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三年級評課稿

其他1.77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麼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評課稿

三年級評課稿1

我聆聽了由沈冬芳老師執教的《小露珠》一課,感受較深。感覺在沈老師的教學下,小露珠是美的:美在外形,閃亮、透明、圓潤。美在心靈,滋潤了萬物。整堂課,沈老師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讓語文充滿了人文精神。現就其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評:

1、《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性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上,沈老師試圖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健詞句反覆有感情地朗讀品悟,通過讀好“閃亮”、“透明”、“圓潤”來感受小露珠的美,通過讀好“光彩熠熠”、“生機勃勃”、“笑盈盈”等詞語來感受它的心靈美,從而產生對小露珠的喜愛。

2、通過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與小露珠打招呼,輔助以聲情並茂的圖片,提煉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隨之引導學生能否用別的詞替換其中的動詞。因爲學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動物的生活習性,學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換的理由,進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並指導學生在以後的習作中加以運用。

3、這節課上,沈老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以各種不同形式的讀的訓練、評讀的安排、想象說話等形式,引導學生充分地、準確地感知文本、感悟語言。我們看到,朗讀訓練也好,想象訓練也好,都成了激發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內化語言的形式,學生讀得投入、說得動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將自己和文本融爲一體。

三年級評課稿2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新教材一節經典的概念教學課。在原有的舊教材中是沒有這節課的,課改後,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之前,特意安排一節課來讓學生體驗理解周長概念,可見這個概念、這節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不僅是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周長的基礎,也是六年級學習圓的周長及與圓相關的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基礎。

但是這節課又是很難上的,因爲概念如何內化是很難的。我曾經聽過很多次《周長》一課,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揭示定義過於輕率,都是通過一個情境、一個活動就出示了周長的定義,好像學生會讀會記那句話就是理解了周長;又如教學內容整合不當,層次雜亂,認識了周長後又進行描邊線的活動;還如習題安排過多,堆砌了各種求周長、量周長、比周長的習題等等。這些問題凸顯出,很多教師對於周長概念的教學浮於表面、未及內心,沒有顧及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體驗、感知及內化。

周長概念的本質是什麼?蘊含着怎樣的教學價值?如何讓學生內化周長概念?這些是值得我們課前思考的,是我們上好課的基礎。事實上,周長是研究一個平面圖形的度量特徵,是對“一維空間”(線)的度量。認識周長,首先要明確度量的對象,即圖形的“邊線”;然後再明確度量的長度,而在比較或度量長度時,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還有一些需要想辦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轉化爲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爲直”。由此可見,周長概念本身是有層次,有內涵的。周長概念的內化就應該是可遞進的、可轉化的、可變化的。以此來觀察思考王老師的這節課,可謂是“活動豐富體驗深刻”,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逐步推進,體驗有層次

對周長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長概念本身可分解爲兩層含義:一週→一週的長度。與此相對應的適於學生的數學活動也可分爲兩層: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師在課中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層次,不急不躁,逐步推進,

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讓學生體驗“周”的含義;然後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讓學生體驗“周長”的含義;在學生對“周長”的理解內存於心,呼之欲出之時,再揭示周長的定義,非常恰當,水到渠成。

2、直觀演示,體驗很簡明

如何使學生從對“周”的理解進一步達到對“周長”的理解,王老師在兩者之間有個獨具匠心的設計。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圓形的一週邊線之後,讓學生估計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圓一週邊線誰長誰短,並且還將兩個圖形的邊線給拉直,進行比較。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

①對周長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觀明晰。既直觀看到周長本質上就是“線”,不是“面”;又明確了周長“是可以度量的”。一舉輕鬆突破了周長內涵的兩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將圓的一週邊線拉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暗示、滲透了“化曲爲直”的方法和思想,給學困生後續的學習思考提供了示範。

3、動手動腦,體驗能深入

王老師在這節課中,不斷以“動手”促“動腦”,不斷促進孩子們對周長深入體驗。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數一數的操作;尤其是小組協作量一量的操作;這樣不同程度的操作,促進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學生對周長概念的體驗逐漸深入、逐漸內化。

