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蘇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評課稿

語文3.03W

剛纔有一老師評此課說,此課猶如金字塔一樣,既有內容之宏偉,又要形式之精巧。我想,我就借這個評語中的“內容”和“形式”之辨入手,也來說說此課吧。

蘇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評課稿

我們知道,教學有內容、形式之分,文本有內容、形式之分,但是教學內容不完全就是文本內容,它們的關係應該是:

文本的內容,就是文本所承載的,所欲表達的“意”,包括介紹的事物、講述的故事、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

文本的形式,就是其體裁、結構、語言、味道、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

教學內容,就是我們所欲傳授與習得的東西;教學形式,就是我們採取的方法和流程

而我們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正在於:

一、過度關注教學形式,無視教學內容;

二、把文本內容直接當成教學內容。

用我的一貫的表述方式說,就是教學《莫高窟》時,只教“莫高窟”,忽略《莫高窟》;教學《金字塔》時,偏重“金字塔”,忽略《金字塔》。

我用加引號來表示其學習內容爲文本所指之物,我用加書名號來表示其學習內容爲文本本身(尤其是文本形式)。

我以爲,大多數文本而言,學習內容應該是文本本身,而主要不是文本所指之物。而文本本身又有內容與形式這相關聯的二者,對大多數教材而言,所學的主要應該是其形式,是其形式如何表達其內容的方式。但這又不能絕對,更不能割裂,不能無視形式乃是具體內容的形式,內容永遠是不可脫離精神思想加以理解的內容。

如對《春曉》或《如夢令》而言,我們固然可以用它們來學“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或另外其它諸如押韻、平仄等語文知識。但是,作爲文學經典,其文本本身,其傳達的情、意,倒反而是我們首先要教學的內容。相比而言,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倒只是理解這些文本的比較趁手的工具,是第二位的。

而對《莫高窟》和《埃及的金字塔》而言,學習內容卻主要不是向學生介紹“莫高窟”和“金字塔”,而是一種特定的文體表述方式,即說明文的表述方式。

這一區分不可不察。但這一區分並不表示,上《莫高窟》或《埃及的金字塔》時,就不能有情感,不能延伸一些所介紹之物的另外知識,不能喚起學生對莫高窟和金字塔的神往之情。

這一區分是強調,B類核心教學目標,既在確定時要準確,又在落實時不能流於形式,走走過場,作爲一星半點的點綴,以表示自己的課堂,也關注了知識教學,有工具性。而是必須把注意力的焦點、前景,放在文本的形式上,而把金字塔和莫高窟這兩個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當成教學的背景。

以我們騎自行車爲例。學車的時候,我們的注意焦點在騎車本身,我們騎車去某個地方時,我們注意的焦點事實上在那個要去的地方,或者另外的事情上。在這時候,騎車一事只是你注意力的背景,你默會地騎着車。但是你學車的時候,卻不可能這樣從容。

把這個比喻移到課堂上,也就是說我們的注意力焦點,就此教材而言,本應該在《埃及的金字塔》這個文本上,而且依據文體,應該主要是其語言形式上,是其結構,以及說明方法,說明語言。

當我們把注意焦點放在實物金字塔的時候,面對其宏偉精緻我們就難免會上得激情澎湃;當我們把注意焦點放在說明性文本《金字塔》的時候,面對其樸實精確,我們自然就會上得從容清晰。

舉例而言,當我們分析課文“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這句話時,前者會驚歎其高大,嘖嘖稱歎;後者會注意這句話表達的方式,追問“爲什麼是‘高146米多’,而不是‘很高很高,高得像一座山’;是‘高146米多’,而不是‘高146米’?”

舉我們此刻所坐的小圓廳而言,它是大是小?你若問學生,這是一個說不明白,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爲它比學生平時所坐的教室大得多,但比我們的大會堂小得太多。所以,這就只能通過比較,通過具體的數據,才能準確地說明這個問題。這就是說明文中說明方法的必要性,以及語言的準確性。

如果我們的.興趣及注意力在前者,我們會抒情地讀這幾句話,讀出它的高大宏偉;如果我們的興趣及注意力在後者,我們會準確地讀這幾句話,希望聽者能夠從容地重現其準確的數據與形象,而不是得到一個感性的、有過多情緒的印象。

這也就涉及到了課文朗讀以及朗讀指導的問題。

詞語帶着特定的感情色彩嗎?我們讀一本字典的時候,該不該時悲時喜?該不該見“聖”字而俯首,見“罪”字而譴責?

就像我在教學《春曉》一詩時,事實我所做的朗讀指導,就是在去幹淨朗讀時的感情,要學生做到無情之情,用一種明徹清淨去朗讀這首詩,而不要把外在的情感貼到文本上去。

陸老師此課,其優勝處給我們以良多啓迪,但是其更大的價值,是它能夠啓發在座各位思考更深入的一些東西。除上面所說,諸如讀厚與讀透之時,向外與向內之間,文本結構與課堂結構之間,如何讓課堂圍繞着一個真實的“思”之問題而展開,都有好多可以探索的東西,這都是陸老師此課,帶給我們的貢獻。

總而言之,陸老師此課,如塔之雄偉壯闊而又不失其精巧處。但是我們知道,這一課或還可以上得平實精確而不失形象生動。

我們孜孜不倦,只是因爲我們相信:

精彩的教研造就教師的精彩;

平庸的教研造成教師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