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的習俗通用15篇

冬至節1.73W
冬至的習俗1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以郊祀祭天的記載。《周禮》中規定,在冬至日,要舉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

冬至的習俗通用15篇

漢代以後,冬至節開始成爲民間的一種節日。《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

唐宋時代,冬至的地位更爲重要,當時人們甚至認爲“冬至”與“歲首”並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時代,冬至依舊長盛不衰,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說。此時每到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人們慶祝冬至時的盛況:“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可見,古人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差無幾。過冬至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民俗專家表示,隨着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冬至的節日重要性雖然有所降低,但豐富的節日內涵依然世代傳承,我國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而冬至的飲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諸如餛飩、餃子、湯圓、冬至盤、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爲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在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還要祭祀上天,以表達自己對先輩的緬懷和對未來的憧憬。

冬至的習俗2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莆田人把冬至當成一個重要的節日,對其重視的程度不亞於春節,而且經過代代相傳,莆田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文化。莆田人是從冬至的前一夜就開始過節,凡外出者這天要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

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團聚搓湯圓成爲一項重要活動。“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

冬至在古代就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現在人們還會把冬至當做一個節日來過,而非是單純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北方會有吃餃子等習俗,南方會吃米團等習俗,還有些地區會在這一天祭祖。冬至同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隨着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節日的氣氛已經慢慢變淡,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那麼一種民族文化將慢慢消失。

冬至的習俗3

冬至是農曆的重要節氣,也中國的傳統節日。爲了讓幼兒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探索新知的慾望,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提升,12月22日**幼兒園以迎冬至爲教育契機,開展了快樂迎冬至習俗教育活動。

老師通過圖片和講解,讓孩子們瞭解到冬至的意義和來歷,知道冬至這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意味着最寒冷的天氣即將到來,還知道了吃餃子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吃餃子是爲了“以防天冷凍掉耳朵”的有趣典故。爲讓小朋友親身感受這一傳統文化氛圍,體驗集體生活的溫馨,老師爲孩子們提供了各種繪畫和手工等製作材料,孩子們搓的搓,捏的捏,畫的畫,一個個大顯身手,忙得不亦樂乎。

活動之後,老師和孩子們把做好的彩塑餃子投放於遊戲中,歡樂的氣氛洋溢在教室的每個角落,好一個團團圓圓的大家庭。最後伙房阿姨爲全園的孩子們準備了豐盛別緻的美味餃子,一起感受團圓吃餃子的溫馨氛圍。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不僅瞭解了冬至的來歷,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共同感受了節日的氛圍,還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培養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希望通過這一個個民俗節慶活動的開展,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不斷地傳承和發揚。

冬至的習俗4

冬至習俗

1、祭祖

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2、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節氣的氣候特點

日照時間短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爲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爲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着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8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爲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爲“冬至一陽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爲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爲"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冷的季節。因此要宜補身心,養陽益陰。

多着衣、避寒邪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爲“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冬至後,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於“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飲食要溫補適宜

在飲食上以溫熱爲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儘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另外還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

運動要動中求靜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我們體內的陽氣如何升發呢?“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通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

三十六計“躲”爲上

冬天陽氣藏得好,春陽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弱的時節,要學會“躲”才能保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

躲暴飲暴食

冬至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此節氣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因爲此時,陽氣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躲寒冷

冬至時節人體的陽氣太弱,所以身體的抵抗力也較差,這時要躲着寒涼,外出時一定要戴圍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風寒的侵襲,才能不感冒生病。

躲大汗

中醫認爲,大量排汗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精氣。冬季應順應天時,注意養藏,安靜休養,不宜劇烈運動,大量出汗。

躲是非

冬季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

冬至的習俗5

冬至節氣的習俗

祭祀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餛飩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時節的農事活動

  一、蔬菜管理

當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類、瓜類蔬菜播種育苗的關鍵期,對當前蔬菜生產要強化管理。

1、要科學播種育壯苗

播種時,應避開陰冷天氣,搶晴天在大棚內採用電熱絲等加溫設施和控溫儀,增加苗牀地溫、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種後,要及時搭建小拱棚、加蓋無紡布保溫增溫,提高成苗率,培育壯苗。即將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選溫度較高的晴天及時移栽,澆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內棚保溫促成活髮根。

