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通用15篇)

清明節9.63K
清明節的習俗1

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爲傳統文化,就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清明節的習俗(通用15篇)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爲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爲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說明清明節已經成爲了一種文化,成爲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爲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這就就是中國悠久的清明傳統文化。

清明節的習俗2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爲習俗和傳統。除了掃墓之外,清明節傳統的活動還有踏青、插柳等。

而根據廣東民俗專家的說法,在廣東江門五邑地區,人們掃墓時有些比較特別的習俗,如“壓紙”,就是掃墓時將紙錢用石頭壓在墳頭,表示錢一定會到達親人手中。

還有一個掃墓習俗是放鞭炮,燃點香燭,掃墓最後,所有親人都會圍在墓前,進行聚餐。最後還會吃甘蔗,咬下的甘蔗皮會圍在墓的周邊,鋪成一地,不用清掃,這表示有人來探望地下的親人,子子孫孫繁衍不息。

江門的清明節掃墓是以家庭爲單位或以家族爲單位的聚會節日,爲此還有一些應節的特色美食,比如雞屎藤餅、用於祭祖的雞蛋糕、恩平的燒餅等。江門當地糕點鋪老闆介紹,雞屎藤餅在清明時節最適宜吃,其有清熱散毒之效,又因爲往往才五毛錢一個,可稱物美價廉,清明前後每天能賣出幾千個。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節,在江門民間,有清明折柳、插柳的習俗,很多當地市民都會買一束柳條,掛在家裏的門上。而清明對於農業生產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江門當地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節的習俗3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 滿族清明節亦稱“墓祭”,是滿族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五日舉行(有的地區則在四月上旬)。流行於東北的滿族地區。節日那天,各戶人家乘坐大車到墓地。滿族人的清明祭奠活動,充分體現了這個民族厚重的倫理道德觀念。

清明節在墳上要插“佛託”滿語中的“佛託”是“柳枝”的意思,滿族人把柳樹視爲神樹,因爲柳樹適應性極強,有強勁的生命力,即使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髮育,插柳枝預示着家族的堅毅和興旺發達,在祖墳上插柳,以保佑後人興旺,百世流芳。然後將酒捋地,全家人在墳前叩着行拜,以示子孫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靈保佑本家族平安。

清明節這天,滿族人還要搞結繩、寫譜、祭祀。結繩就是用五色彩線搓成一丈多長的子孫繩,從第一代祖先的男人開始,每一代紮上一個子孫條,這樣一代一代地排下去,往往要把五彩繩排得滿滿的,用以展示氏族的興旺發達。寫“譜書”,就是將家族中的重要事件記入家譜。如果後世子孫有不孝行爲,或者有對家族、對社會有傷害的事,長輩人要在清明節這天對相關人進行教訓和責罰,以警示後人好好做人。

滿族在清明節,也有些媽媽令。比如說:“清明不吃蛋,窮的亂戰戰”、“清明不吃豆,窮的亂抖嗖”等等。這天吃雞蛋、吃豆腐,特別是必須吃春餅。因爲手擀的春餅像荷花葉,又名“荷葉餅”。此餅是將兩片薄薄的麪餅合在一起,擀得很薄,甚至於拿起來對着玻璃一看都透明。此“荷葉餅”必須兩葉合在一起擀,才能稱爲正宗春餅。小康之家將肉絲炒綠豆芽、蔥絲蘸麪醬卷在餅內,吃起來又香又軟乎。一般人家則用肥肉或雞蛋炒豆芽加粉條,還有的人將剛化凍的地裏冒出的小根菜挖出來洗淨,加上雞蛋絲或粉條頭子烙煎餅盒子吃。

“燒包袱”是滿族人清明節重要祭祀活動之一。通常用黃毛紙糊成一個“包裹”,裏面裝滿冥錢。祭祀時,在祠堂或家宅正堂設供案,將“包裹”放於正中,“包裹”前面擺放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燃燭,全家分尊卑長幼施禮後,將“包裹”拿到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圓圈,按去往墓地方向留一缺口。以示郵寄的通道。還要在圈外燒三五張紙,這叫“打發外鬼”。

