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傳統文化議論文(15篇)

作文2.99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議論文(15篇)

傳統文化議論文1

“很有feeling!”“好歡型啊!”目前,像這樣將英文直接嵌入漢語,似乎已成爲國人的一種習慣,而漢英夾雜再遇上網絡,就形成更爲荒誕的語言風格。因此,我們應該淨化漢語,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事關一國的凝聚力及軟實力。我們最初是太想與國際接軌了,可過多地接“英語”的軌,卻並未搭上真正的“國際”班車,就像“邯鄲學步”的壽陵子,非但沒有學好,還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命脈,國亡了,可以復;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就很難在世上立足。猶太民族在歷遭受了那麼多的苦難,卻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爲他們一直捍衛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的消失,吉普賽民族的消亡,關鍵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喪失。

漢語表達英語化,漢字書寫錯字連篇,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漢語的沒落,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學的傳承。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假如有一天,我們再無法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理解“仁義禮智信”——那就叫做“數典忘祖”!

因此,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開始嘗試改變:“漢字聽寫”“大學聯考加大語文權重”“學校開設國學課”,一時之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但“熱”這個詞讓我又有些隱憂。因爲“熱”就意味“一時”,意味“潮流”,意味“盲從”,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辦幾所國學院、讀幾本經典書籍就能做到的。中國小中,引導學生“讀經”成爲時尚,30所學校引進臺灣教材,卻都未考慮是否適用。作爲教育者,我們不能在“老路”上翻撿“寶貝”,到別人家借傢俱用,應該放出眼光運用智慧,尋求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學發展之路。

有人曾說,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爲這棵樹施肥澆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動腦、用心,幫助人們重溫經典,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議論文2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有書法,對聯,燈謎,詩歌,民族音樂,民族舞蹈……

在我們陽泉,對傳統文化比較重視。像春節,端午節,元宵節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

下面,我詳細地介紹一下我們這裏是怎樣過元宵節的。

這一天,我們本地人早飯吃元宵,元宵很好吃,包的餡不同,味道也不同。這時街上已經掛滿了彩燈和大紅燈籠。道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一閃一閃的小彩燈。

上午,蔭營廣場上有扭秧歌比賽。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隊。他們穿着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舞臺上快樂地跟着音樂扭來扭去,都想爲自己村裏爭光。

最熱鬧的地方是一中門口的黃河陣。傳說是諸葛亮擺得陣法。在我們這裏成了元宵節必須去得地方。奶奶說:“轉黃河陣可以祛百病,轉得快就一年順利。”

所以,每年全家人都要去轉一圈,以求平安和順利。

這就是我們這裏過元宵節的傳統文化,體現出蔭營人民的精神風貌。

傳統文化議論文3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 現實產生着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 發展 文明 精神

正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產生着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爲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着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爲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但是現在不少人有這樣一個幻覺,以爲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於中國的學問和文化遺產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着,甚至是發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所以我們會同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剷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可是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麼倫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風采呢?如果我們自己連賴以生存的傳統倫理道德都拋棄了,何以將傳統文化繼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是否還活在人們心中呢?情況似乎是:儘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經過白話文運動和以拼音文字爲目標的簡化字異變,再加上民國後禁止在學校中讀經,以及語文教學中的西式“科學化”的影響,當今的

年輕人極少能夠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即能夠直接閱讀傳統經典並能用古文寫作散文和詩詞。傳統語言目前只能以“成語”、“引語”一類形式殘存於人們的話語。看看他國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國後,花大氣力復活梵文這個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國政府爲了維護純潔法語、對抗英語的話語霸權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國人何以對維繫祖宗文化的語言龍脈就如此絕情?在成年累月地閱讀和體會通俗文和英文之後,偶一讀到古文,那種領會的透亮、親切和理解的豐富入微讓人如飲仙釀。中文的悠久、豐厚和靈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無與倫比的,摧殘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變草原爲沙漠還充滿罪過。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

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爲準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同時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對其進行隔離,跨文化的接觸和族際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文化自身發展的必須。因此那種認爲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是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甚而採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爲地阻絕其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妥當的。無論是流於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現象,還是僅僅加以保存和記錄,都不是真正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正確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傳統文化得到順利的發展。有些人一提到傳統文化就會想到那些封建習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長袍、留長辮、讀文言文和繁縟的禮節,傳統文化更不是裹小腳、童養媳、一夫多妻、三從四德等封建習俗;當然也不僅僅只是民風民俗、民間工藝、傳統節日、戲劇文學、園林建築、琴棋書畫等外在的表現形式,其實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一種信仰、精神和一種價值觀。

