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表現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爲(what)

當我們表現得不完美,一般習慣自責,如對自己說,『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幹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於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爲出自羞愧或內疚,而不是愛,他們並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爲。

有哪些詞語體現了羞愧、自責?如,『應該』,『必須』,『真的』。

  爲什麼會自責?(why)

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爲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爲我們的行爲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呢?(how)

如果發現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爲,『我做那件事是爲了滿足什麼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儘管過去的選擇並不理想,但它也是爲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爲感到後悔的“我”(現在的)以及採取那種行爲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爲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爲此事不斷訓斥自己。後來明白了,爲什麼會責備自己粗心,是因爲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麼在匆忙迴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爲了滿足什麼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爲很看重回應他人的請求。由於這些考慮,態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爲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原來他認爲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後來他發現很欣賞孩子從學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校,但是現在孩子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爲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是爲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爲了錢,爲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爲了避免內疚,爲了履行職責……。

其中針對『爲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爲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爲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爲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爲是出於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這周繼續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說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經常在讀書時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今社會,人們可能習慣於圍繞個人利益去採取行動,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條件反射式的語言暴力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並不認爲自己的說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會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經常說話不經大腦考慮,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別人生氣了,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事後想想,一定是我的說話方式有問題,要不就是我說話語氣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時候是一個脾氣挺倔的人,說話也衝,經常一句話就把人噎住了,讓你不想再跟他說下去,因此媽媽經常氣的流眼淚。只要爸爸在家,我們都不敢大聲說話,更談不上歡聲笑語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媽媽說。

如今我們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瑣事,自然也就有爭吵,情緒上來的時候會不加思索的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發一頓火,但事實是對方並沒有因爲你的發火而有所改變,還是無動於衷,最後還把自己氣的夠嗆。

前幾天姐姐和姐夫因爲回家看老人的問題鬧彆扭。姐姐說:“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週末。”

姐夫說:“回家看爸媽還要挑時間啊?你就是不孝順。”

“我怎麼不孝順了?我給爸媽買的東西還少嗎?你憑啥這樣說我?”

就這樣兩人就吵起來了,姐夫打電話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們倆的樣子都有點苦笑不得,都幾十歲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還這樣。就跟他們說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要學會好好說話,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對方,學會換位思考問題。跟姐夫說:“不能給姐姐貼上不孝順的標籤,會破壞她的情緒,肯定會跟你反擊啊,要冷靜,你們都用暴力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啊,只會傷害對方,有話好好說。”事後姐姐還開玩笑的跟我說:“咱家人說話是不是遺傳啊?咋都跟老爸一樣衝呢?也難怪你姐夫生氣,肯定是我說話語氣太重了,一點就着,跟個炮仗一樣,那個男人會喜歡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善用語言,愛自己,愛家人,把愛溶於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作者還列舉了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來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踩過雷:

a.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警惕對他人進行分類和評判,比如“地域歧視”、“貼標籤”。

b.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矇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Dan Greenberg《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c.迴避責任:成長環境、他人行爲、上級命令、同伴壓力、規章制度、無法剋制的衝動等等都是迴避責任的藉口。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同樣我們也不用對別人唯命是從,要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d.強人所難:可以提出請求,但不要威脅或強迫他人。如果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確保我們清楚地傳遞了並不想強人所難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爲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爲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馬歇爾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有助於人保持人性。NVC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們已有的知識——關於什麼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幫助我們活出這一點。”就像作者在書中寫的:非暴力溝通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書裏面沒有學究式的細說這歷史是如何傳承的,從作者書中字裏行間我們可以體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積薄發。

有些人對這種溝通方式有些人覺得不以爲然,和那種強調推銷,強調話術,強調控制的理念比起來軟綿綿的。那我想說,你好好用用這種方式,再作比較。什麼理論都要回歸到實踐的檢驗中。

