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5篇

教師1.63W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5篇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

在語言活動中,每縫我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說話時,總有一些孩子“巋然不動”“金口難開”,着實令我苦惱。這可能是由於我只注意幼兒表達上的不足,才導致他們惟恐出錯而保持沉默的。

學習新《綱要》後,我懂得了教師應以一個鼓勵者、傾聽者、支持者的身份,努力爲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氛圍以及愛說、敢說、會說、有機會說的條件。於是,在設計“動物聯歡會”這一語言活動時,我把活動目標定爲:①按意願扮演動物並以角色身份介紹有關動物的趣事。②能勾畫出動物的外形特徵並隨音樂模仿表演。然後,我啓發幼兒通過諮詢、閱讀、網上查詢等各種渠道蒐集有關動物的圖片、郵票、書籍等,瞭解動物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掌握有關知識,使他們有活可說。此外,我還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通過佈置“森林大舞臺”,進一步產生表現和表達的願望。在活動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幼兒表達。

1. 按意願選擇角色,畫動物頭飾

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我用“動物開聯歡會”的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讓每個幼兒按意願選擇一種角色,畫在頭飾上。在自由寬鬆的氛圍中,我鼓勵他們邊畫邊交流,爲他們在衆人面前表現和表達做準備。

2. 隨音樂模仿表演,說動物趣事

在遊戲中獲得的角色扮演體驗可以激發幼兒的表達願望。“聯歡會”開幕時,幼兒戴着頭飾輪流在時而活潑跳躍,時而沉重緩慢,時而輕柔優美,時而陰森恐怖的音樂中模仿動物的動作,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當音樂停止時,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他們放鬆地以角色的身份介紹動物見聞。在這種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幼兒都勇敢地在集體面前說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解”,他們不但運用了語言,滿足了表演的需要,還獲得了有關知識。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我始終認爲“敢說先於說正確”,所以無論幼兒說得正確與否,是好是壞,我都不當場評價,從而使幼兒樹立起“只要大膽地說,就會越說越好,越說越正確”的自信心。

動物是孩子喜歡的,而歌舞表演又是輕鬆愉快的,李老師巧妙地把語言活動融進歌舞表演之中,孩子自然就願意表達了。

由此可見,讓孩子說話,應該從他愛說、想說、容易說的內容入手。在方法上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創設豐富多樣、有啓發性的環境,讓幼兒有感而說、因境而說、由樂而說,切忌爲說而說。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2

到了週五又是孩子們帶玩具的時間了,小豆帶了遙控汽車玩具,並興奮的和我說:“樑老師,這個玩具可好玩了!”吃完中飯,小朋友圍在了豆豆身邊,研究起豆豆的玩具,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玩具總動員。可是玩具動了幾下,就不爭氣的停了下來,這個時候小韜急壞了,“糟了糟了,電動汽車壞掉了!”孩子們研究起壞掉的原因:福福說是因爲電動玩具裏面的零件出問題了,所以纔不會動;飛飛覺得玩具遙控器上的電池沒有電了,所以才停止不動,因爲她家裏以前有個玩具也發生過同樣的情況。於是小朋友提議檢查電池,並換上新的電池。我支持孩子們的想法,併爲他們找來了新的電池,在孩子們裝電池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裝多少,如何裝等等,這時我突發奇想在科學區開一個“電池總動員”,讓孩子探索根據電池的大小裝電池,並進行記錄。

實錄一: 到底用哪種電池呢?

昊昊很喜歡電動玩具,因此他經常光顧“電池總動員”這個區角。看,他拿起一個小型電風扇,拆開蓋子看看,然後用7號電池比一比,太鬆了吧!昊昊摸了摸腦袋,再用5號試試,很快區角里傳出這樣的歡呼聲:“快來看啊,我把電風扇裝好了,它能轉了!”拿起電扇昊昊興奮的大叫,小臉上笑開了花!

實錄二:咦,裝了電池怎麼也不會動啊?

這個區角不僅是男孩子的小樂園,許多女孩子也喜歡參與。我們的雪帆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過她碰到的難題也不少。好不容易找到蓋子打開來,很快找到了匹配的電池,但是,怎麼裝也不會轉,她急的連拍了幾下電動小玩具,還是不會轉,眉頭都皺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幾次的失敗之後,她求助於旁邊的小朋友,魏來一把拿過去,幫雪帆三兩下的裝好了,可是雪帆還是很着急,“樑老師,這個電動玩具爲什麼我怎麼裝也裝不好啊?”我請雪帆觀察電池,發現了圓頭與扁頭的祕密,鼓勵她看看成功的電動玩具圓頭與扁頭的位置。

實錄三:我學會記錄我們的成功實驗啦!

玩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們逐漸會根據電池的形狀、大小,尋找正確的正負極進行裝置。這時,我增加了新的難度,讓孩子在裝好之後記錄根據電池型號記錄電池的節數。這時,孩子們又有了新的挑戰!

看,福福經歷幾次失敗之後,再次裝好電動娃娃的電池,一實驗,亮了!於是立即查看電池節數,1、2、3、4,在看看小娃娃的編號,是8號!於是在8號處記錄下電池的節數,完成之後,福福高興的把電動娃娃放在了展示吧上!

實錄四:我們是環保小衛士!

在這個區角,也發生出了這樣的聲音。這次是歆歆和飛飛的困惑。事情是這樣的,當他們將電池裝進音樂小人時,發現小人沒有任何反應,飛飛檢查了一下,發現裝的方法都是正確的,這時歆歆說,“電池沒點了,我們快去告訴老師吧!”立即歆歆把他們的困惑告訴了我,我提供了兩節新的電池,他們裝好後發現音樂小人馬上跳起了舞蹈,他們也高興的直拍手,這時新的問題出現了,飛飛說:“我爸爸說廢電池是不能亂扔的!因爲裏面有壞的東西!”

