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讀後感3.1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去更好的修行,這裏的暴力不僅僅是行爲上的,我們更應該關注在精神層面的體現。

在溝通中做到“非暴力”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前提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種情緒有時候是外在的表現,有時候是類似“冷暴力”的狀態,無論哪種都會被對象準確的接收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其實這種情緒依然在我們心底,積壓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非暴力溝通教會我們如何釋懷,把情緒轉移、化解掉,用愛的語言表達自己。任何關係都需要我們去維繫,包括我們最親近的人。當然,在處理情緒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把握原則,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應該一味的仍讓退步,把自己的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並提出明確的要求,讓雙方達到一種最舒服的狀態。

書中也對產生暴力情緒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我們有情緒、甚至生氣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準確尋找到需求非常關鍵,按照書中所講的方法讓雙方的情緒穩定下來是前提。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適用於各種類型的溝通,面對一些讓自己情緒不穩定的事情,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發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能讓雙方受到更大傷害。靜下心來尋根溯源,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剖析事物本身,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我們要做生活的主人,學會傾聽,培養自己的愛,讓身心得到更好的修行,遇見最好的自己。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句話一語中的,說到了點子上。

我們人類有很多感受,傷心呀,高興啊,失望啊等等,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話而引發,通常我們習慣把這種感受歸結於那些行爲或者是言語帶來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們有這種感受的。例如有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實我的這種感受,來源於我自身的需要(我做爲孩子的母親,我希望他們健健康康的)!這是我深挖之後發現的',這個真的需要練習長期的練習,形成一個習慣,一旦發現自己的感受及時去挖掘內心的需求,否則的話,我們還是非常容易把別人的一些言行當成我們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個心得就是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目前,我應該是處於第二個階段,面目可憎階段。有時候覺得日子過的就特別憋屈,特別委屈,原來自己是在犧牲自己,迎合別人,光爲別人的情緒負責,總想着讓別人滿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會好過一些。但是這樣做的後果,自己非但沒有更好過,而且確實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兒似的,不想讓任何人失望,那麼就只能委屈自己了。當別人一不高興,我通常會自責或者心虛。成長的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達到的一個階段,那個時候我們有愛有力量,我們樂於分享,樂於貢獻,樂在其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想要的就是那個香,我樂意要那個香!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非暴力溝通》是我在過去的20xx年所讀的書中最喜歡的一本,也認爲,在讀完第一遍後,它確實對於我個人產生了的影響和改變。它是我當初加入《媽媽你聽》全國讀書會大羣讀的第一本書,和其他羣裏的媽媽們每天讀書打卡,每次閱讀都能感受到收穫良多。每天讀書,也會特意留意觀察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日常,反思了自己與周圍人的相處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來自己與別人的溝通並不是真正的溝通,因爲最後的結果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使我們之間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們總以不是你輸就是我贏,或是兩敗俱傷收場。

把書讀了第一遍後我懂得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讓非暴力溝通順利進行的四個基本要素。我也把它運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有時孩子無理取鬧,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時候,有些話,從老人嘴裏說出來,我在以前可能會不高興立馬反駁,但是我現在不會,因爲他們說出的並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們說的不一定就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他們之所以感受到不滿意或憤怒的言論,只是因爲他們自己的觀察結果,給他們帶來的評價而已。當初因爲太喜歡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閱讀完第一遍之後,就在參與的同城讀書會中把它和其他人的書給交換了,目前它還是沒有被交換回來。