清明節的習俗4

清明節前一天,吃過晚飯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去睡覺了,爲的是養足精神,明天早上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起來了,連早餐都顧不上吃,就想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可是大舅說,剛下過雨,路不好走,要大家留在家裏,下午再去。

到了下午,太陽終於露出了笑臉,大家心想:“下午一定能去山上上墳。”

到了2點左右,大舅說:“路幹了,我帶你們去上墳吧!”

大家走着走着,一位大大哥哥騎着摩托車過來了,說:“我也要去上墳,我送你們一程吧。”

很快,我就來到了目的地,到了那裏,大舅教大哥哥和我“掛親”,我心想爲什麼家鄉的人把上墳稱作“掛親”呢?“掛親”大概就是牽掛親人的意思吧。

清明節的習俗5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節氣,曾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流傳下來。入宋之後,由於時間比較接近,寒食節的祭祀習俗以及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習俗融入“清明”之中,一直延續至今。掃墓和踏青成爲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主題。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女孩們會把不愉快的事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飛起後將線剪斷,寓意煩惱隨風而去。”民俗學者王娟介紹,早先寒食節時間其實很長,春季的好幾個月都算在其內,“寒食節還要求人們不動火。後來隨着節日系統的改良,這些習俗才逐漸併入了清明節,節日的`時間也縮短爲一天”。

高巍則表示,“踏青”這項習俗更多反映出了清明作爲節氣的特點,“清明是二十四節氣是春天裏的第五個節氣,這時春天那種生機盎然的特點已經充分展現出來了,所以清明節的習俗就提倡人們要融入大自然,去踏青、放風箏等等”。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各式民俗外,清明節的一些飲食也頗有特色。王娟介紹,有的地方有吃“子孫燕”的習俗,“就是會在祭祖的時候蒸很多小饅頭,做成燕子的形狀,祭祀儀式結束後分給孩子吃,帶有迎春的意思”。

“古代清明節,人們還會吃雞蛋,這跟西方的復活節很相似,雞蛋也意味着孕育生命的一種形態。”王娟介紹,南方有的地方則會吃“青團”,即用艾草或其他可食用青草的汁液與糯米拌在一起,蒸熟出籠,“青團味道可口、香氣撲鼻,吃青團也有辟邪的含義”。

高巍介紹,除了以上飲食外,“喝粥”也是清明節民俗之一,“爲了適應春天‘生髮‘的特點,人們會在這一天加上韭菜、豆芽等食物”。

“此外,清明節還有‘射柳’的習俗。通常的做法是將一個葫蘆分成兩半,裏邊放上鴿子或者其他鳥類,然後將葫蘆掛在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也有的是掛上一條橫幅,將橫幅射下來後即縱馬向前,努力接住橫幅,總之是一種技藝類的遊戲。”高巍稱。

清明節的習俗6

清明節的習俗就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就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然後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就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就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就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然後就是用足去踢球。這就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就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就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然後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就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然後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7

1、北京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裏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說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麪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

2、浙江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着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3、廣東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纔算完成。

4、重慶清明節習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滷菜、涼菜。這種鍋魁裏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於春遊,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麪、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後,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誌。

5、江蘇清明節習俗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爲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糰子。

6、河南清明節習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糉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爲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7、湖南清明節習俗

長沙將掃墓稱爲“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爲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爲“記年華”。“插柳”的習俗始於唐代,本意是爲驅疫避邪,後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傳統習俗看來,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疾病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象

徵着帶走穢氣。

8、湖北清明節習俗

在湖北武漢,不管有多忙,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回老家給先人祭祖,當地俗稱“上墳”。當地“上墳”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獻花、添墳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長者或長子首先除去先人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前期工作完成後,當地人會在墳前劃好上供範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鮮花祭品等,然後按輩分爲祖先燒紙錢。

