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三年級評課稿(精選20篇)

其他2.32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評課稿(精選20篇)

三年級評課稿 篇1

今天我聽了劉芳老師執教的《恐龍》一課。這是一篇小小的說明文,介紹了多種恐龍的名稱和特點、生活習性。恐龍雖然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卻始終是人們探索的對象,更是許多孩子喜愛的動物,更是他們想了解的動物。

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識介紹性質的自然課。因此,本課教學應立足“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利用這些知識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閱讀中學習如何運用說明方法增加知識性文章的可讀性。

下面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媒體創設,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營造氛圍,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劉老師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視頻,再現了劍龍勇敢搏鬥的場面和霸王龍的兇殘,創設真實的情景,讓生彷彿身臨其境。通過視頻的播放,聲音的`渲染,讓學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層的理解,有助於瞭解恐龍的外形特點及其生活習性。

二、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語文新課標註重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劉老師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瞭解恐龍。如“望而生畏”“龐然大物”通過聯繫生活和圖文結合,讓學生進行體會,並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這節課讀的形式較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不夠,如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深入課文語境來讀,可能更能讓學生讀出對恐龍的瞭解和喜愛。

三、學法指導,自主探究

學習語文貴在“學”,教師應該“授之以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慾望,培養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劉老師的課堂上,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由“扶”到“放”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學法指導,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指導教學完雷龍後,教師總結學習方法:

1.找出特點;

2.說明方法;

3.讀讀句子。

通過指導,出示表格,讓學生自學其餘幾種恐龍,並且滲透說明方法的指導,較好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爲學生指明瞭方向,樂於並且易於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四、統領全文,整體把握

語文教學要體現其工具性,對於課文整體性的把握,也是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劉老師在上課開始,就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二到四段,找出寫了哪些恐龍,並且出示表格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歸類(恐龍和恐龍的親戚,植食和肉食),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龍的種類特點和生活習性,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更好的培養了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最後總結全文時,如讓學生根據表格自主歸納所學,可能學生對課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積累遷移,練寫內化

國小語文改革的方向是“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會用語言文字,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劉老師讓學生以“我是某某龍”的句式進行自我介紹,注重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個人以爲,如能鼓勵學生用個人語言來表述恐龍的形態、習性等特點,似乎更能體現課堂的語文味。

綜上所述,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體會很深,我們相信只要不斷的探索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展現一片美麗的藍天。

三年級評課稿 篇2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陳老師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把計算教學與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如果過多地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複、機械的`訓練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陳老師摒棄教材中郵遞員送信這一學生所不熟知的情境,以郵遞員的工作爲主線,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在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創設了登寶塔、幫小兔回家愛心捐款等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課堂的樂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把枯燥的口算乘法課變得生動,學生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鬆愉快、興趣盎然。

二、注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引導學生探究算理與算法的統一。學生已有的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知識和經驗,課堂上圍繞學生探索、並藉助計數器撥珠來理解算理,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開豐富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自主探究整百數乘整十數、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在探索、嘗試、交流中擴展和提升對口算乘法的認識,在獲取數學知識中提高學習能力。使學生體驗成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三年級評課稿 篇3

新學期,新氣象,我校的教研活動開始了,有了上學年的基礎,我們語文教研組對同課異構課有了更深的理解。依照本學期教研活動安排,三年級的兩位骨幹教師首先爲我們提供《小攝影師》一課的同課異構課堂教學展示。聽了她們的課,我發現兩位老師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精美,運用自如。現分別評析兩節課,如下:

優點:

1、教學伊始,激情導入,讓學生討論:讀完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使學生準確理解課題是準確把握課文內容,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

2、讓學生朗讀高爾基和小男孩的對話,師生再共同評議。抓住課文中的對話描寫引起同學的關注,在真切朗讀中感受文本價值,也使全課教學有了整體感。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文,要求學生仔細體會高爾基和小男孩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邊讀邊想溝通,批註的讀書方法,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基本方法,也是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

3、課後佈置學生去看高爾基作品,進一步深入瞭解高爾基。這樣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更使學生對進一步學習和了解人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培養了孩子從課外收集資料的能力。

4、最後設計的`拓展、延伸讓學生猜想以後發生的事情,續編故事的結尾。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建議:

課堂上要多關注那些愛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使全體同學能夠全程參與到每個學習活動之中。像形近字、多音字的組詞,讓學生口頭組詞後在一旁記錄一下,會更形象,方便記憶。

