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三年級評課稿精選15篇

其他2.89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評課稿精選15篇

三年級評課稿1

昨天,我聽了骨幹教師陳xx執教的《數學廣角——集合》這節課。這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 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陳老師主要採用故事法、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爲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有以下的優點值得我學習:

1.陳老師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爲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首先用故事“理髮師的困惑”來引入“身份的重複”引入課題,接着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然後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靈活地處理教材,動態生成了集合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而且使學生對自己創造的集合圖很有成功感。

4 .在鞏固練習、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創設了情境——“花名冊裏的故事”,已經“社會調查”,注重聯繫生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於生活,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5.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情緒飽滿,語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個講故事的大姐姐一樣帶領着學生學習數學。課堂上,學生也被教師的語言感染,積極地、主動地參加到數學活動中,思維活躍,陽光自信,對數學學習很有興趣。

6.教師 “以學定教”,關注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及時的評價與肯定,都是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合作者,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變。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建議:

教學例題時,學生的列式來表達式,教師的強調不夠,只是問“爲什麼減1?”“減的1是誰?”,尤其在後面的練習中根本沒有讓學生列式。我認爲不僅應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還要知道怎樣列式解決問題,以及算式中各個數字與符號代表的含義,這就是數學教學中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符號化思想和建模的思想,這樣才更加具有濃厚的數學味,也是我們數學要達成的終極目標。

三年級評課稿2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一篇文包詩。課文主要講述了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着濃濃的思念之情。郭越老師敢於選擇這樣的一種文體來執教,我很欣賞其挑戰自我的勇氣,讓我們所有語文老師都在思考:文包詩這種文體的課文我們該如何教?聆聽完郭越老師的這節課,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一、教學設計基本體現文體特點。

“文包詩”這種文體是蘇教版教材的獨創。“文包詩”,“文”是對“詩”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詩”是對“文”的凝結和昇華,內核還是在“詩”。郭越老師從品讀古詩入手,因勢利導詢問學生:“王維在詩中表達的怎樣的感情?(思親)他爲什麼會思念親人呢?”以這條主線導入到“文”的賞讀。教者充分挖掘“文”的作用,指導學生反覆賞讀、吟誦,不但拓寬、深化了對古詩意境的領悟,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語感,提高其理解與表達能力,收到了“讀文學詩”的雙重功效。最後回到“詩”主題上來:“現在你們還小,可多年以後,你們總要離開自己的父母,獨自一人在外求學、工作,這時,你們孤單在外,每逢佳節,就會想起故鄉,想起親人,你還會想起唐代曾經有個跟你一樣經歷的人,他就是——王維。於是,你看着窗外人們的歡度節日的場景,你一定會忍不住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郭越老師的教學設計基本體現了文包詩這種文體的特點。

二、教學中有語言訓練的意識。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郭越老師在這節課中努力體現新課標關注語用的精神:上課伊始,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用這些詞語連起來說一句話;學習第二小節大街上熱鬧景象時,讓學生用成語描述看到的`情景;緊接着讓學生聯繫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想象大街上人們還在幹什麼,進行句式練習: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人們有的(),有的( ),還有的( ),真是( )。“學以致用”,只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堅持讓學生進行這樣的言語訓練,學生們的語文綜合素養會逐步得到提升。

三、指導朗讀有層次,重方法。

“朗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從這節課中我們看到郭越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的可喜進步。可圈可點有兩處,第一:在指導第一自然段朗讀時,郭老師首先抓住重點詞理解詩人的孤獨情感後指導朗讀;接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你離開過親人嗎?多久?心情怎樣?讓學生再讀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教者的朗讀繼續向縱深推進,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再次指導朗讀。第二:學習第三自然段時,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指導朗讀此句時,最後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後,讓學生加上了一個“唉”,加得妙哉,一個“唉”更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孤獨、惆悵、傷感的情懷。這對於一名青年教師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

