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旅夜書懷課後反思

語文3.27W

《旅夜書懷》的課後反思應該怎麼寫? 課後反思是我們教師對自身具體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定,是我們教師整理課堂教學,反饋信息、適時總結經驗教訓,找出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的重要過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旅夜書懷》課後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旅夜書懷課後反思

  旅夜書懷課後反思1

這堂課整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讓我迷惑的地方。比如詩文景物講解不是很完整,還有我只是利用多媒體打出預習提綱,而與詩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和資料並沒有呈現,只是讓學生自主查閱並總結,沒有做到反饋,討論問題時,有效性差,只是討論的氣氛熱烈,沒有做到既適時又深刻。詩文拓展方面沒有過多的深入,造成學生只是遇到類似的詩文會分析而沒有更深刻的想法,更沒有聯繫實際把詩文放到今天,把古人扶起來讓今人與他對話,看一看他們在今天有什麼作用,拿到今天的語文教學中學有什麼意義,如果把它作爲作文素材,學生會分析出的寫作角度有哪些,那些角度恰當並有話可說,我並沒有給學生指導,我想我以後會不斷地反思總結,讓我和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所樂,有所悟。

  旅夜書懷課後反思2

我在設計《旅夜書懷》這首詩時,主要想抓住兩點:理解詩歌內容和學會題型的解題方法。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不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設計如下:

一、導入,圖像導入,聯繫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紹。

二、走進文本。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聯如何理解?

4、賞析尾聯。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讀杜甫詩《孤雁》,完成後面的題目。

四、作業佈置。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設計本詩的導語時,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課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學生的目光,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所以,我選擇了用泛而華麗的語句導入,試圖用好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我一門心思想叫導語與衆不同,在奇與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沒有考慮,犯了年輕教師經常會犯的通病:華而不實。導語是爲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服務的,不應該脫離文本。因此,教師在設計導語追求新奇時不能忽略的知識體系和課堂教學重點。讓導語和教學新內容緊密聯繫起來,既能使學生了解文本的學習內容,又能明確文本的學習目標,這樣,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中。所以,我選擇了杜甫的晚年照片來衝擊學生的眼球,並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紹。如此,就和《旅夜書懷》的寫作背景聯繫起來,更容易讓學生走進文本。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語,也應該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課文有它自身的特點,導語也要據此量身定做。

新課程方案要求教師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教學環境的設計、活動的設計,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旅夜書懷》這首詩如何既考慮到欣賞的問題,又兼顧到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要反覆思考的問題。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決定整個課堂都採取分組比賽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自己點評,教師適時點撥。我想這便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的時候,充分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回顧這堂課的`前前後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很多。第一,自己總覺得挖掘還不夠深入,內容設計浮於表面。第二,沒有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總覺得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在支撐着,並不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了。第三,從準備到結束,自己的心態不能始終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

總的來說,第一次上評比課,對我的影響很大。最大的感觸就是:上好一堂課真難。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覺得沒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麼也不會了,突然覺得不會上課了,覺得自己腦子裏的庫存太少,急需充電。這給了自己許多動力,也多了無形中的壓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課,必須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這樣的年輕教師,就要穩打穩紮,在平凡中求得實效。

  旅夜書懷課後反思3

《旅夜書懷》漂泊江湖的辛酸沒有抹去杜甫悲天憫人的情懷,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一路顛沛流離一路淚沾衣襟。合上書本合不上思緒,我想對杜甫說:走出你的旅夜書懷,走出你的沉鬱頓挫,我願意繼續做一隻飛翔的沙鷗,不管風霜還是雨雪,我都會堅定最初的夢想,那是千年後的靈魂對你的一種悼念和銘記。

  旅夜書懷課後反思4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遊歷時而作。《旅夜書懷》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雲陽縣雲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

(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悅之情,言於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裏,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辭官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蒼涼。在靜靜的夜裏,在悽悽的江上,杜甫獨自一人守着孤舟,多麼悲涼和孤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獨。李白詩的畫面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嘆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說“白也詩無敵”。

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後,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在藝術上,杜甫的《旅夜書懷》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影響呢?或者說《旅夜書懷》模仿了《渡荊門送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