由於受到寒食節禁火影響,在湖北恩施、咸寧等地,人們會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墳了。

9、廣西清明節習俗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XX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爲“標墳”,又叫“掛青”。XX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爲“野餐”。

梧州鄉民大多數都是在清明節當天和後面的幾天去掃墓,只有一少部分的鄉民是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就掃好的。

10、福建清明節習俗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九年級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

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11、山西清明節習俗

掃墓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燒香、不焚紙,只是把冥錢、紙帛等物掛到墳頭上或墳塋旁的樹枝上,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這種民俗可能是來源於寒食節禁火的習慣,也可能是出自乾旱的春季民間防火的意識。

不過,山西北部多數地方的民俗卻截然相反,人們卻要將冥錢等物燒盡,認爲燒不盡就轉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們則習慣於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紙。此外,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菜,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12、山東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爲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13、四川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於,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由於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後掛到墳頭,作爲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爲“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裏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後再重新生火。

14、海南清明節習俗

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爲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後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爲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後輩平安。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爲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爲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爲祭“衆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爲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清明節的習俗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臨近清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下午,我們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烈士陵園。

大約步行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邁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園裏寬闊的道路上。來到一個巨大的碑下,我們停止了腳步,舉目望去,碑上寫着“永垂不朽”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碑下,一個潔白的花圈靜靜地“躺”在上面,那兩根漫天飛舞的布條像眼淚似的在爲英雄們感到悲傷,旁邊鬱鬱蔥蔥的幾棵大樹發出“沙沙”的響聲,似乎也在爲烈士們哭泣。正當我們滿懷悲傷情緒爲烈士們嘆息時,少先隊員代表朗讀了爲烈士們精心準備的悼辭的聲音傳到了我們耳邊,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使我們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層悲痛。

“請全體同學爲烈士們默哀一分鐘!”隨着大隊長的這句話,我們都低下了頭,一分鐘過後我們又擡起了頭。“請各班同學爲革命烈士獻花!”一曲鏗鏘有力的《歌唱祖國》突然響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沒有烈士們,怎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烈士們,五星紅旗怎能那麼鮮豔?我們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們!於是,我鄭重地將手中的小白花獻給了烈士們。此時此刻的小白花不僅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還表示出我們會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烈樂於奉獻的光榮傳統!

祭奠儀式結束了,我們又在公園裏玩了一會兒,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想: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而且還時不時地惹長輩生氣,我們實在太不應該了……“排隊了!”一聲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立刻爬起來,跟着隊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長眠於地下的英雄們,請你們放心!我們作爲新一代的國小生一定會接下你們手中的“火炬”,好好學習,回報社會。共同保衛我們的祖國!

清明節的習俗9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清明節到了,我們要時時刻刻記的那些爲國捐軀的烈士,他們爲了保衛我們的祖國,捍衛祖國的尊嚴,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沒有烈士們的英勇犧牲,怎麼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時光?有句詩這樣寫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忘記歷史!在和平年代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振興中華!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着殊死拼搏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會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吧!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蹟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還去了烈士陵園掃墓。當我們站在烈士碑前,心中感慨萬千。並不是爲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嘆,是被那偉大的生命價值所震撼。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因爲他們不愧爲炎黃的後代。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好好讀書,爲家鄉的建設、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清明節的習俗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吟起這兩句詩時,然後我總會想起剛剛過去的清明時節的情形。

4月4日,我和爸爸、媽媽及親戚們從三亞回老家,坐在車上,一想到要拜見已去世的愛我的老太公,我的情緒忽有些激動、悲哀。經過一個多鐘頭的奔波,最後回到了爺爺家。爺爺家裏人很多,有大人、小孩,熱鬧極了。

