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童趣》的教案設計

設計2.3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趣》的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趣》的教案設計

《童趣》的教案設計1

【課文說明】

課文很有情趣,三種物外之趣都是視覺加想像形成的,這種想像是把對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諸如蚊子成了白鶴。這一篇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內容有趣,就不至於對文言文產生畏懼心理。讀懂了,會對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點產生好感。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人說,童年是一首詩,雖然短暫,卻回味無窮。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記憶

二、整體感知

自主生成問題──合作學習──教師指導

1、教師先講解一些有關學習文言文的初步知識。

2、教師範讀。

3、學生自主學習

(結合課文註釋、工具書 ,相關疏通字詞句)

三、合作學習

1、認真默讀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着直譯課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2、聯繫上下文,揣摩下列重點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⑴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蹲其身,使與臺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見二蟲鬥草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一個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然後在學習小組中複述課文內容,要求生動、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讀課文

五、小結

老師幫助學生總結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

二、問題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大班交流,教師評價引導;

1、本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2、本文第二節描寫了怎樣一幅圖畫?

3、參照註釋,說說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麼?

4、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創新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體驗物外之趣的經歷?請說給同學們聽聽。

2、你認爲怎樣做才能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四、佈置作業

發揮你的想像力,續寫下列故事:

七年級(2)班裏靜悄悄的,同學們正凝神思考老師的問題,突然一隻麻雀從窗戶外飛了進來

《童趣》的教案設計2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蚊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幾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瞭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

理解、背誦全文。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複述背誦四個層次,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覆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爲重要。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因此該教案設計中不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採用朗讀作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

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因此預計課堂應該生動活潑。

3、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儘量避免講到用法,着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於提高背誦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 導入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盤”“ 瑤臺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 瑤臺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爲“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 瑤臺鏡”與“朗月”關係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爲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課文學習 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一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其間“鶴唳雲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爲之強”的“爲”“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於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二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爲之強”“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點評後教師指導朗讀:國小時爲了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習慣於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爲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教師示範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羣鶴舞於空中,把草間二蟲相鬥想象成林中二獸相鬥,並“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 小結: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麼使作者成爲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象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 外 之 趣

細察 想象

夏蚊——雷——羣鶴 ——怡然稱快

叢草——林 蟲蚊——獸 土礫——丘、壑——怡然自得

癩蝦蟆——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四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複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並有助於記憶背誦。]

5讀:看着板書儘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五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覆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訓練要求是不難的。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後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三、體驗生活 引發聯想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爲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 思維擴散

多角度思考:

1、“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過細察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什麼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象,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裏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作業]

1、背誦全文。

2、回憶自己童年時的趣事,試着寫出自己所體驗到的“物外之趣”,字數500字以上。

《童趣》的教案設計3

一、趣讀

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關鍵。但許多學生往往因爲對文言文畏難或不感興趣而不願意多讀,所以我首先着眼於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讀《童趣》時,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師生二人轉:

讀文時,我只讀出句子的開頭一個字或幾個字,然後讓學生讀出這句話中餘下的字。這樣,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餘憶(注:教師讀,下同)童稚時(注:學生讀,下同),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文白夾雜讀:

對每句話,我有選擇的用白話文說出意思,然後讓學生用書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我回憶童稚時,能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看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因此時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蟲的鳴叫聲像悶雷一樣,我私下把他們比作羣鶴舞於空中,心理這樣想着,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我擡頭觀看蚊子,項爲之強。有時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讓它們衝煙而飛鳴,把這當作青雲白鶴觀,果然就像鶴唳雲端,爲此我怡然稱快。我常常在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下身子,讓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細視,把叢草當作林,把蟲蟻當作獸,把土礫凸者當作丘,凹者當作壑,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見二蟲鬥草間,看的正入迷,忽然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只見它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當時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覺呀然一驚。待我神定,捉住癩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對於以上的兩種方法,由於學生以前沒有這樣讀的經歷,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輕鬆愉悅,讀的也就格外賣力。兩三遍之後,我讓學生合上書本,我提示開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學生很快就說出了後面的句子。然後再讓學生兩兩組合,自由練讀,不一會就有多半的學生會背誦了。

