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的習俗(合集15篇)

冬至節1.81W
冬至的習俗1

去年,到韓國出差,卻碰巧趕上了冬至時節。

冬至的習俗(合集15篇)

本以爲,冬至這個節氣,只有在國內纔會受到重視。沒想到,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的韓國,冬至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而在這一天,韓國人有喝紅豆粥的食俗。

紅豆粥的食俗,由來已久。相傳,古時的韓國人認爲鬼神害怕紅色,因此將紅豆熬成粥食用,可以辟邪除病。久而久之,這個食俗流傳下來,成了冬至不可或缺的一個活動。其實,在這個傳說裏,不僅蘊含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而且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紅豆是冬季裏藥食俱佳的食物,能補脾健胃,食之對身體頗有裨益。

韓國紅豆粥的做法,和國內略有不同。將紅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半天,放入鍋中熬煮至軟爛後,將紅豆湯與紅豆分開,並將紅豆壓制成豆沙;糯米洗淨,用水泡兩個小時,放入紅豆湯裏一同熬煮至米熟爛;預先將湯圓做好,最後將湯圓放入紅豆粥裏煮熟就完成了。

其實,韓國人冬至喝紅豆粥,和中國的吃湯圓有些類似。韓國的紅豆粥,其實就是用紅豆加糯米熬煮的湯,來煮湯圓。可見,這個食俗也是受了漢文化的影響。

韓國人有“吃過紅豆湯,可增加一歲”的說法。紅豆湯裏的湯圓數量,要和吃的人的真實年齡一致。朋友又告訴我,儘管韓國湯圓的個頭小,多吃也沒關係,但對於一些年齡大的老人來說,腸胃不太好,糯米吃多了反而傷身。所以有了年紀的人,大多隻是象徵性地吃一個湯圓,並不嚴格照年齡來吃湯圓的。

冬至的習俗2

冬至節氣的習俗

祭祀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餛飩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時節的農事活動

  一、蔬菜管理

當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類、瓜類蔬菜播種育苗的關鍵期,對當前蔬菜生產要強化管理。

1、要科學播種育壯苗

播種時,應避開陰冷天氣,搶晴天在大棚內採用電熱絲等加溫設施和控溫儀,增加苗牀地溫、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種後,要及時搭建小拱棚、加蓋無紡布保溫增溫,提高成苗率,培育壯苗。即將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選溫度較高的晴天及時移栽,澆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內棚保溫促成活髮根。

2、要合理調控棚內溫溼度與光照

早晚關閉大棚,加蓋覆蓋物,檢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氣進入棚內。要採取多層覆蓋,在棚內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並可覆蓋無紡布、遮陽網等保溫,遇強冷空氣冰凍天氣要採取點蠟燭、燃香等應急加溫防凍措施。同時在棚內畦間鋪設幹稻草,注意適期通風,降低棚內溼度,下午及早關棚,蓋好棚內各種覆蓋物,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

3、要加強田間生產管理

天氣變冷後,應適當控肥控水,不隨意施用過多的化學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長及萎根。追肥灌水應選晴天中午進行,建議採用膜下滴灌與肥水一體化技術,根據不同生長髮育階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保花保果,綜合防治病蟲害,選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葉、疏花疏果等工作。遇連續陰雨、下雪和低溫天氣,棚內溼度較大時,要注意噴藥防治疫病、灰黴病等病害,減少損失。

  二、水果種植管理

目前我區柑桔採收已基本結束,桃等落葉果樹也進入冬季休眠期,請廣大果農做好果園冬季管理工作。

1、清溝排水:及時清理溝渠,防止園內積水。

2、修剪: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蟲枝,清除雜草、落葉等集中燒燬,確保田間清潔。

3、藥劑清園:冬季修剪後清理,藥劑可選用波美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液,剷除在樹體上越冬存活的害蟲及病菌,減少來年病蟲源。

  三、田間農事管理

冬至節氣以後,氣候已進入嚴寒時期。大部分地區溫度降到10度左右,並有霜凍出現。該月是冬種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

