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蘆花蕩課堂實錄

語文2.83W

導語:《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北白洋澱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尋找隊伍的故事。這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蘆花蕩課堂實錄,供大家參考。

蘆花蕩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上課之前,老師想先了解一下,大家平時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或者名人?

生:有

生1:周杰倫。

師:喜歡周杰倫的同學特別的多,是吧?

生2:趙子龍。

師:趙子龍是?

生:“三國”中的。

師:很好。那麼,大家平時有沒有關注過這些明星或名人的個人檔案?

生:有。

師:這些檔案資料裏一般會涉及哪些內容?

生:生日、星座、他喜歡的食物、顏色、出身如何等。

師:縱觀這些個人檔案,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檔案一般都非常的簡潔或者粗糙,並不足以讓我們去認識一個人,去了解一個人。那麼,大家平時有沒有試着爲自己,或者爲別人,甚至爲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檔案呢?

生:(搖頭)沒有。

師:事實上,建立人物檔案有很大的好處,老師這裏可以隨手舉出幾個好處來:第一,可以讓我們爲這個人物留名存檔作爲紀念,比方說,如果我們班有一個同學轉學了,我們大家是不是可以爲他建一份檔案作爲留念呢?第二,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一個人,去剖析一個人;第三,還可以爲我們的寫作積累很多的人物資料。那麼,咱們今天這節課呢,就是要爲一個抗日明星去建立一份人物檔案,這個明星來自哪裏啊?

生:蘆花蕩,白洋澱。

師:對,白洋澱,人物出自孫犁的小說《蘆花蕩》。(板書課題和作者)

(從談話引題,親切、自然,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但還嫌羅嗦。本節課容量較大,入題在自然的基礎上還要迅速。)

二、建立人物檔案

師:現在每個同學的手頭都有一份人物檔案表,它是空白的,我把這份檔案的建立分成了三大步,大家一起來說。

生:知面——知人——知心。

師:爲什麼要這樣來分呢?誰能猜透老師的心思?

生1:我覺得這樣分可以讓我們一步一步更加地瞭解這個人物。

師:哦。大家一定聽說過這麼一句話——

生:知人知面不知心。

師:“知面”就是對他的外在長相有一個認識。“知人”就是對他的基本情況有一個瞭解。“知心”就是對他的性格爲人有深入的瞭解。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按照這三步來認識這個人物。

(按照知面——知人——知心的順序組織教學,符合小說閱讀規律。)

第一步:知面

師: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步——知面。請大家來一個“看圖說話”,就是根據人物檔案表裏的這幅插圖和小說中的相關文字,結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來給我們描述一下畫面中的這個老頭子,注意可適當的加入一些環境和情節。

教師巡視兩分鐘後)

生1:在漫山遍野的蘆葦叢中,有一個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的老頭子,他有短短的花白鬍子和一雙非常明亮的眼睛,他划着船向遠方駛去。

師:很好,非常簡潔,但是,她在形容蘆葦叢的時候用了一個形容詞——漫山遍野,大家覺得合適嗎?

生:不合適。

師:爲什麼?

生:蘆葦叢是長在水上的。

師:所以,這裏不能用“漫山遍野”這個詞。我們可以換用哪個詞?

生:滿塘。

師:很好。

(關注教學細節,抓住學生的回答中的不恰當進行了有效而自然地引導。)

生2:在一望無垠的蘆葦叢中,有一個看似六十餘歲的老頭子,他那飽經風霜的臉留着一把短短的花白鬍子,他用那看似瘦弱的身子有力地撐起小船,熟練地行走在蘆葦叢中。

師:行走?

