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

觀後感4.75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1

很幸運,我買了這本書。

很幸運,我從一堆書中唯讀獨挑了這一本帶到北京。

很幸運,我在別人無聊只能發呆的時候,可以因爲這本書而思考我的人生。

關於這本書,我想每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要結合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我讀來,就像爲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盞指路燈,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書的序言中提及的:“他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而不要簡單地因襲和模仿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生活方式。”

剛來大學的時候,我有許多幻想和目標,我想要參加很多社團,我想當班幹部,我想努力認真讀書,我想每年都拿獎學金,我想出國,我想讀研,我想自己可以獨立賺錢,我想大家都喜歡我……想要的太多,可現實並不同你所想。我因爲自己的慾望而壓力倍增。所以開始的日子並不好過。可以說,是這本書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過。

利用軍訓中的休息時間,我在腦海裏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應該怎麼過,我不斷的提出,也不斷的否定。最後我想,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了。

不是金錢上的需求,不是名譽上的虛榮,不是物質上的滿足,我想要的再簡單不過,就是自由,隨心,幸福,無悔的過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裝,踩着高跟鞋,跟一羣同樣的忙碌而又無爲的人談話交易。我不想爲了房子,車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綁在一個狹小的天地。或許我這麼說太避世了,現在的社會想要活下去怎麼能不違心呢?但是,我卻偏要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我要我的人生因爲賦有意義而精彩。

可是,問題又來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羅一樣找到屬於我的瓦爾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並不想脫離社會獨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上活下去。

後來我找到了答案,其實很簡單。在我畢業之後,即在我收穫了足以養活我自己的本領之後,我會回到我的家鄉,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爲止一生的親人,在那裏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閒暇時幫家裏做做家務,看看書,親手打製一些工藝品,在種一點小花小草,還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養一隻小狗。

當我設想好屬於我自己的家園時,我會找一塊地,偏遠也無所謂,畢竟我想我應該不會有太多儲蓄,然後開始慢慢的親手搭建它。就像理想與現實的對接,只有自己去完成纔不會遺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麼時候能搭建好,或許30歲,或許40歲,或許50歲,或許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幫我運木頭,但我不着急,我並不真的缺它。

當我的周圍再無牽掛我和我牽掛的人時,我可以輕鬆愉悅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還未清醒的早晨中出發,我沒有目的地,也沒有方向,就那樣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擔心所謂的壞人的覬覦,也不用擔心發生什麼令人痛苦的意外。因爲我沒有擁有什麼,自然也不必擔心會失去什麼。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這個我所生活過的世界。

當我僥倖的活着轉回到我的起點時,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裏看看書,品品茶,曬曬太陽。或許一直自我感覺文筆水平停留在國小的我會恬不知恥的記錄下我的一生,縱然也許沒有人知道那個並不怎麼漂亮的小屋裏住的老太婆是什麼人物。

最後的最後,我必須提到的是,還有一個夢想,它會貫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歡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歡,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幾個小時的麪糰,我可以等它發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學裏又有了一個目標——轉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豐富多彩了一點。

不管未來如何,我都會保持本心,縱使我明白這樣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誰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請原諒我沒有那麼慈悲的情懷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羣可憐的人,原諒我沒有去滿足一些人對我寄予的希望,原諒我,原諒我選擇這樣孤獨的幸福。

讀瓦爾登湖有感2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爲生活而奔波,卻始終不明白該怎麼生活,什麼是“生活必需品”當我拿起《瓦爾登湖》時,它巔覆了我的認知,告訴我什麼纔是真正的生活。

書中說道,食物與蔭敝之處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過於舒適。可是,現在的人們卻追求過度的舒適,其實這並非我們所需的,那些永遠不滿足的人,也該清醒了。

現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時屬常見。《瓦爾登湖》這本書說了,要有意義的生活。許多人努力工作,學習,可是這一切帶來的可能不是財富,知識等,甚至可能變成累贅。

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事實上我們只需爲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簡單的生活,可我們卻偏偏把它複雜化了。只要認真想一下,我們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會煩惱,不會爲貧窮擔憂--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們習慣了奢侈享受,也許會對此產生質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們不需要空調,電話,山珍海味,他們也非常快樂。我們卻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爲內心得不到滿足。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沒有這些奢侈品,我們依然可以存活。

我們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實際上我們貧窮得很。只不過是周圍有着很多奢侈品罷了。觀察富人和窮人,那些窮人終日得不到解脫。而所謂卻富人即使有奢侈的生活可是人還是沒變。這好似對我們的諷刺。真正的解脫,是精神上的改變,進步,而不是簡單的富有!