三年級評課稿 篇4

聽了施老師的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針對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探究、自主學習。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如:讓學生自己編9的乘法口訣,並說說自己是怎麼編的?使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學生那全身心投入學習、表達的盡興,令我們也激動不已。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真正以學生爲主體。9的乘法口訣較多,學生記憶有困難,教師通過多種形式(指名背、小組背、同桌背、集體背、開火車背、師生合作對口決,小老師與同學對口決等)指導學生記憶口訣,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爲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爲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爲靈活記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三、練習題形式多樣,富有梯度性。練習題有口算、找規律、對口訣、判斷等,題目類型豐富多彩,適合各個能力段的學生練習。

建議:

1、板書應完整,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施老師的板書上沒有寫明課題,而且9的乘法口訣沒寫完。

2、在判斷題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訣寫法的題。

3、課堂上集體回答很多,個別回答較少,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年級評課稿 篇5

感謝林老師帶領着我們提前走進富有韻味的秋,走入詩的意境,隨着林老師的娓娓道來,我彷彿聽到了《秋日私語》的琴聲在緩緩奏響,風踩着落葉“沙沙”作響,……詩歌語言凝練,帶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林老師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讀書,在讀中理解美、感悟美、表現美讓每個人如入秋之韻。

一、朗讀理解美

讀是語文最基本最主要的實踐活動,詩歌教學更是如此,林老師的基本定位非常準備,那就是讀,有感情地讀,讀出感悟,在讀的同時想點什麼,說點什麼,就是收穫。

二、活動感悟美

這節課沒有瑣碎的分析,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對美的感悟表現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聽、找、說、悟、寫,多器官共用,學生的.學習是緊張有序的,是生動活潑的,他們興致勃勃,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秋天的美。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拓展表現美

這個課堂中,林老師倡導個性化閱讀,積極引導大膽發表不同見解,與生共舞。在理解課文時學生讀讀說說,逐漸感悟到詩歌蘊含的美,林老師再請學生仿寫課文,仿寫再現了學生理解感悟,也訓練學生口頭表達。

幾點小小的建議與大家商榷:

一:林老師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若在讀的效度上再加點工夫,比如:讀第一節時,學生讀出黃葉飄飛,讀出依依惜別;讀第二節時,學生讀出“振動翅膀”的原因,讀的層次性會更加明顯。

二:詩歌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濃縮成一股精煉的美,富有無窮的想象,讀着讀着,只覺滿齒餘香。如何學生體會詩歌在遣詞造句的凝練,是我們都值得探究的話題,當然,可能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難了一點!

三:略讀課文該怎麼略,略讀課文教學應該體現哪些理念?教學的尺度又該如何把握呢?略讀課文教學不像精讀課文那麼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這並不意味着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爲集中,教學重點更爲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要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機,把在精讀課上習得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在教師的指導要促進學生的自學,兩者相結合。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三年級評課稿 篇6

劉老師對教材的鑽研已細緻到每一個標點,每一處字詞,每一句話,每一種訓練點……聽、說、讀、寫,樣樣兼顧,可見準備充分,付出了巨大心血。

縱觀全課。模式大致是學一段,品一段,訓練一段,再指導朗讀。非常紮實、有效,針對性強,對考試很有幫助。但問題也出來了,3段,4段都用這種方法重複教,學生必然有厭倦感,加之3年級孩子注意力可能只有黃金的20分鐘左右。後20分鐘學生必然有生拉硬拽之感,因爲他的注意力實在很難集中了。

所以鑽研的深和全是你的優點,也是你的缺點。覺得每一處都好,都要教給學生,那哪個是要給學生的最重要的點呢?一課只能有一到兩個點是重中之重,最好是一個。

就本課而言,分角色朗讀應是核心。朗讀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如果是我,我會請幾個朗讀水平參差不齊的孩子來讀,然後指名問學生:你覺得哪個讀的好,哪裏讀得好,爲什麼這樣讀而不是那樣讀?學生在說理由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小稻秧或雜草的語氣來說,這時老師順勢把一些詞語意思讓學生講明白。再次指導朗讀,讓全班都讀的有聲有色。在此過程中老師再選擇一處重點訓練,應該是“紛紛”那段。最後再回顧全文,分角色朗讀留下總體印象,就可以了。三年級的課應該簡潔明瞭,主線清晰,選一點轟炸即可。

