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自我評價方式往往導致自我憎恨,而無助於學習。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麪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爲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並允許這種覺察引發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於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發生的電信詐騙時事後第一反應就是自責、惱怒、恐懼,責備自己怎麼這麼愚蠢,怎麼這麼單純。在責備自己愚蠢和單純,我是想要滿足什麼需要呢?現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別人的前提下要學會保護自己。我爲了滿足什麼需要而會輕易相信別人呢?我想在我的潛意識裏信任和誠信非常重要,所以經常爲了滿足別人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於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裏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後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繫。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說,是印象最爲深刻的: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判斷等,但是也許他人需要的僅僅只是得到充分的傾聽,得到來自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三是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當我們表現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於內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自心底的出於對自己的愛,出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後,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尾所說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體會對方,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麼,並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

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並沒有傾聽他們。傾聽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後,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在提問前先提及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將鼓勵他人主動表達自己。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換一個環境。

傾聽使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並瞭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傾聽幫助人們治癒心靈的創傷。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

評價自己的行爲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來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爲不再是爲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

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確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呀。分享讀完書以後幾點收穫:

1.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爲了指導我們轉變談話與聆聽的方式,通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使我們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能傾聽各自的心聲,也能夠理解彼此的需求,從而提出請求,最終達到談話的目的。

2.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語言看似沒有什麼大礙,卻時常會戳中對方的痛處,引起別人的痛苦。

3異化的溝通方式矇蔽可我們對他人的愛,其中包括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論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大多數人喜歡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評價別人,舉個例子,老師今天佈置了很難得作業,學生就會覺得“老師太過分了”,實際上學生也就是評價者不願意做作業而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並不是“老師太過分了”),或者是強人所難(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做什麼,如果不做的話,就會受到懲罰等)。

3.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是觀察,在這個過程中,重點要學習區分觀察和評論。舉個例子:

有個人有時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這是我們的客觀觀察)他是一個懶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爲被我們稱之爲懶惰?)所以在說明自己觀察後的看法時,可以加上“我覺得”,同時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要有所依據。

4.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步驟是表達感受。這個過程中需要明白評價≠感受,舉個例子,全職主婦對自己先生的評價“我的先生像一堵牆”,這樣一說先生可能會否定自我,從而影響夫妻的親密關係。如果太太能夠這樣表達“我感到很孤單,希望你能夠抽空多陪我說說話”,這樣不僅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並且能夠得到積極的迴應。

5.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步驟是表達請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在這個過程中,請求越具體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個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說說話”,同時,爲了明確是否達到了談話的目的,可以請求對方的反饋,如果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給予反饋,反過來去詢問對方的感受,心情,傾聽對方的需求。

6.傾聽別人時,我們也需要給他人反饋,明確我們已經聽懂了對方的意思,或是將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達,有兩種方式:談話的氣氛會變得輕鬆;對方停止了談話。

我們也會有痛苦得無法傾聽別人的時候,此時有三種方法:學會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傾聽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大聲地提出請求;當對方的情緒和你一樣,都比較激動時,換一個環境,冷靜下來之後再重新回到對話中。

7.愛自己,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有助於幫助自我成長。

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會憤怒,往往是因爲自身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他人憤怒,容易使我們時刻想着如何讓別人受到懲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將“因爲憤怒而想着如何讓別人受到比懲罰”這樣的想法轉換爲思考“我們自身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憤怒了呢?”

充分表達憤怒的幾個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8.進行自我評價時,我們容易由於自責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責也是尚未滿足的需求的可悲表達,這時我們應該學會明白自身需求,學會充分體會內心的渴望,尋求方法去滿足自身需求,這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樣的負面情緒。

非暴力溝通使問我們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麼病,而是瞭解彼此的需求,這樣會使內心變得平和。

9.表達感激的時候,有三個部分:對方做了什麼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現在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時候,要學會與他人一同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過分謙虛。

附錄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應該是全書最精華的總結啦,順便粘貼過來:

非暴力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爲:“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

(2)感受對於這些行爲,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爲)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爲我需要/看重……”

(4)請求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爲,“你是否願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或指責

(1)觀察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爲:“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

(2)感受對於這些行爲,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嗎?”

