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2022《瓦爾登湖》有感(15篇)

觀後感5.79K

2022《瓦爾登湖》有感1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瓦爾登湖》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啓發,啓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2022《瓦爾登湖》有感(15篇)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製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麼纔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麼,房屋又提供了什麼?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裏的聲音、色彩,這裏的春,這裏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纔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麼大,夜晚還是那麼神祕,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裏又還是處於人類矇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彷彿一劑心靈良藥。對於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麼一片心靈的淨土呢?

2022《瓦爾登湖》有感2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處於一個快生活環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這座現代都市中的我們。

早晨,我們熙熙攘攘地擠在各式交通中,地鐵一列一列飛馳而過,汽車一輛接一輛馳過。汽車“嘟嘟”的急促鳴笛聲代表人門一天繁忙生活的開始。辦公樓裏,職員門飛快打着各類報告;學校中,學生門在紙上寫字“沙沙”聲格外急促……

人們忙於自己的生活,他們忙着工作,忙着學習。同樣在這樣一個快節奏城市中的我,作爲學生忙於“兩點一線”的緊張生活。

《瓦爾登湖》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離我們現在很遙遠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羅在瓦爾登湖濱自己動手建造了一間小屋,在那兒住了兩年。他在那種蔬菜,在那兒閱讀,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爾登湖》中的一切都靜謐而美好,這種慢生活與我們大有不同,是我們所不能嘗試的。

在梭羅看來,大多數人只是花費時間獲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並沒有真正生活。這說的不就是我們嗎?我們爲了活而活,爲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時間都用於獲取物質。但有了足夠條件後又因“上進心”而繼續花大把時間索取。等到人老珠黃,卻發現自己沒有了解過這大千世界。

我們能不能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那樣“忙裏偷閒”一下呢?減少些沒有必要的、沒有意義的工作,在一個清晨欣賞一下朝陽的活力,在一個午後蜷在沙發邊吭食“精神食糧”書本……去看看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的美麗。不是這個世界沒有美麗,是你沒有慢慢地,細細地欣賞這個世界。

慢一點兒,再慢一點兒……

或許只是草叢中的一朵嬌嫩的小花,或許只是樹上一隻與你對視的小鳥,又或許只是一本書中短小而精煉的句子……

你慢一點兒,會發現有“瓦爾登湖”的魅力。

2022《瓦爾登湖》有感3

也許只有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靈性的字才能在筆下像流水一樣靜靜地流淌;也許只有當生活從喧囂中歸於平靜,從忙碌中歸於沉思,月光才能灑下最美的光芒;也許只有當生命歸於寧靜,棲息在透明的瓦爾登湖湖畔,佈滿傷痕的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的那個孤單的靈魂,只有他,在簡單的生活中將思想和字靜靜地打磨。

《瓦爾登湖》是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它是一本簡明輕快的書,因爲它不晦澀,它只是一曲靈魂的高歌。從間清晨的一陣陣微風到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隨着季節變幻的鄉村田野;從水天一色下的鷗鳥到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從垂在小灌木枝頭飽滿的漿果到耕作於湖畔放眼遠眺的靈魂。這裏是他靈魂的棲息地,也是他心靈寧靜和溫暖的港灣。

正如他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泓瓦爾登湖"這種寧靜和溫暖是多麼讓人嚮往啊,每個人或許都願意像他一樣,平靜地居住於瓦爾登湖的湖畔,安靜地老去。但是我們做不到,因爲我們對生活還抱有太多地所求,這些"所求"使我們的靈魂不堪重負,無法拋下一切。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需杜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你是否也應該有一顆平靜的心面對這不再簡單的世界?

