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時間的評課稿

其他1.71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爲作出正確的解釋。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間的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的評課稿

時間的評課稿1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初步學習“認識鐘錶”,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鐘錶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掌握瞭如何看整時和半時。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學會5分5分數的方法來正確讀寫幾時幾分。難點是理解1時=60分的含義。

教師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立即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性,開了一個好頭。教師還製作了色彩鮮豔的課件,直觀、形象,這些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都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可以說教師很好地把握住了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徵。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運用了自己製作的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在一個直觀、清晰的鐘面圖上認識時針與分針,用課件的動態形式呈現時針或分針所經過的路程,並用紅色線條突出強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是從哪點到哪點所走的一段時間,對教學起到了很好輔助作用。

教學中,通過安排學生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體會一分鐘自己能做幾道算式),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時間的認識。這短短的、安靜的、屬於全班的一分鐘對學生來講應該是體會深刻的。這裏教師可否適當延伸,如,學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鐘能做幾道口算題的時候,可以讓他們估一估自己做完這一頁需要多長時間,引導學生去體會更長的時間。畢竟時間是個抽象的東西,學生總是要通過做熟識的具體的事情來間接地體會時間,這方面更多的、深刻的體會有利於學生準確把握時間,理解時間。

課堂中,在引導學生數格子的時候,課件突出演示的是一個個點,而不是一段段路,學生對一個格子的理解可能會產生偏差。可以用手勢等方法做一下簡單的演示,幫助理解。另一處是,學生對時針與分針所表示的時間的聯繫還不太明確,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形象理解:時針是在爲分針服務,她是在記錄分針走的圈數,她跟從着分針,因此分針未走完一圈,時針也不會到達具體的某個點。這就爲後頭像6:55這樣學生容易看錯的時間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有引導,有幫扶,有開放,課件的製作非常精美,有實效,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教師也非常關注學生的'反應與表現,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讓學生在發言中增強自信,可以說這是一堂準備充分、紮實的課。

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爲以後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是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第二層次是在5分5分數的基礎上,再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繫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編排的,這樣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錶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特別是理解1時=60分、看幾分和時針靠近幾時時容易多看多算一小時的錯覺。董老師在把握教材、精心備課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很好的利用了手裏的多媒體課件把知識的重難點由抽象變成了直觀,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巧設情景,激發興趣

董老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馬上吸引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了一個好頭。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董老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三、人人蔘與,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相輔相成

在教學中,安排“數一數”“撥一撥”兩個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時間的認識,理解1時=60分的過程。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後,知識的內化很重要,老師能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的空間,活動的空間。在教學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練習穿插在新授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新知。與此同時,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時間的評課稿2

通過聽孟老師的課,我們認爲孟老師的課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富有活力,課程設計細緻入微,環環相扣,深入淺出,點撥到位。

孟老師採用針對單元主題知道學習的方式,簡潔明瞭地引入第一篇課文的教授,重點把握比較到位,讓學生不僅會讀,還會“用心去讀”。

孟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新課改理念,各個環節的.教學中時時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總結。讓學生不僅僅是學到了知識,還知道是怎樣學會的,啓示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就要運用這些學習方法,以漸漸達到靈活自如的程度。

孟老師的課,讓我獲益最多的是他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總是在對語言文字的咀嚼中細細品味,掀起情感的波瀾。讀書指導有層次,指導到位,學生讀得充分,感悟深刻。如學生通過自由讀,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句,也許句子蘊涵的感情學生們不一定領悟,但是孟老師在緊扣詞句的理解中,引導學生去體味“爸爸”的悲傷與無奈,這段文本的教學抓得準,有了情感提升的基礎。老師知道朗讀目的明確,藉助讀把情感的浪一層一層推向高潮。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體會到了時間的飛快,學生沉下了心,讀出了情。孟老師着力讓學生用朗讀去體會跑贏了太陽的喜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孟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課堂交給了學生,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老師給予恰當點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自主學習,學生交流得充分,體驗地深刻,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孟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讀寫結合,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僅讓學生學文知文懂理,還讓學生知道了作者是如何寫出這樣好的文章的,自己也有寫一寫的慾望,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爲作文教學打下了有利的基礎。

