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

設計9.13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出塞》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爭場景。

學生在觀看錄像後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後,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爭場面,並且利用音樂創設情景,從而爲學生學習與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感知環境。]

二、創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藉助工具書、課文的註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着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彙報交流: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新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彙報,訴說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採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學評議、小組賽讀、教師範讀等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創設情景,激發感情,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感情昇華。

1、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峯,一輪明月照着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究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淒涼悲愴的戰爭生活。其實,有許多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你收集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剛纔學習古詩的方法,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

4、全班交流彙報,注意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讀詩談體會、合作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不同的形式彙報。

5、小結:讀了這麼多首邊塞詩歌,大家有什麼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結束授課

1、師:網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番。

2、演示課件,結束授課。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徵》,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複習方法,交流資料

1、複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麼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彙報,品味詩句。

A、彙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爲什麼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麼感覺?

(2)反覆吟詠,熟讀成誦,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繫課外,鏈接知識。

B、彙報後兩句

(1)彙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瞭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一)憑藉情境,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一)解決書後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鼕鼕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

《出塞》作爲一篇古詩,是從戰爭的角度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戰的名將鎮守邊關,以消除邊患的感情。今天這堂課,總的來說是按照預設上完了,總的感覺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從預設角度上來看。我一直思考,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是字詞,句子,學習方法?還是一首詩,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從教以來,我認爲,語文應該是深度的思考和廣度的吸納,語文的課堂應該成爲學生的流動圖書館。於是,我想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學元素。

《出塞》是七絕詩的壓卷之作,是唐邊塞詩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將其融在邊塞詩中去體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爲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爲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和邊塞圖片直觀去體會,以詩解詩,對於我們班學生的整體水平來說或許稍難,但我預設之初是非常想做這樣一個嘗試的。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戍邊而引出“萬里長征”,進而在體會萬里長征時,從時間長去感知徵人生活的艱難、慘烈、悲壯,在深究徵人“人未還”的根由時,體會徵人不能回的事實,同情徵人的生活。最後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中,一層層地體會徵人出征的豪邁;詩人對和平的憧憬和對朝庭的不作爲的無奈。通過分析,去體會。然後再通過朗讀去體悟。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緻,但正是由於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以致於課文後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

我想說的是對於課堂預設和生成的問題。本課教學我的失誤在於注重了課堂預設,卻忽略了課堂生成。而課堂生成纔是一堂課中最閃亮之處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背誦並默寫古詩。

2.朗讀古詩,體會詩的韻律美。

3.瞭解邊塞詩的風格,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邁悲壯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感悟、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

課件、背景音樂。

基礎知識:

1.多音字:

塞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車)

還hái(還是) huán(歸還)

將jiāng(將來) jiàng(將領)

教jiāo(教書) jiào(請教)

度dù(度過) duó(猜度)

2.區別字:

秦( )奏( )泰( )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範讀古詩(配樂),注意生字與讀音。

2.以小組爲單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二、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通過預習,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哪些還沒有解決,需要大家幫助的?

2.小組同學交流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學習和感悟詩意的?

(1)反覆誦讀。

(2)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

(3)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4)通過課文中的註釋感悟古詩。

(5)查找相關書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韻味,學生要做到熟讀成誦。

四、作業:

1.寫生字和古詩。

2.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別人聽。

3.積累其它的邊塞詩。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繫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了邊塞詩的名篇——王之渙的《涼州詞》,誰來背誦?

我們一起背誦《涼州詞》。

(出示該詩,並配邊塞圖片)

誰來說一說學了這首詩後的體會嗎?(邊塞的的荒涼、孤獨、寂寞)

師:是啊,邊塞,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茫茫戈壁、荒涼孤寂。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來到西域遊歷,看到了邊塞的風光,見證了邊塞的金戈鐵馬,於是,他揮筆寫下被歷代詩評家視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位詩人就是27歲的王昌齡。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點擊課件,板書課題:出塞,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把詩歌讀通順。

師:好,誰來讀一讀《出塞》。請你,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唸錯。

師:讀的字正腔圓,請坐。(讀的真不錯,讀出了節奏……)

師: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儘可能地讀出詩的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師評價)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出詩的味道。(生齊讀)

師: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閉上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配樂《涼州曲》朗讀)

(預設:明月,邊關,師板書)(講解: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的寫法,秦漢時期的明月照着秦漢時期的邊關)

師:這是怎樣的邊關?(荒涼,冷清,孤獨,寂寞)

師:夜深了,一輪明月照耀着清冷荒涼的的邊關,提起這明月,我們就會想起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描寫明月的詩句,請看:

(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師:大詩人李白這樣寫明月——

大詩人杜甫這樣寫明月——

詩人白居易這樣寫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這樣寫明月——

大家一定能夠發現,詩人筆下的明月與什麼聯繫在一起?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5、師:是啊,遠離家鄉和親人,守衛邊關的'將士們把思鄉之苦,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這一輪皎皎的明月上。他們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嗎?他們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嗎?(不能)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萬里長征人未還。(生齊讀)