很高興,在進精進小組後,我還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閱讀這本書,但我不想耽誤進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樣的讀書進程,我就再在網上買了一本新的。因爲我認爲,這本書它是值得反覆去讀,多讀多領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爲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爲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爲參加了後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爲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於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爲只有行動纔是暴力的行爲,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着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於我們加深瞭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麼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爲。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並善於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後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後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咀嚼的書!(樑蓮)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兩本書了,跟着精進小組一起前行了兩個月了!今天讀了《非暴力溝通》深有感觸,覺得這本書太適合我了,我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會溝通,不會說話,說話性子急,有時候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發火。看了《非暴力溝通》,儘量學着溝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這裏動動,那裏動動,什麼都想動。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亂走。但是轉眼通過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當然最關心的是他所關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別出格了我會提醒他,因爲在家裏我很少讓他吃糖果。到了商場,導購桌子上放了一盤水果糖,導購給孩子吃了一顆,孩子吃了很喜歡吃,吃完還往口袋裏塞。我看着覺得臉都紅了,我對孩子說:“兒子!你這樣吃完了還往口袋裏塞別人會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臉色不好看趕緊都放下了,導購看見了說沒關係,糖果放在那就是給小朋友吃的。兒子比較愛面子在乎別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裏塞了。

兒子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優秀的,特別喜歡閱讀,上進心挺強的,對待同學和家人都比較友好。六歲半的孩子能夠靜下心把鉛筆字和毛筆字都寫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知道現在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改變了脾氣不驕不躁,孩子將會更加優秀!

感恩遇到精進小組,一起前行,共同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爲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

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現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爲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並不多。

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

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啓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

如書中所講,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現,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繫,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並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並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

這周我們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請求幫助、用全身心的傾聽以及傾聽的力量。當我看到難以承受的痛苦,感覺於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着,特別是針對於我們女性朋友們,往往把照顧他人當做最高職責,卻會忽視個人的需要。

在講解裏面的案例時,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時候家裏窮,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開口便會遭到反對或者各種理由搪塞你,漸漸地就不再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包括現在結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節別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會生悶氣,沒好氣的針對老公,情緒就會波動。看到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心裏想要的,也會莫名其妙的對孩子吼幾聲,所以讓自己成爲“情感的`奴隸”。

老公喜歡打遊戲,即便孩子寫作業,他只會沉浸在遊戲中,把遊戲聲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這個現象,就會有無名火涌上頭,不管孩子,不做家務,越想越氣之下,便是大發雷霆的對他說:“天天只會打遊戲,打遊戲。”而他看到我這樣,跟沒看到一樣,繼續玩,所以這樣的爭吵就會變得越來越多。現在我看了《非暴力溝通》以後,說話的語氣和情緒慢慢都會緩和一下,邊試着表達內心的想法,讓他知道我的需要。便會對他說:“我建議你把遊戲聲音關小點兒,這樣寶寶注意力纔會集中起來寫作業,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會那樣做,現在打遊戲都會關掉聲音,這真的讓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後有種愉悅的心情!

這讓我明白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是多麼的痛苦!直接說出來,還會獲得對方的積極迴應,讓自己成爲“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

回顧一下這兩個月的日子,感覺過的很快,其實虧了我進了精進八組,不然憑藉自己的毅力很難堅持每天看書,一個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較鼓勵很難堅持下去,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推遲吧!感謝這本書帶來我不一樣的觀點,畢竟我以前雖然生氣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表達過我內心的需求,也就沒有時刻理解別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該參加學校的考試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堅持寫寫作業看看書的,但是似乎她沒有這樣的想法,放學後看電視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幾次她都不爲所動,到吃完晚飯了她爸爸讓她去學習一會,結果她哭了。本來今天回家來給我看看她的試卷,考試比以前進步了,她跟我說她要明天爭取考試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興她這麼想。

我試着和她溝通,我說:“你是不是覺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試了寫不寫作業無所謂了?是不是這兩次數學語文考試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滿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鬆一下?”

