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傳統文化論文

作文2.3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論文

傳統文化論文1

今天,以拯救生態危機爲要旨的“生態意識”正日益深入人心,成爲當今人類的共識。

地球是目前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類生存的星球。這條“生命之船”在太陽系中已經航行了四十五億年。正當人口急劇增長,需要向地球索取越來越多的資源時,地球維持人類生存的能力卻一天天衰退下去。一九七二年六月,一百一十三個國家的代表雲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向世界發出了“爲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口號。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說:“現在已達到歷史上這樣一個時刻,我們在決定世界各地的行動的時候,必須更加審慎地考慮它們對環境產生的後果。”同年第二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將這次人類環境會議的開幕日—六月五日,定爲世界環境日。與此同時,一場旨在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風起雲涌,縱深發展。這一生態革命的核心是否定傳統的人類中心論的世界觀,樹立一種嶄新的生態意識,將以往從人類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把自然僅視爲人的資源庫),轉變爲從自然的角度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把自然視作一個有待照料關心和愛護的大花園)。所謂生態意識,其核心問題就是人對自然的態度問題。按照美國生態哲學家萊奧波爾德等人的基本思想:一是把大地的山川河流、蟲魚鳥獸和花草樹木視爲一個有機體,人只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二是在這個大地有機體中,每個生物佔據着各自的生態地位,各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三是除滿足生機的需要外,人類沒有權力縮減生命形式的豐富多彩性。這就是當今人類的共識—生態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態意識。“天人合一”、“以和爲貴”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文明,也就是說人類與自然和諧,天地萬物的和諧共存是中國文化的最終追求。因此,完全可以這樣斷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生態意識的最理想的棲身之地。以下,我們就其具體表現,作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崇敬自然,視自然爲審美的最基本準則和最高準則

崇敬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很重要,很突出的表現就是“自然”成爲人們審美的最基本的準則和最高準則。決定一個對象是否具有審美價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僅賦予天地萬物以鮮活的生命,而且使我們人類充滿勃勃生機。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美高於人爲美,人們常用“自然”去品評人物,去品評藝術作品。

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雲:“天下之佳人,莫如楚國;楚之麗者,莫如臣裏;臣裏之美者,莫如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之所以傾城傾國是由於她的眉毛如大自然中的翠羽,她的肌膚如大自然中的白雪,她的皓齒如大自然中的貝。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這樣讚美佳人:“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鴻雁驚飛,比喻美人的體態輕盈;游龍婉若,比喻美人的姿態婀娜。“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驚鴻”、“游龍”、“ 升朝霞”、“太陽”、“芙蓉”“出綠波”這一切都是活力四射的生動的大自然。

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這兩句寫楊貴妃面色慘淡,淚痕縱橫,但仍然很美,象一枝帶雨的梨花。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是這樣描繪王熙鳳的美貌:“只見鳳姐頭上皆是素白銀器,身穿月白緞襖,青緞披風,白綾素裙。眉彎柳葉,高吊兩梢,目橫丹鳳,神凝三角。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

描繪文章詞采華美、文筆驚人,氣韻生動的唐·盧照鄰《釋疾文·粵若》中“下筆則煙飛雲動,落紙則鸞回鳳驚。[page]”又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中的“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斷章之功,於斯盛矣。”

關於詩作,唐朝李白是這樣誇讚的“興酣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淪州。”(李白《江上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可見詩歌藝術發展到頂峯,到極致,仍是“自然”“天然”。宋·楊萬里《讀張文潛詩》“春華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意思是寫詩應拋棄古書用過的陳詞濫調,一切順從自然。

“自然”不僅是欣賞詩歌文章的標準,同樣是哲學音樂的最基本的標準。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絃聲清脆,猶如珠擊玉盤。稱讚箜篌聲之美,唐代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是這樣形容的,“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意指箜篌聲在空中迴旋,行雲也似傾聽音樂而停留不動了。“崑山玉碎鳳凰葉,芙蓉泣露香蘭笑”,“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如崑山石碎山崩,如鳳凰長鳴,悲慘使芙蓉哭泣,歡快使香蘭歡笑。稱讚洞簫聲之美,宋代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訴如泣,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同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常用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來象徵優秀精神,高潔的品質。如屈原《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竣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待人滿懷深情歌頌大自然中的芳草,蘭、蕙、杜衡、芳芷等,就是表示對聖潔的品質、美好的心靈的深深嚮往。

總而言之,無論是人、物,還是藝術等等,之所以能夠給人以美感,使人感動,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不是因爲它們的自身怎麼樣,就是因爲它們象大自然。所以說,自然天成,自然是人們審美的最高標準。由此可見,大自然在中國文化受到的崇拜、敬愛是其它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二、欣賞自然,親近自然,縱情山水

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意識不僅表現在對大自然的崇敬上,而且表現在對大自然的無比欣賞和親近上。從碧波萬頃的東海之濱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從白雪皚皚的北國之巔到山青水秀的南國寶島,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牧場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水鄉園林,在中國人的眼裏,自然萬物無時不美,無處不美。他們對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本的無限讚美,一往情深,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依戀,這種夢繫魂牽的情思幾乎融進了整個中國文化,融進了整個民族的生命。

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景色壯麗、氣勢磅礴,很早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說(《孟子·盡心上》)。詩聖杜甫《望嶽》是描繪泰山的千古絕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沒有對祖國山水的無限親近與熱愛,沒有對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真誠欣賞與認知,怎麼能夠寫出如此情深意長、撼人心魄的傑作。

“自古華山一條路”,西嶽華山奇險峻峭,五座主峯直插雲霄。人們讚美華山:“蓮花五千仞,靈孕自洪蒙。每變風雲色,能參造化工”(吳雯《望華山》);“倚杖高臺萬里秋,山川元氣共沉浮”(顧鹹正《登華山》)。除東西二嶽外,南嶽衡山的秀麗,北嶽恆山的敦厚,中嶽蒿山的清峻,無不受到人們的深情熱愛和讚美。

中國的名山,遠不止五嶽。江西的廬山,四川的峨嵋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天台山,山西的五臺山、湖北的武當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歌頌其壯觀、秀麗、雄偉、俊雅的篇章不可勝數。人們眼中的廬山瀑布是如此的壯美:“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峨嵋山的月色也是那樣迷人,“峨嵋山水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嵋山月歌》)[page]

祖國的名山是美麗的,祖國的大川同樣是迷人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下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李白立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讀之使人心曠神怡,意猶未盡。人們讚賞西子湖、洞庭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山初晴雨後》)“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總之,在中國人眼裏,自然萬物無時不美,無處不美。又如:鯤鵬之美:“北冥有魚,其名名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元所至極邪?”(莊子《逍遙遊》)

四時山景之美:“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青。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雲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鴻秋水,蘆島沙汀。冬景則借地爲雪,樵者負薪,漁舟依岸,水淺沙平。”(王維《山水論》)“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錯霾翳塞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

會稽山川之美:“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另外,如“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李白《蜀道難》)的蜀道,”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的商山,“露氣聞芳杜,歌聲識採蓮”(孟浩然《夜渡湘水》)的湘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的漢江等等。這裏,自然萬物莫不令人賞心悅目,莫不喚起人們珍愛之情。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文人將大自然不僅僅作爲一個審美對象來看,而且深刻體會到這種對大自然的欣賞與親近是人生之必需,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他們寧可食無肉,也不願居無竹。清代畫家鄭板橋曾經這樣談到自己的居室:“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所以說縱情山水,親近大自然,欣賞大自然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時尚。

三、尊重自然萬物,視自然萬物爲平等夥伴

中國文化在自然萬物面前,始終具有一種博大的胸懷,具有一種寬容仁厚之心。始終認爲自然萬物和我們人類一樣,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們的存在不是荒謬的,不合理的,因此,它們的存在和個性也是應該得到尊重的。自然萬物爲平等的夥伴。

《論語》說孔子:“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說,孔子釣魚,不用大網;打獵,不射還巢的鳥、棲息在樹上的鳥。這體現了孔子對弱小動物的一種尊重和仁愛。在儒家學說傳統中,始終是以孔子所代表的這種仁愛之心去對待萬物。宋代的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即,他人都是我的親兄弟,天地萬物都是我們的同類、同伴。北宋的程顥說:“人與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萬物,人類是自然萬物中的普通一分子,而不是雄踞大自然之上的主宰者。

