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賣炭翁的教學實錄

語文2.98W

教學實錄是對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的詳實記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賣炭翁的教學實錄吧!

賣炭翁的教學實錄

  賣炭翁的教學實錄

一、揭示課題,瞭解詩人

師:同學們,唐朝是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最負盛名的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詩王白居易。你對白居易有哪些瞭解?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時期,那時勞動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比較多。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訴老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的。

師:這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就跟隨白居易來認識一個人——(指課題,生齊讀。)

生:《賣炭翁》。

師:通過讀課題,你知道了什麼?

生:通過讀課題我知道這首詩歌寫的是一位以賣炭爲生的老漢。

師:你怎麼知道課文寫的是一位老漢呢?

生:從“翁”字看出來的,我查過字典,“翁”就是“老漢”的意思。

師:非常正確!以人物爲題,引發了我們對人物命運的思考。讓我們一同隨着作者的視線跨越千年,走近賣炭翁,瞭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運。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67頁,自由朗讀《賣炭翁》這首詩歌,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當中的生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中的3個生字,聽他有沒有讀準了。

(生讀古詩。)

師: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其他同學要特別注意聽,他在讀詩句時是怎麼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師:我們一起讀,每句詩的前4個字你們讀,後3個字我來讀,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們讀。

(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和味道!

(師生再次合作讀。)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

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我想到的是艱辛!

生:我想到的詞是貧窮。

生:我想到的詞是悲慘。

生:我想到的詞是可憐。

生:我想到的詞是勞苦。

生:我想到的詞是艱辛。

(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可憐、艱辛、貧窮、悲慘。)

師:把你認爲合適的詞語寫在書中題目的後面。

評析: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情時,教師從大處着筆,用“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這一問題引領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詩,體會詩中的情味。

三、潛心會文,感悟詩情

師:孩子們,讀了《賣炭翁》,有的同學讀出的是可憐,有的同學讀出的是悲慘,有的同學讀出的是艱辛。我相信,一定是詩中的詞句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賣炭翁》,看看註釋,看看插圖,再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詩中哪些詞句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

(生自由讀課文,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師:我看大家都有了讀詩心得了。哪句詩讓你感受到了賣炭翁的艱辛、可憐?

生:我從“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生活艱辛。伐薪:砍伐當柴燒的樹木。課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燒炭的樹木。燒炭:是對木柴進行特殊的燒製,使它發生變化而成爲燃料。我從這兩個詞語中看到,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樹木,砍完樹還要搬運,截成段,最後還要燒成炭,這種勞動多麼繁重啊?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你能結合重點的詞語來體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老師聽明白了,是賣炭翁艱苦的勞動讓你覺得他可憐。

師:同學們也許還不知道,燒炭的工序其實很複雜。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圍鋪上雜草,隔絕空氣點燃,燒到一定程度後封閉炭窯,只留一個排氣孔。乾柴要連續燒四晝夜,溼柴要連續燒七晝夜。爲了保持穩定的火溫還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視,一大堆柴也只能燒製成一點點木炭。而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完成。此時此刻,你想說什麼?

生:賣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憐至極的老人!

師:你來讀,帶着你的感受讀出賣炭翁勞動的艱苦。

生:賣炭翁,你一個人能受得了嗎?能熬得住嗎?

師:你來讀,讀出賣炭翁的'無奈!

師:賣炭翁的艱苦生活讓我們覺得他可憐,牽動着我們的心,我們齊讀這句詩,把這位讓人憐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現出來。

(生齊讀這句詩。)

師:對這句詩,還有補充嗎?

生:南山:終南山,那裏山高林密,荒蕪人煙,常有豺狼出沒,在這種環境中還要這麼艱苦地勞動,我感覺他十分可憐!

師:秋風瑟瑟,樹葉落盡,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日近黃昏,北風呼嘯,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月黑風高,豺狼嚎叫,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多麼悽苦的畫面,多麼可憐的老人!還有哪一句也讓你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

生:我從“滿面塵灰煙火色”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滿面塵灰的意思是由於燒炭的工作特別髒也特別累,所以賣炭翁看起來滿面灰塵。煙火色就是由於他長期受煙火燻烤所以皮膚變成了黑黃色。

師:是啊,你讓我們看到了蓬頭垢面的賣炭翁,臉上滿是貧窮的顏色,的確可憐。還有補充嗎?

生:我從“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句詩中看到賣炭翁簡直太可憐了。

師:知道“鬢”指的是哪兒嗎?

生:指的是耳朵前邊的頭髮。

師:那兩鬢蒼蒼呢?

