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後教學反思

語文1.3W

篇一:三角形內角和教學反思

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後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邊關係》,《三角形的分類》之後進行的,在此之後則是《圖形的拼組》,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及解決其他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學習和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自身教學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主導作用的發揮程度,制約着教學效果。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更在於他的敬業精神,善於“取長補短”,遵循教學的科學性。教學實踐中,每一個教師既會有融教學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佳作,也難免出現有失水準的拙課。通過課後教學反思自我總結,檢查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並加以實事求是的分析,正確對待教學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處,成功經驗繼承發揚,欠缺甚至嚴重不足方面,及時查找原因,尋求補救對策,“亡羊補牢猶未爲晚”。久而久之,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同時,教師的“取長補短”的教風和敬業精神,還能啓迪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要充分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不能爲了反思,應付差事,要認識到反思是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如果不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進行思考,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上完課不去重新審視、分析,很難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本節課的教學先通過三角形王國的小矛盾,讓學生角色扮演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引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猜想,然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操作,在實踐中驗證猜想,得出結論。然後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本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以下一些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

教學設計環節緊湊,思路清晰。用了大量時間讓學生小組進行實踐操作,進行小組實驗,讓他們自己感知探索出三角形內角和,注重了學生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1、用了量、算、拼,折各種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發現思考,都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感受數學的嚴謹和魅力,也使得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更加透徹。

2、當完全放手讓學生實驗操作調整爲要求明確以後,教師適當進行一些演示,如果學生還不能完成操作,則由教師完成,只要學生能夠拿着一個拼合好的圖形進行觀察,我就把課堂節奏掌控住,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到定理的證明過程上,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3、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判斷題都是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題目,在課堂用直觀的課件顯示出來,使學生印象深刻。然後逐步加深難度,到最後的思考題,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本堂課也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深思,改進:

1、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和老師都習慣於填鴨式的學習方法,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讓學生自己實踐操作找結論,部分學生卻不知從何做起,沒有自己動腦主動學習的習慣。今後應加強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

在拼一拼的活動中,老師應該讓學生先把三個角標號,撕開後再拼。在拼成平角後要用量角器或者直尺測量一下,看拼的圖形是不是平角,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而不能光憑眼睛來判斷。

2、在進行拼、折活動時,部分學生不知道怎樣折成一個平角,撕開之後就找不到要拼的角的時候,老師就應當馬上去幫助,去指導。當學生體驗認知過程時,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愉快,獲得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信心。

3、時刻要注意自己和學生語言、動作的規範,體現數學的嚴謹性。在學生讀題,回答問題的時候,要說出度數單位。在練習,書寫時也要注意度數單位,強調格式。

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了解不夠,在課上沒能以學生爲主,有的內容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講解,我沒能及時體察到這一點,效果不是很好,課堂氣氛沒能調動起來,一位老師說的好,公開課就是表演課,但主角應該是學生,老師只能做導演而不能替代學生的角色。上完課後,很多老師給了我許多寶貴的建議,比如:我上課時表情呆板於第三個練習題,講解不夠詳細,大部分學生估計沒聽懂,我沒能做到及時根據學生的表情、應答人數等細節及時調整講題的速度??,在聆聽諸位老師的點評時,有時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精彩點評。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覺得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自身教學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主導作用的發揮程度,制約着教學效果。一個成功的政治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更在於他的敬業精神,善於“取長補短”,遵循教學的科學性。教學實踐中,通過課後教學反思自我總結,檢查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並加以實事求是的分析,正確對待教學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處,成功經驗繼承發揚,欠缺甚至嚴重不足方面,及時查找原因,尋求補救對策,“亡羊補牢猶未爲晚”。久而久之,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同時,教師的“取長補短”的教風和敬業精神,還能啓迪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要充分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不能爲了反思,應付差事,要認識到反思是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如果不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進行思考,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上完課不去重新審視、分析,很難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教學過程中達到的預設的教學目的、良好的教學方法、我都會在課後記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推陳出新。同時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疏漏失誤之處,也要對它們進行系統地回顧、梳理,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爲今後再教學時的參考物,類式的錯誤不在發生。 我執教的本節課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及評價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時,做得還不夠,收放得不夠自如,同學也沒有完全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不能高質量地完成某些教學環節,但是,我覺得一個成功的好老師就是要在教學上敢於突破和創新,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爲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交給學生思維科學的學習方法。”在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新形勢下,作爲一名青年教師,在指導學生如何更好的學習上,還任重道遠。但我會堅持以對學生負責爲中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育人方法,不斷學習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高,並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爲追求高效課堂而不斷完善自我。相信“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崗位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二: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筆者在執教四上數學時,接到數學片開課的通知,反覆思量最後選擇了四下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教學內容。一開始有的老師認爲不可以,因爲四下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這個內容之前需要先上三個內容,即: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如果給四上的學生上這個內容就違背了教材內容編排的有序性和知識的連續性。但是,難道一定要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知道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之後再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難道就不能在學生對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了角的分類和會量角之後,讓學生去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進而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最後經過反覆思考,筆者作大膽的嘗試,最終還是選擇了這一教學內容。因爲我們不能過於迷信我們的教材,不能盯死一套教材,不能過分的依賴教材。正如開頭時講到的,教材是滯後的,生活是現實的,我們教師則應該勇於探索,敢於實踐,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把握教材的體系,做教材的開拓者。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了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還是課程的開發者。而把握教材提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對一個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成爲教材的奴隸,而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變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爲世界是學生的教材,與學生共同討論、探索,在不斷的積累中形成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

