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實用的讀後感的作文集合八篇

讀後感1.79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後感的作文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讀後感的作文集合八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四年級的時候,也許當時還小吧,並沒有讀得那麼深刻。今天,我再次打開了這本陌生而又熟悉的書,看着似陌生的這本書,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感悟。

《愛的教育》這本書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學習和生活。記述了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種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啓發性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至深。

我曾一次次的迷茫,究竟什麼是“愛”。但是看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愛”是無私的給予;“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愛”是用真心去待人;“愛”是無微不至的關懷;“愛”是對人的寬恕。

《愛的教育》給我們展現了這般純潔、這般美好的、濃濃的愛。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少年筆耕》這一篇文章。這個故事講了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敘利亞的家庭生活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在鐵路上做僱員,爲了補貼家用,他還在晚上徹夜的幫別人繕寫文件,每寫500條,才僅僅能賺三塊錢。敘利亞想替父親抄,可父親不讓。於是,他就在晚上父親睡着後偷偷地抄寫。時間長了,敘利亞有些體力不支、睡眠不足了。父親看到他在學習時總是昏昏欲睡,總是批評他。他忍着心中的委屈,繼續堅持着幫父親抄寫。一天晚上,敘利亞抄寫被父親發現了,父親感動得熱烈盈眶,心裏充滿了無限的懊悔。我讀到這裏時,心狠狠地被牽動了一下。敘利亞在第一次遭到父親責罵時,他完全可以不再抄寫。可是,他沒有這樣做。縱然他心中有許許多多的不滿和委屈,他還是爲父親、爲這個家着想!他這種對父親的愛與體貼,是多少少年所不及的,包括我!也許我們只是在理所當然的享受着父親的愛,但卻從不懂得感恩和回報,從不會替父親着想。而敘利亞,他不是。他懂得父親的辛勞,他懂得爲父着想,在享受父親無私的愛的同時,他把把自己的愛也給了父親。單憑這一點,他就是值得我們讚美、稱頌,值得我們學習的!

讓我們睜大我們的眼睛,細心的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愛”,去發現那猶如水晶般純潔、晶瑩的“愛”吧!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我讀了巴金爺爺的一封《給家鄉孩子的信》,我深深被他的人生哲理所感動。 巴金爺爺歲數以大,連筆以拿不起來,但爲了孩子們他終於拿起了如千斤重的石頭似的筆,寫了一封信這說明他多麼關愛孩子。巴金爺爺每一天思索怎樣爲社會添光彩,這可以看出他的品質多麼高尚,他讓我領會到了世界上並不是爲了白吃乾飯,是爲了讓社會添上光彩還讓我們學會了時間是不容許你的,讓我們不要浪費時間,把時間用在學習上,纔會讓你的生命開花結果。裏面有一句話;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亨受“巴金爺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這讓我知道生命是讓我們回報祖國爲我們做出的一切,給祖國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白吃白住,亨受財華。 讀了這篇課文對我的啓迪很大,想到生活的安逸,不向巴金爺爺那個時代。 所以讓我們好好學習,讓我們生命開花結果。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一、《理想國》寫作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在公元前377年前後寫下了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這是一部最早系統地、全面地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柏拉圖是古希臘雅典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在他20歲的那年就有幸拜在當時的聖哲——蘇格拉底門下鑽研哲學、追求智慧,併成長爲一位像蘇格拉底那樣偉大的思想家。

柏拉圖生長的年代正好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戰敗特別是蘇格拉底之死使他認識到戰爭帶來的社會、政治危機促使法律和道德不斷墮落,而這一切都與雅典當時空有制度而無管理的民主制有關。從這個時候起年輕的柏拉圖開始徹底地厭惡、鄙視雅典的民主制,同時開始尋找自己的理想國。柏拉圖提出了比蘇格拉底更爲完整的教育理論。他的教育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爲當時希臘各城邦國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夠理想,弊端很多。

於是他把當時希臘的各種政治制度以及當時希臘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較、綜合、總結,設計了自己的一種政治制度,作爲自己的理想國家。這個“理想國”其實是一個奴隸主統治的等級森嚴的國家,而且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教育主張,這些主張對後世的教育有很大影響。

