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七年級《賣炭翁》評課稿

語文1.07W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七年級《賣炭翁》評課稿

大家上午好!

今天有幸聆聽了周老師執教的《賣炭翁》和王老師執教的《刑天舞干鏚》,兩節課爲我們展示了小古文的課堂教學實踐,化小古文教學的“干戈”爲學生喜聞樂學的“玉帛”。

我們直達,隨着時間的跟進,我們的語言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文言文這種內涵豐富形式精練的體式被白話文取而代之。國小生對他的認知也較爲晦澀。如何讓學生由喜聞到樂見?我想兩位老師給我們做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

下面我就周老師的《賣炭翁》談談自己的認知收穫。縱觀這節課,首先,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對讀的重視,注重學生對讀的體驗。引導學生讀懂意思、讀出感情、讀出滋味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學過程中,老師抓住第一位的朗讀,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讀出韻味,讀出意境,讀書思考,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讀的過程中,老師注意讀的循序推進,學生自由讀,老師範讀,大聲讀,以瞭解古文意思和情感,層層遞進,讓學生會讀。《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要“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學習詩文,就是以讀帶品,以品促讀的過程。詩句之間絕不是單列的平行線,而是相互關聯的,需要我們從整體上結合上下文感悟。於是,老師追問:“賣炭翁這麼想讓自己的炭賣個好價錢,換來的錢他會用來做什麼呢?”有同學馬上就找到“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將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看,賣炭翁是爲了賺錢營利呢?顯然不是。詩人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用設問自問自答,使我們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終南山熬了一年積攢下的一車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僅僅是爲了能夠有衣穿,有飯吃!這樣賣炭翁的辛苦勞作的'形象躍然學生的腦海,心間。

其次,注重學法的引導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常說:學貴有法。老師不是爲了單純地教課文,而是以課文爲範本,以一帶多,教給學習方法,如學習“賣炭”部分時,老師引領學生梳理了“燒炭”部分的學習方式:讀懂詩意-----合理想象------讀出感情。這樣學生的放手學習中就會有“扶手”,以後的學習中也會“按圖索驥”了。但是老師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難度較大的地方又適當點撥講解,而不是逐字翻譯。學生大體知意後,又對疑難之處進行點撥性的提問。注重學生的學習理解過程。

再次,無痕的分析。

教者注意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抓住能反映主要內涵的關鍵字詞句來分析,而不是串講,字字落實。注重興趣的引領,沒有把語文課當成歷史課來說教。以語言文字爲品讀的抓手,教師就如同一位渡手,將學生渡到學習語言文字的彼岸。課上老師以調動學生的興趣爲重心,放手讓學生嘗試理解代替教師繁瑣的分析。析在重點處、難點處,析在學生理解的關節處,故而重點節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