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集合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前言:8月新起點,本想要洗心革面潛心學術,到了自習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這本《非暴力溝通》。再度偏離初衷,花了數小時讀完本書。內容不見得多麼精深,方法論色彩也沒有很濃厚,但看完之後結合生活實際反觀自我,多少習得些溝通技巧。這裏摘錄部分內容,如果能產生一丟丟的積極影響,也算髮揮了其應有的價值。

關於評價和比較: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直接說出我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地歸咎或指責他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比較也是一種批判,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區分觀察和評論:

觀察是對客觀現象的描述,而評論是主觀的價值判斷。將二者混爲一談,人們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爲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現代社會,靜態的語言和動態的世界不匹配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非暴力溝通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而是主張在特定的時間和情感中進行觀察,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區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對事物作出的價值評判,感受則是內心的情緒起伏變化。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示弱及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助於解決衝突。

提出具體的請求:

抽象的詞彙無助於認識自我,我們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對他人的批評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社會文化的設定並不鼓勵我們表達個人需要。然而,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別人也不可能會。直接地說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積極迴應。在溝通中,明確談話的目的,明確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達感受。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需求表達的越具體越清楚,我們越有可能得到稱心的迴應。當對方給予反饋,我們應該表達感激;當對方不願反饋,我們應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參加集體討論時,一定要明確地說清楚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反饋,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樹立明確的標杆,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討論。

充分表達憤怒:

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是我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爲,在於我們對他人的評判與指責。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爲尚未滿足的需要。

充分表達憤怒的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留意我們對他人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清楚表達自身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學會傾聽:

不帶任何成見地去感受變化,全身心去傾聽。一旦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他會覺得很愜意。當對方得到充分聆聽,氣氛將變得輕鬆,他會停止談話。

當我們痛苦地無法傾聽別人時:1.體會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要爲他人負責,要使他人快樂)-“面目可憎”(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貴)-生活的主人(爲自己的意願、行動和感受負全責)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着練習,因爲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麼樣的,因爲你做了什麼而導致我怎麼樣,我以前一直以爲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並沒有,然後我接着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並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後感的,因爲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爲我是一點就着的性格。

但現在我大概知道怎麼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爲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爲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麼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着“人們期待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要怎麼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裏一直感冒發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裏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餵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餵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餵奶粉,我很自責,後來寶寶長溼疹,我就越發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麼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並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裏說,向對方提出請求後,如果他不願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定,會讓他產生牴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說得對了能加分,說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於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裏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後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繫。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說,是印象最爲深刻的: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判斷等,但是也許他人需要的僅僅只是得到充分的傾聽,得到來自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三是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當我們表現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於內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自心底的出於對自己的愛,出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後,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尾所說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隨意查讀者們的評論時,竟然看到不少人認爲本書在弱肉強食的快節奏的商業等領域不適用。還有人說,普通人來讀此書,想看到的是乾貨,是如何剋制自己的脾氣,和別人好好說話,而本書脫離中國社會舉例不合適。

恰恰相反的是,我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具有如此侷限性,我甚至覺得它是現在浮躁的中國社會極度需要的。即使在商業領域,也並不總意味着一定要強勢才行。現在社會爲了鼓吹效率,甚至贊同或默許命令、懲罰、說教等充斥着工作乃至家庭,這恰恰需要非暴力溝通,來敲醒我們。如果僅僅只是想要看到乾貨,那只是學習溝通技巧而已。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還看到很多讀書筆記,亦或思維導圖,把重點放在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這僅僅是本書的前半部分。的確,這就像中國人學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樣,直接、有效。但後面的部分就像,背會九九乘法表後,還要懂得兩位數、三位數的乘法應用,這樣才能將原理廣泛運用。我花一個月時間,每次回顧後再續讀,這樣看完全書後,真的認爲沒有一個內容是可以略讀快進的,我時常讀着讀着就發現自己被說中了。

總之,千萬不要被這本書的書名或者書評誤導,以爲這是部食之無味的工具書。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認知的點整理如下:

一,先來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對她不做家務的兒子,使用非暴力溝通可以這樣說: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懂這樣客觀地表達:

1常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如說,米奇花錢大手大腳,觀察應該是,米奇上週買書花了一千元);

2將感受和想法混爲一談(如說,我覺得我吉他彈不好,這只是評價,但我們要表達的是感受,可以說,作爲吉他手,我很鬱悶、失落、厭煩);

3在感受表達完後沒有表達與感受相關聯的需要(如說,你無法來吃晚飯,我很難過。並要加上我難過是因爲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爲我本來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請求不夠具體明確(如說,我希望你經常做晚飯,不如說,我希望你每週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飯)

二,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談話技巧。

它真正指導的是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使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點了嗎?