感謝《瓦爾登湖》它讓我明白了人們生活的意義,絕不是奢侈,而是簡單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3

散讀一百多年以前的《瓦爾登湖》,作者美國人,亨利戴維·梭羅。

它是一本安靜的書,寂寞的書,孤獨的書。它屬於一個人的書。如果心未安靜,很難進入書裏。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暫,簡單馥郁,孤獨而芬芳。讀者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精美絕倫,世上罕見。現實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譯者在序中對讀者寫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爲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讀它,最好在夜深人靜。書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着。記得朱光潛先生在《談美談文學》中的“情與辭”中提到,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又,不表現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學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讀者怎麼理解這個文學觀點,理解“抒情”兩字在文學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數有一定品位的讀者會認同的。譯者還提到一個詞,就是“超凡入聖”,我想這是譯者對《瓦爾登湖》最高的文學藝術評價了。

《瓦爾登湖》幾乎所有的文字圍饒這些主題的關鍵詞展開敘述。比如:清新、健康、綠色、低碳、環保、引人向上;它講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簡單生活、快樂日子。它甚至可以說是一本現代生活指南書,綠色經典文庫範本,西方環境科學名著。

在《種豆》的篇章裏,我特別喜歡開場的句式。

“這時我的豆子,已經種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來,長度總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鋤草鬆土,因爲最後一批還沒播種下去,最先一批已經長得很不錯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極易地鬆軟,蓬鬆,字裏行間,似溼漉漉的黑土,長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兒鑽出土地,抽着地氣,打着哈欠,迎着小雨粒茁壯成長。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無限好,時間流散無奈?其實,純粹似幅畫,西方陶淵明式田園風光再現。我想。

再讀《孤獨》篇,梭羅寫到:

“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羅把寂寞當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讀出美味了。可能,這是世界上關於寂寞的最好詮釋。

講到時間概念,梭羅這樣形容。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

梭羅把時間放入手下垂釣。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垂釣時間,時間垂釣,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垂釣,我理解爲現代詞“把握”之意。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梭羅在結束語中開頭講到:如果生病的話,醫生要明智地勸告你轉移個地方,換換空氣。

試想,一個人到達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把某個地點視爲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也想換換空氣,安靜下來,閱讀自己,審視自己。

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好去處。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像梭羅,找到一處像瓦爾登湖那樣美麗的湖泊,和他一樣在那裏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接待訪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內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項人生課題,是對自身心靈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對平靜如鏡的湖,精神上的瓦爾登湖,產生美好聯想。歲月靜好,生命安詳,思想自然純情。梭羅面對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閱讀人生。

而我,你,他,我們大家呢?彼時,我彷彿站在瓦爾登湖畔,看見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兩垂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沉醉於瓦爾登湖無邊的意象中。

於是,我的目光越過湖畔的樹林,開始明亮起來。《瓦爾登湖》如在黑暗中點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鏡似的目光盡情閱讀光明的世界,美麗的世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4

陽光透過玻璃窗溜進房間,靜靜地坐在我的枕頭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開。新鮮的空氣從窗口涌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邊有一個奇怪的身影,我一點一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後停留在我枕頭旁邊的這個《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線微光。

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夢,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爲什麼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着慾望很少的隱居生活?”他平靜地看着遠處湖水交匯處的藍天,那平靜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爲了平靜地生活,面對生活的本質。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誨,免得在生命的盡頭突然醒悟:我從來沒有真正活過。”一點一點,他消失在叢林裏,留給我這樣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我思考了很久,開始問自己:“我真的活過來了嗎?”每天早上醒來,我從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來的一秒鐘裏,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閒暇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頓好吃的,買點等了好久的東西,或者去看電影。這一切讓我習慣了,覺得人生應該是這樣的。

從前,我同意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只有這樣,人在年老的時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書中的一句話給了我對這個觀點的新看法。作者在書中說:“他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去掙錢,只是爲了在晚年享受這種值得懷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兩個人想去旅行,一個決定租車到達目的地,另一個認爲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運氣好的時候,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後者可以立即開始,並在當天晚上到達。人總是這樣。失去青春活力後才發現錯過了旅行的年齡。

其實我們可以過簡單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會浮在生活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裏有一句臺詞“我不認爲人心智成熟就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逐漸淘汰的過程,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不重要。然後,做一個單純的人。”正是守護着簡單,才能讓我們像梭羅一樣,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觸摸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鋼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體裏。霧霾經常“光顧”,已經成爲我們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前不久新聞還報道了中國人購買澳洲空氣瓶的事件,應該會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變成污穢;空氣中的雨滴落下時並不晶瑩剔透;空氣中瀰漫着這種化學工業的殘餘,讓人無法呼吸。這個時候,我們將何去何從?