二、趣練

以前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都是教師逐字逐句的講析,告訴學生那些文言詞是重點,什麼意思,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如何轉變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呢?我在教學《童趣》時,採用了以下步驟,效果極好。

1、明確目標,

讓學生學有方向。在學習之前,我先告訴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⑴ 熟練誦讀,按要求背誦,增加積累。

⑵ 理解文言實詞,促進課文內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譯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2、分組學習,實現兵教兵:

首先,我把學生平均分成五個小組,每組七人,然後每組選定一個組長,負責對本組的七名同學的學習進行監督和管理。

其次,我讓各組的成員之間進行合作、討論、交流,要求每個成員都能夠熟練地完成以上四個方面的學習。最後,我要求成員之間進行互查互幫,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實學習效果:

在小組自學的基礎上,我採用兩個“隨機”的方式讓學生到黑板展示自學的成果:

⑴ 我隨機到各組抽取學生。

⑵ 學生到我這兒隨機抽取事先準備好的試題。

學生事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避免了盲目,學習有了盼頭。分組學習時,學生互查互幫,人人都主動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習有了勁頭。成果展示時,學生人人踊躍,個個爭先,償到了學習的甜頭。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講的極少極少,但效果卻極其顯著,也使我受益匪淺。

《童趣》的教案設計4

學習目標

①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ǎo),項爲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爲壑(hè),癩(lài)蝦蟆

掌握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問題l: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課後記:疏通字詞障礙,採用齊讀、小組朗讀、個人朗讀等多種形式,然學生反覆朗讀,只只能達到背誦的程度。

《童趣》的教案設計5

1、朗讀並背誦課文,疏通文意。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3、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學生回憶自己兒童時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師引導學生學生談有豐富想象力的遊戲。

師導:剛纔同學們所描繪的事情說明你們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三、學法指導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的詞的意思。

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爲林(樹林)

興正濃(興趣)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⑴ 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⑵ 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4、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5、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6、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7、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五、作業

熟讀課文並能試背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

二、內容研討

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齊讀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2、齊讀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3、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體驗反思

學生討論:

1、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的教案設計6

【學習目標】

1、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反覆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3、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積累一點文言詞彙。

4、喚起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

【學習重點】

目標1、2、3。

【學習難點】

目標2、4。

【學習安排】

兩課時。

【學法指導】

認真閱讀預習·導學,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再仿照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至少三遍,然後參照文言詞語解釋示例,聯繫上下文,粗知文章內容,練習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⑴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爲主,不同爲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⑵ 學文言是爲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語彙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⑶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爲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2、查閱資料,瞭解一點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識,寫在下面。

3、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示例: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使之/衝煙/而飛鳴 作/青雲·白鶴/觀

(說明:/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4、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擡)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

⑴ 項( )爲之強

⑵ 作( )青雲白鶴觀( )

⑶ 果( )如鶴唳雲端

⑷ 以叢草爲( )林( )

⑸ 爲( )之怡然稱快

⑹ 興( )正濃

⑺ 方( )出神

⑻ 驅( )別院

5、在認真完成上面第3、4題的前提下,嘗試着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6、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學習·研討

1、導入。

2、簡介作者、作品。

3、朗讀課文,讀準節奏、停頓,粗知文章大意:

(範讀、領讀、自由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

⑴ 項爲( )之強

⑵ 鶴唳( )雲端

⑶ 怡( )然稱快

⑷ 凹者爲( )壑( )

⑸ 土礫( )凸者

⑹ 二蟲盡爲( )所吞

4、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逐段疏通,學生提問不理解的詞語義,學生解答,師幫助,生在書上或講學稿上做好記錄,以便積累。)

5、問題研討:

⑴ 能梳理出文章的結構嗎?試用簡潔的話表述。

⑵ 文章主要敘述了哪兩件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能統攝這兩件事的詞語(主旨)是什麼?