年輕人磨課是要促使他們進步、成長得更快,下面談幾點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第一:開篇可直接抓住“詩眼”導入教學。因爲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我個人覺得沒必要讓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直接出示這首詩,讓學生讀出詩的味道。然後問學生:靜靜地讀這首詩,有一個字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是哪個字呢?接着緊扣“思”字追問:思誰?何時思?爲何思?“獨、異、異”,這樣的幾個詞語一抓,詩人的情感也就初步體會了。下面由“詩”過渡到“文”的學習。

第二:可通過教師的指導來提高語言訓練的效果。在進行句式練習:“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人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真是()。”時,學生回答:“人們有的賞菊,有的登高,還有的團聚聊天,真是熱鬧非凡。”這樣的表達太簡單了!怎麼辦?當第一名學生這樣說時,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在哪兒賞着什麼樣的菊花?人們登上了什麼山?團聚聊天在聊些什麼呢?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會立刻心領神會,知道要表達得更具體,這樣才能達到提高言語表達的目的。

第三:可再凸顯“詩”在學習中的分量。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主編朱家瓏先生曾說過:“我們自主編寫了‘文包詩’的古詩故事,把詩詞的寫作背景、詩境賞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這說明“文包詩”是爲“詩”的。

在學習完每個自然段後,段落下方就出現相對應的詩句,這樣方能凸顯“詩”在“文包詩”這種文體中的分量,更能體現文體特點。

第四:可緊扣“思緒萬千”進行小練筆。第四自然段說:“王維思緒萬千,提起筆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種詩。”在學習完前三個自然段後,可以設計這樣的小練筆:“王維此時此刻思緒萬千:他站在窗口,看着家家戶戶歡度重陽的熱鬧情景,他是那麼( );想起( ),他是那麼( );(),他是那麼( )……”這樣的練筆,既加深了學生對前三個自然段的理解,又更深地體會詩人此時此刻複雜的情感,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教師可即興創作一首文包詩。郭越老師語文功底比較深厚,結合本單元的習作寫關於詩歌的研究報告,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根據同一題材,即興創作一首文包詩,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散發詩意的芬芳,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多好!

“衆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我們一同研究,一同探討,我們對“文包詩”這種文體的教學把握得會更加準確、精當。

三年級評課稿3

這堂由徐老師執教的《多彩的世界》一課。徐老師在教育觀念與教學思想的更新上、在教學內容的駕馭與處理上、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優化組合上、在教學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下了一定的功夫並有所體現。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終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通過看、玩、說、做、評等方式學習三原色及三間色。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徐老師整堂課的結構分以下幾塊來完成:

一、創設情境,比一比:

通過欣賞黑白、彩色兩組圖片,讓學生分析、體會、對比出色彩對生活的重要性,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引出本課教學內容“多彩的世界”。增添了學習的神祕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能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特點,將知識融入到美麗而不失童真的圖畫中,以任務驅動形式逐步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二、教師示範,看一看:

教師進行調色示範,中間讓一些學生上臺親身體驗調色的過程,體驗調色的樂趣。讓學生對三原色有進一步的認識和體驗

三、學生製作,玩一玩:

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調色練習,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一步鞏固三原色,然後輕鬆地進入三間色的認識及練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爲學生營造一個建構知識、寓學於實踐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裏,充滿興趣愉快地進行學習,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

四、展示成果,說一說:

將調好的色進行自評或互評。並將三原色及三間色結合在生活中進一步鞏固。最後通過“展示作品”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成就感,也使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有始有終。在課堂上,徐老師以他自然的教態、特有的教學風格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應該說,這是一堂重主體、重合作、重過程、重生活、重創新的在新課程背景下洋溢着現代教育氣息的美術課,讓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節課的亮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堂課體現了老師紮實的功底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是靠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慢慢的積累、沉澱才能達到充分控制課堂的能力。

在課堂的兩方面得到了體現:

1、無論從板書的顏色搭配,課件的製作,都體現了老師深厚的美術基本功。

2、課堂教學組織語言精練、準確。語氣親切自然。語調輕重緩和、真切而又感人。教學儀態自然而又大方。遇到課堂突發事件沉着而又冷靜,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