時間的評課稿3

陳老師的這堂課閃光點較多,我認爲較爲突出的是以下兩點: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處理。

陳老師的《用水測量時間》一課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處理,由談話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等時性,然後展開探究活動一:讓學生經歷三次積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實驗,從三個數據的分析中深刻認識到流水確實具有等時性,感受到用流水確實可以測量時間!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探究活動二:連續測量積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時間?從而認識到流水的速度會隨水位高低不同而發生變化,要準確計時,必須保持水位高低始終一致。最後組織學生欣賞古人設計的水鍾,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時,激發學生去思考解決水流速度不恆定的.難題,並用所學的知識去設計製作一個每分鐘滴60滴水的鐘(課外作業)。整節課的處理緊緊圍繞學生來展開,從問題的發現——問題的展開——結論的得出,一氣呵成。

二、關注探究,重思維發展。

這節課,陳老師給孩子們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

整節課以學生親歷的兩個探究活動爲核心展開,特別是第一個探究活動,老師還讓學生連續測量了三次,雖花費了不少的時間但爲第二個探究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第二個探究活動中,老師問:“測量積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時間?”怎樣做?並給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個問題的討論就蘊涵着一定的思維價值,既可以分步測,也可以一次性測完。然後再讓學生在剛纔實驗的基礎上對這個實驗的結果進行預測。這裏的一個討論,一個預測,起到的作用遠不止是過渡和方法的指導,它對學生思維的遷移和深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最後在活動結束後的數據分析中我們發現,陳老師非常注重結合數據對學生思維深度的挖掘。老師不僅引導學生縱向分析數據,發現了積聚第一個50毫升水花的時間最少,第二個50毫升所花的時間明顯增多,第三個50毫升更加的多,得到了水位高低與水流速度的關係。同時引導學生橫向分析數據,再次驗證了前面的探究結論:水位相同條件下,水流的等時性。充分利用實驗數據,發展學生思維在這裏體現的淋漓盡致!

時間的評課稿4

《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爲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知道1時=60分,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重點是用5分5分的方法讀取時間和正確寫出幾時幾分,難點是學會正確讀取時間的方法,特別是快接近下一時刻的時間認讀。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繫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從學生最後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也是相當不錯。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懂得了無論怎麼難的知識點,只要我們教師不着急讓孩子們自己慢慢地來說,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來理清,這樣所到達的效果遠遠超出教師直接教給孩子們。

《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爲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爲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裏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裏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

時間的評課稿5

一、教學目標方面

我認爲本節課是在一年級認識整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爲:

1、結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經歷認識時和分的過程。

2、瞭解時刻的含義,知道1小時、1分鐘的時間。結合具體事例和實踐活動,感受1小時、1分鐘的時間。明白1時=60分

3、認識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必須圍繞以上三維目標進行展開。

二、課前導入方面

歐老師在課前讓孩子們進行了開火車數數遊戲,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說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對集中學生的思想很有意義。在遊戲的學習中結合1對5,2對10等整5的數數遊戲結合,直接藉助了5的乘法口訣,就讓學生認識了鐘面上的分鐘數。

三、課件製作方面

歐老師製作了色彩鮮豔的課件,直觀、形象,這些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可以說歐老師很好地把握住了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徵。在課下的備課上也花了功夫,特別是相當多的PPT都以運動軌跡呈現,說明歐老師在信息技術方面也具備了相當過硬的基本功,值得稱讚。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時間”作爲數學知識尤爲抽象,掌握起來還有一定困難。在課堂教學時,歐老師運用了自己製作的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在一個直觀、清晰的鐘面圖上認識時針與分針,用課件的動態形式呈現時針或分針所經過的路程,對教學起到了很好輔助作用。