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陸地上祖先的簡樸生活;忘記我們帶給它的沉重痛苦.

我們享受的生活,不應該是鋼筋水泥的碰撞,而應該是人與自然無限聯繫的不斷演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諦,才能繼續寫讀這片土地的故事。

簡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5

陽光從玻璃窗外偷偷溜進屋內,輕輕地坐在我的枕邊。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開它。新鮮的空氣一股腦地從窗外涌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於一個小山坡下,周圍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邊一個陌生的身影,一點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着雙眼,最終停留在枕邊的這本《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現在回想起整個夢境來,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爲什麼會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起清心寡慾的隱居生活?”他很平靜地望着遠方那片與湖水交匯的藍天,那個恬靜中夾帶着幾分思索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進林地,是想要從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質。我想要去領悟生命的教誨,免得到臨終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來沒有真正生活過。”他一點點地消失在叢林間,只留給我了這樣的回答。

對於這個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開始反問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過?”每天早晨醒來,我從沒有爲缺衣少食而苦惱。反之,下一秒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一頓好吃的,還是買一樣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場電影。這一切都讓我習以爲常,覺得生活本該是這樣。

從前,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奮力拼搏,唯有這樣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對這個觀點產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書中這麼說:“他們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都用來掙錢,就爲了可以在遲暮之年,去享受一番這讓人質疑的自由。”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兩個要去旅行的人,一個決定僱車到達目的地,而另一個則認爲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在幸運的情況下,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後者能夠馬上出發,當天晚上就能達到。人往往就是這樣,只有在喪失了青春活力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去旅行的年紀。

其實,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很簡單,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將浮於生命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正是守護着着一份簡單,使我們可以像梭羅那樣,在黑夜裏伸手觸及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置身於鋼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軀殼之中。霧霾的時常“光顧”,成了我們進行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不久前的新聞上還曾報導了國人購買澳大利亞空氣瓶的事件,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後的一篇淨土都化爲污濁;空中的雨滴落下時不在晶瑩剔透;空氣中充斥這化工產業的遺留物使人無法呼吸。這時,我們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本來的樣貌;忘記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樸生活;忘記了我們正帶給它的沉重傷痛······

我們所享受的人生,不應該是鋼筋與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斷地解讀人與自然之間無窮的聯繫。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續寫這一方土地讀讀故事。

簡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讀瓦爾登湖有感6

讀了亨利。戴維。梭羅寫的《瓦爾登湖》,其中有這樣一段:"奴隸主拿出奴隸爲她創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給奴隸。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爲名,僱傭窮人去他的廚房幹活。但是她們爲何不自己去廚房幹活呢?這纔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處吹噓說,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業,也許你該拿出十分之九纔對,否則社會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財富。究竟財富所有者的慷慨,還是主持正義者的疏漏。"

雖然索羅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關於他這方面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首先他說的奴隸爲奴隸主創造的十分之一的價值。咱研究一下,這個十分的價值是奴隸創造的嗎?我努力能創造十分的價值,他怎麼還能去做奴隸呢。

所以說這個十分的價值裏邊只有奴隸的十分之一,纔是公平的。

我在中學的時候,學到經濟常識有一個概念叫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剝奪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個時候我就非常質疑,這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人能帶領100個年收入1萬的人。最終獲得年收入10萬的利潤。而這個領導者獲得100萬的利潤。那麼我覺得,這個領導者就是一個好人,這個剩餘價值是他應得的,是公平的。因爲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萬的價值是相等的。只有這樣纔是公平的。

行善並不意味着。領導者也要進廚房。他進廚房就是對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費。如果都去廚房的話,誰發工資和養活他們。

所以,他這個都進廚房的觀點,我認爲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個人都在廚房。或者是隻掙夠自己吃喝。並不能給社會帶利益。也不能帶領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會的發展,靠誰?

我希望社會多一些能給他人帶利益,能讓他人過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隻能自給自足,甚至靠國家補貼,還去恥笑那些爲社會和他人帶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維就是這樣,要窮大家一起窮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帶着大家都富起。但是這個有能力的人賺的多的話,就會成爲一個壞人。就會被這些人去唾罵。

我實在是搞不清他們是怎麼想的?