另外還有兩點供大家討論:一是本單元以對話爲主,應該滲透對話指導,是不是應該把文中出現的三種對話形式做個比較會更好。提示語有在前面,在後面,在中間兩頭挑,標點用法是不一樣的。

二是:每節課10分鐘寫字要有保障。不應是第一課時教全部生字的寫法。這應該是習慣,既然是習慣應該天天如此。後10分鐘學生注意力已很難集中,不如靜心寫字。

三年級評課稿 篇7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讓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學習的樂園。《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課文,特別是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使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愉悅的微笑。

欒老師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兄弟倆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體會這片草地爲他們的童年帶來的樂趣,欒老師充分抓住學生的那份好奇心展開深入的探討。首先從草地出發,“()樣的草地”,你見過什麼樣的草地?學生說說自己見過的草地的樣子,然後欒老師揭示課題——金色的草地,從而引出話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的腦袋就會隨之產生很多問題:爲什麼草地是金色的'?這草地和我們現在見到的是一樣的嗎?.....一些疑問出現後啓發興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初讀課文後並檢查生字詞,學寫5個生字。在生字詞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基礎,學生基礎較爲薄弱,學困生也較多,故在此環節上多花了一點時間,學習中主要運用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輪讀、齊讀等形式鞏固字詞,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怎樣區分並記住這些字。在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進行課文品讀,學生讀時我採用大聲朗讀和學生輪讀,一來可以檢查剛纔字詞教學的效果,二來可以瞭解課文內容,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講述蒲公英的變化。本文的重要線索是圍繞着文章的最後一段“多麼可愛的草地!多麼有趣的蒲公英!”來寫的。你從哪裏感受到了草地的可愛,從哪裏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通過抓重點詞語來理解,並知道朗讀,促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感情,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在其他學生補充的過程中提高合作效能。在有趣的蒲公英的品讀中,結合學生自身玩蒲公英的經驗,通過資料介紹進一步瞭解這種植物,瞭解它的樣子和特點,體會兄弟倆吹蒲公英時帶來的樂趣,感受小作者當時的心情,加深理解“多麼有趣的蒲公英!”在講述草地變化顏色的過程中,用手演示蒲公英張開、合攏,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引導孩子以各種形式的讀來傳達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樂趣,並指導個性化朗讀。

三年級的孩子還有些好動,還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自主學習、學會學習。

本課教學後,我感覺自己在如下幾方面還應努力改進:

1、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再合理清晰些,做到層次清楚,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

2、還應多留給學生一些朗讀課文的時間,這樣有助於孩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才能讓孩子在課堂有興趣說話、敢於說話。

3、三年級的字詞教學雖然不再佔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但也應畫龍點睛,該注意的地方在教學時,要確實起到給孩子一個提醒的作用,幫助他們記憶字詞,尤其學困生,不能流於形式,一帶而過,這樣孩子還是沒有記住。

4、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開始滲透有關文章主要內容的歸納,對於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準確的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確實不容易,我在引導孩子歸納的時間還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提示語言不宜過長,使孩子仍無從下手,歸納不到位。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今後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學習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虛心向領導和教研員老師請教,使孩子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能實實在在學到受益終身的語文知識,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

三年級評課稿 篇8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新教材一節經典的概念教學課。在原有的舊教材中是沒有這節課的,課改後,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之前,特意安排一節課來讓學生體驗理解周長概念,可見這個概念、這節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不僅是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周長的基礎,也是六年級學習圓的周長及與圓相關的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基礎。

但是這節課又是很難上的,因爲概念如何內化是很難的。我曾經聽過很多次《周長》一課,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揭示定義過於輕率,都是通過一個情境、一個活動就出示了周長的定義,好像學生會讀會記那句話就是理解了周長;又如教學內容整合不當,層次雜亂,認識了周長後又進行描邊線的活動;還如習題安排過多,堆砌了各種求周長、量周長、比周長的習題等等。這些問題凸顯出,很多教師對於周長概念的教學浮於表面、未及內心,沒有顧及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體驗、感知及內化。

周長概念的本質是什麼?蘊含着怎樣的教學價值?如何讓學生內化周長概念?這些是值得我們課前思考的,是我們上好課的基礎。事實上,周長是研究一個平面圖形的度量特徵,是對“一維空間”(線)的度量。認識周長,首先要明確度量的對象,即圖形的“邊線”;然後再明確度量的長度,而在比較或度量長度時,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還有一些需要想辦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轉化爲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爲直”。由此可見,周長概念本身是有層次,有內涵的。周長概念的內化就應該是可遞進的、可轉化的、可變化的。以此來觀察思考王老師的這節課,可謂是“活動豐富體驗深刻”,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逐步推進,體驗有層次

