聽,再唱一遍好不好呀?”等等,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無意義的。在對幼兒的迴應上,我也只是用“是的。”“你說的對。”等簡單的語句來回應,導致個別幼兒興致缺缺,到後來的邀請表演環節才重新提起興趣來。

所以在今後的活動中,應深刻分析教材,採取適合本班幼兒發展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幼兒的各種反應,對於幼兒的回答給與積極、有效的迴應,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主動性,讓每位幼兒都能投入到活動中來。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4

《玉米豐收啦》是本次“一課三演”教研活動中我班開展的一次棉籤水墨活動,在年級組的集體討論和吳老師、陸老師的精心指導之下,本次教學活動總體而言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下面就是我對本次教學活動進行的反思。

之所以選擇以玉米爲研究對象,是因爲一方面,玉米作爲秋天最爲常見的一種糧食,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對於這個話題,每個幼兒都有話可說,也有話能說。另一方面,玉米本身具有比較鮮明的外形特徵,這使得我班能夠結合本班小專題棉籤水墨畫的研究方向,充分挖掘玉米的特色元素,探索運用水墨的藝術表現方式對其進行呈現。

我爲本次美術活動預設了兩個目標:一是嘗試用棉籤水墨畫的方法點畫上小下大、排列整齊的玉米粒,並能用不同的線條添畫玉米皮上的脈絡和玉米鬚。二是對棉籤水墨畫感興趣,初步感受水墨畫表現形式的獨特性。其中,以用棉籤點畫上小下大玉的米粒是本次活動中的重點,將玉米粒排列整齊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在突破重難點時,我主要通過引導幼兒在有目的的觀察的基礎上,將平時專題活動開展時幼兒已經掌握的繪畫水墨畫的經驗遷移到本次教學中來,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和嘗試點畫大小不同的圓點的方法和技巧。

作爲直接的授課者,本次教學活動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結構比較緊湊,流程也比較清晰。在兩次操作的環節中,幼兒始終都能對探索和繪畫保持較高的興趣和注意,因此大部分幼兒都比較好地完成了玉米的點畫和添畫,加之水墨畫本身所具有的古韻今風的意境,使得最終呈現出的作品效果也比較可觀。當然,通過年級組的集體評課活動,我也發現了本次教學活動中存在的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對細節的關注度不夠。比如我在引導幼兒觀察時不夠仔細,未提及玉米粒是從小到大逐步變化的,又如在繪畫過程中部分幼兒握筆方式不正確,我也未進行及時的糾正。此外,本次活動的情境性不足,趣味性相對也比較弱。

本學期,我們將棉籤水墨畫作爲我班小專題研究的內容。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但水墨畫長期被兒童美術教育所忽略,許多人認爲它陳舊僵化,需要長期的技能技法的練習,會束縛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實,水墨畫自有其隨機、變通、接近童趣的一面。新《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我認爲,雖然不是每一次的繪畫活動都必須讓幼兒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大多數的美術活動中教師仍然需要對錶現方法的教學給予關注。在不提倡範畫和教師過多的言語指導的當下,只有深入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生活中選取他們感興趣的題材,並將這些題材加以篩選,按幼兒的特點進行加工提煉,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實現情境化教學,才能更好地達成美術活動的目標。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5

當兒童的理論與現實有些不符時,教師應該介入嗎?我們幼兒園組織了一次教研活動,引發大家討論。

介入與否,視兒童的經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等情況而定

龍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不能一概而論。受其原有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幼兒會形成獨有的"天真幼稚論"和"樸素理論",如月亮是跟着人走的,下雨是因爲雲出汗……面對這種大膽的思維、想象和表達,老師首先要做的並非介入,而是認可、尊重。接着,可以通過追問,進一步瞭解兒童的理論,在之後的日子裏尋找設置"認知衝突"的機會。

但是,當幼兒主動提出需要老師幫助解決問題時,老師應介入,幫助幼兒建構正確認知。

劉靜:我們應該判斷,兒童的`想法是否在其最近發展區,從而決定是否介入。如果兒童的理論在最近發展區附近,就可以介入;如果沒有,就可以不用介入。針對本次活動的情況,老師可以再通過與幼兒交流,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在不在"米粉和麪粉"的區別上。根據幼兒的興趣,確定需不需要介入。

不應該介入,因爲要尊重兒童的理論和興趣

馬麗娜:我覺得,曉宇老師已經開展了很豐滿的活動引導幼兒。這樣的情況下,幼兒依舊"固執"地維持原有認知,那就沒有必要介入了,保持幼兒一顆童心,不也挺好的嗎?