在《莊子》一書中,這種對自然萬物的平等意識更是不僅明確,而且十分豐富。《莊子》明確指出:萬物在本質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大小、彼此、美醜、是非、生死等等莫不如此。“以道觀之,何足貴賤”(《莊子秋水》),以大來說,大海不可謂不大也,但在天地之間,它又難以稱之爲大了;中國不可謂不大也,但在海內,就好象“梯米之在大倉”一樣,難以稱之爲大了。莊子說:“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每一個東西都比它小的東西大,也都比它大的東西小。所以一切東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爲小;莫壽於子,而彭祖爲夭。”從上述可看出,莊子的相對論中蘊含着極爲可貴的萬物平等意識。莊子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萬物之上,從不人爲地強求千篇一律,萬人一面。他非常反對這種違背天下的常然,違背萬物的性命之情的做法。莊子曾說:“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爲駢,而枝者不爲歧;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page] 。(《莊子駢》)這就是天下常然,天下萬物的性命之情。

莊子這樣尊重萬物的存在和個性平等思想在後世也有很強烈的迴響。明萬曆二年進士呂坤曾說過:“山峙川流,鳥啼花落,風清月白,自是各造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無干涉也”(呂坤《呻吟語》)。自然萬物不僅是我們的同類,而且是我們的朋友與知己,因爲在本質上與我們是同等的,我們必須尊重其天性。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的龔自珍。當他發現江南梅樹因受人工的束縛而變爲病態畸形時,悲痛的“泣之三日”,併發誓窮畢生之光陰醫治病梅。“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標縛;以五年爲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闢病梅館以貯之。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龔自珍《病梅館記》)作者關懷病梅、同情病梅、恢復梅花的本來面目,保全其天然生機的真誠。

翹首雲天,俯瞰山川,時而星垂月闊,月涌江流,時而魚出燕斜,鬼嘯猿啼。整個自然界就這樣展現在人類的眼前,或壯採偉麗,眩人心目,或幽美奇致,動人情性。大自然不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而且對於培養我們的審美心胸,對於培養我們的高尚情懷,對於鑄造我們健康人格,都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珍貴价值。就是這樣強烈的生態意識,這種濃郁的自然情懷,在中國文字作品中表現淋漓盡致,從而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有價值的精神資源。我們相信,這種寶貴的精神資源,不僅將繼續嘉惠中華民族,而且必將融入世界文明潮流,成爲整個人類謀求進步、和平、發展的智慧。

傳統文化論文2

隨着全球一體化的不斷髮展深入,人類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也在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處在該種形勢下,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注重民族優秀文化的教育問題,我國自然也不例外[1]。高職學生不但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能力,同時也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作爲承擔學生人格構建的重要學科,高職語文應當充分發揮其在人文性方面的特徵,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歷程中積累沉澱的寶貴財富,其對民族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作爲華夏兒女,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最爲基本的責任與使命。當前,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開始融入社會中,我國社會中的文化呈現爲多元化的發展形式,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因爲高職學生本身無法有效甄別多元化的外來文化,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在高職學生中得以有效的傳承與發揚[2]。

(一)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語文是進行母語教育的基礎課程,作爲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本身存在有別於其他物質工具所具有的特殊性質,語文根植於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華夏兒女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所以,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在較大程度上需要依賴語文這門課程。而高職語文教學中只有真正融入傳統文化的核心,才真正具有神韻與靈性,也才能夠真正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健全學生人格

高職語文歸根結底也是一門教育學科,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之外,還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精神上感召學生。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傳統美德,但是隨着國家的發展壯大,目前的學生已無法深切體會到先輩們創業的艱辛。因此,很多學生在成長中缺乏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缺乏寬容大度的爲人處事風格。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憂國憂民等文化精髓,能夠逐步培養其健康、獨立、健全的人格,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

傳統的高職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再加上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通常自行忽略教材中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環節,抑或是採用課後作業的模式讓學生去進行自學。正是因爲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往往難以產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針對高職學生的教育,不僅需要涵蓋基本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同時還應當包含文化底蘊的積累、思想品德的培養。這就需要廣大教師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意識到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語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使得傳統文化能夠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反覆向學生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學生能夠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夠意識到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師與學生理念的共同轉變,才能夠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提升到足夠的高度,才能夠真正實現高職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整合[3]。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

1。構建有利於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將學生的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得學生更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這就需要廣大高職語文教師積極構建有利於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漢字英雄、最愛是中華等學生所喜歡的電視節目,通過模仿電視節目來開展相應的教學,引導學生去關注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的內容[4]。教師可以在每次課前將安排學生輪流分享傳統文化小故事,抑或是針對某些傳統文化作品進行簡單介紹,向大家推薦經典作品;在學習傳統文化教材內容的時候,教師應當針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針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拓展;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設計,從視聽的層面來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通過構建有利於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能夠置身於傳統文化的環境中,從各個方面去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得學生真正熱愛傳統文化,逐漸開始承擔起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使命。

2。組織傳統文化專題教學

正如上文所述,語文根植於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華夏兒女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高職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或隱或顯於各篇文章當中,其本身是呈現爲零星分佈的形式,難以形成有效的教學體系。

爲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教師應當針對組織傳統文化的專題教學,針對教材當中蘊藏的各種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梳理,使其更具條例、更爲系統,然後再針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使得學生能夠更爲深入、系統地瞭解教材中蘊藏的傳統文化。一些條件較好的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嘗試自編教材,依照專題來自選相關的傳統文化篇目,以便於更好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使得教育更具針對性。

3。注重誦讀來感受傳統文化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誦讀的進程中實質上就是語言積累的進程。針對高職學生來說,誦讀的具體形式也並不需要過分拘泥,讀、誦、吟、唱均可以,誦讀的主要內容是古詩文。高職語文教材當中蘊藏着極爲豐富的古詩文,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意境美、音韻美以及語言美,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古詩文能夠進一步親近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最終真正吸收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第二課程滲透傳統文化

1。構建傳統文化教育微信平臺

信息化時代,針對高職學生機不離手的特徵,高職院校應當建立有關傳統文化的,利用微信平臺來與高職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有關的互動。安排語文教研室來負責平臺的運作,各個語文教師來推薦有關傳統文化的作品或者視頻;抑或是針對影視劇、娛樂節目中錯誤的傳統文化進行批判;也可以推薦一些校內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信息等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時刻學習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

2。組織傳統節日活動

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中蘊藏着極爲豐富的傳統文化。組織傳統節日活動是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學生能夠更爲深入地瞭解古人在傳統節日中具體組織哪些方面的活動,從中能夠有效瞭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古時候傳統節日的民風民俗,使得學生能夠感同身受,真正瞭解傳統文化的底蘊。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得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觀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作爲教師,應當進行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得高職語文教學能夠與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深入的融合,促使高職學生能夠更好地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論文3

【摘 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的發展,同時也對不同民族和地方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入,一方面我們加強了與國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促進我國文化實現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在給我們文化發展提供機遇的同時,也爲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很好的繼承,更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有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傳統文化;文化

一、經濟全球化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實現更好的創新,也有助於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轉型,從而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彰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世界各國文化帶來了平等交流的機會。世界各國文化都有優勢的一面,也有落後的一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打開了人們的視野,爲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關闊的平臺。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歷史,且具有一定的體系性。但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我國傳統文化曾由開放走向了閉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脫節的現象。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髮展,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也越來越高,這爲我國傳統文化吸收外來先進因素重新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也爲剔除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其能夠更好地接受洗禮,從而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更好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我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華民族有着5000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久存不衰,不僅僅得益於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偉大實踐,也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着密切的聯繫。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流,這給世界文化的交流帶來了機會,同時這也爲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帶來了機遇。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中華文化走上世界,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一方面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另一方面,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髮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隨之傳入我國,這些不良思想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衝擊。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新科技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促進了人們在世界的範圍內廣泛的交流,使我國傳統文化在汲取活力的同時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爲了達到霸權的目的,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實行所謂的“知識產權戰略”,利用互聯網傳播美國的精神和文化,使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國,例如“肯德基”,“麥當勞”、“好萊塢”電影等。學術界和藝術界也是如此。西方的文化在傳播方面利用先進的技術,不斷提升其觀賞性和娛樂性,再加上其豐富的知識性,使其文化往往被廣大人民接受,所以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才能夠風靡世界。西方這種強勢文化“示範”效應,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弱化。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根基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於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爲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髮展,我們應該對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底蘊的傳統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和創新。

(一)採取兼收幷蓄、博採衆長的方式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中華文化歷來就是以博大的胸懷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更應該理性地對待外來文化,在立足我國具體國情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鑑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吸收和借鑑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左右”,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根基。一個國家的獨立,不僅僅是要保持經濟、政治上獨立,還要保持文化上的獨立――民族文化及認同是一個民族甚至國家認同的基礎,是維繫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要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纔不會在世界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我們要繼續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政治信仰,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創新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堅持,但是不是一味的僵化,更不是抱殘守缺。對待不適應我國當前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文化,我們要果斷拋棄;對合理的、符合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文化我們要大力弘揚,並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要更爲開闊的視野,既要保持文化獨立,又要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首先,我們要拓寬弘揚傳統文化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的媒體、電影和電視進行很好的宣傳和教育,加強大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引導。