在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學會量角,知道了角的分類,於是筆者靈活的處理了教材,在學生對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剛學會了量角以及對角的分類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讓學生經歷量一量、拼一拼等數學活動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並會應用這一知識解決四邊形的內和角。2、讓學生在動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通過動手操作把三角形內角和轉化爲平角的探究活動,向學生滲透“轉化”數學思想。3.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用量、撕、拼等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來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進而利用這個知識來解決四邊形的內角和。多次

試教下來,發現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是比較明確的,重點放在讓學生體驗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這一數學探究過程。但對於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是經過反覆修改而形成的。因爲,這一內容如果只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那麼就沒有深度,而本節課的深度究竟應該挖到哪裏呢?事後發現,四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能夠藉助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進而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度,但是,如果要學生進而得出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最終發現所有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規律,在這一節課上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定位是學生能夠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知道可以將四邊形變成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那麼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度。

肖川認爲“對教師而言,上課是與人的交往,而不單純是勞作;是藝術創造而不僅僅是教授;是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方式,而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是自我發現和探索真理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展示結論”。

所以,爲了實現教學過程的創新與生成,筆者經過多次的實踐,本節課最後的教學過程設計方案如下:從平面圖形引入,然後通過長方形來揭示內角概念,通過探究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自然引入三角形有幾個內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你們確定嗎?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學生都能想到三角尺中的兩個特殊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然後追問:我們手中的三角尺的內角和是180度,是不是說明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於180度?這樣通過特殊三角形到一般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大多認爲通過測量可以來驗證,但是活動之後用測量的方法難免有誤差,於是老師就追問:有的同學量出來是正好是180度,有的是接近180度?這樣你能確定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嗎?那麼怎麼辦呢?你有什麼其他的好辦法呢?接着教師引導“如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麼把它的三個內角拼起來,你覺得會拼成什麼?”引出了用拼一拼一方法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成一個平角。而學生對於怎麼拼還有疑惑,於是教師就在黑板上演示用撕的方法將三個內角拼在一起,然後再讓各小組試試用拼一拼的方法,最後在交流的時候特地找那些量的不準的小組進行展示,所有的小組拼出來的結果都是等於180度,這樣就能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練習環節先是知道其中的兩個角求第三個角,交流時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然後是讓學生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圖形,這樣的題目比較有思考的空間,也有創意性,因爲拼成的圖形可以是大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如果是看成大三角形,那麼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等於180度,即又鞏固和深化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而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在一開始上課時已經知道是360度,那麼現在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之後,現在我們可以將它們的內角和看成什麼呢?學生會說看成兩個一樣的三角

形,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相加等於360度。而接着追問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呢?學生也能自然的說出。最後追問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的內角和呢?有學生會說,可以看成兩個三角形,但這兩個三角形的大小形狀不同。但是,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於180度,所以四

邊形的內角和都可以看成是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進而得出了四邊形的同角和,同時發了練習紙引導學生在課外探究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順利的達成了教學目標,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幾節課上下來,筆者越來越肯定,教師完全可以做教材的開拓者,只要合理的對教材進行了整改分析,巧妙的設計練習,準確的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反覆的琢磨教學過程並進行創新,對學習材料進行思考與選擇,就能打破教材的編排次序,讓學生重新整合知識,實現知識的優化與提升,最終促進學生創造與發展。

篇三:“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新課標把三角形的內角和作爲四年級下冊中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學習三角形內角關係和其它多邊形內角和的基礎。即使在以前沒有這部分內容,大部分教師在課後也會告訴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學生容易記住。因此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成了本節課的重點。既讓學生經歷“再創造”----自己去發現、研究並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調動其積極性併發揮學生能動作用,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構建和創造。

本節課我基本達到了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爲學生營造了探究的'情境。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爲通過學生自己發現的知識,學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上述教學中,我在引出課題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理解內角與內角和的概念。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也參與學生的研究,適當進行點撥。並充分進行交流反饋。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探究氛圍。

