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彙編15篇

讀後感6.29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瓦爾登湖》讀後感彙編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讀《瓦爾登湖》絕對是一場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靈的洗滌。作者梭羅會帶你領悟自然的美妙。那遠離塵世的喧囂的寧靜,會帶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純真閒適的農耕時代。一捧起這本書,我便不忍合上了,滿篇我生疏、甚至聞所未聞的詞彙令我大開眼界,而通篇所貫徹的靜,是那樣的澄澈、恬淡,那樣的令人嚮往。

這是一個奇妙無比的故事:本書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羅親手在瓦爾登湖畔搭建了一個小木屋,且生活了兩年之久。這兩年裏,他親自耕種,做麪包不用酵母,而是採用了一種古老的方式—只用麪粉和水便能做出麪包的方式。書中還透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像極了一個滿腹經綸,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後輩徐徐講述着他的一生。

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語,卻更突顯了作者生活的樸實與真實。作者追求着孤獨,並在孤獨的環境中尋找最真實、最初時的自己。那是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嬰兒般無邪的自己。

現實中的我們,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卻不曾想過:爲什麼奔跑?爲了金錢?爲了名利?抑或是爲了受人尊崇?其實深入點看來,這些“爲了”的根本,就是爲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在我看來,所謂更好的生活,並非是住在高樓大廈裏,吃着上好的餐點,喝着過濾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絕所有病菌。而是住在親手搭建的小木屋裏,大嚼剛採來的自己種植的蔬菜,飲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聽風吹樹葉發出的“嗒嗒”聲,與蟲兒鳥兒嬉戲玩耍,可以與一片落葉同舞,可以與一隻黃鸝和聲,可以聽一陣微風講述久遠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羅所說:“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對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則是清醒。沒有了錢,或許我們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清澈如瓦爾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邊有着另一個過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會時刻守護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點灰塵,也不會讓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塵埃掩蓋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梭羅這樣說。沒錯,去試着在心房上耕種希望,試着在湖中發現銀色、黑色的鱈魚,在它結冰、解凍時,記下精確的日期。探險去吧!去找到最忠誠的你!

請記住,可愛的人們,不論你在城市或是鄉村,不論你是否擁有了屬於你自己的湖,一定記得,不要讓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讓它像迷宮般九曲折回,不要讓你鮮紅的熱血歸爲死水。不要讓自己染上塵世的污濁,讓真實的自己活過一生,希望那早已乾涸的瓦爾登湖,倒映出來的,是孩子般的面龐,是喜歡現在的自己的你。

《瓦爾登湖》讀後感2

人類立於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勞力而活,最開始的我們依靠自己雙手,拓開這底蘊深厚的土地,繼而產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銅,再到了今天的現代化智能,從開始的一竅不通,到自給自足,再到了年年有餘,最後成了今天的不再滿足。像進食一樣,人們一步步從渴望食物,到擁有食物,又從飽腹到渴望更多。貪婪的人性讓人類不斷遠離自然,甚至破壞自然,開始肆意破壞土地,開始建起萬丈樓閣,開始面不改色的破壞生態,開始無動於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點一點滲入水源,滲入大地的深處。不理會地球的絕望哀嚎哽咽。

還有誰會想起那種與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爾登湖》創作於十九世紀,彼時工業革命席捲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人們被金錢和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心智,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獲得更加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揮霍不盡的金錢,社會擠壓着無知的人類,侵蝕着人性,這是人們摒棄自然的開始。

誰會在這種時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說,我們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時候,何不靜下心,找一個沒有聒噪浮華,金迷紙醉的地方,找一個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處簡陋的小屋,找一個需要自己燒柴添水的竈爐的地方待上幾天,執一本頗有古人韻味的書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盤棋,親手燃着一壺茶,閒暇時聽山,聽水,聽自然之聲。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東昇的場景,就這麼坐在門前,望着它漸漸爬上天。這時我們會恍然發覺,原來自己從前的人生過得這麼忙碌,這麼辛苦,也這麼無知,原來人生也可以這麼簡單又芳香撲鼻。

