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嘎達梅林評課稿

其他1.75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嘎達梅林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嘎達梅林評課稿

意見反饋:

交響音詩《嘎達梅林》選自人音版第15冊第四單元。這是一部根據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在蒙古族同名民歌《嘎達梅林》旋律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單樂章交響樂作品,裏面錯綜複雜的樂器編配、豐富多變的音樂創作手段的運用以及對整體故事情景的描繪,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欣賞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教師選擇這一課題,本身就很具有挑戰性。以前在市裏組織的音樂教研活動中,也聽過同一課題的教學,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今天,陳老師對這一作品的全新詮釋,可堪稱爲“經典”,讓我們每個人都爲之感嘆。

總結一下,該課主要有以下的一些亮點是供我們每位老師學習的:

1、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她將欣賞的重心放在了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是如何運用各種音樂要素來表現嘎達梅林的英雄事蹟上,雖然定位不高,但很切合八年級學生的欣賞實際,而且通過這一基礎音樂創作手段的分析和學習,讓學生掌握了鑑賞音樂的基本原則,“一通則百通”,實用性強,從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一目標的達成度很令人滿意。

2、導入部分注重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本課是以欣賞兩首蒙古族的音樂,讓學生辨別其所屬地區爲導入,與一般的欣賞導入不同的是,陳老師在這裏選擇的.兩首作品,是蒙古族非常有特色的“長調”和“短調”的音樂,加上教師適當地解析,很好地複習、回顧了六年級11冊課本上關於蒙古族長短調音樂的相關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蒙古族音樂整體風格的把握。

3、作品欣賞始終圍繞音樂本體展開

交響詩《嘎達梅林》的賞析是在學生基本瞭解了嘎達梅林的歷史故事、學唱同名民歌之後展開的,採用由分到總的順序,欣賞線條清晰明瞭。教師將這一大型的作品分成七個部分,並剪取了很有代表性的七段音樂,通過聆聽、想象、比較、參與描繪、主題聽辨、整體感受等多種欣賞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結合相關故事情節展開想象,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作品。在每一片段賞析前,教師都會設置明確的聆聽目標:(1)音樂使你想到了什麼?(2)幽靜的音樂突然被刺耳的音響打破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音樂在力度上是如何塑造這一惡勢力形象的?(3)這段音樂象徵着什麼信號?它的旋律是上行的還是下行的?爲什麼?(4)聽到號角的人們立刻採取了什麼行動?音樂是用什麼節奏來表現這一場景的?引導學生用弱——強——弱的力度變化來模擬騎馬奔馳的場景;(5)音樂把你帶到了什麼樣的場景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6)聽辨民歌主題出現了幾次?感受音樂在情緒上是如何發展變化的?(7)感受樂曲是怎麼樣結束的?最後,教師又設計了連線題的形式進行總結回顧,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整體情緒的理解和把握。學生很迅速地就能完成這項練習,整堂課,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氛圍活躍。

4、課堂語言組織精煉

教師的教學很投入,很有激情,極具感染力,尤其是語言的組織,精煉到位,發音標準,而且情境創設很優美,另外,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讚揚語言的使用很有藝術性。

意見和建議:

1、可適當縮短教唱歌曲的時間,勻出時間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整地聆聽一次作品。記得在一次市裏組織的教研活動中,有一位老師提出:“欣賞課上,一定要給足學生完整欣賞作品的時間,因爲錯過了這個機會,或許,學生今後再也沒有機會去接觸這個作品了。”我覺得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2、教學設計首尾呼應,但最後歌曲的演唱是作爲一種情感的提升,可是效果並不理想,提升度不夠,一部分原因是出於教師對伴奏音樂的選擇上,建議教師在整體欣賞完後,可先設計讓學生自己來說此時我們該如何來演唱歌曲,再採用鋼琴伴奏帶領學生進行演繹,相信這樣,情感能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標籤:評課 嘎達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