於是我們延伸了孩子的疑慮,在集體活動中將用好的電池和蘋果心子一起埋在土裏,過了一段時間去看看土裏的電池和蘋果心子,發現電池完好無缺,但是蘋果心子卻不見了!這說明廢電池裏面有有害物質,它是不被腐爛的,還會破壞我們的環境呢!我們要將他們收集好,然後放到專用的回收筒裏,在這個活動中,中六班的小朋友成了“環保小衛士!”

分析和反思:

這個活動是發生在我們班的真實案例,它引發了我多種層面的思考和反思,幼教之友《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玩具總動員》。

一、區域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生成。

有些時候,我往往會被開展什麼樣的區域活動而苦惱,好不容易絞盡腦汁想出了一種區域,並提供了材料,接下來卻爲如何繼續開展和生成而苦惱萬分。通過這個區域活動折射給我的信息,我覺得開展區域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生成的,就如案例中所說孩子在一次玩具分享的時候對電池產生了興趣,那我何不將這個興趣點點亮,並將它延續呢?!

其實,在接下來的電池總動員中,發現正負極,記錄電池節數和做一個電池的環保小衛士,都不是教師強加生成的活動,而是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的,這說明教師要成爲孩子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首先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需要,並能提供一定的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

二、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

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孩子碰到的困難,需要孩子解決;有些是下一個活動延伸的預兆,需要教師留心。無論如何,當孩子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作爲教師,應當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

比如在案例中,一開始,我發動家長收集了很多的電動玩具,家長帶來了電筒、小型電風扇和裝電池的玩具,這些玩具需要電池的大小和形狀都是不一樣的,這需要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匹配,所以第一個環節我們就讓孩子自己根據玩具電池的大小進行匹配。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孩子發現根據大小裝好之後,如果有圓頭與扁頭的兩端裝反了之後,電動玩具是不會動的,一開始,孩子們只能以各種方式試探着裝,當成功的時候,小朋友總會很興奮。這時我會提醒孩子看看裏面的正負極,讓孩子自己探索其中的規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提供了記錄表,先記錄電池的節數,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還可以讓孩子以圓頭和扁頭記錄電池正負極,這樣便於孩子發現正負極的祕密。

那麼如果教師一開始就告知幼兒怎樣的是正極、怎樣的是負極,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缺少了探究的動力,活動中,孩子雖然不知道什麼叫正極、什麼叫負極,但是他們能擺弄和操作,並且興趣濃濃,這樣就夠了。當他們想知道圓圓頭和扁扁頭名字的時候,教師再告知於他們,我想這樣也不晚啊。所以,我認爲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是教師在區域觀察指導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的。

三、支持幼兒新的嘗試,生成主題活動,增長新的經驗。

這個案例的結尾環節,可以說是我沒有預設的主題活動。通過活動,幼兒對前面的活動有了較多的經驗後,他們又有了新的想法,“爲什麼這些電池不能隨便亂扔。”“他們到底怎麼不環保了?”其實,這是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新的需要,這時教師及時開展了對比實驗,讓事實告訴孩子答案,其實這是讓孩子通過新的嘗試,增長了新的經驗。

尾聲:

當然,這個區域活動在我們班裏開設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了新的啓發:科學區域到底怎麼開設、科學區域的材料到底怎樣投放、科學區域的活動到底如何延伸。這些問題我都有一定的思考,並獲得了一定的反思。我想無論如何,教師在開設科學區域時,要時刻注意着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並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恰到好處的傳還給他們!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3

今日上午走進了小二班日常教學調研,張教師帶班。她是去年8月來我園工作的新教師,正如她所說,從開始的迷茫、鬱悶、忐忑不安到和平、喜悅和充實。一年來,她在不斷的歷練和成熟。所以,感覺她的帶班多了一份從容,少了一份不安或不知所措。一個半天,她帶領着孩子晨間活動、團體教學、戶外遊戲,利用創編的小故事《小椅子》來對孩子常規教育。儘管也有個別孩子調皮的,但她已經能夠控制大局面,每個環節還是比較流暢。看着她的變化真爲她高興。

下頭就兩個教學活動,提幾點提議,期望張教師再接再厲,讓自我在教學方面更出色。

教學活動一:數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

教學一開始,教師問:“你明白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嗎?”孩子們都能夠大膽表達,異常是一個孩子回答的很好:“我看見紅色的樹葉,那天在下頭的時候我看見大的紅樹葉。”這時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講得好又有教師的及時迴應,那以後孩子的表達慾望會更強烈。讓每個孩子拿一片樹葉的時候,有點亂。教師能夠以遊戲的口吻說:“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慢慢飄落下來了。”(這時教師輕輕地從高處散落樹葉,不能很興奮地從下往上拋樹葉)之後,再請小朋友每人撿一片樹葉寶寶。另外,樹媽媽和樹葉寶寶做遊戲共做了6遍,有點多,有時需要見好就收。

教學活動二:美工活動《片片樹葉》

手工活動在一開始的導入語很自然、貼切,教師的講解也很清楚。能夠異常強調把樹葉寶寶送到樹媽媽的懷抱,如果這個不說,小班的孩子很容易貼到外面去的。就是教師問:“樹葉寶寶都擠在一齊了,想個什麼辦法把它們分開呢?”教師直接自我回答了。這個時候要留點時間,讓孩子動動腦筋,相信孩子能夠想出好辦法的,如果想不出好辦法,教師再告訴孩子也不遲。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4

