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溝通心理學讀書筆記

從心理髮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母親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是連在一起。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分享的溝通心理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參考。

溝通心理學讀書筆記

  溝通心理學讀書筆記

1.利用“居家優勢”

鄰居家的一棵大樹盤根錯節,枝葉茂盛,遮住了你家後園菜地的陽光,你想與他商量一下這個問題,是應該到他家去呢,還是請他到你家來?

心理學家拉爾夫·泰勒等人曾經按支配能力(即影響別人的能力),把一羣大學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後各取一等組成一個小組,讓他們討論大學十個預算削減計劃中哪一個最好。一半的小組在支配能力高的學生寢室裏,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學生寢室裏。泰勒發現,討論的結果總是按照寢室主人的意見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學生。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在別人的環境中更有說服力,在日常生活中應充分利用居家優勢,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辦公室裏討論事情,也應儘量爭取在中性環境中進行,這樣對方也沒有居家優勢。

2.修飾儀表

你想上級在申請書上簽字,你是不顧麻煩,精心修飾一下儀表呢,還是相信別人會聽其言而不觀其貌?

我們通常認爲,自己受到別人的言談比受到別人的外表的影響要大得多,其實並不盡然。我們會不自覺地以衣冠取人。有人通過實驗證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尋求路人的幫助,那些儀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邊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

3.使自己等同於對方

你試圖鼓動一夥青年去清掃某塊地方,而他們卻情願到別的地方去,你怎樣引起他們的興趣呢?

許多研究者發現,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例如,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甚至身體姿勢、呼吸等也無意識地與顧客一致。這是因爲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一個造酒廠的老闆可以告訴你爲什麼一種啤酒比另一種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

4.反映對方的感受

你準備拜訪隔壁新搬來的一對夫婦,請他們爲社區的某項工程募捐,用哪種方法最好呢?

平庸的勸說者是開門見山提出要求,結果發生爭執,陷入僵局;而優秀的勸說者則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氣氛。如果主人爲某事煩惱,你就說:“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會這樣。”這樣就顯示了對別人感情的尊重。以後談話時,對方也會加以重視。

當然,優秀勸說者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會遭到別人的反對。這時老練的勸說者往往會重新陳述對方的意見,承認它具有優點,然後才指出自己的意見更好,更全面。研究證明,在下結論前,呈示雙方的觀點,要比只講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5.提出有力的證據

你準備參加某次決策會議,爲一項不爲大家重視的事業爭取更大的一筆錢款,什麼樣的證據最有說服力呢?

如果向聽衆提供可靠的資料而不是個人的看法,你就會增加說服力。但要記住,聽衆受到證據的影響,也相同程度地受到證據來源的影響。在一項實驗中,讓兩組被試聽到關於沒有處方是否可以賣抗阻胺片的爭論,然後告訴一組被試說可以賣的證據來自《新英格蘭生理和醫學月刊》(這是虛構的),另一組則被告知證據來自一家流行畫報。結果發現,第一組比第二組有更多的人贊成,沒有處方也可以賣抗阻胺片。因此,引用權威更能消除聽衆的先入之見。

6.運用具體情節和事例

你刊登廣告,推銷某種藥品,是把藥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詳細介紹一番好呢?還是介紹某個患者使用後如何迅速痊癒的事例好呢?

優秀的勸說者都清楚地知道這樣一點:個別具體化的事例和經驗比概括的論證和一般原則更有說服力。因此,你要多賣掉藥品,你就應酌情使用後面一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說服別人,你就應旁證博引,使用具體的例子,而不一味空洞說教。

總之,說服別人,贏得贊同的能力並不是神祕的天賦,通過學習一些社會交往技能(當然首先要觀點正確),我們就可以增強自己言談的說服力。爲了堅信這一點,你不妨試一試。

人際關係差?往積極地方想

工作的壓力經常讓人焦躁,進而會影響人際關係。總有人向我抱怨跟同事的關係難處,其實在我看來,和同事相處好,最重要的是凡事往積極的地方想。

我在企業工作的時候,到了年底,總有大批項目報告要總結。由於時間緊、要求高、任務量大,每個人都難免有些焦躁。一次,因爲數據錄入的工作沒人做,同事和我吵了起來。由於這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所以我當時很生氣。但冷靜後想想,事情總要有人做,而且這個環節完不成,我負責的後期整理和總結工作就沒辦法開展,最終吃虧的還是我。想到這裏,我也不和同事賭氣了,調整好心態開始工作。後來,同事主動向我道歉,矛盾化解了,我倆在工作中的配合也更加默契,任務完成得更順利。

