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思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教師2.95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思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思品教學反思1

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奉行的是知識傳遞爲價值取向的教學觀,教師以講授法爲主要教學形式。這樣,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不利於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一、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要認識到新的課程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教學的兩個轉變:

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轉變;

二是實現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實現教學的科學化、綜合化、實踐化,即要求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和加強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師要努力營造輕鬆的教學環境,把微笑帶進課堂。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積極的情緒會帶來積極的效果,消極的情緒會帶來消極的效果。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師,每天都要面對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風氣、上課紀律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師在走進教室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或愉悅、或平靜、或煩躁、或激動。情緒好了,教學語言也更富於感情色彩,課堂教學也就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這樣達到了教與學的雙向優化,使教與學進入一種最佳狀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們教師要帶着微笑走進每一位學生。

  三、努力創造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空間。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互動式的教學。互動式教學要求師生有夥伴式交流,這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思緒,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我們必須摒去傳統意義上的簡單方式,要把教學形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真正成爲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而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通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議、表達看法或共同致力於解決某一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小組發言時,教師應該非常注意營造民主寬鬆的氛圍,總是用讚賞的目光注視每一位發言的學生,及時地評價、熱情地鼓勵,幫助發言者克服在衆人面前講話時緊張恐懼的心理。

  四、課前要精心設計好課堂上的討論活動。

圍繞論題進行有效討論,有助於自由地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推理能力、人際交流技巧等多維能力;有利於使學生豐富對事物的認識,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道德價值觀;更能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動,在互動交流中相互啓發、共同發展。

  五、教師平是要多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教師的教不可能代替學生的學,不要因爲多講而使教師明白了學生卻糊塗了。時時記住,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生會自主學習。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善於爲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採用啓發、討論式、調查式等方式教學,指導學生會自主學習。這樣,會使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索社會現實及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珍惜學習時光。

  思品教學反思2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爲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這裏提出我對二年級思品教學的一點想法:

  1、利用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我喜歡的動植物》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公園組織學生採集、討論、交流;《秋天的節日》一課,要求學生知道秋天節日的由來,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進行尋找秋天的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敬老愛老”、“關心家人”的教育。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採取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爲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爲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展開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繪畫製作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動腦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⑴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⑵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爲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爲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覈。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爲主的發展性評價。”(《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在考覈時,要把《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考覈與思想品德學習考覈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考覈與行爲能力的考覈相結合;重在平時性考覈,形式可採用教師評、自評、小組互評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爲目的。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思品教學反思3

由於我校思品專任教師缺乏,學校安排我本學期任七年級的英語教學外還擔任一個班思想品德課教學。剛拿到課本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備課課也不知道怎麼上課,只好拿着書本去找專任教師,去向他討教,學習思品教學目標,再就是買思品教學資料,通過思考和學習,找到各學科想通的地方,合理有效地進行備課上課。回想這學期來的備課、上課情境,一些體會和反思也一直縈繞在頭腦中,我認爲上好七年級思想品德課,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現將其整理如下:

  一、認真鑽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有人認爲,七年級思想品德課,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都認爲思想品德好上,鉤鉤畫畫就行。但是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範自己的行爲,教師一是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後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薰陶,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衆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廣泛查閱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別人有益的教學經驗,把課備細、備透、備實;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二、合理利用教學手段,寓教於樂,形象地講清觀點

上中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及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歡迎新同學”的橫標,老師、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門口迎接他們,並把他們領到教室等情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形象生動地講清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點,要做到講清觀點、形象生動。就要注意從少年抽象思維不發達的特點出發,並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活動、圖片、幻燈等,把道理寓於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

  三、注意備課上課的選例問題

我們鄉下學生,由於缺乏圖書資料以及有效的閱讀引導,學生對許多名人的事蹟不甚瞭解,因此教材中的例子不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於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心理輔導,行爲矯正,情感薰陶時,儘量選用學生身邊的凡人凡事來加以分析引導,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是非。我嘗試着去努力,覺得效果不錯。當然,也儘量引導學生仰視名人,欣賞名人的風采。

  四、開展自主學習,達到事半功倍

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對中學生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要在上課前,學生應預習課文,劃出所謂的知識點,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這一過程十分關鍵,因爲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個體,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課上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問題;二是要在課堂上,對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中遇到的問題,要自覺主動提出,將問題當堂解決,不留死角;三是要在上課後,教師要學生明確本節教學目標基礎上,留置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四要在解決所有疑難後,爲增加理解,提高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有必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思考,找出自己認識上、知識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糾偏補錯,及時複習,融會貫通。

  五、注重合作探究,拓展昇華

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並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

課前,根據班級學生數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再就是制定一個小組學習目標,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對小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然後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

所謂“探究學習”是相對“接受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即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認識活動。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倡導探究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要讓學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適度的探究。倡導自主、尊重學生,意味着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

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時,注意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有效性,合作的組織性,合作的科學性。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以小論文的形式出現,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吸引學生研究學習、生活中的有價值的問題,闡述意義價值,尋找形成原因,探究解決辦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於學生千差萬別。又由於初次教學思想品德,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教學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同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層次不一的學生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同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思品教學反思4