4、從學到用,體驗更豐富

在課內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明確了周長的含義之後,王老師還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出示了量頭圍、腰圍、做相框等生活中應用周長的事例,再次迴歸生活,爲周長尋求生活情境的釋義。這樣的做法,既使得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周長的聯繫,又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體驗,對周長的理解更實際、更豐富。

5、一點建議

後面的估一估、數一數、量一量這三個環節可否調整爲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因爲估和量用的是同樣的學具,目的都是爲了理解“周長”之“長”這層含義;從學習心理來看,學生在估了之後,是很想也很習慣去量出準確長度的,爲何不順勢而爲呢?至於數一數這個環節,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後,並且配上了格子圖。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應該先數再量;細思量,本意是故意走進學生的思維誤區,用面積進行干擾,再通過辨析排除干擾,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爲線而非面。所以,數一數還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後,並進行深度設計。

三年級評課稿3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美文,描寫細膩、語言生動。王老師執教的是這課的第一課時,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品味。藉助圖片、音頻、聯繫生活等方式理解新詞;提取關鍵詞句,藉助課後習題中簡單的思維導圖梳理課文脈絡;通過朗讀、想象、學習擬聲詞等方法感受聲音的美妙。

導入部分,王老師圍繞單元導語“大自然賜給我們許多珍貴的禮物,你發現了嗎?”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單元學習重點,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可以感知的情境,喚醒學生的感官,引領學生逐步走進文本。

初讀部分,王老師板塊清晰,由詞到句再到段,層層深入,層層指導,達到讓學生感受聲音美妙的目的。在擬聲詞的指導上,王老師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擬聲詞的不同之處,比如:發現構詞不一樣、學會歸類誰發出的聲音、發現發出聲音方式的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和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實現學習目標,然後再指導朗讀。朗讀是課堂中最基本、最經常的實踐活動。王老師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從初讀正確、再讀詞意、後讀不同;從生活中走進文本,品讀與感悟。)

在學生初步感受文章對聲音的描寫之後,王老師引導學生依據課後習題“理清文脈”,走進“文本中的聲音”,最後探索“美妙的聲音”,從而理清文章脈絡,大自然美妙的聲音是圍繞風、水、動物三方面來寫。簡單明瞭,一下子引領學生讀懂課文,把握文脈。

精讀部分,王老師依舊從聲音出發,讓學生找風發出的聲音,讀聲音,積累聲音,感知風的聲音是多麼地美妙。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還藉助多媒體帶領學生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詞語使用的精準性,瞭解事物特點,深刻感知語言的生動。王老師還依據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知作者“發揮想象、運用擬人”感知聲音的奇妙,利用拓展練說“我是xx的樹葉,我會發出xx的聲音。”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發揮自己想象,學會運用擬人來進行語言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通過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跟隨畫面配樂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讀出風的美妙。帶領學生邊讀邊想,品味、想象、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年級評課稿4

有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經說過:“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上幾個往返”。詞語是文本構建的基本單位,離開詞語探究文本,語文閱讀教學將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年級處於轉合時代,在整個國小階段的閱讀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跟尾、過渡作用,中年級閱讀教學能否有實效,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宿老師的這節《賣木雕的少年》,我們能夠看到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十分全面的,有很多地方的教學設計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了我很大的啓發,不禁感動於宿老師的獨具匠心!宿老師鬆鬆圍繞這次我們教研的主題“抓住語言文字的特點 , 進行有用詞語和教學”以她那甜蜜而可愛的聲音、適中的語速音量將學生牢牢吸引着學生,聽她的課就是感覺親切、舒服、放鬆。對課標的解讀與落實,對文本的解讀都體現出了的深度與高度。

宿老師這一課教學中最引發我思考的就是詞語教學。宿老師經由文本細讀,將課文中的詞語分成了四類,這四類詞語分別出現在四個情節中。

(看木雕) (選木雕) (賣木雕) (送木雕)