2、要合理調控棚內溫溼度與光照

早晚關閉大棚,加蓋覆蓋物,檢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氣進入棚內。要採取多層覆蓋,在棚內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並可覆蓋無紡布、遮陽網等保溫,遇強冷空氣冰凍天氣要採取點蠟燭、燃香等應急加溫防凍措施。同時在棚內畦間鋪設幹稻草,注意適期通風,降低棚內溼度,下午及早關棚,蓋好棚內各種覆蓋物,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

3、要加強田間生產管理

天氣變冷後,應適當控肥控水,不隨意施用過多的化學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長及萎根。追肥灌水應選晴天中午進行,建議採用膜下滴灌與肥水一體化技術,根據不同生長髮育階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保花保果,綜合防治病蟲害,選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葉、疏花疏果等工作。遇連續陰雨、下雪和低溫天氣,棚內溼度較大時,要注意噴藥防治疫病、灰黴病等病害,減少損失。

  二、水果種植管理

目前我區柑桔採收已基本結束,桃等落葉果樹也進入冬季休眠期,請廣大果農做好果園冬季管理工作。

1、清溝排水:及時清理溝渠,防止園內積水。

2、修剪: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蟲枝,清除雜草、落葉等集中燒燬,確保田間清潔。

3、藥劑清園:冬季修剪後清理,藥劑可選用波美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液,剷除在樹體上越冬存活的害蟲及病菌,減少來年病蟲源。

  三、田間農事管理

冬至節氣以後,氣候已進入嚴寒時期。大部分地區溫度降到10度左右,並有霜凍出現。該月是冬種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

1、管好小麥。促進長根葉、多分葉的關鍵時期,應適時給麥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葉早生,增加有效分葉數,爲高產搭好豐產苗架。小麥苗期生長逢冬旱季節,遇旱要溝灌“跑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細”二字,特別是甘藍型油菜需肥量大,應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鉀肥,以促冬發穩長,增加冬前綠葉數和年後第一分枝數。

3、小麥、油菜中耕鬆_、重施臘肥、澆泥漿水、清溝理墒、培_壅根。

4、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牀冬翻,熟化_層。

5、冬閒田翻犁曬白,清除田耪、田埂及田邊雜草,消滅越冬病蟲、病源。

6、綠肥田除草,並注意培_壅根,防凍保苗。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糧營養水平

由於天氣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來驅寒,維持體溫正常,基礎代謝大量增加。因此要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根據氣溫、交通恢復狀況等適時調整飼餵量及日糧組成。適當提高其日糧能量濃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時做好飼料原料的質量控制,在潮溼天氣條件下,特別要注意飼料原料的儲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黴變。同時要嚴格判定飼料原料質量,發黴變質飼料嚴禁使用。

2、做好疫病綜合防控工作

採取嚴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飼養欄舍及周圍環境的消毒衛生,防止細菌、病毒等侵入;加強免疫注射,強化抗體水平和畜禽動態監測,做好豬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預防。對家禽要做好雞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預防。發生病情時要合理使用藥物,對症下藥,用量準確,療程要足。飲水給藥要考慮藥物的溶解度及飲水量,注意交替用藥或間隔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注意停藥期,掌握一般用藥原則。

3、密切關注氣象信息

隨時關注天氣信息,及時出欄已達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飼料、疫苗、獸藥、及加溫等材料儲備。

冬至進補的禁忌

  1、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爲,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2、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爲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冬至的習俗6

吃餃子

冬至時節,吃的習俗真不少,除了餃子,較爲常見的還有吃餛飩。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說冬至這天,北京人家多食餛飩。南宋臨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習俗,宋人周密說,起初吃餛飩是爲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據說,餛飩爲西施所創造,所以每年冬至蘇州人都要吃餛飩。如今,餛飩製作方法很多,遍佈全國各地,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則稱曲曲,等等。

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各式各樣的冬至習俗,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期許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北方,冬至天氣寒冷,人們吃狗肉和羊肉以進補身體;銀川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廣東潮汕,每年冬至都要祭祀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在我國寶島臺灣,如今還有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樣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不忘自己的“根”。