二、《理想國》內容簡介

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這是一部最早系統地、全面地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從縱的方面看,《理想國》論述了人從出生直到終生的各個發展階段的教育,包括優生、胎教、早期教育、幼兒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在職教育等。從橫的方面看,《理想國》論述了教育的意義和本質,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身心和諧發展教育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理性教育的要求、內容和方法,女子教育的意

義和要求,品德培養和知識教授的關係,遺傳、環境和教育的關係等。就總的來說,《理想國》特別突出地論述了國家教育、理性教育、和諧發展教育和終身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觀點。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說:“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爲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裏(《理想國》)。”或許,愛默生的這句話多少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理想國》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分量確實舉足輕重,正如一句話所說,“柏拉圖因《理想國》而名垂千古,《理想國》因其思想而震古爍今。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說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書中,柏拉圖將國家分爲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認爲,理想國中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因而,“正義”這一概念便在整部書中顯得尤爲重要。此外,正義一直以來在人類哲學史上也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羅爾斯,便也撰寫過《正義論》一書,以闡述羅爾斯有關正義的相關思想精髓。因而,我選擇在論文中分析,《理想國》中有關“正義”的這一部分。

書中從討論正義開始,先後辯駁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的和最壞的折衷”等意見,提出了“正義是心靈的德行”、“正義者是快樂的”等知識。但這些並未使衆人達到完全認同。之後,格勞孔等人央求蘇格拉底窮根究底,弄清楚正義和不正義二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麼。於是柏拉圖撇開單純地從個人身上尋找正義的方法,而期望能從國家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找到正義,從而“由大見小”。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他認爲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

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爲他認爲城邦纔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纔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

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爲,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並不意味着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於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於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於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於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

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爲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於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於如今,關於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爲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爲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爲其有了善的理念。

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

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裏,哲學家應該成爲國王,憑藉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爲品德來自於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髮掘。而柏拉圖認爲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慾望又爲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

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爲關在洞穴裏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學家用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於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麼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彷彿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爲唯有由哲學家作爲統治者,強制推行。

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纔會最爲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爲王的國家稱之爲“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爲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併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衆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理想國》可謂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會的開篇之作。今天我們再來讀睿智的經典作品,不單純是爲了知道柏拉圖的思想,以及他想要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我們何其幸運無法確知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其實世界每一秒都在安靜地運轉着,草木有其各自的顏色,潮汐也有規律的起伏。在每一個,不被任何人覺察的瞬間。

當時鍾緩慢且不可抗拒地步向下一個世紀時,即使傷感的酸澀的無奈的事物,最後也一定會以溫暖而美好的定格,停留在我們的記憶裏。

去年春天的一個早晨,我在樓下晨煉。清早的陽光照在大地上,草綠了,露出了笑臉;樹青了,一個個挺直了腰桿。一些老太太、老爺爺們有的做體操,有的'打太極,一切都那麼和諧、美好。正在這時,一位年輕的保安扶着一位殘疾人走了過來,保安隨着這位採集人的腳步慢慢地走着,那個人常常和保安說說話,保安也總是耐心地跟他聊些什麼。到了一張椅子前,那人想坐一會,保安就小心翼翼地扶他坐到椅子上,讓他坐下休息,保安的臉上並沒有感到厭煩的表情,總是笑眯眯的。突然,保安的呼叫機響了:“0202,快到後門集合!”可保安卻說:“請等一下!”這時,那人說:“我們走吧。”保安又扶起那人,慢慢地走着。走了幾步,那人似乎想起了呼叫機裏的話,對保安說:“你去吧,我沒事”沒想到保安卻說:“沒事,我還是扶您走到家吧。”於是他們繼續走着……

看着他們的背影,我不禁爲保安無私、樂於助人的精神所感動。

也許永遠也沒人知道,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出了一個英雄,一個真英雄。他捨己爲人、樂於助人,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時美好的早晨,那使人心靈暖暖的早晨。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我讀了辮子姐姐寫的《插班生兄妹的祕密》這本書後,讓我受到了很多啓發。