四、學生合作方面

整節課的教學中,歐老師雖給了學生合作的`機會,但合作不夠深入,合作的問題設計的不多,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安排的相對老師的講解顯得少了一些。通過安排學生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這裏歐老師可適當延伸,如學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鐘能做幾道口算題的時候,一分鐘還能做什麼事情,也可以組內交流。讓學生們感到時間的珍貴,趁機進行德育的滲透。五、練習延伸方面課堂練習形式多樣,符合低年級教學的特點,如果練習的題目略微增加點就會更加有實效。課堂上,歐老師對學生引導、啓發非常到位,課件的製作非常精美,有實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歐老師也非常關注學生的反應與表現,實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本節課上老師根據學生地特點遞進式的引導學生認識時、分及其寫法,達到了預期效果

時間的評課稿6

聽了師傅郝老師的《5.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一課。

本節課郝老師先通過章導圖《長江三峽》山水畫和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句導入本章課題,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運動的例子,例如飛馳的列車、綻放的煙花等,得出機械運動的初步定義,進而提出爲了研究物體的運動,需要測量長度和時間。

而對本節的教學內容郝老師通過四個活動展開,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後知道:要比較一個物體的長短,需要制定一個標準;而要與他人交流測量結果,則需要進一步找到一個公認的標準,即單位。接着引出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活動“觀察刻度尺”和“用刻度尺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涉及對長度測量工具的認識和使用,這是國中物理實驗測量的基礎。儘管測量物理量時會涉及不同的量和測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又狠毒共同之處。活動“學會使用秒錶”對測量工具的使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對照實物閱讀說明書,以獲取有用信息,進而探索出機械秒錶的讀數方法:先讀出小錶盤指針指示的.時間,在讀出大表盤指針指示的時間,兩者相加的值纔是測量出的時間值。除此之外郝老師還安排了兩個“生活·物理·社會”,介紹了幾個有趣的人體長度,讓學生初步體會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在時間測量之後,簡述了從古代的日晷到現代的原子鐘的計時工具演化過程,並提供了通過因特網使自己的電腦時鐘與世界上最精確的鐘同步的途徑,體現了物理教學的時代性。

下面將我的聽課反思記錄如下:

新課引入部分,PPT展示本章導圖,配有《早發白帝城》的詩句。並提問:詩中有哪些詞詞語是描述小船行駛的比較快的?此處啓發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加以關注,思考其中蘊含的物理問題。而在幾個活動中,郝老師的教學方法充分的體現了“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例如“爲什麼測量要有單位”、“爲什麼還要統一單位”的問題都具有它的實際生活意義,爲學生後續學習其他單位及其意義打下基礎。特別是不同人測量同一本書得到的不同值,更能說明統一標準單位的重要性。另外,郝老師還穿插着展示幾個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圖片,如:謬勒—萊耶錯覺,先讓學生猜一猜,再實際比一比,讓學生感受到僅自身器官的感覺(如目測)往往是不可靠的,爲引入統一單位和測量工具作充分的準備工作。

時間的評課稿7

恩格斯曾把思維稱做“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數學則是鍛鍊思維的“體操”。在課堂上,李老師總是努力爲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創設活動的情境,營造活動的氛圍,鼓勵學生敢於、善於運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去發現、去交流、去感受,讓課堂成爲展示思維過程的平臺,成爲學生積累“財富”、資源共享的“加油站”。

1、開始,李老師就檢查預習,讓學生說一說速度、時間、路程分別是什麼。充分發揮了預習的作用,在預習過程中,實現了數學閱讀的價值,並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結合具體題目,讓學生尋找時間、速度、路程,思考已知什麼,求什麼。並從中得出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式,從而推導出其他兩個關係式。