(3)需要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爲)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爲你需要/看重……”

(4)請求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爲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最近着重看心靈類的書籍,是因爲看到了內心的問題。這本書教會我很重要的東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週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着小電視,裏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這樣的天災,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着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着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彷彿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於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爲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任的能力,畢竟沒什麼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纔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羣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着重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導致對方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比如有時候我會對我老婆說,你最近脾氣很大啊,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看完本書以後,我會這麼表述: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對我說話都很大聲,是不是我做什麼事情惹你生氣了?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於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麼,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麼。比如說,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說“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我們想好好溝通:

最近讀完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於溝通的認知完全是轉了一個方向。原以爲認真的傾聽、誠摯的交談、平等的對話,達到交流信息和增進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溝通了。可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溝通和交流卻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輕鬆自如。當遇到無法暢快溝通的對象,或者雙方都有溝通意願,溝通過程卻不愉快,甚至不歡而散。

我許多年前曾讀過一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書,這本書介紹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順暢溝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親密關係,女人需要讀懂火星的語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達方式你纔不會錯怪女人。

可見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爲什麼會我們想好好的溝通卻總是詞不達意呢?如果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論性指導你更好地溝通的書籍,那麼《非暴力溝通》則是一本可以指導你去實踐的溝通練習手冊。

對“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爲“非暴力”就是不運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一言不合”就動手,這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情形。你肯定也經常聽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常說的一句話:“你再不聽話,我就揍你了。”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溝通方式,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暴力的理解太膚淺了。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身體暴力”外,還有一種“隱蔽性的暴力”是經常被我們所忽視的。這種隱蔽性的暴力對精神造成的傷害是不易察覺的,除非我們表達出來。隱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語上的傷害可能沒有身體暴力那麼直觀,但它的累積效應往往以身體暴力的形式體現。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有些話真的很傷人,但我們常常以一笑而過的方式將真實的情緒掩藏了起來。卻不知道傷害已經造成,只是我們採取了無視的態度而已。

當明白了隱性暴力纔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隱蔽性暴力對精神的傷害,我們需要修煉非暴力溝通的交流方式。那什麼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當一個人內心沒有暴力時,自然而然的友愛狀態。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關注與愛。運用非暴力方式溝通,我們會去聆聽自己和他人深層的需要,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聽,讓我們發現自己對生命深深的愛。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懼,那麼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溫暖。

是什麼矇蔽了愛?

是什麼讓我們難以體會到彼此心中的愛?盧森堡博士認爲是一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矇蔽了愛,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爲的責任意識,造成了心靈之間的隔閡。

哪些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評判。舉幾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就使用的道德評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沒良心了。”

“你太不負責任了。”

“你太沒擔當了。”

……

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會被我們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這種評判方式中隱含着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但是卻難以使我們真實的願望得到滿足。如果對方出於恐懼或者內疚來迎合我們的評判,遲早會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友好。屈服於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會心懷怨恨或者厭惡自己,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和溫暖。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德理論和價值判斷,不要將道德評判和價值判斷混爲一談。對於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爲,輕易地將其上升爲道德評判,語言的暴力在無意識的行爲中就產生了。

學會用愛的語言來溝通,我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價值觀,但是不要去指責他人。

第二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如果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我們的生活中總存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當你在做這種比較時,先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是關愛、是孩子的自律,還是其他被我們忽略的需求。不要讓比較掩蓋了我們的真實需求,卻將怨恨和責怪的雜草撒在了愛的田野裏。

第三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迴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我們卻在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等這一類短語。

比如說,“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讓我傷透了心。”

這種說話方式在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其實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做出選擇的權利,對,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那爲什麼習慣這樣說呢,是爲了推卸責任,不想爲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責。

第四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強人所難。許多人都認爲,教育的職責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懲罰。

大多數父母都會用各種各樣的規則來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懲罰來教訓他們。實際上,孩子們總會想出別的辦法來對付我們。我們最終還是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個人有選擇的權利,且是爲了追求幸福,而不是爲了逃避懲罰,而選擇他想要的生活,或許他的行爲就符合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的結果。