它說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作用只限於表達自己和傾聽尊重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服務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非暴力溝通,對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

常聽父母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這種方式看似溫和,實則也是一種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內疚,調整行爲來迎合父母。孩子變得努力學習,僅僅只是爲了避免自己內疚,並不是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四,非暴力溝通非但不是用來改變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變的還是自己。

比如我們總以爲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因爲他人,但其實,是由於他人的某些行爲導致某些結果使得我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終歸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點的例子,父母把不快樂歸咎於孩子的行爲。父母如果與自己非暴力溝通會發現,可能是孩子成績差使他們的虛榮心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說明他們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們的信心受挫。瞭解到真實的感受與需要後,就能知道也許需要父母正視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沒想到,非暴力溝通並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着順從什麼。

作者在35年前發現自己不喜歡寫臨牀報告,他與自己用非暴力溝通,發現他不得不寫臨牀報告是因爲他想從中得到收入,瞭解了這一點,他居然就再也沒寫過一份臨牀報告!

非暴力溝通是使我們致力於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這樣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反之,如果我們的行爲是出於義務、職責、恐懼、內疚或羞愧,那麼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會變得枯燥無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說服自己,接受去做“應該”做的事。因爲他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獲得收入,不用寫無數的臨牀報告,他自己本身將獲得無法形容的快樂。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變成了好奴隸。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認識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一旦認識到社會文化的侷限性,我們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縛。

六,非暴力溝通,還能夠治癒自我,學會不自責。

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專注於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更有可能從這樣的自我評價中獲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責的自我評價,則是使我們羞愧並改變行爲,我們也就允許自我憎恨來引導自己的成長和學習。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它使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愧疚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七,學會了愛自己,再學會如何用非暴力溝通對他人。

比如面對他人嘲笑,不要僅僅看作是羞辱或攻擊,因爲這樣會使得自己過於惱怒或害怕,而無法傾聽對方。這時候應當停下來,可以換一個環境,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平靜下來,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瞭解並體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達前也可以試着傾聽理解他人。記得要大聲提出請求。

八,沒看這本書前,我不會知道,有效傾聽就能解決問題。

本書舉了一些有效傾聽竟然就能化險爲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溝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於不可逆的傷害,正是因爲他們用心體會即將施暴者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再主動表達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自己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識到我從前竟然不懂得什麼叫全身心的傾聽。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給予反饋,給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甚至是心理醫生,都應該考慮學會傾聽,用非暴力溝通代替診斷。

我還學習到在生氣的人面前,千萬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開頭。

九,引發了我不少育兒方面的思考,比如懲罰的侷限性。

目前,至少中國社會認爲需要適當的懲罰。作者再次給我敲響警鐘:懲罰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牴觸心理,使雙方的關係更加疏遠。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只是因爲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但急於求成的父母,選擇打罵孩子,這效果是立竿見影,但並不是唯一有效辦法,只是家長懶才選擇體罰的方式。孩子受到懲罰,想得更多的會是下次如何逃避懲罰,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義。而且孩子會因爲對體罰的恐懼而難以體會父母的愛,並同樣學着父母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除了體罰外,指責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比如如果孩子沒有照家長的話去做,父母可能就會說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懲罰是不給孩子某種好處,例如不給零花錢,在這種情形中變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

在實施懲罰前,請想一想:我希望他基於什麼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請試圖用非暴力溝通來使對方認識自己的需要。

總結: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需要用客觀的表達方式。

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運用以上四點的談話技巧。它真正指導的是我們轉變 談話 和 聆聽

的方式,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專注於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對自己,並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着順從什麼,而是學會愛護自己,不再自責。對他人,全身心地傾聽他人的需要,比急於分析判斷來得有效。

非暴力溝通知易行難,尤其育兒路上,要時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懲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我牆裂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就算你覺得自己跟別人的溝通不存在任何問題,沒有任何的矛盾,這本書也值得你一看,它會讓你對溝通產生一種全新的認識。