生2:不,行駛。

師:很好。“飽經風霜”看出來了。(板書:飽經風霜)

生3:大片大片的蘆葦叢中,行駛着一艘小船,船上有一個年近六十的老頭,他披着一件背心,穿着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上,手拿着竹篙,眼睛看上去特別尖利。

師:(先糾正“篙”的讀音)這位同學動詞用得特別到位。“背心”用“披”,“短褲”用“穿”。

(其實老師還應點撥同學回答中的“眼睛看上去特別尖利”,使課堂自然生成,以此解決“老了的魚鷹”這一比喻的含義,並以教師的一段範文作爲知面的整體感受。)同學們講得都不錯,老師也寫了一段,但有點羞於見人。爲什麼呢?大家聽一下就知道了。

師:(有感情朗讀)“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在那裏,有一隻小船飛速地從葦塘裏撐出來,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只穿一身單薄的短褂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根長長的竹篙,他看上去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 ,在那曬得幹黑的臉上,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他悠閒地撐着船,出入在鬼子戒備森嚴的葦塘裏。 他是誰?他在幹什麼?”

師:現在知道老師爲什麼說寫的內容羞於見人了吧?因爲老師這段文字裏百分之九十八是剽竊咱們的文學大師孫犁的,老師只是對它進行了重新的組合。

師:在文中,作者說老頭子非常乾瘦,他把他形容成是什麼?

(過渡有點生硬,按照以上點評中的做法可以避免這種生硬。)

生:老了的魚鷹。

師:這個比喻用在這裏合適嗎?

生1:合適,第一,老了的魚鷹可能也是又幹又瘦的;第二,魚鷹和老頭子一樣,都生活在船裏,出沒在水上。

師:外形像,生活區域相同。還有嗎?

生:……

師:大家看,魚鷹的什麼東西特別厲害?

生:哦,眼睛。

師:對了,大家看課文,文中說老頭子的眼睛怎麼樣?

生:特別尖利明亮。

師:是啊,老頭子和魚鷹還有這個相似點。所以,我們歸納起來說,這個比喻妙在兩點,第一點是本體和喻體之間非常相似;第二點是這個喻體“魚鷹”是蘆花蕩中隨處可見的,這就是就地取材,非常合適。

師:文中類似的比喻還有很多,比方說,大家在第二段中就可以再找出一處來。

生1: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這裏比喻老頭子白天不出來,夜晚纔出來。

師:這是比喻嗎?

生:不是。

師:而且,這老頭子也不是隻有白天才出來的啊?這裏的“水鳥”可能有象徵意味,但這絕對不是比喻。

生2:“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這裏,作者把小船比作“葦葉”,既是形狀像,而且“葦葉”就是當地的特產,就地取材。

師:分析的很好。老頭子的小船在當地被稱爲“鷹排子”,它兩頭尖,船底突出呈三角形,可容兩三人,行駛速度快,本是漁民放魚鷹用的。你看,它的形狀是不是很像長長瘦瘦的.葦葉?這樣的比喻句也使得孫犁的小說具有一種濃濃的什麼味?

生:鄉土味,白洋澱味。

(通過兩個比喻句的品味,體會了孫犁小說的鄉土味,文不離句、句不離詞,語文味重,但要把握句子呈現的最佳時機,否則留有明顯的設計痕跡。)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通過這段外貌描寫,我們是否可以感知一些老頭子的性格特點或內在氣質?除了剛纔講到的“飽經風霜”之外。

生:精神抖擻。

師:是的,精神抖擻,可一方面,他的年齡已經很大了。這是不是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

生:老當益壯。

師:(板書“老當益壯”)這是一個飽經風霜,卻老當益壯的老頭子。

(對知面這一環節的目標迴歸,認識到老頭子:飽經風霜、老當益壯的特點。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可讓學生在聽讀範文的基礎上總結總體外在印象。)

第二步:知人

師:這是我們第一眼看到的老頭子形象,接下來,讓我們進入第二步:知人。在這個環節中,我要求大家根據你們的預習情況,一起快速地填寫每一欄的內容。我們可以採用搶答的形式。

師:姓名?