其次,還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於人們的生活之中、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之中,使傳統文化真正內化於內個人的心中。再次,還可以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廣大羣衆進行文化薰陶。例如,採取電影、小品等方式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同時還可以比如以社區爲單位,組織社區內家庭以傳統文化爲主題,定期開展各種親和力較強的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增強羣衆對傳統文化多方位的感性認識和興趣,促進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真正喜歡和熱愛。

經濟全球化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適應市場需要的文化體制,同時更要保持我們獨特的傳統文化特色,創新弘揚方式,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具有生機和活力。

傳統文化論文4

摘要:隨着時代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愈發彰顯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國家政策做出在文化上的偏移,所以,在高中基礎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便勢在必行。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377(2016)07-0099-01

中國傳統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傳承,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歲月的沉澱和積累發展至今,不僅對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起着指引作用,還成爲整個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也極爲重要的部分。將傳統文化放在教育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語文作爲一種交流工具,將扮演文化載體的角色,而作爲中學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中語文教學,更是將這個作用發揮到極致,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所以,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對於新時代要求的素質教育是有極大幫助的,此外,不僅能夠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增強文化意識,還能讓他們具有傳統文化的優良品格,進而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

1高中語文中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策對文化的偏移,傳統文化的`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傳統文化的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並沒有得到完善。

1.1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高中課業相對繁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忽略了情感文化上的薰陶。教師在古詩詞和文言文的教學當中,並不只是簡單的讓學生背誦和進行白話翻譯,而是要在熟讀並能理解含義的前提下,對作品進行理解,並將作者的情感帶入到文章內容中,讓學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鳴,達到文化底蘊的提升和積澱,從根本上進行思想的提升。而現在相當多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側重的只是對古文或者古詩詞的背誦情況,以及古今使用不同字眼的記憶,教學模式依舊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讓學生只有繁重的背誦壓力,無法從文中得到感悟和提升,更無從談及去從思想上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1.2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開學伊始,很多高中學生在教材沒有發到手上的時候,已經人手一本《高中文言文解析精析》或者《高中文言文翻譯大全》等等,明顯體現了學生對工具書的依賴。對於文言文和古詩詞的學習,教師很注重課前的預習,這是一個進行自己我提升的過程,是爲了讓學生在初次接受時,在晦澀難懂中加深理解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然而一味的參考工具書,通過現成的白話註解,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學習古文的初衷和本質。古文學習過程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心理上對文言學習的忽視,以至於學習過程中的古文鑑賞能力和理解能力難以提升。

2對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中滲透的建議

因爲中國文化的傳承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於在基礎教學階段的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瞭解,然後再達到一定的積累之後,得到道德品質的提升,完成質的飛躍。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曆史,加強民族榮譽感和歸屬感,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認知民族大義的基礎上,會對學生的自我休養也有一定的提升,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

2.1教師提升自我能力,力求文章最優化講解: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都是通過精心的選擇和嚴密篩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作。因此,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授課進度,還要把證授課質量,將文章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完整和鮮明的展現出來,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得以吸收傳統文化的獨有特質,讓他們能夠去借鑑和接受,借古喻今,最終得以運用和發揚。比如《荀子·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適用於從古至今的所有教學,讓學生像用心的蚯蚓,而不要像雖有先天優勢,卻用心浮躁的螃蟹,在學習上靜心用心,厚積薄發。

2.2瞭解作者生平及人生中轉折性的事件:文章是作者心態和思想最直接的表現,瞭解作者的生平及性格,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作者的思維去認知,會在提高理解效率和降低偏差。蘇軾《答張文潛書》中說“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爲不如;其爲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爲人。”文章是作者心態的明面化表達,比如柳宗元被貶柳州之後所作的《小石潭記》和《捕蛇者說》,更接近於普通民衆的生活疾苦,而不同於前期的朝廷政治以及黨派關係,又比如李白奉詔入京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意氣風發,這些都是應當注意的點。

2.3着重漢語思維方式的理解:漢語作爲中華民族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思維方式的全面展現。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要用傳統思維方式去理解,以此來抓住文章精髓。比如古文中常用的首尾呼應,接觸到時可以聯想到現當代議論文寫作時“總-分-總”的方式,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中國傳統文化中頻繁使用的對偶句式,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僅字裏行間展現了對偶的應用,還引出了通感的修辭手法,此外也可以從文章中建築的描述,提現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

2.4以點及面,拓展學生知識面:高中的語文教材涉及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不少,但學生受學習壓力的影響並不能太多的去接觸,況且因爲教學範圍的影響,很多的知識只是淺嘗輒止,並沒有太深入的瞭解和接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室可以拓展性的講解,拓闊學生視野和思維。比如在司馬遷《鴻門宴》的講解中,教師在對項羽進行人物性格分析時,可以引入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可以從各方面多角度的對項羽這個悲情英雄,進行主客觀方面的分析。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的,在最基礎的階段,讓學生培養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並進行文化素養的積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着指引和嚮導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完善的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參考文獻

[1]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1:59-60.

[2]劉俊.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課外語文,2015,12:73.

[3]聞波.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分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12:58.

[4]秦志方.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大學聯考(綜合版),2015,11:220.

傳統文化論文5

今日的中學教學課堂,自從滲透以生爲主、以學爲主的教學理念以來,我們經常看到:英語課堂的情景口語對話、數學課堂小組結對子的自主講題、物理課的實驗再實踐……到處都有學生踊躍的身影。而我們卻尷尬地發現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倦感甚至是厭惡感的。常常聽到有學生抱怨:最沒味的就是語文!最沒趣的就是語文課!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枯燥無味的課文、背景段落加中心的上課套路、大量的聽默寫任務壓在中學生身上,他們當然會提不起興趣。我在教學中發現,如果滲透傳統文化到語文教學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它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徜徉在古代詩詞的王國,感受詞句的優美,感受意境的深遠,他們會流連忘返;讓學生細心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他們會樂此不疲,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提高,對作品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獨到見地!其次,滲透傳統文化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傳統文化在繼承與揚棄中不斷髮展,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經典的語句與美文,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於學生豐富語言積澱,拓展想象空間,增加典故引用,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在寫作時學會運用文學中最精粹、最有張力的語言,逐步達到“下筆若有神”的境界。再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懷。“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體現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傳統美德,教育學生“思想端,行爲正,境界高,眼光遠,信心足”,達到語文教學的高級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有益的,我認爲,如果說中學語文教材對傳統文化的選擇是靜態的,那麼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則是動態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語文課堂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將語文課講成品德課,而是要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的心靈因爲教材的內容受到淨化,讓學生情感跟隨教材中的情感跌宕起伏,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變學生“要我學”爲“我要學”,起到不露痕跡、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如在教學《背景》時,讓學生感受骨肉親情,在教學《散步》時,讓學生感受家人互敬互讓的濃濃親情,在教學《老王》時,讓學生感覺到人生而平等等。再結合實際,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讓學生感動的同時,反思自己日常行爲,體會人生因不同境遇而產生的巨大差別,增強學生的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認識到人生有幸運與不幸的區別,在慶幸自己幸運的同時,關愛、幫助不幸者,共同努力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二是在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不僅要體現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而且要滲透到學生課後的活動中。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學不能總是拘於講解教材,課堂以外我們要充分利用表演課本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借此機會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正面引導。在學《桃花源記》的時候,長期壓抑、苦於學習的一些同學對於世外桃源很嚮往,主觀狹隘的理解着隱士文化,更不太理解周敦頤的君子精神,於是在綜合性學習課時我們開展對古名人人生觀的討論課,分析陶淵明、李白、杜甫、周敦頤的經歷和人生觀,並進而開展了一堂“爲別人而活、爲自己而活誰快樂”的辯論賽。勿用多說,這種活動更有助於中學生個體人格的塑造、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對人生境界的體悟。

三是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豐富傳統文化積澱

我發現喜聞樂誦已成爲學生中一種非常良好的學習方式,而且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自己積累的古代詩詞運用到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孔孟的仁愛、杜甫的憂思、劉禹錫的樂道、范仲淹的無私等,都已融入學生作文,成爲值得反覆咀嚼的思想精華。

四是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之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如在校園公共場所懸掛名言古訓,用富有哲理的名稱爲教室、宿舍等樓宇命名,教室佈置富有文化氣息等,營造一個良好的“活”環境,引導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熱愛傳統文化。

五是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在課外學習、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建議學生多讀一些名家大作,如《論語》、《史記》等宏篇鉅著和藝術精品,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珍品中感受我國悠久歷史文化脈搏。可以推薦一些較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如《探索與發現》、《百家講壇》等,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拓寬他們的思維廣度。還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遺產,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參觀紅色旅遊紀念館,欣賞書法碑帖,在親密接觸中,讓學生獲得心靈震撼。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無異於在這個領域爲學生提供一方國學的土壤,讓學生們在其中實現文化的薰陶、思想的昇華、心靈的淨化。真正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讓中華民族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強者的雄姿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傳統文化論文6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麼傳統文化禮儀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着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着人們的思想。扼殺着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爲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於看功大於過、還是利大於弊。縱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爲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違揹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註定世世代代爲奴爲婢的命運。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着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說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捨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於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併爲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最好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淨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爲後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爲是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於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麼?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於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麼!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餘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捨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覆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後果的行爲難以服衆!

