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模板

作文1.39W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至今仍影響着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是新文化創造與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一個精華與糟粕、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揉合並存的複雜體。我們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爲指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衆善,在以我爲本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從而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模板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形態多樣。豐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開闢的文明發展道路,突出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把握其基本特徵,對於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從精神文化的視角,綜合學術界對傳統文化的多種界定,我們認爲,傳統文化是由三個層次的涵義構成的綜合性概念。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基本的層次的涵義,是產生於過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總和;第二個層次的涵義是,產生於過去,但是對現在的社會生活仍然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的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總和;第三個層次的涵義是,產生於過去對現在的社會生活產生影響並且也對未來的社會生活發生作用的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總和。綜上所述,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產生於過去,其中有一些對現在的社會生活仍然發生影響、作用,並且對未來的社會生活也會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總和。

傳統文化是產生於過去的文化,對此觀點,學界無人置疑;那些過去產生的,但是對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影響的文化還是不是傳統文化,對此,學界爭論很大,爭論的焦點在於實際作用是否是判斷傳統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對現在社會生活發生實際作用作爲判斷是否是傳統文化的唯一尺度,我們就要問,我們是如何知道我們稱之爲傳統文化的東西對現在的影響和作用呢?作爲傳統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內化爲支配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維方式甚至於積澱成爲我們無法察覺的深層的“集體無意識”。至於一種文化能否對現存的社會發生作用和影響,也不取決於這種文化本身,還和現實的很多因素有關。我們要探討傳統文化必須以承認傳統文化的實體性存在爲前提,而不能以傳統文化是否具有現代功能爲前提,肯定產生於過去的文化是傳統文化就是肯定了傳統文化的實體性存在。

傳統文化是隨着時間流逝而在成分和結構上不斷地變化,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對現在的社會生活發生影響和作用的傳統文化被整合進現代文化之中,成爲現代文化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現代文化中對未來的社會生活發生影響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進入未來的文化結構之中,成爲未來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概念的外延來看,傳統文化的概念結構呈現爲一個倒三角的結構,其中第三層次的涵義是傳統文化內涵中規定其本質的方面,它是對傳統文化前兩個層次的涵義的綜合,體現了傳統、現在、未來的聯繫。

從時間和空間關係的角度看,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由中華民族創造、繼承和發展,在中國範圍內產生、生長,從古代延續到現代的文化所構成的文化整體。

傳統文化因其文化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東方文化有東方文化的傳統,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傳統,希臘文化有希臘文化的傳統,中國文化有中國文化的傳統等等;中國傳統文化和歐洲的傳統文化不同,歐洲的傳統文化和美洲的傳統文化又不同等等。傳統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質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而且其自身也有時間上的差別。就西方文化而言,傳統文化有古代傳統文化、中世紀傳統文化、近代傳統文化;就中國文化而言,傳統文化有先秦傳統文化、兩漢傳統文化、隋唐傳統文化等。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在時間上是連續的,在空間上是延伸的,傳統文化是一個融時空規定於一體的概念。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它開始於中華民族創造文化之時,是一個由古代延續到現代的文化。從空間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文化。從時空結合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創造、繼承和發展了的,生於中國、長於中國,從古代延續到現代的文化。

中華民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主體,創造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集合體,所以傳統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從古代向現代的延展過程中,也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這些外來的文化雖然不是中華民族創造出來的,但是它們當中的一部分經過中國化過程而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包含着內與外、新與舊、積極與消極的矛盾。從傳統文化的結構上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精神等構成傳統文化的內核,而語言、文字、概念、理論等表現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則構成傳統文化的外圍部分,內核部分相對穩定,外圍部分則相對易變。傳統文化因爲和現代的時間距離不等,也有新舊之別,舊傳統和新傳統不但和現代的距離有遠近的差別,而且對現代的作用和影響也不一樣。一般來講,新傳統在一定的程度上揚棄了舊傳統,在內容上比舊傳統要豐富,因而對現代的影響也較大,舊傳統遠離現代社會,其對現代社會具有更強的誘惑力。從傳統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積極和消極的差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包含不同派別的內容龐雜的文化總體。我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把中國傳統文化分爲不同的文化類型,從學科的角度,傳統文化可分爲傳統的哲學、傳統文學藝術、傳統宗教、傳統科學技術等;從學派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傳統文化分爲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從文化的社會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爲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顯文化和隱文化;從文化和社會階層的關係的角度,又可以把傳統文化分爲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從文化所體現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的意趣上來看,傳統文化可以分爲山林文化和廟堂文化;從主體的角度上,可把傳統文化分爲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