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很強大,這種溝通方式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不管是用於傾聽,還是用於表達。這四個過程可以概括爲兩大步,也是催眠中的兩個大原則:跟隨和引導。觀察和感受屬於跟隨,需要和請求屬於引導。在這種方式下,我們的心就變得無比的平靜和順從。很多厲害的溝通高手,比如心理諮詢師,談判專家,催眠師日用而不知。書裏講到的這種溝通模式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有譁然大悟的一種感覺。對於諮詢過程中的問答,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指導的書籍,看的有關書籍要不講的事無鉅細,顯得雜亂無章,要不就籠統的讓人不着邊際。而這本書讓我醍醐灌頂,對以前的有關知識上下貫通,把前兩者系統起來了。

這本書講的那種溝通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客觀冷靜,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會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對方的需要,感受到對方的愛。會讓我們彼此消除誤會,化解敵意,讓我們相互包容和接納,互助和友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自我評價方式往往導致自我憎恨,而無助於學習。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麪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爲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並允許這種覺察引發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於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發生的電信詐騙時事後第一反應就是自責、惱怒、恐懼,責備自己怎麼這麼愚蠢,怎麼這麼單純。在責備自己愚蠢和單純,我是想要滿足什麼需要呢?現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別人的前提下要學會保護自己。我爲了滿足什麼需要而會輕易相信別人呢?我想在我的潛意識裏信任和誠信非常重要,所以經常爲了滿足別人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這幾周參加讀書會學習《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最開始想要學習這本書是因爲老師在給我們做導讀時,提到要了解對方內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與對方溝通,而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戶拿了一個圖給你說:你幫我稍微修一下。其實他的需求是,你認真看一下,用心把圖改好看。而我們經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這就容易導致需求與解決方案不一致,出來的效果會讓客戶不滿意。當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現在常說的直男癌,這是需求的發出與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瞭解對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學習了這本書,我經常把“對方的需求是什麼”掛在心上,從近期的效果看,給自己的工作帶了比較多的幫助。

上週剛從書上學到的另外一點溝通用語:觀察與評價。

我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給人下定義,在定義中又很容易把對方的缺點放大,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我們的上司或者家人對我們說:你很不細心啊!這是對你的評價,我們聽了會很難過。如果他們說:這周工作中你在這裏,這裏還有那裏都做錯了,你很不細心啊。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確實不細心,心裏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了。只是換一種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學習非暴力溝通是多麼有必要啊~

學無止境,《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非常值得學習的好書,希望老師們一起參加,提升自我,讓生活工作中的溝通更加順暢。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隨意查讀者們的評論時,竟然看到不少人認爲本書在弱肉強食的快節奏的商業等領域不適用。還有人說,普通人來讀此書,想看到的是乾貨,是如何剋制自己的脾氣,和別人好好說話,而本書脫離中國社會舉例不合適。

恰恰相反的是,我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具有如此侷限性,我甚至覺得它是現在浮躁的中國社會極度需要的。即使在商業領域,也並不總意味着一定要強勢才行。現在社會爲了鼓吹效率,甚至贊同或默許命令、懲罰、說教等充斥着工作乃至家庭,這恰恰需要非暴力溝通,來敲醒我們。如果僅僅只是想要看到乾貨,那只是學習溝通技巧而已。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還看到很多讀書筆記,亦或思維導圖,把重點放在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這僅僅是本書的前半部分。的確,這就像中國人學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樣,直接、有效。但後面的部分就像,背會九九乘法表後,還要懂得兩位數、三位數的乘法應用,這樣才能將原理廣泛運用。我花一個月時間,每次回顧後再續讀,這樣看完全書後,真的認爲沒有一個內容是可以略讀快進的,我時常讀着讀着就發現自己被說中了。

總之,千萬不要被這本書的書名或者書評誤導,以爲這是部食之無味的工具書。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認知的點整理如下:

  一,先來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對她不做家務的兒子,使用非暴力溝通可以這樣說: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懂這樣客觀地表達:

1常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如說,米奇花錢大手大腳,觀察應該是,米奇上週買書花了一千元);

2將感受和想法混爲一談(如說,我覺得我吉他彈不好,這只是評價,但我們要表達的是感受,可以說,作爲吉他手,我很鬱悶、失落、厭煩);

3在感受表達完後沒有表達與感受相關聯的需要(如說,你無法來吃晚飯,我很難過。並要加上我難過是因爲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爲我本來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請求不夠具體明確(如說,我希望你經常做晚飯,不如說,我希望你每週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飯)

二,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談話技巧。

它真正指導的是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使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點了嗎?