傳統文化論文7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弘揚古人先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沉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奮發學習、建設祖國的熱情;有助於消解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和消極影響,促進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幫助學生形成尊重他人、使學生學會團結互助的倫理規範,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理解、關心、體貼、尊重人的基本品質,形成友善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學生的內在修養與精神世界,最終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於創新、執着奉獻、勤勞節約等一系列傳統美德,有效地指導學生的人生實踐。

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架構,難以承擔起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重任。缺乏針對性和可選擇性,課程設置上作爲公共選修課來配備,師資力量、課程建設及經費投入都不能滿足需要;課程的結構和承載量也遠遠不能滿足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及無限堆集的可能性、擴展性和多項的選擇性的需求。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筆者體會到,以中華傳統節日爲載體,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具有其它項目難以媲美的優勢。

一、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節日是依附於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感、和信仰而產生的文化集合,它以四時爲框架,以文化爲脈絡,幾乎包羅萬象地涉及祈福納祥、倫理道德、農時節氣、養生處世、民俗禮節等文化元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徵、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識等豐富內容,既有物質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質文化的表徵,處處蘊含着中華民族流傳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歷史淵源、美好傳說、精點詩文和獨特情趣。如中國傳統八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都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1.祈福納祥。考察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與重要節俗活動,幾乎都包含了這一主題,如春節時的守歲、祭祖、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吃年夜飯,端午節的插艾、飲菖蒲酒、雄黃酒,中秋節的祭月、拜月,重陽節的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臘八節的臘祭等等。還有在節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語、祝福語,如“長命百歲”、“年年有餘”、“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無一例外地表達人們祈求遠離災疫、闔家團圓、吉祥美滿的良好願望。

2.倫理道德。傳統節日活動中,處處滲透着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因素,在傳播道德規範、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養成作用。如春節中給年長者拜年,清明節祭祀活動中對祖先的禮敬,端午節給孩子系五彩線、香荷包,中秋節給孩子買“兔兒爺”,節日宴席中長幼座次的排定,無不表現出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再如寒食節對介子推的紀念,反映出人們推崇居功不傲的人格與美德;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反映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七夕節對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讚美和認同,反映了對愛情忠貞不愈的美德;中秋節關於八月十五送月餅的傳說,反映了反抗強敵、維護和平的社會道德理想。還有節日期間走親訪友、饋贈美食,有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在道德教化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3.農時節氣。中國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的土壤中,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節日日期的選擇與設定,是古人依據天時、物候、氣候的週期性轉換而約定俗成的,都對應着特定的節氣和農時。傳統歲節中的“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人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依據太陽在黃道的不同位置而確定的,與農事生產息息相關。一些特別的日期作爲農耕週期中的關節點,備受先民的重視。“節”正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之日時定爲交節,由此轉意爲節日。每當特定節氣來臨之時,都要舉行相應的儀式和慶典活動,農耕週期便也成了慶典週期。如春節時的各種慶典,清明前後的耕種,中秋前後的收穫,臘八節祭祀等,都顯示着先民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時序,重視農業生產的觀念。從古至今還流傳的許多關於歲時節日的諺語和民謠,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二十四節氣歌等,都顯示出這一特點。縱觀中國傳統節日,在時序的安排上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四時節慶紛至沓來,無一不體現着人們應時而作的農業文明印記。

4.養生處世。中國傳統節日蘊含了許多科學養生的智慧。如春節的掃塵、洗浴、飲藥酒、吃春盤等習俗,除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祈願外,還有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作用;清明的郊遊、踏青、拔河、放風箏、盪鞦韆,端午龍舟競技、重陽節的登高等活動’既愉悅心情,更強身健體;中秋時節瓜果成熟,新鮮豐盛,營養豐富,是人們水果養生的最佳時節;臘八粥中更是“羣英薈萃”’以各類米爲主食材,以豆類、藥材、水果、堅果類等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兼備的各類食材爲輔料,是健身養生和贈送親友的最佳禮品。同時,節日期間親朋好友相互問候、相互祝福、禮尚往來,增進了感情,促進了和諧,甚至有些親戚鄰里之間的矛盾也通過節日“化干戈爲玉帛”。

二、通過節日文化能夠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許多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通過“超鏈接”和深人挖掘,可以通過節日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受到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如通過端午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深人挖掘其文化內涵。一是弘揚愛國主義,謳歌執着奉獻。端午節起源,有紀念屈原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伍子胥說、惡日說等等。從社會普遍認可的紀念屈原說,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欣賞屈原作品,誦讀領悟,在體驗文學魅力的同時,感受屈原明志修身、堅持理想、執着追求、愛國憂民、以身殉國的忠貞情懷,受到思想和心靈的洗禮。二是順應自然規律,祈求豐收健康平安。從時間和節氣來說,五月初五在芒種與夏至之間,農作物及萬物進人旺盛的生長季節,象徵着收穫與希望,傳遞着人們對希望和豐收的企盼。五月陽氣極盛,適宜早起鍛鍊,而端午前後又是大地中各種病菌和蠹蟲的旺盛生長時期,因此人們有懸艾草、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來驅蟲防疫,因此也留下了許多佳篇名句,如詩歌《午日》“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節令門?端陽》“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諺語“良辰當午日,偕老祝千年”、“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早”等等,無不形象反映出人們對健康平安的渴望。三是倡導團結奮發的健康生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選擇端午節最隆重、最熱鬧的南方賽龍舟習俗爲切人點,組織學生通過視頻觀看熱鬧的競賽場面,欣賞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體驗精誠團結、奮力拼搏的精神。

三、傳統節日是學生最易於產生共鳴的文化載體

教育人類學認爲,“節日和慶典是人的‘超感覺的深層次的經驗’,因此將成爲人的不可放棄的教育媒介。因爲只有在節日中,人才能超脫他的日常活動,並以新的方式返回到他人生內的更深層次的真諦中”。以中華傳統節日爲載體,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按照課前精心設計、課堂深人挖掘、課後積極踐行、彰顯時代精神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爲中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爲主體,搭建好學生人人蔘與的平臺,使節日變成每個學生自己的節日,可以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在歡樂祥和中受到浸潤,在瀰漫於全社會的怡洽氛圍中,在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羣體性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在自覺學習中感受中國傳統節曰文化的獨特魅力,潛移默化地弘揚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積極踐行中彰顯時代精神,開展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樣的教育教學過程對學生精神和心理產生的影響,將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

四、通過節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職學生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對中國文化課程的學習主動性差,往往學不懂或不愛學。但他們又有展示自己的渴望和意願,對自己能親身參與或能動手操作的活動很感興趣。可以針對這一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及學生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結合各類社團活動,緊扣一年四季中的各個節日,設計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系列活動,如春節--過大年、話團圓,元宵節--孝親人、體親情,清明節--緬英烈、祭先祖,端午節--話屈原、講愛國,中秋節--重親情、惜友情,重陽節--話重陽、敬長輩等。這些節日雖伴隨他們度過了十幾年的青少年時光,但大多數同學只知道簡單的節日習俗,並沒有真正瞭解每個節日的深刻文化內涵。因此,在活動中讓他們通過親身踐行、查閱資料、歌詠競賽等喜聞樂見的方式,瞭解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風俗習慣、象徵意義以及有關傳說,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的優秀文學著作等,都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熱情。

傳統文化論文8

我國傳統文化五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是我們華夏各民族的精神食糧,更是當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傳統文化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會擔當,如何胸懷天下等等。國小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只有他們接過了傳承的接力棒,傳統文化才能惠及社會。

