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頤和園》教學構想推薦

語文2.37W

“九義”教材六年制第七冊第10課《頤和園》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按參觀順序,敘述了遊覽頤和園的經過,描繪了頤和園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讚美感情。我們要通過講讀,讓學生感知公園的美麗,把握觀察的順序,體會文章的韻味,臨摹課文的章法。

《頤和園》教學構想推薦

一、看圖學文,感知美麗

這篇課文包括三幅彩圖。在教學時,我們要把插圖也當作教材,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彩圖,從彩圖導入課文,再圖文結合,理解課文,讓學生感知頤和園的美麗。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去嘗試。

一是用圖導入課文。第一幅是長廊的景色,第二幅是萬壽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學時,我們應先指導學生觀看這三幅圖。使學生對頤和園的主要景觀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再指導學生觀察長廊、佛香閣、排雲殿、石橋的景色,使學生對頤和園美麗景色產生一點感性認識,並激發閱讀興趣,爲講讀課文做好鋪墊。

二是圖文結合,講讀課文。彩圖和課文分別用畫面和文字表現了頤和園的美麗。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用彩圖導入課文,還要用學文來加深對彩圖的理解。比如,我們在講讀第3段時, 可以這樣問學生:這段課文寫了哪兩處景物?(佛香閣、排雲殿)你能在圖上指出哪是佛香閣,哪是排雲殿?再讓學生把描寫佛香閣、排雲殿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三是看圖複述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順序,爲了使學生加深對課文整體的瞭解,我們不妨指導學生看圖複述課文。可以先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基礎上,一邊看插圖,一邊複述課文。學生能把三幅彩圖的意思連在一起說出來了,對課文也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四是看圖想象。第三幅彩圖,畫的是冬天昆明湖的景色,石橋、石獅、宮殿上面都蓋着厚厚的白雪;湖面上結着冰。在這裏,我們不妨讓學生想象一下,到了春天、夏天,昆明湖的景色又會怎樣呢?我們要啓發學生把想象的內容說出來。

二、理清脈絡,把握順序

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不妨這樣去嘗試。

一是理清觀察的順序。我們在教學生初讀課文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用筆畫出景物的名稱,再讓學生寫出作者遊覽頤和園的順序(大門——長廊——萬壽山——十七孔橋——小島),通過這樣練習,使學生知道,作者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寫這篇課文的。

二是注意觀察點的轉移。課文第3段寫:“擡頭一看, 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這裏要給學生指出,這是作者從下往上觀察的。而課文第4 段寫:“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裏的白塔。”在這裏,我們不妨問學生:此時,作者的觀察點在什麼地方,有什麼變化?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觀察點是從上往下,再往遠處眺望的。

三是瞭解課文的整體安排。課文第一段是寫總的印象,包括兩點意思:1、頤和園是個公園,地點在北京;2、頤和園的特點是又大又美。課文第2至第5段,按遊覽順序,依次寫出了各處的美麗;最後一段課文是全文的總結,和開頭一段相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的感情。

三、講練結合,細品韻味

文章的韻味,蘊含在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應啓發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訓練詞語,去揣摩,去細細地品味。

一是通過引讀去品味。所謂引讀,就是教師引用課文中的話,或用歸納課文的詞語,作爲朗讀的`啓示語,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中重點句段,旨在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比如,在講讀第三段時,我們可以引讀:“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擡頭一看”,引導學生跟着讀:“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又比如,在講到課文第四段時可以這樣引讀:“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眺望”,學生便會分別朗讀出課文中描寫“近處、正前面、遠處”景物的語句。

二是通過訓練詞語去品味。《頤和園》這篇課文的詞語,用得非常簡潔、準確、生動。如課文第一段,14個字一句話,卻說明了幾個問題。交代了處所在北京,突出了又大又美的特點。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教學生去品味。

第四段課文: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幾個帶點兒的詞,用得非常有分寸,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訓練。我們不妨採用“換字法”,讓學生推敲錘鍊。可以這樣問學生:將“面”與“塊”字對換一下,行不行,爲什麼?將“滑”字換成“遊”字行嗎,爲什麼?

通過這樣的討論、交流,使學生初步掌握一點推敲詞語的方法,學會準確地使用詞語。爲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還可以啓發他們,要他們自己在課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頤和園》這篇課文,用數字說明問題,又是一個特點。比如課文第二段,用“700”多米形容長廊之長;用“273間”,來形容長廊間數之多。在講讀時,應讓學生用筆將這些數字勾畫下來,並給學生指出,用數字說明問題,準確、直觀。

四、讀寫結合,臨摹章法

所謂讀寫結合,就是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像大綱說的那樣: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們在講讀這篇課文時,怎樣讀寫結合呢?我以爲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要領會課文章法。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這樣幾點可以告訴學生。一是全文按“總——分——總”的方法寫作的,何謂總,何謂分,應讓學生在分段時弄清楚;二是作者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描述各處景物的;三是作者觀察點的轉換非常清楚,有的是從下向上看的,有的從上向下看的,還有的從高處向遠處眺望的,寫得非常有條理。

第二步放手讓學生練筆。爲了幫助學生運用上述的寫作特點,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幅事先設計好的公園平面圖(或學校平面圖),讓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並注意觀察點的轉移。學生觀察後,要他們說出各處景點的名稱,說出遊覽的最佳路線。最後讓他們結合課文,併發揮想象,口述一篇作文,在此基礎上,再把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標籤:頤和園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