3、5秒行了40千米,得出每秒行8千米。2小時行了16千米,得出每小時行8千米。都是8千米,速度一樣嗎?從這個比較中讓學生了解,光用8千米不能準確表示速度,得出速度的'表示還需要時間單位。這個設計很好。

4、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在練習中注重了速度的比較,比如路程相同的情況,時間相同的情況。輕鬆一刻非常有趣,學生的理解很有爭議,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興趣。

時間的評課稿8

“認識時間”和“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了一定的情境,製作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愉快地學習。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的呈現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由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師在教學時注意了平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時間。在課題的引入時,教師用了謎語導入的形式,讓學生說自己的作息時間是怎樣安排的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話題,來結合教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在直觀中來呈現知識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運用了自己製作的掛圖,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1時=60分時,讓學生自己撥鍾,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操作,對時與分的關係一目瞭然。

三、在體驗中理解知識

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撥一撥、做一做, 在教學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練習穿插在新授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新知。人民幣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爲了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所以,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以購物爲主線,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既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親近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文具就擺放在教師的堂桌上。買東西要看物品的價格,要認識人民幣,會使用人民幣,會換算人民幣。然後,在購物的情境中通過換幣,體會、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最後在購物中學會簡單的付幣,提高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

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這兩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師生完全是一種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鬆的`。例如,“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人民幣”等教師溫馨的話語、寬鬆的教學環境、自由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心靈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正是這樣的課堂,才保證了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狀態下暢所欲言,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還有,必要的常規訓練,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節課中許多看似是教師“不經意”的細小環節,實際上都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果。

五、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會更精彩一些

在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後,讓學生同桌說一說,盒子裏的人民幣你已經認識了哪些?然後指名說一說按1元、1角、1分的順利逐漸展開認識的教學活動。其實學生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就只有這些嗎?人民幣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比較密切,對於10角就是1元,買1元的物品可以付成10個1角的、2個5角的、5個2角的等等的多種方式,是有一定基礎的。老師完全可以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進行交流,除了認識1角、1元、1分,你還知道哪些關於人民幣的知識?因爲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進教室的之前是有一定生活基礎的。老師和其他同學在學生不斷的談話中,對知識進行不斷的補充和說明,這樣讓課堂真正成爲學生自主的課堂,這樣學生會表現的更精彩。

時間的評課稿9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初步學習“認識鐘錶”,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鐘錶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掌握瞭如何看整時和半時。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學會5分5分數的方法來正確讀寫幾時幾分。難點是理解1時=60分的含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立即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性,開了一個好頭。

老師還製作了色彩鮮豔的課件,直觀、形象,這些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都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可以說老師很好地把握住了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徵。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老師運用了自己製作的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在一個直觀、清晰的鐘面圖上認識時針與分針,用課件的動態形式呈現時針或分針所經過的路程,並用紅色線條突出強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是從哪點到哪點所走的一段時間,對教學起到了很好輔助作用。教學中,通過安排學生感受一分鐘的長短,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時間的認識。這短短的、安靜的、屬於全班的一分鐘對學生來講應該是體會深刻的。這裏老師可否適當延伸,如,學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鐘能記住從5分到60分的時候,可以讓他們估一估自己做更多事需要多長時間,引導學生去體會更長的時間。

畢竟時間是個抽象的東西,學生總是要通過做熟識的具體的事情來間接地體會時間,這方面更多的、深刻的體會有利於學生準確把握時間,理解時間。課堂中,在引導學生數格子的時候,課件突出演示的是一個個點,而不是一段段路,學生對一個格子的理解可能會產生偏差。可以用手勢等方法做一下簡單的演示,幫助理解。另一處是,學生對時針與分針所表示的時間的聯繫還不太明確,老師可適當引導學生形象理解:時針是在爲分針服務,她是在記錄分針走的圈數,她跟從着分針,因此分針未走完一圈,時針也不會到達具體的某個點。這就爲後頭像4:55這樣學生容易看錯的時間的學習做好鋪墊。課堂中,老師對學生,有引導,有幫扶,有開放,課件的製作非常精美,有實效,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老師也非常關注學生的反應與表現,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讓學生在發言中增強自信,可以說這是一堂準備充分、紮實的課。