它說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作用只限於表達自己和傾聽尊重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服務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非暴力溝通,對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

常聽父母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這種方式看似溫和,實則也是一種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內疚,調整行爲來迎合父母。孩子變得努力學習,僅僅只是爲了避免自己內疚,並不是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四,非暴力溝通非但不是用來改變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變的還是自己。

比如我們總以爲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因爲他人,但其實,是由於他人的某些行爲導致某些結果使得我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終歸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點的例子,父母把不快樂歸咎於孩子的行爲。父母如果與自己非暴力溝通會發現,可能是孩子成績差使他們的虛榮心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說明他們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們的信心受挫。瞭解到真實的感受與需要後,就能知道也許需要父母正視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沒想到,非暴力溝通並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着順從什麼。

作者在35年前發現自己不喜歡寫臨牀報告,他與自己用非暴力溝通,發現他不得不寫臨牀報告是因爲他想從中得到收入,瞭解了這一點,他居然就再也沒寫過一份臨牀報告!

非暴力溝通是使我們致力於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這樣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反之,如果我們的行爲是出於義務、職責、恐懼、內疚或羞愧,那麼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會變得枯燥無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說服自己,接受去做“應該”做的事。因爲他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獲得收入,不用寫無數的臨牀報告,他自己本身將獲得無法形容的快樂。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變成了好奴隸。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認識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一旦認識到社會文化的侷限性,我們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縛。

六,非暴力溝通,還能夠治癒自我,學會不自責。

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專注於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更有可能從這樣的自我評價中獲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責的自我評價,則是使我們羞愧並改變行爲,我們也就允許自我憎恨來引導自己的成長和學習。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它使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愧疚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七,學會了愛自己,再學會如何用非暴力溝通對他人。

比如面對他人嘲笑,不要僅僅看作是羞辱或攻擊,因爲這樣會使得自己過於惱怒或害怕,而無法傾聽對方。這時候應當停下來,可以換一個環境,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平靜下來,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瞭解並體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達前也可以試着傾聽理解他人。記得要大聲提出請求。

八,沒看這本書前,我不會知道,有效傾聽就能解決問題。

本書舉了一些有效傾聽竟然就能化險爲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溝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於不可逆的傷害,正是因爲他們用心體會即將施暴者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再主動表達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自己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識到我從前竟然不懂得什麼叫全身心的傾聽。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給予反饋,給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甚至是心理醫生,都應該考慮學會傾聽,用非暴力溝通代替診斷。

我還學習到在生氣的人面前,千萬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開頭。

九,引發了我不少育兒方面的思考,比如懲罰的侷限性。

目前,至少中國社會認爲需要適當的懲罰。作者再次給我敲響警鐘:懲罰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牴觸心理,使雙方的關係更加疏遠。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只是因爲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但急於求成的父母,選擇打罵孩子,這效果是立竿見影,但並不是唯一有效辦法,只是家長懶才選擇體罰的方式。孩子受到懲罰,想得更多的會是下次如何逃避懲罰,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義。而且孩子會因爲對體罰的恐懼而難以體會父母的愛,並同樣學着父母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除了體罰外,指責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比如如果孩子沒有照家長的話去做,父母可能就會說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懲罰是不給孩子某種好處,例如不給零花錢,在這種情形中變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

在實施懲罰前,請想一想:我希望他基於什麼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請試圖用非暴力溝通來使對方認識自己的需要。

總結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需要用客觀的表達方式。

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運用以上四點的談話技巧。它真正指導的是我們轉變 談話 和 聆聽

