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實用的讀後感的作文[集合9篇]

讀後感1.3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讀後感的作文[集合9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張達的外婆家有一隻幸福的鴨子,麻花兒。

麻花兒是一隻胖胖的,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母鴨子。每一天,村子裏的人都要往麻花兒的脖子上套茉莉花環,便讓麻花兒的脖子上每天都有七八個茉莉花環,一直頂到她的下巴。

這時她是快樂的,是一隻充滿幸福感的鴨子。

除了陪村子裏的人套花環,麻花兒還要和張達的'爺爺套花環。爺爺的智力只有三四歲的兒童,沒有什麼事情做,每到麻花兒來和他玩的時候,爺爺總是高興地“哇哇”亂叫,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玩。 爲了讓爺爺高興,麻花兒每次都撲騰來撲騰去地接花環,儘量接到爺爺投的每一個花環。爺爺一見投中了,就更加開心了,手舞足蹈。開心極了!

忙完了一天,麻花兒獨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伴着茉莉的花香,螢火蟲閃着幽幽的綠光,伴着麻花兒走向回家的路。雖然很累,可她卻累的快樂!

《幸福的鴨子》這本書,是一本溫暖着我的心靈的書,麻花兒那毛茸茸的臉龐,讓我的心也被映照的暖暖的。

其實,幸福就在身邊,只要我們一伸手,就能夠碰到。如果你能更多得爲別人付出,那麼,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了!

認識一隻幸福的鴨子,讓我也感到幸福!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爲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爲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爲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爲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作。何以寫作資治通鑑,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嘗聽朋友說及,中國古代並無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學,史學本身即帝王之學。縱觀中國史書,大多皆爲帝王家傳,抑或紀傳體,多加潤色及(作者個人喜好),多以評價,部分人物充滿英雄或傳奇色彩。

自<春秋>之後,唯此書以編年體記敘,以時間排序,嚴酷真相,以上帝視角,看聖賢如何以百姓爲芻狗,看天地如何以萬物爲芻狗。望帝王勵精圖治,治世治時。雖如此,但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崇尚皇權,崇尚權威,崇尚專制的國家,可以說『幾乎』全部的思想,都源於爲政治服務。故此書雖看似無所不包,實則爲政治服務,用以教導天子。有些內容,仍是避重就輕,更何況司馬光乃當朝宰相,以政治家的思維寫史書,定不是以常人角度去以理解歷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朝歷代,換血開國,勵精圖治,鼎盛時期即旋而走向下坡路,迅速潰敗。

周而復始,不曾停息。而中國古代所崇尚的極權主義及專制統治是非容易讓帝王沉淪,準確來說,這個準則方之四海而皆準,好比法國路易十四隻管生前享樂,不顧死後洪水滔天。享樂乃人之常情,爲人之本能也,如西方現代心理學奠基人佛羅伊德的理論『廣義上的性乃人類全部活動的本源。』。

而作爲帝王,但這種豬欄式的理想,則絕非帝王之道,故司馬光以劉備爲例,避重就輕,刪其享樂之惡習,留其沉穩之品質,教導帝王,胸有大志,沉穩爲人。

正反皆有歷史,興衰成敗,共計記錄約250名皇帝或政治領袖。姜鵬老師以開國君主或承襲君主爲例,細化分類。其中有一點頗爲玩味,開國帝王打下江山後,須轉型爲平穩過度王朝。故以轉型進入平穩發展爲目,又對帝王進行分類。

以東漢劉秀爲例,舉以昆陽大戰,以綠林軍爲主體,破王莽四十萬餘部隊,直接導致新莽王朝覆滅。但並未以此爲主,反以劉秀請卓茂出山爲例,述以帝王。

卓茂者,西漢末年良吏,爲人寬任恭愛,不與人競爭,曾爲密雲縣令,但其影響力僅爲地區,曾言『法爲框架,禮爲人心』。但劉秀以太傅之職授以卓茂,尊其仁愛寬厚。

司馬光特意提出此事,則爲皇帝說明:

一,開國須征戰,但征戰之後,則須仁人治國;

二,戰爭終會結束,穩定的發展纔是人心所向;

