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春節的習俗通用15篇

春節9.7K

春節的習俗1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中,最受重視的莫過於春節、元宵、端午節和中秋節了。這些節日當中,春節又屬於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過春節的外出遊子、農民工流、學生流交匯在一起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春運”現象。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說的就是人們對春節的重視,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中國人十分看重與親人的團圓,這也許可以解釋爲什麼儘管春運期間車票之昂貴,人員之擁擠,人們依然嚮往擠上過年前的最後一班車。

春節的習俗通用15篇

我們這裏通常意義上的“過年”,不單單是指“春節”那一天,而是從“春節”那一天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過後爲止。這期間節日的氣氛相當濃厚。因爲只有等到過年,才能見到久別的親人並與之團聚,小孩子則不僅可以嚐到許多平時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開肚皮大飽口福,而且還能得到一筆數目不小的完全歸自己支配的壓歲錢,那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先說過年的準備階段。過年最重要的準備是年貨,爲了讓家人和親朋好友吃好玩好,婦女們通常要準備衆多的年貨。秋收已過,她們有時間到墟市上買回釀酒的酒麴,用剛剛收穫的糯米釀上一缸甜美的米酒,以招待遠道歸來的親人和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衝開水的,喝上一口,從口裏甜到心裏,但又不失酒的香味。

除了釀酒外,她們還會用自家養的鴨子製成美味的板鴨,用豬肉製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腸,或者將從集體魚塘中分得的鰱魚製成臘魚等等。所有這些肉製品製成後,只要是陽光燦爛的天氣,人們就用竹篙將其掛成一排放在太陽下晾曬,直至將其曬得流油爲止。家家都是這樣,這構成了我們家鄉冬天的一道風景線。以上是要在鍋裏煮熟後用盤子端上飯桌的`年貨,還有一些則是用米粉加調味料攪和成團,然後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狀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購買的瓜子、蜜餞等等,則是專門用於喝茶聊天時享用的。

等到農曆十二月二十四,家裏稱“過小年”,說是竈神迴天宮奏報述職的日子,所以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回來是天庭將會降福人間,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宮降吉祥”之說。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檯凳桌椅、櫥櫃等統統搬出來清洗,然後將房裏屋外的灰塵、蛛網打掃地一乾二淨,把整個家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過年前兩天,每家會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購買最後的年貨,比如爆竹、蠟燭、香和對聯、門神畫等等,當然,如果哪家有擅長書法的人,對聯就直接由他負責了。對聯和門神畫是在春節那天貼的,都是圖個紅火喜慶。

最重要是就是春節那一天了,準備了那麼久,終於等到“過年”了,過年的重頭戲是年夜飯。在下午的四五點鐘,便不斷有人家開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飯了。爆竹噼噼啪啪的聲音給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熱鬧喜慶的氣氛。不一會兒五顏六色的煙花和轟轟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樣,全家團團坐在桌上,品嚐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菜餚,大家舉杯說出自己對於家人的良好的祝願。

所不同的是這裏不是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那樣過年吃餃子,而只煮一桌豐盛的飯菜罷了,而且不會吃光,那意味着“年年有餘”.在開飯之前,必須把筷子放在擺好的飯碗上,每個碗倒上幾滴茶,由家中年紀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被叫的人應該都是已經故去了的),然後將各個碗中的茶到掉,請家裏年紀最大的坐上席後,大家才能動筷子。這些過程雖然看上去有些麻煩,可卻是寓示着對祖先的尊敬,對長輩的孝順,它不自覺地給我們提供了教我們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個舞臺。在有說有笑的過程中,大家享受着最豐盛的年夜飯。過後,大人照例要給老人和小孩發壓歲錢,並要求小孩將壓歲錢放在枕頭下,以企求歲歲平安。

大年七年級,是祭祀“觀音”的日子。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蘿蔔之類,而且每餐都要將素菜吃光,寓示着新的一年莊稼長勢喜人,不要到農田中拔雜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們往往準備進城逛街購買衣帽鞋襪之類,而善男信女則前往當地的佛寺燒香拜佛求籤,所以,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當之多,導致交通堵塞現象頻頻發生。可是人們決不會在這一天去走親戚,向親戚拜年。八年級“喝湯”,其實並不是喝湯,只是燒些米線,煮些清水蛋來吃。