在越越緊密的鋼筋叢林中,心靈的羅盤仍應固執地指向寧靜和自然。只有這樣,你的靈魂纔不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迴歸自然,那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靈最好地歸宿!而在今天,我們卻無法想象它已經成爲遙不可及的幻想!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了幾乎隨心而動的舒適,水泥柏油路面光潔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卻在忙亂地紮根;室內牆紙五彩繽紛、夢幻動人而室外卻一片昏暗佈滿陰霾。昏暗遮住了我們看清世界的雙眼;調味劑麻痹了我們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覺;日復一日的工作指揮着我們的身體,如同機器一樣周而復始,生鏽了便會送往醫院修理,修理不了便會送往殯儀館,最後只留下一個精緻的小盒包裝自己。這不應該是我們人類應該渴望的生活!我們渴望迴歸自然,歸於塵土!

但社會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就算你的堅定地放下一切迴歸自然,又上哪兒去尋找這一塊淨土?要知道,瓦爾登湖只有一個,而人類卻有幾十億!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麼還不如做一個在都市裏隱居者。我們或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卻甚至連這都做不到,這是人類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卻又一次次將自己束縛在這片土地上。

幻想歸於終將遙不可及,只能欺騙一下自己貧乏的內心。我們終究是不屬於瓦爾登湖的,不像梭羅,他是瓦爾登湖的孩子,只有瓦爾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這片淨土。

曾經那瓦爾登湖的清泉,清澈、寧靜、歡暢,一滴滴匯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體裏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滯。絕不是一滴滴尿液,匯成一股洪流,將它染黃!我只知道,當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染上了人類的色彩,迷途的靈魂終將會永遠找不到方向……

2022《瓦爾登湖》有感4

要說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衛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爲了驗證自我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我,靠智慧和雙手生活,所以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我建造小木屋,說實在的,我自我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一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齊談論些發生在自我身邊趣味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禮貌,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能夠從事的活動,但最終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終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說,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2022《瓦爾登湖》有感5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而談;翻開一帙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奏鳴的隱隱梵歌……作爲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本由美國文學巨匠梭羅嘔心瀝血創作而成的《瓦爾登湖》,爲我驅散心頭一份躁熱,拂過一縷清新。

白居易言道:“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用心記錄春夏秋冬的風景變幻,他心中那份着上烏托邦的理想色的超驗主義實踐激勵着他爲建立與現代物質生活日趨豐富相對的返璞歸真,還原生活的原始與本真這一夢想而不懈奮鬥。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這份非常人所能及的決心與魄力,他無情的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荒涼不毛之地,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而窄的牀,一張殘舊的工作桌和一些零落的,早已泛黃的牛皮稿紙,僅僅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那份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探索,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讚他爲“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或許正如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所言: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瓦爾登湖》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飛禽走獸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淡泊而純真的情愫啊!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換位思考,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舒真,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如此吧!

平淡的語句中不僅涵藏着對自然純真無邪的熱愛與渴望,還深深包含着對人類社會的無情而冷酷的忿恨與鞭撻!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大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墮落,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一書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社會發展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靡地揮金如土之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毒沼,難道就不怕夢醒後的悲劇?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無盡的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而非付出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着諷刺去批判人類的盲目,攜着詼諧去痛斥人類的愚昧。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上層社會,這對生活在廣大基層的生來卑微的人民而言,他們活着就像一部部冷冰冰的機器,爲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節,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思想之花卻早已萎縮,莫非這就是所謂的“隨遇而安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甘甜的清泉,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爛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如水晶般彌足珍貴的思想,在這絕世佳作中熠熠生輝,終點即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與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清茗,讓人安靜,讓人沉醉,讓人頓悟……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在這份靜謐中共尋那份最初的美麗!

2022《瓦爾登湖》有感6

這個暑假,在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迴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裏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纔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着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鴞在遠處的樹林裏與梭羅打着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裏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裏,自然界裏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裏,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裏,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裏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爲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爲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着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爲追求物慾,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閒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2022《瓦爾登湖》有感7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令人喜悅的事了,一個人的夜晚,點亮一盞檯燈,讓另一個時空的朋友爲你講述來自於他的,或喜悅或憂傷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聽一遍,聽過了會恍然大悟,然後離開。有些故事讓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聆聽。漸漸地,你發現你與講述者是如此的心靈契合,它讓你思索,讓你頓悟,給你啓迪。你們有如此多的共同語言,通過文字,你彷彿能觸碰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知己。顯然,亨利。戴維。梭羅之於我,就是後者。下面我想來談談他的作品《瓦爾登湖》。