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的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見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爲,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可是區分觀察和評論卻是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我們開始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開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引導着,個人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

體會不到自己真實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現象,我們常用“我覺得……”這個句式說出的並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們的想法。當接着追問真實感受是什麼時,我們茫然不知所措,真實感受去哪了,被我們忽略了。

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卻是我們敞開心扉與人順暢溝通的關鍵一步。在溝通過程中道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是在卸下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鎧甲。

如何區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你認爲這句話是在表達感受嗎?不是,這是發言者的自我評價,他沒有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這一句同樣沒有表達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評價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經習慣穿着評價的隱形衣卻以感受的角色擾亂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不自知。我認爲感受是真實實在的,想法是虛無飄渺,感受能讓情感流動,讓愛自然揮發。想法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責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或者厭惡自己。責備他人常常會引起他人的申辯反駁,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真實的需求被解讀。

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對他人的批評表達了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要。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並將它準確表達出來,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

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會認識到所謂的將心比心,我們無法犧牲他人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要說出自己的請求。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時,總是期待有所迴應,對自己的需求認識的越深刻,提出的請求就越明確,越具體,這樣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迴應。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強他人,在表達自己的願望時會習慣使用請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區分請求與命令呢?請求如果沒有被滿足,如果緊隨其後的就是批評和指責,那麼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的願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們認爲我們是在強迫他們,就越不願意滿足我們的願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學會傾聽,傾聽自己或他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要,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們的生活,而非是指責、命令、內疚、自責、恐懼、強迫、無視等主導我們的生活。當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愛會使心靈的創傷痊癒。當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讓傾聽和理解代替指責、命令和強迫,讓由衷的互助自發產生。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作者還列舉了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來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踩過雷:

a.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警惕對他人進行分類和評判,比如“地域歧視”、“貼標籤”。

b.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矇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Dan Greenberg《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c.迴避責任:成長環境、他人行爲、上級命令、同伴壓力、規章制度、無法剋制的衝動等等都是迴避責任的藉口。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同樣我們也不用對別人唯命是從,要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d.強人所難:可以提出請求,但不要威脅或強迫他人。如果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確保我們清楚地傳遞了並不想強人所難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爲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爲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後來,我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況相通,樂於互助,也即“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著)認爲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方式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這種溝通方式可以讓人們誠實清晰的表達,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能夠

1、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

2、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

3、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4、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

5、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說明:母親對孩子說“孩子,看到桌子下的兩隻髒襪子(此刻的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況相通,樂於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也可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衝突。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作者提出了標準化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易於實踐。

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a.觀察:只表達你對他人所做事情的觀察結果,而不進行判斷或評價。

如何區分觀察與評價呢?觀察即事實,評價即意見。比如小明喜歡睡懶覺,A說“小明是個懶惰的人”,B說“小明今天上午11點起牀的”,那麼A是在發表評價,B是在描述觀察。

將觀察和評價混爲一談,他人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如果我們還不慎表達得言過其實,他人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願作出友善的迴應。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hnamurti

b.感受: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如受傷、害怕、開心、生氣等…

在表達時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輕易給自己或他人下定義。比如“我覺得自己是個loser”和“這項工作我一個月都還沒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敗。”,前者就是想法,後者纔是觀察與感受。

心理學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應的一種表現。

後者是指一個人的潛意識,會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比如一個對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親,總是擔心孩子出事,於是對待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孩子從而受到影響,下意識地常常將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印證母親的擔心是“正確”的。

當我們表達想法而非感受時,就容易讓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訴對方是什麼需要,導致了你的感受。

網絡上常流傳關於男女思維不一樣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麼對我愛答不理的,是不是不愛我了?,男生想的卻是:“今天意大利隊竟然輸了。”

雖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與其自己猜來猜去,不如告訴對方:“今天你沒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爲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當我們開始談論需要,我們才更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

d.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即你希望對方怎麼做,但避免變成要求或命令。

關於如何提出請求,有以下幾個要點:

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否則對方可能依然無法明白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滿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體而非抽象的行動請求,更可能得到滿足。因爲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體是什麼,別人就更難知道了;

請求對方的反饋,以免我們表達的意思和對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誤解;

瞭解對方的反應: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麼、是否接受了我的請求。

“我相信,提升溝通品質有助於建設一個有愛的世界。”

運用以上四個要素的前提,是我們發自內心想要關愛他人。實際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對四個要素的覺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更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叮咚”,拿起手機,我掃了眼微信,是好友麗麗發了張聊天截圖給我,第一反應是她和男友又吵架了,打開圖片仔細一看,果然猜中,火藥味還挺重,來回好幾個回合,但是誰都不示弱,說的話一句比一句狠,讓人氣的要爆炸。

“什麼情況?”