一、傳統文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傳承現狀

國小語文教材一直在傳承傳統文化。譬如漢字傳承:漢字是華夏文化的靈魂,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古詩文傳承:唐詩、宋詞和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等文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無一不是薰陶漸染學生的文化品味的上乘素材;藝術傳承:《頤和園》《秦兵馬俑》等文章則是從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角度進行傳承的;民俗傳承:課本中的《北京的春節》《藏戲》等民族民俗文化的課文引導學生銘記這些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歸宿感。雖然教材內容在傳承,但日常教學中存在種種不足,其一,沒發揮學生的主題性作用,如教學古詩文,多數教師只在背誦默寫上下功夫,而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則漠然視之,沒能發揮傳統文化應有的功能;其二,教學方法仍然很傳統,不少教師仍然主宰課堂,沒有開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開發。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迫切性

對國小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隨着年齡增長人的記憶力反而會下降,學習興趣也會隨之下降。而傳統文化的學習是需要背誦記憶的,國小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好、好奇心最強的時期,因此對國小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尤爲必要,傳統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引領國小生認識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從而產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其實國小生的語文學習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就是接受民族文化的薰陶。國小語文教學其實也就是指導國小生學習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積極情感。我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有傳承的必要,就因爲它無論是引導國小生怎樣做人、怎樣樹立遠大的理想、怎樣涵養自己的高尚情操、怎樣報效祖國等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教我們求學;“勿以善小而不爲”教我們怎樣修養美德;“上善若水”引領我們向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我們學會擔當等等,傳統文化引導國小生識禮儀、知廉恥、辨善惡、明是非,培養他們的愛國報國使命感和責任感,可以說傳統文化是國小生成爲德才兼備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建設者的路標。

三、在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

1.利用生字教學來傳承。漢字是中華民族向世界文明貢獻的瑰寶,它凝聚了華夏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傳統文化傳承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傳統美德的陶冶,這是我們國小語文教師必須予以重視的。如果我們只是爲了學生讀準字音而教學生字,那麼學習生字是枯燥的,而如果我們充分利用漢字的形聲特徵進行教學,那麼學習氛圍則是濃厚的。譬如將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學生不僅讀準了字音,且還理解了含義,學習興趣也會更濃。2.利用古詩文教學來傳承。古詩文在國小語文教材中所佔篇幅越來越多。因此古人的智慧及學習、生活、爲人處事都有體現,這些古詩文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教學中可藉助多媒體擬設古人描述的場景,伴以一些古典音樂,將古詩詞營造的意境解讀出來,將學生置身其境,自覺接受先賢聖哲的教誨。3.以課本劇來傳承。譬如教學《北京的春節》《藏戲》等課文,指導學生排練成節目,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自然就能較爲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完成了表演後,再引導學生學習及思考,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可以說從方方面面引領者國小生健康成長。因此作爲一線國小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自覺地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傳承之,以此來提升國小生的人文素養,並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造福國家,造福全人類。

參考文獻

王洛倩20xx年《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閱讀興趣》,《現代閱讀》(教育版)第12期。

顏移秧20xx年《國小語文新課導入淺析》,《新課程》(教育學術)第6期。

傳統文化論文9

【摘要】在現代平面廣告設計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比較廣泛,特別是繪畫藝術、傳統的圖文樣、書法等具有中華特點的元素,提升了平面設計的中式風格,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平面廣告;設計;運用

現代中國是一個具有多元化文化特點的國家,古今中外的文化不斷的引入與融合,促進了文化特點的多樣性,在現代平面廣告設計中,往往利用文化的多樣性去體現設計的獨特性,在引起情感共鳴的同時,還能在審美視覺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平面廣告的設計應用體現在多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繪畫藝術、傳統圖樣、書法的運用。

一、繪畫藝術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運用

繪畫藝術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具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繪畫藝術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多的是一種情感和文化內容的載體,通過繪畫藝術來體現繪畫者的心志和情操,各個時期的繪畫作品時代感非常強。而在平面廣告設計中,可以利用不同特點的繪畫形式,將藝術特點很好的以平面視覺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繪畫的表現力,將產品的特點與繪畫的意境相結合,達到平面視覺傳統。通常來說,平面視覺的文字內容相對較小,由於對平面視覺的觀看時間非常短,所以需要利用視覺特點給消費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那就要求平面設計具備一定明顯的特點。繪畫形式多樣,風格不一,所以在平面設計中,可以根據商品的不同調性來利用繪畫藝術,例如設計上的中國,就利用了非常多的中國繪畫元素特點,山水畫,自然風光的寫意,將繪畫的視覺傳統與平面設計所要傳達出來的自然與美食之間的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平面設計中利用中國的繪畫元素,一方面是一種民族情感的傳達,另一方面繪畫的表現非常直觀和形象,而且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消費者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進行畫面的解讀,特別是對中國的山水寫意畫或者抽象畫等,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對顏色、線條甚至是意境心情的特點來進行畫面解讀。

二、傳統圖樣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特點

中國的傳統圖樣應該說是最具有民族文化調性的一種中國元素,通過長時間的文化傳承與積澱才能形成具有一定文化特點的傳統圖樣,而且每一種圖樣都有其不同的內容傳達與寓意,根據時代背景和經濟特點,反應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形式,也是一種時代特點,例如中國皇家的龍鳳紋圖樣,傳統的中國結圖樣,不僅僅體現的是一種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時期,都是一種喜慶和祝福的意思表達,象徵着歡樂和祥和,因此在運用過程中,不需要解釋,在用到某個中國傳統的圖樣元素的時候,大家顧名思義的就明白了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紅燈籠表現了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大紅喜字是婚禮的歡喜美滿,紅旗飄飄代表的是國家的喜慶莊嚴……中國傳統圖樣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情節和文化特點,與社會時代背景密切相連,能夠讓消費者具有一種歸屬感和親切感,因此在廣告傳達上能夠很好地產生共鳴,拉近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促進消費的目的。

三、中國書法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特點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國民族文化審美以及思想意境傳達的一種最高境界,是與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元素都不具備的一種文化特點。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書法中的運用,具有形態、結構和意境、氣勢的傳達。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性的傳達,具備某種思想情感境界,而書法同時又是一種文字組合的形式,其文字寓意也能夠體現情感特點。在現代平面設計中運用中國書法,可以將靈動的線條和遒勁的風格進行不同的意境傳達,體現不同的畫面風格及文化內涵。例如2008年奧運會的“舞動的中國”的設計,就是書法藝術與廣告的完美結合,將奧運的精神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形象地表達出來,體現其深遠的寓意,體現了對中國平安美好的祝福和炎黃子孫對奧運會最真誠的期盼與祝福。所以說在平面廣告中運用書法藝術是一種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視覺傳達,中國書法發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和個人特點,不同的書法形式體現的是不同的情懷,運用在平面設計中,一目瞭然,引發共鳴。在現代平面廣告設計中,可以運用的元素多樣,設計所反映出來的內涵也具較爲廣泛的意義。但是廣告設計一般具有一定的商業性,通過廣告創意,促進商品的營銷銷售,提高其產品的經濟效益。另外廣告設計也需要符合大衆需求消費,利用中國元素的運用,可以讓消費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切符合其消費習慣。中國元素具有較長的發展過程,能夠較快地獲得人們的認同,再加上中國元素的多樣性,能夠有效地提高平面設計的廣告創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運用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廣泛的,而中國元素在經歷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彙集了各種文化精髓,對人們的影響至深。所以在平面設計中,運用中國元素的設計,能夠較好的引起。

參考文獻:

[1]姜列思.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08).

[2]付印平.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探討[J].藝術科技,2014(7):113~114.

[3]於璐.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J].大衆文藝:學術版,2012(17):100.

