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篇

觀後感1.2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知道這本書是源於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諮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裏。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着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啓。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爲什麼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爲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於寫“術”一類的書並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爲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覆看,反覆練。

那麼何爲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裏面含有四個要素: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麼,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麼。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先來看一下觀察。摘抄書裏我很喜歡的一首小詩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爲被我們稱爲“懶惰”?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爲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裏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爲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爲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矇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纔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後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爲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於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願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麼也睡不着。作者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麼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麼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後,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麼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麼感受。後來多啓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爲什麼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爲,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於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着做什麼,站在那裏,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鬆,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纔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爲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爲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爲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爲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於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爲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爲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麼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爲我…而不是因爲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爲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爲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裏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並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爲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生,是源於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爲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爲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麼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爲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麼的簡單粗暴,總以爲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於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後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麼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穫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穫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願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這裏,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穫。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剛結束九型人格學習不久,而且即將開始非暴力溝通工作坊學習,一旦自己開始意識到需要"慢下來"去覺察自己和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生活中忽視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無措的時候。

雖然2型人的特點是善解人意,喜歡幫助他人,但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這個型的瓶頸,同時對於他人憤怒時的無力感,讓2型人更加隱忍、憋屈。

學習完九型和正管課後,對於自己和其他的8個型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來看這本書,讓至少可以鼓勵自己開始實踐非暴力溝通,開始試着去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時對於身邊人的憤怒開始理解、接納,做到不評判。

下面先來談談我是如何體會表達"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這個問題好像我很少去問自己,因爲我總是在捕獲周圍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因爲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也從來沒有去想着瞭解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看了《被討厭的勇氣》後,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溝通這種生命語言的勇氣,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發自心裏的感覺,而不是通過思考,做出選擇。

原來我在和他人發生爭執後,即使過了很長時間後,也很少去回顧,因爲擔心悲劇重演,所以自己特別逃避談論痛苦。在學會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後,在剛開始也遇到幾次對方說"不"的時候,剛開始我很沮喪,後來我堅信,自己的需要沒什麼不對。一旦你發現自己需要後,很難去把它深藏在心裏,彷彿有個重擔一直揹負着。於是,我還是堅持表達了"我信息".雖然剛開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給自己打氣,一定要說出來。說出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後,不是需要馬上需要對方做什麼,更多的是需要向對方的傾聽,被看見。正如,佛的建議:"不要彌補,在此即可。"

這本書中寫到了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實踐提到了三點:

1.要精神純粹。需要我們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煉自己。馬歇爾每天都會停下來兩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來,然後提醒自己:我想怎樣與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聯繫,冥想是個好辦法。

2.練習,練習,再練習。

3.成爲非暴力溝通支持團體中的一員真的很有幫助。

對上述的三點,第一、二條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堅持,對於第三條來說,期待着和讀書會同頻朋友們一起分享。

對於我來說,除了要學會及時用"我信息"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還要嘗試對於身邊易怒的人帶着"非暴力溝通之耳"進行觀察,去接納和理解他們的憤怒,而不做評判。

書中說:憤怒是份禮物,激發我們去了解引起這種反應的未被滿足的需求。

以往身邊的人發生憤怒的當下,我非常害怕、恐懼,自己總是想着逃離那個現場,不想去面對他們的憤怒。但是通過閱讀,瞭解到憤怒應該被壓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當我們認爲憤怒是因爲我們自身的問題時,我們就會傾向於壓制憤怒,對其置之不理。這種應對憤怒的方法經常導致我們用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險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其實我們需要去了解和幫助我們或他人達成那些自己沒有滿足的需要,因爲這些未被滿足的需要是我們憤怒的根源。

書中的比喻非常貼切,將憤怒比喻成"汽車儀表盤上的警示燈"----它提供了關於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燈亮了,我們不會想這去隱藏這一情況,或不理會或忽略,而是想要減慢車速,弄明白這燈想要告訴你什麼。