這部作品初稿創作於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時期,因爲之前在康科德鎮過的並不舒心,梭羅逐漸萌發了搬離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愛默生以每英畝八美元八美分的價格買下了瓦爾登湖旁邊十一畝林地,於是梭羅便在此動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湖邊生活。與之一同完成的還有《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的一週》。不過這兩部作品在他生時都未十分暢銷,後者還被梭羅自己調侃"現在我擁有一座藏書近900冊的圖書館,其中700冊是我自己寫的。"直到百年後,《瓦爾登湖》纔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被奉爲經典。它的滯銷,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思想的先進性。其中標榜的個人主義,時至今日已成爲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於當時不得不說有些超前。"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這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十九世紀,我寧願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筆鋒直接抒發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廢奴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雖然是那麼卑賤與無知,卻可能是生具異稟的天才。他們總有獨到的見解,從未不懂裝懂,儘管他們的外表可能是骯髒邋遢的,他們的思想卻可能如瓦爾登湖般深不可測。"梭羅提倡的思想獨立,人人平等的個人主義觀念,對於今天的我們,無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思慮什麼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會發現,大家都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這種模式是我們清醒時做出的選擇。然而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選。

我們爲了工作而學習,爲了生活而工作,爲一棟房子,一份生計而勞碌奔波。也許你已經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口,隨着成千上萬的人進進出出。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你多久沒有離開這裏,去看看別處的風景;你會不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看一看你頭頂的天空?或許你已足夠努力,但依然感覺不到足夠的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你會想就這樣不做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麼,現在,閉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麼令人豔羨的,你已經過上了清醒而又詩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現在放棄你的偏見還不算太晚,因爲沒有那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的去跟從。你可以選擇做自己,過你想過的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棄的世界,當你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後,你還會與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爾登湖》裏找到被背棄的自然之美。與松蘿,圓柏,輪葉冬青,黑樺不期而遇;看野鴿疾飛而過;看魚鷹插進平靜的瓦爾登湖,叼起魚兒復返長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過門前的沼澤;看飛來飛去的刺歌雀壓彎了莎草。梭羅所展現的自然如此詳實細膩,不是"樹木"或"飛鳥",而是真實鮮活的生靈。爲了這一份難以忘懷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臨,帶我們回到千年前人類的本源。

社會的洪流太過迅猛,每個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風險,每個人都有淪爲機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以百萬計,但清醒得足以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很少,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羅所說,"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別因爲有堅果外殼或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惱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迴盪,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2022《瓦爾登湖》有感8

說起《瓦爾登湖》,其實早在高中的時候就有閱讀過。在高中繁忙的,三點一線的生活之下,書中美好風光和淳樸的田園生活實在是令我向往。現在大學重新翻閱這本書,仍給我心靈的滋潤。它仍然具有哲學的成分,但並不像《蘇菲的世界》一樣晦澀難懂,他給我們啓示的,是生活的哲學。

許多人錯誤的認爲,梭羅他隱居了。不,他並沒有,他只不過是體驗了一番農村的淳樸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城市文明的發展;已經是有了相當規模的了。他“逃離”到了距離城市16公里外的郊區,親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這真的是足夠的鄉村化了,因爲在我們老家,家家戶戶現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們攜手或者自己親手搭建的。我也曾經參與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羅筆下的小木屋是多麼的具有平民化氣息的。