三,選人才須審時度勢,不同時期,擦亮眼睛,選擇不同人才。四、以其之才,爲其擇位,不同的'人才,須不同的位置,方能發揮其自身才幹,爲團隊發揮作用。

常言道,『開國需要虎征戰,治國需要狗護院。』中國古代父系社會和世襲發展的社會方式,開國皇帝必須爲自己的後代承襲,王朝的穩定,統治的延續奠定基礎,而劉秀對於卓茂的選擇,一則是爲王朝的穩定而選擇人才,二則是表現對於停戰之後國家發展的高瞻遠矚的策略。由此可見,劉秀頗有遠見,不僅具備征戰之才幹,謀略之智識,更是具備治國之謀略。亂世須聖賢南征北戰於水火之中救衆生於危難之間,平定四方,然治世則須知士,以仁心,通達天下。

司馬光又以賀琛爲梁武帝諫言爲例,賀述王朝發展之問題,官員奢靡生活,貪贓枉法,倡導節儉;望其遠小人,用良臣;百姓賦稅嚴重,貧富差距日益增加,國庫虧空,須以休養生息爲重,富強圖遠。然梁武帝大怒,斥責賀琛,

梁武帝知朝中情況,舉例以自己之生活,以苦行僧生活以身作則,生以挫敗感。

梁武帝之問題:

一:治國以身作則是對,但並不意味手下人皆能跟隨,其菩薩心腸是善,但其無手段制止惡行,更是大惡。

二:心胸狹隘,不能聽取諫言,更以可笑手法扼殺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之心。

賀琛之問題,提出問題是司其職,但僅以牢騷,鍼砭時弊,似當代憤青,有實際意義,卻無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現代管理中,也頗爲忌諱。提出問題,須以配對解決問題之辦法,逐漸隨時事而修正,方能長久。

司馬光之看法,皇帝也爲衆生,一人成敗,應以敞開胸懷,廣聽納言,不以一己之觀,偏激解決問題。

一:縱觀中國歷史,似乎不聽諫言是每一個昏庸帝王的同病,古有比干犯顏強諫,最終落得剖腹挖心;又有千古諫臣關龍逢痛心疾首,炮烙之刑,唯留孤墳於九曲黃河。

自漢代司馬遷:且忠言逆耳利於行。到滿清慈禧潛逃,真正明白此言的,又有多少帝王君主,歷代奸臣,趙高,李林甫,秦檜,皆爲口腹蜜劍,笑裏藏刀,留以後人所不齒。當下所言不清,歷史自會公判。

二: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修身是必要條件,然修身未必能齊家治國,仍須良方,才能齊家治國。二者相輔相成。歷代明君,皆能聽取逆耳忠言,無論是修身,或齊家或治國,作爲芸芸衆生,皆須嘗聽忠言,每日自省。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在人們的記憶中,春天永遠都是那麼生機勃勃,鳥兒在枝頭歌唱,天空中下着濛濛細雨,發出沙沙的響聲,魚也爭先恐後地從水中躍出水面。但在這本書中的春天卻與人們記憶中的春天有着很大不同。書中的春天是寂靜的,鳥兒奄奄一息,只有寂靜覆蓋着田野,樹林和溼地。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寂靜的春天呢?在這個寒假,我閱讀了《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並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不是魔法,也不是敵對的.行爲,這全都是那些無知的人們咎由自取。他們爲了自身利益,爲了使自己種的農作物不被害蟲破壞,濫用農藥,但這種辦法不但殺死了害蟲,同時殺死了其他所有昆蟲,破壞了生物圈的平衡。大自然不知用了多久,才創造出了一個平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所有的東西都是環環相扣的,而人類卻用農藥打破了這種平衡,破壞了土地,河流,乃至整個生物圈。與其稱這些爲“殺蟲劑”,還不如稱這些爲“殺生劑”。

現在,人類已然意識到農藥對地球的嚴重危害,對於農藥的使用已經在逐漸減少。但是,隨着世界的發展,可能人們也沒有注意到,他們仍在用些不同的方式給地球帶來危害。在許多超市和菜市場,塑料袋的使用依舊很普遍,許多人爲了方便,仍會使用許多塑料袋,並且在使用一次後就把它扔掉。還有許多飯店會使用一次性塑料盒。這些再被人們埋入土中後,不易在土中被降解,仍然可以在土地中一直保留幾百年之久。我們可以通過使用環保袋,或者將塑料袋循環使用來保護壞境。

所以,保護環境,我們必須一起團結起來,從我做起,保護美麗的地球。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這學期一開學,我們首先學了語文第四課《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課文告訴我們大自然就像充滿活力的課本,從中能學到知識,受到啓迪。

的確是這樣。今年我去了香港的山。當我和媽媽邊走邊說時,我發現有的樹是橫着長的。我很好奇,便問媽媽:“這些樹木爲什麼是橫着長的呢?”媽媽意味深長地說:“這棵小樹如果想得到陽光,它就要比別的小樹努力很多。人也是如此。這就是大自然交給我們的`道理。”我聽後恍然大悟。