所以如何處理憤怒還是非常關鍵,分享書中提到憤怒處理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意識到憤怒的激發因素,或者被稱爲誘因,但其實並不是導致憤怒的原因。換言之,並不是簡單的人們做了什麼讓我們憤怒,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什麼東西與他們所做的事呼應---這纔是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識到誘因從來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簡單的人們做了什麼事讓我們憤怒。我們對這件事的評價纔是憤怒的原因。憤怒不直接與我們的需要和周圍人的需要相連,相反的,它基於暗示對方所做之事有錯或不好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有了評判。

這一點,在《非暴力溝通》一書,馬歇爾兩次被學生打了臉,第一次他非常憤怒,第二次卻不太憤怒。因爲他對兩次打人的同學有了評判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尋找憤怒的根源---需要

我們沒有直接與我們的需要相連,而是在腦中開始思考那些沒有滿足我們需要的人有什麼不對。對他人的這些評判導致了我們的憤怒,而這些憤怒實則是對未滿足的'需要的異化表現。

在這裏,我們需要好好認識一下"評判",這句話我實在是太喜歡了。評判是對我們需要的自殺性的、悲劇的表達。我們不是迴歸內心,與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相連,而是將注意力轉到評判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有什麼不對上。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放學回家沒有帶書回家,我心裏就會暗暗想:"這個孩子太不負責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處理好。",我就會帶着評判的語氣問他,即使我沒有將評判大聲說出來,我的眼睛也泄漏了這種想法。:"爲什麼不帶書回來,作業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責、埋怨。雙方溝通的結果並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評判,去體會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擔心,剛纔表現出來的氣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會放慢腳步,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會發自內心去詢問:"書沒帶回來,作業怎麼辦?",孩子很強烈地感受到我語氣中更多的是對於他不能完成作業的擔心,而不是責怪。他看到大人這樣對他,自然會放下防禦,開始想辦法去尋找解決辦法。於是開始頭腦風暴,想出了幾個辦法,大家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決問題上。

我在這個場景中,我體會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爲我們的需要服務。情感能夠把我們釋放出來,調動情感來幫助我們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在這個場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轉移激發了憤怒。帶着憤怒,我們就無法瞭解這種需要了。憤怒是一種調動我們去責備、懲罰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過了解評判背後的需要,將憤怒轉化成其他感受之後,實際對對方說出的話。

還是剛纔那個場景,孩子沒有辦法完成家庭作業,我感到失望、擔心。因爲我看重孩子的責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辦法完成家庭作業。

通過對於憤怒管理和放下評判的學習,也呼應了《被討厭的勇氣》裏的阿德勒的目的論,生氣是一種可放可收的怒氣,因爲是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感受。

憤怒是非暴力溝通中非常寶貴的一種情感。它是一座警鐘,提醒自己,我現在的思考方式幾乎可以保證我的需要鐵定不會被滿足。爲什麼?因爲我的能量沒有與我的需要相連,憤怒時我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憤怒是很有價值的。憤怒是種福氣,一旦生氣,我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來,看看我們是否告訴我自己,我們需要轉化這些讓我們生氣的評判,瞭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來,你知道這是你的"我們都必須努力做到慢下來,

非暴力溝通和愛:

下面我想說說,這本書中關於非暴力溝通和愛的關係,當你在任何時候都能不帶其他任何目的,真實坦誠展現自己,袒露內心的想法時,這便是一份禮物。

不去責備、批評或懲罰----只是"我在這裏,這是我想要。這是我此刻的脆弱".對我來說,這種給予就是愛的體現。

而奉獻愛的另一種形式是傾聽他人,我們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評他人。我們可能沒有意識的是,所有的人,處於痛苦中時,需要的都是關注和理解。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我的這篇讀後感:也是封底的這句話:

帶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傾聽他人;拔掉語言中的刺,充分表達自己。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家長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總覺得家長是高高在上的,說的話一定要聽,導致我們現在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做什麼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從讀了《家庭心理學》以後,從書中學到了許多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現在也在慢慢改變自己。

想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進行合作,只有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孩子纔會開開心心的做,家長也會高高興興的,這就是雙贏。

當孩子行爲中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說一些刺激他的話,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關注他,讓他自己說出來,當他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在一起想辦法解決。