令人嚮往的,無非是他筆下的生活了。湖泊,樹木,還有淳樸的村民們。湖畔的風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筆墨的,我的老家門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讀到作者描寫湖的段句時,總能夠讓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羅的屋子設施極其不完善,區塊功能的分類也很不健全,不明顯,現在國內的農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從不會上鎖,也沒有門栓,甚至向大衆開放。有人“到訪”他的家時,屋內的設施及食物可是隨意的使用和攝取。設想民風不淳樸他會有如此嘗試?當然與梭羅“逃離”的哲學也有一定的關係,他並沒有刻意的去保護他的財產,別的動物進來亂搗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與現在大學的感慨也一樣,那裏的生活太美好了。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保持潔淨呀。這樣說貌似我上升的有點快了。但是對於農村出身的我,我的體會就是這樣。城市與農村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農村人民內心的純潔正在被一點點的蠶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農村本是我們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爾登”越來越少了。我還是留念我小時候的農村。那裏的生活可謂是筆下的一大特點,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樸的生活讓人們不虛標,懂得知足。最主要還是品味生活的過程,感受上天的饋贈。反觀現在有時間就聚會泡吧來宣泄工作上早出晚歸的壓力,一瞬狂歡,便跌落低谷,之後又再覓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來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樸的多。

2022《瓦爾登湖》有感9

你有過因爲喜歡一本書的封面而渴望讀它的經歷嗎?你有過剛開始讀時感覺艱澀難懂卻越讀越有味道的經歷嗎?你有過讀後久久回味其中的閱讀經歷嗎?我有!《瓦爾登湖》這本書的閱讀經歷就給了我如上的全新閱讀體驗。

這本書是一位懂書的小姑娘送給我的,我猜,這本書不是她送給我的初衷,而是另外一本書。而我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書——因爲我太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藍,純淨的藍,似天空,像湖泊,若森林……藍得悅目,藍得悅心,藍得想融入其中。純淨的藍上漂浮着嫩綠的、鵝黃的樹葉,讓你想到春天,想到秋天,想到一棵樹,一片森林……我不懂配色和設計,卻被這美好的畫面所吸引,忍不住走進了它。

翻開這本書時,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爲它太濃縮,難讀,很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彼時,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最喜歡的讀書時段,我深吸了一口氣,合上書本,靜靜地想了想——是的,我確信我已經靜下來了,我確信我能夠讓我的心靜下來,讀下去,於是我再次打開了它。

這本書是作者亨利記錄的在瓦爾登湖一個人生活的經歷,從親自動手建造必須的小房子,到種植豆類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他留心觀察瓦爾登湖的動植物的變化,他用他的眼睛和心靈爲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閃爍在文字間的他的思考則如一顆顆明珠,熠熠生輝,吸引着所有的讀者去欣賞,去感受,去思考。

《經濟篇》裏,他說:“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爲無知和錯誤,滿載着人爲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何嘗不是呢?我們大多數人不都是爲了生活疲於奔命,忙碌操勞,似乎這是生活的牛車拉着自己必須如此,如果不是我們的慾望太多,奢求太多,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旅途中採集一些生命的美果,芬芳生命的旅程的。

《我生活的地方:我爲何生活》裏,他寫道:“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的簡單,同樣的純潔無暇。如果每個早晨我們並不是給我們自己的稟賦所喚醒,如果並不是由我們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要求來喚醒我們——如果我們醒時,並沒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麼這樣的白天,即便能稱之爲白天,也不會有什麼希望可言。”我們經常說,新的一天,新的開始,嶄新的太陽照耀下的我們,是不是也是全新的自己呢?!是不是可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可愛,更努力,更向上呢?

在《閱讀》這一篇章裏,他這樣表達自己的觀點:“許多人學會了閱讀,爲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爲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閱讀作爲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級意義來說,只有這樣才叫閱讀,絕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新的時刻,獻予閱讀纔對。書本是世界的珍寶,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要坐着,而能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內,這種益處我得益於書本。”讀到這段文字時,我甚至有一種興奮的感覺,彷彿作者就在我的眼前,和我侃侃而談,思想的契合,觀點的一致,讓我們穿越時空進行精神交流。讀書,或許是最不能和“功利”相提並論的一件事,“我們在肉體的疾病方面花了不少錢,精神的病害方面卻沒有花什麼,人的靈魂必須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那麼,就去閱讀吧,因爲,“一本書,能解釋完美的奇蹟,又能啓發新的奇蹟,這本書就爲我們而存在了。”