原來各家各戶都會準備一碗米線,上面放上兩個剝了殼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家庭中,實爲敬老,因爲米線意爲長壽,剝了殼的雞蛋意爲脫殼重生。老人一般只會接受米線和其中一個雞蛋,另一個蛋回敬給主人。如果雙方都有老人,雙方就會互送。從八年級開始,人們便可以向親戚朋友拜年了。特別是年前出嫁的閨女,是一定要在八年級這天回孃家的。而且須在孃家呆上個把禮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們會按一定順

序請新婚夫婦到自家吃一頓,那叫“請飯”,這時,也是新郎熟悉孃家親人的好機會。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續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過年這一段時間是個人們互相交流的時期,最重要的表現在於“禮”的往來。在親戚家做客,一般是隻吃兩頓,一頓叫“喝湯”,一頓是中餐。前者是主人爲剛剛遠到而來的客人洗塵的,他們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幾個小菜,讓客人先墊墊底。大家一邊品嚐着美味,一邊講述工作和家庭的情況,這樣在閒聊中不知不覺就減輕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勞。

不一會兒,主人撤下小菜的盤子,端上十幾個家裏的拿手的好菜,開始真正的中餐。臨走時,他們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買來的果子、花生之類,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團團圓圓鬧完元宵,節日氣氛就已漸漸淡下來了,因爲新的一年已經開始,爲了拼得更好的生活,還要通過辛勤的勞動。經過一個“春節”的休息,人們疲憊的身心得到調養,這使得他們更有精力去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春節:我們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爲秦始皇徵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後才陸續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爲“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

宜春春節習俗

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團圓飯以後,一般來說戶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圍在火盆旁一邊喝着茶,嗑着瓜子,一邊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籌劃來年的生產生活,這樣一直坐到天明,此俗爲辭舊迎新。正月七年級凌晨開門,叫“開財門”,每家每戶對此極爲慎重,至七年級凌晨,戶主首先洗臉,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擺供品,點燃香燭,燒紙錢,之後在鞭炮聲中大開門戶,唸叨“恭喜發財”,有的村民開門後,還出門向大利方向燒香作揖、敬天地,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裏消災避禍,大吉大利。回屋後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財發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廢,七年級開財門習俗沿襲不衰。

跳儺

跳儺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定的,一般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到十六,七年級叫“起儺”,十六叫“搜儺”.“起儺”之後,儺班開始四處巡迴,十六日回村“搜儺”.“搜儺”儀式極其熱烈隆重,四鄰八鄉的鄉親們在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趕到石郵村自己的親戚家中來,村裏往往也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集中招待一些來此地觀儺的“上面人”.

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儺文化包括儺廟、儺神面具、儺舞、儺戲、儺符、儺服飾、儺兵器等組成的一個複雜整體,包含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

江西其他地區春節習俗介紹

拜年:正月七年級,幼輩依次向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南昌有句俗話:(南昌話)七年級的崽,八年級個郎,九年級初四老姑丈,九年級、初四也有專爲亡親祭拜的。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貼一片紅紙,送來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圖形式,不重內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視上七,這天要好好地吃一頓,還要吃“糊羹”,象徵步步高,這天一般舉行隆重的敬神活動。

元宵節:(南昌話)“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元宵,年事活動就基本結束了。(南昌話)“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燈”,元宵觀花燈、耍花燈、猜燈謎,異常熱鬧。

春節的習俗2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爲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結尾: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的習俗3

在我的家鄉湖南,過年有着許多風俗習慣,與北方有着些許不同。

在我們這裏,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小吃—糰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餃子。這是一道用麪粉製成的美食,麪糰中夾雜着胡蘿蔔丁、幹豆腐、豬肉等,包好之後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噴噴、熱騰騰地一籠團長就出爐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饞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讓人讚不絕口,脣齒留香。糰子不僅可以蒸着吃,還可以煎着吃。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熱鬧。家家都在準備年貨,而小孩子們也在爲過年做準備,買爆竹,買小玩意兒。