如果你苦惱於自己總是不能正確的表達觀點,如果你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暢,都應該看這本書,它能解決你的問題。

1、提出具體的請求:

直接告訴他你的請求,你希望他做什麼,儘量的表述具體詳細些,而不是直接說不希望他做什麼。

使用抽象的語言會使我們無法深入的瞭解自己。

2、明確談話目的:

如果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別人可能就不清楚我們想要什麼。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迴應。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澤,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讓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邊的朋友沒辦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開《非暴力溝通》,頓時雲開霧散,我覺得我可以採納書本里的建議,去照着執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達方式不對,我只是一昧的說他從來不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當的說他是個沒有想法的人。怎麼可能沒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愛表達出來。我又是否有認真的回顧我們之前的交流,或許是我自己沒有用心罷了。

要解決我的煩惱,可以試着找一個具體的話題,然後展開。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我如果從他的角度切入,可能會對他有更真實的認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語言是工具,溝通是能力。如何讓表達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我們需要刻意學習一些溝通的技巧。

而從《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我所獲得遠遠不止一些「技巧」。

我有時很苦惱爲什麼儘管好好說話但是仍然無法和對方持續的溝通下去,於是朋友向我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還告訴我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用這套方法幫助不少的個人、種族和國家解決了溝通問題和地區衝突。

讀完之後收益很多,遂將其中要點整理出來。

書中用理論和案例結合的方式爲我們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它們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四要素的的第一項是「觀察」,它的大意是:「我們要學會觀察並優先表達出自己的觀察」,這一點十分重要,爲什麼會出現暴力溝通,那是因爲我們經常在溝通中剛開始的時候說出的是評價而非自己的觀察。評價不一定是事實,而我們眼睛看到的纔是事實,也只有基於事實去溝通,我們纔有溝通的基礎。

屋子裏很亂,妻子回到家開口就說:我的天呀,家裏跟豬窩一樣,你整天就知道玩遊戲也不收拾屋子。

你也很無辜,第一:家裏只是有點亂,哪有豬窩那麼誇張;第二:我也沒有整天玩遊戲。

所以在這個例子中妻子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評價(豬窩就是一個評價),評價是有失偏駁的,可能會讓你很火大,這句評價就是暴力溝通的開始。

如果妻子只是描述一下自己的觀察:有兩件髒衣服在沙發上,客廳的地上有瓜子殼和花生殼,兩個垃圾桶都滿裏,家裏的衛生實在太差了。聽到妻子這麼說的你應該都會很不好意思的開始打掃衛生(當然我知道實際並不會這麼順利)。

在這個例子裏,妻子說的話是不是不會讓你感覺反感,因爲妻子在描述自己的觀察,這些觀察都是事實存在的。這是一個非暴力溝通的開始。而當別人在像我們描述觀察的時候,我們也應該仔細的體會他們的觀察。

另外,隨便給別人打標籤和評價都會讓人不舒服,我們只需要在開始的時候把我們看到的事實描述出來就夠了。

當我們表達出自己的觀察後,我們接下來應該描述這些觀察帶給自己的感受

妻子說:看到垃圾都在地上,我覺得屋子衛生很差。

例子的中的妻子通過事實描述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作爲丈夫應該去體會這種感受,然後詢問妻子的需求。

丈夫說:那我現在就開始打掃衛生吧

妻子說:是需要打掃衛生,所以我們一起來個大掃除吧。

妻子此時已經明確了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和請求(需求:大掃除;請求:和你一起)。

這是一次非常友好有效的溝通,不僅氣氛融洽且有了實質性的好結果。

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有多少因爲暴力溝通而產生的衝突,而這些溝通又有多少因爲我們沒有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實,隨意的進行評價、誇大事實、給別人貼標籤;同時我們作爲被評價的一方也沒有學會剝離那些評價而關注對方的真實需要,我們放棄了探尋真相,只想逞一時口舌之快。這樣的溝通下去,永遠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也不僅僅遵守着四個要素就可以了,作者還在書中說了幾個要點:

1.我們不要成爲情感的奴隸

我們不需要爲他人負責,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不要覺得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傾聽他的傷心事,但是不要責備自己,我們幫助別人是出於關心別人,而不是愧疚或者別的東西,這是一種自由而快樂的行爲。