周靜:我認爲,這個問題中的"介入"不太合適。發現兒童的理論和所謂的正確認知不符,就立馬介入,似乎不太尊重幼兒的自我發展。其實,我們可以和幼兒共同學習,抓住這一個教育契機,順其自然地生成活動。正如,今天的案例中提到的大米粉和麪粉的問題。當孩子說是麪粉時,可以問問孩子爲什麼認爲那是麪粉,一起去發現麪粉是怎麼來的,而不是去糾結哪些孩子知道了那是大米粉。

應該介入,因爲兒童的理論是教師支持其發展的契機

饒雨西:當個別幼兒的認知與現實不符時,教師並不要急於介入,而應該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儘可能自己解決問題。但當大部分孩子都認爲大米磨出來的是麪粉,基於幼兒的共同問題,此時教師應該介入,幫助孩子建構正確的認知。

徐露:我認爲應該介入,但不是直接告知。我能想到的是,先豐富幼兒的對面粉、大米粉的認知經驗,以及推論的知識技能,並儲備分辨能力。

付國慶:當我們發現了兒童的理論,是否介入其實取決於教師的教育價值觀。老師對此事進行價值判斷後做出的決定,沒有對與錯之分。

對於大米磨出來的是大米粉不是麪粉的正確認知,知道與否對孩子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但作爲教育者,當我們發現了兒童的理論時,我們不能只是聽聽就完了,我們可以思考有什麼教育契機可以挖掘以促進兒童的發展。我們常說發現兒童的理論是支持兒童發展的黃金線索。因爲我們可能知道兒童對什麼感興趣,以及兒童對於某個問題的已有經驗是什麼,知道了兒童的已有經驗就有利於把握兒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

拋開案例中曉宇老師的目標不說,當曉宇老師發現孩子們認爲大米粉和麪粉是同一一種東西,於是就做實驗讓孩子們比較。其實,孩子體驗實驗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至少孩子們知道不能判斷兩個相似的東西是什麼時,可以採用實驗的方法。實驗中,觀察、記錄、比較、分析、反思、總結等過程都有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兒童來說是有意義的。因此,雖然活動沒有最終達成老師的目標,但實驗的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也是有意義的。

曾曉宇:我也同意。當兒童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後,可以生成後續的活動。但在生成活動裏,不是一定要讓兒童獲得正確答案,而是利用追尋真理的過程讓兒童獲得發展。比如,實驗過程中,兒童的觀察、新體驗都是在過程中獲得的,最終兒童也不一定獲得了正確答案。但是,兒童在過程中獲得了發展,至少知道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

如果介入,應以豐富兒童的經驗爲主

樊靜雨:老師要根據兒童的認識特點,鼓勵和肯定幼兒的奇思妙想,給幼兒提供可操作的環境,適當引發幼兒的認知衝突,並圍繞一些幼兒感興趣的、值得探究的內容設計成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理解的活動,幫助幼兒逐步獲得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劉靜:第一,對話幼兒。教師通過提問"大米磨出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來收集了解幼兒的認知、經驗儲備情況。第二,開展小組活動或集體活動。如果全班幼兒感興趣可開展爲集體活動,若個別幼兒感興趣,可小組進行。第三,拓寬方法。(1)開展親子活動"麪粉,從哪裏來""米粉,從哪裏來",讓爸爸、媽媽和小朋友一起尋找答案,逐步使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從小善於發現問題,而且會從有關的渠道獲取信息,並對此進行分析研究,從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爲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開展認識面粉廠、米粉廠活動,可實地參觀,也可觀看視頻。(3)瞭解、品嚐麪粉和米粉做出來的不同食物。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愛磨牙的老虎”講的是一節音樂活動,其實我給小朋友們上這節課的原因,主要就是爲了讓小朋友麼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妙。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感受音樂爲重,通過手、耳、眼、想象等多種感官的參與,用不同方式、嘗試多種形式,達到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並拓展學生對民族打擊樂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緊緊吸引在音樂作品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想象力,去感受作品呢?