2、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動手操作,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在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過程當中,大部份同學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時,我引導學生:180度是什麼角?我們能否把三個內角轉化一下呢?經過這麼一提示,出現了很多種方法,有的是把三個角剪下來拼成一個平角。有的用兩個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還有的是用摺紙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大腦,就連平時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也置身其中。

總之,充分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是我這一節課的出發點,也是這一節課的最終歸宿。

篇四: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三角形內角和”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節探索與發現課,讓學生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徵、高以及三角形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三個角的關係。本節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還不錯,但是,這一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加以改進:

一、優點:

1、教學設計不錯,環節緊湊,思路清晰。

2、重視操作過程,時間把握得好。本節課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做小組實驗,從而讓他們自己感知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印象深刻。

3、能注意前後照應,解決了前面的疑問。在講授新課前,設置一個疑問“爲什麼同一個三角形不能有兩個直角?”以此來吸引學生,找出三角形內角和的特性。在掌握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後,再次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解決。

4、板書巧妙,一步步引入課題。先是讓學生複習“三角形”的定義,接着簡單說明什麼是“三角形內角”,最後再講授三角形三個內角度數的和叫做“三角形內角和”。

5、課堂紀律好,氣氛活躍,學生踊躍積極。學生在小組活動時,活躍而有序,上課時能認真聽講,積極舉手。同時,實行小組評價更是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6、求三角形內角和的方法,一個比一個直觀、生動。從量一量、算一算,到剪一剪、折一折,讓學生更容易感受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7、練習題設計得比較好,特別是判斷題,都是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題目,在課堂上用比較直觀的課件顯示出來,讓學生的印象深刻。組合題也很有靈活性,先是找出能組成三角形的度數,然後根據度數判斷出是什麼三角形。

8、能尊重學生的意見,有的小組沒有在算一算的時候,沒有得出180°的結果,老師能夠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不足之處:

1、在老師給出“畫有2個內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的任務時,學生明顯是畫不出來。但是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失敗的作品展示出來,照應之後的講解。而不能一帶而過。

2、如果量一量的方法,不能讓人信服,要在後面打個“?”,等到解決疑問後,再去掉。

3、在進行剪一剪、折一折的活動時,老師應該先用板書上的三角形來示範一次,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因爲有些學生折不出來。拼的時候,也有出錯。

4、把三角形拼成平角後,要用直尺或者是量角器測量一下,看看得出的圖形是不是平角,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不能光用眼睛來判斷。

5、老師注意提醒學生讀題的時候要規範,要讀出度數單位,這很好。但是,在做題練習時,應該請一兩個學生在黑板上做,這樣也便於教師提醒學生,在書寫時,也要注意寫上度數單位,強調格式。

篇五: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學生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來驗證自己

的觀

是否正確,激發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熱情,最後達成共識。

新課程將探究式學習作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點放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並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瞭解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技巧。我在實施探究學習時採用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

本節課我在教學上先通過大小三角形爭論故事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繼而藉助特殊三角形(三角尺)初步感知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讓學生猜測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一樣呢?學生初步建立一個表象,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否解決這樣的問題呢?這個問題爲後面的猜測和驗證做了鋪墊,引發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特殊三角形過渡到一般三角形的驗證規律。

(2)創造解決問題的環境,給充分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在問題面前是退縮還是前進呢?這就看老師如何有效地引導。我預先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了一些各式各樣、大小各異的三角形,還有剪刀,量角器,白紙,直尺等,讓他們經歷觀察、猜想、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同時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你選用什麼三角形, 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第二:經過操作得到什麼結論?使學生在操作上有更強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學生分小組對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進行驗證,經歷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動,從而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整個探究過程學生是自主的、積極的。學生通過操作,思考,反饋等過程真正經歷了有效的探究活動。

對於這堂課的困惑,我覺得在有效教學當中,應該如何更好地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如何巧妙地抓住課堂中的生成,適時調整教學環節。教學設計在準備階段,我已預設了相關的教學環節。但真正在課堂實施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如在這節課上的練習環節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個角是40度,求第三個角的度數。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很快就說出90度-40度=50度。其實在預設教案時,這種方法是最後才提到的,此時我就沒有能好好去把握這個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把學生聚焦在如何利用簡算來解決問題。我完全可以讓這些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在解題方法上得到擴充,同時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把握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生成”的資源,如何加以好好的利用。

不足之處:

1.驗證猜想環節中,學生的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方法較單一,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思維比較定勢,不敢大膽嘗試不同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2.評價語言和方法都太單一,激勵性評價沒有層次。發言的學生面比較窄。

3.教師語言不簡練,老重複,總怕學生聽不清楚,聽不明白,語言羅嗦是我一直以來的大毛病,以後要剋制自己學生會說的自己不代替,儘量不重複。

4.因爲學生在以前的學習活動中,對剪拼和拼折的方法接觸的太少,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間的關係,所以教師引得太多,給學生的自主發現機會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