我認爲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執着於什麼事情,不需要學富五車,不需要時刻想着出人頭地,也不要想着今年要買房,明年要有車。這樣我們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爲你會發現有一天你什麼也帶不走,終其一生追尋的,也不過只在這世界上,隨時間的消逝而遠去了。人類本就是兩手空空的降臨在這個是世界上,也註定要空無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爛,最後被人遺忘。

所以說,不值得。

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人生,去親近自然,因爲大地會告訴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簡化生活並不是說我們要粗茶淡飯節衣縮食,而是要多聆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的節奏。

作者在書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獨,我覺得他同時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筆也深刻地承載了他對生活的另一種活法。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中,總會有工業廢氣排放的污水橫流,有汽車尾氣散發的有毒氣體,有遍佈城市各地的聲音嘈雜,還有腳步迅速緊張的上班族們。其實,不僅僅是我列舉的這些,這些是遠遠還不夠的,人們生活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恩惠,一生的好壞取決於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園農村居住的人們,卻遠離了我們身邊這些繁雜事物,靜靜地享受銀針墜地般舒適優雅的生活,並做着安閒愜意的鋤地和放牧……

瓦爾登湖此書中的介紹便是如上所述。誰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雖然我們也是過着那種生活,誰又不想體驗下別的感受呢?或在靜謐到銀針墜地般的狀態,或在陽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時,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無不使我們欣喜歡悅。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慢慢走進這本書中,領略到梭羅自食其力、豐衣足食的本領,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獨他強大的內心,都是支撐他在這裏生存的動力。我會想:如果我到一片荒涼悽美的無人島去居住時,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拋棄不放棄的品質,我想可能並不會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無法無法求救他人的幫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異國他鄉的語言與他人作交談。

梭羅通過自身的實踐,告訴了我們一些生活快樂豐盈的祕籍:對物質的要求儘可能的簡單,簡單得猶如湖邊的一片樹葉;對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豐富自我的靈魂。瓦爾登湖邊的生活是那麼輕鬆愜意:“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靜地讀書。”“如果我們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權利生存的事,那麼詩歌和音樂就會在街頭回蕩。如果我們生活悠閒,辦事聰明,我們就會看出,只有偉大和優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絕對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懼和小小的樂趣不過是現實影子。現實永遠使人振奮,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之中,這就是書給我帶來的好處。??我們應該踮起腳尖,將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閱讀。

“我看見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們的不幸是,生下地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穀倉、牛羊和農具;得到它們倒是容易,捨棄它們可困難了。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爲無知和錯誤,滿載着虛構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有人是窮困的,覺得生活不容易,有時候,甚而至於可以說連氣也喘不過來。”可見索羅對物質的要求只是能吃飽就行,如此簡單的願望是每人值得學習的。

我們要學會生存的技巧和本領,並積極學習來更容易的掌握。

《瓦爾登湖》讀後感4

聽桃子提到這本書,便下載下來作爲茶餘飯後的聽本,到今天終於粗略的聽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聽完發現這本書不適合茶餘飯後,適合在陽光下捧起細細品味。

梭羅是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粉絲。1817—1862,美國南北戰爭前。《瓦爾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曾經在瓦爾登湖湖畔自給自足生活了兩年,過着極簡生活,遠離城市和喧囂,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羅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梭羅一生都是廢奴主義者,對公民不服從的見解,代表作《公民不服從》影響了托爾斯泰、聖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闡述了研究環境史和生態學的發現和方法,對自然書寫的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代環境保護主義。

一生未婚,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覺與我們戶外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儘管梭羅學識和能力甩了我幾條街,但仍覺得本書並不難理解,因爲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種至簡至真、迴歸山林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體會。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從容淡定,找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彌留之際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生活過。現在人們的生活太放蕩不羈了,我們的生命消磨在瑣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載,而是承載着生活。

