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吆喝課堂教學實錄

語文1.34W

吆喝是一種文化。《吆喝》一文就是建立在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基礎上延伸到對文化的賞析。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吆喝課堂實錄。課堂實錄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通過課堂實錄情景再現,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非常有益處。吆喝課堂實錄,一起來看看吧!

吆喝課堂教學實錄

吆喝課堂實錄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吆喝》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於民俗的一篇課文。經過不斷地磨課,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現將第三次上課實錄記錄如下,其後是比較前兩次試課分析得出的體會。

(一)導入

師:曾經,在人們的耳邊經常會響起這樣的聲音:磨——剪子嘞,戧——菜——刀。這是什麼聲音?

生(齊):吆喝聲。

師:是呀,只可惜大家聽到的是女生版。如今,作爲民俗的吆喝聲絕大多數已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之中。今天,我們就來聽一聽北京人蕭乾筆下的《吆喝》,也許它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吧。(板書)文題及作者。

(二)初讀課文

師:默讀課文,回答:作者在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吆喝聲?

生1:第6節“餛飩喂——開鍋”、第7節“硬麪——餑餑”。

生2:第11節“滷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

生3:第12節“荷葉糕”、“蕎麥皮”。

生4:第10節“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蘆兒——剛蘸得”、“烤白薯哇真熱乎”。

生5:第11節“小玩意兒賽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

生6:第9節乞丐的乞討聲。第13節賣蘿蔔的和第14節賣冰棍的。

師:基本上找得差不多了,那麼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向讀者一一介紹的?

生1:有白天的。

生(齊):不對,是早上的。(板書)

生2:還有晚上的。(板書)

生3:還有一年四季的。(板書)

生4:有直接介紹賣什麼東西的。

師:那就是吆喝的內容。(板書)

生5:還有從吆喝的`聲調及音韻節奏角度進行評價的。(板書)

師:你們的依據是什麼呢?

生(部分):書中有的小節前已歸納好了。

師:這些部分之間又是用過渡句進行銜接的,大家能找到嗎?

生1:課文的第二小節。課文由洋人的欣賞器樂過渡到北京街頭的叫賣聲。

生2:還有課文的第八小節開頭第一句話。

生3:文章第十小節和十一小節的開頭第一句話都是過渡句。

師:大家集體朗讀這些過渡句。(學生朗讀)

師:作者將如此繁多複雜的吆喝聲歸類介紹,並在有些部分開頭用一總領句,每部分之間又用過渡句來貫穿,使得文章內容多而不亂。我們今後寫類似的文章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內容、聲調、音韻節奏,可見吆喝它其實也是一種文化。

(三)細讀課文

師:老北京城的吆喝有何特點?

生1: 用“就剩兩掛啦”中的“就剩”突出已所剩無幾了,吸引人快來買。當然對孩子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了。

生2:引人發笑。主要是文中提到的兩個乞丐的乞討聲,用低音吆喝。其中還有一個用了快板,顯得很滑頭。

師:“葫蘆兒——冰塔兒”和“葫蘆——冰塔”有何區別?

生3:這是兒化音,作者運用北京的方言來寫吆喝,這樣顯得京味十足,讓人回味無窮。

生4:在吆喝賣蕎麥皮的時候,用了誇張的手法,說自己被嚇了個“馬趴”,語言中透露出幽默。

生5:“喝了蜜的大柿子”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爲了說明柿子的甜。

生6:“蘿蔔賽過梨”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來突出蘿蔔的嫩。

生7:有的很簡潔的吆喝出要賣的東西,有的卻很複雜。

生8:有聲音的高低起伏和音韻的節奏變化。

(四)品讀吆喝

面對這樣的吆喝,作者懷有怎樣的感情呢?找出文中相關語句朗讀並分析。

生1:喜歡。從第7節中“我更喜歡”一詞可以看出。

師:能不能讀出這種喜歡的感情?(學生朗讀,重音在“更喜歡”三個字上。)

生2:懷念。第14節中:“北京城倒還剩一種吆喝”中“倒還剩”看出吆喝已漸漸離我們遠去,懷念它,也流露出一種遺憾的心情。“倒還剩”要讀得輕一些。(學生朗讀)

生3:喜歡。“他特別喜歡聽串街的理髮師手裏那把鉗形鐵鉉。”那是外國人喜歡的器樂。而“更值得一提”就突出自己喜歡聲樂。

師:朗讀這一句。注意重讀。(學生朗讀)

生4:第八小節寫了作者覺得聽話匣子很累,更討厭的是勝利公司的商標,由此和文章的吆喝進行對比,突出作者對吆喝的喜愛之情。

師:很好,用了對比的手法,分析文章很仔細。集體朗讀這一小節。(學生朗讀)

師:我找到一句“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有誰能分析一下呢?