創造性活動《好餓的毛毛蟲》在小班組開展得轟轟烈烈,數學《喂毛毛蟲》是其中一個預設活動。今天,我組織了此活動。在導入環節,我用物卡和點卡複習目測5以內物體的數量。接下來,我出示毛毛蟲卡片,讓幼兒嘗試喂毛毛蟲,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一條毛毛蟲吃一片葉子。最後拓展到6個和7個物體的匹配,並且結合生活聯繫實際,讓幼兒知道物物匹配在生活中的作用。

這樣的流程下來,看似一切順利,但總感覺少了什麼。其實,在設計活動時我也是花費了心思的,我反覆修改教案,請有經驗的老師幫助研討,爲什麼結果並不理想。我在反思:活動孩子喜歡嗎?雖然我在活動設計中努力地加入遊戲,表面看似遊戲化的教學其實是老師生搬硬套的,物物匹配一定要是給毛毛蟲喂樹葉嗎?小碗配小勺、寶寶坐椅子都是物物匹配,我的這種設計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

活動給了孩子什麼?在操作中,孩子都很熟練地完成,不存在任何難度,這和教學設計“跳一跳,摘個桃”的理念是不符的。可以看出,孩子目前對於5以內數量物體的匹配已經掌握得很好,活動中不存在任何挑戰,因此也沒有活動組織的必要。

活動中的操作材料作用如何?活動中,我用的是打印操作材料,身體較小的毛毛蟲和大大的樹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樹葉重疊覆蓋,幼兒不能對自己的匹配結果一目瞭然。打印的黑白材料缺乏童趣,也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活動中的先學後教在哪裏?目前,我們的教學活動都是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因此我先讓幼兒嘗試操作,然後再集體交流、總結方法,由於幼兒人數較多,因此,我在幼兒操作過程中並不能關注全體,只看到了部分幼兒操作情況,交流環節也只是請幾個幼兒介紹,那麼這樣的流程是不是先學後教,如果是難度較大的操作,這樣能行得通嗎?

我在備課之前仔細閱讀了《指南》的數學領域目標和指導要點,由於對其解讀不深入,對幼兒的已知經驗缺乏瞭解,在活動設計中沒有從幼兒角度出發,心中目標不明確,才導致活動的失敗,失敗讓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5

《誰咬了我的大餅》比較適合孩子,富有童趣,重點圍繞“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展開活動,過程中幼兒充滿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故事中爲了弄清楚“是誰咬了大餅”,相繼出現了五個小動物,通過ppt的展示,小豬帶着大家去驗證,五位小動物都通過咬大餅去證明那一口和自己沒關係,這個懸念一直留到故事最後,才明白這一口是小豬自己咬的,同時我鼓勵孩子們學習講述小動物之間的對話。這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讓孩子們意猶未盡。

剛開始我設置懸念用猜測想象,激發興趣,導入故事,出示第一張圖片時幼兒一下子看出了是一塊大餅;接下來,我繼續引導幼兒邊看圖片邊說一說,跟着老師欣賞故事。我覺得在這個部分要讓孩子感受繪本有趣的情節還是比較難的,簡單的故事,重複的內容要想上的生動,老師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足的是我的語言有些偏向成人化,沒有好好琢磨出童趣的語言,沒有以小班實際年齡特點出發,給這節課打了折扣。另外,在觀察動物齒印的時候,我會鼓勵幼兒學會比較,從而進行判斷,得出結果。藉助餅乾圖片,我帶領幼兒開展“找一找”的遊戲,根據自己手裏餅乾上的牙印去判斷是哪位小動物的咬的,儘管有部分幼兒一時間還判斷不出,貼錯了,但是經過對比以後,都有了進步。

當然,這次活動不足之處存在着許多:這份教案我還是理解的不夠深入與透徹,最大的敗筆就是不夠生動,語言上沒有多加推敲,對於理解角色的內心把握的很不到位,所以在引導幼兒學習的時候也沒有能夠比較正確的引導幼兒,因此與幼兒的互動不是很好,整節活動沒有突出點、沒有高潮,幼兒情緒很被動。另外在出示第一個動物朋友小鳥時,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讓孩子說說還有什麼動物的嘴巴是三角形的,同理,在出示其它動物圖片時也可以這樣開展,這樣整個活動會更生動。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6

《好男兒要自強》這節課選自大班主題活動“我就是我”中的音樂活動。那麼爲什麼要選擇這節課?我認爲,選課要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又要是幼兒感興趣的。我平時偏愛藝術領域中的音樂遊戲與舞蹈。於是,我就找了幾節藝術領域的課一一挑選,這也是一個抉擇的過程。因爲自己本身對武術操的編排有一些經驗,而武術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而後又聽取了同事的建議,最終就選擇了這節課——好男兒要自強。

歌曲《男兒當自強》節奏控強有力,歌曲氣勢高昂,鼓舞人心,以武術的動作進行表現是最合適的。在設計過程中,因爲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動作不能太繁瑣。所以,我保留了原教材中的馬步、弓箭步,又豐富了出拳、格擋等力度較強的動作。這樣,在孩子可以接受的難度上添加一兩個有難度的動作,調動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在學習方法上有“個別學習”、“分組學習”和“集體學習”。

在設計過程中,我考慮了好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怎樣導入活動?爲了凸顯入場的整齊、有氣勢,我想到了軍歌,想到了《咱當兵的人》。怎樣引出“武術”這個概念呢?我想到了大家都很熟悉的武打明星“成龍”,以課件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

第二個問題:要怎樣讓幼兒學習武術動作呢?用什麼形式進行教學會更好一些呢?怎樣才能讓孩子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我想,既然音樂欣賞課可以藉助“圖譜”的方式進行教學,那麼學習武術動作爲什麼不能用圖示呢?於是,我決定用圖示呈現每一個動作。因爲考慮到孩子數量,所以我準備了兩套圖示,將孩子分成兩組,進行分組學習。