1、管好小麥。促進長根葉、多分葉的關鍵時期,應適時給麥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葉早生,增加有效分葉數,爲高產搭好豐產苗架。小麥苗期生長逢冬旱季節,遇旱要溝灌“跑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細”二字,特別是甘藍型油菜需肥量大,應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鉀肥,以促冬發穩長,增加冬前綠葉數和年後第一分枝數。

3、小麥、油菜中耕鬆_、重施臘肥、澆泥漿水、清溝理墒、培_壅根。

4、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牀冬翻,熟化_層。

5、冬閒田翻犁曬白,清除田耪、田埂及田邊雜草,消滅越冬病蟲、病源。

6、綠肥田除草,並注意培_壅根,防凍保苗。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糧營養水平

由於天氣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來驅寒,維持體溫正常,基礎代謝大量增加。因此要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根據氣溫、交通恢復狀況等適時調整飼餵量及日糧組成。適當提高其日糧能量濃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時做好飼料原料的質量控制,在潮溼天氣條件下,特別要注意飼料原料的儲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黴變。同時要嚴格判定飼料原料質量,發黴變質飼料嚴禁使用。

2、做好疫病綜合防控工作

採取嚴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飼養欄舍及周圍環境的消毒衛生,防止細菌、病毒等侵入;加強免疫注射,強化抗體水平和畜禽動態監測,做好豬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預防。對家禽要做好雞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預防。發生病情時要合理使用藥物,對症下藥,用量準確,療程要足。飲水給藥要考慮藥物的溶解度及飲水量,注意交替用藥或間隔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注意停藥期,掌握一般用藥原則。

3、密切關注氣象信息

隨時關注天氣信息,及時出欄已達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飼料、疫苗、獸藥、及加溫等材料儲備。

冬至進補的禁忌

  1、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爲,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2、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爲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冬至的習俗3

一轉眼冬至又到了,而關於冬至的習俗有人說吃餃子,有人說吃湯圓,但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更特別,那就是吃包子,雖然已經很漸漸失傳了,但是我們家依然還保留着這個習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發好面,準備好羊肉胡蘿蔔餡。一聽說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邊,拿過奶奶壓好的麪皮,開始學包包子。奶奶邊包邊教我:“左手心放麪皮,右手舀餡放在麪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邊皮,中指沿着邊兒往回拉,邊拉邊捏,最後捏到一起擰個小辮就行”。我一聽,難,得有點技術。奶奶說:“不怕,一學就會。”她握住我的右手,分開手指,在麪皮上練習“邊拉邊捏”,看着麪皮的圓邊在我手下一點點收攏,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兩個,第三個我堅持要自己來,開頭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順利,快要捏好了,我心裏高興,想一下捏住,可是餡都捏到了邊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點發急,使勁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餡也漏了。奶奶一看說:“不要急,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你這是面邊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溼了就粘面了。”我長吸一口氣,擦乾手,重新拿過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終於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辮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氣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個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飯了,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包子,我心裏美滋滋的,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勞啊!

不知道冬至的這個習俗還可以流傳到什麼時候,但是我喜歡這樣傳統的節日,喜歡這樣傳統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4

1、養腎爲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爲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爲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2、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爲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進入冬至節氣,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纔會順暢,纔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4、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5、運動養生適度爲宜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6、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7、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爲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爲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冬至的習俗5

冬至的傳統習俗

1、祭祀

從周代起,冬至這一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祭祖,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氣的來歷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爲“冬至”,“至者,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爲冬至,十一月中(夏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短,黑夜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故在短期內氣溫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爲北半球冬季開始,氣候學上則以每5天的平均氣溫低於10℃的始日作爲冬季開始。

冬至前後,北半球獲得輻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積蓄的熱量尚未散盡,故這時溫度還不是低的時候。冬至後雖日照逐漸增多,但地表熱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氣溫在一段時期內仍繼續下降。冬至日我國大部地區將進入隆冬時期,常遭強冷空氣,甚至寒潮襲擊。我國大部分地區冷的時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間有“不過冬至不冷”之說。冬至時節,我國江淮之間到大巴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平均氣溫已降到0℃以下,進入一年中冷的嚴寒季節。我國人民把冬至過後的日子稱做“數九寒天”,不同的地區都流傳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後,天氣由冷到冷再逐漸轉暖的變化規律及物候現象的“九九歌”。