生:老頭子。

師:“老頭子”可算是姓名嗎?“老頭子”可放在哪一欄?

生:“文中稱呼”欄。

師:(點頭)那麼,文中提到過老頭子的姓名嗎?

生:沒有。

師:沒有的話,我們就填寫入“未知”。

師:性別?

生:男。

師:年齡?

生:近六十歲。

師:生活年代?

生:抗戰時期。

師:政治面貌?大家知道什麼是“政治面貌”嗎?

生1:我知道。

師:你說。

生1:我覺得文中老頭子的政治面貌就是護送大菱二菱進葦塘。

生:這哪裏算是“政治面貌”啊?

師:大家不同意?

生2:我覺得“政治面貌”應該是少先隊員、共青團員、黨員等。

師:還有“羣衆”,也就是無黨派人士。那麼,老頭子的政治面貌?

生:(七嘴八舌)黨員、羣衆。

師:課文中有說是黨員或羣衆嗎?

生:沒有。

師:所以,這裏該填入什麼?

生:未知。

師:家庭成員?

生:無兒無女。

師:好,大家這次眼睛很尖。生活區域?

生:白洋澱、蘆花蕩。

師:白洋澱由很多澱組成,蘆花蕩是其中一個澱的名字。

師:服務對象?

生:抗日將士。

師:課文中有個說法,是“葦塘裏的隊伍”。

師:工作範圍?

生:裏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

師:課文第五段有,請大家把它劃下來。

師:所用裝備?

生1:小船、篙子、鉤子、木樁。

師:還有補充嗎?

生2:我覺得“蘆葦”也是。

師:“蘆葦”是用來作掩護的,是長在那裏的,不能算裝備。

生3:大米。

師:大米是他要送進葦塘裏去的,不是裝備,是他工作的範圍——運輸糧草。

生4:蓮蓬。

師:對,用來引誘敵人的。還有一個裝備,他沒有,但老師覺得很重要,是什麼東西?

生:槍。

師:他不帶一枝槍。厲害吧?

師:個人名言?

生1: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師:大家找的是不是這句話?這句話很能代表他的一種性格特點,具體是怎樣的性格特點,等會再說。注意這句話中的關鍵詞“什麼”、“什麼”、“一切”。

師:最愛的人?

生1:兩個女孩,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師:對,在這篇文章中,他最愛的是大菱二菱,當然,事實上,還包括其他像大菱二菱一樣的好人,同胞。

師:最恨的人?

生:日本鬼子。

師:最遺憾的事?

生1:沒有成功護送大菱二菱進葦塘。

師:爲什麼沒有成功?

生1:因爲大菱受了傷。

師:課文怎麼說大菱受傷了?

生:她掛花了。

師:知道“掛花”什麼意思嗎?

生:就是“掛彩”了。

師:對,也是指?

生:流血了。

師:對,普通的受傷還稱不上是“掛花”,必須得是見血。那麼,這種修辭手法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生:(搖頭)

師:叫“婉曲”(板書),就是不直接說怎麼樣怎麼樣,而是用一個委婉的方法來表述。舉個例子,比方說,人死了,人們一般不說死,而說什麼?

生:去了。

師:對,“去了”,“走了”,“老了”,甚至有說“睡着了”,恩格斯在馬克思死後,他說“馬克思永遠地睡着了”。再比方說,像老師這樣的(用手撫摸自己身懷六甲的肚子),人家一般怎麼說?

生:有了,有喜了。

師:對,有喜了,這樣說,老師聽了就非常受用。這些就是婉曲。

師:好,我們再回來,最得意的事?

生1:用鉤子把日本鬼子鉤在樹樁上,用篙子打他們的腦袋。

師:這是他最得意的時候,而且赤手空拳消滅了多少鬼子?

生:十多個。

師:所以,課文在形容他用竹篙打鬼子的腦袋的時候,有一個比喻句。

生: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

(有不少學生在看到這個比喻時,開始由竊笑到大笑)

師:有同學在笑了,說明這個比喻句很妙,妙在哪裏?