第三個問題:怎樣才能發揮孩子的主題能動性,給孩子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注重幼兒的主體性,在各個環節中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表現音樂呢?這裏,我們往往會犯一個誤區就是:往往教師示範的太多,教授的太多,妨礙了幼兒的想象與表現的空間。於是,我在前面讓孩子自由發揮、自己想象,又讓孩子當小師傅,讓孩子教孩子,帶動孩子,自主學習。而我的角色是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我對動作的技巧加以指導,進行互動式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有觀察法、比較法、演示法、示範法、講解法、練習法、滲透式教學法等。

  當然,在設計、試課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困惑。比如:

1.怎樣讓孩子記住在馬步出拳的時候出三下拳?後來,我對課件做了修改,在馬步的圖示上加了三個圓點。

2.怎樣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大膽回答問題,大膽參與?我覺得,要想讓孩子勇敢、堅強、自信,首先,老師應該表現出勇敢、堅強、自信。於是,無論從語氣上還是動作與精神面貌上,我都要表現出來,再對幼兒進行有效的鼓勵,這樣帶動活動氣氛。

3.怎樣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有學習興趣又有活動的層次性、遞進性呢?我是這樣做的:一遍比一遍有難度。在自學環節,第一遍:按圖片學動作;第二遍:配樂表演(先拍手打節奏練習,再表演);第三遍:站成方陣隊形,加口號表演。這個環節,我運用了國慶閱兵和春晚兩個視頻,更好地讓孩子感受方陣舞的整齊與壯觀。這樣,一遍比一遍有難度,一遍比一遍有氣勢。最後一遍,我參與進來,師幼互動,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在活動中,孩子們感受了音樂的強悍有力,探究學習了武術動作,展示了方陣舞的整齊與壯觀,感受了成功與自信,達到了活動目標。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7

小敏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她心裏都明白,但是幾乎從來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老師請她,她也不願意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大家。但是她又不內向,一到自由活動時間她就會跟幾個好朋友嘰嘰喳喳聊起來,在家更是又會表演,又是指揮家長做遊戲。家長和許多老師都覺得只要鼓勵小敏多發言就可以了,但是老師嘗試過很多方法,幾乎沒有效果。考慮到小敏其他方面的表現,是不是可以忽略她的這個問題呢?如果您遇到這樣的幼兒會怎麼辦呢?

爲孩子營造適宜表現的空間

表達與表現是人類不可忽略的社會性行爲。知道而不願表述,那是沒有表達的慾望。小敏能在家庭、同伴中表現,卻不能在老師和集體面前表現,那是缺少信心和勇氣。對此,老師不僅要鼓勵,還要爲孩子營造適宜表現的環境、氛圍和空間。

寬鬆的環境――幼兒園像我家。從情感上拉近距離,以老師的行爲感染幼兒,使其對老師產生親切感、依戀感、信任感,讓幼兒在幼兒園有如同在家一樣的安全感、溫馨感、自由感。有了寬鬆的心理環境,使其感到和老師在一起是歡樂和愉快的,她纔會有情不自禁的表達和不由自主的表現。

溫馨的氛圍――由結伴到獨立。以自由活動的形式,讓喜歡錶達的幼兒與小敏結伴,老師給予恰當的鼓勵和表揚,使小敏充分體驗到在老師面前表達的自豪與快樂,而逐漸過渡到願意獨立地表現。

激勵的空間――變被動爲主動。在孩子爲是否回答問題和表達想法而猶豫不決時,老師示以鼓舞性的語言和體態語,孩子會有“老師支持我”、“我能行”的喜悅與自豪感,最終跨過猶豫、徘徊的門檻而主動地表達自己。

尊重孩子選擇沉默的權利

小敏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可能有這樣的原因:不想引起老師的注意;問題太簡單,懶得舉手回答;答案可能不夠準確,自己沒有十分的把握;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看到小敏,我就像看到了兒時的自己。如今,我也當了老師,常常會想: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有着各自不同的氣質、性格,爲什麼要強求他們每一個人都一樣熱情、大方,一樣出類拔萃,一樣愛自我表現呢?既然舉手發言只是幼兒積極表現的一種手段,是老師瞭解幼兒的一個途徑,那我們大可不必讓孩子們爲了舉手而舉手。老師過分的關注也許會引起幼兒的不安與焦慮,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對其今後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不如讓我們帶着一顆寬容的心,尊重孩子選擇沉默的權利,期待她在其他方面的精彩。

小敏的問題不是行爲問題,而只是個性發展的弱項,所以,我認爲對於她不願在老師面前回答問題的事情可以忽略。

家長和老師對小敏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十全十美、全面發展對於成人都很難做到,而將成人眼中的完美強加在孩子身上,更是不可取。小敏個性發展中的弱項並沒有影響她與小朋友的交流和她身心的健康發展。我認爲對於這種個體差異、個性發展的問題,不需要過多幹涉,而應更多關注她的身心能否繼續健康發展。作爲教師要做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除了適當的關注,還需要爲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多的認識世界和學習的機會。對小敏的發展,順其自然遠勝於“揠苗助長”。

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小敏不願意在集體前發言的問題,我認爲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解決。

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關注孩子的興趣點。比如,自由活動時老師應該聽聽孩子們在討論什麼,觀察一下小敏是怎麼與小夥伴交流的,在全班的談話活動中,請小敏說他們的話題。

循序漸進,由少到多。開始時,老師可以允許小敏少說,並在簡短的回答後給予她積極的肯定,讓她下次還有在大家面前發言的慾望,然後再將談話的內容逐漸豐富、擴充。

適時採納孩子們的好的意見和建議。如,確定班級活動的主題時,讓像小敏一樣的孩子參與進來,使他們感到自己的意見是寶貴的,能爲班級和小夥伴帶來好處。

走進孩子的心靈

幼兒園工作事無鉅細,孩子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小敏總是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就是不容忽視的大事,也許這正是小敏有了心理障礙的表現。老師可採取以下的措施。