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首先是爲了獲得身體的溫暖,然後纔是情感的溫暖,他一生未婚,卻寫出瞭如此溫暖的語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麼的卑微,你還得面對它,繼續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詛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麼壞。哪怕再貧窮,你都要熱愛生活。無論在貧民窟或是富人區,陽光在窗戶上的反射都同樣閃亮,積雪同樣在早春融化。我覺得內心寧靜的人,無論生活在哪裏都像在皇宮一樣,心境開朗,生活知足。

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裏更爲孤獨。

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許是因爲他聽到不同的鼓聲。讓他踏着他所聽到的音樂拍子走,不管節奏如何,或是有多遠。他能不能像一棵蘋果樹或—棵橡樹那樣快成熟,其實都無關緊要。他應該把他的春天轉變成夏天嗎?如果我們應該做的事條件尚不成熟,能用什麼現實條件代替呢?

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着錢來買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夢,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鋼特般堅韌。我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體味着他的,自由之夢。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或許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着、思考着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着的精神,展現了他與衆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他不願意與這忙碌的社會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跑到森林裏去了。每天過着農民般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於農民。他近乎虔誠的揮灑着汗水,過着隱士的生活,但他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研究這裏的一草一木,來研究四季的更替,來思考!恰恰是這一生的思考,留下了太多太多。他的真理、他的頓悟、他的明朗,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瑰寶,時刻警醒着世人:勿忘根本,勿忘!

梭羅曾說,致力於耕作時,我充滿了難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從事勞動對未來信心十足。雖然從事勞動學時辛勞的,伴着甘冽的泉水品味着成熟碩果,這滋味難以言述!但他不止於此,他還想播種真誠、真理、樸素、信心、單純等種子,這些珍惜的品質,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懇切地希望人與人之間少一點客套虛僞,停下忙碌的腳步善待這些珍貴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着頭顱,以批判的態度審視着這個資本社會,充裕的時間給予了他思維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裏,帶着對社會的批判,帶着對他夢想的執着追求。

梭羅有一種與衆不同的追求,不同於城市人對金錢名利的執着追求,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活,他將其稱之爲——本能。像大多數人那樣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閱讀、交流、思考,但同時還追求原始狀態和野性的本能,這是一種毫不掩飾的釋放自己,與大自然融爲一體。他可以坐在樹下,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也可以坐在小船裏揮舞着船槳擊打着水面,看碧波泠泠,聽迴響不窮。他的真性情,絲毫不作爲的處事,讓我隔着墨香四溢的紙張,透過近兩百年的光陰,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最愛他的小詩:

“把你的視線轉向內心

你會發現心中一千個未發現的地區

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是自己成爲家中宇宙學的專家”

有夢,沒什麼辦不了,只要你願意,太陽也可以因你而破曉。他,不拘於時,率真活潑,高傲又任性。他的散文,與之批判,更像是一場命中註定的追夢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6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禮貌、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那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刻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好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處。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刻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7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爲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知道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說,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現在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說,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蔥蔥、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纔是他的依靠,自然纔是他的歸屬。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第一次看到“瓦爾登湖”這四個字,大概是在“最難看下去的書”的排行榜裏顯眼的榜首處。再加之周圍許多人說過這是本催眠神書,我就一直將它束之高閣,從不過問,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書房翻出這本書,才真正認識了它。

梭羅並非隱士,而瓦爾登也並不安靜。

恰恰和一般認知相反,它充滿聲音和趣味。梭羅並沒有住在深山老林裏,他親手搭建的小木屋離市區僅1。6公里;而他這十幾平米的小屋,也曾舉辦過25個人的聚會,並非與俗世遠隔。而即便在肅殺的冬日裏,小屋也不乏拜訪者,錢寧便是其中一員。他與梭羅就着瀲灩湖光談笑風生,木屋裏熱鬧得如同普通獵戶農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羅的木屋沒有鎖,也沒有門栓,可以說是開放性的。路過的農夫,獵人和動物都可以進去做客。每當散步歸來,梭羅也會時而扮演一把福爾摩斯,根據菸頭、腳印之類的蛛絲馬跡推斷“到訪者”的身份,也是別有一番趣味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無非是困在現代化鋼鐵牢籠裏的金絲雀一樣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坦率地說,我並不認同。且不論其中語法問題,從先後順序便可發現其荒謬。若無爲了生活的打拼,何來資本去追求詩和遠方,恐怕要早早的餓死在半路,成爲指路的一縷幽魂。