傳統文化論文10

我國作爲一個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豐富的傳統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重要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積極的啓示意義。汲取與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可以實現設計的優化。因此,室內設計人員可以將傳統文化同室內設計有機統一起來,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其服務於室內設計。文章主要研究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以期對室內設計人員提供理論上的啓示和幫助。

一、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1.形成良好的室內環境

傳統文化對實現室內設計的優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其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能夠促進良好室內環境的形成。室內設計的重要目標在於形成良好的室內環境,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裝飾元素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對於古代,而且對當地的室內設計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設計人員可以提取、掌握傳統裝飾元素,並將其應用於室內設計,豐富室內設計元素,從而起到營造良好室內環境的作用。除了挖掘傳統裝飾元素之外,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式也能夠引導設計人員更好地開展室內設計工作。傳統思維方式中的整體、辯證統一等思想理念,對於室內設計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設計人員依據這些理念開展室內設計工作,能夠使設計的風格與特點更加符合國人的審美需要。這能夠增強用戶對室內環境的滿意度。

2.豐富室內設計的技巧

在室內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還具有豐富室內設計技巧的重要功能。我國現代室內設計的一些思想與技術來源於國外。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也大多應用來自國外的理念,這容易導致室內設計單一化。傳統文化的應用能夠改變這一情況,爲設計人員開展設計工作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傳統文化因素能夠豐富室內設計的技巧,從而便於設計人員根據室內環境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設計技巧與理念。這可以保證設計技術同室內環境相互契合。另外,豐富的室內設計技巧還能夠提高室內設計的水平。設計人員進行室內設計的時候,可以通過豐富的設計技巧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因素,這對於增強室內環境的美感與舒適感具有積極的意義。3.推動文化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人的傳播與宣傳。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能夠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隨着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應用範圍的增加,公衆對傳統文化的價值的認可度將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在這一情況下,公衆可以進一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與作用,並在生活的其他領域對其進行應用,這無疑能夠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並促進其應用水平的上升。與此同時,公衆還可以在室內設計應用中發現傳統文化的不足,並對其進行改進與發展。傳統文化的一些因素具有歷史侷限性,這就要求公衆能夠及時發現與改善。室內設計的應用是公衆認識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這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措施

1.積極利用傳統文化的裝飾元素

傳統裝飾元素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對於當前的室內設計具有積極的意義。爲此,設計人員應該有效挖掘傳統裝飾元素的價值與作用,並將這些元素有效應用到室內設計工作中。設計人員應該積極應用傳統文化中的裝飾元素。我國傳統的室內設計具有悠久的歷史,這爲設計人員提取與利用傳統裝飾元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傳統裝飾元素的應用能夠提高室內設計的文化價值。如,設計人員可以選用明清傢俱作爲家居陳設。明清傢俱能夠爲室內環境營造傳統的氛圍,增強環境的文化底蘊。又如,設計人員可以融入傳統植物。鬆、竹、梅、蘭等傳統植物具有較強的人文寓意,引入這些植物可以增強室內環境的人文氣息,從而增強用戶的舒適感。同時,這些植物往往代表着一種性格特徵。設計人員可以根據用戶的性格特點選用相應的植物,這能夠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2.巧妙利用傳統符號

設計人員可以採用巧妙的設計手法,對傳統符號進行合理的應用。這些設計手法主要包括三種:一是抽象簡約。設計人員可以對傳統符號進行必要的提煉,獲取符號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並將其應用於室內環境設計。二是符號重構。受制於室內環境的特點,一些傳統符號並不適合直接進行應用。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室內環境的特點與現代美學的要求,對傳統符號進行必要的變形。這可以強化傳統符號與室內環境的聯繫,從而提升室內環境的整體美感。三是移植。設計人員可以將儒、道、禪等傳統文化移植到現代技術與工藝上,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裝飾設計的統一。這能夠使裝飾既具有現代的特點,又富含傳統文化因素。通過這一技巧對傳統符號進行利用,能夠增強符號的藝術感,並更好地發揮其在室內環境中的作用。

3.借鑑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式

室內設計中的傳統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整體觀念。傳統文化強調整體統一,傳統文化認爲世間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人員在進行室內設計的時候要從整體的理念出發,統籌安排好各項設計任務。設計人員要圍繞室內設計的整體目標,處理好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係,從而增強室內空間的整體美感。二是辯證的思想。辯證也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維方式。設計人員可以根據辯證思想完善室內空間設計。如,室內人員在進行色彩設計的時候,要處理好明暗之間的關係,從而增強室內空間的藝術感。三是因勢就成。因勢就成要求人們以實際環境作爲實踐的指導方向。根據這一思維方式,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室內環境的特點與情況,採用合適的室內設計特點與風格。

4.融入天人合一的理念

根據天人合一的理念,設計者可以在室內設計中融入生態因素,增強室內環境的自然氣息。這種設計理念既符合傳統文化的要求,又同綠色環保的主流思想相一致。同時,自然因素的增加還能夠提升室內的空氣質量與溼度水平,從而使室內環境更好地滿足用戶的生活需求。可見,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室內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室內設計者對這一理念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應用。一方面,設計人員要重視傢俱的綠色因素。傢俱是室內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綠色程度直接決定了室內環境的生態狀況。爲此,設計人員可以儘量用自然材質製作傢俱。如,以竹爲材料製作的傢俱富有自然氣息,能夠增加室內環境的生態成分。另一方面,設計者可以選擇合適的室內植物。室內植物具有淨化空氣與營造自然氛圍的重要功能。

傳統文化論文11

“很有feeling!”“好歡型啊!”目前,像這樣將英文直接嵌入漢語,似乎已成爲國人的一種習慣,而漢英夾雜再遇上網絡,就形成更爲荒誕的語言風格。因此,我們應該淨化漢語,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事關一國的凝聚力及軟實力。我們最初是太想與國際接軌了,可過多地接“英語”的軌,卻並未搭上真正的“國際”班車,就像“邯鄲學步”的壽陵子,非但沒有學好,還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命脈,國亡了,可以復;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就很難在世上立足。猶太民族在歷遭受了那麼多的苦難,卻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爲他們一直捍衛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的消失,吉普賽民族的消亡,關鍵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喪失。

漢語表達英語化,漢字書寫錯字連篇,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漢語的沒落,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學的傳承。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假如有一天,我們再無法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理解“仁義禮智信”——那就叫做“數典忘祖”!

因此,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開始嘗試改變:“漢字聽寫”“大學聯考加大語文權重”“學校開設國學課”,一時之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但“熱”這個詞讓我又有些隱憂。因爲“熱”就意味“一時”,意味“潮流”,意味“盲從”,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辦幾所國學院、讀幾本經典書籍就能做到的。中國小中,引導學生“讀經”成爲時尚,30所學校引進臺灣教材,卻都未考慮是否適用。作爲教育者,我們不能在“老路”上翻撿“寶貝”,到別人家借傢俱用,應該放出眼光運用智慧,尋求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學發展之路。

有人曾說,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爲這棵樹施肥澆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動腦、用心,幫助人們重溫經典,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論文12

摘要:

平面設計是現代設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充滿豐富文化內涵的設計作品可以凸顯其文化性和科學性,爲了更有效的突出平面設計作品的文化性,傳統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其產生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西方文化的融入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應用與發展也有了更深層面的認識。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領域的有效融合,對當代平面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就對此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平面設計;當代設計;傳統文化

當代藝術設計領域中,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應用的成功作品數不勝數,傳統文化在設計領域始終有着廣泛的應用。由於平面設計要將虛擬的設計作品轉變爲真實存在的作品,所以設計本身應當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與使用者的需求相適應;同時,平面設計也是文化的發展過程,必然要與周圍的生存環境發生碰撞,因此也在無形中實現了與傳統文化的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傳統文化的應用基礎。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平面設計的具體設計環節中,爲平面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

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平面設計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精神,將其滲透到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爲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極爲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在設計領域中融入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1)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爲平面設計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的了基礎。

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其形式和內容都十分豐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時期,傳統文化也是國家與地區之間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保證,因此,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現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爲了藝術設計活動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傳統文化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增強羣衆對平面設計作品的認同感。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十分強烈,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但是共同文化的認同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可以呈現出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不同民族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如民族服裝、風俗習慣、藝術品、戲劇等等,所以民族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活動中,可以爲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作品的民族認同感。

3)民族文化是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藝術之源。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藝術設計活動的文化和精神,而這無疑爲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啓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體現其自身的藝術特色,所以平面設計要關注中國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平面設計藝術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4)適應多元文化的衝擊。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促進了多元文化體系的構建,希望文化越來越多的滲透到國內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中。平面設計作爲藝術文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性和藝術性的藝術方式,所以堅持傳統文化的指導,可以提高平面設計應對多元文化衝擊的能力,穩定傳統文化的地位。

二、當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平面設計是一種面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其設計過程需要考慮到作品的實用性與社會效益問題;而傳統文化作爲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意識活動,要將其賦予設計活動中,才能通過作品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貼近生活,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形象認知也越來越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賦予了平面設計作品更多的精神內涵,而平面設計則是傳統文化最爲直接的體現,這是一種精神和形象的結合。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平面設計作品如果單純的表達形式而沒有內涵,會讓人覺得空洞、抽象,所以必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只有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導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才能爲其賦予更多文化內涵,使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的形成,聚集了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態,每一種都表達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手段,而這些民族文化也爲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依據,可以更好的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入,發揮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指導作用,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很多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可以營造出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也可以爲現代都市快速工作節奏壓力下人們創造一個舒緩、休息的空間,從而更加體現出平面設計的人文特色。

三、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結晶,蘊含豐富的文化和精神內容,面對多元文化的衝擊,平面設計領域必須要正視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重要意義,並且對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有全面的認識,才能將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設計活動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指導作用,增強設計作品的文化性。與西方設計作品更加追求視覺審美和形象化的風格相比,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平面設計更加註重作品精神和文化的表達,爲作品賦予生命力,所以我們要堅持體現中國特色的設計精神,將傳統文化科學的融入到設計活動中,增強設計作品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喬今.傳統福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啓示[J].藝術教育,20xx-08-01.