自我尊重,現在家長都太以孩子爲中心,都忘記自己的需求,總覺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顧好了就行了,其實把自己照顧好纔是最關鍵的,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纔有能力去照顧別人,也要讓家人和孩子知道我們的需求,要不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被忽略掉,所以我們要適當的放鬆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整天處在緊繃狀態,這樣會影響健康,也影響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溝通。

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變大,家長們都忙於工作,有時候也會忽略孩子,不過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會陪着孩子看看書、做做鍛鍊,只有經常陪伴和溝通,這樣纔會更瞭解孩子,孩子大了我們也不會有遺憾。

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去攀比,因爲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又不是複製粘貼的,都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我經常和我孩子講,不和別人做比較,我們和自己做對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進步就行。

對於獎勵和懲罰,估計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比如考試考的好就會給予獎勵,考的不好就要懲罰,不例外,我也用過這個方法,本來是想用這樣的方式方法去激勵孩子,但是沒什麼效果,後來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也一直在學習、在摸索,尋找合適我們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長的目標要明確,在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之下,當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識淵博,以後可以爲社會、爲國家出一份力,那作爲父母的我們現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要言傳身教。然後也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目標,可以讓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目標,帶領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標去做。平時也要多傾聽,行爲背後的需要還是要多傾聽,只有認真傾聽了纔會理解,出現了問題不要直接否定孩子,應該先聽聽他的說法,再去判斷。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時候注意語言溝通的方式方法,對的情況下也可以採用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肯定孩子,讓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經常否定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沒有主見,會變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語言雙方去溝通,將批評和職責轉換成帶有尊重的需要表達,這樣孩子覺得自己得到重視了,就會敞開心扉的和家長聊天。

每個人都有需要,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要爲我們的需要負責。當家長和孩子之間遇到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孩子是在表達他們的需要,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使用策略讓孩子瞭解我們的需要,不光是我們要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要讓孩子聽聽我們的心聲。

由於家長們白天上了一天班下來,白天的緊張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時情緒還沒有調整好,回來教育孩子學習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耐心了,小孩認真聽話的還好,調皮搗蛋免不了一頓責罵或者一頓打。記得我們家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纔開始學寫字,握筆姿勢不對,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過來,小手被我打的紅紅的,後來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動一下,他的身體就會害怕的縮一下,事後我心裏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緒過於激動了,把情緒都發泄在孩子身上。現在我在想,當時他是多麼害怕和無助,他當時的感覺肯定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現在我會及時調整好心態,耐心的聽他講解和溝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讓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

激勵給予:家長給予孩子一般都認爲物質滿足就是給予,其實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和愛語,這些更爲重要。其實孩子也會給家長禮物,只是家長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時候在學校新學了一首歌,回來說要唱給媽媽聽,其實他就是在送我“禮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學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時候家裏的事情比較多,沒有多少耐心慢慢聽,只是應付孩子說唱的真好聽,其實我沒有用心去聽,沒有體會孩子的心情,沒有接受他的禮物,這一點我要改正,以後在忙,在孩子送我“禮物”的時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給予我的.“禮物”。

使用尊重的語言:讀到這一張“給出沒有評判的觀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時的語言溝通好像都是批評,以後要改正一下,讓批評的語言轉換爲單純的觀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們會更樂意配合我們。如果有需要孩子幫忙的地方,我們可以提出“可執行的請求”,讓孩子自願幫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幫忙,雙方要合作愉快,我們還要學會傾聽,全身心傾聽自己的聲音,傾聽別人的聲音。

在成長中學習:人不管在什麼階段都要學習,這樣纔不會被社會淘汰,從國小習書本上的知識,成人之後進入社會,學習社會人際關係,現在爲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即可以爲孩子做榜樣,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謂人多力量大,辦法總比問題多,如果問題解決了,一家人都會非常開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沒解決,那麼就一起學習,總結經驗。