……

無論是《寂寞》還是《種豆》,抑或其他篇章,去讀它的時候,總能被其中的一些精妙語言所吸引,這樣的語言密碼和心靈如此契合,讓心靈忍不住雀躍起來。和這些文字耳鬢廝磨的日子,正是疫情期間宅家的時候,心寧靜到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瓦爾登湖,在這裏種豆、讀書、思考,看着春天來臨,過着簡單而樸素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償所願,那麼,從此刻開始,就爲自己在心底建一所精神家園,如作者一樣,親手建造,在這裏讀書,觀察,思考,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世界,享受四季的友愛,享受思想紮根的快樂,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2022《瓦爾登湖》有感10

陽光透過玻璃窗溜進房間,靜靜地坐在我的枕頭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開。新鮮的空氣從窗口涌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邊有一個奇怪的身影,我一點一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後停留在我枕頭旁邊的這個《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線微光。

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夢,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爲什麼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着慾望很少的隱居生活?”他平靜地看着遠處湖水交匯處的藍天,那平靜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爲了平靜地生活,面對生活的本質。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誨,免得在生命的盡頭突然醒悟:我從來沒有真正活過。”一點一點,他消失在叢林裏,留給我這樣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我思考了很久,開始問自己:“我真的活過來了嗎?”每天早上醒來,我從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來的一秒鐘裏,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閒暇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頓好吃的,買點等了好久的東西,或者去看電影。這一切讓我習慣了,覺得人生應該是這樣的。

從前,我同意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只有這樣,人在年老的時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書中的一句話給了我對這個觀點的新看法。作者在書中說:“他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去掙錢,只是爲了在晚年享受這種值得懷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兩個人想去旅行,一個決定租車到達目的地,另一個認爲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運氣好的時候,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後者可以立即開始,並在當天晚上到達。人總是這樣。失去青春活力後才發現錯過了旅行的年齡。

其實我們可以過簡單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會浮在生活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裏有一句臺詞“我不認爲人心智成熟就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逐漸淘汰的過程,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不重要。然後,做一個單純的人。”正是守護着簡單,才能讓我們像梭羅一樣,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觸摸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鋼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體裏。霧霾經常“光顧”,已經成爲我們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前不久新聞還報道了中國人購買澳洲空氣瓶的事件,應該會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變成污穢;空氣中的雨滴落下時並不晶瑩剔透;空氣中瀰漫着這種化學工業的殘餘,讓人無法呼吸。這個時候,我們將何去何從?

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陸地上祖先的簡樸生活;忘記我們帶給它的沉重痛苦.

我們享受的生活,不應該是鋼筋水泥的碰撞,而應該是人與自然無限聯繫的不斷演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諦,才能繼續寫讀這片土地的故事。

簡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2022《瓦爾登湖》有感11

美國著名作家哈丁曾經這樣評價《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許是在嘈雜社會中生活太久,剛翻開書的我還不太懂哈丁爲何如此評價這本書,隨着深入,我似乎漸漸懂了。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得,想象彼時的梭羅漫步在瓦爾登湖畔的田地裏,聞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嚐野果的甘甜,在田埂與農夫並肩坐下閒談莊稼,眼中卻眺望着瓦爾登湖,碧水藍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賞梭羅的一種做法,“懷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給他的心思,以他開出的隨便什麼價格買下土地”,“甚至會出一個更高的價錢把每件東西都買下來”。我想稱之爲“隨意”,而我卻做不到如此的“隨意”,可以說現在已鮮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極羨慕這種“隨意”。梭羅擁有的想象力將他帶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卻被現實折斷想象的翅膀,無法飛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維也納森林居住,這片森林帶給了舒伯特的不僅是心靈的放空,還有靈感,《美麗的磨坊姑娘》便誕生於此,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訪客》中梭羅說:“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與“朝聖者”交流生活意見,體驗勞動帶來的人生的快樂和自尊,送走嚴冬,迎來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他是熱愛生活的,是熱愛春天的,春季能給人帶來的是新生的喜悅。雪萊在《西風頌》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人生的冬季來臨,春日怎會遙遠?陽光會照亮內心的每一個角落,一如春日的來臨那般再現黃金時代。人生的低谷自會過去,我們需要勇於挑戰。