首先,我先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並瞭解其音色特點。在導入部分,我突出性的出示了鼓的圖片,並通過聆聽,將老虎的形象與鼓建立起關聯。這樣學生既認識了樂器,又瞭解了其音色,還知道了樂器可以描述某種事物的形象;接着,有明確介紹了鈸、鑼、木魚、響板、鼓這五種打擊樂,並示範了其打擊方法、聆聽了他們的音色,爲後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課堂上,第一次全曲欣賞,設計意圖旨在培養學生聆聽的習慣和能力,對樂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分段欣賞旨在細化知識點,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第二次的全曲欣賞,是一次直觀的感受體驗,讓學生真正瞭解到音樂背後的音樂人,在打擊樂操作水平上是一次提高的過程。

再次,在編創活動中,立足本節課的內容,從模仿、嘗試到創編,構思自己的打擊樂作品,步步深入,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高。音樂表現力、創造力得到鍛鍊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很多環節,通過兒童化的語言、遊戲的形式,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鼓勵學生去想象、去創造,並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嘗試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去體驗、表現,學生的反應比較積極,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比較全面,創造精神得到了肯定。

總的來說呢,經過這節課的進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認識到了很多不足,之後經過不斷地努力,也提高了不少,當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從我自身的角度上來說,對欣賞課的環節設計、難易程度的把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更加的腳踏實地,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7

活動前的反思:

選擇這個活動一是來源於孩子,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在點心和午餐後讓孩子玩挑花繩,時間長了有些孩子不在挑而是將繩子拋接和甩動。我發現繩子在下落中自然而然形成圖案。可能孩子只是覺得好玩,我卻得到啓發何不用其來開展活動呢?既然選擇這個開展活動,我就自己來玩線,發現挑花繩的線條比較硬,甩動時不容易形成圖案,還有不安全的因素。於是我用毛線來嘗試,比線繩更容易形成多變的圖案。於是我藉助於小小的毛線,設計了本次活動《有趣的線條》。

我觀察和分析了孩子的具體情況,他們的語言發展教好,但是能運用描述性詞語的不多,單一的思維和從他的模式頻率教高。所以在開始部分就引導孩子通過轉動線條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目標也定位在“對線條圖展開想像,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像能力”上。

第一次活動後的調整:

第一次的活動中開始的圖片我是提供了兩張,一張是高低差異很大的線條圖,另一張是比較平直的曲線圖。在請孩子觀察時,小朋友將兩張圖混在一起講述,特別是轉動後將的老師也不明白是哪一張。對於還的思考和想象有障礙,這兩張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上有點區別。爲讓孩子思考的點更明顯,講述的內容更集中,我就把另一張取消了,只提供一張線條圖。在第二次活動中我覺得這樣的改動是明智的,小朋友講述和思考的點集中了,更容易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

本次活動後的反思:

爲孩子提供的材料“毛線”是孩子熟悉的,而且操作性強,所以幼兒在的活動中的興趣始終是很高的,他們能積極投入甩繩、觀察、講述和從不同的方位來觀思考和想象。這是對我對孩子的能力和興趣的充分了解,同時在每次活動中都給予了孩子明確的操作要求,讓他們明白要做些什麼。在活動中提供的氛圍是寬鬆的,孩子可以隨意地找地方,或是坐、或是站、或是爬着,我沒有制止,也沒有用理想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讓孩子就有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這樣孩子無拘無束那麼就更能激發孩子講的的意願。在每次孩子操作中我給與孩子的時間也是足夠,尤其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創編小故事中,滿足了幼兒講述的需要。整個活動都是幼兒的自主活動,既動手又動腦,孩子們玩得高興,說得積極,全體幼兒都能在主動的活動中獲得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運了的現代技術的手段,將不能保留的線條圖用照片的形式拍下來進行保存,並讓孩子有了更多觀察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在電腦上這些圖還可以轉動,也是發展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這激發了孩子觀察和想象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活動之中。