二、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美術教學是一個預設和開放並存的系統,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都屬於“封閉教學”,按部就班,缺少開拓精神,隨着新課標的落實,由“封閉教學”走向“開放教學”已是一種必然。李老師打破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形式,以“生活中如果沒有色彩人類會怎麼樣?”這樣的導入來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營造了一個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並做到靜中有動、動而有序、活而不亂。在情境中,通過老師語言和動作相結合、老師的提問和引導,在這樣一個輕鬆、活潑的情境中,學生樂於嘗試,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美術的知識和技能,並獲得了豐富多彩的體驗,品嚐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釋放,同時,他們的個性化創意得到了體現和展示。

由於美術課有着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評價標準,每個老師對美術教育的認識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各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因此,我在賞評這堂課時,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還有一些缺憾:

第一、作爲一門動手性極強的學科,學生所帶材料較多,課堂的整體駕馭是很難的,很容易造成混亂,因此教師在課前的預設尤其重要,我覺得每張桌子上可以準備一些倒廢水的容器和抹布。

第二、小組合作只是形式化,沒有在課堂上起作用,既然是合作學習,是不是可以讓一組同學帶一組材料,然後共同完成調色。另外我覺得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讓學生課後用三原色及三間色畫一副畫,從而進一步鞏固提高。

三年級評課稿4

《南極風光》是一篇內容生動,文筆優美的三年級課文,觀摩了昌邑國小楊翠紅老師執教的《南極風光》課堂實錄後,禁不住連連爲之擊掌叫好。

楊老師的教學設計可圈可點之處頗多,課堂教學效果教好:整堂課教學板塊清晰;板書設計圖文結合,很有特點;採取協作、互動學習方式,自選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信息量大,中國南極考察團等課外資料的補充拓寬了學生對南極的瞭解;能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優勢來優化課堂教學,南極光等媒體制作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但我覺得《南極風光》一課的教學最吸引人的還是獨具匠心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正如楊老師在說課中所說: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語言因素,設計適合學生的語言訓練環節,在落實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把握全程性和多樣性原則,將語言文字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可以說這堂課是真正的姓“語文”的,學生在課堂上確實有所收穫!

楊老師是個有心人,她將整堂課的語文文字訓練分爲感知性語言訓練、理解性語言訓練、熟記性語言訓練和運用性語言訓練四個層次,各個層次都精心設計語言訓練點,方法多樣,對我啓發很大。

我特別欣賞楊老師的南極光這部分的教學設計,這部分課文很有文才,適合讓學生背誦積累,背誦是提高學生語感的有效方法,但現在的學生卻大多害怕背誦,有時背誦練習中出現的加字、漏字現象令人咋舌。楊老師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讓學生當場便在課堂上完成了這一要求。她先是指導學生看錄象,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熟悉課文;接着,讓學生看圖片,根據提示語進行背誦;最後是隻看圖片進行背誦訓練。這樣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既學得輕鬆,又充滿興趣,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舉一反三!

《南極風光》一課的語言文字訓練亮點還有很多,如在學習南極冰雪的說話練習的教學設計也是水到渠成。學生熟讀課文的有關內容後,在師生配合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出示了“晶瑩剔透”、“綽約多姿”兩個詞語,然後媒體展示南極冰雪的其他圖片,四人小組合作模仿課文的形式進行想象說話訓練。整個環節有條不紊,既加強了課文中“晶瑩剔透”、“綽約多姿”兩個詞語的理解,又化解了說話訓練的難度,一舉兩得,可見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教材的重要性。

總之,楊老師在這堂課上所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朗讀能力、收集資料等能力得以鍛鍊提高。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聽罷這堂課,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如何在課堂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每天備課時都需要思索的問題!文章來