[2]黃思華.論中國傳統美學對當代平面設計文化韻味的影響[J].美與時代(上),20xx-12-15.

[3]劉坤.當代平面藝術設計對傳統文化的繼承[J].文藝研究,20xx-09-10.

[4]韓喆.傳統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J].藝術教育,20xx-11-01.

傳統文化論文13

在設計和製造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銷售市場逐漸轉變爲以消費者爲導向的買方市場,產品種類日益繁多.在買方市場形態下,僅依靠產品實用功能方面的創新已經不足以取得消費者的青睞,因爲市場上存在太多不同品牌的同類產品在質量、功能、價格等方面已經差別不大,尤其是消費類產品,如手機、電器、傢俱等,產品質量相同的趨勢非常明顯,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因此,人們在設計中越來越強調“以人爲本”的理念,在產品設計的領域就是重視消費者情感方面的訴求,從之前的重視產品實用功能的設計傳統中走出來,從而實現在產品設計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依存,做到兩者的絕佳融合.

一、情感化設計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情感因素的影響在不斷的加大,這意味着如果產品具有相同質量、功能和價格,消費者更容易被情感化產品所觸動.市場營銷學研究證明,產品的選擇過程是一種源於習慣和無意識的相對運動的過程,對於購買時所做的決定來說,理性思考只是起輔助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過程中情感因素有時超過理性思考。情感化設計突出的是人文關懷,關注消費者自身的情感。將設計的情感因素融入產品之中就是產品的情感化設計,使得產品更具有親和力,使產品風格突出,讓產品容易能夠和消費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這樣也更易於被消費者接受和使用。在設計現代產品中,情感化是設計師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使產品的各個細節充滿着人情味。從視覺角度說,設計師通過色彩、形態、材質這些因素去和消費者達成共鳴,使隱藏在物質形態後面的產品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

二、中國傳統文化

人類發展經驗的歷程就是我們所稱之爲的傳統,在世代相傳中延續下來,便成了人類發展歷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包括過去的時代精神。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以及繼承中,我們可以不斷的創新卻不能無視這些歷史,撇開前任留給我們的傳統。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國,古人不僅留給我們善於創造的民族精神,更用他們的智慧與力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這些蘊涵着民族精神、文化、哲學的歷史遺存的文化價值是任何形式的現代藝術所不能取代的。古爲今用,使傳統文化推動現代文化發展的,在新時代裏重放異彩。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很多不同樣式的觀念,也隨着歷史的不斷變化所變化着,始終處於一種平穩的、循環的發展過程,不斷產生又消失。其中也有很多具有強生命力和重要價值的傳統文化延續下來的,並且爲現代文化的組成沉澱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將其稱之爲爲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任何產品都會傳達出一定的文化內涵,所以文化是產品的核心,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歷史,古人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這對我們現代設計而言是巨大的資源。真正的理解傳統藝術才能做好產品的情感化設計,以情感爲切入口,把傳統文化的融入其中並給予創新,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產品設計最融洽的結合點,把其中的精華運用到現代產品的情感化設計上來。

三、情感化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工業設計的設計對象是產品,但設計的主要目標和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而並非產品。也就是說,工業設計是爲人而設計、是爲滿足人們的需求而設計的。設計現已成爲提高產品不同附加價值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當今時代發展飛速、消費層次多樣化的背景下,即要通過設計去滿足各種不同消費層次的心理需求,又要讓產品的設計更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在此基礎上產品情感化設計已經成爲工業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造就了中國人豐富細膩的情感源,所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產品的情感化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在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衝擊下,中國傳統藝術不斷的創新突破,而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歷史長期積澱的結果也就是其中的精神和內涵,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因此,要將中國的傳統藝術融入到現代設計中,我們應該在其基礎上提取他們的結合點來將其得到革新與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示,無論怎樣的發展,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是深刻的、無法控制的。傳統藝術的多樣性成就了現代設計的豐富語言,每一種不同的傳統藝術都是一種特定的設計符號,既反映了人文精神又體現了人文意識,這種特性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爲現代設計中一種特定的設計語言。也就是說,傳統文化不但對現代藝術運動有着無時無刻的影響,而且也直接影響着現代設計,而我們的現代設計思想也在影響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也在不斷經受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影響,同樣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的前人創造了我們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今天我們也要利用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來創造屬於明天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曾經成就了人類文明發展,它也必將對人類今後的文明發展,繼續發揮着巨大的影響。

傳統文化論文14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是旅遊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也是提升旅遊品質的根本保障。在旅遊熱和傳統文化熱升溫的形勢下,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傳統文化教育已不容忽視。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是:打造職業特色;提升職業素養;培養合格的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和宣導者。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高職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既培養做人的基本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也培養職業基本技能,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對培養有特色的高素質高職旅遊專業人才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與旅遊的關係

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的行爲,究其本質,是一種文化行爲。文化含量越來越成爲旅遊業發展的主流,弘揚傳統文化是當今旅遊業的主題。

旅遊與傳統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傳統文化孕育了傳統旅遊,中國的傳統旅遊根植於傳統文化。在中國,旅遊從來就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將旅遊活動與哲學、文學、宗教、藝術及至民俗等等聯繫起來,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父母在,不遠遊”,讓中國的傳統旅遊者的腳步大多侷限於所生活的周邊地區;如提倡仙遊的道家,爲煉製丹藥得道成仙遍訪奇山異水;不管是帝王的封禪巡遊,還是節俗之旅如清明時節的祭祖、重陽節的登高,民俗和旅遊緊密相連。

傳統文化又是旅遊的靈魂與重要內容。不同旅遊地就有不同特色的傳統文化,旅遊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與傳播渠道。不管是官員的宦遊,還是平民百姓的遊學,都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留下了無數詩文瑰寶和人文景觀,如白居易、蘇軾在杭州爲官,便留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歌和白堤、蘇堤。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會是全球入境旅遊第一大國,出境旅遊第四大國。弘揚傳統文化,是中國旅遊業的重要工作。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職旅遊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

二、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關係

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爲:培養能夠在各級各類旅遊企業單位第一線從事管理、服務工作的應用性高級專業人才——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適應地方旅遊業的發展,具有現代旅遊的理念及素質,熟悉現代旅遊經營管理與手段,並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應變能力與一定的創新能力。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指出: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處世、修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三個主要內容。一是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爲重點,引導青少年學生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二是開展社會關愛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爲重點,引導青少年學生形成樂於奉獻、熱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風尚。三是開展人格修養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爲重點,引導青少年學生堅韌豁達、奮發向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通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三個層面的教育,培養自信、自尊、自強,講文明、有愛心、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高素質中國人。

高職院校旅遊專業是培養旅遊人才的重要陣地,撐起了高等旅遊教育的半壁江山。作爲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宣導者的旅遊管理專業,需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來提升旅遊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旅遊管理專業建設內涵。

隨着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過去的觀光遊、休憩遊、度假遊等已發展到比較高層次的文化旅遊。旅遊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深度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傳統文化是個巨大的寶庫,旅遊的全球化或是本土化,都是文化選擇一種的價值尺度或標準,這種價值尺度或標準必然帶來相應變化。而旅遊管理專業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選擇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或尺度,通過不同文化形式和內容的選取、傳承來培養對該文化有親和力且能夠繼續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的人。

儘管我國的高職建設近年來得到了長足進步,但高職旅遊管理專業的建設還正“摸着石頭過河”,和企業“聯姻”不夠,沒有完全與市場對接,對於傳統文化教育對於旅遊管理專業的建設的作用還尚不完全明晰。培養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旅遊管理人才,能推動旅遊管理專業自身特色化。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宣導員,就是要強化文化、旅遊、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傳統文化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研究併發揮旅遊在文化傳承機制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推動文化產業化和旅遊管理專業自身特色化的不斷髮展。

三、高職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

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是:打造職業特色,提升職業素養,培養合格的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和宣導者。

(1)打造職業特色

要打造傳統文化教育的旅遊職業特色,要求教師應勢利導,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與景區景點的傳統文化內涵相聯繫,如在講道教文化時,可以聯繫湖南導遊證考試必背十三篇導遊詞之一的蘇仙嶺來成爲生動可感、活學活用的知識。蘇仙嶺本名牛脾山,西漢文帝時,郴州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就改名蘇仙嶺。蘇仙嶺的名稱中的“仙”、蘇仙觀的名稱中的“觀”、蘇仙嶺的金字招牌“天下第十八福地”中的“福地洞天”等都是道教特有的概念,蘇耽懸壺濟世、得道成仙的故事也是道教特色的故事。講儒家文化時,可以聯繫嶽麓書院景點和掌故來分析,如大廳中央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思想出於先秦的儒家,在《論語》、《中庸》、《孟子》及郭店竹簡的“性自命出”篇中均可發現其淵源。