讓我的家成爲“無錯區”:以前遇到事情,總是會提高嗓門讓孩子去完成,覺得這樣聲音大就會鎮住他,而且效果也明顯,因爲他害怕所以會立刻去做,可是我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現在讀了這麼長時間的書,也學會了一些怎麼和孩子溝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裏剝蠶豆,他在玩玩具,我就問他:“你要不要過來給我幫幫忙呀”,開始我以爲他還想玩玩具,肯定不會來,可是他卻很開心的和說:“可以呀,我要幫媽媽一起做事情”,我們就一邊聊天,一邊剝蠶豆,很愉快的把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語言溝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責備的語氣說:“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過來幫媽媽做事情”,也許他會過來幫忙,可是他會覺得沒有被尊重,就會帶着情緒做,這不是我想要結果。

長頸鹿文化與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語言和長頸鹿語言都用過,心情平靜的情況下會和孩子好好聊天,會用長頸鹿語言鼓勵孩子,但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一急躁就會使用豺狗語言,給他貼標籤或者責備他,其實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是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以後還是要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語言,要多用長頸鹿語言,讓自己和孩子都成爲心胸寬廣的人,還要讓自己和孩子的視野更遠、更廣。看了後面的家庭活動,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們可以試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題:風盈生命之體驗”,標題:“感恩”,家長帶着孩子一起做這個事情,每天寫一篇感恩日誌或者寫幾句話也行,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對什麼事情都是感恩的態度,不會計較。

這幾部分書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遊戲和故事,如何把評判解讀成需要,如何將憤怒轉化爲感受和需要,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等等……有的遊戲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從中學習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我們跟着師傅一起努力學習,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最後祝福家人們的孩子都越來越優秀,家庭越來越幸福。

今天讀的主要是“無錯區”的故事分享,也是總結這本書的內容,故事是在教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怎樣和孩子合作,還有家長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麼樣可以滿足等等……

我們已經讀了2本書了,《家庭心理學》、《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雖然書的內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記得,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挺大的,比如現在小孩有問題問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問多了我就嫌他煩,還有就是他以前犯錯了我不等他解釋就一頓發火,現在同樣的情況發生,我也很想發火,但是我停頓幾秒不說話,發現好像就沒火氣了,接下來就會問他什麼情況,聽聽他的解釋,所以我覺得我在慢慢的改變,在這裏我要感謝師傅,帶領着我們一起成長,期待我們學到的更多。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這是一個新的方式。之前沒有想到與孩子之間的合作,只是認爲孩子現在是學習階段就是必須要認真的去學習。不認真的學習就不行,父母必須要加以管教,否則會往我們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應該是共贏的,與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樣的。孩子在合作中沒有贏利,也不會和我們合作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麼,知道了孩子需要什麼,我們還怕合作不好嗎?一切就會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這方面,我們對每個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別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都應該尊重別人,因爲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爲了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合作長期下去,首先我們爲人父母者應該付出更多。我們時終認爲孩子不和我們合作,是孩子先破壞了合作的規律。其實不是,我發現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間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爲我心中還有個角色,我是和他之間的權利系統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規則。)這就說的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律。與孩子之間合作我們還是把目光放長遠點,短期可能真的沒有收穫。然而我們與孩子之間,我們很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因爲我們的內心也是容易給自己貼上標籤的,而何況是給孩子呢?直到現在發現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就意味着放棄了,我們在給孩子貼上標籤時,應該先想想我們自己,孩子的這樣表現是不是我們無意識的灌輸給孩子的呢?因爲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境子。對於孩子的尊重、溝通、獎勵、懲罰,還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應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卻沒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覺。孩子雖然沒有來叫我帶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媽媽告訴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說我騙他的。所以今後只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這是一種誠信。)

養孩子父母們都沒有什麼目標的,一開始只是希望寶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學時才讓父母們意識到,原來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煩的事,因爲孩子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我們想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們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們要與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更好的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且要儘量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我們把握大局,總體方向不偏的情況下、我們爲什麼不能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事情呢?