吃完午飯,大人們開始拿起鋤頭、鏟子雲墳地給墳墓“大掃除”,然後媽媽和嬸嬸們忙着煮拜祭祖先的飯菜。下午二點多,我和表弟跟着大家去墳地。

來到墳地,爸爸、大伯、叔叔等人忙着給墳墓打掃、貼紅紙;我和表弟繞着老太公、老太婆的墳墓追趕打鬧。這時,表哥陳澤鼎戴着草帽扛着鋤頭忽然大喊一聲:“我就是關羽,誰敢欺負我!”惹得我和表弟哈哈大笑,但一想到老祖宗,我就停止了笑聲。大人們幹完活後,便在老太公等人的墳地上擺上豐富的菜餚、點心、牛奶、水果等等,然後待燒香後,我們子孫便在草蓆上跪拜祖先。我悄悄地觀察大人們,只見他們的表情很悲傷,我心裏也很悲傷。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在心裏自創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陽光烈,此人回鄉過清明。摸了墳墓看墓碑,此時想起老祖宗。”

當拜祭完老祖宗後,我心裏想:明年我還要來拜老祖宗。

清明節的習俗11

清明節到了,大家學校放假三天。中午吃過飯,我問奶奶:“奶奶,大家掃墓了沒有呀?”“沒呢!”奶奶應聲道。“大家準備下就去。”

準備齊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隨着家人去掃墓了。走到半路,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爲什麼清明要掃墓呢?”於是我詢問起父親來,父親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清明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節氣,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氣明的時候。”父親頓了頓接着講道“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從秦漢以後纔開始的。一方面懷念亡故的親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後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來人往前往掃墓,扶老攜幼的情形,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的習俗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樣的清明節,卻是不一樣的天氣。今年的清明節天氣晴朗,陽光溫暖明媚,我們一家子一起驅車前往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謁陵,祭英雄烈士,緬懷他們的英雄事蹟。

陵園很大,分北園和南園兩部分,中間被陵園街分開。因爲是清明節,陵園免費開放。人很多,停車場停滿了車,還看到許多學校組織的學生隊伍。因爲這裏不但是4A級旅遊景區,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們先進了北園的大門。正對大門是雄偉壯觀的“人民英雄紀念塔”,高約三四十米,頂部尖,上面有紅五星標誌,它有南、北、東、西四個側面,寬約兩三米,正面鐫刻着毛澤東的題詞:“英勇犧牲的先烈們千古(小字)無上光榮(大字)”。其他三面分別是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的題詞,都是刻在石碑上的。

繼續往北走,兩側的綠草坪裏嵌着黃底的紅五星和黃底紅色大字“褒揚烈士,教育羣衆”,黃、紅兩色都是用玫瑰花組成的。拾級而上,踏上有漢白玉欄杆的平臺,上面有一個大大的墓碑,那是左權將軍的墓碑,墓碑前放滿了鮮花,還有好多人在不斷獻花、致敬、鞠躬,來表達對左權將軍的懷念和敬意。

左權將軍墓碑周圍有許多領導和其他名人的題詞,也還有一些英雄烈士的墓碑,墓碑羣的周圍是蒼松翠柏,百花吐豔,不時有陣陣花香撲鼻而來。

向東拐,沿着橫穿三葉草地,掩映在石楠、各色玉蘭花樹的小徑,來到牡丹園,一眼就看到了左權將軍紀念館,紀念館由小河環繞,我們趴在漢白玉欄杆上,看到河裏有紅、黃、黑等各色魚兒在嫩小的睡蓮葉間嬉戲。紀念館的大門上有一幅對聯:大節忠貞彪史冊,正氣磅礴壯山河。橫批是:人民共仰。紀念館裏,我們看到了左權將軍的遺像和遺物,還拜讀了他的英雄事蹟。