插班生唐子龍和唐子涵這對龍鳳胎來到九年級(八)班這個班集體裏,“柯南迷”陶曉樂覺得很奇怪,在自己頭疼的數學課上,回憶這兩位插班生第一次和大家見面的經過,放學後偷偷跟蹤插班生兄妹,被王浩和劉子琪發現了,只好和他們兩個一起去。唐子龍和唐子涵繞來繞去,好像故意甩掉她們似得,左拐右拐的,唐子龍還不時回頭張望後面。幾個人走到一條馬路邊,停了下來。一輛高級轎車停在了插班生兄妹的面前。“哇!一輛高級轎車來接他們,爲什麼上課時還說來自一個普通的家庭呢?這背後一定有原因。”陶曉樂輕輕的說。心裏想:明天我一定要查清楚。

第二天放學,是唐子涵和唐子龍做值日,陶曉樂在一旁站着,幾次想開口問他,但不知道怎麼說,就沒有去。最後,他鼓起勇氣,衝到兩兄妹面前,把昨天的事給他們說了一遍,兩兄妹只擡頭看了陶曉樂一眼,並沒有說話。兩兄妹做完值日,讓陶曉樂和他們一起走。唐子涵和唐子龍領陶曉樂來到昨天的地方,他們一前一後上了車,然後把陶曉樂拉上了車。這輛好車開到一個“豪門莊園”的社區。兩兄妹把陶曉樂帶到家裏,他們把祕密都告訴了陶曉樂,原來兄妹兩個以前也非常開朗。

陶曉樂還從保姆那裏知道了他們的生日,和同學們一起爲唐子涵和唐子龍過生日,冷漠的兩兄妹又找到了以前的開朗。但在期末考試完,領通知書這天,兩兄妹已經去了另一個國家。

祕密就是墜入人間的天使,突然闖入這個世界,又悄然無聲的離去……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今天拜讀了李偉文的《送給孩子的三樣禮物》一文,真的寫得太好了,這三樣禮物確實是孩子必須要養成的三種習慣,不僅僅是我們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其實我們的老師讓他們養成這樣的習慣,我們的學習何愁有問題呢?真的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老師也可以真正減去一部分負擔了,學生學起來輕鬆,老師教起來也輕鬆。這樣的目標正是我們學生和教師所向往的。

而我們現在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呢?

一、生活常規的養成。我們的孩子嬌生慣養,家裏能夠做一部分家務的人不多,再看看我們孩子的衛生習慣較差,有亂扔垃圾、紙屑的,個人衛生弄得較髒的。想想現在的孩子,真的很擔憂。所以有時教育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家務活,自己能做的事儘量自己做。這個學期我已經教會了他做飯,有時我到家,他已經把做飯的工作完成了。洗碗、洗紅領巾、擦桌子等,慢慢的讓他意識到自己也是家裏的一員,讓我們共創一個溫馨、和諧的美滿家庭。

二、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現在的孩子你看看,他拿着書看的樣子,其實,裝門面的、囫圇吞棗的、走馬觀花的,任務式的。你看一本書在他手裏很快的就消滅掉了,孩子感悟的東西太少了,他們只瞭解其中的情節,而其中的優秀句子、精彩的段落、文中的思想孩子能感悟到,那他的閱讀習慣才真正上了一個檔次。有時候覺得真難,主要自己也不是這方面的好手。

所以我認爲我們的閱讀要讀,讀得精,應班中所有的學生都去看一篇文章,然後從字、詞、句、段落中感悟,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從字詞到文中所體現的思想,讓學生感悟怎樣看書、真正使全體學生參與到閱讀中去,也學會了閱讀的一些方法、要領。增強了孩子的閱讀的能力。我們孩子就缺這方面的能力。

三、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表達與傾聽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在這兩方面不是很好,其實一個善於表達的人,他的語文素養至少是不錯的,善於傾聽的人,他的成績是非常理想的,這兩方面都很好的學生其實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真的像這樣的學生我們班少那!這其實也是我們教師所一再要求學生做的。