的方式,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專注於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對自己,並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着順從什麼,而是學會愛護自己,不再自責。對他人,全身心地傾聽他人的需要,比急於分析判斷來得有效。

非暴力溝通知易行難,尤其育兒路上,要時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懲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後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係僵化。

看着書裏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生一樣去壓着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說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麼處理衝突,怎麼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麼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因爲越親密越容易因爲愛而引發更多問題,也因爲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麼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麼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麼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麼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並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係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讓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別人。不妄圖改變他人,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求,幫助我們在誠實與傾聽的基礎之上與另一個生命建立聯繫。”——《非暴力溝通》

最近實習事情多,閱讀的進度有點緩慢呀。舔着老臉又來更新了,哈哈哈哈。不過我還是要試圖辯駁一下的,主要這書講在了我的心坎上,讓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敗的溝通,引起了很多共鳴,花好幾個小時可能纔看了一兩章。

感覺透過本書,讓我試圖想通了一些以前沒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爲什麼突然聊着聊着對方就生氣了;爲什麼你明明說了很多次,對方卻仍然無動於衷;你竭盡全力去做了,對方卻沒有任何迴應……接下來,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幾個點。

首先,透過這邊書讓我想到的是:原來我以爲的,和你以爲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時候,與人發生矛盾的根源在於:每個人的主觀評價準則、觀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經過大腦主觀加工後看到的客觀事實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矛盾的發生以及發生的程度取決於產生的差異的大小。

明白了這一分析路徑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看到一樣,但是主觀的觀念不一致之後導致產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處於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漩渦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燭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這個,更讓我覺得對人更不能亂下定論,儘可能全面客觀,長期的進行觀察,得到較爲可靠的結論。

觀察

這便引出了書中講的第一個要點“觀察”。觀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觀”,觀察體會自身的看到的,感覺到的,產生這種感覺的思想、心理過程,通過了解自身讓自己變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層次的需要和期待,爲溝通做好準備,感覺這和王陽明的心學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觀他”,雖然我們不是他人,更沒有讀心術,但是我們可以往常的溝通經驗和對對方大致的瞭解作出推論和猜測,去猜測對方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觀察,使得溝通變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過不斷的提問,友好、友善的猜想,漸漸磨平兩方存在的理解鴻溝,達到非暴力溝通上的第一步即雙方對於溝通的對象沒有太大的理解差異,或者說,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是一樣的。

感受

其次,透過作者講述的第二個要點“感受”,點明瞭我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時候能用直接說明真實想法來解決問題與誤解,我們卻爲什麼不願意將自己的感受,向對方和盤托出來表達自己的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反而是選擇隱忍,繼而考驗自己的耐心,最終可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突然爆發導致不可逆的暴力衝突?

通過讀書產生的疑問,我不經意在一次籃球場上體會到了這樣的心理活動。午後時分,我一人獨自在籃球場上進行投籃練習,周圍的人漸漸多的可以進行一場籃球賽。我對他們是完全陌生的,只能從他們的嬉笑聲中明白,知道他們是一夥的,互相都是熟悉瞭解的。比賽開打,我明顯感覺我被孤立了(注意這是我的感覺,並不能就說他們故意針對我,僅僅是從他們的觀念來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傳給熟悉的人會更好些),但人就是這樣,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講道理的,一種孤立,落寞,不開心的感覺就涌上心頭。我該怎麼做呢?是開口向他們說,“我感覺不太開心,因爲你們上場比賽中沒有傳一個球給我,我感覺到你們並不是很信賴我,我也很強,希望請你們相信我,我們一起打配合,如果你們有好的傳球機會時也能把球傳給我,我們一起加油。”可現實呢,我並沒有這樣說,反倒是更加鬱鬱寡歡,除了被動的防守,我毫無進攻慾望,使得他們加深了更不能把球傳給我的觀念,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第二場打完之後,我就氣呼呼的,提出說我不打了。內心更是在暗暗揣測,如果沒了我看你們怎麼打的報復心理(現在的我,覺得當時還是很幼稚的嘛)。其實,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可能僅僅是以爲我有急事要離開罷了,我所謂的“報復”僅僅是我自己給我自己加戲,傷害的僅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當時,爲什麼就沒有說出口?爲什麼就這麼懦弱?對方僅僅是一個我毫無利益衝突並不認識的陌生人罷了,如果面對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會說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難開“尊口”,陷入自我情緒的內耗?