清明時節,各種花卉競相開放,爭奇鬥豔,園內步步有景,美輪美奐。紅牆綠瓦,富麗堂皇的“烈士紀念堂”,在百花叢中更顯耀眼,像是晉冀魯豫革命英烈的偉大精神光芒四射,代代相傳。

我們從北園大門出去,穿過陵園街,就從南園大門進入南園。正對大門,也有一個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晉冀魯豫人民解放軍烈士公墓。陵園正中間是一條南北大路,路邊是兩排高大的塔鬆,像一位位威武的士兵。路的兩邊是兩塊公墓地,林立的墓碑有二百多座,上到司令員,下到普通士兵,一般年齡只有20歲左右,有的墓碑上只有職務,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據說,陵園內團級以上的烈士墓碑共有200多座。

今年清明節祭英烈,參觀烈士陵園,讓我瞭解了許多英雄先烈的故事,我爲他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而感動。正像朱德的題詞:“你們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中。”我一定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明節的習俗13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14

祭祖

寧波人稱掃墓爲“上墳”、“加墳”。寧波老話講:“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裏看姣姣”,“姣姣”指平時難得出門的、乘船去上墳的大家閨秀。舊時清明寧波人上墳,由族長率領子孫先乘船去墳上掃墓,他們撐蓋傘,打彩旗,擡着供果酒餚香燭,一路上敲鑼打鼓。寧波《十二月歌》:“二月小孩放鷂子,三月上墳坐轎子”。清明祭祖,俗稱“拜阿太”,因爲後代子孫把已故長輩稱爲“太公”“太婆”或“太大公”“太大婆”。遠在他鄉的遊子,清明節紛紛從上海、漢口、天津等地返鄉祭祖,因返鄉掃墓人數衆多,甬滬海上客運線每年要增開清明航班。如1943年3月27日《寧波日報》新聞《清明節屆“江亞”“江靜”加開星期班》。

宗祠祭祖,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日下午三時在自家的祠堂裏進行。先在全村敲鑼,發動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長主持,族長爲太公太婆敬酒後,子孫們叩拜禱告。族長宣讀清明祭文:“時值三月,杜鵑花紅,草木茂盛,四面春風。我祖葬此,上下西東,佳城福地,踞虎盤龍。音容雖杳,誠意可通,節屆清明,跪拜祖宗。遵古祭祀,年年相同,伏惟我祖,降福無窮。”

祠堂祭祖照例要做清明羹飯。祭桌橫放在堂前內太公牌位前,擺好祭品,菜餚炒煎燜燉均可,但求熟透,祭品一般共十六盤。

清明節的習俗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流傳千年的詩,想必大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了。

清明節的早上,我們全家乘車來到了龍山,爲爺爺掃墓。我們只買了七朵菊花,雖然沒有像一些人家搞得特別隆重,又要燒菜;又要點蠟燭的。因爲爸爸說:“只要心意到了就行了”。

來到山上,只見有許許多多的高大的松柏矗立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一直向山頂走去,經過半個多鐘頭的步行,終於來到了爺爺的墓前。我們拿出菊花,放在爺爺的墓前。那幾朵白色的菊花,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重、嚴肅。我走到爺爺墓前,向爺爺拜了兩拜,深深地鞠了一躬,嘴裏唸叨着:“希望爺爺能保佑我學習進步、天天向上;保佑我們全家身體健康、一帆風順。”爸爸和媽媽也同樣拜了兩拜,最後,我們又在墓旁折了一根枯樹枝,把爺爺墓前的灰塵給掃掉,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說來也巧,在龍山上,有數不清的茶樹。我們從山上採到山下;從大的踩到小的。媽媽說,把茶葉炒過之後,茶葉裏面的水分會蒸發,到最後會只有一點點茶葉的。所以,我們大約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採了滿滿一袋。山下還有不計其數的筍,因爲我們實在是沒力氣了,所以,我們只挖了十枝左右的筍,滿載而歸地回家了。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節,我們必須要去給已逝的親人掃墓,以示我們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