對周長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長概念本身可分解爲兩層含義:一週→一週的長度。與此相對應的適於學生的數學活動也可分爲兩層: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師在課中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層次,不急不躁,逐步推進,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讓學生體驗“周”的含義;然後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讓學生體驗“周長”的含義;在學生對“周長”的理解內存於心,呼之欲出之時,再揭示周長的定義,非常恰當,水到渠成。

2、直觀演示,體驗很簡明

如何使學生從對“周”的理解進一步達到對“周長”的理解,王老師在兩者之間有個獨具匠心的設計。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圓形的一週邊線之後,讓學生估計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圓一週邊線誰長誰短,並且還將兩個圖形的邊線給拉直,進行比較。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

①對周長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觀明晰。既直觀看到周長本質上就是“線”,不是“面”;又明確了周長“是可以度量的”。一舉輕鬆突破了周長內涵的.兩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將圓的一週邊線拉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暗示、滲透了“化曲爲直”的方法和思想,給學困生後續的學習思考提供了示範。

3、動手動腦,體驗能深入

王老師在這節課中,不斷以“動手”促“動腦”,不斷促進孩子們對周長深入體驗。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數一數的操作;尤其是小組協作量一量的操作;這樣不同程度的操作,促進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學生對周長概念的體驗逐漸深入、逐漸內化。

4、從學到用,體驗更豐富

在課內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明確了周長的含義之後,王老師還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出示了量頭圍、腰圍、做相框等生活中應用周長的事例,再次迴歸生活,爲周長尋求生活情境的釋義。這樣的做法,既使得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周長的聯繫,又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體驗,對周長的理解更實際、更豐富。

5、一點建議

後面的估一估、數一數、量一量這三個環節可否調整爲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因爲估和量用的是同樣的學具,目的都是爲了理解“周長”之“長”這層含義;從學習心理來看,學生在估了之後,是很想也很習慣去量出準確長度的,爲何不順勢而爲呢?至於數一數這個環節,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後,並且配上了格子圖。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應該先數再量;細思量,本意是故意走進學生的思維誤區,用面積進行干擾,再通過辨析排除干擾,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爲線而非面。所以,數一數還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後,並進行深度設計。

三年級評課稿 篇9

《同伴進行曲》是三年級上冊第二課中的欣賞曲目。這是一首用管樂器演奏的進行曲,作者泰克早年在軍隊中供職,在此期間創作了此曲,也稱《老朋友進行曲》《舊友進行曲》等,用以表示對舊時軍樂隊同伴們給予他的關心和幫助的感激之情。樂曲曲式結構爲復三段體。徐建霞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特點。

1.從節奏入手開展教學。節奏是音樂的基石,徐老師從學生已學的四分、八分、十六分節奏和四分休止符中進行組合拍擊,讓學生模仿拍擊,熟記節奏,開展多聲部的節奏練習。從單聲部的節奏到多聲部的`節奏,豐富的音響效果,鍛鍊學生的耳朵,感受多聲部的魅力,同時也爲樂曲的欣賞做好鋪墊。

2.在對比中聽辨樂段。整首樂曲曲式爲復三段體,而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只要求能聽出相同和不同的樂段就可以了,也就是隻需聽出ABA大致的三段體。樂曲中的A段和B段是完全具有對比性質的樂段,A段明朗活潑,旋律向上,很有精神,由高音樂器,如長笛小號等來主奏;B段則抒情平和,旋律上下回旋,由重低音樂器中音號薩克斯等樂器主奏。教師通過多種手法,如藉助畫圖形譜,冷暖色調,用不同的襯詞演唱旋律讓學生形象感知AB兩段音樂旋律和節奏的特點。A段明快用橘色的圓點畫出圖形譜,用bong來演唱旋律,B段舒展則用藍色的長線來畫,用lu來唱,學生通過看、畫、唱、動等一遍遍聆聽中熟悉了旋律,理解了對比樂段的各自特點,培養鞏固旋律聽辨的能力。