“我要跟他分手!”

“……大姐,又要分手?這次又爲啥?”麗麗和男友已經相愛相殺三年了,每次吵架都要鬧分手。

“你看看我發你的聊天截圖,他對我說話越來越不耐煩了,句句傷我的心,嗚嗚……”

我再次打開截圖,認真看了好幾遍,那些話語讓我想到兩個字-“暴力”,這些話就像一顆顆子彈,直擊對方的要害,讓人傷心欲絕,愛意全無,比肉體暴力更讓人難以忍受。

當下好友情緒激動,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靜靜聽她傾訴,情緒穩定之後給了她一個建議,讓她和男友和好之後能一起讀讀《非暴力溝通》,嘗試用愛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和傾聽對方。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它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讓我們能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實現更加有效的溝通。

初心是爲了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

起初讀這本書,是爲了和父母有更好的溝通,因爲長大之後,許多觀點和父母有了分歧,但是又不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傾聽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少做交流或者發脾氣解決,鬧得雙方都掃興收場。但是去年發生的一件事很觸動我,讓我決定好好讀讀這本書。

有一次逛街,在一家服裝店裏,一對父子正在挑選衣服,父親看上去有六十幾歲,兒子有四十幾歲,穿衣打扮都很樸素,兒子很孝順,一直轉來轉去,幫父親挑選衣服,還時不時拿着衣服在父親身上比劃比劃,興奮的像個小孩。可是父親卻一臉愁容的看着這些衣服,擺手說不試,說自己不缺衣服,服務員則在一旁勸說,說兒子一片心意,老人家可不要辜負。後來在兒子和服務員的頻頻勸說下,父親終於答應試試,兒子眼光不錯,穿着挺合身,兒子連連誇好看並問父親喜歡不,而父親此時並沒有關注衣服,而是一把脫下衣服,忙看價格標籤,嘴裏還問服務員這衣服貴不貴,這下可惹怒了兒子,兒子一把用手打了父親拿着標籤的手,生氣的說,“問你喜不喜歡這衣服,你管他價格幹嘛,你兒子我買的起,最煩和你一起買東西,買啥都捨不得,畏畏縮縮!”父親有些尷尬,服務員忙着安慰大爺,忙說這衣服不貴、今天還有打折活動,但老人家卻一臉難過,絲毫沒有兒子盡孝的喜悅。

看到這一場景,我有些傷感,其實兒子有出息了想給父親買衣服儘儘孝心本是一片好意,而父親一輩子吃苦過來捨不得破費也是情理之中,但兒子粗暴的溝通方式,實在讓父親有些難堪,也讓父親無法愉快的接受這份孝心。

後來,我也想到了自己,有時脾氣急,沒有耐心去和父母解釋,一步步讓他們明白我爲什麼這麼做,想一出是一出,做什麼決定他們都是最後知道的人,如果他們反對或者唸叨,我又會覺得他們不理解我,然後雙方都痛苦,而這本書給了我解決的辦法。

誠實表達自己,耐心的告知他人我們具體的需求

今年元旦回家,想着給老媽買件羽絨服,但是老媽向來節儉,估計嫌專賣店的衣服貴,肯定不願意,但是別的店裏的衣服我又擔心質量一般,想着如何說服她,另外,也希望給她買件她真心喜歡的,而不是因爲價格便宜,避免之前那對父子的尷尬場面。於是買衣服的前一天晚上我就開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把我希望買件質量好的、耐穿的衣服,所以打算就帶她逛逛品牌店的需求告訴她,她表示理解,但是她有價格過高的擔心,於是我解釋說元旦這些店一般都有打折活動;而且材料好、耐穿、暖和,價格自然高一些;到時候如果看上,我們看看材料和價格,多逛幾家店,挑件性價比高的;最重要的是給機會讓我表現表現。老媽聽完我的耐心分析,表示明天不會有顧慮,於是第二天我們愉快的完成了購物,母親感受到了我的心意,而我也心滿意足的爲她添了新衣。但是如果我不提前和她溝通,一意孤行,第二天可能大家都心不甘情不願的,老媽抱怨我不當家不知節儉,我抱怨她不明白我的一片孝心,最後大家難免不歡而散,越來越討厭一起購物。