這種思維模式,大概也是導致貧窮的根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7

《瓦爾登湖》這本名著給我很大的啓發,如今很多人選擇隱居生活,實際上這是一種逃避,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淡薄的心。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一個哈佛大學的28歲的畢業生亨利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搭一間小木屋,自食其力,開始了他隱居山林的簡樸生活。他自己勞作耕種,不於外界發生任何關係,除了必須的勞動,他的剩餘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分析生活,評斷價值,批判習俗,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後,他回到文明世界,爲我們留下了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瓦爾登湖》。

選擇在一個寂寞的黃昏,獨自一人,翻開《瓦爾登湖》。時光如一江春水,在窗下翻書的沙沙聲裏流過,流入瓦爾登湖。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蘊含着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的詳細情況,爲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衆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反觀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澱,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陶潛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不在於時間,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纔是最具意義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8

初次接觸到《瓦爾登湖》,是在微信讀書上,可惜微信讀書一般都被我用來打發閒暇的時間的,不適合被我用來讀這些名著,名著還是讀紙質書來的有感覺。直到有一天我覺得自己的語言是如此的匱乏,面對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觸,卻沒法用與之相配的語言表述出來時,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寫景的書了,於是《瓦爾登湖》就成了我選擇的一個目標。可是在我讀到目錄中的第一個內容《經濟篇》時,我一度以爲我買了一本假書,還懷疑這些內容是不是梭羅寫的,可是翻來翻去發現這本書,這個章節確實是他寫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說好的瓦爾登湖呢,說好的湖面美景,優美詞句呢?於是,書的第一個章節被我讀到一半就棄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這本書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過了第一章節和第二章節,直接來讀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爲何生活》和第四章《閱讀》,我發現我漸漸地被當中的內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當初自己以爲瓦爾登湖就是一篇極佳的寫景的作品是一種大錯特錯。

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說,《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

1.作爲一部自然的書籍;

2.作爲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

3.作爲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

4.作爲一部文學名著;

5.作爲一本神聖的書。

看到這句話,有種作者雖然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卻認爲這是一種幸福的體驗的感覺!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地簡單,也許我可以說,同樣地純潔無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紀念的時節,是覺醒的時辰。

不管怎樣,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將“藍顏色”說成是“天空的染料製造廠中最真實的出品”,這個說法真的很新鮮!

這也許就是梭羅最終的目標讓知識之花開遍世間的每一個角落。一個村子應該是一座大學,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標都放在了自由學習上!

讀瓦爾登湖有感9

七月的風,溫暖和煦。輕輕拂過瓦爾登湖,泛起些許漣漪,又與梭羅睿智的面龐撞了個滿懷。風中夾雜着野花的芬芳,麥芽的醇香,以及枝頭兩三個鳥兒發出的音符。這一切,勝似天上人間;這一切,僅屬於梭羅所有——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一間小屋,三兩來客,幾聲鳥啼,一片豆子地,幾乎便是梭羅生活的全部。他逃離現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極避世,反而在這荒僻之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極樂淨土。想起《小窗幽記》裏的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邊雲捲雲舒。”梭羅先生對這句話的詮釋,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確實,梭羅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讚許,又值得我們細細玩味。現如今,我們都“走得太遠,忘了爲什麼要出發”。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現在我們的生活確實夾雜着功利。遍地開花的補習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學書籍,以及各式各樣的成功人士講座,充斥着我們的生活。仔細一想,我們的生活不正如梭羅口中所說的“沉默絕望的生活”嗎?,愛他人所愛,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要擺脫這種生活,便是不做絕望的事情,愛我所愛,無問西東。

何妨想象這樣一個場面: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搭起一間小屋,不大,只容得下兩個人。閒暇時躺在金黃的麥子地上,做一個甜美的夢。日落時,可以挽着愛人的手,共賞良辰美景。在這片田野上,沒有外人闖入,那無邊的金黃便是此地寧靜的結界,彷彿那一瞬便是永恆……我想,沒有比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現實是,我們必須趕路。然而,在趕路的同時,我們何妨貪戀那一抹山色;我們何妨駐足,站在橋上看風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嘆“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盡鉛華,歌盡桃花;在浪漫的香舍麗榭拾起一片落葉,遙寄情思。

這當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羅所言“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並且擁有它,也不願擠坐在一個天鵝絨的墊子上。我寧願在大地乘坐空氣自由流通的牛車,也不願坐在觀光火車的豪華車廂裏,一路呼吸着污濁的空氣上天堂。”,在梭羅的眼中,現代社會功利的污濁,將天堂的安樂稀釋如空氣。我們在嚮往安樂的同時,難免會呼吸到污濁的空氣。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濁,我們爲什麼還要扼殺心中的那一份純淨呢?我們何妨留戀心中那一抹山色,給自己留些空白,暫時停下來,觀賞漫山遍野山花爛漫。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愛上一個人,或者愛上這個世界……