師:從秦朝到漢朝再到唐朝,經歷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將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漢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師: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時光穿越千年,不變的是什麼?(明月,邊關)

在遙遠的邊塞,還有什麼沒變?(引導說出,還有戰爭沒變)

這就是邊塞的戰爭,出示: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唐)陳陶《隴西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你讀懂了什麼?(戰爭的殘酷,守關將士的痛苦)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準確通順的誦讀古詩,瞭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含義。

2、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望古時話邊關

1、同學們,你們喜歡讀詩嗎?老師找了幾句詩,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好嗎?PPT出示:

(1)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在讀的時候你們發現這兩句詩裏其實都含有地名嗎? →陽關、玉門關。

→ 中國古代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闊地域稱爲“西域”“塞外”。 →人們從這裏出發,前往西域就稱之爲“出塞”。 →板書:“出塞”

3、塞外遠離中原地區,是我國的邊疆。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在此留下足跡:

→高適看到: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王維在這裏看到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還有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的《出塞》,今天我們就和王昌齡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讀古詩正字音

1、同學們,好好的去讀讀王昌齡在塞外邊關所作的這首詩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 →朗讀正字音。注意:教應讀jiāo(平仄相對,字義“使、令”)

2、讀詩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着把一聲、二聲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大家想讀的更好一些嗎?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家可以給它畫畫節奏讀一讀?(自由朗讀)

→我們可以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讀出停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一個女加一個子就組成了一個“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師來讀題目!

5、嗯,讀得很有韻味,俗話說:大家好纔是真的好。讓咱們全班一起來讀吧。

三、漫步詩歌

1、王維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高適瞧見的是黃雲白日,飛雁落雪。那王昌齡又看到了什麼呢?(在詩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關(邊關)、人(戍邊的將士)、陰山(板書)

2、唐朝的王昌齡在這裏看到的月亮和邊關有何特別之處嗎? →秦朝時代的月亮、漢朝的邊關。

→秦漢離王昌齡所處的年代已過千年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 →唐朝的王昌齡見過秦漢時代的邊關和月亮嗎?

3、是啊,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秦漢的雄關到唐朝,也已經變成荒土。你們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戰爭

→提到戰爭,你會想到怎樣的畫面?有什麼感受嗎? (殘酷、荒涼、犧牲)

→邊關的戰爭僅僅發生在唐朝嗎?從秦漢到唐朝,邊疆的戰爭從未停止過。讀:秦時明月漢時關。

→一次一次又一次,這明月邊關不知見過多少戰火,此情此景,王昌齡感嘆道:秦時明月漢時關。

4、王昌齡在這感慨歷史,他翻閱資料,發現了一段這樣的記載:

2 《資治通鑑·唐紀》載,唐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叫“還者十無二、三”“久戍之役”嗎?

→ “還者十無二、三”用詩人的話這就叫(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守衛邊關,辛苦嗎?你從哪裏感受到的`?(萬里長征、未還)

→同學們,請看這張唐朝的地圖,你們看到玉門關了嗎?戰士從這些城市去守邊關,你怎麼形容這個過程呢:萬里長征! →“萬里長征”多麼漫長,誰來讀一讀?

→在這萬里的征途中,戰士會遇到哪些困難?

→山一程,水一程,這些困難造成了什麼結果? (人未還) → “未還”是什麼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種什麼滋味呢? (難過,痛苦) →帶着難過的感覺讀一讀這三個字:人未還。

→這是一場即漫長又痛苦的征途,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戰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如果你是戰士,此時你看着這輪明月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

→思念、想家、想親人、難過。 (板書:思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可戰士們回的去嗎?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帶着這份感情,再讀一讀這句話“萬里長征人未還。”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鄉的親人會做些什麼呢? (板書:盼歸)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士們回來了嗎?讀......→作爲讀者,你讀出了詩人王昌齡此時的心情嗎? (同情戰士) →帶着這種感覺,再讀這一句。

5、自秦漢至隋唐,多少戰士埋骨青山。讀.(1、2句)

自秦漢至隋唐,多少親人在家望穿雙眼,哭斷心腸。讀.(1、2句)

6、將軍百戰死,壯士人未還!讓我們回到長城邊,聽聽士兵們的呼喚。(播放電影《長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時明月”)

→看完這段影像,你們有什麼感覺嗎?還能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嗎?