就拿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說吧,“清明節”表面上看祭掃和修整祖墓,其實更是一種對祖先的懷念;還有“重陽節”,古代是要祭饗天帝和謝祖先恩德的,之後又添加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內涵,這兩個節日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文化”。還比如“端午節”難道僅僅是吃糉子、賽龍舟嗎?“端午節”體現的是一種愛國的精神和對愛國人士的一種敬仰和尊重。春節民間有祭竈神、放鞭炮、大掃除等風俗習慣;祭竈神是對賜予我們食物的竈王爺表達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掃除則是寓意驅趕災難和破舊立新的願望以及辭舊迎新的祈求。另外中

國古典戲劇文學大多是宣傳懲惡揚善、體現仁義道德和真善美的傳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調客觀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與西方傳統文化所擁有的科學和寬容的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符合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思想進步。因此,我們根本不必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一種失望乃至鄙視甚至徹底擯棄的悲觀態度。西方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原來就具有的寶貴之處。 文化與文明是有着本質不同的。前者是人類社會在進化過程積累起來的一種自然意識,有着顯著的時空侷限性;後者是人類社會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反思後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任何傳統文化,都有着其自身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理由,但也有着進一步按照科學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現代文明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它,並引入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來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趨勢,並更好地爲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貢獻。

傳統文化議論文4

中華,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經歷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後,又傳承給炎黃子孫許多精神上的文化!

愛國詩人陸游說“位卑未敢望憂國”。是啊,從古至今,有許多人,他們熱愛祖國,爲祖國而奮鬥。岳飛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帶領的岳家軍,使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而詩人文天祥面對元軍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偉大精神將永垂不朽!

孝悌友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孝子黃香,他幫助父親料理家事,還在寒冷的夜晚用體溫溫暖父親冰冷的牀。而黃香的孝行讓我在感動之餘多了幾分敬佩。

當然,孝悌友愛很重要,尊師重教卻也不可缺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也幫我們養成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他很敬重他的老師徐特立,不僅請徐老吃飯,還送給徐老在當時很珍貴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對徐老無微不至地關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講誠信,上學後,老師也要求我們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此可見,誠信是多麼重要!

“中國信義媽媽”李雪英,她打工7年爲兒子還債75萬!有人說她傻,兒子欠的債務,母親沒必要承擔。她卻堅定地說:“怎麼可以欠人家的債呢?咱一定要還!“李雪英四處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終還清了欠款。她的事蹟一經傳出,便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講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禮守法的典範,他斷案時務求公正,不畏強權,不徇私情,包拯的從舅仗勢霸佔田產,不僅被包拯沒收了田產,還被包拯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積極學習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精神!

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勤學勵志,歷史學家司馬光少時好學,他做了一個“警枕”,只要晚上讀書枕在“警枕”上一睡着,他就會馬上驚醒。還有西漢時的匡衡,鑿壁借光只爲了讀書,那麼微弱的燈光卻使匡衡讀得津津有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嗎?

我們應該讓這些沉澱在時空中的傳統文化重新復甦,散發耀眼的光芒!讓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吧!

傳統文化議論文5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讓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中華傳統文化漸漸淡化,近年各種損壞傳統文化的事情侵入我們的內心。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

面對物質的*,尊嚴應該如何存在?十幾年前的一個春天,韓國某公司的女老闆以員工沒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爲理由,喝令全體中國員工下跪。一百多名員工迫於無奈跪下,唯獨孫天帥剛直的立在原地。女老闆惡狠狠的威脅說不下跪就開除,孫天帥很堅定的說了一句“我是中國人”後憤然離去。孫天帥用實際行動證明尊嚴實實在在的要重過各種物質甚至於是生命,有尊嚴的人面對權貴不卑不亢,面對不義之財不饞不貪,面對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個人有了尊嚴便有了支撐生命的靈魂的骨架。一個民族有了尊嚴,那麼這便是一個充滿希望,不可戰勝的民族。