時間的評課稿10

今天聽了王**老師執教的《認識時間》一節課,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本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已學過認識整點和幾點剛過一點兒和快到整幾點了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分針和時針在鐘面上是如何轉的,進而知道1時=60分;並準確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和時間的記作方法;感受1分的長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意識。重難點是認識時間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指向數字幾乘5就是幾分。

二、課堂亮點

1.用開火車做遊戲的方法引入教學,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這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王老師的教態自然,音質清脆,讓人聽起來很舒服,尤其是不適時機提問、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們跟着老師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

3.最爲亮麗的是王老師製作的.課件精彩紛呈,那會動畫的時針和分針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真切地看到了分針走1大格是5分,分針走一圈是6O分,而時針正好走1大格,所以6O分=1時。我不得不佩服她是課件製作的高手,可見在課下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的。

三.須改進地方

1.孩子已學會走路了,能否放一下手讓他自己嘗試一下呢?如果跌倒了,再把他扶起來。

2.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能否把語言再準確點,如〃時針在什麼位置都是4時?"改爲〃時針在哪兩個數字之間是4時幾分"。

3.深入瞭解孩子的已有知識經驗,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再來設計教學,就不會教的那麼吃力。

總之,聽了這節課,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教得很累,我們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們學不會,我們不斷重複學生的話,生怕孩子們沒聽見,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理念,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我們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就0K了。

時間的評課稿11

《合理安排時間》這一內容,主要是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體會到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從而來感受數學的魅力。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有以下幾個亮點:

1、創編教材,巧伏優化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教材的主題圖是呈現三艘船在碼頭卸貨的情境,但是這一情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再加上“排隊論”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所以陳老師大膽創編教材,創設了學生等候批改作業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陳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演繹批改作業的過程,自己理解了什麼是“等待時間”,通過學生自主提問題的設計,不僅理解了“等候時間總和”的概念,還爲突出本課重點,巧伏優化思想,爲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2、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一個具體事例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的方法及應用價值,學會優化思想,從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陳老師多次爲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日常的節省時間入手到探索合理排隊的問題、再到爲發現最佳方法,再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索,是學生在操作實驗,使學生交流比較,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3、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利用學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現怎樣節省時間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哪幾件事情可以同時進行的過程,印證了學生的發現,提升了學生對合理安排時間的理解。在組織交流中師生相互調整了教學的節奏,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夥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新,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啓迪。上述活動即是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的前提,有利於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練習設計方面:精——練習設計精。

陳老師別出心裁,設計兩個富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體會排隊論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後陳老師通過列舉幾個特殊例子,加油站和超市的排隊現象,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活又有所差異,適時進行了情感教育。

學生髮言:

學生的發言是數學課的靈魂,一節課的靚點往往取決於學生精彩的發言。學生精彩的發言,往往使本節課生輝不少。同時,學生的發言往往預示着學生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能幫助學生去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以調整教學的方案以教學的內容。在本節課中,學生的發言完整規範,精確到位,語言豐富。例如:因爲……所以……,另一生說:我要加以補充一點……。特別是陳老師對學生的發言作了及時的評價,特別是那些正確的,優秀的學生回答,都是在陳老師的平淡目光中給予肯定和讚許,以激發學生更上一層樓。

又例如:爲什麼10×3、30×2,學生的回答都能清楚明瞭,可以反映出學生對這塊知識掌握得很透徹。從中可以反映出陳老師在平時對學生的發言下了不少功夫。

整堂課上下來,陳老師和她的學生們經歷了一個數學建模的過程:提煉數學要素→建構數學模型→應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數學裏的運籌思想在課堂上自然流淌,學生感悟到了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獨特價值。