三年級評課稿5

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分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東方之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東方之珠”——香港的繁華和美麗。對王老師執教的《東方之珠》一課,談談自己的感受: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王老師一開始提出問題:香港爲什麼被稱爲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引讀第一自然段,教者相機板書: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繁華的街市,並抓住“無比璀璨”一詞激發學生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慾,爲他們學習2-5自然段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語言與文本訓練的有效結合。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中王老師注重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實踐裏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著名的公園”這一段時,王老師先讓學生默讀這一自然段,讓學生找一找文中具體介紹了哪個地方?用筆圈出來。然後再讀課文畫出海豚、海獅精彩表演的句子。接着又讓學生說一說海豚、海獅還會表演哪些節目?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學生對“有的……有的……有的……”這一句式練習運用自如,輕鬆地學會了語文。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3、以讀悟情,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悟情、以讀促思的效果。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欣賞淺水灣的幾張圖片,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麼?沙灘上的人們在幹什麼?通過朗讀從課文中找出詞、句來回答。接着王老師又問:漫步在沙灘上的人們感覺怎麼樣?學生回答:舒服極了。王老師跟着就說:你能把這種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嗎?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沙灘的迷人。同時也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學完課文後,王老師又讓學生配樂朗讀了全文,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再次感受香港的繁華和美麗,激發起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香港優美景色讚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使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情感薰陶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三年級評課稿6

教學目標是:

1、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2、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祕。

龐學傑老師課前讓學生欣賞有四邊形構成的美麗圖形,感受四邊形之美。從而揭示課題四邊形的認識。然後從學生的原有基礎知識出發,讓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四邊形是怎麼樣的?看看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其實學生的已經知道四邊形是怎麼樣的,再通過讓學生剪一剪,辯一辯、找一找,加深對四邊形的認識。最後歸納四邊形的特徵。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從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本節課的教學其實可以分成兩次分類,第一次分類是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第二次通過四邊形的分類,加深對四邊形特徵的理解。羅老師把第二次分類訂爲本課的難點和亮點。通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可以根據角的特點,也可以根據邊的特點)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共同探討不同的想法,時而加上老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概括能力。

分類結束以後,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但是羅老師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太多的時間處理好這部分的內容。

本人有這樣的建議:如果這節課把重點和難點定位在第二次分類上,那就不需要再出現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的內容,把分類講的透、細。這樣更加出彩。

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第二次分類的目的就是爲了引出特殊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那就沒有必要出現很多種的分法,簡單帶過就可以的。那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的理解上。,這樣可以挖的更深、更透。

以上是個人意見,個人的定位不同,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想法就不同。有什麼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多多執教。

三年級評課稿7

一、優化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學中,爲將學生心中感受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楊老師精心地創設了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課的開始楊老師以談話的形式請學生說說自己什麼時候得到過誰的掌聲?什麼時候,你爲誰鼓過掌?得到掌聲時心裏怎樣?這樣把生活與課堂聯繫起來就成功地敲好這“課的第一錘”爲整堂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積極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

“讀書——思考——發現——表達”是閱讀文本由理解內容到發現外化的思維活動過程,也是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方法。楊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英子的憂鬱和開朗時,先讓學生在讀中去“發現”,讀後說“發現”,然後又在文中的'字裏行間找依據,這樣的教學過程滲透了學法,讓學生在讀一讀、找一找、說一說中走進文本,感受英子的形象,領略了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精妙,這樣不僅積累了語言,還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

三、重視朗讀,並將讀落到實處,這主要體現在:

1、讀有要求:楊老師對每一環節的朗讀都提出了要求,初讀時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精讀時則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講讀第一段與第四段時讓學生走進文中的字裏行間來感悟英子,這樣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有方向地讀,教學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讀有層次:開始要求讀正確、讀通順,楊老師在給學生足夠時間閱讀課文之後,便結合學生初讀時產生直覺,抓住英子的心理,細讀揣摩,把各種情感體會溶入朗讀讀出了一個豐滿的英子。

3、朗讀形式多樣。

四、人文滲透情感激昂

整堂課是由掌聲走進課堂,又有掌聲走出課堂,並且把掌聲貫穿課堂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注意人文關懷。