琳琅滿目 仔細觀賞 十五六歲 一幕一眼

各式各樣 愛不釋手 五官端正 拳頭大小

構思新奇 憂鬱 猜測 不要錢

有板有眼 遺憾 遺憾 朋友

第一組詞語出現的時分老師讓學生想課文中有哪些描寫木雕的詞語,學生在頭腦中搜羅初讀課文後留下印象的詞語,學生說出一個,老師在中出現一個,還不住地誇學生讀過課文就你能把精妙的詞語記住了,讀到詞語就能假想到繪面了。隨後的幾組詞語出現,宿老師不息變化情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或是變化次序先出示一組詞語,然後讓學生想這些詞語是關於課文中哪個場景的,或是經由男女生分別讀,將詞語在學生面前反覆顯現。後來祁老師用讓詞語淡出,只留下(看木雕)(選木雕)(賣木雕)(送木雕),藉助這些詞語概括的主要內容。 最精妙的是宿老師引導學生髮現“我”和作者都有的一個相同感受——“遺憾”,當屏幕上只留下選木雕和賣木雕兩個情景中的相同詞語——“遺憾”時,課文的切入點也就出現了。哪個自然段寫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遺憾?作者爲什麼感到遺憾?少年又爲什麼感到遺憾呢?邊讀邊繪出有關的語句。經由抓住兩個遺憾,凸顯全文的主要衝突。從而經由理解爲什麼遺憾,如何彌補遺憾,輻射全篇。

今天,宿老師帶領着同窗們僅僅圍繞着“遺憾”進行朗讀感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宿老師帶領同窗們賞識木雕,聚焦“遺憾”;盤點詞語,表達“遺憾”,從而充分感受了“我”的遺憾。

縱觀整節課,我認爲宿老師的課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感悟、積聚語言,器重語言文字的綜合磨鍊。

應該說,宿老師這節課的字詞教學長短常有特點的,磨鍊也很紮實特別是對於四字詞語的教學。在教學中宿老師應用多種要領引導學生感悟、積聚、應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有許多的四字詞語,宿老師在教學時,利用圖片,引導學生聯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四字詞語。 “琳琅滿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這裏比喻美好珍貴的工具,宿老師鬆鬆抓住“有板有眼”、“琳琅滿目”、“ 名不虛傳”等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並進行積聚、應用,再讓學生聯合上下文、前後詞語,反覆朗讀感受,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準確的應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磨鍊,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兩、器重口語磨鍊,在讀中培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培育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使命。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包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宿老師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進行口語外交磨鍊,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情緒。說出自己的理解、課後的小練筆,既有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有培育學生準確的應用文中詞語,恰到益處的進行了語言文字的磨鍊,並受到優良的效果。

三、增補材料,拓展教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課文講的長短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友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存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爲學生的閱讀帶來必然困難。是以,宿老師在課中增補了非洲象和非洲人民的材料,來增強對文本的感悟。以此豐富學生的積聚,擴大學生的視野,使材料與課文相呼應,相增補,相促進,爲深入理解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情緒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環節極度鬆湊,有水到渠成之感,教師深諳語言的要義,創新性地提出了要讀出詞語的味道。善於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牽一而發動全身,從而引導學生輕鬆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情緒世界,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對於學習充滿了愛好,此外教師很善於應用這個教訓工具,對學生認識事物,體會情緒起到了很大的助益。理解詞語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有機的和課文內容聯繫起來,和語言環境相聯合,與生存相聯合,可謂逐層遞進,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的詞語內涵,並對他們以後的無邪應用做好了鋪墊。中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詞語教學,宿老師這一節課就向我們示範瞭如何將詞語教學進行得紮實、高效,如安在閱讀教學中將詞語教學進行得生動、多變。

四、自己的不成熟的設法:

如對“愛不釋手”的理解之後,能讓學生聯繫實際,說說生存中,你有過對什麼工具愛不釋手的時分嗎?有語言的磨鍊點,又串起了情緒的線!