因而和家人溝通時,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並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只告訴他們我們長大了,就要這麼做,你們現在管不了我了,畢竟他們在我們小時候也曾如此耐心的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這一溝通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和家人的關係,也對我的工作有着積極的影響。

去年和一個開發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項目,但是這個項目從來沒有工作計劃表、需求文檔,每次需要上線新功能,都是開發前幾天告訴我,然後我感覺時間有些來不及,然後開發急匆匆的和我講解需求,我便整理測試用例、着手測試,爭取在規定時間內保證項目上線,基本上這個項目到最後一天還會有問題,都是加班加點完成的。每次接到這個項目的測試任務我都是很頭疼的,首先它會打亂我的工作計劃,因爲除了它,我還有別的測試任務;其次它沒有明確的開發、測試節點,沒有具體的需求,很容易導致漏測現象。我的心裏充滿了抱怨,每每我都會開發吐槽,然而他也一肚子委屈,說他也愁,我需要的這些也正是他煩惱的,但是我們誰都沒有主動的去表達我們的需要,我們就這樣怨聲載道的過了大半年。後來,又一次新功能需要上線,居然在上線前一天才告訴我,而且涉及十套模板,內容特別多,那一次加班到很晚,回來路上一陣反思,決定回去寫封工作建議給領導和同事,和他們講述自己對於項目流程的看法和改進意見。當晚英明的領導就給予了理解,第二天就發郵件規範了這個項目的流程,善良的同事們也都積極地給予了支持和幫助,讓我的工作能有條不紊的進行。

經過了這次,我深深的明白,有時我們需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成爲情緒的奴隸,通過抱怨、批評、辱罵、比較、強人所難等溝通方式使我們更難表達自己和體會對方,讓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

關切地傾聽他人,聆聽他們的請求

情人節的時候黑土先生送了我一把尤克里裏,圓我音樂之夢。於是我利用業餘時間照着視頻津津有味的學習起來,先學習持琴、調音和認識樂譜,不料照着視頻學完,調第一根弦時,調音器上明明顯示的是“A”,但是聽聲音就是不對,就在我開始納悶的時候,黑土一把拿走我的琴,開始百度幫我找問題。我當時有些不開心,因爲晚上特地早早洗漱好,抽出一兩個小時學琴,在識譜時,我沒撥兩下,他就搶過琴去,笑嘻嘻的練起來,然後我又搶過來,沒彈兩下,他嘲笑我有破音,說我彈的不如他好聽,當時心裏一萬匹馬在奔騰,心想買琴是你自己想學吧。音調的不對,我想應該是視頻哪裏看漏了,於是又翻出視頻認真的看了一遍,確定調的方法是對的,於是讓黑土看下視頻找找原因,他此時仍在邊看百度邊調着琴,然後突然很有根據的指着調音器說,“快看,你的模式調錯了,應該是尤克里裏模式!”,聽罷,我氣不打一處來,跳起來和他說,視頻上說這個模式調更準確,老師特地囑咐用這個模式的,於是把手機視頻摔給他,他臉色有些無奈,撿起丟在面前的手機看起來。我意識到自己有些想發火,於是起身準備去洗澡,先冷靜冷靜。洗完澡回來,他還在認認真真的調音,不理睬我,我心想他咋還不來哄我,就在那裏倒騰那把破琴,以後和琴過去吧,越想越氣。