“大雪過後冬至連,興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後,大部分地區田間管理工作較少,應集中力量抓緊時機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時積肥送肥,爲春種做好準備。農業上的很多害蟲和病菌都是在農作物殘留在田間的樁茬或秸稈內和雜草上過冬的,應結合冬季積肥清除田間殘茬和雜草,及時處理棉稈、玉米秸稈和穗軸,焚燒或加工成飼料,以消滅過冬的紅鈴蟲、玉米螟等。華南這時氣溫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裏仍是一派生機,要施好菜、麥臘肥,防止凍害。還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現象,萬一起苔應及時打去,打苔應在晴天進行,留下兩三個節,打後及時追施有機肥。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麼食物

餃子

冬至的時候要吃餃子,一般人都會在早晨的時候吃一點作爲早飯。有人會說吃了餃子在冬天的時候就能不凍耳朵了,當然這是因爲餃子和耳朵比較像,所以纔有的說法,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寓意,實際上起不到這樣作用,大家應該要知道。

冬至的時候一般人們會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餃子,肉和蔬菜搭配,這樣營養會比較豐富。選擇那些熱性的食物來包餃子,這樣吃了之後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於在冬天的時候感覺到冷,這個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羊肉

冬至的時候吃點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習慣。因爲羊肉是一種滋補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熱性的,熱量比較高,鐵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點羊肉能幫助造血,增強禦寒能力,達到補氣血的效果。

八寶粥

冬至吃八寶粥也是我國的一大習俗。中醫認爲食用粥類可以養胃,並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潤效果,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

爲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餛飩

冬至養生吃餛飩,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除了形態相似,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湯圓

冬至養生吃湯圓,湯圓有着“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纔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的習俗6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生的生物,冬至時節,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

二候:麋鹿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爲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爲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除了吃餃子,還吃什麼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個不成長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要及時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的習俗7

01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爲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爲“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02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03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04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05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06在我國臺灣地區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

07客家人認爲,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爲習俗。爲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08古代女子會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大概是女紅試手並祝尊長福壽綿長之意,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爲履長節。

09《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爲暖寒會。後人在冬至之後,也有人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爲消寒會。《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後,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餘,兼及韻事。”

10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徵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於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於甦醒過來。老乞丐又爲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 “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後,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後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 “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纔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後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冬至的習俗8

我國一向有尊師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新河縣誌》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謂‘拜冬餘’。”“拜聖壽”,“聖”指聖人孔子,就是給孔聖人拜壽。因爲“冬至”曾是“年”,過了冬至日就長一歲,爲之“增壽”,所以需要拜賀,舉行祭孔典禮。《南宮縣誌》則說:“冬至節,釋菜先師,如八月二十七日禮。奠獻畢,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釋菜先師”就是一種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屬禮先師孔子。古時始入學,行“釋菜”禮。春秋二次祭孔則用“釋奠”禮。“釋菜”禮比“釋奠”禮輕。爲什麼冬至祭孔較“春秋二祭”禮輕呢?

因冬至祭孔是沿用的年禮,過年是要放學、開學學生入學,祭聖人只是例行公事,不是專門舉行的典禮儀式。《定興縣誌》記載:“冬至,釋菜先師孔子,師率弟子行禮,弟子拜師,窗友互拜,謂之‘拜冬’。教授於家者以次日宴飲弟子,答其終歲之儀,多食餛飩。”《武安縣誌》也有祭孔拜師的記載:“冬至節,釋菜先師,學校兒童醵金祭禮,午聚餐校內。”師生互相宴請,如《懷安縣誌》所載:“冬至前一日,館徒爲師具饌,宴衎盡歡。次日,衣冠拜師,師亦命酒。”有的地方學生家長也與子弟一起參加拜師和宴會活動。“冬至節,民國前,學校師生拜先師孔子,名曰‘拜聖’。學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謝塾師,宴會一日。”(《威縣誌》)“教員與學生父兄會飲。”(《廣宗縣誌》)冬至日又是對教師定聘約和解僱的日子。《靜海縣誌》記載:“冬至日,塾師非次年有成約者即敬。”