吃節食

冬至日,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禮記·月令》中載:“律中黃鐘,乃陽之極,萬物之始也。”杜甫也有詩句“冬至陽生春又來”,因此,民間流行搓糯米粉製作米丸,米丸象徵太陽,是祭祀祖先以及待客的食品。浙江俗稱冬至圓,福建俗稱團圓子,廣東則俗稱爲冬丸。古人有詩道:“家家搗米做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江浙一帶如永嘉、玉環、平陽、泰順、臨海、寧海、峯縣、象山、瑞安、武進各處都是這樣。

有些地方則做糰子(比丸子略大),用糖、肉、脂油、芝麻、豆沙、蘿蔔絲等做餡料,稱之爲冬至團,用來饋贈親友。如吳縣、丹徒、長興、安吉、吳興、桐鄉、富陽、黃岩、新昌、定海、蕭山等地都是這樣。有諺語道:“冬節糰子年節糕。”

南宋杭州一般流行吃餛飩,有“冬餛飩,年博託”的諺語。富貴人家追求新奇,一個器皿中共盛放十種顏色的餛飩,稱之爲百味餛飩(見《武林舊事》)。近代北方冬至也吃餛飩,取其圓,以疏達陽氣。有諺語道:“冬至餛飩夏至面。”

冬至的習俗7

冬至的習俗

一、拜天祭祖

冬至的時候有拜天祭祖的習俗,這個習俗是從很多年前就有的,現在的人雖然已經有很多都已經不相信神了,但是這樣的習俗還是留了下來。家家戶戶會準備一些祭祀用的東西,在這一天進行祭祀。祭祀的時候有很多規矩,是比較隆重的。

二、傳統飲食

在冬至的時候不同地區的人會吃一些當地的特色食物,比如說東北地區一般是吃餃子,合肥會吃南瓜餅,而潮汕吃湯圓,還有滕州會吃一些羊肉湯。曾經這些食物都是很珍貴的,平時沒有,只有重要的日子才能吃,比如說慶祝冬至。

多數人會在冬至這一天和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在桌邊聊聊天,或者是到戶外走走。這也是一個團聚的時候,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培養感情。當人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配合上一些傳統的美食,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一種歡樂的氣氛出來了。

三、冬至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爲“冬至一陽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這一天防寒保暖,同時也可以在晚間泡腳,適量進補,吃些養肝護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豬肝等。

四、家人聚餐

冬至也是大家團聚的日子,很多平時不在一起生活的家人會聚餐,離家遙遠無法返回的,必須打電話或微信給父母、親人。

冬至的禁忌

1、不宜回孃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爲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爲晚輩的我們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2、不宜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爲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爲此爲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爲不吉。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飲食注意事項

1、食宜多樣

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證營養的多樣化,身體的滋養需要多種營養,所以冬至要養生就一定要保證飲食的多樣化,好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好是適當地選擇一些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

冬季養生好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膩的食物,特別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較弱一些,所以好是保持飲食的清單,如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健康狀況,現代營養學的養生要求是老年人好是“三多三少”,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好是多多攝入;糖類、脂肪、鹽好是保證能少則少。

3、食宜溫熱熟軟

冬天的時候老年人脾胃比較虛弱,陽氣比較衰微,脾更是喜歡溫熱討厭寒冷,所以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溫熱,這樣可以保護我們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東西的時候喜歡糯軟的,討厭冷硬的,所以好是在吃東西的時候做到遵循養生原則,保證溫熱熟軟的飲食攝入,放棄冷硬的食物。

4、食宜少緩

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飲食的適度攝入,好是讓飲食保持八分飽,不要吃得太飽,太飽的話會給身體的消化系統帶來不利影響,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細嚼慢嚥,好是保證食物被充分地咀嚼,這樣不僅僅對脾胃比較好,而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的習俗8

  海南島漢族居民主要從內地不同地域和不同歷史時期遷徙而來,繼承祖先的傳統風俗不盡相同,因此海南部分地區有冬至掃墓的習俗。

在海南,冬至又被成爲“小清明”,冬至掃墓,要殺雞、宰鴨,全家族人都回來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團聚祭祖,很隆重,像過年一樣。