突然想到上午看非暴力溝通時,正講到人爲什麼會生氣、如何表達憤怒的內容,抓緊掏出手機打開那部分內容,越讀心裏越平靜,我不在心裏指責他的不是,開始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剛纔我很沮喪,因爲我學琴的權利被剝奪了,我希望自己來找問題,還有些委屈,因爲我調的模式是對的,卻被黑土指責,我希望他能看過視頻再說。因爲找到了生氣的緣由,立馬釋懷了,然後想照着書上的方法嘗試着和黑土先生溝通一下,這時黑土剛好把琴拿給我,告訴我調好了,我語氣平和的迴應,問他什麼原因,他認真解釋了,並且說剛纔他看了視頻,他錯怪我了,我調的模式是對的,是別的原因。我問他知不知道我剛纔生氣了,他委屈的說知道,但是感覺莫名其妙,說他其實對這琴沒什麼興趣,剛開始只是想陪我一起練,後來調音有問題,就一心想着幫我調好,沒有別的意思。

他解釋完,我有些慚愧,現在我才能平靜的體會他的感受、傾聽他的請求,如果一開始我把想獨立學習的需求主動告知他,他也能傾聽我,知道他給的幫助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也就不會鬧得不愉快了。

當然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從小事中我們應該學會生氣時首先不要急於責備自己、指責他人或者生悶氣,想辦法停下來呼吸,什麼都別做,靜心留意我們的指責,我們此刻心情如何?我們自身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纔會導致我們現在心情?然後向對方表達我們的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當然,我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去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從而與他們建立聯繫,進而更好的幫助他們,實現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有情緒時請冷靜三分鐘,運用非暴力溝通

剛看完這本書時,我還不能熟練的運用非暴力溝通,但是當我生氣或者手足無措時,我會立即打開這本書,或者在腦子裏回想,然後學着運用。

運用多次後,我漸漸發現它主張我們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情緒本身,無非就是給我們一個出口,讓我們把注意力從情緒轉換到尚未滿足的需求上來,當我們在思考的三分鐘裏,情緒也就基本能穩定下來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就能更客觀的看待令我們煩惱的事情了,從而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以寶寶們,有小情緒時請冷靜三分鐘,非暴力溝通會幫到你,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着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爲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爲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爲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纔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其次,“愛自己”的觀點給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爲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爲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爲不再是爲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或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爲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常看,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會“上,好友們指出我的缺點:在表達上有時會忽略她們的感受,過於直接理性。

我其實也有察覺到,自己在親暱熟悉的人面前,說話容易不帶斟酌,更加只追求結果而不顧及感受。但以前並不覺得恃“親近”而驕有什麼問題,以爲互相瞭解脾性就不會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溝通》後,才真正意識到溝通實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練習,對所愛的人尤其應該注意溝通方式。因爲人們習慣把自己內心的小孩暴露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迴應和愛,那麼ta可能就會收回對你的信任,關上心門。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侷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從而體驗更和諧的關係。”

當我開始控制自己的語言情緒,學會表達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讚美,發現既表達自己,又讓他人感到被關愛,真是一件自由又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我覺得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爲前提。‘非暴力溝通’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進行對話。接納並理解別人的質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首先必須專注於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麼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後來發現當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現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你瞭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後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這幾周參加讀書會學習《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最開始想要學習這本書是因爲老師在給我們做導讀時,提到要了解對方內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與對方溝通,而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戶拿了一個圖給你說:你幫我稍微修一下。其實他的需求是,你認真看一下,用心把圖改好看。而我們經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這就容易導致需求與解決方案不一致,出來的效果會讓客戶不滿意。當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現在常說的直男癌,這是需求的發出與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瞭解對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學習了這本書,我經常把“對方的需求是什麼”掛在心上,從近期的效果看,給自己的工作帶了比較多的幫助。

上週剛從書上學到的另外一點溝通用語:觀察與評價。

我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給人下定義,在定義中又很容易把對方的缺點放大,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我們的上司或者家人對我們說:你很不細心啊!這是對你的評價,我們聽了會很難過。如果他們說:這周工作中你在這裏,這裏還有那裏都做錯了,你很不細心啊。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確實不細心,心裏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了。只是換一種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學習非暴力溝通是多麼有必要啊~

學無止境,《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非常值得學習的好書,希望老師們一起參加,提升自我,讓生活工作中的溝通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