三年級評課稿5

這次很有幸聆聽了“電腦高手”王老師的教研課,這堂課的內容爲《鍵盤一家》。下面我簡單說下自己對這節課的看法。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認識鍵盤以及熟悉基本鍵位,既是一節入門課,又是一節練習性質較爲濃厚的課,怎樣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充分的鍛鍊,是王老師這節課需要考慮的問題。鍵盤教學非常重要,一定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學生的坐姿很重要,打字的指法也很重要,將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學習,所以在常規教育上顯得格外重要,教學過程中的練習環節中王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指法和坐姿等,培養學生的良好打字習慣。主鍵盤區是平時使用最多的一個分區,由於學校使用的鍵盤可能跟教材不一樣,所以王老師根據機房的實際情況,將主鍵盤區中一些常見的鍵介紹給學生,還要進行大小寫字母鎖定鍵的教學,shift鍵的使用等。在教學的最後環節,王老師給出了一個打字遊戲,寓教於樂,讓孩子能在遊戲中進行練習,在練習中得到進步。本節課容量偏大,還要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和效果,但是王老師不慌不忙的教授完了所有內容,足見王老師的功底很不一般。課堂效果良好,學生掌握的很紮實。

所謂“人無完人,課無完課”,王老師的這節也有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一、在最後練習打字遊戲的環節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賽,也可以分組來進行比賽,這樣可以增加趣味性,也無形當中讓學生加快打字的速度。

二、沒有補充一些跟鍵盤有關的課外知識,如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等這些外設的輸入設備,讓學生開開眼界,這是憾事。

三年級評課稿6

崔老師的《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教學目標明確,能夠圍繞目標教學,過程設計條理清楚,突出重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自主探索,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這一節有以下的優點:

1、教學內容設計實用,能以問題爲主線,以老師的質疑爲導,圍繞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層層深入授課。

2、新課的複習引入自然。先做有關乘4和除以4的口算練習,爲後面的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作準備;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說一說它的特點。爲新知探究學習做好街接準備。

3、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崔老師通過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圖,讓學生通過學具、電腦演示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及計算方法。並讓學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讓同學們討論得出答案知道多種方法計算,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了學生解題方法多樣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崔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難度適中的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知識進一步鞏固和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建議: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討論、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後。再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三年級評課稿7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繫,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爲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說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說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說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說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說。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4.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後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儘管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我頭一次在這樣大型的教學大賽中講課,好緊張,有些細節未能顧及。如:8320,學生彙報算法時,忘了追問83爲什麼要估成80?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處理的不太完美。同時我也很少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和評價同學們,若課堂中多一點兒童化語言可能就會另有一番風景。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總會有收穫、有感悟,它將爲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三年級評課稿8

三天來,五位老師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爲我們展示了一節節教學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示範課,使我們受益匪淺。現在我代表三年級組對本週的五節課做評課發言。

共同優點:

1、課件製作精美,直觀,講解清晰透徹,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題型設計由易到難,有梯度,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課既有獨立學習,集體討論,又有小組學習,動手操作等,課堂參與方式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促進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協調發展。

下面就三年級白老師這三節課進行講評:

1、一開始就創設了“小猴子下山”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導入新課,趣味性強。接着通過摸球遊戲來驗證“一定”“不可能”“可能”等問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提出猜想-動手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探索過程。

2、整節課給學生創設了積極思維、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氛圍,始終以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師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3、課中的律動,貼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說說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學以致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習慣。

不足之處:

1、討論部分佔用時間過多,對顯而易見的問題不需要進行討論,應針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

2、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濃,不能自主的質疑、發問,表達不同的意見,這也是這幾節課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們教者今後要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評課稿9

李老師執教的這節課,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在教學中,老師先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之前已經對這些圖形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讓學生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而且引出本節課的研究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這樣的引入簡單,直入主題,效果也不錯。接着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先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如何驗證猜測是否正確,在驗證環節中,方老師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採用了先猜測後驗證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教給學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參與的面廣,積極性也高。整節課學生經歷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動過程,他們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

細節決定成敗。認爲老師在這節課上有幾個細節處理得很到位。第一個是老師在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之後都追問“你現在會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長方形(正方形)了嗎?怎麼判斷?”這裏的追問很有必要,不但鞏固了新知,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運用意識。第二個是老師的板書設計得簡潔、明瞭,圖文結合,重點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幫助學生準備好方格紙,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觀的看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了,難度也降低了。在驗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時,學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驗證時,後面學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師可準備一張大正方形紙,在黑板上演示驗證過程,就更加清晰了。

三年級評課稿10

《蜜蜂》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在自己執教了第一課時後,我聽了師父的第二課時的教學。

本單元的導讀要求是要孩子通過學習課文,一起去發現作者發現的祕密,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善於發現的品質。《蜜蜂》介紹了作者通過一個簡單而精心的試驗得出結論的故事。

在第一課時,師父上了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講清了做試驗的原因和得出的結論,留下了疑問,即: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呢?

