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讀後感

心理學1.93W

通覽整本書所述內容,其主要針對於具有中醫特色的心理學理論進行詳細闡述。每一門學科的誕生,必然有其自身的歷史根基。即使作爲20世紀80年代才被確立的新興《中醫心理學》,也有着深厚的中華化底蘊。同時,因爲其年輕的學科姿態,也必然蘊藏着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讀後感

詳細品讀,可以深刻體會到:這門學科雖然年輕但其自身籠罩着的時代滄桑感依舊存在。從其形成學科的時期看,其稚嫩之處甚至不敢和其他任何一門中醫類學科相比較,但關於中醫心理的探索在過去並非只是一片空白。詳究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雖然這一時代還並未形成中醫心理學理論的概念,但在日常生的活經驗積累中,不乏有些人,他們已感知到心理情感的變化對於一個人身體健康影響的微妙之處。有許多人也已經開始專注於這一領域的開拓,這便是當今這一理論成立與不斷髮展的萌芽。他們用執着進取的精神,在陌生的道路中不斷探索。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之下,在《內經》時代,逐步確立了中醫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秦漢三國時期、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經過各個朝代們的醫家及相關著作的影響之下,這一思想得到了不斷的進步與發展,直至作爲學科被承認之後,其思想內涵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思想家們有關心理思想的論述,雖大都屬於哲學層面,但同樣對這一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營養,其對於這一學科的促進仍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運用大量的語篇,詳細論述其主要核心理論。"形神合一論"、"三才整體論"、"心主神明論"、"心神認知論與心神感知論"、"五臟情志論"、"心之意志論"、"陰陽睡夢論"、"人格體質論"構成了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的基本框架。

一個人擁有了良好的形體素質,必然會具備昂揚的精神動力。擁有了充沛的精神力量,必然會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這便是形、神之間通俗的解釋。換言之,形、神之間相互對立、制約。正如中所言: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形神具備,乃成爲人。不錯,這一簡單的形神特點,用以更加嚴謹的科學理論解釋,更加具備迷人的氣息,這便是這一理論的偉大誘人之處。將我們每個人平常自身遇到的問題,將模糊的感性認識用以更加準確的理論加以詮釋。這便是一門新興學科誕生的重要意義。不可否認,這一研究在臨牀診斷和治療中的重要指導意義。仔細回想,在上學期所接觸過的有關中醫基礎理論的"藏象學說",內臟的病變可以通過體表的改變獲知,通過"象"的變化了解內臟氣血的變化,而"象"便是"神"的表露,這便是形、神結合的良好的契合點。

關於情志理論的探討,則更加詳細和深入。"情"字表示情感、情緒;"志"更多的是指意志、志向。"情"與"志"二者結合時,便成爲情感、情緒的專屬性名詞術語。作爲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紛雜的世界,必然會在某時某刻產生不同的情志變化,這也組成了每個人心理變化的重要部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是我們每個人變得成熟穩重的標誌,而這些不同的情緒的產生,其氣血臟腑基礎,即是該情志理論所研究的方向。具有代表性的"五臟氣化論"指出:人的情志變化是以五臟精氣爲物質基礎的氣化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臟腑氣血的生理基礎。將怒、喜、思、悲、恐不同情志特點對應於不同的五臟所主。形象生動、富於哲理性的論述,將抽象的心理活動與具體的臟腑器官特點相結合,(fsir)進而從情志活動聯繫到對臟腑的影響,兩者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在此之外,中醫心理學提倡了心神的主導作用,通過心神的感知與主導,纔是各種情緒和情感產生的直接原因。

最後,希望能根據自己的淺表認識理解中所講的"人格體質學說"首先,該理論強調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即人格。從現代和古代的對比中,剖析了不同時代對"人格"的認識。通俗說,就是指每個人所獨有的有別於他人的"個性"何爲個性?即每個人的獨特特點,正因爲有了個性,人們纔有所差異,世界因此而繽紛多彩。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你和我。之所以非要強調人格與體質的關係,正是基於"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人格歸屬於"神"的範疇,體質則屬於"形"的.範圍。一定的心理現象必然有相對應的生理基礎。一定的人格則擁有相應的獨特體質。隨着心理學學科的發展,人們對人格的認識逐漸深入。書中所列舉的國外心理學對人格的分類方法,如:蓋倫"四液"分類、巴甫洛夫神經類型分類、艾森克人格類型維度。依照不同的標準,通過不同的分類方法,將擁有不同人格特點的人劃分爲不同的人羣。而在國內,《內經》陰陽五行人格分類,則更加具有中醫特色,具有獨特的心理學基礎。按照陰陽之氣多少,具有哲學特點的劃分,將人格特徵劃分爲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及陰陽和平中類型。這種五態的劃分,進一步運用了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學說,其具體的應用更加讓我們感受到這門年輕的學說秉持着謙虛、謹慎的發展特點,而又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心理學魅力。

可以看出,該理論雖然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成績,但就其長遠發展看,目前依舊是一個弱勢學科,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學科內容還尚不成熟,其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這一建設行列中,爲中醫學學科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