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讀後感(精選15篇)

心理學1.5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讀後感(精選15篇)

心理學讀後感1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着一場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嚮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也許,當你在迷茫着的時候,拖延着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爲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爲,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爲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爲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爲。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麼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爲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爲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爲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爲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意去做,因爲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爲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爲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爲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行力,與時間決戰吧!

心理學讀後感2

憑我對銷售的認識,我覺得銷售的確是一種非常複雜卻又似簡單的人性需求認識錄。你不瞭解自己,你很難做銷售,你不瞭解人性,你就會到處碰壁。銷售中的心理學第一章是講銷售的內在博弈。

決定一個人銷售成敗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心理因素。我情願認爲這是指一個人的情商。一個情商高的人,一個善於人際交往的人,他就容易會取得成功。銷售在我看來就是做人、做事。人做不好,銷售也難好。決定一個銷售人賺錢多少的,還是他內在的因素。自我意識就是一個人賺錢多少的關鍵因素。你得永遠記住你所賺的錢,不可能超出你的期望。

銷售與一個人的自尊有很大關係,自尊越強,對自己的認可度越高,銷售能力和感覺就會變得越好。銷售有很多技巧,可是很多時候人並不需要技巧。銷售人員的障礙,通常就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礙,銷售人員的大病就是無法戰勝害怕失敗和害怕拒絕的恐懼。爲什麼會有恐懼,恐懼就是自我意識變的渺小的時候的一種感覺。當一個銷售人員止步不前,舉止欠佳的時候,那不是因爲失敗本身,而是對於失敗的恐懼、對失敗的想當然以及對失敗的預期所造成的。

所以我覺得提升業績,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期望值。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和自信心的訓練應該排在首位。如何提升自我的意識?最好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對自己進行重複的堅持性的自我積極暗示,例如,我喜歡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我是最棒的!我真的很出色,我一直都很出色!我是最好的!另一個辦法就是直面恐懼。不用太多言辭,就是直接面對它。你躲的越久,你就會越痛苦。說到底,銷售就是在和客戶玩心理戰術。看誰心理素質過,看誰更加有耐性和意志力。

銷售中的心理學第一章講的內容很多,可是最核心的還是一個銷售人員的自我意識。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可以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可以毀滅一個人的自信。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自我暗示要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害怕失敗和拒絕的恐懼是另一個需要克服的。銷售就是要面對拒絕,沒有拒絕就沒有銷售。怎麼克服呢?直接克服。周恩來總理說的特別好,他說,“做着談,何如起來行?”

心理學讀後感3

比發射火箭還複雜的事兒是什麼?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點預感,沒錯,就是“養孩子”。這不是誇張,這是《清單革命》一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的:養孩子是個極端複雜問題,是比把火箭送上天還複雜。

雖然這裏沒有一份“清單”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對於極端複雜問題,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僅靠一個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讓我們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說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

對這本書來說,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整體人格”。阿德勒所側重的'並不是行爲本身,而是行爲背後的整體人格。在他看來,與其分析一片樹葉的顏色紋理,不如瞭解整個樹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書中通過分析包括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牀、暴躁等行爲,發現行爲背後的根源,解讀孩子的人格特徵。書中舉例,“孩子上學忘記帶書本,是因爲他知道他忘記了什麼,他的母親都會爲他操心。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爲,而是這個孩子總體人格系統的一部分。”

對於懶惰,他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藉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條從觀察行爲到認識孩子的整體人格,進而改善優化,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的完整人格,從而讓行爲問題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論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能決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正如人本主義所堅信的那樣: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發現,也就是可以自我實現的。

在此基礎上,阿德勒認爲,父母和老師是兒童優化性格、自我實現的推手。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徵是與生俱來的人,就不應該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點的灰心喪氣。”

應該說,看過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最大的收穫是給包括家長在內教育者帶來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慮孩子的種種問題,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內在潛力。

心理學讀後感4

心理學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心理家們說,他們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爲,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聽上去有點玄,不是嗎?還是舉個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國曾經存在着種族隔離。在改變這一狀況的歷史進程中,心理學家也發揮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時報告了他對一羣黑人兒童進行的研究,表明種族隔離對黑人兒童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最終,最高法院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學校就讀是非法的。