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人們總會因爲壓力或焦慮而影響情緒,甚至大發雷霆。發脾氣是人之常情,但這麼做能解決問題嗎?顯然不能。不良情緒特別容易影響個人與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態度。一次做項目,領導對我的報告非常不滿意,狠狠地訓了我一頓。當時,我的心情差到了極點,但工作還是要做。稍事休息後,我調整了下心態,繼續工作,最終將項目順利完成。事後想想,領導有領導的壓力,假如我第一次做得足夠好,領導自然不會無緣無故訓我。回過頭再看,每次修改後的方案的確比之前更好,而人的.工作能力提高正是這麼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想到這裏,我反而慶幸能遇到這麼認真的領導,讓自己成長。但我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問題:員工工作做得不好,指出其不足即可,過度責罵會影響情緒和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現在,我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團隊,奉行“凡事往積極的地方想”這一原則。有時也會遇到員工不能按時完工的情況,此時我總會先肯定他們的努力,因爲我相信他們都是認真努力的人。隨後,我纔會指出他們的問題。總體而言,我對我的團隊很滿意,而且只有凡事往積極的地方想,事情纔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人際心理:朋友間的楚河漢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心理空間。

從心理髮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母親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是連在一起。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與母親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着成長得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連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界限不清楚的狀況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係中。具體表現是:一方面,他會過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分地渴望他人瞭解自己,並過度地依賴他人,希望他人在本來該自己做出決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決定;另一方面,他會過多地想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以便獲得與別人融爲一體的感覺,還想別人依賴自己,希望參與別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決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內心裏,總是存在着成長與不成長之間的衝突。成長的力量當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經有科學家做過植物成長的力量的試驗:用一些較薄的鐵條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長大,輕而易舉就把鐵條繃斷了。然後逐漸增加鐵條的厚度,直到鐵條的厚度到了預計值的十倍時,纔沒有被繃斷。植物的成長的力量都如此驚人,人的成長的力量就根本無法測量了。想想一個一歲的小孩能做什麼,再想想一個三十歲的男人能做什麼,就知道成長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不成長的力量同樣也是很大的。這是因爲,不成長有很多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安全。小孩在學步的過程中,走幾步就回頭,抱住媽媽的腿,那是爲了安全;再長大一點,打開自己家的房門,看見有陌生人走過,把門一關,又跑回來抱住媽媽,那也是爲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與媽媽融爲一體,就什麼都不怕了。這種心理會保持到成年,一個沒有充分成長的成年人,他會下意識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人,就會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了。成長從來都是以喪失安全感爲代價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人對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對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強大到與成長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長或者說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想象的、虛假的溫情。從生理的角度看,在我們用手觸摸邊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時,我們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較少有交流的體驗。但當我們觸摸一件軟的、毛茸茸的物品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與該物品在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種意義上的溫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們覺得與一個人沒有邊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地感到來自他的溫情,即使這些溫情是我們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暫時幫助我們抵禦人世間的風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控制他人。當然,這種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虛假的。需要這種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態度,這樣可以讓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這些好處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好處。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這樣的安全感是很不穩定的;假想的溫情,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會露出其本來的面孔,結果是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會使人覺得自己對他人有巨大的權力,這遲早會導致關係的破壞。不僅如此,在他控制別人的同時,他自己實際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時常會有被別人控制的感覺,言行舉止都會過多地考慮別人會怎麼想,就好像在爲別人而活着。

只有成長本身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爲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穩定可靠。當然,即使是一個成長得很好的人,也會需要溫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溫情是真實的,不帶任何虛情假意。至於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爲行政首腦對下屬的必要控制),他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別人對他的態度的好壞,對他的自信心沒有任何影響。

要在心理上劃清與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爲上與別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後一條一條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畫上清楚的線。這樣做會有一些痛苦,但也會有更多的成長的喜悅。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並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別人,也就是說,他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擔一切,拒絕別人在情感上和行動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個人與他人接近,但沒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沒有近到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還是他,別人還是別人;與此同時,他也不會離別人太遠,不會遠到喪失愛自己想愛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他會從別人那裏獲得不虛假的安全感與溫情。