在《結束語》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的注入到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我們的確愚蠢,被慾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於世,一生奔波勞碌卻不知心靈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們的確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種東西,是被慾望玷污,還是努力前行追隨夢想,全靠自己的抉擇,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後者,“一個人若能自信的向他夢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願你我都能尋到夢想的地方。

2022《瓦爾登湖》有感12

又是一個難得清閒的週末,信步走入書店,來到書架前,俯下身來,希望可以挑選到一本讓自己滿意的書籍。

目光正掃過排排各形各色的書,忽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一本封面暗黃又略顯沉淡的文集,插圖是一池略顯灰暗的湖水,旁長盡了蒼綠色的樹木,不過,依舊是一種類似於巴黎聖母院風格的米黃色,赫然寫了四個字:瓦爾登湖。上方則是一行藝術的英文,顯得有些龍飛鳳舞,卻不失優雅,下方則是一行小字:"(美)梭羅—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書。"我心裏暗暗讚歎道,外表優雅,不知內容如何,匆匆翻開書,閱讀起來。

看了許久,書裏講的是作者隱居於瓦爾登湖長達兩年又兩個月的時間,講述了附近的優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紹瓦爾登湖的書籍,實際上則是作者對於世間紛擾的一種無聲抗議,和一種避諱。他隱居於自然當中,享受清新與寧靜。使他脫胎換骨,重塑之身。——這種脫胎換骨不同於當年孫悟空被困在煉丹爐裏後經三昧真火磨練後涅槃重生後的脫胎換骨,他更是一種抒情緩和的,使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淨化,縱使作者擁有的一種田園式樂觀的心態,絲毫不受世塵所影響,領悟了人生真諦,而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塵莫及的,心靈不衝淨,不滿足。我們還是會困在單一的死角出不來的。我所喜歡的一個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簡單說明:"有一天,梵志拿了兩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兩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說:"兩手皆空,更放下什麼?"

佛曰:"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拾卻。到了沒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種捨棄,想有所獲得,就必須有所放棄。 書中這樣一句也寫得好:"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們往往可以有一種美妙的猜想,或許他正在湖邊,站在綿軟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雲,他正跪下,親吻一束剛剛綻放出來的紫色雛菊,四周的青樟樹隨風飄蕩連成一片,這或許就是梭羅對人生的一種不消極,憐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它便是最安寧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動,它便是淙淙的流水,當我們高興時,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們激動抒情時,它便是汪洋大海長江滾動,可不管怎樣,終將是如水一般的一種形態,總有它的獨特,一種靜謐,或一種浩瀚。

我們要憐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萬象,緩和、靜謐,或許它可以柔軟到可以隨便一觸便失了形,同時也可以擁有剛烈到這天下無一物可擊散的一面,卻也可以用有滋潤萬物的能力,同時卻也可毀滅這世間的能力,這便是水的善變,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剛的境界。

其實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懷着一顆如水一般的心態,放空自己,讓純淨、潔淨填補內心,讓善良剛毅武裝心情,怕是到哪裏都一樣的,只不沾染世俗塵埃。心如水一般見明,不論是瓦爾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釋然了。

2022《瓦爾登湖》有感1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2022《瓦爾登湖》有感14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裏,我們努力奔忙着,卻又擔負着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說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說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爲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纔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爲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2022《瓦爾登湖》有感15

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如果我們的精神之翼繫上了黃金,我們就不可能有詩和遠方。——————————題記

曾國藩曾說:"看書猶如攻城略地,開拓土宇。"我非常喜歡這句話,認爲它非常形象。閱讀時獲取知識與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樣"過癮",這種唯心的臆想與感受,在功利主義氾濫的時代,真是顯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許正是因爲這份天真與幼稚,我們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斷豐滿,才能飛向有詩、有夢的遠方。