僑鄉萬寧個別鄉鎮把冬至節稱爲“飼牛節”,當日讓耕牛休息。萬寧和樂、後安等鎮的人們,不管身在何方,都要趕回老家,在冬至前一兩天一家老少一起出動爲先祖掃墓修墳,香火點燃,鞭炮四響,寄託追思。

冬至這天中午人們會在祖居備一卓酒席紀念先祖。八仙桌上有飯仔十碗,小酒杯十個,筷子十雙,菜和肉三盤,一雙蠟燭和三支香,煤油燈一盞,並備有檳榔、錢寶等。備用齊全後,點上香蠟,斟酒祭祖先。經過男丁行祭拜禮許願後,燒錢寶和放鞭炮,隨後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

冬至這天,也是外出人員回鄉裏,和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交流感情的時節。女人們也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聊家事、侃育兒經。小孩子們則呼朋喚伴,撒歡了滿村滿屋的跑,興奮勁高漲。

海南的冬至跟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吃甜丸的習俗。湯圓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相傳因爲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

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

每年的“冬至”節,海南苗族人家家戶戶都要用山蘭糯米制成一種糕粑來吃,以慶祝一年的豐收喜悅。

其具體做法是:選取上好的糯米用乾淨的涼水洗滌並浸泡十二小時以上,然後用漏勺撈出濾掉水,把泡軟的糯米放入特製的木橧蒸熟。再把蒸熟且黏糊糊的糯米乾飯倒進木臼內,幾個人圍着木臼掄起杵子舂搗。當感覺木杵逐漸被粘住時就要醮一下糖漿,以利潤滑木杵不被粘住。

一邊舂搗一邊不斷地翻,直至把糯米飯搗爛成糊狀爲止,然後撈出把它切成塊狀,用事先已幹炒至熟的玉米粉、秈米粉或芝麻等塗撒在外面壓平,就製成一種苗族民間的美味糕點了。

這種糕粑吃的時候醮上自制的蔗糖漿,一時吃不完可以存放幾天。冬天天氣冷,食物易變硬,把這種糕粑放在炭火上炙烤熱後膨脹軟化,更是香甜可口。

冬至的習俗9

冬至吃湯圓地方習俗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爲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爲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牀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爲“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冬至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爲何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的習俗10

關於冬至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吃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着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爲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爲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藥。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釺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爲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

南方沿海居民,也習慣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爲魚保鮮。

冬至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爲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爲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又謂,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爲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爲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預示否極泰來。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以冬至爲界點,古代節氣開始新的輪迴,《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節氣的特點是什麼

低溫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爲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着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的習俗11

蘇州冬至吃什麼

冬至夜,每個家庭的小輩都要到長輩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盤。還有,最重要的一項——祭祖、祭竈,除了魚肉,還必用糰子、餈糕,以示團團圓圓。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們不但要吃百味餛飩,吃用米做的餈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糰子。還要喝冬釀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

冬釀酒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古城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陽酒是要冬一夜的,當代商人套用了這一俗語,把冬陽改成了冬釀,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於是也就有了冬釀酒的說法。舊時的蘇州的冬陽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蘇州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爲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爲,冬至爲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爲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所以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大過了年“。由於宋代以後浙江東陽當地的釀酒名聲遠播,加上元代馬致遠《撥不斷》“菊花開,正歸來。伴虎西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東陽酒,常飲、入藥俱良”,才把兩種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於是我們纔看到古代吳地文人常作“冬陽酒”,其他地區文人常寫作爲“東陽酒”。到了日本佔領後,民間又常作“東洋酒”(誤以爲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

餛飩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團

冬至團又稱爲“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爲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爲餡,祭祀並互相贈送。現在吳地農村仍有吃冬至糰子的習俗。

古蘇州人過冬至

早期蘇州人過冬至的習俗已經難以考證,但沈建東說,最遲到宋朝,蘇州就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掛喜神像(即祖先畫像),祭拜祖先;小輩還要穿上新衣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賀冬”、“拜冬”,一切禮儀都和過大年一樣。

那時候,祭拜祖先是最爲隆重的,祭祀時間長達二三個小時。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豐盛菜餚祭祀祖宗,老蘇州稱之爲“過節”,祭祀祖宗的菜餚重新熱過後再擺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稱爲“吃團圓宴”,已婚婦女必須回婆家吃冬至夜飯。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冬至祭祀儀式已漸漸淡出蘇州人的視線。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習俗也已變淡。