非暴力溝通就是爲了幫助我們即表達自己又關心別人。

2.非暴力溝通的關鍵點在於我們要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的關鍵點在於我們應該與自己達成和解,如果希望在對話中關注別人的感受,我們應該從愛自己開始,因爲愛自己我們纔會在溝通中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把這些都掩蓋起來。

3.要警惕感謝,感謝別人有時候也會被別人當成是暴力語言

有些人的感謝會讓別人很有壓力,因爲他在感謝時只會說「乾的漂亮」之類的話,上級對下級這樣說,下級會感覺到壓力。所以在像別人表達感謝的時候,除了說一些感謝,還應該描述他人做了什麼給自己帶來了有益的影響。例如:謝謝你,幸虧有你陪我,否則這麼黑的夜路我可回不了家了。

4.合理的表達憤怒

非暴力溝通不意味着我們要壓抑憤怒,相反我們更要表達我們當前情緒的狀態,我們要很明確告訴別人我現在很生氣,而我的需要是......。合理的表達憤怒才能使憤怒得以安放。

5.懲罰有侷限性,而如果敞開溝通則會獲得很好的效果

小的時候因爲做錯事,經常會受到父母的懲罰,但是受到懲罰後並不會收斂自己的行爲,有些事情就算冒着被懲罰的危險還是要去做,逆反心理就是在這樣的循環裏生長出來的。也許家長和孩子來一場非暴力的溝通,明白孩子的需要和訴求,結果會比懲罰之後的結果好得多。

成爲一個會溝通的人,別人纔會向你敞開心扉。溝通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所以我們要用正確的溝通方式,學會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不要讓傷人的話出自溫柔的口。

這就是我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做的總結筆記,其中還加入一些我自己的讀後感。

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對你的溝通也有幫助,那麼推薦你讀一讀原著。

最後,特別感謝《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導致對方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比如有時候我會對我老婆說,你最近脾氣很大啊,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看完本書以後,我會這麼表述: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對我說話都很大聲,是不是我做什麼事情惹你生氣了?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於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麼,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麼。比如說,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說“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說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於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纔算是暴力行爲,但如果我說“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麼,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並且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說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表達感受。

③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提出具體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遊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就是:你玩遊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爲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①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④爲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說“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爲“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爲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於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裏,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麼”,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麼”。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迴避責任。

爲什麼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爲什麼要按老闆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爲。現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闆的要求是爲了什麼?

難道不是爲了保住工作?爲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爲了達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纔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爲都是因爲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闆,許多人認爲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他們的常用臺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麼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國小做暑假作業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爲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已經學習精武門有近一年的時間,發現自己在溝通方面還是短板,溝通的書籍確實也讀過好些本,雖然說話水平有那麼一些變化,可是與王老師而言相差甚遠,有段時間特別痛苦,想要放棄繼續精研精武門的銷售技術!剛剛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讀書會,這本書已經讀了有9遍了,對於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場合也用不出來,這次讀書會上,發現原來還是練習做少了,凡學習離開了特定環境的刻意練習,於我們而言只是知識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於是發心再一次做NVC的讀書分享!每次於我而言,都是收穫呀,也希望這次的深度整理,能帶給自己不一樣的靈感!感恩asai,爲了我這次分享,給我的建議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節有講到這樣一段話,讓我在第10遍讀得時候感觸非常深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這段話是結合了學習的王老師的課程之後,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價值,發現老師講得銷售過程中如何做到所謂真實和善良,這段話讓我腦洞清奇,那一刻腦袋裏回想的都是王老師的說話的語調、語氣以及措詞,無不是圍繞觀察、感受、需要、不反駁…

NVC的四個要素就是①觀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請求,步驟分解的話就是四個過程:

①什麼是我的觀察(我看到了、聽到了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緒,贊同?不贊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爲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NVC的精髓就在於對其四要素的覺察了。

第二章講到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溝通,列出了造成人與人之間有心理隔閡的原因

道德評判。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就會被看做邪惡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這樣的對他人的評價反應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帶來敵意,即使最後他們接受了建議或者批評,做出讓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會讓對方顯得不那麼友好。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價值判斷和道德捆綁在一起,兩個是獨立的部分。這方面還是需要多做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進行比較。比較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活得很慘,讓人心情低落。