對這個活動的一些思考:

1、由於毛線是在地板上操作的所以在拍攝照片時有反光,一些深色毛線形成的線條圖孩子觀看不清晰,如果爲每個孩子提供一張白紙那麼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2、孩子在操作中教師應該提出讓孩子相互講述,或是讓小朋友拿了毛線到客人老師那裏甩動和講述,不進可以爲孩子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也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傾聽的對象,滿足他們講述的願望。

3、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原來的提問是第一次只要孩子說出“像什麼?”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說什麼樣的xx,可在活動中孩子的講述衝已經大部分的在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了,於是我就省略了這一環節即使調整了計劃。這也是我對孩子能力的估計不足,小看了我們的孩子。這也再次提醒我孩子能力的差異很大,對於不同的孩子運用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是不同的。

4、在活動中孩子中出現了相互合作的意願,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如果在集體中的及時推廣就更佳。這也爲我今後深入開展此活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可以讓孩子來嘗試雙人、多人合作甩線條圖進行講述活動。

本次活動雖然結束了,可是這樣的活動還將繼續開展,如用毛線來製作、用毛線來繪畫、用毛線運動等等。這些我將把毛線提供在區域活動中繼續讓孩子來探索,根據需要再組織相應的活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晚飯後,小朋友們先去漱口,然後回到活動區玩玩具。只聽見盧蕭急匆匆地走到我跟前說:“周老師,張婉迎哭了。”我找到張婉迎,發現她正在廁所裏哭呢。原來她尿褲子了。只見張婉迎紅着臉,低着頭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樣子。我走到她身邊輕聲地問:“你怎麼了,可以告訴我嗎?”她擡起頭看了看我說:“周老師,我……我尿褲子了。”“這一次是怎麼了?”她說:“剛纔上廁所時,我的褲子帶兒太緊了,脫不下來,所以……”聽了孩子的一番話,我向她笑了笑,說:“沒關係的,別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老師幫你保密,咱們不跟別人說。”她一聽我這麼說,馬上點了點頭。

孩子把褲子尿溼了,一定很難受,我馬上把她帶到寢室,幫她把褲子換下來,蓋上被子,並陪她等着她爸爸來接她。

我看她的表情很不自然,便問她:“張婉迎,你在家幫媽媽幹活嗎?”“我有時幫媽媽幹活兒,有時媽媽不讓我幹。媽媽總誇我是好孩子。”我說:“你是個好孩子,老師喜歡你,爸媽也喜歡你。這次雖然尿褲子了,但是我們不會怪你的,你也別難過、害羞了。老師小的時候還尿過牀呢!”她忙問:“周老師,你也尿過牀?”“對呀!那時候周老師還很小,自控能力差,還不如你呢!”我這麼一說,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老師,咱們拉鉤兒,這件事不對其他人講,好嗎?”“好吧!”我看到孩子臉上露出的笑容是那樣的真誠。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該關心她,幫助她,而不應責備她,羞辱她。要尊重她的人格,讓她處處感受到老師對她的愛,讓她感受到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