大自然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的書啊!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獻給阿里薩的膽怯!你離開之後,滿世界都是你。連陽光下的塵埃裏都是你。沒有人阻攔我,只有我自己隱藏起了自己的真心。真愛表現在阿里薩身上,是膽怯。很難相信,阿里薩火山一般的愛情,永遠都在淹沒一切的時候退縮。曾經他愛的癡狂,甚至連費爾明娜被迫離開的時候,他能夠安排好一整條路線的電報,總有人能夠將他的愛意傳遞給費爾明娜。

然而在費爾明娜拒絕他後,當費爾明娜結婚的時候,他甚至沒有勇氣去問個清楚,沒有勇氣去搶回真愛。阿里薩不是沒有勇氣,只是阿里薩的勇氣還不夠,一次又一次的`退後將他們之間的距離拉長到了五十三年。在餐館看到魂牽夢繞數十年的她時,阿里薩在角落裏喝了四杯咖啡,觀察着她的每一個動作,衣服上的每一個褶皺,卻最終沒敢走上前,哪怕是簡單問一聲好。在她離開後,阿里薩瘋狂地問店主要鏡子,因爲那面鏡子裏,有兩個小時,映照的是費爾明娜的面容。如此癡情,都不能給他一個上前的理由。然而,這種膽怯,恰恰是愛的表現。最初阿里薩的膽怯,是因爲費爾明娜的拒絕。

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是如果山海那邊,沒有了等他的愛人,你要他拿什麼勇敢呢?費爾明娜給了他愛情的狂熱,又從他身上抽走了它們。哪怕阻攔阿里薩的是全世界,只需要費爾明娜的一個點頭,阿里薩便有勇氣牽着她走,可是拒絕他的是費爾明娜自己。經過了這麼多年沉澱的愛,費爾明娜在阿里薩身邊變得更加易碎。

餐廳裏,他沒有去和費爾明娜見面,一方面是對比烏爾比諾,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是他無法知道費爾明娜的心裏是否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既然如此,何必去打擾。 希望阿里薩能夠勇敢一些。 Besame,Besame Mucho。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學校發了一本書,名字叫《復興中華,從我做起》。回到家後,我翻開了書,開始試讀起來。從書裏一個個的小故事裏,我漸漸瞭解到,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不僅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燦爛文化,而且還發明瞭數之不盡的科學技術,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這四樣東西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發明的,在世界上被稱作偉大的四大發明。這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

這本書裏還講到了我們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我們國家危難的時候,更加體現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在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古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飛等都留下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有些我們在語文課上還學過呢!

曾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枚一分錢硬幣不知何故躺在馬路中央,人流穿梭,它被踩踏的滿身污垢。直到一名小男孩看到後將他撿起。周圍的人告訴他:孩子,那只是一分錢,什麼也買不了,它多髒啊,把它扔了吧。但是,那個男孩卻用手帕將它擦淨,大聲的告訴大家:這上面印有國徽,做爲一箇中國人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多麼稚嫩的臉龐,多麼樸實的語言,賦予了愛國最真切的內涵。

打開中國的歷史畫卷,許多愛國偉人不勝枚舉。因爲愛國,岳飛背刻“精忠報國”;因爲愛國,周總理每天只睡兩小時;因爲愛國,朱光亞、蘇步青等名人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條件,飛回貧困的祖國參加建設;還是因爲愛國,我國各條戰線的工作者,默默無聞地艱苦奮鬥,釋放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所有這一切都充分說明,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就要用實際行動去建設美麗的國家。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愛國。比如,認真讀書、報效祖國是愛國,節約水電、愛惜糧食是愛國,植樹造林、保護環境也是愛國,關心集體、團結互助同樣是愛國的表現。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中華能否振興,祖國能否富強,取決於新時代的少年。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爲祖國做出貢獻。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今天,我們學習了《頂碗少年》一文,使我更深刻地知道“成功”的意義。

上海大世界,露天劇場,少年,碗,一次又一次……頂碗少年在表演雜技時出現了失誤。面對來自異國的觀衆,面對在場的祖國人民,少年沒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拼搏,經過這一次,我相信他一定不會在今後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之路退卻或頹喪,因爲他是一個強者,無論遇到何種挑戰,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戰勝困難,戰勝自我。