⑶ 爲什麼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說,作者是如何獲得物外之趣的)?你認爲要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三、鞏固·延伸

1、背誦全文。

2、積累文言詞彙(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或用法)。

⑴ 故( )時有物外之趣

⑵ 私擬作羣鶴舞於( )空中

⑶ 徐噴以( )煙

⑷ 以( )叢草爲林

⑸ 物外之( )趣、心之( )所向、驅之( )別院

3、記住文後列出的本課出現的成語,並在書上解釋出它們的意思。

4、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文後習題。

乃如其言,用宜興窯長方甕疊起一峯,偏於左而凸於右,背作橫方紋,如雲林(注:雲林,元畫家倪雲林)石法,巖凹凸,若臨江石磯狀。虛一角,用河泥種千瓣白萍。石上植蔦蘿,俗呼雲鬆。經營數日乃成。至深秋,蔦蘿蔓延滿山,如藤蘿之懸石壁。花開正紅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紅白相間,神遊其中,如登蓬島。置之檐下,與芸品題:此處宜設水閣,此處宜立茅亭,此處宜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間,此可以居,此可以釣,此可以眺;

(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

⑴ 給本文擬一標題:______________

⑵ 這個境界,既有實寫,也有想象,請各選一處,寫在下面:

實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譯出下列句子:

① 紅白相間,神遊其中,如登蓬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胸中丘壑,若將移居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和《童趣》相聯繫,說說作者沈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生活的態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趣》的教案設計7

【教材分析】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教學應當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印發資料指導)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課堂上教師激趣引導,讓學生在讀中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體會物外之趣,再聯繫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想像,感受童趣,體驗人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爲此,教學中擬從課前預習、課堂介入、拓展延伸、課外活動等環節進行設計。自主性學習最看重課前預習。因此,課前教師要爲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以及朗讀的方法技巧等,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堂介入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展示以及對課文內容等的進一步討論探究的過程,擬採用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以及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拓展延伸,就是通過拓展,讓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鍛造學生思維的強度等等。本課的拓展要求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童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複習、鞏固、提高。擬從讀、寫方面加以訓練開展活動。

(說明: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在設計上應特別重視課前預習訓練,把課內、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文本對話。)

基於以上分析和設想,我的設計是:

【教學目標】

1、朗讀以至背誦課文,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利用文下注釋、工具書,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複述內容大意。

3、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準備】

1、教師印發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的資料給學生。

2、教師以資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讀節奏、停頓。要求學生課前反覆自主朗讀,儘量讀出語氣。

3、要求學生利用註釋、工具書,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幻燈展示幾幅童趣圖:捉蟬、捕鳥、打陀螺。

教師談話引入。

(說明:圖像可以創設情景,爲課堂注入活力,進一步激發興趣,創造閱讀期待。)

二、簡介作者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簡介作者,教師再補充。

(說明:學生根據註釋介紹,教師補充,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結合起來。)

三、課堂介入

1、朗讀競賽:

⑴ 學生與老師競賽。課文共四段,分別指一名學生與老師進行朗讀競賽,其他同學當評委,要求從音準、節奏、語氣對老師和學生朗讀的情況加以評價。

⑵ 學生評委評價,教師總結強調字音、節奏、語氣。

⑶ 學生齊讀課文。

(說明:競賽的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敢說話、說真話的習慣;與老師競賽,其實是教師在進行朗讀的示範。)

2、搶答賽:(落實文言詞語)

⑴ 幻燈逐一出示詞語讓學生搶答解釋。

第一組詞語:細、察、昂、首、項、果、林、興、方、鞭、驅。

第二組詞語: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⑵ 學生根據各組搶答次數和正誤情況,評價那組好。

⑶ 教師補充,引導學生看課後“研討與練習二”,強調解釋詞語的方法:加字,換字,講述大意等。

(說明:在搶答中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慾望中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教師再進行方法的指導,這樣既注重過程,又重視方法。)

3、擂臺賽:(落實課文的內容大意)

⑴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五分鐘的時間再次朗讀課文,並藉助註釋嘗試複述內容大意。

⑵ 以打擂臺的形式學生複述(每人一段)。

⑶ 學生對複述情況用掌聲的多少來評價,教師強調總結。

(說明: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基本原則是爲他們創造主動求知的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4、合作探究:

幻燈出示問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然後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探究,最後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問題:

⑴ 文中寫了哪幾件事?作者從中獲得了什麼“物外之趣”?