這個例子來自《心理學與生活》,一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

什麼是“好的教科書”?該書的作者說,他們的目標是“寫一本學生喜歡讀的教科書,他們可以通過它學到心理學衆多領域中激動人心的和與衆不同的內容”,“使之成爲當今心理學的最新的、最準確的、最能被理解的論述”。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國教師寫教科書時是否心裏想着學生,是否敢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否肯在結構、體例上下那麼大的功夫創新。

套句中國的老話“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想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了。《心理學與生活》已經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學的經典教科書,而且也成爲普通人瞭解心理學的極好讀物。

我非常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看看這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閒着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羣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爲什麼要加入教派團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裏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爲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心理學讀後感5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每當我去學院圖書館的時候,總會去四樓看一些關於心理學的書籍。當我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想起自己平時常常找一些藉口,瞭解到平常一些微不足道的藉口對自己的影響。

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論時間地點場合,只要一出現小問題,人們往往會習慣性的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爲自己開脫。找藉口的人可能有難言之隱,或者做錯了事,或是想推卸責任,或者是想拒絕別人,或者是想逃避懲罰。總之,沒有一個藉口是偶然的,藉口的背後一定有着深層次的心理誘導。

原來我玩團隊類型的遊戲的時候,輸掉遊戲之後總是埋怨隊友,從來沒有反思自身的緣故,後來我才發現,是個人原因居多,所謂的`埋怨都是藉口。有人做過調查,問許多人同一個問題:”你覺着你自己是壞人嗎?”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說:”不是”。甚至許多殺人犯,他們都不認爲自己是壞人,他們能找出各種各樣的藉口爲自己開脫。大多數人都覺着自己不是壞人,這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就算自己做錯了事,也會找各種理由爲自己開脫,或將責任歸咎於給他人。在生活中,許多人尋找藉口,不僅僅是怕承擔責任,而是在心底覺着自己沒有錯,錯的是他人。別人的嫉妒、自私我們一清二楚,對於自己的錯誤,便極力掩飾。人們總是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卻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就算真的是自己錯了,也總是來找藉口寬恕自己。

我一個朋友,剛到學校的時候便說要找份兼職掙一些零花錢,到了現在,還沒有行動,每次我問他情況,他總是說這周有事,下週有空再去。很多人喜歡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拖延,不管你有什麼藉口,拖延時間始終是極其有害的惡習,部件容易染上拖拖拉拉的壞毛病,讓人討厭。而且會啃噬你的心靈,摧毀你的意志,不改掉的話,離成功遙遙無期。

也許藉口或許可以幫人開脫責任,掩飾過錯,逃避責罰,但也會阻礙你的正常潛能發揮,是製造失敗的根源。

有人也知道找藉口不對,想要改掉這一惡習,首先要戰勝懶惰,拋棄找藉口的惡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藉口離你原來越遠,成功離你原來越近。

心理學讀後感6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主要關心以下兩個方面:理解教與學的過程和發展促進這一過程的方法。主要說明在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其應用。它的研究也對教育學的理論發展起重要作用。這本書從對新手與專家的教學方法的比較帶我們進入了對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探討。

讓我們從宏觀上了解到教學過程的四種變量(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三種過程(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在微觀上,教學過程又包括確定教學目標考慮學習過程的特點(學習/動機原理、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原理、教師特點、課堂環境),執行教學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美國《心理學年鑑》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爲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八個項目: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爲;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其實我覺得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每個老師都要學習的課程。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影響着周圍的人,也同樣受周圍人影響。利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能讓你周圍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會在與周圍的人交流過程中吸取他們好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教育心理學》帶給我們的知識,我們能夠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學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師的效率,減輕各位老師的工作壓力。《教育心理學》,一本好書,與大家分享。