過了小年,人們更忙碌了,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給家中的大小物品“洗個澡”,將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戶戶貼對聯、貼年畫,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鞭炮聲絡繹不絕,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一家人圍着在一起邊看着聯歡晚會邊吃着年夜飯,不知不覺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歲的,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寄託着“歲歲平安”的美好祝福。

七年級這一天很講究。早上一般都煮麪條吃,寓意着長長久久。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閉門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節的假期也就基本上從七年級至初六,過了初六,人們就陸陸續續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猜燈謎在這裏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湯圓吃而已,所以相對於北方的元宵節,就不那麼熱鬧了。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有芝麻餡兒、花生餡兒、奶黃餡兒……如玉盤珍珠,惹人喜愛。

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大家夥兒又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春節的習俗4

春節是福清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福清人說春節是“做年”。“做年”表示慶賀一個生產週期的成果。舊時福清“做年”始自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終於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歷時一個月之久。

“做年”前,人們在門楣、門框等處貼上大紅對聯以示祝願。有的人還掛上大紅燈籠,貼上“福”字及財神像等,以求平安、幸福。以前,每家每戶都要做粿,炊“糖粿”,有的人家還炸蠣餅等。

人們爲什麼要過“年”呢 其實,“年”是一種怪獸。相傳,古時候“年”的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它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上岸傷害人畜。因此每到除夕這一天,人們便紛紛逃往深山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正當人們避難之時,來了個乞丐,人們勸他快上山躲避,而乞丐不聽勸告。半夜時分,“年”闖進村裏,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老婆婆家的門上貼着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怪叫了一聲朝老婆婆狂撲,突然院內傳來“劈劈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狼狽逃走。欣喜若狂的人們於是都知道“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家家便在每年除夕貼紅對聯,燃放爆竹。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從“筅堂”(掃塵)開始。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爲帚,全家老少齊動手,拂去房內的灰塵、蜘蛛網,清洗所有傢俱、器皿,去掉無用的.雜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番薯粉煮豬血。據說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污也清除乾淨。“筅堂”蘊涵去污除晦、吐故納新之意。

福清民間還有祭竈的民俗。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爲祭竈日。這一天,家裏備好竈糖、竈餅、果品、蜜餞,供祭家庭保護神——竈君,送竈君迴天庭述職,叫作“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竈君回來就任,叫“接神”。現在雖然不在廚房帖竈君圖,改貼春牛圖,但這一習俗還是沿襲下來,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送完竈君後,開始了“送年”活動。福清素來把女婿當作“半爿子”。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作“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5斤、五素五葷10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後,禮儀件數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十二月廿八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福清的春聯有與衆不同的地方,它在紅聯上方加了一段白聯頭。這種習俗據說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時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剛貼完春聯來不及吃年夜飯便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纔回來,有些人不幸遇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親戚朋友爲了表示哀悼,就在紅聯上方加上白聯頭以示哀悼。

“分年”是福清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家家戶戶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後舉行發年儀式。“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後祭拜天地神及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俗。先備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2葷祭保護神,最後備十素十葷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卻表達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現在福清仍流行“分年”習俗,多數家庭都備些果品香燭祭供祖宗,以表子孫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歲”的風俗。是夜,一家老少圍坐着吃團圓飯。飯後長輩要向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壓歲錢”俗稱“紅紙包”,要用紅紙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過“壓歲錢”之後,家庭主婦要裝“歲飯”,準備七年級早上食用的蔬菜魚肉。全家人在家長率領下,灑掃庭院,添滿水缸。以前民間還有“煨火母”的風俗,表示竈火延續、家庭興旺。最後家長要添油點燈,帶領全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到天明。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守歲”。