⑵ 你認爲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說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5、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教師巡視指導。

(說明:通過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覆對話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像,口頭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說明:拓展延伸,把課堂與課外、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同時也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五、課外活動

1、背誦課文。

2、寫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的教案設計8

教學目標:

1、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2、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3、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一、導入: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純、最令人難忘的時期,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講講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作品、作者、文言文特點意義和學習方法簡介

1、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自傳體作品《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從中我們能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

3、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三、誦讀積累,初步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項爲(wèi)之強(jiāng)鶴唳(lì)怡然(yí)

凹凸(āo tū)爲壑(hè)癩蝦蟆(há) (ma)土礫lì龐然大物(páng)

2、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鬥草間。

3、齊讀,讀出輕鬆、愉快、自得其樂的語氣。

文言文誦讀方法: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務是誦讀,誦讀的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清句讀和停頓:三是讀出語氣和感情。

四、解釋詞義,疏通文意,翻譯課文。

1、詞語積累:

餘(我)張目(睜大眼睛)藐小(細小)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故(所以)時(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自己,我)擬(比作)於(在)之(助詞)或(有時)昂(擡)首(頭)項(脖子、頸項)強(強,通“僵”,僵硬。)素帳(未染色的帳子)徐(慢慢地)以(用)觀(景象)果(果真)唳(鳥鳴)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其(自己)以(把)興(興趣)蓋(原來是)爲(被)方(正)鞭(用鞭子抽打)驅(趕、驅逐)之(它,指癩蛤蟆。)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東西。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如換詞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斷法等等。

2、文言文虛詞積累:“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

(2)昂首觀之,項爲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自編口訣:之的用法有多種,位置變化意不同。動後代詞名前的,名動中間不翻譯。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爲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遊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安適愉快而滿足。)

(5)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五、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主旨)

2、找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話,說說在這句中你看到什麼畫面?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看做“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看做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是觀察的收穫。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啓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1)“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2)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六、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如:白雲朵朵——草原上的羊羣夏夜螢火蟲——仙女的小燈籠

2、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善於觀察,富於聯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七、總結

《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象。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象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請以“童年”爲話題說一句優美的話。

八、作業

1、背誦、翻譯課文。

2、回憶自己童年時的趣事,試着寫出景或事中所體驗到的“物外之趣”。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

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

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九、板書

自然景物思維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聯想和想象羣鶴舞空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癩蛤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童趣》的教案設計9

《童趣》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3、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培養珍惜生命,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2、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3、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板書課題。

1、齊讀李白的《長幹裏》思考寫了什麼內容,表現了兒童的什麼?

資料:長幹裏 李白

郎騎竹馬來,

繞牀弄青梅。

同居長幹裏,

兩小無猜疑。

“竹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當馬來騎,這種遊戲表現了小孩子豐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紹

課前請同學們蒐集相關資料,課堂上進行展示。

資料:作者沈復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首先是一個落魄的商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詩句,但沈復並非如此,從他的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中我們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從中窺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興致之真。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他的《童趣》一文來體味這種趣味興致之真。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教師強調朗讀要求,然後學生帶問題讀課文。

⑴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學生會在語言上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誦讀,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但要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上發音飽滿。(字音)

⑵朗讀要注意抑揚頓挫。(停頓)

⑶朗讀還要讀出感情。

2、學生齊讀後,完成注音:

藐(miǎo) 項爲之強 (jiāng) 唳 (lì) 怡 (yí)

凹凸 (āo tū) 壑 (hè) 癩 (lài) 蝦蟆 (há ma)

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三、合作學習,探究質疑

(1)提出合作學習的要求

a、自由朗讀課文;

b、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c、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d、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2)教師講解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譯六法

a擴:單音詞擴成現代漢語雙音詞。

b換:文言詞語換成現代漢語。

c留:古今通用的專用名詞。

d刪:句首尾的語氣詞、連詞、副詞。

e調:特殊句式調換順序。

f補:省略內容或關聯詞補出來。

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視,參與討論,加以點撥。

四、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分小組分段落完成譯文並完成以下題目。

項(脖子、頸項) 果 (果真) 林 (樹林) 興 (興趣)