迴避責任。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這一短語。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因爲很多時候人的嘴還是比行動快。在這裏我們可以把這樣迴避性的語言用負責任的語言替代,比如:我選擇____是因爲我想_____

強人所難。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特別是對孩子的時候,語言中暗含着威脅、評判、命令、指責等,比如,你不這麼做,我就會(施以懲罰)。書上說,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書中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的奴隸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區分觀察與評論?書中沒有做太多的描述,給出了一些例子,我讀了很多遍,還是會犯錯,做的好的地方在於,有覺察了,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裏。觀察他人的行爲做到不評判、不指責是蠻難做到的。我感覺犯錯誤的原因在於,日常生活中在聽方面還是非常表面,根據自己的認知分類挑選所聽的事物,實際是以自己爲中心,聽取對自己有影響的話,並沒有真正在聽對方在說什麼。就像精武門課程裏,王老師一直講要有mind,老師反覆強調mind的重要性!我想這個就是觀察的魅力。練習可以參考NVC實踐篇和第三章結尾部分的題目,我感覺還是不夠。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是NVC第二個要素。生活中我們更多的被鼓勵去聽從權威而非自己。於是更多的人會習慣性的考慮“別人希望我怎麼做?”“別人對我的期待是什麼?”而忘記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從這樣一個怪圈中慢慢走出來,去看見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麼。而這裏的難點就是如何去區分“感受”與“想法”!感受是向內的,心理反應,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腦的,思維,思考的結果,理性的!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多做一些練習去區分感受和想法的差異,目前對我來說,我也無法用語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達出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個選擇

責備自己。認爲自己犯了錯,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指責他人。第一反應駁斥對方。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我(聽、看、回憶、想等)_______,我感到____,因爲我需要/看中____?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你(看、聽、回憶、想)_____,你感到_____嗎?因爲你需要/看中____?

第六章請求幫助

開篇講到,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越具體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明確談話的目的,請求對方的反饋,並表達感激,瞭解他人的反應。這裏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差異。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願望,並不意味着,一旦人們說“不”,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麼妨礙了他人說“是”,我們就不會試圖說服他們。

六個章節到這裏,其實還是講得NVC的理論框架,就像一根根骨頭,整理這些資料挺乏味的,腦袋裏面空空的。下一篇從第七章節開始,講NVC血肉與靈魂。真正做到愛的語言,不下苦功夫估計很難做到,特別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補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讓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別人。不妄圖改變他人,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求,幫助我們在誠實與傾聽的基礎之上與另一個生命建立聯繫。”——《非暴力溝通》

最近實習事情多,閱讀的進度有點緩慢呀。舔着老臉又來更新了,哈哈哈哈。不過我還是要試圖辯駁一下的,主要這書講在了我的心坎上,讓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敗的溝通,引起了很多共鳴,花好幾個小時可能纔看了一兩章。

感覺透過本書,讓我試圖想通了一些以前沒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爲什麼突然聊着聊着對方就生氣了;爲什麼你明明說了很多次,對方卻仍然無動於衷;你竭盡全力去做了,對方卻沒有任何迴應……接下來,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幾個點。

首先,透過這邊書讓我想到的是:原來我以爲的,和你以爲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時候,與人發生矛盾的根源在於:每個人的主觀評價準則、觀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經過大腦主觀加工後看到的客觀事實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矛盾的發生以及發生的程度取決於產生的差異的大小。

明白了這一分析路徑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看到一樣,但是主觀的觀念不一致之後導致產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處於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漩渦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燭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這個,更讓我覺得對人更不能亂下定論,儘可能全面客觀,長期的進行觀察,得到較爲可靠的結論。

觀察

這便引出了書中講的第一個要點“觀察”。觀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觀”,觀察體會自身的看到的,感覺到的,產生這種感覺的思想、心理過程,通過了解自身讓自己變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層次的需要和期待,爲溝通做好準備,感覺這和王陽明的心學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觀他”,雖然我們不是他人,更沒有讀心術,但是我們可以往常的溝通經驗和對對方大致的瞭解作出推論和猜測,去猜測對方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觀察,使得溝通變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過不斷的提問,友好、友善的猜想,漸漸磨平兩方存在的理解鴻溝,達到非暴力溝通上的第一步即雙方對於溝通的對象沒有太大的理解差異,或者說,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是一樣的。

感受

其次,透過作者講述的第二個要點“感受”,點明瞭我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時候能用直接說明真實想法來解決問題與誤解,我們卻爲什麼不願意將自己的感受,向對方和盤托出來表達自己的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反而是選擇隱忍,繼而考驗自己的耐心,最終可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突然爆發導致不可逆的暴力衝突?