冬至節又稱“豆腐節”。來歷據山西《虞鄉縣誌》記載是:“冬至即冬節,……各村學校於是日拜獻現實。學生備豆腐來獻,獻畢羣飲,俗呼爲‘豆腐節’。”

祭孔子拜聖時,有的縣掛孔子像,像下邊寫一行字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有的是設木主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位”。據說這“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稱號是後世的皇帝策封的。筆者幼年入學時,還給木柱牌位磕過頭哩。

據《清河縣誌》記載,在冬至祭孔時還要“拜燒字紙”。愛惜字紙,不許亂用有字的紙擦東西,在民間、尤其在士子文人階層非常看重,認爲愛惜字紙是對聖人尊重的表現,如亂用字紙揩抹髒東西就是對先師的褻瀆不恭。所以把帶字的廢紙收集起來,在祭孔時一齊燒掉,燒字紙時也要師生一齊跪拜。

冬至“隆師”,隆又“尊崇”一義,“隆釋”就是敬師、拜師。此俗流行面極廣。民國前,各書院、學院和私塾均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民國後,一些私塾還在奉行“隆釋”。爲什麼在冬至日要“隆釋”呢?《藻強縣誌》解釋說:“冬至士大夫拜禮於官釋,弟子行拜與師長。蓋去迎陽報本之意。”看來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進行“隆師”活動了,這種習俗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冬至節總是給人留下了“我國最早的教師節”的好名聲,獲得了後人的讚美。

冬至的習俗9

聽老人們常說,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九寒天的日子就開始了。可今天並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古老的節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天文學角度看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在南迴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着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吃餃子,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習俗10

有稱:“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爲‘祭冬’。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爲掃墓。”但是,當時覺得這條解說並無提供更有權威典籍的資料,所以尚不足信。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七年級相同。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記載,對南京皇帝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

另據史載,明王朝遷都北京後,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里之遙,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節,一般只是令勳舊大臣至皇陵行禮。

冬至的習俗11

湖南冬至節吃什麼?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那麼湖南冬至節吃什麼呢?

冬至肉

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爲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竈上薰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八寶糯米飯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餈粑。選糯米、桂圓肉(龍眼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也可淋上用牛奶或豆漿加雪耳煮成的甜汁進食。

湯圓

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湖南人冬至喜歡吃湯圓,叫做添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吃湯圓,嘮嘮叨叨說些陳年往事,溫馨的感覺會在湯圓的熱氣中升騰。

餛飩

由於冬至曾爲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爲“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爲開天闢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酒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孃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皮膚,防手腳凍裂。

貓乳

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爲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製的桑葉爲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常見的食物腐乳,在湖南很多方言稱“貓乳”。這是因爲在方言中“腐”和“虎”同音,人們忌諱說兇猛動物,而貓和虎很像,遂稱“貓乳”,反映的是一種趨吉避凶的心理。

除了要多吃以上食物外,冬至飲食還有注意一些要點。下面小編爲您介紹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是隨時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也不能大補特補,養生進補要講究三大原則。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爲,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裏,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幹、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的習俗12

今天是冬至,媽媽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又是和麪,又是調肉餡兒。媽媽昨天就說過冬至必須吃餃子。可是爲什麼要吃餃子呢?我起牀後趁媽媽不注意,悄悄來到書房打開電腦,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裏點搜索“冬至的來歷”,一下子搜出來好多關於冬至的信息。一一讀過後我才知道,原來冬至吃餃子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啊。傳說是這樣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故意問媽媽“媽媽,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餃子是爲了紀念誰?”媽媽搖搖頭。“告訴你吧,是爲了紀念治病救人的‘醫聖’張仲景。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不知道的時候,我暗自高興地想。從網上我還學會了一首關於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爲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習俗13