現蘇州人過冬至

如今的蘇州人流行喝冬釀酒吃團圓飯。

說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國通行的是“北方吃餃子、南方煮湯圓”的做法,但老蘇州人吃的卻是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沙佩智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爲,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覺得方方的餛飩皮代表地,中間包的餡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蘇州人冬至夜吃“餛飩”,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讓世界變得神清氣爽、更加美好。

也有蘇州人冬至夜不吃餛飩而吃“冬至團”。沈建東介紹,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等,做成後用於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

如今,喝冬釀酒、吃團圓飯已成爲蘇州城里人過冬至夜最鮮明的標誌。沈建東說,“團圓飯”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雞鴨魚肉,都要換上雅名,其中蛋餃叫“元寶”,肉圓叫“團圓”,粉條叫“金鍊條”,黃豆芽叫“如意菜”,魚叫“吃有餘”,等等,每個菜都滲透着喜氣。

冬至的習俗12

1、養腎爲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爲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爲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2、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爲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進入冬至節氣,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纔會順暢,纔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4、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5、運動養生適度爲宜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6、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7、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爲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爲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冬至的習俗13

今天是冬至,媽媽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又是和麪,又是調肉餡兒。媽媽昨天就說過冬至必須吃餃子。可是爲什麼要吃餃子呢?我起牀後趁媽媽不注意,悄悄來到書房打開電腦,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裏點搜索“冬至的來歷”,一下子搜出來好多關於冬至的信息。一一讀過後我才知道,原來冬至吃餃子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啊。傳說是這樣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故意問媽媽“媽媽,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餃子是爲了紀念誰?”媽媽搖搖頭。“告訴你吧,是爲了紀念治病救人的‘醫聖’張仲景。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不知道的時候,我暗自高興地想。從網上我還學會了一首關於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爲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習俗14

星期天晚上媽媽要包餃子,媽媽說星期一是冬至要吃餃子,吃完餃子後耳朵就不怕凍了。冬至後天氣就真正進入了嚴冬,天氣越來越冷,我們的習俗就是吃餃子。

我們北方冷了,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南方不冷他們怎麼過冬至呢?我上網查了一些資料,全國各地還真的不一樣。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1、南方人冬至吃什麼——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2、杭州人冬至吃什麼——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3、四川冬至吃什麼——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痠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 。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4、河南人冬至吃什麼——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爲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於是我大聲對在廚房包餃子的媽媽喊道:“老媽,你OUT了,吃餃子不是怕凍耳朵,這只是一種風俗。南方就不吃餃子,吃湯圓,我查好了你來看看吧。”媽媽端着兩隻面手跑過來看,媽媽一邊看一邊的點頭。媽媽還說:這就對了有疑問時就想辦法去證明你的疑問,這樣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我很高興我既得到了知識,又得到了媽媽的誇獎,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的習俗15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正所謂:冬至到,吃水餃。

過去,南寧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還重要的地步,在民間至今還流傳着“冬大過年”之說。每到冬至,各家各戶就要做湯圓、包肉糉,還要準備“三牲”拜祭祖先,舉家歡飲。而在鄉下,除了家家戶戶要做湯圓、包糉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裏祭祖宗祠,然後閤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以慶團圓。

據傳,南寧之所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冬至那天,各家殺雞宰鴨,準備酒肉、果品、湯圓,而在外的親人也趕着回來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同時冬至對於農民而言,就意味着要對來年的生產、生活進行系統的安排和籌劃,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確實是“冬至大過年”了。在民間還有“冬幹年溼”一說,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氣晴好,在過年的時候則會遇上下雨天,十分應驗。其中奧妙,也許是因爲古人千年之總結,是經驗之談。

過冬節時,南寧人的餐桌上除了雞鴨豬羊等佳餚外,還有一道特別的菜——魚生。這是因爲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講法,也許是因爲冬至時令氣候較涼,切好的魚生不易變質,入口時清涼爽滑美味。當然,南寧魚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橫縣的,橫縣魚生還成功申報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標籤:冬至 習俗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