3.體驗歸納進行曲體裁。進行曲風格是感受與體驗是本堂課的重點,要感受體驗進行曲風格,一定要緊密結合相關的音樂要素:如旋律進行的特點、節奏特點以及節拍的強弱特點來感知。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讓他一遍遍坐在座位上聆聽,肯定會枯燥無趣,所以我設計了不同的律動,讓學生在音樂中邊動邊聽,感受進行曲的特點,用雙手食指輕輕交叉敲擊表示斷音,通過從腰、肩、頭部等不同位置感受旋律向上,雙手向上緩緩打開表示連音,律動動作的設計必定是符合節奏、旋律及節拍的特點的。聽辨同伴進行曲中的相同樂段時,按音樂的節奏或段落的變化來表演,如A段邊聽邊做行進表演,B段則在原地律動。進行曲風格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運動員進行曲》《玩具兵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等介紹學生熟悉的音樂,對此類風格的歸類不難。

整節課的教學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設計符合學生的特點每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在律動中聆聽,在聆聽中思考,在思考中總結,課堂效果較好。如能在拓展部分進行一些隊列的律動表演則更佳!

三年級評課稿 篇10

本課教學有如下亮點:

一、教者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1、從字、詞上入手,詞語的設計由易到難,讓學生書寫字形,朗讀字詞,教給了學生理詞、讀閱的方法,真正訓練了他們的語文基本功;板書軍神,問指誰,誰如此稱讚他,用軍神、劉伯承、沃克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輕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有針對性性的選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三個詞學會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個學生說:“軍神是誰?”王老師立刻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接着另一個學生回答:“沃克醫生爲什麼稱劉伯承爲軍神?”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了大家。王老師緊接着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了!”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孩子們對提問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朗讀有方,多角度,多層次的讓學生以讀促悟,以讀促情。

感情朗讀方式多樣,方法不一,但萬變歸宗,讀,體,悟,說,不僅讓學生進入了文本,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讀、說能力;並多次強調學生說出完整的話,我非常贊同她這種做法,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減輕了複習時的負擔,一舉兩得!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要求孩子帶着理解感受去讀。同時還不忘知識的拓展。

三年級評課稿 篇11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讚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今天聆聽了郭越老師的《荷花》一課,我有如下感受:

一、巧用優美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善於運用多媒體,出示多幅荷花圖片,創造了優美的教學情境,把孩子引入了荷花仙境,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接着老師請學生自由讀課文,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不僅讓學生領略到荷花的美,更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美,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二、閱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感受美。

《國小語文課標》指出,“只有多讀,纔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形成獨立閱讀能力。”而多讀中又特別強調了朗讀。

《荷花》一課是一篇語言優美生動,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時也是一篇非常適合朗讀的文章。教師讓學生採用朗讀、交流學習體會,說說荷花美在哪裏。孩子們大膽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挨挨擠擠”體會荷葉的茂盛之美;從“碧綠”、“嫩黃”體會顏色之美;從“冒、飽脹、破裂”體會荷花的長勢之美;從“有的……有的……有的'……”體會一池荷花千姿百態的美。

教者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多次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自己的語句,在教師相機引導時又再次引導學生去讀。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讀文過程中,學生逐步感受到荷花的美,體會到語言的生動和優美,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抓住文中字眼,引領學生悟情。

“冒”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大亮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其神其韻,都在一“冒”字。這是一個看似平常、實則蘊藉極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鰍一樣從你的感覺之手滑落。但郭老師畢竟是大家,一句“我也來讀個句子大家聽一聽”,將大家閨秀“冒”的紅蓋頭掀了起來;又一句“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眼”,呼喚出一排以“長”爲代表的小家碧玉齊刷刷地站到了學生的眼前;令人擊節稱奇的卻是這一句:怎樣地長出來纔是冒出來?於是,風情萬種的“冒”字在學生悟性和靈性的滋養下誕生了。

作者不用“長”、不用“伸”、不用“鑽”,就用了“冒”這個字眼。爲什麼?因爲,“冒”讓我們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動、荷花的爭先恐後、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這裏,郭老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並懷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讀着這個“冒”,這個風情萬種的“冒”,這個蓄積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學生的悟性和靈性,同樣隨着對“冒”的解讀一起冒了出來。這不僅僅是“冒”之內涵的領悟,更是師生生命智慧的閃亮展現。