1、北方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對於北方人來說,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

2、南方吃湯圓

南方人冬至吃湯圓,在我國江南尤爲盛行。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寓意團團圓圓。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3、閩南吃薑母鴨

冬至也是閩南人十分重視的一個節日,不僅要祭天祭祖,而且家家戶戶都要進補,要食用薑母鴨、四物鴨等溫性食物。因爲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爲姜有溫補功效,而鴨子滋陰補氣,所以閩南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祭祖

因爲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爲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冬至的習俗14

冬至的餃子對我們北方人來說,都不是很陌生。因爲有一個傳統的習俗,要包餃子祭祖、上墳。這是對土生土長的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地方的風俗!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也許對我們這一代來說,還是記得的冬至要吃餃子,還得給祖上去送紙錢。可是對現在的這些孩子來說,會是那麼的陌生,怎麼不叫人淡忘呢!

記得小時候,父親跟哥哥一起去上墳,都是一大家子人一塊。有大娘家的大哥、二哥、三哥、我家的大哥、二哥,我叔家的兩位哥哥一塊,還有就是一個大家族裏的哥哥們,一塊浩浩蕩蕩,排成一支大隊伍,很是威風。有挎着籃子裝紙錢、香火、還有蠟燭。有端着傳盤的,上面有餃子,菜系、還有水果。在那支上墳的隊伍中,始終缺少女孩的身影!記得的小時候,多想跟着哥哥們一塊,去上墳,還看滿天的嫣紅。

那時不懂的女孩子,爲什麼不讓去祖上的墓地,只有男孩子纔有資格去那種場面。在那裏有男孩子最自豪的尊嚴,記得童年裏,我們跟着哥哥們走到離墓地很遠的地方,偷偷地躲在那裏,看哥哥們放煙火,過年還可以放煙花跟爆震。那時的心裏總想,爲什麼我不是個男孩呢!回家跟父母慪氣,雖然從小父母把我當男孩子養,性格跟男孩一樣的,可那種場合還是不允許我們這些女孩子去的。那只是男孩子的一種祭祖的方式,女孩在祖上永遠是不認可的,奶奶說:“去祖上就會給家裏帶來災難。”那時不懂災難的含義,只知道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不一樣的。也許只是一種封建思想,女孩從降生就不會認可爲家族裏的一員,只有一種姓氏留給女孩,按上一個美麗的'名字,等待一個成熟的早晨,就會踏着晨曦而翱翔。

事過那麼多年,從沒用心去想這件事,記得長大以後的日子裏,哥哥們都成家了,我跟母親一塊去過幾次,到祖上去上墳,也充當個男子漢,來恭敬的給老祖先們燒些紙錢,那是一種很自豪的心情,那時我問母親,女孩子不是不讓上墳地嗎?母親是個很開通的老人,只是微笑說:“你不是也來了嗎?”這是存在心裏的願望,女孩子永遠是一個過客,永遠是門前的河水,總會流向大海,總有離開那塊土地的時候。

今天很冷,用下午的時間去看望父母,聽母親告訴我:“明天是冬至了,你回來嗎?”我知道,明天我不會回來的,因爲今天我就關了半天的門,爲了給母親送藥,纔回到家裏。遺憾的是不能陪母親一同來分享冬至的餃子,那頓芳香的韻味,我是不會陪母親分享了。知道冬至又來到我的門前,叩響冬的大門。那一句叮囑的母愛,告訴我冬至要吃餃子。當我踏着晚霞的餘暉,離開母親的家門,看見那些拿着東西來上墳的人們,讓我把回憶!寄到很遠很遠......

在東北的幾年裏,忘記了那些上墳的事!因爲離開這片土地,遠離親人與故土,可那一盤冬至的餃子,總有它馨香的含義,在用滿滿的情懷,傾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習俗。

遠離祖墳,也遠離上墳那段往事!只有用快節奏的步伐,踏着城市的燈火,而埋葬那段往事。從少女時代走往充當母親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事情!總有讓我懷念家鄉,上祖墳的一幕幕,那是一種祭祖的榮耀,也是對故土的一種愛護。總是用那一盤滾動的餃子,書寫一段歷來的習俗!