“生命根植於生活,生活因擁有無數的生命而精彩。”這句話我非常喜歡,我認爲這句話是對魯潔教授強調的“兒童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基礎”所作的.最好的詮釋。然而,怎麼體現生活的課堂,讓學生生命在課堂教學中充滿活力?怎麼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呢?我們在《秋遊去》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經歷了酸甜苦辣,儘管失敗多於成功,但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收穫。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共同經歷了生活,探索的本身就是在過有意義的生活。

就在不經意中,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程實驗經歷了兩年。通過參加省市培訓和教學研討,應該說對該課程的性質、基本結構、課程目標等略知一二。可當拿到《秋遊去》這個話題備課時,我們感到了莫名的棘手:“秋遊”是一個學生無法自主決定的話題,“秋遊帶什麼”一般都是由家長給準備的,到底什麼是學生自己的呢?教師怎麼對學生“出遊”生活進行有意義的引導或指導呢?這個看似與學生生活貼得很近的內容,卻不知怎麼與學生走近。在痛苦的思索中,我們根據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特徵,拿出了上面教案。

試教之後帶來的是更大的困惑:爲了體現活動型綜合課程,我們設計了闖關遊戲。而課堂上,孩子爲了完成校長的任務在活動,活動中和活動後學生在想些什麼、感悟到什麼看不出。我們還感到教學活動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不能很好地體現目標,只是一種形式呈現,沒有意義或意義不大,使課堂教學缺少生活的意蘊。

在虛擬中我們能捕捉的東西就是教師有意識地在幫助學生知道怎麼秋遊——在認識層面上,而非實踐層面。虛擬中獲得的認識,需要在實際的、真實的秋遊中檢驗,內化、深化認識。

反覆研討之中,我們拿出過好幾份教案,上面的這份可以說是最新的。回想起研究的過程,我們從沒有生活——爲了生活——在生活中過生活。我們學會了思考:怎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尋找談話的內容;怎麼從教材的範例中發現與自己的學生最接近的生活問題,變爲學生自己的問題;怎麼關注學生,在平實中指導學生的生活;怎麼以真實生活的邏輯爲依據進行活動安排與設計……

  一、課前調查,瞭解學生實際

品德與生活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怎麼把握?在品德與生活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感到課前調查的重要性,因爲它是有效進行教學設計和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課前少了調查瞭解,課上的把握就難以做到。課前走近學生和他們交談,從中瞭解他們對生活問題的看法、對生活事件的態度、對生活現實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據孩子的實際設計教學,才能符合他們的心理願望,才能讓孩子真切感受這是自己的生活。例如,我們課前深入學生時,發現孩子們雖然無法自主決定去哪兒秋遊,但是一年級的秋遊活動的經歷卻給他們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孩子們說不出秋遊有什麼意義,但他們對看到什麼、玩了什麼興致盎然。正是有了課前的調查資料,才爲我們進入孩子的生活提供了話題。

  二、回味經歷,引發學生心聲

讓學生回憶去年秋遊中的最快樂、最難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到,那麼我們設計的目的又何在呢?正如魯潔教授所強調的:“課程是爲了生活”,爲了促進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認爲,真實生活經歷、經驗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也是課程的基礎。秋遊的目的不僅僅是玩,玩中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體驗到了生活的美好,體驗到了集體活動的快樂。這種教育不是通過“說”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得到的生活。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從而提高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貼近生活,關注學生問題

課前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秋遊時留下的遺憾,比如:水帶少了,還沒出發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脫下的衣服沒辦法;吃的帶少了,午餐時沒吃飽;鞋穿得不合適,摔了跤……生活中出現問題,並不等於孩子

會關注問題,能面對和解決問題。教學怎麼貼近學生的生活呢?關鍵在教師。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了這些,從教材的範例中捕捉到與自己的學生最接近的生活問題,生成爲學生自己的問題,引起孩子們的關注,通過“說出遺憾或不開心的事”到“談自己的感受”,爲積極主動參與探究,主動思考,主動想辦法解決“出遊的準備”問題打下基礎,使課堂離學生近了,課堂教學成爲了學生生命歷程中的一部分。

  四、學會選擇,提升學生生活

杜威說:“生活是一種自我更新的過程。”爲了體現這個過程,我們還設計了學生介紹自己出遊準備的物品,說出選擇的理由;師生、生生互動提出看法、建議;根據自己的經歷、經驗進行的溫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動。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互動的課堂生活,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選擇。在生活自導的同時,在生活經驗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走進了自己的生活,學習活並不斷進行着自我更新,這些無疑爲他們正在進行的生活起着有意義的引導或指導作用,不僅推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進行的有效學習,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得到了提升,生活觀點得到了發展,也使我們常說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話。我想,這不就是新課程追求的生活的課堂,涌動着生命活力的課堂嗎?

以上是我通過課例的研究積累的感受,儘管認識有限或許不妥,但我願意把它呈現給大家,爲的是讓更多的探索者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課改新篇章。

  思品教學反思5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着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設計了猜謎環節與表演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在不同情況下的轉換及責任。既不枯燥,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情況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但這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呢?爲了延伸這一德育知識點,我設計了總結昇華的環節,讓學生在“小衛士,小標兵,小夥伴,小幫手”的身份中瞭解自己的發展方向,積極感知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着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在我們身處不同的環境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在家裏怎樣做個好孩子,在商場、學校、公共汽車上,我們該怎樣做?”這幾個表演環,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對自己的言行、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但總感覺有些做作,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