四、有效拓展延伸,提高說、寫能力。

《國小語文課標》提出“努力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標。”課堂上的情感要把它延續到課外去,讓學生去實踐,使美好的情感、思想才能得以運用,這纔是學語文的目的所在。讀悟表達,釋放學生潛能。教師在教學中抓住一組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從荷花“初開”、“盛開”和“含苞欲放”的三種不同形態描繪荷花蓓蕾初綻、鮮花怒放、含苞欲放的嬌美姿態進行小練筆。挖掘“省略號”,引導學生從課文“蜻蜓飛過來,告訴我請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的好夢——”一句,想下去,想象還有哪些可愛的小動物,他們會告訴我什麼好消息呢?給學生提供讀悟表達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想象;讓學生先把感悟到、想象到的讀出來,說出來,教師給以點撥啓導,以培養學生讀完了就有話要說的表達習慣。也體現了課堂上讓學生手腦口眼耳等多中感官並用。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

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言再精煉一些,點撥語、評價語再豐富一些,教學效果就更好了。

三年級評課稿 篇12

對於李老師的《分數的意義》的這堂課,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這節課主要是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分數的含義,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就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一種關係,使學生認識到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

1、整體方面:是在學生原有的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基礎上突破到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來的一個突破到由幾個組成一份。

教學中李教師從平均分一個蘋果導入,複習把一個物體作爲單位1進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並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的意義。此環節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切入點。在認識1/2基礎上,教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藉助學具自己去創造分數、研究分數。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我們欣喜地發現,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分數,他們有各自獨特的發現。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而且還創造出了幾分之幾的分數,並且還能舉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說明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在這“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創新火花不斷地迸發出來,不斷體驗到創造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本節課中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提升活動的價值。如當學生利用學具充分操作後,及時組織小組討論:你是怎樣創造出分數的?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學習成果,使認知結構得以擴充與放大。當學生提到“正方形的1/4”時,抓住契機,收集學生的不同的折法,展開對-本質意義的探討。教師只提出:看到這些圖形,你有什麼想法?生自己提出問題:爲什麼陰影部分的形狀各不相同,卻都是這個圖形的1/4呢?經過討論才發現: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而與具體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狀無關,從而剔除分數的非本質屬性。在上述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明確本質,昇華認識。又如:“奇妙的色塊圖”的問題解決,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採用小組討論,合理反饋交流的活動形式,既總結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又展示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形象思維,滲透極限思想。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爲部分困難學生創造了“最近發展區”,進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達到共享成果的層面。

李老師很重視比較,一節課多次組織學生比較,是的,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比較教學的方法有求同性的比較和辯異性比較。國小數學教材中,一些數學知識的差異性常常爲它們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關性所掩蓋,運用辯異性比較,不僅可以顯示知識間的差異,有利於學生區別知識間的各自內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此外,本節課老師以滿腔的熱忱、真誠的愛心,感染孩子們的情,粘住孩子們的心。老師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同喜同憂。在這節課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知識信息的傳授、思維的碰撞,還有心與心、情與情真誠地交流。聽完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實踐、探究與交流的過程,纔有可能懂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三年級評課稿 篇13

在我校舉辦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中,我聽了一節由陳老師執教的科學課。本節課的主題是《螞蟻》。聽完整堂課,我覺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作爲學生的時代的我,在接受科學教育的過程中用得最多的是一本書、一隻筆,耳朵聽、筆頭記。可今天的孩子們真正是在體驗、探索中學習科學、發現科學、探索科學。孩子們在教師的引領下興趣盎然地走進科學。這節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有啓發性的。

1、課前素材準備:這個階段主要針對教師備課。陳老師課前收集許多螞蟻以及準備供學生觀察螞蟻的瓶子;教師還製作幻燈片,下載有關螞蟻活動的視頻,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深入瞭解螞蟻的習性,同時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 課堂情景體驗:教師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觀察螞蟻是如何交流的,然後學生小組交流展示,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我們英語教師和學生在上課時也應共同觀看並體驗相關素材,體會在不同情境下語言是如何應用的。

3、 課堂知識歸納:學生根據自己在體驗階段得到的認識,給出答案,然後教師進行點評、補充說明。學生們經過老師的糾正補充,對所瞭解的知識印象非常深刻。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

在陳老師的“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大膽的表演者,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善於從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讓學生去體驗;教師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教師將開放性的討論歸結爲有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年級評課稿 篇14

鍾老師作爲一位年輕的新教師,能從容的上這樣的一節公開課確實不錯。鍾老師從備課、教學準備來看,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終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以培養表現能力爲目標,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本節課的亮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

鍾老師打在導入部分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讓請一位學生上來擺一個最帥的表情,並拍下照片。利用手機上的軟件,將這張頭像的面部表情進行誇張變化,從而自然地引出課題《幽默大師》。營造了一個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並做到靜中有動、動而有序、活而不亂。

