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讀後感8.09K

導語:《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了,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的,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是最好的需求。那麼,我說,瓦爾登湖就是美的衣衫,夢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爲“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爲字裏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着美麗自然,指導着簡單生活,討伐着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紮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確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跡裏。《吠陀經》裏說道,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水裏反映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上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餘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裏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滌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裏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納的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爲它的靈智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說還休。

徐志摩曾說“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於是他“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淨地,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可梭羅卻在閒暇之餘,不忘着將林間吹入常醒的清風帶回世間,他將與山水的心契與領會,與讀他故事的人以心換心。他用心在講一個故事,作爲永久精神棲息的場所,在他的故事裏,我們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與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爾登湖面前,我們坦蕩如赤子。用裸體的靈魂接受着最徹底的洗禮,我想我的臉色一定帶着特殊的紅潤,我的嘴角一定掛着神祕的笑容,是的,我感動着,卻不是受惑於寺廟殘餘的靈光,而是感動於它纖塵不染的低訴,感動於它虔誠中神聖的美麗。巴烏斯托夫斯基回憶自己談到的優美的詩篇,總恨不得將書頁對着陽光照一照,想察覺裏面究竟藏着怎樣的祕密,而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從這故事裏挖掘出那常讀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懷疑它真實的存在——這種精神是無法比擬的。

一干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砍着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這罪惡枝椏的留白間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裏,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裏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着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着,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爲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爲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闖?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爲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和羨慕。

張愛玲曾經在介紹梭羅的生平與作品時說,梭羅所以在瓦爾登湖進行經濟實驗,是要證明一項理論:人可以活地更簡單,更從容,不必爲着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獸爲鄰”,在“豆田”耕種,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結尾,爲我們開啓了嶄新生活的篇章。梭羅的目的達到了,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到:“我很高興認識了我的方位……”。

梭羅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過的清風,拂綠了我們乾渴的心田。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遭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爲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爲,從一個特殊的意義上說,他們(漁夫、獵人還有其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農事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湖”時這樣寫到:“湖是一道風景中最美麗、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中。湖邊長在水中的樹木猶如纖細的睫毛,是湖岸的飾邊。而四周鬱鬱蔥蔥的羣山和懸崖是他垂懸的眉毛。”如此富有詩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們讀者也情不自禁地喜愛上了瓦爾登湖。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他寫作的背景,以大地爲席,以蒼穹爲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把滋養和撫育我們的農事當做一門藝術來雕琢,對梭羅來說,這豈不是正中其下懷嗎?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梭羅仍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赤貧。我們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讀讀梭羅吧。他會把你帶入一個我們所拋棄而對我們來說又異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學學梭羅吧:崇尚簡單,發掘人性。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讓我們暫且避開鬧市、遠離塵囂,追隨着梭羅的足跡,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靜,聆聽大師的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