評析

幼兒把大、小便弄到褲子上並不是罕見的事。然而,處理此類事情的態度卻各不相同。有的人從成人角度出發:“怎麼這麼大了還尿褲子,拉褲子!”問幼兒的語言就帶着責備,再加上厭惡處理此事給自己帶來的髒、臭、累等麻煩,斥責孩子也就不足爲奇了。也有的人一句話沒說,幫孩子把褲子換了。孩子是有情感的,看見老師不理自己,只管做事,以爲老師生氣了,第二天說怕老師,不愛來幼兒園了。有人想:當老師也太難了,難道還讓我們滿面笑容地去表揚孩子尿褲子不成?其實不然,事情很簡單、只需我們換個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的感受、他現在的需要,就知道老師――作爲孩子成長的促進者、幫助者應該怎麼做了。周老師首先很尊重孩子的人格,一句“你怎麼了,可以告訴我嗎?’’把主動權留給了孩子,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命令。她從張婉迎小朋友的行爲、表情上看到了孩子的緊張、羞愧.看到孩子現在需要老,幣的理解、諒解:“是褲帶太緊,脫不下來,才尿的褲子。”需要老師幫她維護自尊:“這件事不對其他人講。在此,周老師巧妙地利用主動關心、輕聲詢問、親切安慰、滿足需求、聊家常等方法使孩子放下一顆緊張的心,特別是通過“我小時候還尿過牀呢”、通過拉鉤兒使孩子從心底露出了真誠的笑容。老師這樣敏感而細心的關心、照料,會使孩子在感受愛的同時學會關愛他人。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到了週五又是孩子們帶玩具的時間了,小豆帶了遙控汽車玩具,並興奮的和我說:“樑老師,這個玩具可好玩了!”吃完中飯,小朋友圍在了豆豆身邊,研究起豆豆的玩具。可是玩具動了幾下,就不爭氣的停了下來,這個時候小韜急壞了,“糟了糟了,電動汽車壞掉了!”孩子們研究起壞掉的原因:福福說是因爲電動玩具裏面的零件出問題了,所以纔不會動;飛飛覺得玩具遙控器上的電池沒有電了,所以才停止不動,因爲她家裏以前有個玩具也發生過同樣的情況。於是小朋友提議檢查電池,並換上新的電池。我支持孩子們的想法,併爲他們找來了新的電池,在孩子們裝電池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裝多少,如何裝等等,這時我突發奇想在科學區開一個“電池總動員”,讓孩子探索根據電池的大小裝電池,並進行記錄。

實錄一: 到底用哪種電池呢?昊昊很喜歡電動玩具,因此他經常光顧“電池總動員”這個區角。看,他拿起一個小型電風扇,拆開蓋子看看,然後用7號電池比一比,太鬆了吧!昊昊摸了摸腦袋,再用5號試試,很快區角里傳出這樣的歡呼聲:“快來看啊,我把電風扇裝好了,它能轉了!”拿起電扇昊昊興奮的大叫,小臉上笑開了花!

實錄二:咦,裝了電池怎麼也不會動啊?這個區角不僅是男孩子的小樂園,許多女孩子也喜歡參與。我們的雪帆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過她碰到的難題也不少。好不容易找到蓋子打開來,很快找到了匹配的電池,但是,怎麼裝也不會轉,她急的連拍了幾下電動小玩具,還是不會轉,眉頭都皺在了一起。在經歷了幾次的失敗之後,她求助於旁邊的小朋友,魏來一把拿過去,幫雪帆三兩下的裝好了,可是雪帆還是很着急,“樑老師,這個電動玩具爲什麼我怎麼裝也裝不好啊?”我請雪帆觀察電池,發現了圓頭與扁頭的祕密,鼓勵她看看成功的電動玩具圓頭與扁頭的位置。

實錄三:我學會記錄我們的成功實驗啦!玩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們逐漸會根據電池的形狀、大小,尋找正確的正負極進行裝置。這時,我增加了新的難度,讓孩子在裝好之後記錄根據電池型號記錄電池的節數。這時,孩子們又有了新的挑戰!看,福福經歷幾次失敗之後,再次裝好電動娃娃的電池,一實驗,亮了!於是立即查看電池節數,1、2、3、4,在看看小娃娃的編號,是8號!於是在8號處記錄下電池的節數,完成之後,福福高興的把電動娃娃放在了展示吧上!