生:幽默。

師:幽默是肯定的,另外大家看,相比剛纔我們所分析的兩個比喻句,它們是不是有一些共同點?

生:就地取材。

師:對。而且我覺得它特別形象。大家有沒有在農村掰過或搓過玉米粒。

生:沒有。

師:老師搓過,這玉米一旦太老了,曬得過頭了,好搓嗎?

生:不好搓。

師:對,就很難搓下來,用寧波話來說,就變得“擰皮皮”的了。所以,作者說,這是一些“頑固”的老玉米。另外,大家知道,“打玉米”對於農民來說,意味着什麼?

生:豐收。

師:是啊,一舉消滅這麼多鬼子對於老頭子來說,不正是一種豐收嗎?非常形象貼切的一個比喻。

(這一環節流程明快,以人物爲中心整體把握了小說大略。對“裝備”的爭議和婉曲的修辭使課堂掀起一個小高潮。)

第三步:知心

師:好,這是“知人”,到這裏爲止,我們對這個老頭子有了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了,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他,但我們可以說已經走進他的心靈了嗎?

生:還沒有。

師: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在知面知人的基礎上,再近距離地走進這個人物,以小說爲依據,和小說對話,去發現這個人物身上的性格特點,也就是“知心”。我們的主要依據是小說中對老頭子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

師:大家來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老頭子?要有依據。

(學生思考中)

師:好,已經有四個同學舉手了 ,還有更多的同學有自己的看法了嗎?

生1:我認爲老頭子過於自信了。二菱要洗臉,老頭子說:“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這裏,其實日本鬼子就在附近,隨時會發現他們的動靜,這種情況下,老頭子還這麼說,我覺得有點過於自信了。

師:(板書“過於自信”。)很好,還有什麼證據來證明老頭子的這一性格特點嗎?

生2:“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也表現了老頭子的過於自信。

師:對,個人名言就是過於自信的表現。還有嗎?

生3:“不怕,他打不着我們。”已經掛花了,還這麼說。

生4:“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他照不着我們。”

師:對,三句話,都用上了同一個詞——不怕。多麼自信啊,血都流出來了,還能不怕嗎?我們能不能模仿一下當時老頭子的語氣來讀讀看。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話,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景。當時,險情還沒有出現,人的心情還比較放鬆,所以,老頭子的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生:輕鬆的,慈愛的。

師:是的,甚至可能還帶點笑意。大家先自己讀讀看。

(學生私下模仿)

師:哪位來試試看。

(沒有人舉手,教師點了一個女生。)

生1:(低聲地)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

師:是不是過於靦腆了?誰再來試試?

生2:(大聲地,爽朗地)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

師:怎麼樣?

(學生們發笑並點頭。)

師:很不錯吧?讀出了自信勁。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句。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已經轉過來了。小女孩驚叫,當時,險情出現了沒有?那麼老頭子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呢?

生:自信地。

師:對,除了自信,在讀“小火輪”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們還該用怎樣的語氣?

(生沉默)

師:大家知道小火輪是什麼東西嗎?

生:不知道。

師:是鬼子的船,用煤燒產生蒸汽作爲動力,其實比鷹排子先進多了,但是,百姓們卻稱它爲“小火輪”。所以,這裏應該用怎樣的語氣?

生:蔑視的。

師:對。誰來試試?

生:(比較平緩)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師:(範讀)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注意,把聲音壓一壓,畢竟當時險情已經出現了。

師: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句。當時,情況已經越來越危急了,老頭子一邊拼命往前推着船,累得是氣喘吁吁,一邊還得緊張地提防敵人的子彈,但他又不想讓大菱二菱害怕,所以,課文中怎麼說他的語氣的?