通過讀書產生的疑問,我不經意在一次籃球場上體會到了這樣的心理活動。午後時分,我一人獨自在籃球場上進行投籃練習,周圍的人漸漸多的可以進行一場籃球賽。我對他們是完全陌生的,只能從他們的嬉笑聲中明白,知道他們是一夥的,互相都是熟悉瞭解的。比賽開打,我明顯感覺我被孤立了(注意這是我的感覺,並不能就說他們故意針對我,僅僅是從他們的觀念來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傳給熟悉的人會更好些),但人就是這樣,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講道理的,一種孤立,落寞,不開心的感覺就涌上心頭。我該怎麼做呢?是開口向他們說,“我感覺不太開心,因爲你們上場比賽中沒有傳一個球給我,我感覺到你們並不是很信賴我,我也很強,希望請你們相信我,我們一起打配合,如果你們有好的傳球機會時也能把球傳給我,我們一起加油。”可現實呢,我並沒有這樣說,反倒是更加鬱鬱寡歡,除了被動的防守,我毫無進攻慾望,使得他們加深了更不能把球傳給我的觀念,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第二場打完之後,我就氣呼呼的,提出說我不打了。內心更是在暗暗揣測,如果沒了我看你們怎麼打的報復心理(現在的我,覺得當時還是很幼稚的嘛)。其實,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可能僅僅是以爲我有急事要離開罷了,我所謂的“報復”僅僅是我自己給我自己加戲,傷害的僅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當時,爲什麼就沒有說出口?爲什麼就這麼懦弱?對方僅僅是一個我毫無利益衝突並不認識的陌生人罷了,如果面對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會說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難開“尊口”,陷入自我情緒的內耗?

我想這個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來的教育有關。我所瞭解到的傳統中國家庭式教育是帶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級壓迫的(防槓啊,笑哭)。父母對於孩子的說教是帶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進行“改造”,並不會很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們的附庸。當然我並沒有說我的父母不好,只不過我感覺有些時候,比如回想起他們曾經處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並不是很好,當然,他們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過不經意間還是能看到這樣的影子。這讓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綱常,要知道在封建社會中,雙方的溝通地位並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溝通話語,會壓迫人不敢輕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內斂。傳統中國講究要“忍”、“內隱”、要“以退爲進”、要“和氣生財”、要“寬以待人”。如果貿然吐露自己的感覺、感受似乎,這樣就顯得自己在“挑事”、太“矯情”、過於“冒犯”別人,只要沒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總會有這樣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覺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可能是傾向於“內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壞的想法都會被自己仔細揣摩,理清自己情緒的由來,理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最後自己將負面情緒消磨殆盡,不過這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每當我感覺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說的時候,總會有一隻手掐住我的喉嚨,彷彿在說也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擔心怕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後,遭到別人異樣的目光。

最後還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觀條件上了,很多時候,我們溝通的對象可能是與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級、老師、你有所求的人,會擔心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吐露之後,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有很多顧慮,那就更不會說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還是有些粗糙,還需要慢慢體悟。

需求

然後,第三個要點是發現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內心活動的人,纔會明白自己情緒波動之後的內心需求。無緣無故的生氣、失落,自己卻道不明說不透,沒有訴求那就自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產生的矛盾問題。需要別人不斷的猜測你的需求,那會增加溝通的難度,那樣反過來,你面對一個並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溝通的技巧,引導他們。但是我感覺其實大多數人可能也並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往往發泄一會,產生爭執最後表面平息,循環往復。我想如果再當一段親密的關係中,某方生氣卻從不告知原因,僅僅表達感受卻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訴求,一個勁的讓另一方去猜測,去哄;我想是難以長久的。有個異性朋友曾告訴我女生是用來哄的,我當時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現在回頭來看,怕是隻能解決一時的情緒問題,更深層次的發掘出對方的需求和對另一方的期待和訴求怕是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感情難得也珍貴,卻空耗在從長遠看,沒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謎中,不禁還是感到可惜。

請求

最後,第四個要點是採取平和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請求”、“期待”。這是我覺得很考驗溝通技巧的一部分。請求和類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使人有選擇,後者使人感到強制,不舒服。這是形成雙方溝通閉環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的要求,才能解決爭端與問題。我想人應該活在以理性爲主導的感性裏。理性對應着生存,感性對應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溝通是什麼?