實錄四:我們是環保小衛士!在這個區角,也發生出了這樣的聲音。這次是歆歆和飛飛的困惑。事情是這樣的,當他們將電池裝進音樂小人時,發現小人沒有任何反應,飛飛檢查了一下,發現裝的方法都是正確的,這時歆歆說,“電池沒點了,我們快去告訴老師吧!”立即歆歆把他們的困惑告訴了我,我提供了兩節新的電池,他們裝好後發現音樂小人馬上跳起了舞蹈,他們也高興的直拍手,這時新的問題出現了,飛飛說:“我爸爸說廢電池是不能亂扔的!因爲裏面有壞的東西!”於是我們延伸了孩子的疑慮,在集體活動中將用好的電池和蘋果心子一起埋在土裏,過了一段時間去看看土裏的電池和蘋果心子,發現電池完好無缺,但是蘋果心子卻不見了!這說明廢電池裏面有有害物質,它是不被腐爛的,還會破壞我們的環境呢!我們要將他們收集好,然後放到專用的回收筒裏,在這個活動中,中六班的小朋友成了“環保小衛士!”

分析和反思:這個活動是發生在我們班的真實案例,它引發了我多種層面的思考和反思。

一、區域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生成。有些時候,我往往會被開展什麼樣的區域活動而苦惱,好不容易絞盡腦汁想出了一種區域,並提供了材料,接下來卻爲如何繼續開展和生成而苦惱萬分。通過這個區域活動折射給我的信息,我覺得開展區域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生成的,就如案例中所說孩子在一次玩具分享的時候對電池產生了興趣,那我何不將這個興趣點點亮,並將它延續呢?!其實,在接下來的電池總動員中,發現正負極,記錄電池節數和做一個電池的環保小衛士,都不是教師強加生成的活動,而是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的,這說明教師要成爲孩子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首先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需要,並能提供一定的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

二、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孩子碰到的困難,需要孩子解決;有些是下一個活動延伸的預兆,需要教師留心。無論如何,當孩子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作爲教師,應當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比如在案例中,一開始,我發動家長收集了很多的電動玩具,家長帶來了電筒、小型電風扇和裝電池的玩具,這些玩具需要電池的大小和形狀都是不一樣的,這需要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匹配,所以第一個環節我們就讓孩子自己根據玩具電池的大小進行匹配。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孩子發現根據大小裝好之後,如果有圓頭與扁頭的兩端裝反了之後,電動玩具是不會動的,一開始,孩子們只能以各種方式試探着裝,當成功的時候,小朋友總會很興奮。這時我會提醒孩子看看裏面的正負極,讓孩子自己探索其中的規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提供了記錄表,先記錄電池的節數,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還可以讓孩子以圓頭和扁頭記錄電池正負極,這樣便於孩子發現正負極的祕密。那麼如果教師一開始就告知幼兒怎樣的是正極、怎樣的是負極,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缺少了探究的動力,活動中,孩子雖然不知道什麼叫正極、什麼叫負極,但是他們能擺弄和操作,並且興趣濃濃,這樣就夠了。當他們想知道圓圓頭和扁扁頭名字的時候,教師再告知於他們,我想這樣也不晚啊。所以,我認爲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是教師在區域觀察指導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的。

三、支持幼兒新的嘗試,生成主題活動,增長新的經驗。這個案例的結尾環節,可以說是我沒有預設的主題活動。通過活動,幼兒對前面的活動有了較多的經驗後,他們又有了新的想法,“爲什麼這些電池不能隨便亂扔。”“他們到底怎麼不環保了?”其實,這是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新的需要,這時教師及時開展了對比實驗,讓事實告訴孩子答案,其實這是讓孩子通過新的嘗試,增長了新的經驗。尾聲:當然,這個區域活動在我們班裏開設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了新的啓發:科學區域到底怎麼開設、科學區域的材料到底怎樣投放、科學區域的活動到底如何延伸。這些問題我都有一定的思考,並獲得了一定的反思。我想無論如何,教師在開設科學區域時,要時刻注意着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並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恰到好處的傳還給他們!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通過故事、遊戲、圖譜提示多種方式讓幼兒在聽音樂過程中感知音樂的重拍,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逐步讓幼兒瞭解音樂的性質和結構,掌握樂曲中重音的出現。並引導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遊戲中的樂趣。讓規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出來。我覺得這個活動有以下幾個亮點:

1、大灰狼的教具簡便、輕巧:既能充分展示表現音樂的形象,又便於教師表演操作。以往的大灰狼都是由老師自己扮演,披上大大的披風,帶上可怕的頭飾,我的大灰狼手偶是用襪子製作而成,套在手上就可以表演,使大灰狼這一形象更加生動、可愛。

2、圖譜比較貼切:圖譜有着強烈的視覺效果,它的出現,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笨老狼回頭”的音樂(樂曲中的重音出現的地方),通過視覺與聽覺的有效結合,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孩子們看圖譜找重音、聽音樂找重音,不同要求逐級提出加深難度,突破了重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3、結局出人意料:大灰狼最後和我們小朋友成爲了好朋友,這樣的結局從另一個視角告訴我們“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包括大灰狼,我們的生活要充滿愛!大家共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4、整個活動始終以情境化的教學、遊戲的方式,引領着幼兒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體現着愉悅性、發展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富有激情,因爲只有我自己被音樂感動,才能感動孩子、感動大家。

活動不足:

1、在整個活動設計中,我覺得活動的量還不夠,也就是說活動從深度廣度來講略顯不足。根據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採取不同的方式,設置不同層次的難度,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跳起來摘桃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這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讓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2、在重音處拍手跺腳這個遊戲環節中,由於我事先的遊戲規則只說了“在大牙齒的地方拍手跺腳”,而沒有反過來強調“在小牙齒的地方就不拍手跺腳”,以至於第一遍遊戲時有幾名幼兒在小牙齒處拍手,在重複了遊戲規則後大部分幼兒都已掌握,只有亮亮小朋友仍在小牙齒處拍手,我告訴他下課後我倆再單獨交流。下課後我才理解他對音樂重音的詮釋方式:小牙齒處輕拍手,大牙齒處重拍。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關於推敲的故事,源自一個典故。這個典故是衆所周知的,當然,我也是知道的。在本次的高級教師開課活動中,我執教的是詩歌《秋天果子多》。在上課之前,我不斷地在腦子中回想詩歌中的每一句話,包括每一個詞語。細細分析孩子會怎麼理解這句話(或這個詞語)。比如“秋天像只大盤子。”我怎麼把“大盤子”跟“秋天”聯繫起來。最後,我利用了談話的順序來把這兩者聯繫起來,效果很好。又比如,“像燈籠的是橘子。”這一句,我想橘子可以像各種各樣的東西,但是怎樣把他們引導到詩句中來,所以,我採用了用直觀教具的方法。我做了一個橘子燈籠,在孩子們看了橘子之後,馬上出示燈籠,這樣小朋友馬上就理解我的意圖了。本來也想用圖片的形式來示範,但是,因爲考慮到圖片的效果還沒有實物的好,所以就用了實物。在教學活動中,果然是我所料想的那樣。

另外,在“串串葡萄賽珠子。”這一句詩句中,我在教學活動中,先提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以發散他們的思維,這樣有利於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這也是我們語言活動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把小朋友的思路引到詩歌本身上來,所以,我在教具準備的時候,事先在口袋裏放了一個珠子,我考慮的是如果孩子在想象的時候說到了珠子,我就不出示珠子,如果,他們沒有考慮到,那我就出示珠子,將孩子的思維進行聯接,那樣也能幫助孩子學會該詩句。

像這樣的對詩句的推敲,在我進行該教學活動之前,我做了很多,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很好地做到了對詩句的理解。這也是,聽課老師們公認的一點。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還記得上次進行大班數學活動的事,那個時候,經驗並不是特別豐富,但是我還是盡力開展了一次數學活動。在吸取了上次的不足之後,我有一次進行了大班數學活動《數字捉迷藏》!

