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國小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爲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爲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爲拳腳相加纔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爲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爲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爲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爲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爲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爲“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爲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爲進行批評教育後,這位敬業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繫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着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幹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雲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嚮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着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酵、不斷折磨着丁某的神經。終於,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並不複雜深奧,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瞭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方在幹什麼並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週三次數學作業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說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於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於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爲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以後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藉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藉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爲一談。我們自以爲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並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傢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佈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並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於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爲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着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麼對方將傾向於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衝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衝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很多心理醫生都會推薦看這本書,因爲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確實很不錯。

讀完這本書,不僅可以用於和愛人、孩子進行親密溝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務談判中使用。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一詞的翻譯。也被很多人稱爲是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濃縮成八個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描述你的觀察,說出你的感受,表達你的需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溝通的時候,都不會描述自己的請求,比如經常會聽到別人說,“我希望你能過來陪我”

這個是一個很抽象的請求,對方肯定很難去猜,究竟是怎麼才能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會犯這個錯誤,提出抽象的請求,然後抱怨先生不懂得關心自己。

比如說你家寶寶把廚房的各類廚具都從櫥櫃裏拿出來玩,如果是你看見了。你會怎麼和寶寶溝通?

寶寶,媽媽看見你把這些廚房用具都拿出來,(觀察)媽媽差點兒踩到了,媽媽覺得廚房好亂,心裏不舒服(感受),媽媽喜歡乾淨的廚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嗎(請求)

所以當你看見孩子搗蛋,或者說有些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記得用這四個步驟來溝通,可以讓自己和對方,溝通更加順暢。

還有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切記不要將請求變成命令,比如孩子不聽你的話,不去收拾的時候,你就強硬要他去做,並且動武之類的。

這時候就是變成暴力溝通了,當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關係再次僵化。

非暴力溝通力最重要的應用也是培養對自己的愛,所以也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籤說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書裏還提到學會表達你的感激和謝意也有技巧,說出對方對我們有益的具體行爲,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的心情。

傾聽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學會讓對方儘量多表達,你不要急於給她提出建議和意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和體會。讓對方先傾訴,這樣比建議更能安慰她。

知秋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說你要實際去使用,當然你看完就忘,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溝通重在練習和耐心,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這周繼續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說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經常在讀書時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今社會,人們可能習慣於圍繞個人利益去採取行動,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條件反射式的語言暴力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並不認爲自己的說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會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經常說話不經大腦考慮,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別人生氣了,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事後想想,一定是我的說話方式有問題,要不就是我說話語氣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時候是一個脾氣挺倔的人,說話也衝,經常一句話就把人噎住了,讓你不想再跟他說下去,因此媽媽經常氣的流眼淚。只要爸爸在家,我們都不敢大聲說話,更談不上歡聲笑語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媽媽說。

如今我們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瑣事,自然也就有爭吵,情緒上來的時候會不加思索的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發一頓火,但事實是對方並沒有因爲你的發火而有所改變,還是無動於衷,最後還把自己氣的夠嗆。

前幾天姐姐和姐夫因爲回家看老人的問題鬧彆扭。姐姐說:“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週末。”

姐夫說:“回家看爸媽還要挑時間啊?你就是不孝順。”

“我怎麼不孝順了?我給爸媽買的東西還少嗎?你憑啥這樣說我?”

就這樣兩人就吵起來了,姐夫打電話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們倆的樣子都有點苦笑不得,都幾十歲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還這樣。就跟他們說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要學會好好說話,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對方,學會換位思考問題。跟姐夫說:“不能給姐姐貼上不孝順的標籤,會破壞她的情緒,肯定會跟你反擊啊,要冷靜,你們都用暴力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啊,只會傷害對方,有話好好說。”事後姐姐還開玩笑的跟我說:“咱家人說話是不是遺傳啊?咋都跟老爸一樣衝呢?也難怪你姐夫生氣,肯定是我說話語氣太重了,一點就着,跟個炮仗一樣,那個男人會喜歡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善用語言,愛自己,愛家人,把愛溶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