二、示範教學層層遞進

一開始先讓學生分析頭像與漫畫的圖片有什麼區別?找出漫畫的放大和縮小。接着出示劉歡的照片觀察,讓學生上臺貼眼睛、鼻子、嘴(教師課前畫了很多不同表情的五官)。讓學生做各種表情後,教師示範開心的笑臉。多次的示範嘗試,層層遞進,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有了以上的這些教學鋪墊,學生嘗試練習的'時候就不難了。

三、欣賞作品有針對性

在欣賞作品的時候,鍾老師能引導學生欣賞。在欣賞大師的作品時,將人物和漫畫作對比,哪裏誇張了?欣賞學生作品的時候,問學生他爸爸的特徵是什麼?這樣的一些問題的設置,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就非常有目的性。不會盲目地看熱鬧。

這是一堂完整、充實而精彩的美術課,給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學習。

三年級評課稿 篇15

張老師的這節生魂課,最特出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一、內容選擇有針對性

百善孝爲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基,現在的孩子都是在長輩們的寵愛,乃至於有些是溺愛中長大的。他們心中,父母爲他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理所應當的。因爲家庭欠缺孝心教育,因此,我們以孝敬父母爲切入點,引導學生以兒歌爲載體,引導學生明理導行,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環節設計巧妙

1、通過對比找差距

教學活動源於生活,偉玲老師這節課由寫寫父母爲我做的事和我爲父母做的事開始,設計巧妙,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通過對比感受到每天父母都爲我做好多事,而我爲父母做的事卻很少,自然引出課題,引發學生思考,反思。

2、故事講述激發孝心

用古人孝心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孝敬父母的.美德從古至今一直都被稱頌。

3、案例行動受啓迪。

在讀兒歌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說說做到了兒歌中哪句話。在學生回答時適時總結,敬父母,惜父母,幫父母,愛父母,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準確解讀了孝與敬的深刻含義。

4、家長話語暖暖留心底

本節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延伸點特別多,在學生對孝敬父母的內含。理解後。結合學年天使在行動活動反饋家長學生的感受,學生和家長在活動中的感受和收穫,使孝敬父母的意識可以更好地落實。小組合作完成七班的約定,使孝敬父母的活動得以延伸。目標明確,細化可操作。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由於提前準備過於充分,所以課堂上學生不太動情,情不濃。

三年級評課稿 篇16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俄羅斯鄉下兩個小朋友(兄弟倆)的故事。課文先講兄弟倆在住處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盡情玩耍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作者先寫這種帶有調皮和開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倆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寫“我”(哥哥)無意中發現草地的顏色早晨是綠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變成了綠色的。再寫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最後總結全文:可愛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還給他們帶來了探索自然現象的喜悅。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感受廣闊的大自然的美麗可愛,童年生活豐富多彩;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語文學習,學會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並能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一、把準年段目標

以新課標爲依據,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三年級教學課的識字寫字作爲重中重,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的內在要求。周老師在本課中多次使用字謎識字法。把字謎作爲學生學習漢字的方法之一,是對學生學習漢字興趣的培養,也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更是對學生熱愛祖國文字情感的薰陶。

三年級評課稿 篇17

這樣一位教師讓人永遠感受不到她的年齡,雖然她已五十二高齡。一站在講臺上她總是那樣的青春,就這是我們低語組的馮再香老師。在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馮老師再一次的給我們上了一節經典的自讀閱讀課《我不能失信》。三年級的自讀課文教學一直是老師頗受爭議的一類課型,講得太多就弄成了講讀課文,講得太少又不能達到閱讀的要求。在這節課中,馮老師是這樣突破的:

一、開課前的方法引導有效的'突破難點

在開課前,讀完課題後,馮老師要孩子認真觀察一下這篇課文的題目和以往學習的課文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此類課),然後孩子們發現了課題上有一個小小的星號,馮老師因勢利導的講了這個星的意思,並說:那像這樣的課文我們應該以自己學習爲主,想想以前我們學習了那些閱讀的方法?孩子爭相回答:我們可以邊讀邊劃,劃出重點詞句,我們可以寫出每一段話的意思;我們可以找出課文的關健句子或者是關健的詞語。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馮老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非常注重方法的引導,對於過渡到學習此類課文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給足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自己讀書

閱讀課文,主要是要孩子們閱讀的時間,在學習過程中,馮老師一再要求孩子們邊讀邊劃,邊讀邊問,始終強調了一個讀字。

三、師生交流抓住重點詞句段---提綱挈領

“讀了課文你認爲慶齡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從這個問題入手抓住“守信”這個詞語,並課題中的失信對比理解,孩子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談想法,邊讀邊談,不脫離課文漫無邊際。孩子讀的津津有味,評得恰如其分。這樣的課堂充滿着生機與活力。

願我的課堂能多一些這樣的活力,向大師學習!