行爲的背後是什麼,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麼時間幹什麼事,而必須要聽命與我的命令,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的行爲背後是什麼,且現在想想我有的時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樣的嗎?很多事情不也是沒有立刻去做嗎?爲什麼要求孩子必須聽命與我呢?難道我就是是權力的上位者?其實命令孩子是沒有用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因爲溝通了,更懂他需要什麼,下一步他想幹什麼,他會很高興的去完成我們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們的成長首先來自於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會從情感上獲取安全感。我們對待孩子的犯錯,不要認爲可怕,因爲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可能認爲這是正確的。我們是經歷了這些認爲是錯誤的事情,所以才知道這樣做不對的。可是孩子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他怎麼又能分辨正確與不正確呢?我們作爲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麼事情的真相都統統教給孩子的,所以孩子們的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孩子這個事情做的不正確時,要引導他向另一個方向走,而且要讓他願意配合往我們引導的方向走,而不是在發現孩子做錯了事對他們大吼大叫的。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極強,我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好情緒,把陽光的一面留給孩子。我們每天的工作中都會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對孩子我們就要把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全部都忘掉,給孩子一個陽光開心的一面。

孩子現在還小,他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捨,只知道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導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在給予孩子的獎勵時,我一直以爲是物質上的東西纔算是獎勵,現在知道了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麼樣子,給予孩子什麼獎勵,而且肯定是物質上的獎勵。現在是明白了,給孩子一個擁抱,或是一個吻……等一切都是獎勵。對於語言尊重還是通過後來的讀書改變了,之前孩子在學習方面達不到我的要求時,會忍不住說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語言,後來發現越罵孩子越糊塗。漸漸發現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反而他領悟的更好。看到這裏才明白了,對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語言。我們還要做到要能傾聽孩子的內心一切,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現在寫作業,而孩子現在不想寫,我們應該要與孩子溝通爲什麼現在不想寫作業,而不是用強迫性的方式,必須現在寫,不寫不行。這樣做雙方都受到了傷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長,我們也要跟着成長。否則難以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我們成長了,就像書中所說的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處理。不管是孩子的什麼階段,都可以去面對,而不是束手無策的。而成長也能使我們儘量成爲一個無錯的有責任的父母。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發生更多的衝突。

我們要學會使用長頸鹿的文化語言,避去豺狗的語言。就像師傅給我們上課中所說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而豺狗的語言,就如同我們始終站在巨人的腳下,看不見前方的風景。連風景都看不見了,怎麼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靜心讀書,深入反思,讓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這樣我纔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好。記得孩子這個學期剛剛開學沒多久,經常因爲作業不認真而出現了錯誤的情況。那時候都很火惱,對孩子上來就是一頓火、且大罵,就差去揍他一頓了。而發現每次罵過之後,他好像更不會了。而且自己心裏還非常的難受。後來改變了方式,忍住不發火,不罵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釋是爲什麼,反而他更能聽的進去了,而且會做的更好了。其實一開始這樣的轉變很難,每次心裏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發火,一定要忍住,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終於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訓練方法讓我們來提升自己,讓我們來分辨出什麼地方還有不足之處,這些訓練方法很好。像有一個標題“轉化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從來不以大小之分,一點小事情也會引起我的憤怒,而且沒有耐心。自從遇見師傅後,並經過多次的學習和讀書,有一天突然發現,不像之前那樣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麼的衝動了,而且心裏還會有師傅經常說的一句話“那又怎麼樣呢”,這樣的改變是因爲每天堅持不斷的讀書,直達現在只要在看書的時候,心中就感覺毫無雜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靜下來了。

書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在遇到這些事情怎麼處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這本書讀完了,讓我們更清楚了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從開始與孩子的合作到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都給我們做出了分析,並給出了案例引導,受益匪淺。像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標籤,這段讓我感受深刻。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給孩子貼上標籤的,直到讀到那裏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爲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來了,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棄了呢……。其實孩子是很優秀的,只是我沒有發現到一種方法可以引導孩子往前走。因爲我是權力系統的上位者就可以給孩子貼上所謂的標籤。那如果換過來呢,孩子給我們貼上標籤了,我們又會怎麼想呢?我們與孩子都是可以犯錯,重要的是及時改正錯誤就可以了,而不是讓錯誤繼續下去,讓我們儘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無錯的吧!

標籤:讀後感 非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