正月七年級,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這是全國都有的風俗,但福清七年級拜年又有許多不同之處。福清人自古勤勞,七年級都爭先恐後起早,取“七年級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七年級早家家戶戶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民間還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湯的風俗,說是第一口喝湯出門便逢雨。吃完蛋後便出去拜年,主人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菸請糖。

七年級這一天禁忌多,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刀,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討債,認爲喜慶日子不難爲別人,體現福清人寬懷仁愛的美德;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麼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

“拜八年級”在福清古稱“拜新座”。這是民間節假日弔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屬的活動。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這天都給亡靈設靈座,讓親戚朋友來弔唁。八年級日弔唁死者,這一風俗唯福清獨有。除了弔唁,現在人們在八年級日仍不互相串門。七年級去過的人家,八年級方可登門,否則就會被人埋怨。

九年級這一天,各家各戶收起歲燈,將歲飯上的紅棗、花生仁和龍眼肉收藏起來,歲飯重新蒸熱後,全家飽餐一頓,表示終年光明、終歲有餘。商店七年級、八年級停業,九年級開門營業,所以九年級又叫“開假日”。福清還有“請九年級”的風俗,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親家家中請新娘、新郎回孃家。頭年“請九年級”,孃家要設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兒。

福清民間還有做大歲、上彩、吃元宵丸、烘燈、鬧社火等活動。城關地區還有過利橋的習俗。做大歲、上彩已逐漸淡出市民視野。吃元宵丸、烘燈(龍高一帶舞板凳龍)如今仍在盛行。新厝一帶鬧社火活動,每年依舊十分活躍。

春節的習俗5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祭竈、掃塵、吃竈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爲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後逐漸演化爲“二十三,過小年”。

糖瓜是漢族傳統年節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竈神)。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竈,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漢族民謠:“二十三祭竈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

據漢族民間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爲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看着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竈,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竈王,粘住竈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兒童們則把這一天當作春節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兒,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聲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盤,清茶一碗供在竈王像前,點上蠟燭和線香,祈禱行禮後,把竈王像從牆上揭下來燒掉,再把茶水潑在紙灰上,糖瓜則由孩子們搶着分而食之。

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竈,形式熱鬧隆重而又風趣幽默,所以把這一天稱爲“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的其他習俗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掃淨灰塵,還要用溼毛巾擦除房內的中堂畫,和各種裝飾畫,把室內外打掃乾淨,然後祭竈,祭竈除了要用祭竈糖,還要烙蔥花油餅,放鞭炮,祭竈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莧菜籽,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佔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竈糖,這一天竈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爲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竈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如此規範人們的行爲,雖爲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文化。

但也有不貼竈神的地方,比如中國四大名鎮的朱仙鎮就很少貼竈王,據說過去這裏的人也是貼竈王的,只是人們年年用竈糖封住竈王的嘴,便覺得有了竈王的蔽護,可以爲所欲爲,商人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這裏看門神會,看到人間飯館內座無虛席,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他買了一碗麪,卻發現四兩面竟只有幾根,於是他很生氣,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火神到這裏來化成一個老漢,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十五兩的大火燒。”鎮上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沓來換取火燒,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燒了起來,得了大火燒的燒了個淨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於災難,後來人們總結出爲人還需要以誠爲本,再不去偷工減料,賺取眛心錢,竈王再會甜言也難摘天蔽日,於是就很少有人過年再貼竈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團圓飯時,在竈前澆上餃子水,謂之澆奠。

吃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春節的習俗6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的習俗7

重慶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裏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裏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在街上,你經常能碰到手持蠟梅花的市民,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更喜歡用鮮花來裝飾房間。重慶港務局宣傳部長李學勤表示,她喜歡春節在家裏擺上一大束紅玫瑰,紅色給人熱烈和紅火的感覺,與春節氣氛很相襯。

提到春節,不能不提年夜飯。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後一道一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通常是一邊打牌,一邊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打牌主要玩鬥地主(誰先出完牌誰就是贏家)或者是麻將,也有的一家人一邊做湯圓一邊看晚會。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點以後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準備好的小氣球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以示辭舊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開車到郊區,在劃定的地方盡情大放一番。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人會乘機到鄉下放鞭炮,過過癮。