在這次活動中,我將整節活動更爲細化了一些,讓活動更加的遊戲化,將“捉迷藏”貫穿到底,數字不停的藏,孩子們不停的找,過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開始的就得要“藏起來”,這是我上次活動所欠缺的,這一次,我將數字放在氣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聲音音效技術,讓一個個的數字氣球爆炸,然後消失,以達到數字藏起來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祕感,孩子的參與性就更強了。數字們共計隱藏了三次~

第一次數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數字構成的兔子,孩子們在找的過程,讓孩子們在找的過程中學會講述以自我爲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體部分,瞭解簡單的方位。

第二次數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擋技術,我出示隱藏一半數字的數字格,讓幼兒從中找出數字,孩子們根據沒有隱藏的數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測是哪個數字,活動氣氛一下子被提升起來,孩子們爭先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將10個數字全部召找出,並且幼兒同時學會了方位詞“行”“列”,通過說“行”“列”就能馬上找到數字。

第三次我們利用孩子們猜出的數字表格,進行猜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也鞏固了新的知識。

在最後的環節我給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孩子們也表示勇於接受挑戰,整節課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活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最近,我們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幾天沒來幼兒園,有些常規教育跟不上。入園後,在教室裏亂竄亂跑,經常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的現象時有發生。儘管教師盡心的看護,有的孩子有時還是爲爭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細心會碰到別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謝雨辰的奶奶來幼兒園問我:“教師,誰是楊明浩昨日我的孫子說楊明浩打他了,今日也不願意來園。”就在這時,楊明浩進來了。一進門就說:“教師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楊明浩早”那位家長也迎上去說:“你就是楊明浩你打他了”她指指自我的孫子說。楊明浩先是看了看我,然後又看看那個小朋友,說“我沒有打他”。楊明浩媽媽說“楊明浩,你打小朋友了以後可不能這樣了。”楊明浩很委屈的說“我沒有打他”。看到這,我覺得楊明浩被冤枉了,因爲他好幾天沒來上學,再就是平時他真做錯了事,教師批評他都會說以後我不敢了、我聽話;但如果冤枉了他,就會據理力爭。

針對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現象確實不多,通常是玩玩具發生爭搶,走路碰撞或者向對方發出玩的邀請的時候發生的誤會,導致了有些家長不理解。所以,作爲教師應注意多觀察瞭解每一個孩子,注意這方面的常規教育,經過兒歌、故事等形式滲透到日常教育活動中,教育孩子們要慢慢走,別亂跑,學會正確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時不爭不搶、大家一塊分享。再就是多與家長溝通,請家長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千萬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別人的孩子,瞭解自我的孩子,不要輕易的冤枉孩子。共同爲孩子們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能結合自己故事教學中的困惑開展課題研究,並且創編這個活動,充實課題資料、實踐課題。把故事設計成繪本來上,是一種創新。課堂上多媒體課件、自編大圖書、自制小圖書的運用,以及故事表演用的情景創設、道具、頭飾等,都說明“薰衣草”老師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心思在這節課上的。本堂課以小兔子和小紅傘來貫穿,採用了多種策略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觀察、猜測、想象、講述、情景、表演……,使幼兒對故事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整堂課幼兒的學習興趣很濃,師幼互動較多,幼兒語言表達機會較多、參與性高。

不足之處:在讓幼兒觀察圖片時,應該再發揮一下幼兒思維,教師不要急於告訴答案或者過渡到下一環節。在教師帶領幼兒一起閱讀圖書時,教師手拿大圖書,幼兒手拿自制小圖書,到底讓幼兒關注哪本書來看看說說呢?教師是否應該不用把書展示給幼兒看,而是放在自己腿上,和幼兒手中的小圖書一起使用,大家一起翻閱自己手中的書,來看看說說。

建議:在介紹大書的時候,教師對封面扉頁封底解釋的太多,以至於浪費了很多時間。在幼兒表演中教師進行適當的語言鋪墊以提高幼兒表演興趣。在故事開頭環節,應讓幼兒先猜測小紅傘有什麼用?你會拿小紅傘做些什麼事?以便幼兒能更好的理解後面發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