二、傳統文化的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時間跨度大,成分複雜,學派衆多,覆蓋的範圍廣泛,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並且傳統文化中也存在着新、舊傳統的對立,因此,在理論上概括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也比較困難。從整體的'文化品質和作用上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雙重特徵。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既主張“天人合一”,又主張“人定勝天”。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人對自然的瞭解與尊重,注意在人與自然之間尋找一種協調和平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莊子提出了“太和萬物”的命題。中國傳統文化又強調人對自然的駕御和改造。儒家學者荀子主張對“自然” 應去利用它,應去征服它,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既主張“和”、“愛”,又強調“差別”、“等級”。中國傳統文化主張貴和,貴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萬物講平和,講和解,講團結和睦,講和諧統一。在此基礎上,強調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施之以“愛”。《國語》有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爲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左傳》也說,“和如羹焉”。孔子認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爲貴”《中庸》說:“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萬物育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和”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以此爲前提,孔子提出了“仁愛”的思想,“仁者愛人”,用“愛”來實現人於人之間、人與社會的“和”。墨子提出了“兼愛”的思想,主張“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爲彼猶爲己也。”(《兼愛下》)通過“和”“愛”實現人於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天下太平。中國傳統文化在強調“和”“愛”的同時,又十分注重人之間的等級差別。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關係都是圍繞着等級和差別而展開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觀念、差別意識是傳統文化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問題上占主導地位的觀念和意識。

在治理國家上,傳統文化既主張“德治”,又強調“法治”。傳統文化中,“德”成爲天地本體所具有的內在特徵,具有至高無上的本體地位。儒家學說的使命就是整頓倫理綱常,制定倫理規範,賦予“禮崩樂壞”的社會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爲政》)用德來治國,統治者就會像北斗爲衆星所拱衛着那樣,爲民所自願歸順。他又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爲政》)認爲,用“德”和“禮”來治國,要比用“政”和“刑”來治國更高明,更有效。與儒家不同,法家則強調“法”,極力主張用法來治理國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就主張“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結論,要“重刑而少賞”“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國思想雖然被歷代統治者所實際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識形態上的影響遠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的影響大。

傳統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認“變易”。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歡在變化中,撲捉不變的東西,在短暫易逝中留住永恆,既承認不斷的變易,又追求恆常。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關於變化、變易、生成過程的著作,中國古代哲學提出了“變化日新”的重要命題。關於“變易”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其產生的時間比古希臘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還要早,其發展水平也達到了人類樸素辯證思想發展的最高峯。變易思想成爲政治變革和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襲古制舊禮,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歷來強調“天不變道亦不變”,在事實上承認變化,但在心理上卻反對劇烈的變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閒適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維方式上,傳統文化既強調“內省”,又注重“外求”。中國傳統文化充分表現出反向主體自身,向自我內心世界尋求知識,提升境界的內傾性的文化趨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張“心齋”、“坐忘”,中國佛教也強調“識自本心”,體現在認識論中,傳統文化把“內省”作爲一種有效地認識事物的方法;表現在道德方面,“內省”是一種道德休養的方法。傳統文化也並非一味地向內追求,它也要發之於內,表現於外,注重外求,體現出注重實踐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傳統文化所謂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實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其“經世致用”的主張卻培養了國人敢做敢爲的實踐品格。

標籤:模板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