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該稍稍放緩那磨得快要生鏽的齒輪,緩一緩,慢下來,留給處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一些空間,一片山色。也許這很艱難,但這不可或缺。給我們自己一些時間,給這個時代一些時間,我們終會等到那一片山花爛漫,那一片雲開月明。

留戀那一抹山色。當我們生命行將結束時,閉上眼睛,看見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覆的數字和賬單,而是一片山花爛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時光裏,留戀那一抹山色;留一場故夢,把舊時光寫進夢裏,告訴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瓦爾登湖》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啓發,啓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製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麼纔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麼,房屋又提供了什麼?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裏的聲音、色彩,這裏的春,這裏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纔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麼大,夜晚還是那麼神祕,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裏又還是處於人類矇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彷彿一劑心靈良藥。對於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麼一片心靈的淨土呢?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他以神聖而深邃的目光去尋找,終於,他發現了。這是一片安靜的小湖。

瓦爾登,一個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貫的神奇與靜謐,這本書好像也不能引起多麼大使人震驚的喧囂,即使在許多年以後,它依舊沉澱在瓦爾登湖湖底,上面纏繞着千年黝綠的苔蘚,或在水面上漾起極其微弱的層層漣漪。

孤獨

“黃昏時分,屋主應該在他的院子裏停留大約擠一條奶牛的時間,如果他願意,可以再長一些,等待客人的到來,我常常履行這一好客的職責,等待的時間足夠洗一羣奶牛的奶了,但是並沒有看到有人從市鎮裏來。”

他獨自一人,將茅屋敞開,卻只可迎風佇立,對月長嘆。瓦爾登湖,縱是一個偏遠而聖潔的地方,但湖裏還是充滿着孤獨。清冷的黎明,湖上還漂浮着幾根細小的櫟樹枝幹,梭羅便駕着一葉扁舟,出沒於風波中了。我與他遙遙對望着,可我們中間卻彷彿隔了遙遠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爲何要遠離文明社會,到一個偏僻的小湖旁,獨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邊都市耀眼的燈光。恐怕他是經歷了太多的繁華與幻滅,看透了世事之無窮,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許他正需要如此簡單質樸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陽起落。他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執意要去追尋一個遙遠而不可窺探的世界,讓他的思想終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寧靜不受外界干擾。或許,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那豐盈而充實的生活,所以他以瀟灑的背影去面對現實,沉入到安靜的生活裏。

法國作家辛涅科爾說:“是的,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羅深知自己需要怎樣的生活,他排斥了牽絆他的雜亂事物,孤獨地傲立在人生的頂峯,以憐憫而充滿愛的目光注視着這個世界。因爲他孤獨,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陽光下的櫟樹、山核桃樹;看到樹懶在小樹叢中笨拙的身影,貓頭鷹的那雙淒厲而智慧的眼睛。不僅如此,更因爲梭羅對瓦爾登湖一種宛若神明的愛,才使他筆下的世界如此豐富博大。周國平說:“由於懷着愛的希望,孤獨纔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無愛的心靈是無法享受到孤獨的。

對抗

“這惡魔似的鐵馬,那震耳欲聾的極其喧囂聲已經傳遍全鄉鎮了,它已經用骯髒的工業腳步使湖水混濁了。”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我震撼了。原來他在湖畔生活,蓋木屋,讀書,捕魚,提倡節儉的理念,不僅僅是獨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動去對抗現實中無所不在的物質與狂躁。這位智者已經認識到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闖進人們的生活,帶來經濟飛速發展,也任性地破壞自然。許多年後,當瓦爾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與折磨之後,早已沒有當年莊嚴的模樣,梭羅幾乎要驚呼:“瓦爾登,是你嗎?”他甚至懷疑自己沒有天天與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沒能保護好他的湖。“對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經可以洗淨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他在譴責和呼籲,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屬的地方慢慢地從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簡樸生活告誡人們不可弄巧成拙。

我們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節奏之快,已使人無暇回憶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時看見初春街頭的早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卻無法多去駐足停留一會兒,這是何等的無奈和惋惜!現代社會,人們既然不會攜書一束,與琴僮棋友到某個隱蔽的湖邊,在山中建一處竹籬茅舍,那又何必跟隨着人羣匆匆而過呢?

“然而,和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起了漣漪而沒有波浪。”當我們真正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與自己的思想進行深刻而微妙的談話,在現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尋覓到足夠的時間來面對自己,我們終於快樂了,因爲整個世界都在陪伴着我們,與我們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殘月漸漸潛入天際,啊,破曉的黎明時分!

