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識字2《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作文2.11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識字2《傳統節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識字2《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識字2《傳統節日》教學反思1

本文是一首以我國傳統佳節爲題材的韻文。傳統佳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連接着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也承載着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古老文化。配合韻文內容,安排了貼窗花、賽龍舟兩幅插圖,體現了傳統佳節的熱鬧、喜慶,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象、直觀地瞭解節日習俗。

一、幫學助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日期和活動形式。

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發現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活動形式有一定的感知,但對傳統節日的日期不太瞭解。因此,在備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日期,作爲自己的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讀文和觀察插圖,充分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對於節日日期,我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的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具體時間。比如:在學習“元宵節”時,一個學生說元宵節就在開學報名的前一天。另一個學生馬上說元宵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對於清明節,學生了解的很少,着重由自己告訴學生清明節的日期和活動形式,從而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意義。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瞭解了不少。

二、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我國的傳統節日曆史源遠流長。乞巧節和中秋節的來歷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課堂上,我爲學生講了關於《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讓學生感知乞巧節的美好,讓學生了解乞巧節的歷史起源。有了神話故事的鋪墊,學生更加喜歡乞巧節了。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沒有讓學生了解。自己應該利用課餘時間,給學生講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文化底蘊。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把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歷史起源和相關習俗,讓學生喜歡中國傳統節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三、引導學生確理解準“傳統”節日。

文中介紹的七個傳統節日,學生都比較喜歡。爲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節日文化,我在課後讓學生蒐集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老師、同學交流。在檢查學生蒐集的資料時,我發現個別學生居然把聖誕節、勞動節、元旦都認爲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令人哭笑皆非。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理解“傳統”。在朗讀課題後,可引導學生說一說:你和家人年年都過哪些節日?是怎麼過節的?引導學生感知“傳統”的意思。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這些世世代代都過的節日就是傳統節日;“過春節,貼窗花、放鞭炮”,這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俗,就是“傳統習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備學情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精心設計教學各個環節,設計出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方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展現出高質量的集體備課效果。

識字2《傳統節日》教學反思2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抓住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以下說我的教學設計理念:

在學習本文之前,我想通過圖片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形象地去感知傳統節日的熱鬧、喜慶。從而,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的時間、習俗活動,再去感受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懂得要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本課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呀,剛纔老師從教室門口就看到你們臉上洋溢着微笑,你們此時的心情愉快極了,現在呢,老師想讓同學們帶着這份愉快的心情來傾聽一首兒歌,我們開始吧!”以兒歌的形式,讓學生從歌聲中探索聽到了什麼,說一說?能知道它是什麼節日時唱的嗎?從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我認爲我在導入語的運用上,缺乏銜接語。並在多媒體出現故障時,缺乏教育機智,這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並學會預設可能發生的事情的解決措施。

在“我會認生字”教學方面,我應該多方面、全方位地去讓學生練讀,並採取多樣化的形式認讀生字,從而促進學生的認讀能力。在讀詞這一環節,我應該先讓學生齊讀這樣有利於優等生帶動後進生的學習。以後,我會注意對生字加強練讀的多樣化學習。

在進入課文品讀環節,通過老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種節日,並用橫線畫出來。接着,我讓學生觀察圖片,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猜測圖片描述的是哪個節日,然後讓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最後老師出示課文內容,並齊讀,從中你知道節日的習俗活動有哪些?這個節日是在哪一天?以這樣的設計,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和對節日的瞭解程度。

最後,提示學生看最後一句和開頭,說說有什麼新的發現和聯繫,引起共鳴。 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通過問題讓學生鞏固課文:說說本文所介紹的這些節日有哪些民俗活動?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和吸收。讓學生齊讀,老師出示劃分節奏的課文,一起練習。

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從易到難,從淺入深進行解決,我還讓學生說一說除了本課學習的傳統節日外,你瞭解的我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還有哪些?抓住要點,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抓住本課教學的難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趣。 在最後的學寫生字環節,我從讓學生觀察字形、結構、佔位入手,分析字的框架,需要注意的筆順寫法,並讓學生在書本上描紅練習,使學生牢記生字的正確書寫。但在這一環節,我沒有讓學生多練習領讀,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我會在教學上多多反思問題,並及時解決。

識字2《傳統節日》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爲主動探究,使學生獲取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從知識的闡述者變成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上去設計教學。

《傳統節日》這篇識字課文,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呈現的。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詩歌主要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七夕、中秋節、重陽節來展開。

我預期的設想覺得春節、中秋節這兩個節日,同學們學起來應該是很輕鬆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就如:春節,對於這個節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無幾,習俗更不用說了,現在每個地方的習俗已經變了很多,所以連春節要幹些什麼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貼對聯的圖片,孩子們還是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放鞭炮,這些是什麼原因呢?

對於春節的知識孩子們都是茫然,更別說其他的節日了。

我們國家每個節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讓人民不要忘記自己母國的重要日子。可是,現在有一種普遍現象,城市裏的節日氛圍比鄉村還要隆重,節日味道更濃,那麼在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他們不可能隨時進城去過節啊,怎麼辦呢?只能玩着玩着就過了,比如端午,大人們都處於繁忙的季節,能弄幾個糉子吃一下就不錯,其他的在電視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沒想過,又何來知道習俗呢?

想到這兒突然覺得心酸,他們大多數的知識就靠老師補給,老師說了,證明他們聽過了,回去可以看看電視,翻翻課外書,就這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