當然,這堂課爲我們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字詞落實得不夠,激勵語不夠豐富。

三年級評課稿8

這次很有幸聆聽了“電腦高手”王老師的教研課,這堂課的內容爲《鍵盤一家》。下面我簡單說下自己對這節課的看法。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認識鍵盤以及熟悉基本鍵位,既是一節入門課,又是一節練習性質較爲濃厚的課,怎樣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充分的鍛鍊,是王老師這節課需要考慮的問題。鍵盤教學非常重要,一定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學生的坐姿很重要,打字的指法也很重要,將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學習,所以在常規教育上顯得格外重要,教學過程中的練習環節中王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指法和坐姿等,培養學生的良好打字習慣。主鍵盤區是平時使用最多的一個分區,由於學校使用的鍵盤可能跟教材不一樣,所以王老師根據機房的實際情況,將主鍵盤區中一些常見的鍵介紹給學生,還要進行大小寫字母鎖定鍵的教學,shift鍵的使用等。在教學的最後環節,王老師給出了一個打字遊戲,寓教於樂,讓孩子能在遊戲中進行練習,在練習中得到進步。本節課容量偏大,還要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和效果,但是王老師不慌不忙的教授完了所有內容,足見王老師的功底很不一般。課堂效果良好,學生掌握的.很紮實。

所謂“人無完人,課無完課”,王老師的這節也有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一、在最後練習打字遊戲的環節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賽,也可以分組來進行比賽,這樣可以增加趣味性,也無形當中讓學生加快打字的速度。

二、沒有補充一些跟鍵盤有關的課外知識,如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等這些外設的輸入設備,讓學生開開眼界,這是憾事。

三年級評課稿9

今天,聽了雷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奇異的植物世界》一課。這篇課文緊緊扣住一個“奇”字,主要寫了小星和同學們在參觀的植物園中所看到的幾種植物,向大家展現了一個奇異的植物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雷老師以奇異的植物——豬籠草,切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在板書課題後,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奇異,讓學生找出文中介紹了幾種奇異的植物。因爲文章結構基本相同,老師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方法,藉助多媒體,學習文中植物奇異的地方。最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讓孩子們認識瞭解更多具有奇異之處的植物。

這節課給人感覺就是安靜而樸實。教師沒有華麗的語言,教學過程也並不複雜,但卻足以吸引所有前來聽課的老師。

一、甜美的嗓音。

雷老師有一副令人羨慕的好嗓音,特別是我。課堂上一張嘴,那優美的聲音,清新的語調,就像磁鐵般一樣把學生和在座的老師緊緊地抓住。

二、閃光的思維。

文中介紹的幾種植物,都各有各的奇異之處。雷老師大膽的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貫穿在每種植物教學中:假如你有一棵這樣的樹(植物),你會有什麼想法?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社會、對家人濃濃的愛。例如:在學習“哈哈樹”時,老師提出這個問題後,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種在自己家裏,讓爸爸媽媽永遠快樂;有的說送給朋友當生日禮物;還有的說送給汶川的孩子們,讓他們忘記痛苦。多善良的.孩子們呀!老師趁勢小結:把哈哈樹種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讓世界少些痛苦,多些快樂, 到處洋溢着歡樂的笑聲。這樣閃耀着愛心光芒的思維,在這節課上多次出現。我想這和老師平日裏對學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三、奇異的圖片

文中這些奇異的植物,連聽都沒有聽過,更是沒有見過。雷老師在課堂上竟然帶來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材料,別說是孩子們,也滿足了我們聽課老師的強烈好奇心,忍不住地嘖嘖稱奇。看的出雷老師爲了這節課費了一番功夫。

總以爲課文不夠煽情、設計不夠新穎的課堂是不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但今天,雷老師的這堂課卻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安靜而熱烈”的課堂魅力,也正是我要學習的地方。如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還不是很到位,特別是朗讀後的點評。

看到今天身着紅衣爲我們帶來新的教學啓迪的雷老師,讓我不由地想到這兩年我們學校組織的優質課比賽,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遍了整個校園,吹進每個老師的心田。青年教師在這種思潮的帶動下,紛紛展露才華,用智慧裝點十三小這個百花園。而雷老師正如其中一朵嬌豔的紅杏,默默吐露着自己獨特的芬芳,這正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三年級評課稿10