第二課時,首先聽寫幾個詞語,檢查上節課的基礎掌握情況,然後通過提問:“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回顧課文的內容結構即:聽說——試驗——結論。

接下來自然導入今天新課的學習,初讀時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讀一讀,劃出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再想想他爲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在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

1、抓二十隻,做白色記號;

2、讓小女兒在旁等;

3、走兩裏多路。

進而提問爲什麼要這麼做。從而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認真的科學態度”。接下來,學習試驗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句子的交流與講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礎上,進行說話練習:“小蜜蜂我想對你說———”,並且說說原因。最後迴歸全文,感受作者“求實的科學精神”,並且歸納課文的寫作特點,即用詞準確。

聽完師父的課,有幾個很明顯的感覺。第一個感覺就是過渡流暢,語言優美。每一個環節的銜接聽起來都很自然,試想如果同樣一個問題我自己來處理,自覺肯定過於生硬,簡言之,就是對於教學設計中版塊之間或者每個問題間的引導過渡不自然,或者說就是不知怎麼去引導到下一個環節和下一個問題。所以我想,這需要時間與不斷的摸索,並且要多學習,多聽課,要有準備的有針對性的去聽課,這樣纔能有效的進步。

第二點是問題指向要明確。師父的問題,內容直指要點,問題指向清晰明確。不羅嗦,不模棱兩可。國小階段學生的領悟力畢竟有限,那麼課堂中教師對於問題的問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學生的思維會跟着老師的引導走,因此,我們必須把提問(特別是幾個關鍵性的統領全文的問題)設計好,不僅問題內容要緊扣文意,問法也很值得思考與斟酌,這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去不斷地探索與鑽研。

最後還想說的是,聽師父上課,覺得她在執教時,總能圍繞主線與中心展開再收回,而我自己在處理一篇課文時很容易偏散,顯得比較散,沒有凝聚的感覺,脈絡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引領全班學生的節奏,這點務必要多學習,多積累經驗,對於教材也要多鑽研。

三年級評課稿11

 課堂回顧

一、板書課題,質疑激趣

齊讀課題《畫楊桃》說說你想知道些什麼?生質穎(誰畫楊桃,怎麼畫的?畫得怎麼樣?)

 二、學生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課文哪些段落是寫畫楊桃的?

(3)你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讀課文,簡要作答,教師適時引導,理清了課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講畫楊桃,學生初步瞭解“我”畫楊桃的態度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三、析讀課文

1、課文重點寫什麼?

課文主要的並不是寫“我”如何畫楊桃,更多的部分是寫教師同學對“我”畫的楊桃的看法。

(1)同學們是怎麼的情況?(嘲笑)

(2)老師看了“我”的楊桃怎麼做的?(審視——讓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了教師的表情動作,引發思考:教師審視後明白了什麼?如果你是教師,你想怎麼做?

2、分角色朗讀課文

 課後思考

1、縱觀整堂課教者有一定的目標意識,採取了較爲恰當的教學方法。

從課堂教學而言可看出教者課前認真地解讀了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以學生爲中心,順學而導,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標點、詞語)關注讀的訓練,有意識地進行了概括能力的培養,教者基本功紮實,教學中善於適時引導。

2、課文教學目標解析

《畫楊桃》一課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組課文是圍繞思想方法的專題來組元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初步懂得要敢於相信自己,講究實際;明白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不是一節課就行的,但作爲教師要有這樣的教學意識)。

3、教師要認真讀教材,分析教材、設計教法。

從表面而言,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我”如實地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楊桃,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老師藉此巧妙地對同學們進行了教育,讓同學明白了“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的道理。

如果我們通過教學僅僅只讓學生達到上述認識,那麼教學只能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這我們若對文章加以分析,我們會發現一些問題:

①作爲主人公的“我”,在畫楊桃之前其實已經發現楊桃不是平時所看到的那樣,可爲什麼還要那樣畫呢?(——緣於父親的嚴格要求經常叮囑);

②文中教師的表情有哪些變化?爲什麼先是嚴肅,後來卻又和顏悅色?(——緣於學生知錯能改);

③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楊桃後說話變得“吞吞吐吐”這是爲什麼?(——標點的妙用,標點後面還有什麼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那麼“相似”,那相似之處是什麼?