方出神 (正) 驅之別院 (趕、驅逐)

明察秋毫: 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 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 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 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五、思考以下兩個問題,理清文章結構,背誦全文。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及時反饋。

二、提問預留的兩個問題,明確答案。

①圍繞“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學習,探究質疑。

(1)提出合作學習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結果。

b、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c、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2)完成以下問題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 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

②、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 ——觀察的收穫 )

③、閱讀第2、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④、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

⑤、“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將癩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而不是將它處死?

(珍惜生命,熱愛小動物;處置有度;不忍心。)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⑦、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四、小組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

五、完成達標練習。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確的是( )

A稚zhì 唳lèi 擬ní 觀guāng

B凸tū 藐miǎo 怡yí 蹲dūn

C礫lì 龐páng 凹āo 鶴hè

D壑hè 癩lài 察chá 帳zhàng

2.選出沒有比喻義的句子( )。

A.夏蚊成雷。

B.果如鶴唳雲端。

C.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D.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

3.哪句中有通假字?( )

A.必細察其紋理。

B.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C.作青雲白鶴觀。

D.凹者爲壑。

4.沒有直接寫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

A.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B.怡然稱快。

C.見二蟲鬥草間。

D.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5.《閒情記趣》選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文學家_________。文中所記之趣是特指________見藐小物必察其紋理_的_____________趣,例如:將_____________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________________當作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稱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釋詞語。

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7.“蹲其身,使與臺齊”句中“使”字後面省略了一個代詞“之”,如果把它翻譯出來,你覺得“之”應具體指代什麼?( )

A.身子 B.眼睛

C.頭部 D.下巴

8.解釋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

①項爲之強( ) ( )

②鶴唳雲端( )

③張目對日( )

④觀之,興正濃( )

⑤蓋一癩蝦蟆( )

⑥方出神( )

9.解釋下面這些詞的不同意義。

其 見藐小物,必細察其紋理( )

使其衝煙而飛鳴 ( )

蹲其身 ( )

爲項爲之強 ( )

以叢草爲林( )

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

《童趣》的教案設計10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詞句。

【教學難點】

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朗讀,解釋字詞,理清句子層次,朗讀時注意停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二、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和現代漢語都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兩者同源而異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學文言是爲了繼承我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詞彙、語彙,至今仍保留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知識。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而是要自己用心領會,把言和意融爲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把握文言文的語法規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三、檢查預習

1、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一個老人回憶往事時的那種恬然、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感情。

2、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四、字詞學習

1、老師一邊範讀,一邊明示句子層次,讓學生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學生可同時提問,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語法知識,如通假字、詞性活用、語序等。

明察 藐小 鶴唳 凹凸 土礫 丘壑 癩蝦蟆

2、文中代詞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觀:昂首觀之(看);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觀(精神、注意力);神遊其中(感受、想象)

之:見藐小之物(的,結構助詞);昂首觀之(指夏蚊,代詞)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爲林(把)

爲:項爲之強(因爲);以叢草爲林(當作);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語:

明察秋毫:原來形容視力極佳,目光敏銳,連極其細小的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後來形容人很精明,能夠洞察事理。(同義詞: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義詞:茫然不解、矇昧無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時候,成羣文字的叫聲就像雷聲一樣,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聽到風聲和鶴鳴都害怕,看見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幾段驚恐疑懼,或者妄自驚擾。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課後)。

怡然自得:形容心滿意足、十分愉快的樣子。(同義詞:怡然自樂,反義詞:黯然傷神)

龐然大物:龐然,高而大的樣子。指形體、體積很巨大的東西。仙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的東西。(同義詞:碩大無朋,反義詞:秋毫之末)

五、課外作業

1、抄寫黑板上的生字詞、課文及註釋。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六、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釋。

2、參考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裏,蚊羣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裏把它們比作羣鶴在空中飛舞,這麼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擡頭看着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帳子裏,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衝着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羣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着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3、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七、思考、研討