《兩隻小獅子》是一篇童話故事,內容新穎有趣,意義深刻,耐人尋味。今天,苗老師的教學突出了重點,較好地解決了難點,可謂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立足文本,合理設計訓練內容。

如今的課堂教學節奏快,容量大。如何合理地處理教材,設計有效的訓練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了解學情,瞭解教情,立足文本,合理取捨。

爲了突出重點,劉老師把一些語言訓練有效地穿插在學習文本的各個環節中。如,在教學獅子和小樹的對話時,苗老師先通過自己的引導:給學生兩個詞“奇怪地”、“慢吞吞地”,讓學生朗讀體會前後不同的語氣,接着讓學生自己給第五、六節也加上詞語並試着讀讀看。這樣小朋友的思路打開了,真正做到了閱讀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悟。

二、字詞教學各有側重。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劉老師注意將字詞教學與文本內容的`學習融合在一起,根據每個字的特點各有側重地展開教學。有的字抓字音,如“另”“應”這兩個字,苗老師要求讀準後鼻音;有的字注重字形,如“練習”的“練”字,“刻苦”的“刻”字,“應該”的“該”字,“練”字右半部分學生容易和“東”混淆,劉老師還要求學生書空一下,幫助學生進行區分;劉老師還讓學生進行擴詞練習,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就是這樣,苗老師在識字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加強了對字形的精細化記憶,根據學生、教材、老師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分佈,分步落實,各有側重。

三、朗讀中理解,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的書聲朗讀,是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徵,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苗老師多次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有比賽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引讀、填提示語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刻苦”一詞,劉老師引導學生將“整天”一詞進行擴展,引導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朗讀。學生在“早上,小獅子……中午,小獅子……下午,小獅子……晚上,小獅子……”的反覆的表演與朗讀的過程中理解了“刻苦”、“整天”的意思,體會到了小獅子練功的辛苦,學習本領的不易。這遠比老師枯燥的說教要有用的得多。

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今天的課,我覺得在以下方面可以商榷:

在讓學生觀察“滾撲撕咬”的圖片時,只有一幅圖,不能很明顯地分辨四種不同的動作。——建議用四張不同的動作圖,讓學生逐一觀察,然後自己來試着做做動作,接着問孩子:“小獅子臉的‘滾撲撕咬’與你們做的一樣嗎?”引導孩子思考:小獅子練習的是生活的本領,是搏鬥、捕捉獵物的本領,小獅子生活的是叢林中……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起這樣一個概念:小獅子練習的本領是很厲害的,而且想練得好也是很困難的!這樣也爲教師在後面問學生:“小獅子在練習時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時才能說得更深入、更實在!

三年級評課稿11

聽了施老師的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針對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探究、自主學習。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如:讓學生自己編9的乘法口訣,並說說自己是怎麼編的?使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學生那全身心投入學習、表達的盡興,令我們也激動不已。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真正以學生爲主體。9的乘法口訣較多,學生記憶有困難,教師通過多種形式(指名背、小組背、同桌背、集體背、開火車背、師生合作對口決,小老師與同學對口決等)指導學生記憶口訣,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爲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爲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爲靈活記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三、練習題形式多樣,富有梯度性。練習題有口算、找規律、對口訣、判斷等,題目類型豐富多彩,適合各個能力段的學生練習。

建議:

1、板書應完整,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施老師的板書上沒有寫明課題,而且9的乘法口訣沒寫完。

2、在判斷題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訣寫法的題。

3、課堂上集體回答很多,個別回答較少,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年級評課稿12

昨天參加了把握年段教學特點,創設有效訓練情境——武進區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觀摩活動,聽了馬玲芝老師執教的《趕海》,領略了馬老師的教學風采。

馬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感染力。課文寫了一個孩子在舅舅的帶領下來到海邊趕海時的情景,生動展示了趕海的樂趣,表達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全文語言清新活潑,充滿了童真童趣,作者趕海過程中的調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讀者。馬老師的教學緊扣一個“趣”字,趣讀、趣講、趣談,帶着孩子們在愉悅中趕海,構建了一個充滿歡聲笑語,靈氣飛揚的課堂。 上課伊始,馬老師就問:在我的記憶裏,趕海是件怎樣的事?引導到“趣”字上。寥寥數語後就轉入本課主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趕海的哪些事?沒有拖泥帶水,進行無味的過多的導入情節。接着馬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課文中描寫的自己認爲最有趣的事情。