心理學讀後感7

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學科生命力寓於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人組成的不同羣體的需要和應用中。研究社會心理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當我閱讀完《社會心理學》後,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論意義,更要實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窗口的服務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在窗口服務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接觸到《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後,我發現將心理學引入到行政服務窗口工作有利於提升服務質量。在嚴格執行行政服務系統工作人員文明服務手冊的同時,我們窗口還實行微笑式服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務態度,產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後,掌握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對各種服務態度、服務方法對我能正確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需要,並進行鍼對性的`和周到的服務有很大的幫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務時,如果服務對象屬於活潑型,情緒外露,興趣廣泛,工作人員要熱情接待、周到辦事,做到以熱對熱;如服務對象爲安靜型,表現爲情緒穩定,自信心較強,這樣的對象不喜歡我們過分熱情,針對這樣的服務對象,我們要做到不卑不亢,熱情適度,以靜對靜;如服務對象爲興奮型,語言坦率,喜歡提各種問題甚至意見,對這類服務對象,我們除了熱情接待外,還應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儘量滿足其要求;如服務對象爲抑鬱型,這類對象想得很細微,語言謹慎,我們除了熱情外,還要有耐心,細緻體貼地爲其服務,以誠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據《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中的知識和原理,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瞭解服務對象的“需要”,提供服務對象所“需要”的服務,從而全面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學讀後感8

跛足策略,是指個體爲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動和選擇。概念很拗口,通俗的說,人們一般人不太能夠接受“失敗”的事實,爲了維持自己的自尊,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往往會故意設下一些障礙,如果還是成功了,那麼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萬一失敗了,就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所設下的障礙,避免直接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

這種心理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考試前幾天,注意聽學生之間的對話,就會發現他們會相互問:“你這場考試準備得怎麼樣?”一位同學說:“不怎麼樣,看運氣吧,都沒怎麼看書。”考完試後再到處找人訴苦:“這一次考得好難,自己都不會寫。”

這種心理現象,其實跟心理學中的成就動機理論是相一致,力求成功者爲了獲取成就,通過活動提高自尊心和滿足感,往往會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他們的目的都是獲取成功的同時保證自己的自尊心。

使用“跛足策略”的目的是爲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使得自己感到更快樂。卻忽略了這種策略所帶來的危害:人際交往障礙和自我催眠效應。

我遇到一個很喜歡使用這種策略的同學,考試前同學們問她:“你複習得怎麼樣?”她總是說沒睡好,身體不好、不想複習之類的,但實際上,她每次考試成績都是不錯的。反覆多次以後,大都數同學都覺得她能力很強,但爲人很假。而有一些同學聽了她的話之後,也會爲自己提前設置一些障礙,如我這段時間沒精神,沒吃好,沒睡好等,結果是把自己給催眠了,有藉口可找了,就真不學了。

跛足策略的使用,目的是爲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現做掩護,它本身沒什麼不好,只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制,保護自己的自尊不至於受傷太多。但是長期消極的歸因不利於學生的個性成長。雖然“失敗是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敗,成功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教師應該觀察學生,對學生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普遍的跛足策略的使用,與成就動機和歸因方式有關,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教育。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建立明確的自我概念,促進自我的成長。

心理學讀後感9

在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學前心理學》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是陳幗眉老師主編,全書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東師範大學教授程學超編寫,第十一十二,有遼寧師範大學副教授鄒曉燕編寫,其餘各章,有北京師範大學陳幗眉編寫。我從這本學前心理學的學習上汲取了許多東西。在未接觸心理學之前,我對她敬畏和景仰有加。雖然,現在的我也只是爲了考試,但是,我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穫,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還是對教育幼兒方面讓我學到了很多。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心裏發生發展有關規律的科學,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可以提高自己瞭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別是他們的心理髮展特點和學習活動規律。才能使自己“快速”瞭解 “幼兒”的內心世界呢?學前心理學這一學科,本書將幫助我們瞭解學前兒童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如,它闡述學前兒童發展過程;;圍繞“學前兒童心裏發展的.年齡特徵”、學前兒童注意到發展”、“學前兒童的記憶發展”等,簡述學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學前兒童注意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我們平常也會說我們班某某幼兒的注意真是差,總是在抱怨怎麼會這樣那樣的,我學了這章後我知道了3—6歲的幼兒兒童的注意發展的特徵仍然主要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有意注意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水平底,穩定性差而且依賴成人的組織與引導,注意的選擇有賴於知識經驗好認真水平。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匪淺,掌握了許多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心理學讀後感10