我想這個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來的教育有關。我所瞭解到的傳統中國家庭式教育是帶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級壓迫的(防槓啊,笑哭)。父母對於孩子的說教是帶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進行“改造”,並不會很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們的附庸。當然我並沒有說我的父母不好,只不過我感覺有些時候,比如回想起他們曾經處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並不是很好,當然,他們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過不經意間還是能看到這樣的影子。這讓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綱常,要知道在封建社會中,雙方的溝通地位並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溝通話語,會壓迫人不敢輕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內斂。傳統中國講究要“忍”、“內隱”、要“以退爲進”、要“和氣生財”、要“寬以待人”。如果貿然吐露自己的感覺、感受似乎,這樣就顯得自己在“挑事”、太“矯情”、過於“冒犯”別人,只要沒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總會有這樣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覺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可能是傾向於“內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壞的想法都會被自己仔細揣摩,理清自己情緒的由來,理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最後自己將負面情緒消磨殆盡,不過這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每當我感覺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說的時候,總會有一隻手掐住我的喉嚨,彷彿在說也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擔心怕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後,遭到別人異樣的目光。

最後還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觀條件上了,很多時候,我們溝通的對象可能是與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級、老師、你有所求的人,會擔心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吐露之後,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有很多顧慮,那就更不會說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還是有些粗糙,還需要慢慢體悟。

需求

然後,第三個要點是發現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內心活動的人,纔會明白自己情緒波動之後的內心需求。無緣無故的生氣、失落,自己卻道不明說不透,沒有訴求那就自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產生的矛盾問題。需要別人不斷的猜測你的需求,那會增加溝通的難度,那樣反過來,你面對一個並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溝通的技巧,引導他們。但是我感覺其實大多數人可能也並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往往發泄一會,產生爭執最後表面平息,循環往復。我想如果再當一段親密的關係中,某方生氣卻從不告知原因,僅僅表達感受卻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訴求,一個勁的讓另一方去猜測,去哄;我想是難以長久的。有個異性朋友曾告訴我女生是用來哄的,我當時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現在回頭來看,怕是隻能解決一時的情緒問題,更深層次的發掘出對方的需求和對另一方的期待和訴求怕是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感情難得也珍貴,卻空耗在從長遠看,沒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謎中,不禁還是感到可惜。

請求

最後,第四個要點是採取平和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請求”、“期待”。這是我覺得很考驗溝通技巧的一部分。請求和類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使人有選擇,後者使人感到強制,不舒服。這是形成雙方溝通閉環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的要求,才能解決爭端與問題。我想人應該活在以理性爲主導的感性裏。理性對應着生存,感性對應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溝通是什麼?

當看完全書之後,我試圖給溝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個定義:在雙方共同確立的客觀實在的框架下,探求雙方由觀念的差異所引起感受與需求的不同,採取一系列溝通技巧以達成最大可能的共識,取得雙贏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講的“對生命的愛”。

那是種怎樣的愛?我想這是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態度,是一種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核心。這也呼應着我國古代哲人的爲人處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當你意識到對方和你一樣是一個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獨特想法的生命個體,你們一樣會呼吸,會思考,會哭、會笑,有夢想、有價值、有自己的需求……你們其實沒什麼不同。我現在深刻的感覺到,當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後,其實在你的眼裏他人或許就是另外一個自己——在生命的光譜下,你的投影。

合上書,彷彿多了層理解,窗外陽光嫵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作者提出了標準化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易於實踐。

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a.觀察:只表達你對他人所做事情的觀察結果,而不進行判斷或評價。