面對日漸冷淡的人心,愛心該何去何從?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個子女湊錢買的,面積不大,臥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櫃子還是她結婚時候從舊貨市場買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幾十年的“高齡”了。她就是中國當代家喻戶曉的人物,傑出的豫劇大師常香玉。建國後,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爲農民捐獻了拖拉機;抗美援朝時,她和丈夫在各地巡迴義演,爲志願軍捐過飛機;十年*後,她把補發的所有工資作爲黨費全部上交。愛心是永不低頭、永不屈服的錚錚鐵骨,是人類走向興旺和發達的希望和靈魂。愛心是陽光,溫暖每一個人,驅散所有黑暗,愛心是綿綿不絕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個充滿愛心,懂得團結互助的民族擁有不可戰勝的剛毅。

面對日益物質化的世界,夢想在哪裏生根?“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陳歐用自己的行動來闡釋自己的夢想。他也曾經失敗過,他也曾經失落過。“蝸居,*婚,都讓我們撞上了。別擔心,奮鬥纔剛剛開始,80後的我們一直在路上。不管壓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們做的是自己,爲了夢想而奮鬥。只要努力、自信,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憑着對自己夢想的追求,終於取得了事業的巨大成功。

尊嚴,愛心,夢想,這些只是我們精神世界折射出來的一小部分,但當我們真正地做到了,纔是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傳統文化議論文6

今天一起牀,我看了看論語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爲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裏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裏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裏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糉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糉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糉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着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糉,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糉葉,右手將糉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糉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糉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糉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糉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着說:“糉葉沒有破,是因爲你沒有摺好糉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糉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糉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糉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糉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着包了幾個糉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着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爲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傳統文化議論文7

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文明,各種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就跟不用說了,茶,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傳說,炎帝神農嘗百草後發現了茶,唐人陸羽曾著的《茶經》赫赫有名,告訴我們如何泡茶、品茶。並且你知道嗎?茶還是世界三大不含酒精飲料之一呢。聽到茶如此有名,我也忍不住來泡一泡、品一品茶了。

我先買了一包茉莉花茶,把細細的,乾乾的,又硬又長的幹茶放入杯中,它們好像一羣正在睡覺的蝴蝶,寬大的翅膀緊緊地裹着身子似的。我再把85度左右的開水倒入杯子裏,水似風,茶似蝶,風把蝶搖醒,有的蝶在風中翩翩起舞;有的蝶在水面張望;還有的蝶是小懶蟲,還在樹上睡哩;過了一會,蝶飛累了,慢慢地回到了杯底睡覺去了。茶水也漸漸變黃。這時,茶泡好了,我輕輕把杯蓋揭開,白白地水霧參雜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撲鼻而來,彷彿把我帶到了仙境一般。看到如此景色,讓我忍不住品嚐。

我把茶杯放在手中,輕輕地喝了一口茶。嗯,微苦中帶着一絲甘甜,甘甜裏又帶着一絲清涼,怪不得古人那麼喜歡品茶呢!真好,我又喝了幾小口,立刻清醒了很多,清涼、清靜和清醒在我身邊繚繞。

古人云:“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先苦後甜,有苦有甜。”所以,我應該樂觀地去學習和生活,因爲只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才能贏得更多的鮮花和掌聲。

傳統文化議論文8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傳統文化議論文9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獨特的風俗習慣,古老的民族藝術,這些,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表現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民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如剪紙、陶瓷、刺繡、年畫、皮影、風箏、等等,內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滲透着豐富的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如端午節的龍舟、糉子,元宵節賞花燈和猜謎,中秋節的月餅……這些風俗已成爲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它們像大河流水中翻滾的波浪,是中國人的瑰寶,並籠罩着中華大地,使人感到驕傲。

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國民族藝術博大精深、絢麗多彩。如京劇,國畫等等,各地優美動聽的民歌、千姿百態的民間舞蹈、風韻別緻的民樂、情趣盎然的畫面,都盛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點綴我們的生活。

作者從“民間工藝”對人類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論點: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用事例從不同角度論證,事例真實,極富說服力。結尾段的議論深化了中心論點,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傳統文化議論文10

關於清明的來歷: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着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雨是清明最真的代表,它承載着思念;承載着淚水;承載着一切。

在以前,掃墓時的情景。我拿來一些水果和一些豬肉,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水果和豬肉平鋪在裏面。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還拿了些鞭炮、香、等等。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前輩們的墳前,我拿出水果和一些貢品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老前輩們請了安。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老前輩們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辦完後,叔叔們拿了一些竹子,把一些紙錢插在竹子的一端,另一端插在墳上。

在這一天裏,雨,撒滿了大地,似乎天公也在哭泣,我仔細搜尋着腦海中記憶拼圖不完整的殘片,發覺這場大雨是一場及時雨啊!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傳統文化議論文11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麼傳統文化禮儀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着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着人們的思想。扼殺着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爲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於看功大於過、還是利大於弊。縱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爲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違揹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註定世世代代爲奴爲婢的命運。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着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說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捨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於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併爲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最好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淨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爲後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爲是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於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麼?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於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麼!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餘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捨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覆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後果的行爲難以服衆!