現在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稍一放鬆不拼搏,就會被擠入“萬丈深淵”,到了“深淵”下,有的人也許會灰心,也許會死心,甚至會絕望,從此便不會去競爭,不去拼搏,於是許多人便在失敗挫折面前丟盔棄甲,當然也更別談拼搏。於是便“消失”在這個社會上,甚至連原先靠拼搏贏來的那片土地,再也結不出果實來。

讀後感的作文 篇8

首先說明一下,這篇不是讀後感,充其量是讀書筆記。近來越發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衰退厲害(還年輕啊,咋整--……),所以很有必要對自己的閱讀作些札記,不然以後除了書名外,其餘沒準都忘個一乾二淨。而豆瓣的短評有萬惡的字數限制,沒轍,唯有以書評形式來記錄吧。

接着說明的是,我不像sloth等,有哲人思維,一直和哲學保持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距離,雖偶有接觸,但並不深究,因此文中倘若誤解任何哲學概念,實屬情理之中,懇請各位見諒:)而對於尼采其人,也知之甚少,印象裏是一個瘋子,還敢太陽基督,很明顯,他已經當自己是太陽了。此前看過他的晚期作品《尼采反瓦格納》,如今找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看,只是覺得要了解一個人的觀點單憑一部作品或者評論家的片言隻字,是有失公允的。而他作品裏洋溢的某種激情大概是吸引我不惜忍受晦澀而閱讀下去的原因吧。

關於譯本,此前是不知道譯林的質量屢受詬病,選擇這個版本很大原因只是欣賞裝幀的清爽。正式閱讀中,像許多讀者那樣備受串串長句和明顯文理不通的表達折磨,不過倘若這是尊重原著的表現,我還是可以體諒的,畢竟本人不精通德文和相信哲學家的思維跳躍性會超出譯者的水平。好了,以下的一些總結,純粹是個人的理解,很有可能大失偏頗,只是便於我個人記憶別無它意。

《悲劇的誕生》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要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爲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慾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恆的生命”。

這種悲劇的魅力源於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慾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裏瀰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於直視痛苦,並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爲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裏體現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並將涌動爆發的激情、慾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爲生命的本質,尼采說“過度顯示爲真理,矛盾——生於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裏訴說自我”。

因此,日神作爲倫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種提倡適度和個體界限,並將自高自大和過度視作“懷有敵意的惡魔”的日神式思維,在尼采眼裏,成爲不折不扣的批駁對象。而詮釋日神式思維最好的藍本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他的哲學追求冷靜思索和邏輯辯證,崇尚一切科學的概念和知識,其審美的最高法則是“萬物欲成其美,必合情理”。

以他思想爲代表,尼采總結爲人類的理性樂觀主義。而蘇格拉底宣稱“美德即知識;無知纔有罪惡;有德者常樂”,則被尼采認爲是扼殺悲劇的樂觀主義三大基本形式,因爲“美德和知識之間、信仰和道德之間,必然有一種必然的、可見的聯結”,而悲劇在這種聯結中被簡化和公式化了。循着尼采的思路,我理解爲,日神式思維將人類“打扮”得異常elegant,籍由外化的.繁文縟節使人丟棄內在的宣泄,從而接近個體的“伊甸園”。日神式思維強調個體,個體是日神關懷的對象,因此日神傾向美化而非毀滅,是一種樂觀主義。

然而尼采覺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試圖通過因果律來探尋萬物最內在的本質,註定是一種妄想。我不敢簡單地將尼采的這種觀點視作不可知論,但明顯的是,尼采對知識是不推崇的,對僵死的、機械的一切教條抱有深刻的懷疑,他不認爲這些能於痛苦中拯救人類。

尼采眼中的悲劇文化恰恰相反,"悲劇文化的重要標誌是,智慧被移到知識的位置上,成爲最高目標,它不受知識誘惑誤導的欺騙,目光一動不動地盯着世界的總體形象,試圖在這總體形象中,以愛的同情感把永恆的痛苦理解爲自己的痛苦"。所以當時的尼采,毫不猶豫地視叔本華和康德爲英雄,是挑戰“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的屠龍者,他狂熱地高呼“讓我們想象一下這些屠龍者的果敢步伐,他們以高傲的魯莽,對於所有樂觀主義的懦弱教條不屑一顧,以便完全徹底‘堅定的生活’!”