大年七年級,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裏。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七年級家裏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裏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爲“黴睡”,是一年倒黴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大年八年級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爲“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裏拜訪。重慶人還喜歡八年級之後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後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當地人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就是中國的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着,家家戶戶吃湯圓。而且這時候經常是搞燈展的時候,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各種民間慶祝從十三就開始了,有表演魚翁和蚌仙,踩高蹺,耍獅子等。

元宵節一過,也就意味着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春節曆法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裏,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爲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七年級也看做春節來過。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最早與最遲

春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立春則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爲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爲1920年和1985年。

春節的習俗8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傳統文化有刺繡,觀燈,武術和剪紙。

其中傳統節日中的第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從這天起,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了,熱鬧起來了,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大街上洋溢着歡樂的氣氛。

到了大年三十,人們貼着春聯,門神,對聯,還在門上把福字倒着貼,表示福到的意思。出門在外的人都回來了,晚上除夕夜家人們聚在一起,高興的吃團圓飯,邊吃邊看新年晚會,當然飯桌上不可缺少的是餃子。大家在一起還要熬夜,叫守歲。當十二點新年鐘聲敲響時,人們興高采烈,歡天喜地的放煙花,迎接新年的到來。空中燃放的煙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把漆黑的夜晚點亮的像晴天一樣,希望他把我們的願望實現。

第二天大年七年級,人們互相拜年,小朋友們最喜歡壓歲錢。八年級走親訪友,正月十五吃湯圓,預示着春節即將過完。

關於春節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很多,它既是傳統節日,也是傳統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陣陣鞭炮聲響起,迎來了我盼望已久的春節。早上,吃完飯,爸爸媽媽要帶我去拜訪親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時,媽媽看見了衣服上的商標還在,於是拿來剪刀正要剪時,我連忙叫住:“媽媽,過年時不能用剪刀,免得惹來口舌之爭。”媽媽恍然大悟,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標。

晚上,媽媽請大伯、叔叔兩家人來我家吃飯,晚餐可豐盛啦,雞、鴨、魚、肉等擺滿了餐桌,飯後,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媽媽叫我幫助把垃圾倒了,我搖了搖頭,媽媽有點生氣地說:“長大了一歲,你倒是變懶了。”我連忙解釋道:“媽媽,過年時,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財運倒了。”叔叔、大伯們大笑起來,說我的年紀雖小,學問卻很多。媽媽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還多。”我聽後,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過年的習俗還不止這些,還有:大年七年級不掃地,怕把財運掃走;不倒水,以免把財運倒了。可真是有趣的風俗。

春節的習俗9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一起過這個節日。在中國,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春節有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既天子之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這樣的傳說。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野獸叫“年”,它長得十分猙獰,生性兇殘,每到過年的這一天晚上,它都會下山禍害百姓,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躲到山上去。一年上山途中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是神仙變的,老人問他們原因,人們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老人,老人說年它怕紅色和巨大的響聲。於是人們就在門口貼紅色的紙,然後敲鑼打鼓,放炮竹,年獸看到了這場景就逃回山上了。雖然年獸從此不再下山禍害百姓了,但人們還是把這一習俗留了下來。在年二十四的那一天,人們就貼對聯。

在小年過後人們就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大掃除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買年貨。

最熱鬧的'還屬過年的除夕了,吃完年夜飯以後,大人們就圍在火爐邊聊天,小孩們則在門外開心地放着煙花。人們熬夜守歲,十二點整還要放炮竹。

七年級之後,龍燈花鼓就敲了起來了,耍龍的那是家家躥啊!耍龍的在每一家門前都會耍出不一樣的花樣,收紅包時,有的主家把紅包掛在高高的屋樑上,那耍龍的人疊羅漢一樣,疊得十分高,最上面那一個人順手一拿就到手了。到了元宵節,春節就慢慢地結束了,耍龍的也是飛快地從每一家飛奔而過。

我喜歡春節,這個熱鬧又愉快的日子。

春節的習俗10

說道春節的習俗,我還特意問了一下外婆,到了春節,爲什麼人人都穿着紅色的衣服?這也是春節的習俗嗎?