①親近孩子,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像小敏這樣的孩子,極有可能非常敏感。不願意回答問題,可能是因爲她對環境和老師不熟悉。這時老師要主動與她交流、談心,增進彼此的感情,使其儘快地適應新環境,消除緊張感和陌生感。

②勇於創新,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幼兒園的孩子年齡雖小,欣賞水平可不低。孩子在家都有電視、電腦、vcd,接觸到各種媒體,對舊的教學模式可能不喜歡。作爲老師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變化教學模式,用各種方法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③積極評價,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越是敏感、自尊的孩子,越怕在同伴面前說錯話。老師要經常積極地評價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增強積極的自我暗示。

④熱愛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也許老師表揚或批評其他孩子的時候,無意中傷害了她;也許是孩子看到有些小朋友總和老師有說有笑,因而斷定老師可能不喜歡自己。老師要認真觀察、關注每一個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同樣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與溫暖。

總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走進孩子的心靈,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愉快地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的孩子就是脾氣倔強,不喜歡順從和循規蹈矩,小敏就屬於這種情況。針對這種現象,家長和老師不能勉強,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還要善於引導、啓發、等待,否則,會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她更不願意發言。

小敏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錯,這可以從小敏與好朋友聊天和在家的表現中看出來。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在集體面前發表意見是其中的一種,但不是唯一一種,所以教師和家長不必爲小敏的語言發展和表現能力擔憂。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表達習慣和情感需要,鼓勵孩子在非正式場合盡情表達自己的見解。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8

這是一首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幼兒在音樂中感知手的動作變化和與身體接觸,進一步瞭解身體的不同部位,從而產生愉快的情緒,歌曲的旋律主要在兒童最感舒適的音域內進行,速度爲中速,,節奏平穩,節奏是音樂要素之一,這首歌曲正是運用了這樣的節奏來表現遊戲時的歡快的情緒,適合小班幼兒演唱。

對立學習音樂小朋友們都喜歡,不過遊戲他們就更喜歡了,學習起來也很容易掌握,那我們大家一起先來做一個幼兒聽有節奏的口令,用手指做合攏、放開的動作。反覆做幾次,交換順序。讓幼兒知道合攏就是兩手合在一起,放開就是把手分開放在兩邊,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都表現得很積極興奮,想知道老師到底會發出什麼樣的口令。在老師發出口令後,寶寶們馬上做了起來。有的寶寶還會跟着老師說合攏放開。遊戲是小班幼兒的最愛,它在幼兒學習中起着重要的動力作用。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則不會使幼兒感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幼兒體驗在集體活動中的樂趣。這一環節中,運用遊戲的方式直接進入教學內容。接着老師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在說說、做做中理解歌曲的內容,着個環節的分段教學法加深了幼兒對歌曲的印象,讓幼兒熟悉了歌詞,爲後面的學唱整首歌曲做好了鋪墊。帶領幼兒邊唱歌曲邊做相應的動作。在表演歌曲中,老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表現歌曲的歡快情緒,同時也提供給幼兒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表演演唱使聽衆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進而達到審美的目的。由於幼兒的年齡較小,常常以自我爲中心。通過運用表情、動作來表現歌曲,並在表演中能有意識的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合作,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導“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孩子成爲學習的主人。”已成爲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人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在這個活動中,我遵循了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唱唱、聽聽、看看、想想、動動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本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通過師幼互動,運用形象生動的遊戲,以鼓勵、賞識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幼兒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9

這段時間,班上的男孩子經常不約而同地跑到郭威身邊,嘀嘀咕咕地談論着什麼。

這天,我悄悄地走過去想聽聽他們究竟在說什麼,結果被發現了:“張老師來了”――孩子們似乎不想讓我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這下我就更好奇了:“你們在玩什麼?能和我一起玩嗎?”凱雄脫口而出:“我們在玩寵物小精靈,很好玩的!”“是嗎?我也看過電視上演的寵物小精靈!”爲了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我接着說:“我知道皮卡丘,它好可愛哦!”聽我這麼一說,孩子們像是找到了知音,都爭先恐後地介紹自己認識的寵物小精靈來。郭威指着圖片說:“這是可達鴨,它平時看起來笨笨的,可是它攻擊敵人時很厲害!”凱雄激動地揮舞着圖片說:“張老師你看,這是臭臭花,它長得很難看,但它以後進化成霸王花,就不那麼難看了!”劍楷也急着要讓我瞭解:“我知道尼多力諾,它是尼多郎進化來的,以後它還會進化成尼多王呢!尼多王可厲害了,它的尾巴特別厲害,你要是跟它打,會被它打斷骨頭的!”……孩子們介紹得非常投入,他們對寵物小精靈的瞭解可謂深入。

爲什麼孩子一開始不接受我的介入呢?我分析可能是孩子無法確定自己的活動是否會得到教師的支持。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平時我們對孩子是否限制太多?是否經常以管理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活動?由此我意識到教師應尊重孩子,給他更大的空間充分地展現自我、表現個性,同時參與孩子的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成爲孩子的玩伴。

寵物小精靈爲什麼會如此吸引孩子們呢?我分析這主要是因爲寵物小精靈的形象生動,色彩鮮豔,其故事情節、語言行爲等都較貼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所以,他願意主動觀察、探索、交流。幼兒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時,就是他們學習、探索的最佳時機。作爲教師應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逐步將他們引向健康、有益的學習氛圍中,使他們在感興趣的活動中獲得發展。