如何區分觀察與評價呢?觀察即事實,評價即意見。比如小明喜歡睡懶覺,A說“小明是個懶惰的人”,B說“小明今天上午11點起牀的”,那麼A是在發表評價,B是在描述觀察。

將觀察和評價混爲一談,他人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如果我們還不慎表達得言過其實,他人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願作出友善的迴應。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hnamurti

b.感受: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如受傷、害怕、開心、生氣等…

在表達時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輕易給自己或他人下定義。比如“我覺得自己是個loser”和“這項工作我一個月都還沒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敗。”,前者就是想法,後者纔是觀察與感受。

心理學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應的一種表現。

後者是指一個人的潛意識,會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比如一個對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親,總是擔心孩子出事,於是對待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孩子從而受到影響,下意識地常常將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印證母親的擔心是“正確”的。

當我們表達想法而非感受時,就容易讓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訴對方是什麼需要,導致了你的感受。

網絡上常流傳關於男女思維不一樣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麼對我愛答不理的,是不是不愛我了?,男生想的卻是:“今天意大利隊竟然輸了。”

雖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與其自己猜來猜去,不如告訴對方:“今天你沒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爲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當我們開始談論需要,我們才更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

d.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即你希望對方怎麼做,但避免變成要求或命令。

關於如何提出請求,有以下幾個要點:

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否則對方可能依然無法明白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滿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體而非抽象的行動請求,更可能得到滿足。因爲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體是什麼,別人就更難知道了;

請求對方的反饋,以免我們表達的意思和對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誤解;

瞭解對方的反應: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麼、是否接受了我的請求。

“我相信,提升溝通品質有助於建設一個有愛的世界。”

運用以上四個要素的前提,是我們發自內心想要關愛他人。實際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對四個要素的覺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更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最近着重看心靈類的書籍,是因爲看到了內心的問題。這本書教會我很重要的東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週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着小電視,裏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這樣的天災,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着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着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彷彿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於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爲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任的能力,畢竟沒什麼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纔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羣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着重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說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於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纔算是暴力行爲,但如果我說“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麼,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並且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說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表達感受。

③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提出具體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遊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就是:你玩遊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爲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①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④爲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說“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爲“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爲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於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裏,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麼”,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麼”。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迴避責任。

爲什麼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爲什麼要按老闆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爲。現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闆的要求是爲了什麼?

難道不是爲了保住工作?爲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爲了達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纔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爲都是因爲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闆,許多人認爲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他們的常用臺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麼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國小做暑假作業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爲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聽到批評,你會有什麼反應?

一般人都會條件反射式地申辯、退縮或反擊。

這是因爲我們常常把“我”和“我的行爲”混爲一談,認爲批評的聲音=否定的聲音。故被批評時,就覺得受到了他人對自己的否定,容易惱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開心的原因,也許和他人的言行有關,卻並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你自身的需要。當被批評時,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爲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認可。

如果打破習慣性防衛,開啓綠燈思維,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識地進行反駁,我們便能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新的體會。

同樣的,當我們試圖批評他人時,也要意識到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暗含了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過批評來表達主張,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聽了你的話,我彷彿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辯,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着痛苦或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言語築起心靈之牆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魯思貝本梅爾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會“上,好友們指出我的缺點:在表達上有時會忽略她們的感受,過於直接理性。

我其實也有察覺到,自己在親暱熟悉的人面前,說話容易不帶斟酌,更加只追求結果而不顧及感受。但以前並不覺得恃“親近”而驕有什麼問題,以爲互相瞭解脾性就不會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溝通》後,才真正意識到溝通實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練習,對所愛的人尤其應該注意溝通方式。因爲人們習慣把自己內心的小孩暴露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迴應和愛,那麼ta可能就會收回對你的信任,關上心門。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侷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從而體驗更和諧的關係。”

當我開始控制自己的語言情緒,學會表達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讚美,發現既表達自己,又讓他人感到被關愛,真是一件自由又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着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爲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爲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爲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纔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其次,“愛自己”的觀點給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爲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爲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爲不再是爲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或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爲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常看,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