讀完這本《兒童心理學》還是讓人受益良多的,與其說是兒童心理學不如縮減爲問題兒童心理學更爲貼切,本書作者阿德勒主要針對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爲探討其產生的兒童心理原因,如兒童口吃、尿牀、吵鬧、搗亂等,兒童的問題行爲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瞭解了其心理緣由,才能得到解決。

阿德勒認爲,人人都有追求優越感的需要,即不斷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優越感的路上,兒童會產生一系列行爲,而行爲是否正確,是否會屬於問題就在於這些行爲方式是符合社會規範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爲。兒童的行爲是否會符合社會規範要求,主要在於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也就是說客觀事實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兒童如何看待客觀事實,如果兒童的看法是錯誤的,那他就會扭曲客觀事實,從而做出錯誤判斷,最終導致錯誤行爲。如某兒童在弟弟出生後,爲了重新奪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優越感,採取了口吃這一行爲,很顯然這一行爲是不正確的,而他產生口吃的行爲是因爲他覺得家人不關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兒童看待客觀事實的錯誤而產生的問題行爲。再比如我們生活中一些比較懶的兒童,他們什麼事情都不願去做不願去嘗試,但他們僅僅是因爲懶嗎?在他們懶的背後,或許是因爲害怕失敗、不自信,所以用懶這種行爲來逃避,這樣人們就只會說他們懶,而不會說他們笨。所以阿德勒認爲成人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錯誤判斷,從而採取正確的解決方式。

總之,觀看完這本書後,會讓人對兒童有個更全新的認識,而這往往是我們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書中所闡述的兒童問題行爲及其產生原因和應對方式讓人不可忽視,與老師及家長來說,是他們的一本教育指南。

心理學讀後感11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裏,聽由楊老師講《發展心理學》。不一樣的是這次我聽課的角度有所不同,原來注重的是課程的內容,這次我不但溫習了課程內容,也重點關注了楊老師講課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幾點感想:

1、課程開始,老師用了謎語與論語的經典句子來推出本門課程,人的一生,發展心理學。

2、課程中,老師用了很多提問的方式來引出重點內容。對於學員回答問題後,不論對錯,給予鼓勵,從而激發學員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下午的時間特別容易犯困,老師採用遊戲的方式與大家進行互動,讓大家振作下精神。這個關於“觸覺”的遊戲,我上次參與過,這次作爲觀察者看大家做這個遊戲。事實上,個人感覺這次,部分同學不夠投入,結束的時候,在老師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楊老師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班級表現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確實,作爲老師,也許都會有期待,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達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樣的遊戲,對象不同,結果會不一樣,接受不同,多麼重要。

4、以往聽課的時候,對於書本的知識理解就基本夠了。但是,對於授課的老師,相對的深度與廣度就不同。課程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許多延深知識點需要用案例來讓學員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與孩子的交流、英國的紀錄片內容,心理學家做的.實驗“打玩偶”模仿遊戲等等,個人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很欠缺。

5、發展心理學理論內容比較枯燥,楊老師的講課語速、聲音用平鋪直述的方式進行授課,部分學員也許會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個人感覺語速、聲調也是技巧。

6、這一章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從概述到人的一生各個階段。這次,楊老師講課的重點在前面一、二節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最後中年與老年期內容來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時間。所以,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內容講述完成,時間控制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心理學讀後感12

最近,我一直在看了《每天學點心理學》,今天終於把整本書都看完了,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總感覺得心理學很深奧乏味,但是讀過這本書,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說它是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存在的的東西,它對我們的教育、管理、司法、人際關係、戀愛婚姻都是息息相關的。真是一門神奇的學科!