  評析

從“以教材爲本”轉爲“以幼兒爲本”是教育改革的切入點。“以幼兒爲本”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並把觀念轉變爲行爲,滲透到幼兒在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一案例中,張老師懷着一顆童心,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與幼兒一同快樂一同分享,成了幼兒的知心朋友。我們知道,兒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有自己愛看的書、愛玩的玩具,雖然這些不可能全部列入幼兒園教育內容,但它們卻是兒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應忽略或排斥幼兒的這些喜好,無論是健康或不健康的喜好,教師都應積極去了解,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從兒童的角度來說,他們更願意接納能理解他們,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的老師。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0

《玉米豐收啦》是本次“一課三演”教研活動中我班開展的一次棉籤水墨活動,在年級組的集體討論和吳老師、陸老師的精心指導之下,本次教學活動總體而言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下面就是我對本次教學活動進行的反思。

之所以選擇以玉米爲研究對象,是因爲一方面,玉米作爲秋天最爲常見的一種糧食,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對於這個話題,每個幼兒都有話可說,也有話能說。另一方面,玉米本身具有比較鮮明的外形特徵,這使得我班能夠結合本班小專題棉籤水墨畫的研究方向,充分挖掘玉米的特色元素,探索運用水墨的藝術表現方式對其進行呈現。

我爲本次美術活動預設了兩個目標:一是嘗試用棉籤水墨畫的方法點畫上小下大、排列整齊的玉米粒,並能用不同的線條添畫玉米皮上的脈絡和玉米鬚。二是對棉籤水墨畫感興趣,初步感受水墨畫表現形式的獨特性。其中,以用棉籤點畫上小下大玉的米粒是本次活動中的重點,將玉米粒排列整齊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在突破重難點時,我主要通過引導幼兒在有目的的觀察的基礎上,將平時專題活動開展時幼兒已經掌握的繪畫水墨畫的經驗遷移到本次教學中來,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和嘗試點畫大小不同的圓點的方法和技巧。

作爲直接的授課者,本次教學活動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結構比較緊湊,流程也比較清晰。在兩次操作的環節中,幼兒始終都能對探索和繪畫保持較高的興趣和注意,因此大部分幼兒都比較好地完成了玉米的點畫和添畫,加之水墨畫本身所具有的古韻今風的意境,使得最終呈現出的作品效果也比較可觀。當然,通過年級組的集體評課活動,我也發現了本次教學活動中存在的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對細節的關注度不夠。比如我在引導幼兒觀察時不夠仔細,未提及玉米粒是從小到大逐步變化的,又如在繪畫過程中部分幼兒握筆方式不正確,我也未進行及時的糾正。此外,本次活動的情境性不足,趣味性相對也比較弱。

本學期,我們將棉籤水墨畫作爲我班小專題研究的內容。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但水墨畫長期被兒童美術教育所忽略,許多人認爲它陳舊僵化,需要長期的技能技法的練習,會束縛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實,水墨畫自有其隨機、變通、接近童趣的一面。新《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我認爲,雖然不是每一次的繪畫活動都必須讓幼兒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大多數的美術活動中教師仍然需要對錶現方法的教學給予關注。在不提倡範畫和教師過多的言語指導的當下,只有深入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生活中選取他們感興趣的題材,並將這些題材加以篩選,按幼兒的特點進行加工提煉,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實現情境化教學,才能更好地達成美術活動的目標。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1

在貫徹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教師教得活,幼兒才能學得活。

例如,在教幼兒畫記憶畫“畫媽媽”時,我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只畫一張媽媽的範畫來引導幼兒照着畫,而是把教學重點放在怎樣才能讓幼兒畫出自己媽媽的形象來。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動腦,思考怎樣教活幼兒。我們組織了“我們的媽媽”相關活動,讓幼兒瞭解了媽媽每天工作很辛苦,瞭解了媽媽的興趣與愛好,體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與照顧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對媽媽有了進一步瞭解,產生了愛媽媽的初步情感。這時,我們再組織幼兒畫我們的媽媽。教師先示範畫我的`媽媽,並重點用語言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媽媽的形象,如“我在想,我的媽媽是什麼樣的臉型。我想起來了,是橢圓形”,然後邊畫邊講解橢圓形的畫法。用同樣的方法,教師畫出媽媽的髮型、五官、服飾等等。在作畫的過程中,幼兒積極參與問答,跟隨老師的問題回憶自己的媽媽。等老師的媽媽一畫完,幼兒就迫不及待地畫起自己的媽媽來。由於有了前面的活動作鋪墊,幼兒筆下的媽媽“畫活了”,不再是以前照着老師的示範畫畫出的大同小異的媽媽了。

再比如,在組織“不要在河邊玩耍”健康教育活動時,以往我們只是給幼兒講一個相關的故事,通過故事內容教育他們注意安全,但這樣做給幼兒留下的印象不深,教育效果並不好。現在,我們同樣先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講完後,組織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展開討論:小朋友能不能在河邊玩耍?怎樣容易落水?落水後怎麼辦……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高,你一言,我一語,想像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最後,以孩子的思考爲基礎,教師加以總結,既加深了幼兒的印象.又豐富了幼兒的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實踐表明,教師要教得活,就要勤于思考,不斷探索,把教育要求、幼兒的特點、教育內容巧妙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幼兒學得活的目標,教育才能取得實效。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2

在工作的兩年裏我帶過許多孩子,有些孩子內向靦腆,規則意識很強;有些孩子頑皮活潑,經常破壞遊戲規則。但是面對老師,那些不守規則的孩子往往能夠把應該遵守的規則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爲什麼呢?最近一次戶外遊戲中發生的事,給了我啓迪。