有時候我也在反思,反思自己的孩子做得怎樣?反思我們的學生做得怎樣?從中再去努力的嘗試、使我們的孩子都能慢慢養成這些好習慣。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列那狐的故事》。

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隻狡猾的狐狸,它有許多的朋友,像列那的舅舅雄狼葉森格侖、表弟豬獾葛令拜、葉森格侖的弟弟普里摩、狗熊勃侖、猴子匡特洛、烏鴉田斯令、松鼠盧索等等。

在列那和它的夫人海梅林夫人極餓的時候,列那就會翻臉。它非常愛捉弄它的舅舅葉森格侖。有一次冬天的晚上,葉森格侖回家的時候經過了列那家,它聞到了一股香味,列那早已知道舅舅在屋外面,便說到:“我的好舅舅,我來教你捉鰻魚吧!”葉森格侖很高興,因爲它可以好好的吃上一頓,結果,葉森格侖的皮毛弄掉了許多根。從此以後,它很恨對方,甚至,還把列那送到絞刑臺上。

過了一個月,列那出來散散步,突然,看到了在樹下睡覺的獅王諾勃勒和菲燕兒夫人,列那把獅王和獅後緊扣在樹下,然後躲了起來,獅王獅後睡醒了,這時,一個農民看見了,連忙去找正在打獵的獵人,就在這時,列那保住了獅王獅後的性命。

最後,列那又受到了獅王獅後的寵愛,過了一段時間,獅王派松鼠盧索去把列那帶進宮來。松鼠來到列那家裏,它的夫人傷心的說道:“親愛的盧索,讓你白跑一趟,讓你失望了,列那已經死了。”

朝廷知道這件事,爲列那舉辦了追悼會。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我們要好好學習列那,不被金錢所誘惑,因爲,如果進了皇宮,雖然,可以立刻享受榮華富貴,但是,缺少了家人帶來的快樂,跟家人在一起纔是最重要的。

讀後感的作文 篇8

又是寫讀後感,現在想想從國小一直到高中都在寫着各種各樣的讀後感,不過這次也有許多不同,活着讀後感。這次是少有的寫一整本書的讀後感,書名叫做活着。讀這本書我用了一個多禮拜的時間,你可能會想一本書用一禮拜的時間很是正常,不過對於我這樣一個讀書很慢又經常半途而廢的人來說,可以稱作是個小小的奇蹟了!

不得不說,這奇蹟的發生是有據可尋的。自打我翻開書的第一頁起,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不論是去飯堂還是晚飯後的休息時間我都會將它帶着,隨時翻看上那麼幾頁。文章的情節時時牽動着我的心,不知何時,我們用餐時的話題也變爲了書中的種種畫面......

書中的主任公叫做福貴,一整本書寫的都是他的一生的故事。文章以講述的方式將老人滄桑且充滿了磨難的人生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老人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和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說他的一生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說只是講述了福貴與他的家人,但文章無時不刻讓讀者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文革對人們的沉痛影響和一個陰暗的時代。那個時代人們變成了瘋子,他們毫無人性,爲了救活縣長的妻子,不禁將一個活生生的小男孩的血抽乾;那也是個貧苦的時代,農民們幾個月都吃不上米,喝一次稀粥都是無比幸福的。作爲一名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歷史,應該時時刻刻的記住它給過去人民帶來的痛苦,不讓歷史在重演。

福貴是令人敬佩的,雖然年輕時的他貪玩讓自己從一個公子哥落魄成一個普通農民,但他也很快清醒了過來,珍惜起身邊的人。但在那個苦難的背景下,他不得不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一個個從身邊離去。他的心在滴血,流淚,但他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坦然的面對他的人生。生死對他來說早已沒有的恐懼,有的只是他對人生的那一份淡然與豁達。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人們何嘗不正是缺少像福貴這樣一個對人生的淡然態度麼?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這些在福貴身上的美好品德不也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麼?這些也許正是作者想通過文章要告訴我們的吧。

什麼是苦?那個時代纔是苦,面對現在生活中的一切挫折與苦難,再想想在痛苦年代中生活的福貴的淡然與豁達,就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做了。

標籤:讀後感 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