黎明,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時候,“它象徵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朧的,未能滿足的慾念”,而這種慾念,彷彿清晨空氣中漂浮的微塵,等到黎明漸漸成熟,它們也凝聚在霧氣之中時,人們開始清醒,正如梭羅所說的一般,我們是被自己的創造力喚醒,是被自己新獲得的內心的力量和強烈願望喚醒的,並且還伴隨着抑揚的仙樂和瀰漫在空氣中的沁香。人們愉快地回憶起昨日或者夢中所見的事,向初升的太陽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帶來了英雄時代”。讀到這裏,我不禁愛上了梭羅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於失去了整個人生,這個是對黎明的一種宣告和挑戰,如果一個人,他已經沒有勇氣去享受一個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該擁有的戰勝的希望,那麼,每一個清晨就不應該屬於他。

古人喜愛黃昏時嘯嘯馬嘶和古寺的暮鍾,梭羅也眷戀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時光。清晨不似黃昏時的那種濃郁的悲涼,“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的冷落蕭條,它有着心生萌動的慾望和生機。它雖然清冷,卻總是輕盈,彷彿少年時剛剛接觸人生的無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時候,則更需要清晨的安慰與指引。久經沙場老兵的沉鬱哀歌,或是暮年詩賦的悲涼,怎能抵過清晨的曙光!這是人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日子。梭羅在瓦爾登湖最流連的時光裏,告訴我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尊崇,告訴我們需要創造和新生,這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這本靜靜的書,還是能永久地深入內心,穿越時空距離,引起無數人的精神共鳴。詩人海子說:“梭羅這人就是我的雲彩,四方鄰國的雲彩,安靜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結束語

那一處湖畔,他自耕自食,長達兩年之久。

那一處湖畔,他與野獸爲鄰,遵循着野性的法則。

那一處湖畔,他與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陽西下,繁華起落。

“但是,這就是明天,那個僅靠時間的流逝永遠不會破曉的明天。對於我們,使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們醒着的時候,黎明纔會到來。會有更多的黎明!”呼喚着我們的正是對自身時刻的反省和對人類行爲的審視。

有一天,我看見那自然風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圍的湖水低吟道:“瓦爾登湖,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說起名著《瓦爾登湖》,它是熱鬧的。因爲它曾被許多名人“推薦”過:海子死的時候,所攜帶的書中就有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同學們的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此書,他說可以讓同學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在喧器的塵世中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再有就是各類媒體,推薦聲此起破狀。本期書友會必讀推薦之,恰逢赴金陵學習之際,便買一本翻閱,讀完,遺憾,未能真正走進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寧靜。

要走進他,就要認識他。梭羅是一個特別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人。他可以記住家鄉每一條小路的名字。每一陣風、每一朵雲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裝下整個家鄉。他曾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卻不可思議地來到一個荒蕪的湖邊隱居。他想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搭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試一試在面對着一灣寧靜的湖,他的內心會不會起波瀾?他想知道,面對孤單和自由,他會去忍受,還是去享受?在《瓦爾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內心的思考,通過那一面湖,通過充滿詩性的散文,奉獻給了世人。

梭羅說:“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那是一個拋棄了塵世繁雜的地方,一個能讓你面對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獨和寂寞,才能讓人看見真實,看見真實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問,梭羅的的瓦爾登湖意味着什麼?我覺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鏡子。是梭羅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去尋找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他曾說,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比較單純而且聰明,那並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並堅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梭羅的離開是一種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他也在向這面湖,這個世界要一個答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要過怎樣的生活。

當一個人把寂寞的生活過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會沒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寫到“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景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爲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爲“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戰鬥着,也在一步步蛻變,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個角鬥場。他的心靈在煎熬,在戰鬥。他在不斷的追問,也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真理。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物質財富是否就是人類存在的必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野蠻中的那一抹簡單,那“極簡主義”下的生活,是否一樣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滿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滿足。在這個角鬥場,他有答案。

有人說,是瓦爾登湖給了梭羅寧靜,我並不這麼認爲。寧靜的湖下滿是波瀾,它仍是一個角鬥場。梭羅在這片寧靜中產生的躁動足可以吞噬每一個人。那是一種近似瘋狂的的寂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寧靜,並非來自於湖面,而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都應該成爲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成爲一個寧靜的精神富有者,成爲一個梭羅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該成爲工具的工具。人創造了機器,然後機器製造了慾望,人又被慾望所奴役,於是人漸漸被機器所掌控,人世漸濁。