即使在夫妻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朋友之間,每個人也都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種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遲早會對身處這種情感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造成傷害。也許有人會說,在這樣親密的關係中把界限弄得那麼清楚,會不會使關係變得很冷漠?回答是不會。因爲自我界限清楚,並不意味着沒有情感。而且,兩個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纔是最深厚、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

讓我們近一點吧,因爲我們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或者我們互相離遠一點吧,但是不要遠得在我們彼此需要愛的時候,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人際關係不好易引發學生焦慮

大家對於“考試焦慮的原因”這個話題也許已經很熟悉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壓力太大了,競爭太厲害了,殊不知的是人際關係問題引起學生考前焦慮在中、大學聯考試焦慮中佔了很大的比例。下面就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與大家一起分享:

情況一:某某同學原來跟我非常要好的,但是最近不知道什麼原因,都不理我了,而且還帶着其他同學一起疏遠了我,我現在心很急,不知怎麼辦纔好?

分析:經過進一步瞭解來訪者的情況,明白了是她童年的創傷,使得她與父母的溝通不好,所以非常渴望從同伴身上找到良好的溝通,但是她不知道自己內心存在着很大的認知偏差,她認爲:我付出了這麼多,應該要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非常計較的情緒和行爲,使得同伴離她而去。對這位來訪者進行了幾次沙盤遊戲治療和認知的調整以後,情緒基本穩定下來。

情況二:我與我的男朋友經常吵架,每次我都是以失敗告終。事因是這樣的:當我看到或聽到男朋友與其他女同學說話或開玩笑時,我就會心驚膽顫,接着便會對他有些不合理的要求,這時候他也不會讓着我,結果就吵架了,整個過程經常在我的學習生活中出現,嚴重影響了我的大學聯考複習。

分析:從與她的面詢中瞭解到,來訪者認識到是由於從小父母非常地疼愛她,甚至有些溺愛,所以纔會出現現在的任性、強勢心理,產生了“男朋友只能屬於我一個人”的錯誤認知,並且當男朋友稍微有點不順着自己,就會跟他吵架,她忽視了男朋友也是獨生子女,也是父母的寶貝。雖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知,但就是無法改變,在大學聯考的關鍵時刻,怎麼能調節自己是最重要的。這位來訪者有強烈的求助願望,這點足以證明她的心會慢慢平靜下來。

情況三:我與同班的幾個同學成績都很優秀,相互競爭非常厲害,今年就要會考了,我們的競爭更加明顯了,我幾乎每天都在關注對方在做什麼?有一天發現他們幾個在一起講話,好像聽到在講我的壞話,就跟他們爭吵了起來,從那以後我們的關係就非常緊張。

分析:很清楚地可以看出,這位來訪者是由於嫉妒心理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影響了自己的考試複習,產生焦慮的情緒。中國人的嫉妒心理特別強烈,如何將自己的嫉妒心理化爲努力的動力,這是非常關鍵的,否則將會害己又害人,嚴重的還會危害社會,這位來訪者就是害苦了自己。但後來經過諮詢他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考前的心理狀態調整得不錯。

悲傷不傲慢 最宜搞人際

雖然當代社會往往會宣揚“做人要樂觀”,但美國的科學家認爲,這也不完全正確。據1月16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紐約大學心理衛生系教授沃克·福特的研究小組發現,悲傷帶來的負面情緒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環節,是人天生的自我保護功能。換句話說,悲傷也許對健康有益。

人都經受過困難的事情,比如關係破裂、親人去世,還有在現階段全球金融危機中失去工作。“但不要抑制悲傷,把它釋放出來。”福特教授說,悲傷能讓人變得堅強,更有能力面對挑戰。很多成功的人,都會在回憶自己的艱辛歷程時表示,曾受到精神和悲傷的情緒困擾。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採取藥物來抵抗悲傷和抑鬱,這是錯誤的做法,它甚至可能會影響人類情緒的成長。”福特教授認爲,用藥物治療悲傷等同阻止自己接受痛苦。

悲傷可以帶來保護作用,福特教授認爲,強烈的悲傷情緒阻止很多正常機能的運轉,讓我們不得不停止正常的工作,避免同類事情的發生。也可以說悲傷給我們的心理起到了威懾作用。研究還發現,悲傷時最適合搞人際關係,因爲悲傷讓人不再傲慢,變得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