當看完全書之後,我試圖給溝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個定義:在雙方共同確立的客觀實在的框架下,探求雙方由觀念的差異所引起感受與需求的不同,採取一系列溝通技巧以達成最大可能的共識,取得雙贏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講的“對生命的愛”。

那是種怎樣的愛?我想這是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態度,是一種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核心。這也呼應着我國古代哲人的爲人處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當你意識到對方和你一樣是一個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獨特想法的生命個體,你們一樣會呼吸,會思考,會哭、會笑,有夢想、有價值、有自己的需求……你們其實沒什麼不同。我現在深刻的感覺到,當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後,其實在你的眼裏他人或許就是另外一個自己——在生命的光譜下,你的投影。

合上書,彷彿多了層理解,窗外陽光嫵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作者還列舉了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來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踩過雷:

a.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警惕對他人進行分類和評判,比如“地域歧視”、“貼標籤”。

b.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矇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Dan Greenberg《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c.迴避責任:成長環境、他人行爲、上級命令、同伴壓力、規章制度、無法剋制的衝動等等都是迴避責任的藉口。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同樣我們也不用對別人唯命是從,要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d.強人所難:可以提出請求,但不要威脅或強迫他人。如果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確保我們清楚地傳遞了並不想強人所難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爲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爲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國小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爲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爲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爲拳腳相加纔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爲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爲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爲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爲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爲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爲“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爲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爲進行批評教育後,這位敬業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繫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着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幹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雲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嚮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着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酵、不斷折磨着丁某的神經。終於,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並不複雜深奧,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瞭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方在幹什麼並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週三次數學作業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說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於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於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爲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以後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藉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藉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爲一談。我們自以爲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並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傢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佈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並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於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爲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着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麼對方將傾向於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衝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衝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因年底工作比較忙碌,心情有時候比較浮躁,對孩子和老公就難免帶着情緒和不滿,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總是想着玩,不想做作業,我就着急了,對他態度就有點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纏着我玩,我比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說:“我不想玩,你去寫作業吧,別老想着玩!我還做飯呢。”他不高興了,回到自己臥室大聲的喊叫,還把東西扔的到處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對他大聲訓斥,他更來勁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鉛筆扔到地上。我本想衝到他的房間對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錯了。我需要冷靜,就當沒有看見他的演出,自己到廚房裏去做飯了。

他的聲音漸漸小了,做好飯,我叫他:“吃飯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鉛筆、橡皮不知道啥時候已經都撿起來了。我們坐下來吃飯,他對我說:“媽媽,我不應該對你嚷嚷,我不對。”我點點頭,表揚他:“嗯,知道自己錯了,很不容易,媽媽允許你有自己的脾氣和發態度,但是不能傷害別的東西,可以去扔自己臥室裏的枕頭。”孩子說:“嗯,我知道,媽媽說過很多次了。”

我很高興沒有把事態擴大化,沒有更深的傷害到孩子,讓他發泄了脾氣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本書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關,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體會和表達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書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和詞彙幫助我們去理解【感受】,這點對於讀者很友好。

關於“感受”,在大二的個案工作課上,老師的講解和分析,讓我開始對“感受”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我目前看來,學會覺察感受,並表達出來,是內在成長的第一步。

第4章一開始,作者講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從來沒有人問過他的感受,人們認爲感受是無關緊要的,大家是被鼓勵着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

作者接着分享了幾個小故事,有作者小時候因爲老師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膽小怕事”的觀念,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傷也忍痛打了一個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討班上,一個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彷彿是一堵牆,太太希望丈夫能多體貼她,但是她運用的是指責的說法。

通過幾個小故事,作者引入觀點:非暴力溝通鼓勵表達內心的感受,因爲這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隨後作者提出我們需要區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區分的例句。