……

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學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訓練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感悟的“切入點”,教者應予以關注。

學生學習文本就必須切實瞭解文本大意,這就需要學生認真地反覆地讀,但只是“讀通”、“讀順”,瞭解文章大意還遠遠的不夠,教者還得認真引導思考,也就是說要求教者設計好精當的牽一髮而動全文的問題。教學設計宜整體把握細處入手,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充分地與本文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讓學生思有所悟,學有所得。

三年級評課稿12

今天,聽了雷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奇異的植物世界》一課。這篇課文緊緊扣住一個“奇”字,主要寫了小星和同學們在參觀的植物園中所看到的幾種植物,向大家展現了一個奇異的植物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雷老師以奇異的植物——豬籠草,切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在板書課題後,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奇異,讓學生找出文中介紹了幾種奇異的植物。因爲文章結構基本相同,老師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方法,藉助多媒體,學習文中植物奇異的地方。最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讓孩子們認識瞭解更多具有奇異之處的植物。

這節課給人感覺就是安靜而樸實。教師沒有華麗的語言,教學過程也並不複雜,但卻足以吸引所有前來聽課的老師。

一、甜美的嗓音。

雷老師有一副令人羨慕的好嗓音,特別是我。課堂上一張嘴,那優美的聲音,清新的語調,就像磁鐵般一樣把學生和在座的老師緊緊地抓住。

二、閃光的思維。

文中介紹的幾種植物,都各有各的奇異之處。雷老師大膽的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貫穿在每種植物教學中:假如你有一棵這樣的樹(植物),你會有什麼想法?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社會、對家人濃濃的愛。例如:在學習“哈哈樹”時,老師提出這個問題後,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種在自己家裏,讓爸爸媽媽永遠快樂;有的說送給朋友當生日禮物;還有的說送給汶川的孩子們,讓他們忘記痛苦。多善良的孩子們呀!老師趁勢小結:把哈哈樹種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讓世界少些痛苦,多些快樂, 到處洋溢着歡樂的笑聲。這樣閃耀着愛心光芒的思維,在這節課上多次出現。我想這和老師平日裏對學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三、奇異的圖片

文中這些奇異的植物,連聽都沒有聽過,更是沒有見過。雷老師在課堂上竟然帶來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材料,別說是孩子們,也滿足了我們聽課老師的強烈好奇心,忍不住地嘖嘖稱奇。看的出雷老師爲了這節課費了一番功夫。

總以爲課文不夠煽情、設計不夠新穎的課堂是不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但今天,雷老師的這堂課卻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安靜而熱烈”的課堂魅力,也正是我要學習的地方。如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還不是很到位,特別是朗讀後的點評。

看到今天身着紅衣爲我們帶來新的教學啓迪的雷老師,讓我不由地想到這兩年我們學校組織的優質課比賽,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遍了整個校園,吹進每個老師的心田。青年教師在這種思潮的帶動下,紛紛展露才華,用智慧裝點十三小這個百花園。而雷老師正如其中一朵嬌豔的紅杏,默默吐露着自己獨特的芬芳,這正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三年級評課稿13

《果園機器人》所寫的內容極爲有趣,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別是男生,十分喜歡討論關於機器人的話題。文章的敘述方式很有特色,果園機器人各種特性的介紹,是隨着果園生產需要的變化一步步體現出來的。機器人特點的介紹有層次,也體現了生產需求是科技發展動力,學生讀後會得到有益的啓示。今天,有幸聆聽了王老師的課,有以下的感觸:

王老師先帶領大家欣賞了各式各樣的現代機器人,孩子們一下子就有興趣了。而且王老師的教學是基於學生的學情的,她先讓學生看一篇學生寫的片段,讓孩子自己觀察這個片段缺了什麼。好,就是基於這點,王老師展開了這堂精彩的探索之課。

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本課的兩大法寶,擬人的手法和關鍵詞。如此王老師的課堂思路顯得清晰極了,孩子們學完本課後是有所得的,而這兩樣法寶又恰好可以運用於本單元的習作中。

“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機器人的有趣呢?”王老師將學習的主動權全全交到孩子們的手中,不管是學習課文的“他們能把成熟的果子從書上摘下來,整齊地裝進紙箱,然後運到指定的地方”還是學習“如果沒有電,他們是要‘罷工’的。”等等句子。每一個句子都是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劃找,自己繪聲繪色地述說有趣之處,教師有的就是點撥,評價、表揚和鼓勵。然後在學生點明有趣之處後,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將有趣表現出來,整堂課孩子們書聲琅琅,學習津津有味。不管是“能幹的機器人、神奇的機器人”還有“罷工的機器人、餓倒的機器人”,或是“聽話的機器人”我想孩子們的腦海裏都已經刻下清晰地印記。特別讓學生想象“餓倒”的機器人會說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的既有童趣又符合課文的內容描述,讓孩子們的自主學習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在學習“在收穫的季節,這些機器人只要撿掉在地上的水果‘吃’,就能不停地工作。”教師鼓勵孩子:除了吃地上的水果充電,如果有機會讓你參與到果園機器人的發明中。你會用什麼來代替水果嗎?讓孩子們想象的翅膀打開,來個文本的再次製造,我覺得今天的課堂會更加引人了!

當然,王老師的課堂,孩子們的想象的翅膀也是張開的,而且張開得很美。先寫下自己想發明的機器人,再寫下會有哪些本領?然後動筆之後,讓孩子課堂上直接彙報,又培養了孩子們的口頭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此外,我覺得王老師的評價語用得特別是得心印手,使課堂時刻充滿人文關懷,學生的學習情緒一直那麼高漲。致敬!

三年級評課稿14

張xx老師是我們xx縣國小語文屆的一名老將了。課堂上她自如、從容,教學基本功紮實。難能可貴的是,從她的課堂上我們能感受到張xx老師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思考,課堂上所反映出來都是教學新觀念。人常有惰性,一件事做多之後,難免會吃老本,不思進取。而張老師給我們樹立一個很好的典範,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我們的課堂就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臺階。下面就講講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特色。

一、字詞教學方法多樣,有利於所有學生掌握。

這節課張老師教學的字詞有:矛、盾、集合、持、戳、坦克、履帶、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龐然大物、大顯神威,加上由矛和盾作用引申出來的進攻、自衛總共有13個詞語。細心的老師肯定會發現張老師詞語教學有三個特點:1分散2分類3方法多樣。“矛、盾、集合”是在揭題時教的,“持、戳、坦克、履帶、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龐然大物、大顯神威”先集中出示正音,“持、戳、履帶”意思在這部分就解決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的詞義在課文中理解。分類很明顯,持、戳是動詞,坦克、履帶是名詞,而四字詞語又歸爲一類。詞語的理解方法也很多樣,有看圖理解,如履帶;做動作理解,持、戳;有聯繫上下文理解,如集合這個詞;還有創設情境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能保證人人過關,我們往常教學喜歡一股腦兒把所有的詞一起出示,這樣優秀生沒問題,但中下學生就比較吃力。分類,方法多樣能讓學生感覺有趣,不同詞語找到相匹配的教學的方法學生易懂,而且也能記得牢。因此,我們在教學字詞時不要搞一刀切,像張老師一樣,分散、分類,方法多樣,能讓孩子們學得紮實又有趣。