前些天,幼兒園爲每班配備了兩輛搖擺車。搖擺車剛拿到班裏就成了孩子們的最愛,大家都爭着搶着玩。後來我班的搖擺車壞了一輛,我爲了減少孩子們的爭搶,便從大珈臨時借了一輛紅色的車。孩子們看見後都很喜歡,我便與他們商量有什麼辦法能讓每個喜歡搖擺車的小朋友都玩上,最後我們一起商定:大家要排隊輪流玩,每個人都可以玩一會兒,但不能總玩一樣玩具。

因爲事先有了遊戲規則,大多數孩子在遊戲中還算比較自覺。寶寶玩了一會兒便讓給了排在第一個的文翰玩,過了一會兒文翰也很自覺地下了車。這時,一直沒有排隊的達吉動作飛快地搶先坐上了車。“老師,達吉沒排隊廠安琪告狀。“達吉,你看大家都在捐瞅等着玩呢,你硼》隊還搶在別人之前玩,你覺得這樣做對麼?”我問他。“嗯……因爲我想玩……”達吉有些不樂意。後來我一想,既然達吉已經坐在了車上就讓他玩一會兒吧!於是我對達吉說:“那達吉你玩一會兒就趕快下來啊!”

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排隊等着玩車的孩子們都噘起了小嘴,有的還在嘟囔:“怎麼還沒輪到我呀……”有的孩子乾脆放棄,去玩別的玩具了。“老師,達吉不排隊怎麼也玩了?”安琪忿忿不平。“達吉做錯事了!”澤蘢也跟着說。一看其他排隊的孩子開始表現出不滿,我便請達吉聽聽小朋友們對他的意見,達吉只好從車上下來了。他剛下來,一直排在後面的安琪也不管前面站了多少人,用最快的速度衝了上去,一下坐到了車上。“老師,我排了半天了。”梓慧有些着急地對我說。我連忙安慰道:“彆着急,一會兒就能輪到你了。”梓慧聽了這纔去玩別的玩具了。

到收玩具的時間了,梓慧又來找我,她帶着哭腔說:“老師,我還沒玩呢!”她這麼一說我才發現,由於遊戲時間較短,梓慧又是按照我的要求在排隊,所以還不等輪到她,我已經要求收玩具了。配班老師走過來對梓慧說:“沒關係,明天再玩吧!”“不行!我要玩!”梓慧堅持着,委屈得哭了起來。我正覺得很爲難,不知該怎麼處理了時,配班老師對梓慧說:“這車老師還得還給大班的哥哥姐姐呢!”這句話提醒了我,於是,我對梓慧說:“梓慧一直排隊呢,可是小朋友太多了,梓慧沒排上,對嗎?”“嗯!”梓慧哭着點點頭。“那梓慧就幫着老師把車還給大班哥哥姐姐吧!”看梓慧沒明白,我接着說:“你可以把車開到大班呀,這樣你不就玩上了嗎?”她這才明白了,用手擦了擦眼淚,笑着開車去了大班。

  反思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震撼。達吉不遵守規則玩上了車,而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我的態度其實是對達吉無意識的縱容,是對那些遵守規則遊戲的孩子的不尊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社會性方面對小班幼兒的要求是:“遵守遊戲和日常生活中的規則,初步學會等待、輪流等,初步體驗規則的作用,逐步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孩子的言行往往都是在對成人的觀察中形成的,即使成人的一些無意識行爲,在幼兒看來也是效仿的榜樣。梓慧一直都聽從我的要求,不爭不搶,輪流排隊,可因爲時間不夠造成了她沒有玩成。如果這次不讓她玩,那麼下次她還會再繼續遵守規則麼?長此以往,孩子們會不會覺得老師說話不算話呢?如果老師不守諾言,孩子會慢慢地失去對老師的信任。所以我覺得,這次梓慧的要求並不過分,應該滿足她,這樣,孩子會感到被尊重,下次遊戲時,她還會願意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如果我堅持讓梓慧收了玩具,那麼梓慧會覺得不遵守規則的孩子都玩上了,而她這個遵守規則的孩子卻沒玩上,會從心裏感到不平衡,也根本就體會不到規則的作用,那麼下次梓慧可能不再遵守規則了。這也是造成孩子明知道規則而不遵守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孩子在這樣的“輕易毀約”的環境中長大,也不易形成誠實守信的品質。

仔細分析,孩子出現不遵守規則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知道遊戲規則。小班幼兒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老師在提要求時,孩子心裏想的是趕快去玩,根本沒有聽到老師的要求。二是遊戲過於投入,忘記了規則。孩子們天生喜歡遊戲,一玩起遊戲來就忘了其他的事,自然也就不會特意記住遊戲規則了。三是自己守了規則而被不守規則的幼兒搶先玩了玩具或遊戲,於是也效仿。

針對這些情況,我以爲要想更順利地讓幼兒形成規則意識,教師首先應在遊戲前用最短的時間向幼兒言簡意賅地說明規則;其次,在遊戲的過程中,老師要適時介入,樹立正面榜樣,適當提醒幼兒遵守規則,當然,如果孩子有合理的需要而破壞規則,那麼老師要靈活處理;再次,老師要以身作則,如果對孩子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兌現。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3