生5: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並且用一個“拆”字就是爲了說明吆喝聲很多,場面很熱鬧,小孩子是最喜歡熱鬧的了。

師:一起朗讀,讀出感情。

生6:第三小節中,“都不免會佩服”中的“佩服”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那些會吆喝的人的佩服之情。

生7:“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中“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吆喝的高度評價。

生8:“不但詞兒編得熱鬧,還賣弄一通唱腔”中的“熱鬧”就是生動形象的意思,也是對吆喝的誇讚。

(五)說說吆喝

師:現在吆喝大多已被廣告所替代,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生1:有的時候覺得很討厭廣告,沒完沒了的,有時候接連放幾遍重複的,太沒有意思了。而吆喝不是連着喊,中間還有間歇,有時覺得聲音挺有意思的,就會等着再重複。

生2:我還是比較喜歡廣告,因爲現在有的廣告很含蓄,有時你不知道在宣傳什麼東西,等到最後你纔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絕妙感覺,它的廣告很有創意。

生3:吆喝聲除了是要把東西賣出去,但裏面更多的還有着文化氣息,用一種或說或唱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廣告有時運用了成語,但是卻給人一種誤導,總是出現錯別字。

生4:廣告已經結合了視頻等很多效果,讓你有一種美的享受。

(六)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吆喝》,對吆喝這一民俗進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吆喝作爲民俗已漸漸離我們遠去,但是它曾經帶給我們的那些快樂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忘記的。

(七)作業

到當地民間調查訪問,收集當地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寫一篇文章。

這是我第三次上課時的實錄。我設計《吆喝》這篇課文的主要思路是:學生感知文章內容——分析吆喝——體驗作者感情——拓展延伸。

第一次試課時,我是用錄音導入,結果錄音沒有放出來,我就把後面一個環節——學生蒐集的吆喝聲即體驗吆喝提到前面來。第二步品讀吆喝中用“我認爲

最有趣,因爲 “這一句式說一句話。學生找得不是很準確。接着分析作者的感情。第三步創作吆喝,由老師做示範。第四步教師小結。第五步作業。

[分析]缺點:⑴課前課件準備不充分。⑵學生沒有找準確是因爲事先沒有預習課文,上課也沒有給足時間看課文。因爲是借的班級,學生也沒有重視。這樣也就直接導致文本扣得不夠深入,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膚淺,整堂課像活動課。⑶很少朗讀課文。

優點:⑴應變能力較強。⑵設計較新穎,特別是教師起示範作用。

第二次試課我用自己的方言吆喝直接導入。第二步品讀吆喝中設計問題①:作者在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吆喝聲?又是通過一根怎樣的線將紛紜複雜的吆喝聲變得井然有序的?問題②:作者面對這樣的吆喝有何感情?第三步再聽吆喝,體味這種感情。第四步小結課文。第五步作業。

[分析]缺點:⑴學生一開始沒有聽懂我用方言吆喝的聲音,改爲普通話可能會好一些。⑵文本抓的不夠多。⑶問題①和問題②之間問得太突然。⑷民俗點了出來,但是內容有點多了。

優點:⑴作業的設計和黑板板書相聯繫,也把這堂課學到的一個知識點運用了起來,並且能夠聯繫寫作。⑵再聽吆喝可以引領學生的思緒回到那個時代,因爲學生對吆喝聲是比較陌生的,這樣有助於理解作者的感情。

經過三次的試講,讓我意識到上好一節課有多麼的不容易,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教法。如何讓學生喜歡聽課,如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學好課文,並在此基礎上能力有所提高,視野得到拓寬,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就這三次的磨課,我談一點體會:⑴一堂課的開頭導入很重要。作文好的開頭被稱爲“鳳頭”,其實一堂課的開頭也應是“鳳頭”,即要能夠吸引住學生進入境界。因此在不斷的磨課之後,改爲由教師的吆喝進入本堂課。我認爲教師應該有勇於“下水”的精神。平時我們只是佈置給學生做,而自己很少動手,有些東西我們自己寫起來都很生硬,更何況要求學生。況且這樣既能把學生吸引住,也能打消他們在後面自己吆喝的不好意思的心理。

⑵開課不是爲了熱鬧好看,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那麼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礎之上再躍出文本。培養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要有深度,還要多朗讀。一堂課承載的東西不能太多,只能是一兩點就足夠了,否則學生沒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課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很膚淺。

⑶課堂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對話,教學形式要多樣。這樣不僅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保持興趣的時間也會加長,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⑷一堂課既然有鳳頭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東西不能太多,而且這個內容應該是爲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而不是爲了延伸而延伸。

其實第三次的課也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只有慢慢地磨才能達到完美。每一次的磨課都會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在不斷地磨課中才能切準新課標要求,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上來,也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

以上內容來自吆喝課堂實錄。希望能幫助教師朋友們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