二、設計別具匠心的,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文章對三年級孩子來講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特別發明坦克的過程。如果採用問答式教學方法,勢必會讓學生不知所云,因爲問答式,參與的學生往往不多,就幾個回答問題的學生比較認真,而大部分學生成了觀衆。張老師採用了“擺圖片”的方式,讓人深深折服這方法的巧妙。這樣首先能保證全員參與,學生的學習情緒也被她點燃了。而她的自學建議非常合理,可操作性又很強,特別是把關鍵詞填入表格這個提法特別好,在找到相關句子的基礎上找到,這是培養學生概括與理解能力,學生如果沒有理解了內容,他的關鍵詞就會找不出來。有些孩子講話老講不到重點,或者劃句子時什麼都划起來,其實就是這種能力的缺失,經常訓練孩子找關鍵詞,中心句其實能很好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格填好之後在交流,也是個亮點。我們平時上課有時提一個問題,很快就讓孩子來問題,其實剝奪了很多孩子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就會養成等答案習慣。可能填表格,有些填的不夠準確,但是他有經過思考,同學交流時,他會聽得更加認真,即使錯了,也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所以,我覺得,我們上課時應該像張老師一樣,心中一定要裝着所有的學生,尋找的教學方法是爲學生服務,讓每個孩子有事幹,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三、課堂練筆基於學情,目標準確、達成度高。

我們現在課堂教學都是閱讀指向寫作,往往都會在課堂上安排小練筆,但是有時收效甚微。怎樣能做到有效呢?我們來看一下張煒老師的這個設計,其訓練重點是“可是,對了”。那大家會發現,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是學生找。接下來用填空式的進行練說,盾可以自衛,可是_______________。對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用書裏原有的內容。裝上槍口或炮口的鐵屋子既能進攻又能自衛,可是______________。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出示最早的坦克圖,說說你覺得這坦克還需要怎麼改進?請用上“……可是……對了……”這個句式來說一說。3

第四次出示課前談話時的圖,你們能用這個句試說說這些物品是怎麼集合的嗎?(圖):橡皮+鉛筆=()

樓房+汽車=()

輪子+椅子=()

我認爲張老師安排這四次可是別具匠心,我們來看一下這四次內容順序能不能調換,答案不言而喻。這中間的兩次練說,就像臺階一樣,讓學生最終能學會運用這些語言。這兩次安排的極爲巧妙,第二次用的是書裏學生已熟悉的內容,而且還採用了填空式,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學會,第三次,書裏內容是沒有,不過讓學生很感興趣,因爲內容沒有脫離文本,而且這個問題還富有挑戰性,易於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那到第四次的練說就水到渠成了。這是這個設計第一個優點。第二個體現張老師精選練的內容,一、二、三自然段連接詞不少,看起來都可以讓學生練練。而張老師只選了一個內容,其實選多了,孩子反而無所適從,選“如果就”,學生一般都已經會用了,選這個內容是貼近學生的寫作實際,學生在寫作文時,特別是寫自己的思考過程,很需要這樣的連接詞。因此,我們在訓練學生練筆時,一定要注意選擇寫的內容要貼合學生實際,而且要鋪好臺階。

這節課上的紮實、靈動,學生有所獲,又學得很開心,在我看來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語文課。聽課的老師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但金無足赤,如果張老師在引導學生找關鍵詞時,步子邁得小一些,慢一些,教學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年級評課稿15

《恐龍》是它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有見過,它的種類、形態、外形和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多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方法進行具體的描述。那我們在教這樣的課文時應該如何去教呢?

龐老師的課,給我了很大的啓發。雖然板書的內容很多,但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特別是講恐龍的形態時,深入淺出的讓學生明白了,打比方的好處和怎樣打比方。比如講樑龍像移動的吊橋時,老師先出示關於吊橋的圖,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動經驗,來理解打比方的好處。最後還總結了打比方的方法(要用熟悉的、相似的來比方)學生頓時就明白瞭如何給一個事物來打比方。我覺得此處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掌握了一種方法,讓學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值得我今後去學習。

還有一處在講解劍龍時,學生對於“劍”和“箭”區分不清,老師還是先通過圖,然後再通過偏旁讓學生學會區分,不僅理解掌握好了詞語,還教學生學會了辨析詞語的一種方法。

讓學生在這樣一篇知識性短文中,也感受到學習語言文字的魅力。

標籤:評課 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