閱讀是一種關乎心情,也關乎心靈的精神體驗。一卷唐詩,會讓你舒暢愉悅;一闋宋詞,會讓你豁達超然;一首元曲,會讓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時,可能去讀陶淵明抑或蘇東坡;你在憂傷時,可能去讀李清照抑或陸放翁;你在茫然時,可能去讀李太白抑或辛棄疾。當然,不同的文字也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其實,閱讀就是爲了尋找一份精神的寄託與寧靜。

人們時常會在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清醒與茫然,希望與絕望之間糾纏、矛盾、掙扎。不管你此時是怎樣的狀態,如果你選擇閱讀,我認爲有一本書總能帶給你想要的心靈歸宿感,它就是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

9世紀的美國,經濟迅猛發展,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思潮氾濫,刺激着人們對財富進行瘋狂的追逐。工廠的濃煙取代了裊裊炊煙,高樓的聳立取代了鬱郁森林,機器的轟鳴取代了婉轉鳥鳴,污濁的廢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處瀰漫着物質的銅臭,人們的精神空間被不斷侵襲,緊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淪陷。面對這些,梭羅毅然選擇"拒降"!他要徹底掙脫那無數的羈絆,他要"做一個幸福的人",要過一種"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墾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這裏沒有工業社會的喧鬧,沒有現代社會的浮華,他與湖水、森林、飛鳥對話,他在船上釣魚、吹笛……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梭羅用寧謐又溫暖的文字,記錄下他在瓦爾登湖長達兩年的時間裏的日常生活狀態、思想體悟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他說"從瓦爾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水就像一面鏡子,太多的人從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卻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鏡,放下束縛靈魂的東西。但是梭羅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與命運交叉的城堡裏,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與神聖。他用詩句熱情地歌頌着瓦爾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這不是我的夢用於裝飾一行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我是它的圓石岸飄拂而過的風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羨慕這樣的詩句,更羨慕陶醉在這詩境中的梭羅。

真正好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應當只是短暫的歡愉。閱讀也不應當被我們視作逃避現實的方式。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告訴我們的不是逃避"無往不在的枷鎖",而是教我們尋找一塊可以照視自己心靈的鏡子,放下靈魂所有沉重的東西,才能得到精神的昇華。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我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世俗的浮躁與喧囂的渦流中,追逐着財富與功名,束縛了靈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運的是《瓦爾登湖》給了我啓示,因爲我所在的學校裏也有一方湖,"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卻需要人們睜開那雙發現她美麗姿容的眼睛。我時常漫步在這湖畔,併爲她寫下這樣的詩句:三月之晨,細草微風,煙柳繞堤,疏影橫斜,林鳥爭鳴,魚躍有聲,意自悠然。六月夏夜,涼風習習,涳涳濛蒙,端坐待雨,荷塘蓮子,暗香襲人,最是愜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愛,桐葉漂逐,信步閒吟,胸中灑然。冬雪揚灑,水天一色,雲氣浮冉,如龍藏焉,踏雪尋梅,濯魄冰壺,莫不暢懷。我還爲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隨波逐流,應保有皆醉獨醒之志。

後來,我在學校組建了"醒湖詩社",編輯出版《醒湖詩刊》,創辦文學網站,開設文學講座,做着自己喜愛又有意義的事情,身邊聚攏了一大批熱愛文學的青年學子,他們作詩填詞賦文,盡情地展現青春的活力與風采。林間清風,湖上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都成爲永久的精神財富,他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義。"醒湖"也成爲我們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聖的"瓦爾登湖"。其實,梭羅想教給人們的正是透過純潔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靈魂的面貌,透過悠然空靈的天籟之響聽清自己精神自由的聲音。所以,我認爲自己真正讀懂了《瓦爾登湖》。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曾說:"我們不只需要一雙腳在地上走,我們還需要一雙翅膀在天上飛。"化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便不能自由地飛翔",我說我們的精神之翼也不能揹負黃金,因爲,我們不能只有現實的苟且,我們還需要有詩和遠方。

擁有純潔、豐滿的精神之翼吧,讓我們飛翔在自由的天空,體味生命的美好與神聖。

標籤:瓦爾登湖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