傳統文化議論文12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五千年曆史長河沉澱的最耀眼的明珠。它們久經打磨而更加韻味悠長。行走在過去和現在,我從地上拾起一顆美麗的珍寶——詩詞。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便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了唐詩。它們比兒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樂更加婉轉動聽。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喜歡指尖劃過書頁上帶有淡淡墨香的詩句,喜歡從脣間輕輕吟出兩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與詩詞的緣分,大概就是那時結下的。

現在,我仍然喜歡詩詞,那份最初的,純粹的愛。學業壓力漸漸增大,我讀詩、寫詩的時間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與它一起的時光。

獨坐牀邊,拿起一本詩詞翻閱。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因爲律詩雖然工整,但總給我一種束縛感,而且相似的句式與詞相比,略顯乏味。特別喜歡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婉轉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絲萬縷的愁緒。“悽悽慘慘慼戚”幾個疊字就傾盡心頭所有的愁,“載不動,許多愁”,愁重舟輕,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這痛苦該多大,哀愁該多深啊!李清照的詞多是傷感的,這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國破家亡的悲傷,通過哀婉悽苦的詩句直抵人心。多數時候,我讀詩並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唐詩,我最喜歡的一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雖然後來得知作者的人品與詩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對詩本身仍十分喜愛。二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詩句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動與震撼,又難以言表。或許我與詩詞就是這樣,一切盡在不言中,心靈的感觸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詞,是無比美麗動人的,它是一種情感的美麗載體。把它傳承下去,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形式的學習,而是學會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內心的情感。我有時有了靈感,便常常寫些詩保留下來。往後再看時,回味無窮。我們都應傳承這種美好的文化,讓它們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

傳統文化議論文13

這幅畫面,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美德。

衆所周知,中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經擁有五千年的竹文化歷程,經歷了歷史的長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最後到達線的時候,中國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象徵,在歷史中漫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洗滌從最初的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到現在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哪一個不體現着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讚美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數不勝數,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們生活的質樸安寧和諧,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悠閒安詳的喜愛,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建築也無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建築的獨特風格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建築才被稱作凝固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翹起一層一層,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大而且寬,這不正是體現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終極全,的特點嗎?可見一個小的藝術中都蘊含着那麼大的聲音,足以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集會,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一直延續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在我們的手中銷聲匿跡,國家在不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政府也應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綿延不絕。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帶動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國更加強大,祖國更加美好。

傳統文化議論文14

作爲華夏兒女,中國的文化想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曉一些。作爲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中國的文化可以說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國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體現出來,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其飲食文化可大有講究。首先是人們對食材的講究。對於北方人來說,他們以麪食爲主,肉食爲輔。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北方的氣候條件更適合豬、牛等牲畜的生長,所以他們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們則偏向於水產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飯爲主食,因爲南方氣候條件溫和,適合水稻種植和魚類養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劃分,沿海地區的人們世代居住在海邊,以海產品爲主,所以當地人們大多都吃海鮮。這些便是對於食材的考究。

更爲重要的還是餐桌禮儀。餐桌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當完善是在周代,中國向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人對於這些禮儀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爲了更好地體現長幼、尊卑之分,餐桌禮儀就顯得尤爲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請別人吃飯時應先請客人入座上席,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再請家中的長輩入座客人旁邊的座位,這是對長輩的尊重。最後纔是自己。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時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響,並且入座之後不要隨便動碗筷。吃飯時,先請客人動筷子然後請老人動筷子,夾菜的時候要少夾一些。這才能體現出作爲主人的文化素養。還有一些必須要注意的行爲舉止,如不要隨意打嗝,吃魚或骨頭的時候應將魚刺和骨頭輕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張紙巾上。作爲主人,可適當調節一下氣氛,多和客人談笑。作爲客人,在離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謝,並且表示下次請他吃飯。這些餐桌禮儀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僅體現了自己的禮貌禮儀,還展現了自己的文化之風,使別人對你印象良好。