所以,當梭羅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時,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可是又有幾人能在人的慾望中掙脫出來呢?梭羅說:“我們必須學會甦醒,更需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這是對現世人的忠告,從喧囂的虛妄中甦醒,在永世的寧靜中不厭倦不背棄。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給了人類更多的自由與便捷。比如大數據突破了空間、時間的束縛;互聯網讓人們的溝通變得毫無障礙。這是自由,這當然是自由。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手機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呢?人類苦苦追尋的自由,卻反過來束縛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慾望也隨着爆棚。在各種慾望的交織中,人們找不到了自己。梭羅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爾登湖成了梭羅的方向。在那裏,他放飛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一片赤誠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種因爲放下而隨風飄揚的自由,一種無所憑依的逍遙。

海子有詩:“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時空在詩的意境中交錯,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陽映照彩雲,看着寧靜從梭羅的筆觸裏溢滿出來,塗抹在海子安靜從容的臉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靜謐的畫卷。

梭羅其人,帶着極度的樂觀與自信,他熱愛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從不擔心孤獨,因爲從不嫉妒他人,從不被慾望矇蔽,所以他的心靈能容下這寧靜,容得下這篇瓦爾登湖,或者說,他才能化生瓦爾登湖,化生瓦爾登湖的寧靜。梭羅說,他無論坐在哪裏,都能夠生活的,哪裏的風景都能相應的爲他而發光,他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權利。正如他所言,或許是內心的寧靜,才成就了瓦爾登湖的聞名於世。瓦爾登湖,只是梭羅內心情緒的映射。

在《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看來,梭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說梭羅“之要孤獨,是因爲他要思想。他愛思想。”還說梭羅“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

人們一方面在追尋物質,一方面在不斷感嘆,“我爲了什麼活着”。其實這讓我想到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與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的永恆中人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單純樸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給人帶來無憂無慮的精神愉悅嗎?這些問題,哲學家從沒有想明白過,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說,梭羅的行爲是超驗主義的最好體現,他過着哲學家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概括違背了梭羅的初衷。梭羅所作的種種,只爲兩字,那就是追尋。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驗證生活,去找尋自我。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哲學家,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學的真諦。不在於你怎樣生活,而在於你找到了怎樣的自己。

草讀完,雜亂寫,用梭羅的一句話結束吧,“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一湖水,周圍密集的綠色植被,這一連串的景象都會讓你心如清澈的鏡面,去審視周圍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會立馬想到之景象描寫的詞彙。這也是當初借《瓦爾登湖》一書時的想法。但,當我翻開書頁去感受這湖水帶來的優美文字時,發現裏面的描寫並不侷限於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過景物引伸出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見解。

“爲什麼一桶水很快就會變臭,而凍成冰以後就會永遠保持新鮮?人們常說,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間的不同”特別喜歡這句話,這類的句子在整本書中佔據大多數。

其實,一本描寫景物的書,可以將景物切入到類式上句話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並不僅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謂的寫景,就是一個虛託,托出作者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意願。

用一年多的時間居住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一種無憂的生活也許或帶來不同凡響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裏,始終堅信一種獨立和個性的宣揚,所以他這段經歷,可以說應該是一種生活上的體驗,出於對世態不滿,或對當時政府各繁瑣事情的抗議。這種抗議和發泄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只是在順應大勢。

全書共有18章,雖然圍繞瓦爾登湖來寫,可文章常常將你帶到另一個境界中,對人類,對社會,對環境的哲理。“如果我終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對我來說,世界就還是那麼大”,這種思想境界不僅與身體侷限的思考,讓我不由聯想到的是一個人該如何將自己與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萬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動物都在這片土壤中生長,而這片土壤是爲了整個生靈而築,可人類的殘忍和自私,捕殺和砍伐,在書中作者是嚴厲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獵人是怎樣殘殺動物的經歷,也可以看到某某莊主爲獲利亂砍亂伐,甚而作者用了極其嚴厲的詛咒來發泄不滿。瓦爾登湖隨着環境破壞漸漸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時,感慨這本書的存活。

多少年來,人們對環境意識薄弱所造成的影響,至今已無法彌補。就像書中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沒有把時間消耗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我們稱之爲盡責”盡責與彌補間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犯錯在先,另一個是預防及時。錯誤所留下的痕跡無法磨滅,但人又無法避免或完美達成。

一切進步都是在悔恨與過失中結晶總結,所以對於曾今犯下的錯,只有靠彌補。思維跳躍在地平線上,湖水波濤翻滾,人的思想也一樣,瓦爾登湖置身於地球與天空中,共享着人類和宇宙的顏色,在藍、綠間轉化,又融合。

陽光不再僅僅是照耀光芒的發光體,就像瓦爾登湖的水,他的美麗永遠存留在每一位讀者心中,閉上眼就能聽到他的聲音和絲絲愜語的震動,因爲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鏡照耀進陽光,也照耀進最純潔的物體。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1845年,拿了一柄斧頭的亨利大衛梭羅,孤獨地跑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爲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情神澈,開卷展讀,才能漸漸地進入這一奇妙王國,直至心神皆醉。