1、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

2、感受:作爲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鬱悶/煩透了。

作者還提出,當我們說:“我覺得”,常不是表達感受,而是表達想法。也有很多詞語是表達想法,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束縛、被欺負、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被利用、被貶低、被忽略。

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還分享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十分有用,表達感受需要有豐富的詞彙,這樣更好的覺察自己細微的情緒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滿足和沒有得到滿足的感受分了兩組。

作者認爲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讀到這裏,我霎時間想起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和應對方式,翻開圖表,我發現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

薩提亞認爲一個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們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爲和應對方式,其中薩提亞的應對方式有4種,討好、指責、打岔、超理智,4種應對方式是有4種表現姿態的,如圖所示,我自己有覺察過,我常用的應對姿態是指責。

在相關的培訓中,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深刻,“沒有所謂的XX型人格,有的是應對姿態,不要用理論把人定義了”。而且我們每個人在不同場景下的應對姿態可能互換,比如像我常用的應對姿態是指責,但面對更高壓的一些環境,我對應對姿態就有可能變成討好。

迴歸本書,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和非暴力溝通都共同提到了,行爲、事件帶來感受,但導致了感受的是,我們內在的觀點、期待還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發生了一件讓我情緒崩潰的事情,過後我用冰山理論來回顧自己的心理過程,的確有幫助我覺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請的你我夥伴平臺“性教育種子講師”的電子證書沒有通過。當時,我內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後我通過文字的方式和你我夥伴平臺的工作人員不斷地解釋、說明自己的原因。(行爲)

對方的解答讓我無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爲準備性教育實踐課程,我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沒有通過審覈這件事情,讓我感覺十分受傷,難過,而且從對方的反饋來看,似乎是我在指責ta。(應對方式:指責)

我首先是生氣,接着開始難過,感覺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隨着這樣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給朋友打電話,說自己是多麼的委屈和悲傷。(行爲)

一段時間過後,我冷靜下來,我思考,我爲什麼崩潰得大哭呢?

我認爲我這麼認真地學習完全課程,完成了將近20xx字的作業,還完成了一次我自己還算滿意的性教育實踐課,我應該被肯定,應該要通過審覈,應該取得證書,這纔是有價值的。(觀點)

對ta人,我期待對方對我的付出和努力學習的肯定,對自己,我期待拿到這個證書。(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對方肯定,被對方認同。(渴望)

那關於自我的部分,我還是不太能夠理解,所以沒有寫到這個部分。當我一點點挖掘自己當下爆發的情緒背後的觀點、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認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給予,覺察感受後開始更好的自我關懷。作者:有時也是慢熱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這周繼續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說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經常在讀書時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今社會,人們可能習慣於圍繞個人利益去採取行動,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條件反射式的語言暴力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並不認爲自己的說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會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經常說話不經大腦考慮,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別人生氣了,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事後想想,一定是我的說話方式有問題,要不就是我說話語氣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時候是一個脾氣挺倔的人,說話也衝,經常一句話就把人噎住了,讓你不想再跟他說下去,因此媽媽經常氣的流眼淚。只要爸爸在家,我們都不敢大聲說話,更談不上歡聲笑語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媽媽說。

如今我們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瑣事,自然也就有爭吵,情緒上來的時候會不加思索的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發一頓火,但事實是對方並沒有因爲你的發火而有所改變,還是無動於衷,最後還把自己氣的夠嗆。

前幾天姐姐和姐夫因爲回家看老人的問題鬧彆扭。姐姐說:“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週末。”

姐夫說:“回家看爸媽還要挑時間啊?你就是不孝順。”

“我怎麼不孝順了?我給爸媽買的東西還少嗎?你憑啥這樣說我?”

就這樣兩人就吵起來了,姐夫打電話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們倆的樣子都有點苦笑不得,都幾十歲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還這樣。就跟他們說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要學會好好說話,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對方,學會換位思考問題。跟姐夫說:“不能給姐姐貼上不孝順的標籤,會破壞她的情緒,肯定會跟你反擊啊,要冷靜,你們都用暴力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啊,只會傷害對方,有話好好說。”事後姐姐還開玩笑的跟我說:“咱家人說話是不是遺傳啊?咋都跟老爸一樣衝呢?也難怪你姐夫生氣,肯定是我說話語氣太重了,一點就着,跟個炮仗一樣,那個男人會喜歡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善用語言,愛自己,愛家人,把愛溶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