1、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提示:物外之趣。

2、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板書: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羣鶴舞於空中──怡然稱快

神遊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提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4、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提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提示:通過仔細的觀察,豐富的想像,賦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從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6、參考註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八、體驗與思考

1、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2、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九、課外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每日五分鐘》第5課。

3、積累文言詞語、成語。

4、第二天默寫課文。

《童趣》的教案設計11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複述背誦這樣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和態度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覆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爲重要。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爲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所以教師沒有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採用朗讀作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所以課堂生動活潑。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導入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盤”“瑤臺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瑤臺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爲“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瑤臺鏡”與“朗月”關係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爲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二、課文學習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比如:項爲wei之強鶴唳li雲端……

[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於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點評後教師指導朗讀:國小時爲了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習慣於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爲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如:使之/衝煙/而飛鳴

教師示範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如學生找到描寫童趣的句子:“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教師就趁機指導落實“素帳”“徐噴以煙”“衝煙”等語義……)

小結:

要求用“把想象成”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麼使作者成爲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象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外之趣

細察想象

夏蚊成雷羣鶴舞於空中

衝煙飛鳴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二蟲鬥草間二獸鬥林間怡然自得

癩蝦蟆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複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並有助於記憶背誦。]

5讀:看着板書儘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在不知不覺中,課文內容已基本能當堂成誦。]

三、體驗生活引發聯想

你在童年時代有這樣的體驗嗎?

方法:首先在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

(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奇特而豐富:天空白雲朵朵,猶如草原上的羊羣;夏夜螢火蟲飛舞,這是仙女的小燈籠……)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思維擴散

通過細察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象,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裏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五、教後隨記

淺談《童趣》朗讀層次的設計

反覆誦讀課文,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師更應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童趣》誦讀層次,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一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其間“鶴唳雲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爲之強”的“爲”“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七年級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

二讀課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爲之強”“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

三讀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羣鶴舞於空中,把草間二蟲相鬥想象成林中二獸相鬥,並“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四讀課文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我們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

五讀課文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覆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點訓練要求是不難的。

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後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童趣》的教案設計12

教學目的:

1、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導學生識記文言詞彙,理解並積累幾個成語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語句。

3、讓學生學會觀察、聯想和想象,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教學重點:

着重從閱讀和寫作方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習慣。

教學步驟:

一、聯想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童年趣事——聯想所瞭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學家沈復有哪些童年趣事,導入課題,簡介作者。

二、感知積累

(一)指導學生試讀課文

教師指導文言文誦讀方法。請一位同學試着讀。引導學生自薦選讀課文段落或朗讀全文,提示聽者注意字音、停頓、感情方面是否恰當,還要注意根據文字展開想象。然後師生共同評讀,即談談自己爲什麼這樣讀或者建議別人怎樣讀。。師強調指導。

(二)學生自由誦讀

(三)概括課文內容。

(四)合作學習。四人爲一組,藉助小字註釋,複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講一節,也可以推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

(五)師生共同解疑,教師還要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成語有哪些?

三、品讀賞析

把你認爲最有趣的地方推薦給同學們,並說明理由。

四、探究討論

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四人一組,合作選題,集體研究。

①聯繫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麼?

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依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樂趣,一是身處塵世難得的閒情

②從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請說明第3段置於文中的合理性。

③從情景聯想出發,“怡然稱快”與“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樣產生的?

④第四段作爲一個兒童故事,其童趣表現在什麼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體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總結收穫

請同學們從寫作的角度說一下你學習這一課的收穫。

七、結語。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以及身處塵世時那種超然物外的閒情,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童趣》的教案設計13

課題:《童趣》(第一課時)

授課人:中華中學黃燁

課堂整體設計思路:

本文系該屆七年級新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過早過深的講授文言知識將影響學生對古文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宜在字句上過分苛求標準答案;《童趣》一文充滿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沒有畏難情緒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學習之趣、語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於以上三點,第一課時將側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文章內容之間的共鳴點,來感性認知古文。字字落實及當堂成誦的教學環節將作爲第二課時的重點內容。