“趣”字開始闖入學生的視野,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趕海的“趣”,這一點從孩子們對課文段落的朗讀就能看出來。學生放聲朗讀之前,馬老師對學生說要想把課文讀得生動有趣,就要放慢速度,用心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一個個開始聲情並茂地讀起了自己畫出的句子,聽着孩子們的`朗讀就能感受到學生已經讀懂了課文,已經在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他們交流的時候纔會說出自己認爲有趣的理由,把初見大海時追逐浪花的喜悅、捉螃蟹時的快樂、逮大蝦時的好玩通過自己的朗讀展示出來。尤其是幾個語氣詞的朗讀,更是顯示出作者的驚奇、讀者的領悟,趕海的快樂時光感染着學生,使他們身臨其境。在理解“把大蝦比作武將”時,出示了大蝦和武將的圖片,找一找相同之處,並用詞形容他們,“耀武揚威、神氣活現、威風凜凜……”一個個詞語從孩子們口中脫口而出,學生們體會到了比喻的恰當、巧妙。在交流完趣事後,馬老師還讓同學們找找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個仿寫訓練。學生們模仿作者的寫法,結合自己趕海時的一些經歷,寫得挺有趣。但是我認爲趕海這樣的經歷可能只有少數人有,如果能播放一段趕海的視頻,相信同學們對趕海會有更多瞭解。最後馬老師讓學生欣賞了歌曲《大海啊 故鄉》,緊扣着課文內容,在配樂朗讀全文中結束了教學。

從整節課的教學來看,馬老師指導學生時時在與文本進行着對話,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讓學生在朗讀中產生獨特的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實現着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親密接觸,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着,享受着語言的魅力。

三年級評課稿13

《太陽是大家的》是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一篇兒童詩。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而第二小節是寫了她在一天中所做的好事。本單元是圍繞着“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信任”組織教材的,本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孩子熱愛和平的情感,感受陽光對世界人們帶來的美好。

聽崔老師上的《太陽是大家的》一文中的第二小節的10分鐘微格教學,深感崔教師教學基本功的紮實。她不但教學經驗充足,還與時俱進,新的教學理念與創新意識在她身上都能充分體現出來。她教態大方、親切、富有親和力。在教學重難點的把握處理上及教材的駕馭能力都較好,板書設計有特色,能突出重點。

這節10分鐘微格課比較突出的地方有

1、充分準備,突出教學重難點。如對“灑”“拔”等擬人化的動詞的理解,崔老師就是通過做動作,想像體會等形式進行啓發,使學生感受到用詞的準確。

2、非常注重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感受到太陽帶給我們的愛的.同時,熱愛太陽,熱愛和平,感恩太陽

3、能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

4、注重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提升。

5、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去拓展,去創造。啓發學生自由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說出更精煉的詩句,崔老師讓學生當小詩人的形式,讓學生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

三年級評課稿14

《花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帶有濃重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文字生動,語言優美。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教學難點是闡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聽了陳霞娟老師執教的《花鐘》這一課,我覺得她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清溪瘦水自成韻。