對於餐具的考究,我國的文化也是很久遠的。簡單說一下筷子,作爲東方的大國,與西方國家有着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的人吃東西慣用刀叉,而國人更偏向於使用筷子。筷子的歷史十分久遠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廣泛使用卻是在11世紀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區,刀叉的歷史僅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遠得多。在古代,筷子作爲方便夾菜的餐具開始廣泛使用。到了後來,筷子還成爲了一種象徵性的物件。裝飾豪華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徵了高貴的權利和豐厚的財力。到近後代,筷子已然成爲了百姓們的餐具,一直流傳到現在。

最後便是食物的做法,中國人對於食品的做法多達幾十種。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據不同的做法就誕生了八大菜系。分別是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個菜系。做法可簡單地分爲煎、炒、燒、煮、蒸、烤等幾種方式。魯菜作爲八大菜系之首,其獨特的做法可以稱爲一絕,菜式中正大氣,平和養生,滋補身體,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國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燒爲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調味料,吃起來又麻又辣,使人充滿激情。川菜始於秦漢年代,是特色的民間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說法。而蘇菜和閩菜都傾向於調湯調味,這兩種菜的共同點都是口味平和,令人舒適。八大菜系的誕生,將中國的飲食文化推到了頂峯,各種民間美食層出不窮,實乃大國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但我們不能忘記祖先們留下來的東西,更應該將其永遠地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議論文15

隨着《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關於古詩背誦競賽的形式是否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衆說紛紜。然而,這種只存活於娛樂秀場上的文化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積澱千年的傳統文化的觀點,我不敢苟同。

《中國詩詞大會》火爆的收視效應羨煞諸多媒體特別是許多電視娛樂節目製作團隊。而後,《中國成語大會》《中國好詩詞》等等披着“弘揚傳統文化”外衣的娛樂節目猶如雨後春筍般攻佔了各大衛視的黃金檔。可是這些節目的製作人是本着對傳動文化的弘揚,帶着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而去製作這幾檔節目嗎?顯然不是,他們只不過是發現了現如今傳統文化這塊上好的熱點材料,所以抓緊時機對其肆意消費。從其單一的背誦,填空的節目內容,多人同臺競爭的節目形式中就不難看出這些節目是沒有靈魂的,松竹梅傲人的風骨在這些節目中被娛樂油膩的脂粉所掩蓋。這樣隨意消費傳統文化的作秀與《我愛記歌詞》這種世俗到最終被世俗拋棄的節目又有何區別?

換個角度去思考,爲什麼這樣拿傳統文化作秀的形式都能引起羣衆的一片叫好和陣陣掌聲,歸根到底是因爲古詩詞這樣的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逐漸淡去,甚至可以說是日益消亡。在中國,除了中國小的課程及專業的學術研究,古詩詞在這個大數據快節奏時代的作用越來越小;日常場合身着一襲漢服,難免也會令人側目;書信也多用打印甚至通過網絡傳輸的形式進行,文房四寶卻難覓蹤跡……當今社會,傳統文化大多數出現的時候僅是一副失去了風骨的軀殼,用於表演,甚至是用於作秀來博人眼球等刻意而爲之。有多少人在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的時候僅僅是對自己學生時代的回憶,莫不因那是他們記憶力,學習能力的時候。

正因如此,讓傳統文化怎樣能在除了娛樂的秀場之外的更廣闊的方面重煥生機成了必須要攻克的難題。而現代詩人鄭愁予則給出了我們答案,他最擅長於將古詩詞的措詞和意境與現代詩自由隨意的風格融合起來,讓讀者在現代詩的形式之中亦能品味到傳統文化的韻味。他也曾說過“讓傳統文化煥發第二春就是要令她在更現實的層面產生影響,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但這並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做鄭愁予,而是嘗試在日常表達中試着將其融入,這樣不僅裝飾了你的言語,更雍容了你的精神。

弘揚文化必先要尊重文化,而把傳統文化作爲可以任意消費從而獲得利益的搖錢樹,把傳統文化搬上娛樂的秀場作秀的行爲,在我看來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不尊重。傳統文化,更應該在書香的課堂中傳遞,在老少之談中傳承,在日常生活中弘揚。通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同是也是風靡全球的歌手的鮑勃?迪倫的例子更是證明了只要尊重文化,傳遞文化而非利用文化作秀,公共媒體同樣能真正的對文化起到弘揚的作用。

讓傳統文化遠離虛假的秀場,融入真正的生活,在一言一行中弘揚傳統文化,在一舉一動中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不需要作秀!

標籤: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