生:是指耳朵兩邊的頭髮都已經花白了。

生:老師我來補充。我還從“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憐。十指黑的原因是由於他長時間燒炭把十指都染黑了。從他的頭髮和手指的顏色我看出他年紀已經很大了,還日夜不停地燒炭,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體會得不錯,帶着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這句詩。)

師:(屏幕出示這句詩,師指着“煙火色”“蒼蒼”和“黑”這3個詞。)這是賣炭翁生命的顏色,這十個木炭一般烏黑的手指擔負着生命的全部希望,爲了生存他已經——

生: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師:如果說前面兩句的場面是遠景的話,那麼這兩句詩爲我們展現的則是一組以顏色爲代表的賣炭翁肖像的特寫鏡頭。詩中雖然沒有從正面介紹賣炭翁的勞動場面,卻通過對人物肖像的刻畫使我們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燒炭的艱辛和歲月刻在臉上的痕跡。

師:其他詩句中還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說着賣炭翁的可憐?

生:我從“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句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何所營”的意思是幹什麼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賣炭得來的錢做什麼用?是爲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賣炭只是爲了能穿上衣服,填飽肚子。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這是個設問句,我們來讀好它。女生讀問句,男生讀答句。

(生讀。)

師: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晝夜伐薪燒炭的目的原來如此簡單。

師:(高昂地)賣炭得錢何所營?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師:這要求簡直低得可憐,只爲了穿衣吃飯,僅此而已。

師:(低沉地)賣炭得錢何所營?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師:這是一句千古傳誦的佳句。之所以成爲佳句,是因爲只要你讀起它,就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在心頭。讀一讀,是哪個詞語觸動着你的心絃?

生:“單”這個詞觸動着我的心絃。從這個單字中我能看到賣炭翁只穿着一層衣裳,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多可憐啊!

師:穿着單薄的衣裳,應該盼望溫暖的天氣,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卻是更無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風雪,爲什麼?

生:他擔心天氣如果暖和的話,炭就賣不上好價錢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氣是因爲這樣的天氣炭銷售得好。

師:所以他——

生:心憂炭賤願天寒。

師:願: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賣出去。這一憂一願,飽含着賣炭翁多少辛酸與無奈。

課件出示句子,根據你的感悟,把句子補充完整:

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

生:賣炭翁擔心天氣如果太暖和,自己燒的炭就賣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氣再冷些。

師:所以,他心憂——

生:炭賤願天寒。

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

生:賣炭翁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再也幹不動了,他盼望天氣再冷些,自己賣出的炭再多些。

師:正因爲如此,他心憂——

生:炭賤願天寒。

師:我們的心也和可憐的賣炭翁一樣備受煎熬。他曾經在艱苦的環境裏辛苦地勞動着,堅強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斷地祈禱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騰着。讓我們一起來吟誦這首詩,記住這位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賣炭翁吧!

(生齊讀。)

評析:語文學習重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此環節中,教師緊緊抓住了“可憐”這一核心詩眼,設計了自由讀,指名讀,教師引讀,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悟詩情,這纔是學語文。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師:假如天隨人願,真的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賣炭翁的木炭能賣上好價錢嗎?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四句詩是節選的前半部分,(課件出示《賣炭翁》的全文)這是賣炭翁的全文,讀一讀,誰能告訴我賣炭翁的炭賣掉了嗎?(指名讀。)

生:沒有。他的炭被官吏搶走了,只換得了“半匹紅紗一丈綾”。

師:(配樂動情地描述。)是啊,賣炭翁終於盼來了一夜大雪,天還沒有亮,他就把這一冬天裏所有燒好的炭裝進了牛車裏,跋涉在風雪中向長安城奔去,幾十裏的山路,他一口氣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門外歇腳的時候,連牛帶車被兩個宮吏強行牽走了。這凝結着賣炭翁血汗的一車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換取了皇宮裏的半匹紅紗一丈綾,在聖旨面前,賣炭翁的辛苦勞動顯得多麼卑微啊!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統治下的唐朝可憐的賣炭翁悽苦的人生。詩人的筆悄然而止,然而我們的心海卻波濤澎湃。我們彷彿看到了——生:風更猛了,雪更大了,賣炭翁衣衫襤褸,步伐蹣跚,一邊走一邊抹着眼淚。

師:應該是步履蹣跚。

師:我們彷彿聽到了——

生:在狂風呼嘯聲中,賣炭翁淒厲而絕望的哀嚎,他哀嘆自己的命運,他哀嘆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專橫跋扈。

師:這就是封建社會中無數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爲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憤恨統治階級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北宋詩人張俞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師:北宋詩人范仲淹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師:唐代詩人李紳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師:孩子們,讓我們再來吟誦《賣炭翁》,寄託我們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緬懷敢爲民而歌,詩爲民而作的偉大詩人白居易!

(生齊讀古詩《賣炭翁》。)

評析:“始當求其入,終當求其出。”教學結尾處,教師出示了3首描寫勞動人民悽苦生活的詩句,學生齊讀。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觸發了學生心中的積蓄,形成了語言和精神同構的心靈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