回顧陳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那是一種“耐心等待、自然綻放、不加雕琢”的美。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陳老師身上那種特有的親和力,她的教態親切、自然、大方、得體。雖然偶爾呈現“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的局面,但整節課娓娓道來,猶如一條潺潺的小溪靜靜地流淌在孩子們的心田。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學生不會感到任何壓力,自然能夠暢所欲言。總之課堂上教師的收放自如與學生的積極參與都給人以清新愉悅的感受。有人說“等待是一門藝術”,課中陳老師多次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去尋找、去思考、去評價,我相信這與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語文課姓“語”,有着自己的學科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從課堂和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讓它直接指向語文學習,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本節課上陳老師多次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它真正爲教學服務。我們都明白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纔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陳老師努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導入新課時陳老師首先出示花鐘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這樣直觀地讓美麗的花兒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如同走進了花的世界,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做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當學生還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時,陳老師趁機出示最後一自然段介紹花鐘,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花鐘”,自然導入,讓學生帶着發自內心的渴求走進文本,去感受、體驗語言文字的美。再如:各種鮮花的圖片與文中美言相結合的展示,這樣圖文並茂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與教材情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三、合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陳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意在初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一自然段,交流各個時段各種花開放的樣子,重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妙處。讓學生在學習之後能運用書中的描寫方法,進行仿寫。讓學生感受不同的寫法所展現的植物開花狀態,明白採用不同的描寫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優美,更生動。教學流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領學生感知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以及大自然的奇妙,這樣的設計當然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時,陳老師也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比如:品讀第一自然段時緊緊抓住了花開放時的不同樣子,讓學生體會寫法的不同,並在體會的同時,很好地結合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去理解和體會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不同的動詞來描寫花開放的情景,從中體會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然後再讓學生體會句子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再讓學生去仿寫,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得到了及時的積累與運用。這樣悉心的指導我相信學生一定能模仿文中的擬人寫法,也能把其它花的開放寫得很優美。只可惜時間有限,沒能讓我們領略到孩子們的奇光異彩。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爲陳老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細節的教學上還可以再完美些。在這我想提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供大家商榷,如有不妥,請多批評指正!

一、注意分配教學時間。

陳老師在導入後讓學生初讀課文再互相評價,這時已經用了整整19分鐘,將近這節課的一半時間。這裏老師是否可以在課前讓孩子們充分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節約一些時間,讓後面品讀第一自然段的步伐更從容?

二、注意安排教學細節。

陳老師在教學“豔麗、淡雅”這兩個詞語時,一開始直接讓孩子們寫詞,由於缺乏指導,導致後來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運用這倆詞描寫這些花時學生一知半解。這時老師再一邊範寫一邊指導學生結合圖片理解“豔麗”。這裏是否調換一下順序?如:在一開始先指導學生弄清詞意,再指導學生書寫,最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做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三、注意加強朗讀、學法指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陳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對比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理想,我想主要是學生感悟不夠,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凸顯出來。如:陳老師在教學時,能夠讓學生自己尋找到各種花是如何開放的,而且也有非常漂亮的圖片與名稱,那麼是否能在每幅圖片下面再把相應的句子也打上,然後指導學生一邊欣賞圖片一邊再次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呢?再如:在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時候,是否可以請學生在觀察萬壽菊開放的畫面後,讓學生說說這些萬壽菊開得怎麼樣?再請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會怎麼做,怎麼想,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這樣是不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四、注意突出教學重點。

在進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老師是否可以用一個大問題“課文中的花鐘都種了哪些花?你最喜歡哪一種?”統領這一段。在字面上理解之後,讓學生填表,是否一目瞭然?然後再讓學生試着畫一個花鐘,學生的理解是否就會更加到位?接着,老師再出示一段文字,讓學生填一填,各種花是怎樣開放的?學生是否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表達的多樣性,更能爲後來體會語言的優美做鋪墊呢?

總體來說,陳老師的這堂課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予以改進。

三年級評課稿15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本節課中,劉敏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劉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概念的掌握比較紮實

在課的開始,劉老師通過讓學生摸數學書、桌子、黑板表面、鉛筆盒蓋的面,直觀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比較黑板面和數學書面的大小,通過比較引出面積的'含義。接着再讓學生通過練習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課桌面、鉛筆盒蓋的大小,鞏固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隨後又讓學生自己選擇周圍物體並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主說一說周圍物體表面的面積,和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充分感知並且初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二、體驗策略的多樣性,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的優點

劉老師先讓學生猜一猜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矛盾。再引導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學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比較。讓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可以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再進行觀察;可以用方格子擺一擺數一數;還可以用長方形紙條擺一擺數一數……最後通過“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的問題的爭論,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擺或畫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較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