三年級評課稿 篇18

在我校舉辦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中,我聽了一節由陳老師執教的科學課。本節課的主題是《螞蟻》。聽完整堂課,我覺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作爲學生的時代的我,在接受科學教育的過程中用得最多的是一本書、一隻筆,耳朵聽、筆頭記。可今天的孩子們真正是在體驗、探索中學習科學、發現科學、探索科學。孩子們在教師的引領下興趣盎然地走進科學。這節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有啓發性的。

1、課前素材準備:

這個階段主要針對教師備課。陳老師課前收集許多螞蟻以及準備供學生觀察螞蟻的瓶子;教師還製作幻燈片,下載有關螞蟻活動的視頻,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深入瞭解螞蟻的習性,同時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課堂情景體驗:

教師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觀察螞蟻是如何交流的,然後學生小組交流展示,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我們英語教師和學生在上課時也應共同觀看並體驗相關素材,體會在不同情境下語言是如何應用的。

3、課堂知識歸納:

學生根據自己在體驗階段得到的認識,給出答案,然後教師進行點評、補充說明。學生們經過老師的糾正補充,對所瞭解的知識印象非常深刻。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

在陳老師的“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大膽的表演者,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善於從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讓學生去體驗;教師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教師將開放性的討論歸結爲有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年級評課稿 篇19

曹老師上的內容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搭配問題,結合聽課的實際情況,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1、曹老師先從親自和每位小朋友握手的實際情境中,導出握手中存在着搭配的問題,爲了保證能做到和每位小朋友握手,從而引出搭配的有序性,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課堂的一開始,老師就切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親密接觸後,引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解決搭配問題中,老師做到了抓住中心:“有序性,不遺漏,不重複”。

2、課堂設計巧妙,在早餐搭配中,先出示2種飲料,3種點心,學生動手操作後得出結論2×3=6種搭配方法,緊接着老師說如果再增加1種飲料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搭配情況?學生思考總結3×3=6種搭配方法,再反過來,如果增加的是1種點心呢?會是什麼樣的搭配情況,學生思維發生高漲,然後對兩種情況發生對比,從而總結出搭配中的算法。這樣的設計,體現的數學思維的.遞進性,師生之間發生思維的碰撞,達到課堂的高潮。

3、體現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多樣性。學生過生日,讓學生動手搭配衣服,在搭配中存在着符號的多樣性,有用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還有用天地、花草等方式搭配的。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探究,方法靈活多樣。

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1、學生在學習和理解2×3=6的時候,可不可直接出示一幅圖片,用連線法直接出示,1件上裝配3件下裝,2件上裝就有6種搭配法。這樣是不是更直觀一些,沒必要大費周折。

2、曹老師的語言很清晰,吐詞清楚,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搭配後,可以用投影儀把學生的效果圖展示出來,用圖形結合的方法演示,效果可能會好些。

三年級評課稿 篇20

X老師執教的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整堂課下來,被X老師紮實的專業功底,收放自如的教態所折服,其中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借鑑和學習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X老師的教學設計立足於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盡情地與文本接觸,徜徉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中,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老師在引入課題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觸摸語言。讓讀和聽的學生相互提要求,使學生明白在朗讀時聲音洪亮,不丟字、不加字,讀通順連貫。從而把讀、聽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又讓學生明白了課文的結構方式以及文章從哪四個方面介紹香港的。接着老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旅遊勝地”,讓學生在學有目標的基礎上明晰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在自主閱讀其他自己喜歡的段落中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爲今後進行略讀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葉聖陶先生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纔是應用。”葉老的闡述充分肯定了略讀的地位和作用,略讀就是讓學生把從精讀中瞭解的閱讀方法進行遷移運用。因此,教師必須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滲透學法的引領、指導和應用,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讀懂文本內容,歷練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X老師在這一點上還需細細打磨,這也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有得有失,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是最常見的。只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實踐,相信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演繹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