12月12日上午,我們在實驗幼兒園相聚,與上海名師張紅老師面對面交流探討教學的真諦,感受上海名師的風采!來自XX市的名師張紅老師爲我們帶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分別是小班科學活動《糖果屋》和大班的科學活動《身邊的筷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紅老師的在課前的熟悉,那精彩的語句,師:聰明的小二班在哪裏?幼:在這裏!師:聰明的小二班,來,過來碰碰我!(把手張開)不要太高嘍!師:能不能用好聽的聲音問老師們好?幼:老師好!師:舉起雙手,打招呼,和老師們比比誰舉的高!大班的孩子則更幽默老師和孩子們約定:還記得之前和你們的約定嗎?檢查自己所帶來的東西,今天我們要做到“聰明、乾脆、有力”。師:舉起首長的手,首長是誰?幼:……師:XX市市長是誰?幼……是XX市市長師:對啊,怎麼說成是XX市市長拉(隨意答辯)幼:客人老師好!師:客人老師好,客人老師辛苦拉!……爲教育服務!……這樣的開場,是對孩子們的要求,這樣風趣的話語讓在場的所有老師們在歡笑中意猶未盡。

第一個活動開始了是小班的《糖果屋》,整合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糖果的形狀、味道,言語表達能力等等,爲了讓孩子喜歡說、願意說、大膽說,張紅老師加重了語氣,放慢了速度,教會了幼兒學會傾聽能力,從而培養了幼兒敢說、大膽說的能力。在課中每個環節孩子都與糖果接觸,但是老師必須知道孩子愛吃,要讓他接觸到糖但不能吃,一定要到最後環節才能讓他拿到手,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保護何能很多,孩子就有可能想到保護就是把糖放進他們的嘴巴里,這樣老師就可以自然過渡到剝開了,嘗一嘗!體會到了潤物細無聲、教學了無痕!

第二個活動就是大班的科學活動關於我們熟悉的筷子,以遊戲的方式導入,在觀察比較中進行筷子配對;在遊戲比較中掌握不同的筷子顏色、長短、功能;在分享交流中瞭解筷子的種類及用途,張紅老師對活動中老師和同伴進行交流,又有同伴間的合作、讚賞、交流;會思考的孩子能對同樣的答案用不同方式來表達,能在活動中關注到聽老師的要求,關注同伴在說什麼,張紅老師提升着孩子原有的知識經驗。活動現場,孩子天真的話語引來全體老師的歡笑,孩子們對活動的積極參與和他們獨特的表達,更讓我感悟到張紅老師所比喻到的教師的引導就像一味恰如其分的調味料。

兩個教學活動之後,張紅老師又與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結合兩個活動闡述了教學背後的理念與思考。張老師說一個好的活動一定要抓住3個關鍵詞:一要吃得透,就是對教材要有透徹的理解、把握與分析;二要點得準,即點準每一個環節的要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迴應也只要抓住環節的中心點即可;三要抓得妙,根據不同的班級,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根據孩子的現場表現,給予有效的迴應。這幾個關鍵詞在張老師的兩個活動中體現地淋漓盡致。那天雖然本是休息日但是讓我比休息更快樂,更帶勁,讓我豐厚、積累自身的教學實踐,體味着真“潤物細無聲、教學了無痕”,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豐厚底蘊。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4

上課時,我就跟孩子們說今日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幹,這時我一邊敲小鈴鐺一邊說誰的小手最能幹,大家都說我的小手最能幹,這樣一說效果還真不錯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進取性、主動性。有的說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說我會做飛機,有的說我還會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我加重了語氣,你們明白嗎教師的手也很能幹,“看,我變了什麼”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回答的問題,所以孩子的熱情很好,都很進取的迴應教師。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到教師那裏時,教師就加重語氣,使得孩子要關注接下來教師要問的問題中了。教師告訴孩子,她的手會變魔術的時候,孩子的興趣給吸引了。學念兒歌這一環節,並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小朋友資料,而是教師做動作,請小朋友自我根據理解把兒歌的資料編出來了。學會兒歌以後,孩子對手影遊戲還是很感興趣,教師立刻滿足孩子這一願望,請小朋友自我學做魔術師,邊玩邊說。教師就在旁邊適當的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仿編成完整的兒歌。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願意說。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的需求比如讓小孩子圍成一個圈子,能夠根據故事情節給幼兒供給一個簡便和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暢想、表演,教師改變以往的身份以魔術師出此刻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祕的聲音,時而用重重的聲音吸引着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沒有顧慮的邊做邊說,不怕說錯,只要把自我喜歡的說出來就能夠了。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5

冬至過後,深冬來臨,天氣愈來愈冷,班裏的幼兒出勤率有所減少,並且有的孩子和家長說再見時沒有以前那麼幹脆,甚至有的眼圈紅紅,哭哭啼啼。總的來說,隨着天氣的變冷,班裏幼兒的快樂情緒 較之以前有所降低,爲了讓孩子重溫快樂,增加快樂的情感體驗,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首先音樂響起,教師邊說邊面帶快樂的表情做律動,帶領幼兒動起來,在音樂中體驗快樂,融入快樂的氛圍。接着我有感情地講故事《和快樂在一起》,並引導幼兒觀察書中小兔子的表情和試着體驗小兔子快樂的感覺。由書中小兔子的快樂引出幼兒帶來的“快樂”照片。出示帶有笑臉的抱枕,播放配有笑聲的flash動畫,讓幼兒圓形坐好,一邊觀看動畫一邊傳遞抱枕。動畫停止時,快樂枕在哪個幼兒的手裏,哪個幼兒就把自己照片上的快樂事情講出來和大家分享。

中班幼兒一般在發言時會突然忘了自己要說什麼,要求幼兒帶快樂照片並且在活動時提前把照片佈置到黑板上,就是爲了讓幼兒在講述快樂事情時能夠有所提示,更容易清楚表達當時的事情和感覺。設計本次活動的本意就在於:盡我所能 ,重拾快樂!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精神是飽滿的,情緒是激昂的,回憶是真實的,體驗是美好的,分享是相互的。在活動中能真切感受到孩子的歡樂,甚至有的孩子爲了向同伴講述自己的快樂照片,去搶快樂枕。看着孩子們的笑臉,感受着孩子們的快樂,我覺得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