時間的評課稿12

聆聽了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數學課——《衛星的運行時間》(三位數乘兩位數)。感觸頗深,真可謂是受益匪淺,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很多,下面就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課堂語言精準且具激勵性。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密、準確、精練、邏輯性強。崔老師在課堂上做到了沒用的話不說,與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無關的話不說,做到了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同時教學語言具有親切感、有激勵性,能“抓住”學生,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是數學課堂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最好詮釋。

二、注重估算能力的培養。

估算,是數學學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技能,是學生邏輯思維的凝結與濃縮。崔老師在出示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之後精心設計了估算的環節,問道:“你能先估計一下衛星的運行時間嗎?”在估算交流活動中不僅讓孩子們體會到如何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同時也讓孩子們體會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氣的,這時候他們的思維是活躍。靈活地運用估算,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注重算理的表述。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而算法則是依據算理提煉出來的計算規律和方法,它是算理的具體體現,算理和算法是相輔相成的。課堂上崔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對算理的表述,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沒有算理的理解,就沒有算法的真正掌握。

四、爲學生提供充足時空。

崔老師的課不管是新知探究環節還是鞏固應用環節。教師都能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交流。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啓發,互相補充,課堂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動空間。老師只在關鍵處點撥、重點處強調、難點處引導,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作爲一名教師,任何一次研討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我將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博採衆長,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

時間的評課稿13

聽了崔老師執教的《衛星運行時間》這節課後,感受頗多。

本節課崔老師通過“有關人造衛星的知識”引入一些有關人造衛星運行的數據,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算,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崔老師創設情境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探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解答。讓學生求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21圈,需要多長時間。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14×21=,因爲上學期學習過兩位數乘兩位數,所以可以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試着做。本節課是一節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課,崔老師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具體討論;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並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計算的算理。適時的引導,循序漸進,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求異、探究能力,使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探求新知,最終能夠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催老師這節課注重算法多樣化,是一節很樸實的課。

我對本節課的建議是:

1、崔老師組織上有缺失,已經有三個小組展示完了,仍有小組在黑板上寫,根本沒聽其他小組的展示。

2、催老師應要求學生語言的嚴密,有個學生說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數位對齊就可以了。

3、練習設計沒有坡度。

時間的評課稿14

今天上午王老師爲大家提供了一節二年級的數學研討課,聽後對本節課有如下思考:

一、教學目標方面

我認爲本節課是在一年級認識整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爲:

1.結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經歷認識時和分的過程。

2.瞭解時刻的含義,知道1小時、1分鐘的時間。結合具體事例和實踐活動,感受1小時、1分鐘的時間。明白1時=60分

3.認識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必須圍繞以上三維目標進行展開。

二、課前導入方面

王老師在課前讓孩子們進行了開火車數數遊戲,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說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對集中學生的思想很有意義。但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整5的數數遊戲彷彿沒有結合,直接藉助了5的乘法口訣,就讓學生認識了鐘面上的'分鐘數。

三、課件製作方面

王老師製作了色彩鮮豔的課件,直觀、形象,這些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可以說王老師很好地把握住了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徵。在課下的備課上也花了功夫,特別是相當多的PPT都以運動軌跡呈現,說明王老師在信息技術方面也具備了相當過硬的基本功,值得稱讚。

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時間”作爲數學知識尤爲抽象,掌握起來還有一定困難。在課堂教學時,錢老師運用了自己製作的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在一個直觀、清晰的鐘面圖上認識時針與分針,用課件的動態形式呈現時針或分針所經過的路程,對教學起到了很好輔助作用。

四、學生合作方面

整節課的教學中,王老師雖給了學生合作的機會,但合作不夠深入,合作的問題設計的不多,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安排的相對老師的講解顯得少了一些。