外婆呢,聽了這一大堆連珠炮的問題給“嚇”着了叫我從她說的來尋找答案。

“以前,每到正與七年級的前一天,就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十分可怕,村子裏的'人都十分的怕他,都管他叫‘年’。一個老村人發現了【年】的弱點,於是就說:“這個【年】有三怕—紅色、響聲、火。”其他人聽了,就造出了鞭炮來嚇年,從此,天下太平,那個怪獸再沒出現。”

“哦,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怪不得要穿紅衣服”

那麼,你們明白了嗎?

春節的習俗11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與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非常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非常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非常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與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與漏壺亭,並且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的習俗1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我們這有個俗語稱“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糕雪,二十七蒸饅頭,二十八花撲兒了,二十九胡戈扭,三十包餃子,七年級撅着屁股磕頭。”

春節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在春節的前夕我們要做許多準備工作:臘月初七,我們就開始準備了,一大早起來小孩子們要挨家挨戶去淘米豆,供明天做巧米粥(又稱臘八粥)用,還要從井裏提一桶水,這水不能像平常那樣放在缸裏,要掛在梯子上不能着地。臘八到了,我們小孩子們起了個早,拿着鋤頭去地裏刨一個坑,找一些柴火,拿着昨天淘的米豆和從井裏提出來的`水熬粥。爸爸媽媽們在家裏泡臘八蒜,等過年時吃餃子是吃,到那個時候蒜就成了翡翠色,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餃子。

我們小孩子過年最重要的就是買新衣服,買吃的,我們喜歡過年,那是因爲過年和平日不同,可爸爸媽媽就要破費,也忙的不可開交——買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準備過年。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除夕上午,我們要貼對聯,貼“福”,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着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下午,我們就開始弄餃子餡,包餃子,晚上吃飯時,家家戶戶響起了鞭炮聲。晚上我們要守歲,很小的小孩可以早睡,這一夜就沒有什麼人睡覺了。

七年級和除夕就截然不同了。這一天一早起來就要放鞭炮,意味着吉利。大人們要去親戚,朋友家拜年,給長輩磕頭。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因爲“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我們能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這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懷。所以,我們不能亂花,要做些有意的事情。

初六,所有的店鋪開張,不過沒有什麼生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要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街上辦喜事一樣熱鬧,晚上看燈展。

到十九春節結束,孩子們上學讀書,大人們又要去忙着地裏的活了。

春節的習俗13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過春節有很多習俗。例如貼春聯,喝屠蘇酒,燃爆竹,包餃子等等。今年過年我是在外婆家過的。而外婆家這裏還有點元寶的習俗,就是在房子的四周點上一個個白色圓形的圖案。

所謂點元寶,就是隻要拿一個裝了石灰的網子往下一碰,形成一個圓。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還是有困難的。媽媽告訴我,點的元寶要在同一個直線上纔好看。我自以爲點的很直,其實弄得歪歪扭扭的,單看不怎麼樣,可連起來看,還是有特色的'。

媽媽講,點元寶的習俗跟敬財神一個意思,都是祝願新的一年財源滾滾,我很喜歡點元寶,希望新的一年爸爸媽媽廣進財源,這樣我也可以多增加些新玩具了。

春節的習俗14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節日裏面也有很多的習俗。借這個調查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裏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裏吃。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徐夕夜晚上0時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着“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麼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着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4.應節活動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八年級、九年級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5.給紅包

給紅包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爲“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6.拜年

給家人鄰居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在大年七年級,必須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八年級的時候則必須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九年級和初四才能外出給街坊鄰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xx年裏,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春節的習俗15

一轉眼又到了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通常在這個時候,小孩子最高興,因爲有紅包拿,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這裏的春節習俗吧。

在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後,我們就會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後爸爸就會跪着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後,我們都爭先恐後的搶吃湯圓,因爲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習俗,可是它卻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了一個孝字。

不論是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標籤:習俗 春節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