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草原的早晨》教學的案例

語文3.03W

[刊首語]

《草原的早晨》教學的案例

“讓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着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

——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

關鍵詞:品·悟·感談朗讀教學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後才能知道,水果的營養要要吃下去才能吸收。好文章總有一股氣韻,浩蕩雄偉之氣概,非高聲朗讀不能領悟,幽怨雅緻之韻味,非密詠甜吟不能體悟。

朗讀課文要讓學生咬文嚼字,反覆吟誦(所謂“品”),在體悟情味中賞析語言(所謂“悟”),在推敲語言中融入意境。(所謂“感”)

[案例:蘇教版語文第二冊下第5課〈草原的早晨〉]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內容緊扣標題,圖文並茂,勾勒了草原早晨的動人畫面,展現了鞭響、羊涌、人歡的興旺景象,字裏行間飽含着對草原早晨的喜愛之情。怎樣讓學生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的歡樂呢?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感情。

教學課文,從談話入手,讓學生說說自己見到的早晨的樣子,馬路的早晨,急匆匆;學校的早晨,飛揚着琅琅書聲;……“草原的早晨”呢?它的早晨該是什麼樣子?此時,教師相機介紹:我國的草原,幅員廣闊,綠草如茵,活躍着一羣羣牛羊,作者會給我們怎樣的描繪?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完全調動起來,嚮往之情油然而生了。我趁熱打鐵,引入課文的`朗讀。

在讀準、讀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幫助學生讀懂、讀美課文。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主要從以下幾種方法入手的:

(一)咬文嚼字讀,體會意思,讀美課文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響亮、新綠、醒來了”等詞語的理解,讀懂句子,讀美課文。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劃出自己喜歡的地方,並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們一開始還很害羞,但“話匣”打開後,個個爭先恐後,有的說喜歡第一句:一隻只羊兒涌出圈門,蹦跳着奔向無邊的草原。因爲羊兒多(一隻只、涌出)、羊兒可愛、活潑。有的說喜歡第二句:牧民們跨上駿馬,追趕那歡樂的羊羣。

“駿馬”,什麼樣的馬是駿馬呢?讀啊,反覆讀。詞語讀好了,再來讀課文,感情就不同了。

對於詞語的理解,要打破原有的做法:一味的要解釋,這個不行,再想另一個,直到學生說出老師想要的爲止。這種狀況,就讓學生陷入了支離破碎的語言解剖中,丟棄了對課文內容的真切感。事實上,讀是說的準備和基礎,沒有讓學生好好讀課文,深入課文去感受內容,怎麼可以說得出哪個詞語怎麼樣?試想一桌好菜始終不讓人去吃去品,卻一味追問“這個味道怎樣”、“那個味道如何”,能說得出嗎?一味追求學生的答案亦是如此。

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析句中的每個詞語,咬文嚼字,精細化地感受詞語的內涵,讓每個詞語都與學生的精神溝聯。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意思,讀中感受形象,產生豐富的語感。

(二)以聲入境,讀中賞析,領悟境界,讀美課文

課文不僅語言美,那一幅幅插圖更是美不勝收啊!理解詞語也可以結合插圖,如理解“鋪滿、新綠、駿馬、涌出”都可以圖文互助,第三自然段更是如此,碧綠的草原無邊無際,雪白的羊羣緩緩移動,放眼“遠處”,豈不“像朵朵白雲在飄動”?天藍、草綠、羊肥,牧羊人面對這動人景象,激情難抑,開懷放歌,自在情理之中……學生的感情被調動開來,展開想象的翅膀,讀懂、讀美自然不成問題了。

(三)聯繫生活實際,感受形象,讀美課文

一開始的兩聲響亮的“啪、啪”鞭聲,學生怎麼也掌握不好,爲了讓學生讀好,我讓他們模仿牧羊人甩鞭,孩子們通過實際操作,切身體會,得出結論。(兩聲要有時間間隔)

還有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蹦跳着奔向無邊的草原”學生們開始難以把握羊羣歡樂、迫不及待地樣子,我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得了兩朵大紅花,此時你怎樣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呢?”學生們一下找到了感覺,由此感情提問,那“羊羣呢”?能讀好嗎?有了感情基礎,課文就不難了。

整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落實在朗讀上,不同層面的理解,各種方式的朗讀指導,目的在於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的歡樂。

標籤:案例 教學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