通過安排學生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這裏王老師可適當延伸,如學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鐘能做幾道口算題的時候,一分鐘還能做什麼事情,也可以組內交流。讓學生們感到時間的珍貴,趁機進行德育的滲透。

五、練習延伸方面

課堂練習形式多樣,符合低年級教學的特點,如果練習的題目略微增加點就會更加有實效。

課堂上,王老師對學生引導、啓發非常到位,課件的製作非常精美,有實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王老師也非常關注學生的反應與表現,實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本節課上老師根據學生地特點遞進式的引導學生認識時、分及其寫法,達到了預期效果。

時間的評課稿15

停課不停學,空中課堂已經上得幾個周了,今天,我有幸聽了孟凡郡老師的課:《xx年xx月xx日》的教學,從中獲益頗多。孟老師先從提問開始,關於時間的進位,先從時分秒,再到xx年xx月xx日,引出新課。“年、月、日”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繫,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接着以一張日曆圖片,進行講解,讓學生得出結論,一年有12個月。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12個月中的天數,進行分析和講解,練習鞏固剛纔所學知識。小結: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叫大月,有30天的叫小月。引出拳頭計數法:從食指關節開始數,到7月、8月是緊挨着的,原路返回。

接着,播放世界冷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動手操作:計算2014年有多少天。提出問題:如果2月有29天呢?然後得出結論:一年有365天或366天。重點訓練學生:瞭解不同的節日的具體時間並寫在書上。

最後孟老師進行總結:通過這節課,學生有哪些收穫?

教學中孟老師能抓住教材特點,層層深入,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重點突出。通過大量練習,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渡自然,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了一種寬鬆、平等的教學氣氛,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

孟老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爲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

孟老師爲學生創造獨立的思維,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樂趣:她邊教學,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發現知識。《xx年xx月xx日》一課作爲概念教學課。由於xx年xx月xx日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孟老師在關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年曆卡,在學生觀察發現,找出大月、小月和2月特殊月份,突破了本課的重點。並提出問題:2月份有28天或29天,給學生設下懸念,爲下一節課作鋪墊。

其次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拳頭記憶的方法。通過這個方法識記一年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並引出兒歌記憶法。孟老師在教學中儘可能的爲學生提供思考、實踐、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感悟、體驗的過程,使教學充滿無窮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整節課都是通過孟老師的引導讓大家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中,孟老師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充分地表現自我,不斷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成功”和“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的學習情感逐步在教師恰當的評價過程中動態生成。

最後,孟老師讓學生找出了大月、小月和2月特殊月份,突破了本課的重點,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把握新知識,並學會邊學習,邊總結,使學生們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

總之,孟老師爲我們展示了一節較成功的導學課,使我受益匪淺,也帶給我一些思考:怎樣的課堂才能促進學生髮展,怎樣的課堂纔是學生喜愛的課堂。

時間的評課稿3

前天聽了我校荊睿老師的數學課,感受頗深,荊睿老師是我校今年新進的數學老師,他高高的個子,帥帥的,是一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陽光男孩,荊老師的彙報課講的是《認識時間》,整節課,他不緊不慢,臉上始終面帶微笑,從其課堂上可以看出荊老師是一位性格溫和、親和力極強的老師。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

1、藉助課件教學,能把抽象的時間教學變的直觀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2、學生課前準備比較充分。學生準備的有自己動手製作的小鐘表,我看到有很多學生製作的小鐘表形式多樣,很漂亮,藉助於製作的學具,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積極性將會更大。

當然由於荊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存在問題,在所難免。特提出以下幾點,共同學習:

1、數學課上師生互動特別重要,本節課師生互動很少,或者說學生不理解老師說話的意思,不知道該幹什麼,經常出現啓而不發、沒有響應的尷尬局面。

2、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邏輯性、嚴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說的太深奧、學生聽不懂,說的既準確又淺顯易懂是我們數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3、教師提問學生時應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這將會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今後荊老師在師傅的帶領下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