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其他2.61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1

聽了劉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後,我科的老師評課後都覺得受益很深。劉老師自然的教態,親切的語言,機智的引導都在這節課中發揮出來,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感受。

一、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重要的。教學時,劉老師從熊媽媽分月餅入手,從分4個月餅到兩個,再到分一個,複習平均分的概念時得出每隻小熊分得2個、1個、半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後出示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摺出1/2和1/4,直觀比較它們的大小。課件顯示唐僧分月餅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問題設計有趣味性

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讓學生用紙折出1/4後,給學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這節課總的來說上得很好,這裏提一點小小的建議:

教師在總結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用了一句比較長的話來填空,學生可能理解不夠,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師在學生填完後在讓學生用一句比較簡單的句子來總結,如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分母越大,分數越小。這樣的效果也許比較好。

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2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第一次碰到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理解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的教學觀念。主要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爲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臺,教師在課的開始,藉助“兄弟兩個分蘋果”的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整數表示兩個蘋果,一個蘋果,到兩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繫,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再如,學生認識了分數後,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2、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通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吳老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駕馭教材,設計中力求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體驗性學習,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爲依託,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3、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主動建構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繫,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學生在用正方形紙折1/4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對不同折法的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學生在用圓折一個喜歡的分數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後的體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3

對於《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課題,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師都很熟悉,而今天聽了楊老師的課,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楊老師先通過分一分的方法,這樣既能感悟平均分,同時引出分數,加強了分數意義的理解。再通過折一折再塗色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分數,再次感悟分數的意義。在摺紙學分數時,由扶到放,在折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同時自然地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全課一氣呵成,在遊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鞏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本,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教學新理念,在此我談不是評課,下面我就說說自己聽了這節課後的幾點思考: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楊老師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而一個蛋糕的“一半”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楊老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楊老師從學生作品中選擇同樣大小的圓,表示出幾分之幾,同時把分得的結果展現在黑板上,這樣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對於國小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2。紙上折了1/2後讓學生聯想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並動手摺一折,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這樣的教學,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爲依託,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下面我對於本節課談一點個人意見:

(1)在比較分數大小這一環節,我們也看到了楊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的時候是讓學生聯想: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接着操作:學生自主動手摺紙、塗色,表示出圖形的幾分之一。

交流:你表示出了幾分之一?你是怎麼表示的?

深究:(選擇學生作品中不同圖形的)這些圖形的形狀不同,爲什麼塗色部分都能用分數表示?我想能不能再接着:誰折的分數大?

由於學生好勝的心理,我想此言一出,學生的積極性更高,更願意比了。然後讓學生結合學生自己的作品,說說原因。我想這樣可以使學生能更主動的,更解決的情境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構建自己的知識。

(2)在本節課中教師雖然實施了恰當的評價,但評價手段比較單一隻有口頭表揚,如果運用智慧星、小紅旗等多種方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對個別學困生關注不夠,所以課堂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個別不善言談的學生得到發言的機會比較少。

國小數學 《分數的初步認識》評課稿 4

我覺得胡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胡老師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