生:柔和。

師:對,他的語氣還是那麼的柔和,帶着安慰和自信,聲音也不可能很大。誰來嘗試?

生1:(自信,柔和,大聲)不怕,他打不着我們!

師:不錯,但聲音還可以再低一點。(範讀)

(對重點語言的學生揣摩朗讀及教師示範朗讀,使老頭子形象更可感。)

師:好,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過於的自信了。還有其他的性格特點嗎?

生1:過於自尊。

師:說說看,爲什麼?

生1:大菱受了點小傷,老頭子就覺得自己沒臉見人了。我就覺得他過於自尊了。

師:課文是怎麼具體表現他的這個“過於自尊”的?

生1:老頭子無力地坐下來,船停在那裏。月亮落了,半夜以後地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老頭子嘆了一口氣,停了半天才說: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

(師糾正“颯颯”兩字的讀音。)

師:從這裏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大菱受傷後,老頭子的自信心被打擊了,然後什麼開始作怪了?

生:自尊心。

生2:“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從這句話中,我們也也可以看出,老頭子過於自尊,如果不是因爲自尊,他可能也不去打鬼子了。

師:老頭子要去報仇,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爲了挽回他丟失了的面子。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板書“過於自尊”)

師:還有其他的性格特點嗎?(應採用曲問。否則教學節奏起伏感不強。)

生3:我覺得這是一個愛國、充滿抗日熱情的老頭子。從老頭子的外貌描寫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近六十歲的老頭子,可他還那麼精神,眼睛還那麼明亮,這就可以看出他愛國,身上充滿了一種抗日的熱情。

師:這之間有必然聯繫嗎?也許可以這麼理解,我倒覺得,這裏更多地可以看出他的老當益壯、幹練、矍鑠。不過,愛國和抗日熱情是一種信念,支撐着他,使他變得那麼精神。

生4:我覺得還有一種機智勇敢。

(師板書“機智勇敢”)

生4:他面對敵人,搖船時候不帶一枝槍能在河面上來來回回,出色地完成任務,而敵人都是有槍的,這很危險;還有他不帶一枝槍,在木樁上把了鉤子,然後就消滅了十幾個鬼子,可以看出他的機智勇敢。

師:對於這一性格特點,我們可以截取一個精彩的片斷,在哪裏?

生:最後。

師:在這裏,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裝備。

生:船、鉤子、木樁、竹篙、蓮蓬。

師:大家試着把出現在這一部分的提到“竹篙”的詞語劃一下,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生:“有一篙沒一篙”、“有一篙沒一篙”、“只一篙”、“又是一篙”、“舉起篙”。

師:大家注意到了,“篙子”一開始讓我們感覺,這個老頭子心情好像非常地?

生:悠閒。

師:“悠閒”這個詞用得很好。但實際上呢,他這麼做是在幹什麼?

生:誘敵上鉤。

師:是啊,看似悠閒,其實每一舉一動都是在誘敵上鉤。咦,這“鉤”還真是“鉤”。誘敵上鉤這一陷阱一直到哪裏才真相大白?哪句話能充分點名鉤子在其中的作用?

生: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了。

師:對,從這裏,我們才知道,老頭子這一切都是有意爲之的。

(這一語段抓得好!可以說是掀起了教學的高潮。抓住文本細節,深入體會了老頭子機智勇敢的特點。)

師:還有其他的性格特點嗎?(應採用曲問。否則教學節奏起伏感不強。)

生:對鬼子充滿了恨。

師:有恨必有愛,所以,我們可以說是什麼?

生:愛憎分明。

師:愛的是什麼?

生:愛國,愛大菱二菱。

師:哪裏能比較明顯地表現出這種愛憎分明來?