我問的這些孩子都點頭,那麼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後來她跳到牀上,不誇張真的是跳起來的,她說羨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後說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話:“今天終於這麼早上牀了,還自己早早洗漱完畢。媽媽我好高興啊終於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個星期呢,不用寫作業想幹嘛幹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沒再催她寫作業,就今晚玩吧。實在是不好再讓她寫作業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0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站在制高點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爲幌子來回避責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教會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纔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無助於解決你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最後說出自己的請求,明確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慾,在生氣時會自然而然的批評、埋怨他人,這種發泄並不利於我們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打雷聽聲,聽話聽音”,真誠的傾聽他人的感受,進行反饋。

很高興你能看到這裏,這說明你已經開始準備做出改變了不是嗎?祝願你既能擺脫情感的束縛,又能不麻木可憎,成爲生活的主人,遇見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1

出於提高溝通技巧的目的拜讀了這本書,卻發現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認爲一切的溝通技巧都是爲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培養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理解、接納和愛,而不是強化溝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書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個模式的主要原則有點類似於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視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於內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對自己和他人內心聲音的傾聽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做好傾聽就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感受,更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終達到加深彼此聯繫、減輕雙方痛苦的目的。

我個人覺得文中有兩點很值得提起。第一,觀察不同於評論,聯繫自身的生活經歷,我們往往對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評價而不是單純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而評價,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有過於抽象和體現自己價值觀的弊病,在與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達自己的評價,很可能遭到對方在價值上的抗拒,從而增加彼此的隔閡。第二,區分請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認爲這很容易區分,其實不然,區別的關鍵不在於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是在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後你的第二個行爲對他的影響,譬如,你想對女朋友說,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電影,她在聽到你的請求之後表示很累,想在家裏休息,如果你對此的反應是,你對此很失望或者指責她的自私,那明顯不屬於請求而屬於命令了,對方即使答應去看電影,也是出於內疚或者擔憂的心情,而不是放鬆和樂意的心態。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2

【梗概】

“非暴力”一次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繫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後果也更加嚴重,因爲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爲作爲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衝突時,要學會傾聽,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係。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係,我們總以爲是他人的行爲引發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爲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瞭解瞭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於愛的目的發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瞭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描述真實發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別於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鬱(區別於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覆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麼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麼

以後看到我發消息有空時及時回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3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爲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爲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爲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4

這本書由老師推薦的,其實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則故事,但是卻覺得格外值得閱讀。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寫的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說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不希望在與他人接觸時受到傷害;同時當今的社會關係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他人做出評判以此來確認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於人類語言本身的缺陷,在溝通時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在溝通中改變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導致與人有效的進行溝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而非暴力溝通是增加與人溝通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

就拿我之前經歷的一件事情來說吧:學校組織了研學旅行,要出發時發現名單上並未出現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點煩躁,負責人讓我打電話聯繫老師,可我聯繫老師時,語氣既不尊重又處處展現着“暴力”,可老師那時的聲音聽起來明顯是被我吵醒,可我依舊得理不饒人,老師也依舊耐心指導我,幫助我。在我終於如願以償後,我才反應過來,自己當初的行爲多麼的不好,我就得老師和我說的一句話:“以後遇事要冷靜點。”確實,我是個不太能冷靜下來的人,我也後悔了,我爲什麼不能冷靜坦然地去處理問題,爲什麼要對他人使用“語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當時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語言暴力”,那結果是不是會不一樣?

《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值得我們仔細閱讀的書,用非暴力來讓愛融入世界。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對,在上班的時候寫讀後感有點不太地道。但雨聲加上耳朵裏穿來溫馨流淌的輕音樂,內心是滿滿的感動和感恩。

這幾年看了很多書,心變得越來越柔軟,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動容易看到美好的東西。雖然作爲人還是有很多難以消滅的弱點。這何嘗不是一種體驗。

本書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溝通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挖掘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說,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當時我還說,我不贊同這句話,當我能找到反駁你的理由時我再去反駁你。但,他是對的。無論這句話看起來多麼自私。

我們痛苦,難受,傷心,開心,委屈。很多人把讓自己有這種體驗的'原因歸結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內心,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害怕什麼。關閉了走去自己內心的大門,卻在別人面前攪亂是非。於是爭吵,暴力,冷戰。傷害了雙方。

閉上眼睛,好好去問問心裏那個聲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對方,不帶任何提前預見的標籤去體會對方。全身心的去幫對方找到他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用更真誠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會被打開。

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世界會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標籤:讀後感 非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