帶着酒神思維的尼采,在悲劇中發掘出屬於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采,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尼采一心想通過藝術來拯救人類,他很早就聲稱“只有作爲審美現象,世界的生存纔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劇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員,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觀衆”,他將此歸納爲戲劇的原始現象:看見自己在自己面前變形,現在舉手投足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身體,進入了另一個人物。

這種膨脹着生命力的演出,無疑給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這種“酒神的興奮”中,他在悲劇裏尋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極樂,他的審美觀忽然變得簡單至極,他寫道: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斷觀看一場生動的遊戲,不斷在一羣幽靈的包圍中生活,那他就是詩人;

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改變自我,有要到別人身體和靈魂中去向外說話的慾望,他就是戲劇家。因此,歐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劇,是無法獲得尼采的認同的,這個被視爲蘇格拉底同盟的人將悲劇效果更換成日神式的戲劇化史詩。尼采說“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會有的一個特徵,他對必然的套路幾乎藏而不露,讓它作爲偶然事件出現”,所以他覺得歐里庇得斯戲劇中的那種一開始就在主人公自述裏就昭示了全劇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種在戲劇中一遇到危難就有“天神解圍”的大團圓結局是多麼可笑,他不可以接受這種對悲劇的謀殺,他甚至不承認這是藝術。

在尼采的藝術世界裏,音樂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書中對音樂的推崇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來得強烈。尼采認爲,音樂是有別於一切具象的東西及一切概念,儘管概念是直觀抽象得來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認爲那是“事物上剝下來的外殼”,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樂,是“最內在、先於一切形態的內核或萬物的核心”。

這可以解釋尼采爲何不喜歡後來的歌劇,因爲歌劇中言說勝於音樂,從而沒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蘇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園詩傾向,所以“歌劇是理論之人的產物,不是藝術家的產物”。在尼采的哲學中,音樂是生命的直接理念。

其實尼采的哲學及尼采的觀點,我有贊成的部分也有很多不贊成的部分。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在他的書中獲得了思考。現實生活中,我可能被一些人認爲不樂觀,但我依然無法清晰界定什麼叫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正如我認爲自己傾向日神思維的同時,也向往酒神思維。對於《悲劇的誕生》中關於日神主義和酒神主義揉合的討論,我是看不懂,也意會不了,所以也不在本文中闡述。但我想,徹底的樂觀和徹底的悲觀也並不存在,現實中雖然以日神思維作爲主旋律,但兩種思維其實也是互相影響的。

我很欣賞尼采對生命的推崇,對解開束縛的那種狂野的衝動,甚至“自我”於尼采也是狹隘的表現,他寧願衆人都選擇在毀滅中接近自然,接近本質。我覺得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這些在都市中過着營營役役生活的人尤其可貴,試問,在精緻中漠視,倒不如在粗鄙中狂歡吧?當然,尼采忽略了人乃至生命其實都是複雜的,日神思維對協調人類羣體活動至關重要,畢竟,嚮往太陽,沒必要就要奔向太陽吧。所以,中國的中庸論永遠都有市場。

但是,尼采終歸是瘋了,對於他這也許是個恰如其分的結局,如同那有着大愛之情爲人類採火的普羅米修斯。他也許會喜歡這個對他的比喻吧。

其實,瘋子的世界是不是就一定悲慘呢?只是我們無法理解而已。

讀後感的作文 篇9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金龜蟲在黃昏飛起》的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靈安瑞村有三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們是:安妮卡、勇納斯和大衛。有一次,西藍德莊園的長期租客悅然森老太太去度假了,爸爸媽媽讓他們三人去莊園裏照看花兒。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進入了西藍德莊園最祕密的夏天房間,又在金龜蟲的指引下進入了地板下的神祕夾層。在地板夾層裏,他們讀到了艾米麗與安德里亞的愛情故事,同時也使一個三千年前的安東納德法老的雙子雕塑的祕密浮出水面:艾米麗的家十分富裕,可是她卻愛上了貧窮的安德里亞,自然而然,受到了雙方父母的極度阻撓,最後,他們二人突破家族的警戒線,訂下了婚禮。

之後,安德里亞又因師父林耐得命令前往埃及,和同事拉姆費德。派恩帶回兩座附着詛咒的雙子雕塑和西藍德花。可是,擁有雕塑的`兩個家族成員在一年內都先後送了性命,從此,這兩個家族就永遠絕跡了,連其他家族也被捲入進來。最終,三個小夥伴從大記者葉普那裏找回了雙子雕塑的照片,仔細觀察、研究、琢磨了一個星期,知道了安德里亞本應帶來瑞典的雕塑其實已經放在了英國,而另一具雕塑卻不知去向。之後,他們又瞭解了其實一直通過電話指引他們的朱莉亞老太太在幾年前就已經死了!至於電話是誰打的和第二具雕塑的下落這兩個大問題就只能有讀者來解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