(2)提升職業素養

傳統文化是中國旅遊的靈魂和載體,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具體比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在將來更好地爲旅遊者服務,爲旅遊者提供較高水平的旅遊指導。在提升職業素養上,傳統文化教育以“應知、應會、夠用”爲標準。

應知:應知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各個經典景點相聯繫的思想、政治、哲學等基礎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吃喝住行,還是風俗禮節,無一不顯。經典景點的建築、碑林、戲劇、民歌,都會帶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要掌握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常識,如古代山水詩詞對聯、中國儒釋道思想、中國傳統民俗禮儀等。

應會:要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裏的一些藝術形式,不是止於知識的瞭解,還在於有再現的能力或是賞析的能力,如相聲、茶藝等,不僅要了解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如書法、戲劇等,不止於知識的瞭解,還要能做到會賞析,對特定的藝術作品有見解;如詩詞歌賦,不僅要了解常識,還要會吟誦,且要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東南大學旅遊系教授喻學才發表的《旅遊學界需要提升國學水平》,爲保證國學學習的時間,建議分爲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和行業統考課程幾個層次。認爲高等院校旅遊專業的課程設置文化類課程過少,有的學校僅用大學語文替代文化課,有的學校則用遊記選讀一門選修課替代文化教育。建議增開旅遊史、古代建築常識、金石書畫鑑賞等旅遊從業者必須掌握的應知應會知識。

夠用:對於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不用深入研究,只知其然,而不要求知其所以然,能達到在帶團時能給遊客講解一般常識、生動有趣的故事爲度。對於高職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要求掌握至少一項傳統文化特殊技藝,藝可以不在於精,而在於和遊客交流時讓遊客心悅誠服。

(3)培養合格的傳統文化保護者、傳承者和宣導者

傳統文化是中國旅遊的巨大的寶庫,旅遊的全球化或是本土化,都是文化選擇一種的價值尺度或標準,這種價值尺度或標準必然帶來相應變化。中國旅遊要立於世界之林,中國傳統文化與旅遊結合的緊密度還需加強。旅遊管理專業傳統文化教育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或尺度,通過選取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來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親和力的保護者、傳承者和宣導者。在旅遊的開發中,傳統文化的過度開發或開發不夠,都不利於旅遊業的發展,旅遊管理專業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首先要注意如何保護旅遊資源的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其次是傳承和宣導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旅遊專業從業人員素質的重要內容

(1)培養做人的基本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精神的根,物質的本。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爲準則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學爲軸心,以道學釋學爲輔,讓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養成了貴和尚中的思維習慣,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強不息的精神、仁厚愛人的行爲習慣帶入到了日常生活行爲、待人接物之中。

中華民族極具個性特色的思維習慣就是貴和尚中。《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爲貴”。和是寬,和是理,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自我身心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中國人以此來平衡家庭、財產、感情等諸多問題。《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後來“中庸之道”成爲儒學的核心倫理觀之一,強調人們通過自我修養,從而寬容忠恕,達到至善至誠至仁至勇的境界。

旅遊行業信奉“遊客至上”,這不能成爲一句空話,只有養成了貴和尚中的思維習慣,才能設身處地地爲遊客作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平和地處理在服務中發生的意外情況,做到讓遊客高高興興出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非常神祕的遺傳密碼,代代相傳,傳統文化不僅培養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做人的基本素質,還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2)培養職業基本技能

宣傳傳統文化,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是旅遊行業從業人員必備的素質。

傳統文化知識與傳統文化技藝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熟悉掌握了傳統文化知識,才能熟悉並熱愛傳統文化技藝;掌握了傳統文化技藝,才能更加高效地內化傳統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作爲固態或動態的留存,首先我們要了解,其次要提高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學生鑑賞的能力,最後倡導學生掌握繪畫、雕塑、戲曲、民歌、茶藝等技藝,尤其是民歌、地方戲等比較容易掌握的技藝。

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的考量,已經成爲了高職旅遊人才素質的標準之一。2013-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導遊服務項目比賽由導遊講解、即興演講、現場知識問答、文化知識測試和才藝展示五部分組成,分值分別爲60分、10分、5分、10分、15分。傳統文化知識是貫穿在各個項目中,其中文化知識測試環節是進一步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強調導遊員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宣導者角色。

(3)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素質

傳統文化教育,有着“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它的即時性作用不能特別明顯地表現出來,它是作爲一種可持續性發展的能量,對於每一箇中國人尤其是旅遊從業人員都是終身有益的。傳統文化是深不見底的,在宣導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要儘量做到正本清源,高職傳統文化教育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有所拓展,在活動形式上也要有所拓展,如舉辦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傳統節俗活動等。

傳統文化論文15

五千個春秋,浮華與殘敗;五千個歲月,夢醒與夢散。我們從石器和青銅器指示的方向走來,我們見證了諸子百家激情澎湃的辯論,我們感受到四詩五經的厚重,楚辭漢風的典雅。每一塊石板,每一條幽徑,每一條屐痕,都見證了先民的智慧與聰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互交融,各色樣文明在民族的圖騰裏綿延成不朽的傳奇。是的,國學不僅有儒學《詩》《書》《禮》《樂》,也應有墨家的《兼愛》《非攻》,當然也要有道家的《老子》《莊子》等。這些傳統文化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後,穿越過巍巍秦關,皎皎漢月,最終演變成現代文明。並以絕對的加速度不斷刷新着“限高”的尺度。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國學觀,尊重並認識到國學是包括一切智慧與建樹的主流和非主流思想。

易中天教授把百家爭鳴主要分爲儒墨、儒道以及儒法之爭。不可否認,儒學自然那是百家爭鳴中的衆矢之物。它的核心是“仁”,主張禮樂制度,直至今日,它們在我們的社會倫理觀上做出卓越貢獻,它不僅可以用來調和社會矛盾,也可用於維持社會和諧。

作爲儒家對立面的墨家則是跟多代表廣大人民羣衆。它主張“兼愛”,即無差別的愛。這如一記響雷重擊着當代麻木漠然的人的心,在這個道德滑坡,底線全無的後工業時代,“兼愛”就是這個時代的道德豐碑。還有道家、法家、陰陽家思想也對現代文明、藝術、政治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一個優秀的民族文化應試繽紛多彩的,應是兼容兼色的。與文化類似的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從小到大,父母給我們灌輸的是“努力學習,以後做一個運籌帷幕的領導者,或當一個叱吒風雲的政客,抑或是做一個衆星捧月的明星……卻很少有人規勸我們選擇自己想到的生活方式並在追求中實現自己的理想。也的確有些人用不同於世俗的方式詮釋生活方式的多樣選擇性。

他叫王萬青,一名來自上海的支邊醫生,他於一九六八年孤身一人赴藏,並在那一待便是四十三年。他秉承着醫者的仁心,兢兢業業爲藏區人民務,托起生命的希望。若說他一開始是因爲潮流驅動,那麼中間多次回繁華大上海的機會他都放棄了。在世俗慾望的眼光中外,他選擇了一種他想要的生活,“風雪行醫路,情繫漢藏緣,四十載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他用他的大好青春向世人闡述了什麼是貢獻,什麼是“兼愛”,什麼是生活的選擇?

我們之所以成不了偉人,是因爲大多數人憧憬奢靡繁華的生活,嚮往紙醉金迷的腐化。而梭羅恰恰是那個另類。他捨棄了所謂的“文明”生活,在凡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了一間簡陋的小木屋,獨自在裏面住了兩年零二個月。快樂地過着一種近乎原始的生活。這段生活看似避世厭世,實則他是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警示那些由於終日自尋煩惱的“俗人”。用他的話說:“我絕沒有鼓吹悲觀頹廢的意識,我只願像報曉的公雞,立於棲木之上,引頸高歌,喚醒世人。”傳奇闡述了他那“逍遙”“無爲”的道家思想,也成就了他傳世之作——《凡爾登湖》。

人生有一千種說法,人們稱之爲成功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罷了,文化也是如此,人們尊崇推廣的只是符合時代主流中的其中一種罷了。很喜歡東山魁麥作品中的一句話:競相爭豔的華麗色調,相互配合地非常協調,明暗的對拉變得柔和,各種顏色獨具妙處,令人感到深沉。每個人都有選擇掙脫世俗桎梏的能力,放下心中的枷鎖,砸念世界人生,體會各種文明。

標籤: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