教學過程:

課題:《童趣》(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

簡要概括

想像聯想

教學難點:控制好概括複述的分寸

教學目標: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並能概括。

2、通過閱讀討論,學習本文運用聯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體驗自然之趣,聯想之趣。

教學過程:

1、導入(計時3分鐘討論童年趣事)“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還記得你們的遊戲和快樂嗎?(記錄32個)

2、說趣(挑選一至兩個遊戲,請學生講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3、[投影]“文學常識”

[投影]“文章”誦讀文章、疏通文字

[投影]“文字注音”

3、[投影]“難句舉例”

難句釋疑(學生自己討論,教師點評)學生首先互相提問和回答結合課後練習的譯文方法:A加字B換字C用自己的話概括,進行舉例說明投影難句,學生運用方法解決

4、概述文意(講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譯)

5、學生探究學習、研究課文(學生提出問題並討論解答,教師協助)

6、[投影]“作者在本文要表現的主題”

“主要內容”

“方法”推出→想像與聯想(簡釋)

7、[投影]“同心圓”

想像力訓練遊戲,體驗“趣味”

《童趣》的教案設計14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四季童趣》

2、表演歌曲《四季童趣》

3、自制碗琴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用聽唱法學唱歌曲《四季童趣》,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曲調歡快活潑充滿童趣的歌曲感受歌曲中出現了一幅幅生動而饒有情趣的畫面,形象地表現了兒童們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爛漫的歡樂情景,抒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的心情。、

二、引導學生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能夠用歌表演的形式參與表演、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三、自制碗琴要求有兩點,即在6——6的範圍內,可以是五聲中的任何一個調式,活動強調即興創作,讓學生充分發揮,不要加以限制,符合要求的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四、通過樂器學習歌曲《小漁簍》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範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複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自制碗琴:(杯子、碗、玻璃瓶)注意:一聽、二加減、三定、四換、

1)通過師生合作製作碗琴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加水不同,出現聲音的高低不同。

2)考慮課堂的時間因素,以及碗和杯子自身的材料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原來就是有差別的。所以,要重在與體驗加了不同的水音高就有區別了就好了。

二:新課學習:

1:聽歌曲錄音《四季童趣》(規範要求同學們聆聽時動作)

1)討論並談談《四季童趣》的歌曲內容

2)復聽時可自由選擇動作進行表演。

2:學習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聽歌曲錄音《四季童趣》;

2)教師範唱歌曲《四季童趣》(加表演、激發情趣)

3)豎笛演奏《四季童趣》旋律

4),引導學生小聲隨唱;並要求學生注意歌曲中斷音的唱法(不講知識,只提醒學生注意音要唱得短促)

5)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提醒學生注意斷音處要唱得有跳躍《草原上》感)。

4:簡單表演歌曲《小漁簍》:即興表演

錄音伴奏或在音樂伴奏下自己地進行練習與表演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童趣》的教案設計15

【預設目標】

1、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學會朗讀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3、能整體感知,體會童趣,領悟童心。

【教材解讀】

《童趣》寫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蚊子、叢草、土礫、癩蝦蟆,並把它們想象成美麗又奇特的圖景,充分表現了兒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兒童神奇美好的內心世界。學好本文,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學情分析】

學生有類似的生活體驗,課文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初學文言文,以激趣爲主,不機械地文白對譯,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學方法】

朗讀法和探究法。

【教學準備】

兒歌《數鴨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課堂探究

1、師生競讀:

⑴ 範讀。

⑵ 生讀。

⑶ 評議。

明確:讀好文言文,要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注意音節停頓、語氣、語調。

2、疏通再讀:

⑴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小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讀、集體讀。

3、探究誦讀:

合作探究:

⑴ 課文緊緊圍繞哪個詞來寫?你怎麼知道的?

⑵ 課文寫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樣發現這些“物外之趣”的呢?還需要什麼?

獨立感悟:

這些聯想中你最喜歡哪一個?

你從本課學習中有什麼感悟?

三、小結並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熟讀、背誦全文。

3、小練筆:運用聯想和想象寫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數不限。

標籤:童趣 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