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秋思教學反思

教師2.76W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教學反思

近段時間“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的活動進行得轟轟烈烈,在這次活動中,我執教了《秋思》一課。《秋思》是鄂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掩卷沉思,課堂上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我自認爲這節課做得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處:

一、教學設計既科學又理 。

在開課處,我以李白的《靜夜思》入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古人喜歡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爲下文學習張籍借秋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作一個鋪墊。對於古詩的教學,我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先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引導學生明詩意,悟詩情;最後進行拓展延伸。整個教學設計一環套一環,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樣的設計既合理又易於操作。

二、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充分與文本對話。

“洛陽城裏見秋風”一句,我抓住“見”字引導學生想象落葉歸根,大雁南飛的景象,感受秋天的蕭條,爲作者的思鄉打下情感基調,並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會思念家裏的哪些親人?這樣的提問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他們很容易就回答出了妻子、父母、孩子、朋友等等。作好這些鋪墊工作,我相機出示張籍的資料,資料裏特別指出張籍寫這首詩時已六十二歲,整整十年沒有回鄉了。學生對張籍的遭遇深表同情,所以在學習後文中“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時,對於張籍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爲了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作者內心,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張籍在信中會對親人說些什麼?學生大多數說的是對父母身體的關心,對妻子過得好不好表示擔憂,叮囑孩子要聽話,好好學習,還說自己有事不能回家,請他們多保重,自己表示抱歉等等。還別說,學生們說得有模有樣的,真的就是一個個小張籍了,這些話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站在作者的立場,他們能說出這樣一番感人的話語,我內心還是很高興的,說明他們走進文本了,走進了作者內心。

三、寄信部分的表演入情入境。

引導學生學完詩意後,我設計了一個寄信的情境表演,我當郵差,請一名學生扮演張籍寄信。我接到信時,向張籍大人抱拳表示告辭,張大人連忙大喊:等一等。一把搶過我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看起來,我故作不解:張大人,你這是爲何呀?張大人忙答道:我怕匆忙中寫漏了些什麼?如此反覆了二次,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對於作者爲何“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理解得非常透徹。

四、過渡句很精妙。

學完第一句詩時,我爲了引出作者的思鄉之情,這樣引導的:“是呀,?j黃華葉衰,秋天是衰敗的季節,同時又是感傷的季節,落葉歸根了,大雁南飛了,而張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冷冷的秋風中,望着家鄉的方向闇然神傷,他也想家了啊!”很自然就過渡到了思鄉。再如學完全詩後進行拓展時,我說:“ 其實,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古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課前我讓你們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誰來說說?”最後的結束語,爲了導入本單元主題——親情。我這麼說的: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你們現在還小,不能完全領會,但是等你們長大了,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濃濃的親情。課後,很多聽課的老師都認爲我本節課過渡語很精妙,讓人聽了感覺很舒服。確實是這樣,過渡語精妙了,整節課會增色不少。

當然,對於本節課,我有兩個環節沒有處理好:

一、朗讀不到位。

其實在引導學生學習三四句詩的時候我就感覺到了。在學習一二句“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時候,我當時只注重了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體會作者的心情,當他們理解這兩句詩的時候,我沒有指導他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去讀,所以前半截讀少了,聽課的老師感覺學生雖理解了,但是因爲沒有讀,感覺就像少了點什麼,不到位。所以在學完全詩後,儘管我下功夫去指導學生進行了讀,爲本節課掀起了高潮,但是開始的讀沒到位,中間產生了斷裂感,儘管後面的朗讀到位了,但還是有了缺憾,感覺是我硬扯上去的。

二、學生初學古詩時不應該小組直接交流。

這是我忽視的一個地方。學生熟讀古詩後,我就讓他們自己試着小組內去交流詩意。沒有要求他們先自讀自悟,這樣做,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四個人湊在一起幹什麼呢?所以有些學生就推脫,要別人先說,這樣優生唱主角,後進生就當聽衆了。我應該先讓他們先自讀自悟,在此基礎上,有時間的話,再試着在小組內交流一下,還是可行的。這是個細節問題,我真的是忽視了,所以,有時候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可行性會更強一些。

語文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是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我堅信,只要用心去教,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有一個會思考的頭腦,在今後的教學中,缺憾將會越來越少,精彩將會越來越多。

秋思教學反思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古詩教學爲何物?直教人寢食難安!

我個人認爲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爲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爲了保護“詩”作爲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爲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爲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爲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見到”與“見不到”後,我及時挑疑:讓詩人朝思暮想的家鄉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帶着好奇之心細讀詩人另外兩首詩《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南歸》的部分詩句:“楊柳閶門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 骨肉待我歡,鄉里望我榮。…… ”學生認真細讀後,我馬上問:“你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回答:家鄉景美;親人對詩人很好,一家團聚,其樂融融……這樣,就引發了學生對詩人思鄉的深層解讀。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不足之處,希望多提寶貴意見。你們的意見將是我久旱的甘露。

標籤:秋思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