生1: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師糾正兩個“血”字的讀音,並讓學生課後搞清楚不同讀音的原因。)

師:這句話在文中我覺得是非常關鍵的。它既表達了一種愛,又表達了一種恨。而且在全文結構上,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生:承上啓下。

師:既是承上又是啓下,既是撫慰,又是發誓。愛憎分明,有仇必報。

(愛憎分明這一特點可在填寫人物檔案愛憎中解決。否則沖淡了教學的高潮。)

三、總結人物形象

師:好,到這裏爲止呢,關於老頭子的性格分析差不多已經完成了,我們“知心”的環節也快結束了。另外,我們來看,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老頭子有一個至高的讚譽是什麼?

生:英雄。

師:對,英雄。但單單是英雄,是不是太籠統了?我們能否給“英雄”加個修飾語?

生:抗日英雄。

師:抗日英雄有很多種,比方說,八路軍中的抗日將士也是抗日英雄。相比抗日將士,老頭子來自哪裏?(要得出“羣衆”這一答案,可走捷徑,那就是已填寫的人物檔案中。)

生:羣衆。

師:所以,我們稱之爲?

生:羣衆抗日英雄檔案。

師:(板書“羣衆抗日英雄”)所以,我們可以在“檔案”兩個字前面加個修飾語?

生:羣衆抗日英雄檔案。

師:但這個英雄是十全十美的嗎?

生:不是。

師:對,他有缺點。(劃出板書中的“過於自信,過於自尊”)而正是這一點,更能夠凸顯出這個人物身上的什麼性?

生:真實性。

(師板書“真實性”)

師:另外,從他做事的方式來看,他的身上還具有一種別樣的色彩。大家看,他能赤手空拳消滅十幾個敵人,人家是單槍匹馬,他連槍也沒有啊。這可見他身上具有一種什麼色彩?

生:傳奇色彩。

(師板書“傳奇性”)

師:如果,我們在電腦的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羣衆抗日英雄”,那麼出來的結果只會有“老頭子”一個嗎?

生:不會,會有好多。

師:是的,如果,我們把這個老頭子不停地複製粘貼,我們的面前就會出現千千萬萬個像這個老頭子一樣的羣衆抗日英雄羣體。所以,這個老頭子身上還具有什麼性?

生:代表性。

(師板書“代表性”)

師:接下來,我們可以填充檔案中“他人評價”一欄,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上這麼一句話?

——這是一個具有真實性、傳奇性和代表性的羣衆抗日英雄形象。

(生填寫)

師:事實上,八年抗戰,敵人擁有的是洋槍洋炮,而我們卻是小米步槍,土製地雷,但是最後,咱們卻勝利了,這除了我們擁有正義外,還在於我們擁有千千萬萬象文中這個老頭子一樣的英雄的人民。是他們,鑄成了一道道銅牆鐵壁,保衛着我們祖國,是他們配合着抗日將士,配合着八路軍、游擊隊,把鬼子趕出了白洋澱,趕出了中國。所以,我們說,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戰爭。

(小結人物,畫龍點睛,使形象昇華。)

四、後人寄語

師:現在,這樣的羣衆抗日英雄都已經漸漸地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們歷史的書頁裏。讓我們用自己的筆寫下一句話,送給那些英雄們。

(下課時間快到了)

師:好吧,把這句話留作作業,老師在這裏也寫了一句,讀給大家聽聽。“你手中的竹篙就如一根神奇的魔術棒,它趕走了日本鬼子,撐起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可以仿寫的形式展示,既是感受體驗的提升,又是語言的模仿和積澱。)

五、作業佈置

師:最後佈置作業,請大家課外閱讀孫犁的白洋澱紀事之一——《荷花澱》,爲文中的水生嫂或者文中出現的婦女羣體建立一份羣體檔案。如果覺得這個作業太難了,你也可以試着爲自己或者他人或者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檔案。

(宣佈下課!)

 附:板書

老頭子(羣衆抗日英雄):

老當益壯 幹練機敏

過於自信 過於自尊

有勇有謀 愛憎分明

真實性 傳奇性 典型性

標籤:課堂實錄 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