7、同學們,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燈了嗎?它叫孔明燈,咱們中國人燃放孔明燈來許願。此時的戰士們,會有些什麼心願呢? →回家、和平.......(板書:渴望和平)

8、多麼直白而真摯的願望啊,王昌齡也在詩裏許下了一個心願,去看看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9、結合註釋,你們能說說王昌齡的願望是什麼嗎? →胡:漢族以外民族的通稱。

→如果敵人度過了陰山會怎樣? (侵略、戰爭)

10、你們知道這個“飛將”是誰嗎? →出示李廣的資料

→同學們,你們覺得李將軍厲害嗎?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終究敵不過歷史的浪濤。漢代的將軍可能到唐朝來鎮守邊關嗎?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齡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對,是想有更多像李廣那樣的人才爲國效力。(板書:求賢若渴)

1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願望。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願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願望嗎?還表達了誰的願望? (戰士、百姓、故鄉的親人、統治者。)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邊關戰士的希望,他們希望——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家鄉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更是千百年來所以百姓的願望,他們希望——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他們希望國泰民安,和諧美好。再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展望未來

1、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去西域所寫,青年王昌齡看見千百年來:戰爭未止,聽見戰士:思鄉盼歸。他悲天憫人,許下這千古豪情。學完這首詩,此時的你們有什麼想法嗎?

2、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高歌那秦時明月。你們讀一句,老師讀一句。(吟誦)

3、王昌齡當年渴望的和平,我們做到了;他求賢若渴的願望,我們達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們看到了! (PPT:播放閱兵式視頻)

→你們看到了那些保家衛國的戰士了嗎?看到那些像飛將軍一樣的人了嗎?盛世雄風今猶在,託交爾等後來人。下課!

→守衛邊關,辛苦嗎?你從哪裏感受到的?(萬里長征、未還)

《出塞》優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2.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3.會寫1個字。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並且通過課後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感悟古詩的幾種方法,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具體建議如下:

1.朗讀指導

教師範讀,學生體驗詩的語感和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做到熟讀成誦。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指導其讀出節奏和韻味。

2.理解感悟古詩。

古詩教學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體會詩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內容:

(1)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體會詩意。

結合註釋、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是專指秦漢時期的明月和山關,而是用來說明自秦漢以來,邊關戰爭一直在無休止地發生。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可見戰爭是無情的,帶給人們無盡的苦難。“但”是“只要”的意思。“飛將”指

漢代名將李廣,由於他英勇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爲“漢之飛將軍”。這裏

是化用典故,指揚威北方邊關的名將。後兩句詩抒發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駐守邊關,絕對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

(2)體會意境。

在學生理解了詩意之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本詩的深遠意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但在這兩個詞之前加了“秦”和“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3.閱讀教學

(1)整體感知詩的內容。結合書後註釋,熟讀課文後,小組同學討論感知大意。

(2)結合註釋,學生自主理解詩的意思;根據詩句,理解詩的意境,並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齡其他的邊塞詩,討論研究他的詩作風格和愛國情懷。

4.活動提示

(1)“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這道題是要學生在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2)“看畫面寫詩句,再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根據自己對畫面內容的理解,寫上相關的詩句;二是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是想通過一條從詩到畫再從畫到文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閱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教學時,教師可用書上的原題引發話題,也可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其他形式組織教學。

(3)“古詩的感悟”。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幾種感悟古詩的途徑與方法:①上網查找資料;②反覆誦讀進行感悟;③利用插圖進行感悟;④利用課文中的註釋進行感悟;⑤查閱辭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如果飛將軍李廣今天依然在世,就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漢朝的將士們把勝利的旗幟插滿了陰山,將士們決心保衛邊關,全殲敵人,連敵

人的一匹馬都不讓活着回去。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將士們在大漠黃沙中身經百戰,盔甲都已經磨穿了。可是他們報國的鬥志依然不減,發誓不攻破樓蘭,不殲滅敵人決不回還。

(4)“積累”。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瞭解更多的邊塞詩。選入的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這是一首充滿戰鬥生活氣息的詩,描寫了守邊的將士黑夜追擊敵軍的情景:侵犯邊疆的敵軍趁着黑夜沒有月光,偷偷逃跑,驚飛起大雁,將軍一聲令下,戰士們個個鬥志昂揚,騎上戰馬,刀出鞘,箭上弦,此時此刻,大雪瀰漫,剎那間飛雪將弓箭和大刀全都覆蓋上了。

課文中的註釋很多,學生可能還不習慣閱讀註釋,要教給學生充分利用註釋,用“代入法”學習古詩,讓學生結合書後的註釋、利用工具書去自學古代詩詞。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於後兩句詩的歷史性意義理解上會有些困難。爲什麼如果李廣將軍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兵馬越過陰山呢?這就要求教師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加以介紹、講解,來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寫法以及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懷。

相關資料

王昌齡(約698—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的詩人。他中進士後授汜水尉,後中博學宏詞科,官校書郎,出爲江寧令,晚年被貶爲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他的詩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成就,當時被稱爲“詩家夫子王江寧”,享有盛譽,現存詩一百八十首。

龍城:爲匈奴祭天之處,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爲盧龍城,在今河北喜峯口附近,爲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

不敢入右北平。”後一解釋較合理。

標籤:出塞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