梭羅崇尚實踐和腳踏實地,於是他從基本的“經濟篇”開始,最終以“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結束,在他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散發着大海的氣息與木葉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灑脫與恬靜。梭羅散漫的文筆,不但能從貓頭鷹的號叫、康科德的鐘聲、田野與溪流中揭示出永恆的真理,而且也能將松鼠、山雀、鷓鴣的活動變成詩化的哲學。無論白晝“大地生長豆莢”之時,或是冬夜“臨湖畔聽冰裂”之際,梭羅總能帶領我們輕鬆地穿越“議論、偏見、傳統、幻想和表面現象的泥濘沼澤”,跳上我們稱爲現實的堅實地面。一切景物描繪,優美細緻,清麗動人,像湖樣晶瑩,如鬆般蒼翠,擲地彷彿可叮咚作響。尤其是對湖四周景色的描繪更是令人傾倒,簡直是寫下來的幽夢了。

梭羅不是萬事不關心的閒雲野鶴。強烈反對奴隸制度、強調公民不服從權利的他,早已成爲引導無數人穿越荊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動與精神的導師。在《瓦爾登湖》中,跟着梭羅,能懂得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感受到春天與黎明的朝氣蓬勃,也會不知不覺在他的熾熱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簡單而寵鬱,孤獨而芬芳”的梭羅,爲世界文學史留下了這一本獨特的綠色經典,也爲我們提供了一本難得的靜靜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徐遲先生的譯筆優美傳神,與全書風格契合無間,奈何徐遲先生也於前年駕鶴西歸。品着這滿紙菸霞,想着梭羅、瓦爾登湖與徐遲,亦不乏“亦幻亦真難取捨”之感了。————存少輝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題記(賈島)

七月盛夏,悶熱無風,柳條無精打采的垂着,紋絲不動,水泥路上被曬的泛出點點銀光,彷彿一切都要融化了,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書,卻讓我一直被太陽炙烤着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爾登湖》。

看完書,我獨自一人踏着幽靜的小路,來到一棵有數不清的年輪的大樹下。靜靜地坐下……風,彷彿讓着一切更加寧靜。腦海中幻想着旁邊就是那“神的一滴”,從“簡樸、簡樸、簡樸”,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會在看完書後做這樣的兒事情,完全是因爲《瓦爾登湖》給我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瓦爾登湖》不是一部純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講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兩年零兩個月的他的許多思考。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了一番別有風趣的人生。從動物們的鳴叫聲到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到百花爭豔,萬物復甦的春天。《瓦爾登湖》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感覺:從頭到尾的綠色,一陣陣清涼迎面而來。

濃濃的清幽和清靜讓我想起了在農村裏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剛剛從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過來,像我們一樣熟睡了之後比我們早地醒來了。公雞也在這個時候醒來了,而它,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着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聲打破了一個寧靜夜,豐富的一天就在公雞的叫聲中開始了。我也仰望着天空,忽然發現白雲變成了一隻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飛翔。飛着飛着,蜻蜓不見了……我想着:既然蜻蜓飛在那樣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了。

可天氣就偏偏和我作對,不一會,雨,便飄了下來。原本我想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體驗簡樸生活。可雨聲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靜謐。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雨,正淅淅瀝瀝的下着,我聽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聲,和野薔薇圍籬裏傳來的樹葉沙沙聲。雨聲裏,山中的萬物湊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間的琴鍵,雨是無數輕盈優雅的手指,彈奏出了一首有一首優美的小令。

下午,經過了一場太陽雨的洗禮之後,天氣晴了。我不太想出門,溼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但我還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征程。越往裏走,就會發現在那一棵棵大樹的樹枝上,有一兩個鳥巢的。鳥兒在放聲歌唱。它們爲什麼要放聲歌唱呢?誰也不知道,只有鳥兒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陣鳥叫聲過後,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靜。深山的寧靜中又伴隨着自然界萬物的生活的氣息。

我想,這可能就是《瓦爾登湖》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自己的眼睛放大,去親近自然的美好和簡單生活的樂趣。每天聽着公雞的叫聲, 看着太陽的東方吐白。耕田種地,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一頓簡單的午餐和晚餐,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遠遠要好於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鬧的汽車鳴笛聲的環境中好。所以,梭羅之所以會在瓦爾登湖畔待上兩年零兩個月,並不是他爲了寫這部小說而故意去瓦爾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觸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來了,此時大地已經沉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着,除了偶然一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

標籤:瓦爾登湖 有感