那麼就不能追求了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羅和《瓦爾登湖》爲範本,而是要探尋自己獨一無二的路。走出牢籠,先從內心走出。《瓦爾登湖》其實是一本私人化的書,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摘出的。它是一本爲自己而寫的書,其次纔是爲別人。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說:“我希望這個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呢?並非是盲目離職放棄生計,而是審視內心。將所有能將碎片化閱讀的雜物置於一邊,靜下來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敢於說出自己獨特想法的勇氣,是守住自我不爲大流所動搖的堅定,還是拋卻雜念專心於一物的灑脫。可能性不計其數,但唯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

再三品讀《瓦爾登湖》,能經歷一次又一次震撼,讀過之後,就像經歷了一個被洗腦的過程,而從書中脫離,自己冷靜下來反思,又會收穫別樣體悟。城市中的鋼鐵囚籠並不可怕,也不會成爲走出俗世走向超脫與自由的阻礙。如果方法正確,囚籠將化爲階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處。

《瓦爾登湖》不是一個具有自我構建精神的人要去盲從的幻境。大自然內蘊着終極真理、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徵,而人憑藉直覺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尋所向所往,這可能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也是發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體驗的無限樂趣所在。

出隅,出利慾,方能出心。然後得本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爲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寫得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給你一種溫馨的氛圍,有山野的氣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會被梭羅的《瓦爾登湖》柔柔的聲音迷住。打開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譯者徐遲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韻的,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爲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靈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風的關注之中,風來自天堂,來自神靈。風鎖在了時間裏了。那裏一切都停住了,時間也停住了,時間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在海灘嬉戲的孩子。瓦爾登湖在這裏是清晰的。因爲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下已被描繪得毫髮畢現了。

《瓦爾登湖》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蘊藏在裏面,你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還止水的沉靜去思去讀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脫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爲家。

梭羅是自然之子,他教會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才28歲的他成了愛默生的得力助手。張永義在一本書中這樣說他,他的出走倒有點兒像閉關修煉,怎樣置身於寂靜的自然環境之中,而能心無雜念,讓可恥的孤獨感悄悄隱退。但梭羅在《經濟篇》卻這樣說:“有些人說我的這個生活方式很怪僻,雖然我根本不覺得怪僻,考慮到我那些境遇,我覺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但孤獨不等於寂寞,他說:“我喜歡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覺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獨的腦海裏總會不斷地涌起波濤,把沉積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動起來,把水攪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寫作!那滿地的月光,在雕刻,將一個孤獨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許那纔是真正的“人,詩意的棲居”之所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爲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爲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爲,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爲席,以蒼穹爲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梭羅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我們卻從他那裏發現許多的光亮。他在《閱讀篇》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褻瀆過的更早,更神聖的曙光時晨,他一定是已經對於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條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說:“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給我們衆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羅好像對生活有一種妙悟,是的,一種真正的人生妙悟。這種妙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瓦爾登湖那裏思得來的。誠如他在書中的《結論》指出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瞭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誰認爲梭羅僅僅是個隱士,那他便忽視了他還是位抨擊時弊的演說家和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果有誰妄想從《瓦爾登湖》裏獲得親近泥土的捷徑,那麼就借問牧童和鷓鴣。

當代著名散文家葦岸在《我與梭羅》一文中,這樣的推崇梭羅:“最終導致我從詩歌轉向散文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當我初讀這本舉世無雙的書時,我幸福地感到我對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詩歌”。敬仰之情可見。“梭羅的散文也未喪失俊美的‘詩意’,而我因爲傾心梭羅這種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樣開放的文字方式。”的確,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裏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詩意來。