冬至也有另一種新意,就是“過了冬,日長一棵蔥”、“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俗諺。中華先民把“冬至”視爲過年,是因爲古時候冬至節的風俗活動有類於過元旦(大年)節,當冬至節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消失的時候,我們還記得那段充滿歡心的日子,冬至還在你的心間嗎?

在東北流傳——冬至餃子夏至面,過去人家過冬至,飲食習俗多爲吃餃子,俗稱“捏耳朵”。

冬至民間稱“交九”,也叫“數九”,北方進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親孃親不如火親”的寒冷季節。冬至是一九頭,每九天數一九,八十一天後,天氣轉暖。各地總結出許多概括數九期間寒暖變化的規律,東北數九歌謠說:“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寒冷並不可怕,那是季節對自然的一種考驗,也是對季節的一次過度,每次的節日,總包含更心有的意義。在冬日的枝頭搖曳,那段枯黃裏的馨香,散發餃子的香醇,留戀你想家的眼神!在家的門鈴中搖響,那份思念的親情!淡淡地很純、很親切。

冬至的習俗15

蘇州冬至吃什麼

冬至夜,每個家庭的小輩都要到長輩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盤。還有,最重要的一項——祭祖、祭竈,除了魚肉,還必用糰子、餈糕,以示團團圓圓。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們不但要吃百味餛飩,吃用米做的餈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糰子。還要喝冬釀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

冬釀酒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古城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陽酒是要冬一夜的,當代商人套用了這一俗語,把冬陽改成了冬釀,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於是也就有了冬釀酒的說法。舊時的蘇州的冬陽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蘇州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爲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爲,冬至爲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爲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所以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大過了年“。由於宋代以後浙江東陽當地的釀酒名聲遠播,加上元代馬致遠《撥不斷》“菊花開,正歸來。伴虎西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東陽酒,常飲、入藥俱良”,才把兩種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於是我們纔看到古代吳地文人常作“冬陽酒”,其他地區文人常寫作爲“東陽酒”。到了日本佔領後,民間又常作“東洋酒”(誤以爲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

餛飩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團

冬至團又稱爲“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爲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爲餡,祭祀並互相贈送。現在吳地農村仍有吃冬至糰子的習俗。

古蘇州人過冬至

早期蘇州人過冬至的習俗已經難以考證,但沈建東說,最遲到宋朝,蘇州就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掛喜神像(即祖先畫像),祭拜祖先;小輩還要穿上新衣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賀冬”、“拜冬”,一切禮儀都和過大年一樣。

那時候,祭拜祖先是最爲隆重的,祭祀時間長達二三個小時。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豐盛菜餚祭祀祖宗,老蘇州稱之爲“過節”,祭祀祖宗的菜餚重新熱過後再擺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稱爲“吃團圓宴”,已婚婦女必須回婆家吃冬至夜飯。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冬至祭祀儀式已漸漸淡出蘇州人的視線。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習俗也已變淡。

現蘇州人過冬至

如今的蘇州人流行喝冬釀酒吃團圓飯。

說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國通行的是“北方吃餃子、南方煮湯圓”的做法,但老蘇州人吃的卻是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沙佩智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爲,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覺得方方的餛飩皮代表地,中間包的餡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蘇州人冬至夜吃“餛飩”,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讓世界變得神清氣爽、更加美好。

也有蘇州人冬至夜不吃餛飩而吃“冬至團”。沈建東介紹,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等,做成後用於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

如今,喝冬釀酒、吃團圓飯已成爲蘇州城里人過冬至夜最鮮明的標誌。沈建東說,“團圓飯”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雞鴨魚肉,都要換上雅名,其中蛋餃叫“元寶”,肉圓叫“團圓”,粉條叫“金鍊條”,黃豆芽叫“如意菜”,魚叫“吃有餘”,等等,每個菜都滲透着喜氣。

標籤:冬至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