《每天學點心理學》中舉了許多的實例,不但不乏味,而且讓人有一種從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很多。讀了這本書,使我認識到什麼是心理學,我以前所知道的非常的膚淺,現在才知道心理學已經有很多分支學科,包括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發現自己對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頗,但學習之後,我逐漸發現想要了解自己其實並不難,除了要做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的工作,無論你是一棵參天大樹,還是一棵小草,自我認同纔可能得到他人的認同;

其次要學會把握學生的心理,這樣就不會激化師生間的的矛盾,反而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健康的成長,愉快的學習。

第三就是憂傷時,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賴的朋友,訴說訴說,讓陽光復現;

第四是在勞累時,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覺,人不過是血肉之軀,經不住太多風霜雪雨。

除此之外,我的最大收穫還在於我的性格,爲人處事的'方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處理事情時開始考慮的周到了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學生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言語上的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也許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從小的行爲的改變,可以看到這本書對我大的影響。它使我終於明白了“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放開胸襟,包容自己每一個學生,我的教學工作就會很舒心,成功也會不求而遇的。

心理學讀後感13

“人生是不斷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下。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爲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

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看了之後發現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

摘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朱利安·塞耶說:“人是易於陷入毫無裨益的‘過度思考’的唯一物種。我們複雜的大腦讓我們實現了偉大的文明,但它們並非什麼都能適應,因爲人可能會陷入對本身並未構成任何威脅的思維泥潭。”

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人生是不斷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下。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爲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

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看了之後發現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

心理學讀後感14

本書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紀二零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職位地方不斷的強化埋頭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闡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生長從描述性階段向闡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生長心理學可以或許爲此提供闡明性的控制論模型。教育是一門關於獸X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獸X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着調和與愉悅。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門對生長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闡發,使讀者更加清楚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實體會到作爲一個教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仔細和耐煩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語言,把本身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索,去體會。這樣的話,纔會成爲一個好教師。

幼兒心理學讀後感 在這本書中,我對皮亞傑的認知生長實際印象頗深。皮亞傑把兒童當作是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 ,在與情況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新的認知佈局,而信息加工實際把兒童(和成人)比喻爲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擔當問題信息,儲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後作出答覆。而兒童的`認知也可比喻爲從情況中擔當信息,儲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後作出反響 。

信息加工是心理學研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把認知過程中理性部門(如覺得、知覺、細緻和影象)與理性部門(頭腦)聯合起來成爲一個從輸入到加工到輸入的完整的控制系統。信息加工論者運用了信息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模仿,在理性認識部門獲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影象研究方面最有結果。幼兒心理學讀後感

教育是一門關於獸X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獸X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着調和與愉悅。

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生長正如以上提到的這一整個系統的運轉是精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紀律,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懂。

心理學讀後感15

前不久,有幸拜讀了正前方老師的又一鉅著《交易心理學》,想在此交流一下自己的讀後心得。由於承諾轉借同學閱讀,所以時間倉促,未能逐字過目,且在不明之處未求甚解跳躍而過,理解難免有失偏頗,還請諒解。

關於交易心理學的書籍中外不乏力作,但基本上可以劃分爲三類:金融行爲學、概率論解決方案、個人性格特質研究。但正老師的交易心理學與以上不同,把我們引領向一個嶄新的觀察視角。竊以爲這一領域也是大學現有的期貨證券專科教育科目設置中的一項空白。

從書中的序言,我們可以得知這本書源於正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時運用運動心理學的這一工作經驗而產生。交易過程本身也可以視爲一項體育運動,非但是體力更是精神上的運動。

這本書並不是在教授何時是買點何時是賣點,也不是在講應該用怎樣的概率統計來識別最好的交易模式供你使用,但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交易中如何能夠忠實的執行初始制定的交易計劃,即使在面對形勢急轉直下,如暴風驟雨一般的`飛刀亂箭向你射來的時,依然做到巋然不動,能夠不退縮、不猶豫、不打折的執行最初擬定的交易計劃。而這些經驗方法並不是我們知道了自己心理特質和概率方法論就能夠解決的事情,因爲我們面對上下跳動的K線,在形式發生超出預期轉變的時候很容易否定自己,否定我們的交易計劃,而這往往是絕大多數交易員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我們需要修煉自己的心性。

在這本書中有三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本書通過闡述系統的有層次的方法,着力解決如何消除交易中的恐懼和自我否定,確保自己能夠按照最初制定的交易計劃嚴格執行。第二,書中對於操盤手交易時的心理細節的刻畫、描寫非常生動深刻,讓我們得以一窺真正的交易高手的心理狀態,如臨其境。第三,國學思想積澱深厚,交易的心法信手拈來,在正老師的解讀之下可謂字字珠璣,非唯交易經驗非常深厚者未能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