在這之前,我沒有讀過如此的令我着迷的書,她也讓我一度不安的心在這裏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靈之家。裏面蘊涵無限豐富的內含,而我的筆在這裏顯得多麼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沒有憂傷,我反而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爲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遇上了她。或許這是一種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問我,爲什麼那麼的喜歡她,那麼我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在她身上發現了我自己。

“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在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變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來辨不出來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哀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爲之神往了。” 徐遲在《譯序》中這樣的道出了讀此書的真諦。白天,黃昏,夜深人靜,在這三種不同的時間讀書,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當然沒有這樣的讀過這本書,但我能體會到箇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說的話都被他說盡了一樣。而我又能說什麼呢。唉唉,恨不能相見。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在這個人間四月天裏,我在瓦爾登湖畔,遇見梭羅。《瓦爾登湖》是本安靜書,安靜的能讓人窒息。在通往湖邊的小路上徜徉之時,我總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淵明,那個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東晉隱士——不羈的性情,灑脫的胸懷,一篇洋洋灑灑的《歸去來兮辭》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們的淡泊隱逸,皈依山野,都是那麼如出一轍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實。他不要金錢,不要名譽,不要愛,他只要真實,真實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孤獨,卻又樂於與孤獨爲伴,享受其中;真實到可以從從容容的記下他的每一筆開銷和收成,絲毫不掩飾隱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靜的瓦爾登湖,溶溶的湖水,無意中卻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機。

他自由。他的靈魂就像一陣風,在廣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麼也抓不住。四時輪迴,晝夜交替,在他心裏,靜悄悄的成長已然了一種職業。故此他那靜謐的時光深處,棱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隨他那如風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裏,總想抓住點什麼,卻只有一點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飲酒,不吸菸,深邃性子裏永遠都帶着點可愛的叛逆。不參加任何選舉,不接受任何職業培訓,甚至拒絕向政府納稅。他只是每天在享受着清晨全身細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歡去偷吃松鼠貯藏的乾糧,他只是習慣讓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後再徹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個多幕劇,永無結尾。

他簡單。他一直覺得過分追求細節是在耗費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個獻身於思想和大自然的單身漢,沒有妻子,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薪金,也從來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負什麼所謂的責任。他不忍讓大自然獨自欣欣向榮,他不願亦步亦趨地奢侈縱樂。從此,結廬在人境,再不念穹蒼。

從他告訴我善良是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

他告訴我愛就是試圖去將夢想中的世界變爲現實;

他告訴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總回頭看;

他告訴我人猶如一隻浮標,任何風浪也無法使他沉沒;

他告訴我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自己賦予他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爲自己帶來幸福;

他告訴我要自信的在我所夢想的方向上前進,爭取去過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獲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訴我必須要活在當下,乘着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恆,除了這一生,我不再有別的生命。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它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的湖邊隱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爲主線,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只有兩個字——"安靜",沉浸在梭羅所描繪的瓦爾登湖景色時你會享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而這正是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生活節奏飛快、充滿着嘈雜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着急趕到哪裏去,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多少人甚至在遊玩或者休假的時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趕完自己計劃的景點和目的地,短暫的停留拍照然後分享到網上,我們很少安靜的觀察那片雲,那片樹葉,那一份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梭羅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們關注的工作中去。爲生活做減法,爲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極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極的思想,而是沉靜下來,去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尋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質量,摒棄那些碌碌無爲的日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些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態。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澱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代生活的無數個側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xx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並踐行着一個與現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於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藉一張小牀,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着他的超驗主義,憑藉自己對生活的執着、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發展時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並沒有被這種物質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慾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爲:慾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xx人一樣。他還認爲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爲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說“我要麼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xx那樣“彈着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隻乾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經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願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爲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臺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隻能是惡性循環,爲什麼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雲影共徘徊”呢?他曾經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後成爲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並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澱,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淨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